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d4446135.html,

高中物理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叶浩源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年第11期

【摘要】物理课程是高中重点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基础性作用。

物理作业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也能帮助学生在课后强化基础,提高对课堂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强化课堂所学的重点难点,构建学科知识系统。传统高中物理作业是教学活动的补充,存在重复、低效等问题,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高中物理进行综合性的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物理作业的设计,成为了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创新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应当挣脱传统束缚,结合课堂内容和学生自身需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后重塑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1-194-01

1.传统教学环境下高中物理作业设计的误区

传统教学环境下,物理作业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以提高学习成绩,在应试中取得良好成效。传统物理作业旨在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形成一定的习题解答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重要复习手段。实际上,传统高中物理作业的设计自有其优势,其操作性强,能够增强学生记忆力,达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问题,成为了阻碍课堂改革的障碍。首先,传统高中物理作业设计让学生千人一面,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作业的统一使得基础强的学生难以提高,基础弱的学生又很难完成,学生的差异性无法得到尊重,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的发展。并且,教师通常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作业,部分学生受自身基础的影响,会出现难以完成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会有学生产生抄袭现象,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传统作业重视最终反馈,而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较为宽松,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交流,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认识有限,也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布置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念,如不革新传统作业设计,一味削足适履,就会产生反效果。

2.提高高中物理作业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2.1 让学生走出被动练习的消极情绪

高一物理课题研究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虢镇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 付博 赵智强 杜少妮 张维莉 1 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思考能全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有时一个小小的改进,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实验结果,大大地提高精确度。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性实验,它所用器材简单,但却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测量长度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量的能力,该实验的原理虽简单,但准备工作较复杂,操作技巧也要求较高,学生实验数值误差大。本文针对原实验几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若干探究式的改进意见。 1 对新改进方法的探究 1.1原方法的局限性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一直是根据单摆在微小摆角下的周期公式的导出公式: 224T L g π=来进行的.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人们对该实验进行过不断的改进,但都是对周期测量的改进,而摆线长度的测量依然只能使用米尺,这就限制了测量精确度的提高:用224T L g π=来测的g 相对误差为: T T L L g ?+?=2δ......(1)其中T T ?2很小,以电子秒表为例,理论上讲,绝对误差可以小到0.01S 。若测100T 则相对误差T T ?可以小到约0.005% (T 以2S 计)。但是L 的测量误差却不可能很小。这是由于摆线长约几十厘米,精密量具无法利用,只能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量,其相对误差L L ?约为0.05%,是T T ?2的5倍。它便成为g δ的主要部分。可见,不得不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L 是限制测g 精确度提高的主要原因。这就是利用224T L g π=测g 的缺点之所在;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先测量出单摆的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后,再由224T L g π=求出重力加速度,数据计算量比较大,往往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

[做一做]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所示,把白纸钉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2.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板书)。 展示问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和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 教师:如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 1t 2=t 3t 4,那么面积A=面积B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 3.开普勒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板书)。 若用a 代表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恒量.只与太阳有关。 参考资料:给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平均轨道半长轴和周期的数值,供课后验证。 [课堂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播放九大行星沿各自轨道运动的课件,使学生对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行星 27.3220.3844月球 10.0424同步卫星 601884495海王星 306862869天王星 107591426土星 4333778木星 3.36×1018 687228火星 3.31×1018365149地球 3.35×1018225108金星 3.36×101887.9757水星 K 值 公转周期(天)半长轴(x106km)k T a 23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d4446135.html, 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杨连书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9期 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研究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和道理。初中的物理学习仅仅介绍了一些表面和浅显的物理知识,而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和年龄及理解能力的增长,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知识更为复杂和深入,主要从牛顿力学、能量與动量、电学、磁学四大方面出发来为学生讲述一个更为多样复杂、变幻莫测的万物世界。高中物理在高中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多的同时应当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学更注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今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物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来探讨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一种物理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力图解决如今高中物理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困境 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物理教师也走入了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而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有疑问,就很难学好物理。其次就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比较不容易把握,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感是不可避免的。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的改良重要性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而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则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不断推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养成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情绪,对于叛逆的青少年以包容和鼓励,对于处在迷茫期的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安慰。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奋斗目标。 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到鼓励和包容,而是贬低与漠视,那么就很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由此可以看出理解学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掌握好了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于以后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鼓励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使学生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在教师的鼓励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并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行:“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而核心素质是否能够得到稳定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第一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有效展现。新课标中明确“” 1.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一要求彻底落实,在多数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将自身放到了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到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另外,在某些高中,教师亦是将素质教育理念用

