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限元基础教程》_【ANSYS算例】6.2(2) 受均匀载荷方形板的有限元分析(GUI)及命令流

《有限元基础教程》_【ANSYS算例】6.2(2) 受均匀载荷方形板的有限元分析(GUI)及命令流

《有限元基础教程》_【ANSYS算例】6.2(2)  受均匀载荷方形板的有限元分析(GUI)及命令流
《有限元基础教程》_【ANSYS算例】6.2(2)  受均匀载荷方形板的有限元分析(GUI)及命令流

【ANSYS 算例】6.2(2) 受均匀载荷方形板的有限元分析

针对【MA TLAB 算例】6.2(1)的问题,即如图6-3(a)所示的正方形薄板四周受均匀荷载的作用,该结构在边界上受正向分布压力1k N/m p =,同时在沿对角线y 轴上受一对集中压力,荷载为2k N 。若取板厚1m t =,弹性模量6

110pa E =?,泊松比0μ=,基于ANSYS 平台进行建模和分析。

(a) 受均匀载荷的正方形薄板 (b) 1/4模型的单元划分

图6-3 受均匀荷载作用的正方形薄板及有限元分析模型

解答 基于ANSYS 平台进行计算,给出的操作过程及命令流如下。

1. 基于图形界面的交互式操作(step by step)

(1) 进入ANSYS (设定工作目录和工作文件)

程序 →ANSYS → ANSYS Interactive →Working directory (设置工作目录) →Initial jobname (设置工作文件名): Planar →Run → OK

(2) 设置计算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ferences… → Structural → OK

(3) 选择单元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Element Type →Add/Edit/Delete… →Add… →Solid :Quad 4node 42 →OK (返回到Element Types 窗口) → Opt ions… →K3: Plane Strs w/thk(带厚度的平面应力问题) →OK →Close

(4) 定义材料参数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Material Props →Material Models →Structural →Linear →Elastic → Isotropic: EX:1e6 (弹性模量),PRXY: 0 (泊松比) → OK → 鼠标点击该窗口右上角的“ ”来关闭该窗口

(5) 定义实常数以确定平面问题的厚度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Real Constant s… →Add/Edit/Delete →Add →Type 1→ OK →Real Constant Set No: 1 (第1号实常数), THK: 1 (平面问题的厚度) →OK →Close

(6) 生成几何模型

生成节点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Create →Nodes→In Active CS →Node number:1,X,Y,Z Location in active CS:0,2,0→Apply →同样依次输入其余5个节点坐标(坐标分别为(0,1,0)、(1,1,0)、(0,0,0)、(1,0,0)、(2,0,0))→OK

生成单元

ANSYS Main Menu:Preprocessor →Modeling →Create →Elements →Elem Attributes →TYPE,1 PLANE42,MAT,1,REAL,1 →OK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Create →Elements →Auto Numbered →Thru Nodes →点击1,2,3号节点→Apply→点击2,4,5号节点→Apply→点击2,3,5号节点→Apply→点击3,5,6号节点→OK

(7) 模型施加约束和外载

底边加Y方向的约束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Define Loads →Apply →Structural →Displacement→On Nodes→用鼠标选择1/4模型底边上的所有节点(可用选择菜单中的box拉出一个矩形框来框住底边线上的节点,也可用single来一个一个地点选)→OK →Lab2 DOFs: UY(默认值为零) →OK 左边加X方向的约束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Define Loads →Apply →Structural →Displacement→On Nodes→用鼠标选择1/4模型左边上的所有节点(可用选择菜单中的box拉出一个矩形框来框住左边线上的节点,也可用single来一个一个地点选)→OK →Lab2 DOFs: UX(默认值为零) →OK

斜边加垂直于斜边方向的均布载荷

ANSYS Utility Menu:Select →Entities…→OK→点击1,3,6节点→OK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 →Define Loads →Apply →Structural →Pressure→On Nodes →Pick All →V ALUE:1000 →OK

节点1施加载荷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 →Define Loads →Apply →Structural→Force/Moment →On Nodes →点击1号节点→OK →Lab:FY, Value: -1000 →OK

