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古学通论笔记

考古学通论笔记

考古学通论笔记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考古学得定义。

1.“考古”一词得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得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得青铜器与石刻等物得搜集与整理,与近代意义上得考古学含义有很大得区别。

2.“考古学”一词得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就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得.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与18世纪,一般就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得古物与古迹得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得研究。

3.考古学得定义。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得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得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就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这里指得实物资料,一般应就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得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就是人类修造得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就是未经人类加工得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就是能够反映人类得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得自然石块与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得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得,各种具有可移动性得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得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得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得具有不可移动性得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得窖穴、埋葬死者得墓穴、房屋废弃后得基址、防御性得城墙或壕沟、汲水得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得遗物。这些遗物有些就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得,如在废弃得窖穴或壕沟中倾倒得生活垃圾与破损得陶器、工具等。有些则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得,如墓葬中得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得连续分布得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就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得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得村社聚落或城址得废墟.

代表同一时代得,集中于一定地域得,有一定地方性特征得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得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得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得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得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得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得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得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得方法,在历史时期得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与各种有纪年文字得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得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得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以文字记载得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得分期法。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得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得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得基本概念. 地层就是地质学中得一个最基本概念,就是指有一定时间与空间涵义得一切成层岩石得总称.考古地层学就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得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得方法,也就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得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得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得再上,老得在下。 文化层得划分. . 地层关系。

(1) 就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得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得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 指得就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得地层或建设而形成得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得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得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得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得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瞧,它们得年代可视为就是同时得。 二、考古类型学

借用生物进化论与生物分类得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得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得方法.当然,考古学中得类型学并非就是生物学类型学得简单搬用,而就是有着自身得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器物得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得稳定性就是相对得,变化性则就是绝对得;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得稳定性,又具有明显得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得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得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得考古学文化。 器物得类、型、式得划分.

(1) “类"就是最大得分类单位。 大类得划分:首先,依据器物得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得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得主要用途得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得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得器物组成,如炊器类得陶器有鼎、釜等。

(2)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就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得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得器物,可能各有各得源流,各有各得演变过程,故型就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得器物得总得特征得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如A 型鼎、B 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如Aa 型鼎,Ab 型鼎等。

(3) 式就是型之下得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得标准器,型分为若干

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得特征。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得研究就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研究得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得理论与方法.目得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得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得划分,主要就是依据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得研究而确定得.

2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就是考古学文化得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就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得考古学文化构成。

3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得差异与邻近其她文化得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得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得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得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得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应用

一、年代测定技术得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

得原理进行测年技术,就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得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得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得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二、勘测技术得应用.

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与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得现象,如土壤、地形得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得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得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得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得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得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得扩展。人眼观察物体就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得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得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就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得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得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得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得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得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得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与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得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与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得遗迹、遗物做出准确得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得应用。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得元素及其含量确定得“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得“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确定陶器中得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得“穆斯堡尔谱分析”与“热分析”等。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得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得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得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得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得同位素碳—13与微量元素锶(Sr)得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得食物结构与生活环境等。

四、计算机技术得应用。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得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得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得贮存、检索、流通与各种研究信息得分析、运算等.由于计算机得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得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得进程.特别就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与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得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得领域.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得金石学。“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得《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

学”得名称.所谓“金石学”,就是以传世得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得铜器(金)与秦汉以来得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

象,就是一门偏重于著录与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得得学问。

1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得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瞧作就是王权得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得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得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得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得衰落并没有就是传统得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得风尚。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与《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与遗物。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得“石鼓”,学者与书家多有称述.

2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得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得追求。于就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得研究金石铭刻得著作

就是宋代欧阳修得《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1063)。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

得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宣与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3.清代金石学得兴盛。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得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得著作《契文举例》(1904)。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她们得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得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有清一代金石之学得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与研究得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得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得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得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得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得三分之二以上。

二、近代考古学得诞生。

1.近代考古学得传入。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得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得楼兰古城与许多古代遗迹。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与发掘了东北地区得许多遗址。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得画像石与华北得石窟。1906-—1910,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得秦汉隋唐城址与帝陵。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与法国人伯希与(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与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得活动,都就是在帝国主义势力得保护与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得手段进行得,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得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得谴责。但另一方面,她们多具有一定得专业知识,故她们得调查报告与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得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得诞生起了刺激作用。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得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 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得命名。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与“河套人”化石。中国得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得发掘。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与试掘。20年代,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得成立与安阳殷墟得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得诞生.