到了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但 是,其发挥的有些过度,以至于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无 法进行自主思考。 教学内容以及过程把握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2. 由于新课改引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变动过大,很多 教师一时还不能对新教材深度把握,尤其是部分经验丰富 的老教师,其依然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至 于对教学内容的变动情况有所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所 欠缺。而年轻教师尽管力求创新,但是,其缺乏实践教学 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效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以至于学校整体的物理教学工作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新课“改教学理念。另外,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多数都”

是演示性实验,学生并没有进行很多的探究实验,以至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更不用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缺少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3. 教师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影响,总是将自身摆到领导“者的位置。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指责,”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更是存在很多打骂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并逐渐对物理课程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如此,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直接影响到物理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方面问题) (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历来都比较抽象、难懂,而且,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设计教师:刘军 方案: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一、课题名称: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课题背景说明: 在物理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实验仪器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均已能熟练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原理并不是那么的熟悉。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原理,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方式。通过对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电磁打点计时器有关的实验的原理。 四、课题内容: 1.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 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五、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学习法:观察电磁打点计时器,对照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释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查阅文献法:到图书馆寻找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相关的书籍,进一步学习。 网络信息法:通过网络寻找需要的图片、信息。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与分工: 1. 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课题培训阶段。(1课时) 与学生见面,全体学生听取教师的课题介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课时) 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定组长,组长分工;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课题报告、申报表上交,安排好阶段的学习活动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个月) (1)第1周:观察电磁打点计时器实物,对照说明书或通过网络学习,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 (2)第2—5周: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释其工作原理,随后查阅文献网络资料,进一步学习电磁打点几十器的工作原理。 (3)第6—7周:撰写学习心得、学习报告、学生论文(4)第8周:进行结题工作。 2.任务分工 (1)实物观察与图片收集: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雷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 进入全面实施和调整阶段,本文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诸多文献,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对新课改实施中高中物 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新课程的变化促进高中物理教育健康深入发展。 关键字: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 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1]部分教师仍将把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 教学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中学物理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 但只是形式上追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处理随意求“热闹”, 性很大,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 或低效,而且漠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 革的顺利进行。[2]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我们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有必要对近期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 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文献做一综述,以方便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进行 该方面的研究。 本人在CNKI中模糊搜索从2000年至今的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论文有总共22篇(包括10篇硕士论文、期刊11篇结果如下图所示。选择新课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高一物理组李兆锋执笔 2008年 3月 【课题】教科版《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研读】 1.《课标》原文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高中物理光单元 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高中物理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闵行区华漕中学恭元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辨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色散现象,知道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2)经历光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比较,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比较,加强对规律的辨析,提高运用能力; (3)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及科学方法。 【作业布置】 附题 【教学目标和作业的关联性】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辨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1、太阳稳定的向太空辐射出光和热,其中虽然只有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却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据此,你能估算太阳离地球的距离吗 2、“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影——光的直线传播 B.皮影——光的反射 C.倒影——光的反射 D.摄影——光的折射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色散现象,知道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3、如图,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O点。(1)在图A中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2)在图B中画出折射光线OC的大致位置,并标出折射角。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四个)教学文案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四个)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适用年级:勐海一中 2013级设计教师:物理组小何老师 方案一:交通工具中的物理学 一、课题名称: 交通工具中的物理学 二、课题背景说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与人们的出行密切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交通工具中的物理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交通中的安全教育。 四、课题内容: 学习交通工具中的物理知识 五、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学习法:对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进行调查观察,利用已学知识探究交通工具中某个部位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查阅文献法:到学校阅览室,县图书馆、市图书馆或州图书馆查找与交通工具相关的书籍,进一步学习交通工具中的物理知识。 网络信息法:通过网络了解交通工具中的物理知识。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与分工: 1. 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课题培训阶段。(1课时) 与学生见面,全体学生听取教师的课题介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课时) 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定组长,组长分工;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课题报告、申报表上交,安排好阶段的学习活动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个月) (1)第1周:选定一种交通工具进行观察、拍照,提出几个想要解决的交通工具中的物理问题。(2)第2—6周:围绕问题首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随后通过文献、网络作进一步学习,向交通行业中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调查学习。 (3)第6—7周:撰写学习心得、论文。 (4)第8周:进行结题工作。 2.任务分工 (1)拍照: (2)图书资料查询: (3)网络资料查询: (4)资料整理与分析: 七、课题实施的条件: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照相机、经费。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进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不仅要给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模式应该是指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标签: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该完善高中物理课堂,改进授课方式 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对物理知识的叙述比较严谨,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理解力。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经常看得懂文字,却理解不了其中的意义,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厌烦情绪。所以在平时的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完善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里所说的完善并不是要求教师将所有的物理知识在一节课中都凸显出来,而是要求教师在开始一节物理知识学习时应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哪些,难点又是哪些。并且要求教师在教授物质知识时应该运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如在学习高中物理重力加速度一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如设置利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重力加速度。通过这种物理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物理知识。做好物理实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不应该只是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师应该注重师生间交流,帮助学生学习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机会要比运用形象思维能力的机会更多,因此,如果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思维方式跟不上,就会产生学习困难现象。所以教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予以指导,或者在学生思维受限时,及时进行疏通、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在物理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师生良好情感的同时,也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物体平衡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考虑到学生对平衡知识比较熟悉,先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衡的例子,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有可能举出很多个例子。然后在学生举出例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平衡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有关。紧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物体平衡该怎么分类?然后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物体平衡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三种。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设计论文