(8) 分析计算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 →Analysis Type →New Analysis →Static →OK

ANSYS Main Menu:Solution →Solve →Current LS →OK→Should the Solve Command be Executed? Y→Close (Solution is done! ) →关闭文字窗口

(9) 结果显示

ANSYS Main Menu:General Postproc →List Results →Element Solution →Element solution →Stress →X-Component of Stress →OK (返回到List Results)→Nodal Solution →Nodal solution →DOF Solution →Displacement vector sum →OK

ANSYS Main Menu:General Postproc →Plot Results →Contour Plot →Nodal Solu →Nodal solution →DOF Solution →Displacement vector sum →OK (还可以继续观察其他结果)

(10) 退出系统

ANSYS Utility Menu: File→Exit…→Save Everything→OK

2 完整的命令流

!%%%%%%%%%% [ANSYS算例]6.2(2) %%% begin %%%%%%

/prep7 !进入前处理

ANTYPE,STATIC !设定为静态分析

et,1,plane42 !设置单元类型为PLANE42

keyopt,1,3,3 !设置为带厚度的平面问题

r,1,1 !设置实常数,厚度为1

mp,ex,1,1e6 !设置1号材料弹性模量为1e6N/m2 mp,prxy,1,0 !设置1号材料泊松比

n,1,,2 !生成节点1,坐标(0,2)

n,2,,1 !生成节点2

n,3,1,1 !生成节点3

n,4, !生成节点4

n,5,1 !生成节点5

n,6,2 !生成节点6

mat,1 !设定为材料No.1

type,1 !设定单元No.1

real,1 !设定实常数No.1

e,1,2,3 !生成单元1

e,2,4,5 !生成单元2

e,2,3,5 !生成单元3

e,3,5,6 !生成单元4

d,1,ux !1号节点施加x方向约束

d,2,ux !2号节点施加x方向约束

d,4,all !4号节点施加全约束

d,5,uy !5号节点施加y方向约束

d,6,uy !6号节点施加y方向约束

nsel,s,,,1,3,2 !选择1号3号节点

nsel,a,,,6 !添加选择6号节点

sf,all,pres,1000 !施加1000N/m压力

nsel,all !选择全部节点

f,1,fy,-1000 !在1号节点施加FY方向的力(-1000N) /solu !进入求解模块

Solve !求解

FINISH !结束求解状态

!=====进入一般的后处理模块

/POST1 !进入后处理

PLDISP,1 !显示变形状况

FINISH !结束后处理!%%%%%%%%%% [ANSYS算例]6.2(2) %%% end %%%%%%

风荷载总体体型系数

风荷载总体体型系数心得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8.1.1条讲到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应该 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迎风面都是等效受压力面,所以为正值。相应其他面,背风面和平行面都是 负值,其实就是相当一个吸力。 对于总的体型系数,是这样求解的。首先是在 根据风向来确定建筑物最大风向投影面积,如右边的“十字形”平面结构,建筑 物边长尺寸如图所示,则总的体型系数如下: 5.028.022 6.0++?+?+?=b a b b a a u s 只要知道a 和b 的具体数值就可以按照这个公式求出风 荷载体型系数。这里公式分为2部分计算,按 照最大投影面分开(按照箭头分开),一部分是上部,另一部分称为下部。建筑 物表面上部分按照风向最大投影面分为3段,a ,b ,a 。再依据规范,+0.6,+0.8, +0.6按照边长的加权值求出上部体型系数;而红色部分代表的下部是0.5其实也 是按照边长加权求得。只是因为参考系数都是0.5所以综合加权值也是0.5. 但 是为什么公式里不论迎风面还是背风面都是加号而没有减号,有点讲不通?这 里的符合只是代表风向对建筑屋面的效果,如“+”代表迎风面“-”代表背风 面;如果你从力的方向性考虑的话,它们是同向的。因此在公式里才都是加号。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出现“-”时是要做减法的。 一开始列出的六种 建筑平面中,有个矩形建筑背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是一个公式, 这就说明此种情况下背风面的系数还跟建筑物的高度H 和长度L 相关。 再比如 右图不规则六边形,边长关系如图所示。 当风向不再是垂直于建筑物表面,而是有一定夹角30°。 此种情况下该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怎样计算。同理在划分上 下部时,最大投影面是按照与风向接触面平行的那条线,即就是 图示的箭线,仍旧是上部和下部。所以计算式如下:

关于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2

关于门式刚架单层房屋体型系数的选用,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一种是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如何选用这两种规范的体型系数和在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的具体应用成了结构设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两种规范体型系数的区别和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下简称GB50009)中,7.1.1条明确指出,计算主要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时,分别采用7.1.1-1式和7.1.1-2式,体型系数分别采用主体结构体型系数和围护结构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主体结构体型系数根据7.3.1条取用,而围护结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按照7.3.3条规定,考虑边角区的影响和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CECS102)中,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均采用相同的公式附录A.0.1式。刚架和围护结构等的体型系数按照表A.0.2中的相应数据。其中区分端区、中间区、边角区等,同样也有有效受风面积的修正。 GB50009已在我国沿用了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它是面对所有结构形式的建筑房屋,因此具有通用性,也是工程设计和软件应用的主要参考依据。CECS102是参考美国金属房屋制造商协会MBMA的相关试验数据和资料编制的,主要针对门式刚架低矮房屋,已为世界多个国家采用。CSCE102有其相对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于风荷载计算适用范围在CECS102附录A.0.2中已有明确表述,对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当其屋面坡度不大于10度、屋面平均高度不大于18m、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檐口高度不小于房屋的最小水平尺寸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以按照CECS102附录A的规定进行取用。此时的风荷载计算结果是比较接近相关的试验数据的,用于工程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而试验分析同时也表明,当柱脚铰接且刚架的L/H大于2.3和柱脚刚接且L/H大于3.0时,按《荷规》风荷载体型系数计算所得控制截面的弯矩已经偏离试验数据较多,再按此风荷载体型系数取用已经严重不安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对于房屋高宽比不大于1的,应该严格按照CECS102的体型系数进行取用。 下面通过算例比较《荷载规范》和《门规》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计算结果,对于主体结构,封闭式房屋中间区的体型系数: 算例一,跨度L=24m,高度H=8m,L/H=3.0, 50年一遇基本风压W0= 0.50KN/m2,地面粗糙度B类,恒载0.30KN/m2,活载0.50KN/m2。 1、按GB50009取用风荷载体型系数: 左风左柱弯矩图:

风荷载计算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1) 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 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书P55页表4.2给出了各类地区风压沿高度变化系数。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z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或由风洞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风荷载计算算例

.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和。 则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z gI B β=+ ()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1 4.67f s =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式中: 1()z φ——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能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x ρ——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z ρ——脉动风荷载竖向方向相关系数; k 、1α——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竖直方向的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应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2)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风机的风载荷的计算

第6章 结构荷载 本项目分析内容包括结构的强度和屈曲分析、单工况动力分析和动力耦合分析。因此,结构分析荷载分为静荷载和动荷载。静荷载包括风机运转荷载、风、浪、流和冰荷载;动荷载包括风机运转荷载、风、浪、流、冰和地震荷载。 6.1 强度与屈曲分析荷载 6.1.1 风机运行荷载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其叶片上的风荷载和风机偏航引起的荷载通过结构和传动机构作用在塔架顶端,因此,DnV 规范规定,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设计应考虑风电机组的荷载。这部分荷载包括:风轮上的静风压引起的荷载、湍流和尾流引起的荷载、风力发电机偏航引起的荷载和风力发电机组的重力荷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标准(JB/T10300-2001)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荷载计算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6.1.1.1 正常运行荷载 1、风轮上的气动荷载 (1) 作用在风轮上的平均压力 作用在风轮扫掠面积A 上的平均压力H p 由下式计算: 2H FB 1 2 r p C V ρ= (6.1.1) 式中:C FB =8/9; ρ——空气密度; V r ——额定风速。 代入系数值并经量纲转换后得: 2 H 1800 r V p =(kN/m 2) (6.1.2)