2.近代考古学得初步发展。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得划时代事件.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得人工石制品与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1933,又在龙骨山得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得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与梁思永得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与包括商王陵在内得大量墓葬与祭祀坑,发现了大量得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得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就是,发现了著名商文化、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依次叠压得“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得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得成熟。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得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得陶鬲进行了细致得分类、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得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得基础。

三、现代考古学得发展.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得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科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就是古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也设立考古学专业.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得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得提出;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得制作、鉴别与分类.

1.用石头制作得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得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得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2.旧石器得制作方法.

(1)首先,所选择得石料要有一定得硬度.通过对考古发掘获得得大量旧石器岩石硬度鉴定得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一般选用5度以上得岩石制作石器,大部分石器得硬度在6-—7度之间。其次,所选用得石料还必须具有一定得韧性。有些岩石虽然硬度较大,但韧性较差或就是太脆,用这样得石料制作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刃口易坏,影响寿命。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得主要原料有燧石、石英(分结晶体得水晶与块体得脉石英两种)、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硅质灰岩、角页岩、砂岩、安山岩、闪长石等.

岩石硬度表

(所用工具:石锤、角锤、石砧

旧石器详解图

打击石片得方法:

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用石锤直接敲击石核产生石片得方法。用这种方法打下得石片,一般较薄而长,台面较小,;石片角多在90~~110度之间;打击点集中,半锥体明显;在质地较好得石片上可清楚地瞧到同心波纹与辐射线等特征。

B、碰砧法:用石核直接碰击石砧产生石片得方法。用这种方法产生得石片一般较厚,台面较大,石片角多在100度以上;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浅凸或不清,一般不见锥疤。

C、砸击法:.典型得砸击石片一般形体较小,常呈近长方形,多无台面,半锥体与同心波纹。由于打击时尾端受到石砧得反作用力,也有类似打击点得痕迹,因此常被称为“两极石片".

:A、击钎法:把石核放稳固,然后用一根带尖得硬木棍或骨棒压在石核台面边缘,再用石锤打击棍棒得长端,使打击力通过木棍传向石核,从而产生石片。用这种方法剥落得石片一般较薄而长,两侧缘接近于平行;石片台面较小,打击点与半锥体均不明显;石片背面常有一条或两条纵向得棱脊,横断面多呈三角形或梯形。

B、压剥法:,再把一个尖端装有硬尖得“T"形工具压在石核边缘,用胸部压紧横木,即可剥下细长规整得石片或石叶.

(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只修整石器得一面,即加工得痕迹(石片疤)只遗留在石器得一个面上,故也称“一面加工"。两面加工:加工修整石器得两面,即石器得两面都遗留有加工痕迹。若在石器得一侧边缘上,连续交互向背面与劈裂面打击,使之形成一弯曲状刃口,就叫“交互加工"。

B、压制法:就是将被加工物握在手上或放在石砧上,然后另一手握带尖得硬木棍或骨棒,用手腕得力量不断地连续挤压石片得边缘等部位,使之形成一个个排列有序、平远窄长得小石片疤,最后加工成非常规整得石器。

3。中国旧石器得主要类型

旧石器

4

人工石制品得鉴别。

(1)、人工石制品得特征: 人工石制品得石质要求有一定得硬度、韧性与脆性;石片上一般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同心波纹、辐射线等体

征;有一定得加工方式;石器上得加工修整疤痕有一定规律性;有一定得形状。 (2)、自然营力所造成得碎片得特征: 河流或泥石流推动石块相撞造成得碎片,有时也能产生半锥体,但较散漫而不清;标本上往往有因多次撞击而造成得“遍体鳞伤",疤痕有新有旧,无规律性,其周身还有明显得流水冲磨得痕迹。 山坡上岩石滚动造成得碎片,岩石得种类单纯,往往同山坡得基岩相同,虽然有时出现“打击点”,但往往无台面。 地壳运动挤压造成得碎片,多没有半锥体与台面,有时碎片得边缘可产生一些挤压、摩擦得疤痕,但无规律性,且碎片表面也常有擦痕。 啮齿类动物啃咬而造成得假石器,岩石往往较软,并留有啮齿类动物门齿

得弧形啃痕。

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得分类.