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设计论文 概要:通过本文设计后,三个题所用的物理公式都是匀变速度运动的位移公式,但不同之处是物理情境的分析,让基础好的学生做拓展型题,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基础稍差的同学做基础型题,也能达到巩固运用匀变速度规律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效教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作业、有效辅导。 有效作业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一个班的学生,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发展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作业方面如何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实施有效作业,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作业。下面是笔者在“有效作业”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有效作业的设计应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要使作业具有趣味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作 业题材要生活化,教师应充分挖掘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物理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作业的情境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学生 对作业就会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设计作业时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做到减负不减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作业中来。如物理必修1中,在做分析纸带求加速度和速度的题时,我们一般都让学生反反复复做,但学生还是经常出错,反复做只是机械地重复,没有使学生产生兴趣。为此,笔者曾经根据平时的一张照片设计了一道作业: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小孩,发现我小孩在跟几个小孩一起滑滑梯,小朋友们 一个接一个从滑梯上滑下,这时我用手机拍下一张照片,发现照片中有三个小孩,我小孩正好在两个小朋友之间。 我将照片打印贴在班上,并假设小孩每隔1秒钟从滑梯顶开始滑下,且每个小 孩的加速度相同。试讨论还需要知道哪些量就可以计算我小孩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 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后,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积极。首先,同学对这张相片很 感兴趣,一下课就围上来看。从第二天的作业检查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个同学都能提出自已的想法。通过这样一道题,不但巩固了分析纸带求加速度和速度的公式,还巧妙地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与滑滑梯的情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14-10-07 物理论文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作者/方升钱摘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涌现,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新时期下,课堂教学不光是简单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成长与多元次生命交流的过程。课堂实践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与感情融合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教师用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理念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实验,因为物理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过后,教师要将实验穿插在物理概念的讲授之中,以给予学生具体鲜明的认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对现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描述》这一章中的《时间与位移》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教授学生认识知识,并通过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让学生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区别。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位移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联系与矢量与标量之间的关系。在本课中,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理解位移的概念。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进行情境导入(例如可以为学生讲授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过程中的趣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上课之前就为学生展示一定的学习目标。 2.教师在授课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0-08-06T13:53:0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作者:康建强 [导读]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152-01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些个人体会,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关键词:有效教学;个体差异;教学模式;情景分析;及时归纳 高中物理在多数学生看来是一门很难熟练掌握的学科。而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规律性很强,只要能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如鱼得水。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论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认真,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对待。比如: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确有很多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而不是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新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建模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遵循的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2021年高中物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物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物理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高中生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接下来搜集了高中物理小课题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中物理一直是学生学习困难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学生到了高二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差,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于是想到了把它作为本次课题来研究,通过研究找到物理“学困生”成因的主要方面及其相应的次要方面,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的放矢的防止物理学困生的产生和物理教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本课题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寻找物理学困生的成因,打破形成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瓶颈,寻找原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可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还可为老师提供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