式中:V r 的量纲为m/s 。 (2) 作用在塔架顶部的力为: XH H F p A = (6.1.3) (3) 湍流、风斜流和塔尾流的影响 利用气动力距风轮中心的偏心距e w 来考虑湍流以及风斜流和塔尾流的影响: 2 2w r wR e V = (6.1.4) 式中:R ——风轮半径; w ——任一方向风的极端风梯度,取w =0.25 m s m 或风速梯度的1.5 倍(二值中取较小值)。由于此偏心距而产生最大附加力矩为: YH H w M p Ae = (6.1.5) 或 ZH H w M p Ae = (6.1.6) (4) 扭矩XH M 由最大输出功率P e1 确定: e1 XH P M ωη = (6.1.7) 式中:ω——风轮转动角速度; η——发电机和增速器的总效率系数。 若无输出功率或总效率系数实际值时,则可假定单位风轮扫掠面积的输出功率为500W/m 2及总效率系数η=0.7。 将η=0.7 及P e1(kW )代入得: e1 XH 14 P M n = (6.1.8) 式中:n ——风轮转速,r/min 。 6.1.1.2 风机偏航载荷 风机偏航运动时,由于陀螺效应,偏航运转将引起作用在塔架顶部的陀螺力,这就是偏航荷载,对于偏航运动的不同阶段,该荷载分为启动荷载和匀速转动荷载。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 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N/m2)按下式计算: ω 风荷载标准值(kN/m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2,其中的单位为t/m3,单位为kN/m2。也可以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300 350 450 500 0.12 0.15 0.22 0.3 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长宽比 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 2.0。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1.1.4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大于30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大于30米、高宽比且可忽略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g为峰值因子,去g=2.50;为10米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取值如下: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0.12 0.14 0.23 0.39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为地面粗糙修正系数,取值如下: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1.28 1.0 0.54 0.26 为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一般情况下的风荷载计算

参考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风荷载: 风荷载标准值 《荷载规范》8.1.1、《高规》4.2.1 0w w z s z k μμβ= (1)该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适用于计算主要承重(主体)结构的风荷载; (2)所求的风荷载标准值为顺风向的风荷载; (3)风荷载垂直于建筑物的表面; (4)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 (5)适用于计算高层建筑的任意高度处的风荷载。 基本风压 《荷载规范》3.2.5第2款 对雪荷载和风荷载,应取重现期为设计使用年限…… 《荷载规范》8.1.2 基本风压应采用按本规范规定的方法确定的50年重现期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 《荷载规范》E.5 《高规》4.2.2 ……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条文说明)……一般情况下,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 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烟规》5.2.1 ……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kN/㎡。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基本风压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荷载规范》8.2.1 地面粗糙度 A 类 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类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C 类 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 类 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荷载规范》表8.2.1 对墙、柱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均按墙顶、柱顶离地面距离作为计算高度z ,查表用插入法确定。 风压体型系数 《荷载规范》8.3.1 围墙:按第32项,取1.3 《高规》4.2.3 1 圆形平面建筑取0.8; 2 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列计算:n s /2.18.0+=μ 3 高宽比H/B 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 4 下列建筑取1.4: 1)V 形、Y 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 2)L 形、槽形和高宽比H/B 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

风荷载计算算例

3.6.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8.1.1-1)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90.690(2.00 1.93) 1.93 1.934210090z u -=-+=-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z gI B β=+ (8.4.3)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2.5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 = (8.4.4-1) 115x x => (8.4.4-2)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1.28、1.0、0.54和0.26;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1 4.67f s =