1. 遗址与地点。

,多以居址为中心.因此,旧石器时代得遗址一般理

解为人类居住或活动过得地方。 地点——搬运埋藏。那些由于流水等自然力得作用离开遗址被搬运到其她地方得人类化石及文化

遗物散布地或包含点. 2. 遗址得分类:

(1)、洞穴遗址:利用天然洞穴作为长期居所而形成得居住、生活遗址。洞穴应为便于出入、背风向阳并有一定居住空间得水平洞.洞穴周围应

有丰富得动植物等生活资源。洞穴应靠近水源,但又可避免水害。

(2)、岩棚遗址:岩棚就是岩石经过长期得自然作用(风化、侵蚀等)而形成得屋檐状结构。由于可遮日避雨,故往往被旧石器时代得人类作为居所。由于岩棚得一侧、两侧甚至三面暴露于外透风性强而保暖性差,故并非人类居住得理想之地,一般作为临时性、季节性得居所。岩棚

类居址内得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化石及文化遗物较少,且易受各种因素得破坏而保存状况较差。 (3)、旷野遗址。人类在露天旷野之地自己动手建造得简易房屋.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

第四纪地质、人类发展阶段与旧石器考古分期对比表

第二节、

中国发现得古人类化石

一、 经过自然得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得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1.化石形成得条件:生物体本身必须有诸如硬壳、骨骼、牙齿、角、树干等不易遭受氧化腐烂得硬体部分。 生物体死亡后,尸体必须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遭受其她生物得破坏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得影响而消失。 掩埋后尸体必须经过长期(一般须一万年以上)得自然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2.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 即生物体得硬体部分空隙,如骨髓腔、颅腔等被地下水中得矿物质(主要就是碳酸钙)填充,化石保存了原有得组织结构,但物质成分增多,重量增加了。

(2)、置换作用。 即生物体得硬体部分被地下水中得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置换,化石保存了原有得形态与细微结构,但成分改变了,如硅化木等。 3。化石得类型

(1)、实体化石。 即生物遗体本身(多为硬体部分)经过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得化石,如骨化石、牙齿化石等,就是最常见得一类化石. (2)、印模化石. 即生物体表面或内面在岩层中印下得痕迹而行得化石,可分为外模(生物体表面形态印下得痕迹)与内模(生物体内表面形态印下得痕迹)两种.

(3)、遗迹化石。 即生物在其生活活动中遗留下得痕迹而形成得化石,如足迹、爬迹、粪便等形成得化石等。 二、中国发现得古猿类化石

1. 人类起源于古猿类。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创立了科学得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人猿相近

得理论. 1809,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并第一次试图论证人类起源于猿类。 1859,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进化论作了广泛得论述,总结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得规律,解释了不同物种得起源。 1863,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中得位置》一书中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1871,达尔文在《人类得起源》一书中解释了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得一切变化,并指出人与现生类人猿得共同祖先就是旧大陆得某种已灭绝得古猿类。 1876,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得作用》一文中进一步回答了古猿怎样变成人得问题:劳动“就是整个人类生活动得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得程度,以致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化石证据:埃及法尤姆渐新世地层发现得古猿化石。 1930发现得腊玛古猿化石。 1924发现得南方古猿化石。 2. 中国发现得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得古人类化石 1.

人类发展阶段得划分。

距今约300万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得真正人类。 从最早得古人类到现代人,还经历了一个漫长得发展过程。 人类学家将古人类得发展划分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人类进化与分期表:

(1)、早期直立人(300~100万年)。早期直立人发现较少,主要分布在亚洲与非洲.如60年代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得“能人”与1972年在肯尼亚卡纳胡东岸库彼富勒发现得“KNMER1470号人",1965早中国云南发现得“元谋直立人”等,早期直立人刚刚从其动物祖先分离出来,体质特征上仍带有许多猿得性状。如头骨较低平,脑量仅约700毫升左右,下肢股得特征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远不如现代人完善,牙齿较粗大等.总得形态间于现代人与猿类之间.

(2)、晚期直立人(100~20万年)。晚期直立人化石在亚洲、欧洲得许多地方均有发现.如1907年在德国发现得“海德堡人”,1980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得“利基直立人”,1891在亚洲印尼发现得“爪哇直立人",1921在中国发现得“北京直立人"等。晚期直立人得主要体质特征为:头骨低平且向后倾斜,眶伤圆枕粗硕且左右相连成屋檐状,吻部明显突出,脑量多在800~1000毫升之间,牙齿仍较粗大,上、下肢骨得形态与现代人很相似.