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个案分类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转化“后进生”的菜单,提高转化的有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归纳总结,调查分析,研究出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形成报告材料,交给学校物理互研组,为本学科的老师提供学困生的对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困生”学习现状和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2、物理“学困生”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及成因分析; 3、物理“学困生”学习转化和策略的研究; (1)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2)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课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浅谈实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实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5-07-14T09:17:19.54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作者:邵华 [导读] 传统的课堂使学生被束缚着,缺少针对性、时效性,导致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不高。 邵华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考查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规律总结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它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究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以期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高中物理的要求,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能力;有效教学;提高能力 传统的课堂使学生被束缚着,缺少针对性、时效性,导致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不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减轻师生的过重负担,就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学效率低下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观察分析,笔者找出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学习物理动力不足,被动敷衍,惰性严重,上课无精打采。使学生丧失物理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有: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和高中的其他科目来说,对数理结合、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要高很多;学习方法上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问题的,许多概念、定律在应用时,特别强调适用条件和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学生理解不透彻,用起来没有把握。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试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太少,忽视物理实验的直观影响,让学生觉得物理枯燥、乏味、抽象、没有实用性,于是对物理课没什么兴趣,上课提不起精神。教师比较忙或师生关系紧张,这些因素使得教师与学生沟通少,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到达教师,学生心中的疑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问题越积越多,听课越来越难。 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学习无计划,不主动;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将物理作业放在最后,完不成时,就抄;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前教师对上一堂课的复习、不听教师对一堂课的总结、不听教师对一道题解完后解题方法的总结,听课时缺乏自己的思考,不会质疑,不会尝试分析教师的下一步将是什么,只是验证教师的计算是否正确。这样的听课方式,不能掌握最本质的规律,对知识不能形成迁移能力。有些学生喜欢将教师板书都抄下来,往往是教师已经在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学生还在抄上一个知识点的结论,没有理解教师当堂的讲解。这样的笔记没有重点,最终也是用处不大。做作业或辅导资料习惯不良,做习题时有答案的,先看答案,再去验证,这样的作业方式不能真正发现问题。平时练习不重视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不交待研究对象和过程、不画受力分析图、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到考试时碰到情景较新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同时也使得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 3.学生思维定势严重,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脑受到某种外来信号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在广大中学生当中,特别是高一学生当中,易将初中阶段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点和习惯了的思维模式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用高中的知识去同化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不善于变换认识的角度,不习惯用物理的模型和理论去解决问题。经常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阻碍理论对实际应用的正确指导。 4.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知识技能欠缺给学生学习物理造成困难。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认知过程,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有许多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发问的时间;讲解例题时不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的错误观念没有充分暴露;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往往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将目的、仪器、原理、步骤全部包办,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帮老师读读数、归纳一下已经十分明显的结论,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思维深度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材中的讨论与交流栏目,被学生及老师忽略。像这种整堂课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事实证明这样的课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突破思维的关键点和易错点的。教师不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高一数学知识滞后高一物理知识,在讲授相关物理知识时,没有预先补充数学知识,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认识不足,课堂教学和试题,面向少数尖子,导致中下层次学生感受不到成功感,久而久之失去信心。教师的技能和知识欠缺,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例如大量的教师对新仪器、新技术缺乏了解;对一些学生关心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深入的认识,不能对学生形成指导,因此上起课来,生活事例较少,显得脱离生活,内容不丰富。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前的物理实验基本是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学生参与的少,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通过研究总结出整改措施:(1)改变演示实验,使其成为分组同步实验,让学生在同步实验中体会乐趣和奥妙,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2)在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实验,首先让学生产疑、置疑,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最后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可行性设计方案,准备实验器材,探究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前的物理实验是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学生无法体验到前人在各种实验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物理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实际操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授课时大多数教师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将教学内容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这样使学生难以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所以应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物理学中动态分析的过程需要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物理习题上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体现快捷、灵活特点;抽象的物理内容,单凭教师说很难说清,利用多媒体模拟相应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对于学生成果的展示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3.分层次教学。学生层次存在很大差异的班级经常存在“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得课堂效率不高。通过分析学生的物理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根据教材、新课程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设计、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教学目标的分层包括课时目标分层、阶段目标分层、长期目标分层。这些分层,对教学活动中的各层次学生起到定位、导向、激励作用。备课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巩固训练到作业布置,都坚持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果说前两个分层是备课环节中的活动,那么这个分层施教则是教与学在上课环节的结合活动,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方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各方的“分"环节。其次,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再次,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面向全班统一标准,课外作业分层设计。最后,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根据考查的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学科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分层次辅导。如辅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