风荷载计算

第二部分 风荷载计算 一: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0k z s z W w βμμ=??? 其中k W 为垂直于建筑物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z β为z 高度上的风振系数,取 1.00z β= z μ为z 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s μ为风荷载体型系数,取 1.30s μ= 0w 为攀枝花基本风压,取00.40w = 该多层办公楼建筑物属于C 类,位于密集建筑群的攀枝花市区。 (2)确定各系数数值 因结构高度19.830H m m =<,高宽比19.8 1.375 1.514.4 H B ==<,应采用风振系数z β来考虑风压脉动的影响。该建筑物结构平面为矩形, 1.30s μ=,由《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第3.7查表得0.8s μ=(迎风面)0.5s μ=-(背风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可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确定,由表4-4查得标准高度处的z μ值,再用线性插值法求得所求各楼层高度的z μ值。 (3)计算各楼层标高处的风荷载z 。攀枝花基本风压取00.40/w KN mm =,取②轴横 向框架梁,其负荷宽度为7.2m,由0k z s z W w βμμ=???得沿房屋高度分布风荷载标准值。 7.20.4 2.88z z s z z s z q βμμβμμ=?=,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i H ,查得z μ代入上式,可 得各楼层标高处的()q z 见表。其中1()q z 为迎风面,2()q z 背风面。 风正压力计算: 7. 1() 2.88 2.88 1.00 1.300.790.8 2.370/z s z q z KN m βμμ==????= 6. 1() 2.88 2.88 1.00 1.300.770.8 2.306/z s z q z KN m βμμ==????= 5.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4.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3.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2. 1() 2.88 2.88 1.00 1.300.740.8 2.216/z s z q z KN m βμμ==????= 1. 1() 2.88 2.880.00 1.300.740.80.000/z s z q z KN m βμμ==????= 风负压力计算: 7. 2() 2.88 2.88 1.00 1.300.790.5 1.480/z s z q z KN m βμμ==????= 6. 2() 2.88 2.88 1.00 1.300.770.5 1.441/z s z q z KN m βμμ==????= 5.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4.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3. 2() 2.88 2.88 1.00 1.300.740.5 1.385/z s z q z KN m βμμ==????=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荷载·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编制日期:2002-3-1 点击:344 人次如果公式不能正确显示,您需要安装IE6和MathPlayer 7.4.1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1 大于0.25s 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 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风振计算应按随机振动理论进行,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 注: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 可按附录E 计算。 7.4.2对于一般悬臂型结构,例如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以及高度大于30m,高宽比大于1.5 且可忽略扭转影响的高层建筑,均可仅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的风荷载可按公式(7.1.1-1)通过风振系数来计算,结构在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可按下式计算: `β_z=1+(ξv varphi_z)/μ_z`(7.4.2) 式中`ξ`—脉动增大系数; `v`—脉动影响系数; `v varphi_z`—振型系数; `μ_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7.4.3脉动增大系数,可按表7.4.3 确定。

注:计算`ω_0T_1^2`时,对地面粗糙度B 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 类、C 类和D 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0.62 和0.32 后代入。 7.4.4脉动影响系数,可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结构迎风面宽度远小于其高度的情况(如高耸结构等): 1) 若外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系数可按表7.4.4-1 确定。 2) 当结构迎风面和侧风面的宽度沿高度按直线或接近直线变化,而质量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时,表7.4.4-1 中的脉动影响系数应再乘以修正系数`θ_B`和`θ_voθ_B`应为构筑物迎风面在z 高度处的宽度Bz 与底部宽度`B_o` 的比值;`θ_ν`可按表7.4.4-2 确定。

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刘达民 1.概况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是最新版本代替了GBJ9-87,从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风荷载属于基础性标准,只有50年的实测数据。 风荷载计算,第7.1.1与7.1.2黑体字属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 风荷载对门、窗、幕墙而言是主要荷载,其破坏作用较大,属矛盾的主要方面。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风荷载虽公式未变,但参数、取值有所变化。 修改后的规范更合理,计算简化,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近。 门、窗、幕墙产品测试中的P3与Wk是对应关系。 2.新老规范差异风荷载部分主要差异有: a)把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区别对待。其中阵风系数与体型系数在取值上有区别。 b)基本风压的调整由原来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提高10%左右,但地点不同,有所区别;起点由原来0.25kPa改为0.30kPa,内陆地区变化不大,但沿海地区较大; c)规范中同时提供667个城市地区的参数可直接选用,个别仍有例外 d)围护结构可仍按50年选取,专业规范另有规定的除外,例JGJ113要加大10%等。 e)高度系数作了调整 由原来A、B、C三类调为A、B、C、D四类,与国际上划分一致。 A、B类与原来一样,但C类稍有降低,D类为新增加。 将A、B、C、D四类数据化: 即当拟建房2km为半径的迎风半径影响范围内的房屋高度和密集度区分。取该地区主导风和最大风向为准。以建筑物平均高度?来划分地面粗糙度。当?≥18M为D类;9M