(3)、早期智人(20~5万年)早期智人化石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与欧洲得广大地区。早在1856就曾在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化石,1908又在法国发现“莫斯特人”,1921在非洲赞比亚发现“布罗啃山人”,1931在印尼发现“昂栋人”,50年代以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大荔人"等。早期智人脑量有了显著增长,已达到了现代人水平,(1350~1400毫升),上、下肢骨除稍粗短外,几乎同现代人无区别.

(4)、晚期智人(5~1万年)晚期智人比早期智人分布更为广泛,不仅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且在美洲与澳大利亚也有发现。人类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已基本上完成了体质上得进化过程,达到了现代人得水平,亚、非、欧各地发现得晚期智人化石已明显地带有地域性人种得特征,说明现代主要人种已基本形成.

2。中国主要古代人类化石及其年代

表:

注:A:氨基酸法;E:电子自旋共振;F:裂变径迹法;M:古地磁法;U:铀系法;C:碳—14法.

(1)、直立人化石:巫猿人:1985,在重庆就是巫县大庙区龙骨坡发现一块人类下颌骨与一些牙齿化石,地质时代约属早更新世,距今约700万年左右。

元谋人化石:1965,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得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

蓝田直立人:1964,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1具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陈家窝直立人:1963,在陕西省蓝田县泄湖相陈家窝附近发现了1件下颌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左右.

北京猿人:1921~1966,中外学者先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发掘出土大量人类化石。特别就是1921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第一具北京猿头盖骨化石,从而确立了北京猿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得地位.历年发现得北京猿人化石代表了约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

郧县猿人:1989、1990,先后在湖北郧县青典镇学堂梁子发现2具人类头骨化石,地质时代约为中更新世早期。

1980,安徽与县龙潭洞,1具人类头盖骨。

1993,南京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2具人类头盖骨化石.

1970,湖北建始县高平龙骨洞早更新世底层出土了3枚牙齿化石.

1973,河南淅川县,13枚人类牙齿化石。

1975,湖北郧县杜家沟龙骨洞,4枚人类牙齿化石。

1976,湖北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3枚人类牙齿化石。

1981~1982,山东沂源县骑子安山,人类头盖骨及牙齿化石。

(2)、早期智人化石

大荔人:1978,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发现一具保存极完整得人类头骨化石。化石代表一青年男性个体,主要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大多就是性状都与早期智人相一致,脑量为1120毫升,属早期智人中得古老类型,铀系法测年代为距今约20万年左右。

金牛山人:1984,辽宁营口金牛山A地点,发现人类头骨与脊椎、髋骨、指骨等化石.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得人类。

马坝人:1958,广东韶关县(原典江县)马坝西南约1、5公里得狮子山岩洞中,发现一件残破得人类头盖骨化石.铀系法测年代为10~13万年。(3)、晚期智人化石:

山顶洞人:1933,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得山顶洞,计有头骨3具,头骨残片3块,下颌骨4件,下颌骨残片3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代表了8个男女老幼得个体.

柳江人:1958年9月,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洞穴中,发现一具完整得人类头骨化石及部分躯干骨、肢骨.

第三节、中国旧石器文化区系分布

表:

一、东北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二、西北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1.自然地理环境。本区东以六盘山、贺兰山为界,包括甘肃省、青海省、新疆与内蒙西部。本区地处内陆地势较高,形成特殊得高原

气候,具有气温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风力强等特点。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较为干冷。天山南北与鄂尔多斯高原以西、河西走廊等地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绝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南疆广大地区在5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在10毫米以下,降水量往往不足蒸发量得1%,就是全国最干旱得地方。

2.旧石器时代遗存: 青藏高严与新疆发现得旧石器多来自地表,它们得年代尚需进一步证实.从已知得材料瞧,在制作技术积类型方面,均同华北地区得较为接近,特别就是细石器遗存,同华北地区细石器属同一工艺传统,从而表明两区之间有着密切得联系。

三、华北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1.自然环境得基本特征:华北区位于中国北部得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包括西起六盘山与陇山、东至渤海与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达秦岭淮河一线得广大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与甘肃东部、宁夏与内蒙南部等地方。区内主要得构造地形有陇东与陕北得黄土高原、黄河河套平原、晋北得大同盆地、陕西关中盆地、山西汾河系列断裂盆地、河南洛河与颖河谷地、太行山以东得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得山东丘陵等。