风荷载计算

第二部分风荷载计算 一: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W k zs z w0 其中W k为垂直于建筑物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z为z高度上的风振系数,取z1.00 z为z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s为风荷载体型系数,取s1.30 w为攀枝花基本风压,取w00.40 该多层办公楼建筑物属于C类,位于密集建筑群的攀枝花市区。 (2)确定各系数数值 因结构高度H19.8m30m,高宽比H19.81.3751.5 B14.4 ,应采用风振 系数 z来考虑风压脉动的影响。该建筑物结构平面为矩形,s1.30,由《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第3.7查表得0.8 s(迎风面)s0.5(背风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可根 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确定,由表4-4查得标准高度处的 z值,再用线性插值法求得所求各楼层高度的 z值。 风荷载计算 层数H i(m)zzq1(z)KN/mq2(z)KN/m 7女儿墙底部17.50.791.002.3701.480 616.50.771.002.3061.441 513.20.741.002.2161.385 49.90.741.002.2161.385 36.60.741.002.2161.385 23.30.741.002.2161.385 1-3.30.000.000.0000.000 (3)计算各楼层标高处的风荷载q。攀枝花基本风压取 z 2 w00.40KN/mm,取②轴横 向框架梁,其负荷宽度为7.2m,由Ww得沿房屋高度分布风荷载标准值。 kzsz0 q7.20.42.88,根据各楼层标高处的高度zzszzsz H,查得z代入上式,可i 得各楼层标高处的q(z)见表。其中 风正压力计算: q1(z)为迎风面,q2(z)背风面。 7.q1(z)2.88z sz2.881.001.300.790.82.370KN/m 6.q1(z)2.88z sz2.881.001.300.770.82.306KN/m 5.q1(z)2.88z sz2.881.001.300.740.82.216KN/m 4.q1(z)2.88z sz2.881.001.300.740.82.216KN/m 3.q1(z)2.88z sz2.881.001.300.740.82.216KN/m 2.q1(z)2.88z sz2.881.001.300.740.82.216KN/m 1.q1(z) 2.88z sz2.880.001.300.740.80.000KN/m 风负压力计算: 7.q2(z)2.88z sz2.881.001.300.790.51.480KN/m 6.q2(z)2.88z sz2.881.001.300.770.51.441KN/m 5.q2(z)2.88z sz2.881.001.300.740.51.385KN/m 4.q2(z)2.88z sz2.881.001.300.740.51.385KN/m 3.q2(z)2.88z sz2.881.001.300.740.51.385KN/m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计算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μz

高度(m) 地面粗糙类别 A B C D 5 1.17 1.00 0.74 0.62 10 1.38 1.00 0.74 0.62 15 1.52 1.14 0.74 0.62 计算公式 20 1.63 1.25 0.84 0.62 A类地区=1.379(z/10)0.24 30 1.80 1.42 1.00 0.62 B类地区= (z/10)0.32 40 1.92 1.56 1.13 0.73 C类地区=0.616(z/10)0.44 50 2.03 1.67 1.25 0.84 D类地区=0.318(z/10)0.6 60 2.12 1.77 1.35 0.93 70 2.20 1.86 1.45 1.02 80 2.27 1.95 1.54 1.11 90 2.34 2.02 1.62 1.19 100 2.40 2.09 1.70 1.27 150 2.64 2.38 2.03 1.61 200 2.83 2.61 2.30 1.92 250 2.99 2.80 2.54 2.19 300 3.12 2.97 2.75 2.45 350 3.12 3.12 2.94 2.68 400 3.12 3.12 3.12 2.91 ≥450 3.12 3.12 3.12 3.12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3.6. 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w kz u s u z 0 ( 8.1.1-1) u s——体型系数 u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风振系数 0——基本风压 w k——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 u s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 确定。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 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u z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 照规范表 8.2.1 确定。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 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 8.2.1 条地面粗糙度为 B 类。 由表 8.2.1 高度 90 米和 100 米处的 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 和 2.00。 则 90.6 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u z 90.6 90 (2.00 1.93) 1.93 1.9342 100 90

对于高度大于 30m 且高宽比大于 1.5 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 T1 大于 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 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 30 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 T 1= 0.10~0.15 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 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Z 1 2gI 10 B z 1 R 2 (8.4.3)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 2.5 I 10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 AB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0.12、0.14、 0.23 和 0.39;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B z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R x 12 6 (1 x 2 )4/3 1 1 (8.4.4-1) x 1 30 f 1 , x 1 5 k w 0 ( 8.4.4-2) 式中: f 1 ——结构第 1 阶自振频率( Hz )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 、 、 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 w A B 1.28 1.0、0.54 和 0.26; 1 ——结构阻尼比, 对钢结构可取 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 0.02,对 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 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 f 1 4.67s

结构工程笔记之风荷载体型系数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0中第8章节有关风荷载体型系数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以下简称《荷规》)第8.1.1条讲到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应该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 计算主要受力构件时, ,其中各个系数的含义如下: :风荷载标准值 (KN/㎡) :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 :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基本风压 (KN/㎡) ,

荷载体型系数。从上面我们得知,风荷载体型系数只是跟建筑物的平面形状有关,而且每个面的系数都小于1.而且都会有一个迎风面和背风面,很显然我们可以这 样理解。迎风面都是等效受压力面,所以为正值。相应其他面,背风面和平行面都是负值,其实就是相当一个吸力。 对于已知的建筑结构,我们怎样求解总的体型系数。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一开始我也对这方面十分困惑,因为自己比较愚钝所以也想请教建筑结构教师。可是因为已经毕业多年,当年的老师已经联系不上,所以最后还是自己一个人慢慢的琢磨,时间正面了一切。我终于在做大量相关题型以及查阅规范后弄清楚有关计算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对于总的体型系数,是这样求解的。首先是在根据风向来确定建筑物最大风向投影面积,如右边的“十字形”平面结构,建筑物边长尺寸如图所示,则总的体型系数 如下: = 只要知道a 和b 的具体数值就可以按照这个公式求出风 荷载体型系数 。可能诸位看到这个或许还是不解其意,看到 我用红色字体标示的那部分吗?这里公式分为2部分计算,按 照最大投影面分开(按照箭头分开)这样规定)。公式中红色标示的0.5是下部(背风面),迎风面即就是黑体字那部分。建筑物表面上部分按照风向最大投影面分为3段,a ,b ,a 。再依据文章开 -0.7 -0.7 a a

风荷载例题

风荷载例题 下面以高层建筑为例,说明顺风向结构风效应计算。 由0k z s z W W βμμ=知,结构顺风向总风压为4个参数的乘积,即基本风压0W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风荷载体型系数s μ、风振系数z β。因基本风压与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与结构类型和体型无关,以下主要讨论高层建筑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的确定,然后通过实例说明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效应的计算。 1.高层建筑体型系数 高层建筑平面沿高度一般变化不大,可近似为等截面,且平面以矩形为多。根据风洞试验及实验结果,并考虑到工程应用方便,一般取矩形平面高层建筑迎风面体型系数为+0.8(压力),背风面体型系数为-0.5(吸力),顺风向总体型系数为 1.3s μ=。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3.2.5条:

2.高层建筑风振系数 高层建筑风振系数可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进行计算,也可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实例 【例1】已知一矩形平面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平面沿高度保持不变,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均匀分布。100H m =,33B m =,地面粗糙度指数s α=0.22,基本风压按粗糙度指数为0.16s α=的地貌上离地面高度s z =10m 处的风速确定,基本风压值为200.44/w kN m =。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1 2.5T s =。求风产生的建筑底部弯矩。 解: (1) 为简化计算,将建筑沿高度划分为5个计算区段,每个区段20m 高,取其中点位置的风载值作为该区段的平均风载值,。 (2) 体型系数 1.3s μ=。 (3) 本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在各区段中点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值分别为 10.62z μ= 21z μ= 3 1.25z μ= 4 1.45z μ= 5 1.62z μ= (4) 风振系数的确定,由 201a w T =0.62×0.44×2.52=221.71/kN s m ? 查表得脉动增大系数 1.51ξ= 计算各区段中点高度处的第1振型相对位移 11?=0.10 12?=0.30 13?=0.50 14?=0.70 15?=0.90 因建筑的高度比/3H B =,查表得脉动影响系数0.49ν=。 将上式数据代入风振系数的计算公式,得到各区段中点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1β=1.12 2β=1.22 3β=1.30 4β=1.36 5β=1.41 (5) 计算各区段中点高度处的风压值

5-风荷载计算

5 风荷载计算 5.1 风荷载标准值 主体结构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注值按公式5-1计算。 0k z s z ωβμμω???= (5-1) 式中:k ω——风荷载标准值; s μ——风荷载体型系数;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0ω——基本风压值,本设计中的基本风压取30.00=ω; z β——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2.1条规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四类:A 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 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本设计中地面粗糙度取C 类。 高度z 处的风振系数z β的计算式见公式5-2。 1z z z ξν?βμ=+ (5-2) ξ——脉动增大系数; ν——脉动影响系数; z ?——振型系数; 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3节可知:对于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近似按照()10.08~0.10T n n =(n 为建筑层数)估算,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本设计中自振周期取10.090.0960.54T n s ==?=,经过计算, 2 1200.300.54=0.087T ω=?。风载体型系数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第8.3节续表8.3.1可以查得:8.0=s μ(迎风面)和5.0-=s μ(背风面)。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4.1条规定: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s T 25.0≥时,以及对于高度超过30m 且高宽比大于1. 5 的高柔房屋,由风引起的结构振动比较明显,而且随着结构自振周期的增长,风振也随之增强。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风振的影响,而且原则上还应考虑多个振型的影响。 由于本工程总高度为23.00m ,自振周期虽已超过0.25s ,但不属于高耸结构和大跨度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按老版本规范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1.1 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006 年版)计算: W k =β gz μ Z μ SI w ) ……7.1.1-2[GB50009-2001 2006 年版] 上式中: W 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 Z :计算点标高: 15.6m ; μ S1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 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μ 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 2. 负压区 - 对墙面, - 对墙角边,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 -0.2 或 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按JGJ102-2003第5.3.2条文说明:风荷载在建筑物表面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檐口附近、边角部位较大。 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和国外的有关资料, 在上述区域 风吸力系数可取 - 1.8 ,其余墙面可考虑 -1.0 ,由于围护结构有开启的可能, 所以 还应考虑室内压 -0.2 。 β gZ =K(1+2μ f ) 其中 K 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 μ f 为脉动系数 A 类场地: β gZ =0.92 × (1+2 μ f ) 其中: μ f =0.387×(Z∕10) -0.12 B 类场地: β gZ =0.89× (1+2μ f ) 其中: μ f =0.5(Z∕10) -0.16 C 类场地: β gZ =0.85× (1+2μ f ) 其中: μ f =0.734(Z∕10) -0.22 D 类场地: β gZ =0.80×(1+2μ f ) 其中: μ f =1.2248(Z∕10) -0.3 类场地: 类场地: 类场地: 对于 B 类地形, μ z =1.000× (Z∕10) 0.24 μ Z =1.379× (Z∕10) 0.24 当 Z>300m 时,取 Z=300m 当 Z<5m 时,取 Z=5m 0.32 μ Z =(Z∕10) 0.32 当 Z>350m 时,取 Z=350m 当 Z<10πi 时,取 Z=10m 0.44 μ Z =0.616× (Z∕10) 0.44 当 Z>400m 时,取 Z=400m 当 Z<15πi 时,取 Z=15m μ Z =0.318× (Z∕10) 0.60 当 Z>450m 时,取 Z=450m 当 Z<30πi 时,取 Z=30m 15.6m 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0.32=1.1529 按表 7.3.1 采用; 取-1.0 取-1.8 β gz :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 按5m 计算): 对于B 类地形,15.6m 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 gz =0.89 × (1+2 × (0.5(Z∕10) -0' 1δ ))=1.7189 μ Z :风压咼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 型 , 按以下公式计算: 类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