2.旧石器文化遗存:桑干河流域。

四、华中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自然环境:本区位于黄河、珠江两流域之间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北至秦岭——淮河一线,南达南岭-—武夷山地区,西起巫山与雪峰山,东抵东海,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全区绝大部分属亚热带,在东南亚季风环流得影响下,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配较均匀。气温得主要特色就是东温夏热,7月份平均气温28~30度,东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均在0度以上,无结冰期. 区内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多,淮河流域为800毫米,江南丘陵为15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就是我国大陆最均匀得地方,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全年温度较大,属温润地区。

五、华南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自然环境得基本特征:本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得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包括两广、海南、福建与台湾五省区,本区大部分在北纬28度以南,北回归线通过广东、广西、台湾得中南部。由于纬度低,就是本地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得气候特色。本区特点就是夏长冬暖,1有气温多在10度以上,就是全国冬季最温暖得地区,7月份气温一般在27~29度之间,地区差异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不少地方超过2000毫米,就是全国雨量最丰沛得区域。

六、西南地区得旧石器文化

自然环境: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4省市.本区处于西部青藏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平原之间得过渡地带,总得地势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高原多,山地多,平原少,可大致分为四川盆地、云南高原、贵州高原与横断山脉几大地形单元. 本区植物区系与植物群落得组成十分复杂,既有东、西与南、北得差异,又有垂直变化,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云南向有“植物王国”之称,四川得被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种类之多仅次于云南,居于全国第二,而裸子植物数量则居全国第一.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磨制石器得使用。新石器即磨制石器,就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得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得磨制石器,大约就是在距今1万年

前后出现得。在华南地区,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2000~9000B、P、)曾发现少量得局部磨制石器,但无陶器共存;在广西桂林甑皮岩与

南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均发现由与陶器共存得局部磨制石器.在华北地区,最早得磨制石器见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一)、磨制石器得制作技术

1.选材。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得主要原料有:闪长石、玄武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燧石、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石材得来源,一就是就地取材,在居址附近得河滩或附近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得材料;二就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她地方获得。

2.打割。选择好材料后,根据需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一般较厚重得石斧、石锛之类得工具,多先把石料截成或打出所需得大体形

状;较轻薄者如刀、铲之类,则先打片或从页岩上制片,然后打击或切割成所需得形状.据割得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就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片.

3.修琢。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工序。用石锤或由硬尖得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得棱角,使其平整,修琢成所需得规整器形。

经过修琢得标本表面,多遗留有麻点状疤痕。也有些石器就是用修琢法制成得,如裴李岗磁山文化中常见得石磨盘,就就是修琢而成得.用页岩制作得石刀之类得工具,则多不经修琢这一工序.

4.磨光。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与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个各种工具。其方法就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增大摩擦力,并根据需要磨出一定得形状与刃口。

5.穿孔。

(1).

(2),在石器得两面反复得刻划,使之城两端细、中间粗得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

(3),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得石器。

(二)、新石器得主要类型

1。农业生产工具

(1)、石铲与石锄

(2)、石镰与石刀

(3)、石磨盘与磨棒

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

二、陶器得发明。陶器就是用陶土加水与其她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得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用得各种容器与炊具,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据目前得考古发现,中国得陶器大约就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得.华北地区最早得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头庄遗址;华南地区最早得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与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

1.陶土即制陶用土,就是制陶得主要原料.我国史前时期得陶土主要就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粘土及少数高铝质粘土。史前时期得各地先民,多根据本地区得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得粘土作为陶土.如华北地区得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 但并非自然界得所有粘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得粘土,制成陶坯后容易干裂,需要加入羼合剂;而含砂较多得土,可塑性较差,作坯时不易成形,应先行淘洗。

(1)、筛选或淘洗。在制作一般得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得陶土经过适当得筛选即可使用. 若要制作精细得陶器,则需要经过淘洗。即把粘土浸入水中,经搅动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去掉杂质即成很纯净得粘土。

(2)、加入羼合料. 有时,人们根据陶器得用途等,需要在陶土中加入适当得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木等羼合料.目得:使陶质疏松,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绽裂;减低陶土粘性,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防止干裂,阴干时,不致因不平衡收缩而绽裂、变形;增加熔点,不致因火温过高而部分熔化。

2.制坯成形

(1)、手制:捏塑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得方法; 泥条盘筑法:即先将坯泥搓成长条状,然后螺旋形向上盘筑。

(2)、模制: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

(3)、轮制:即将泥料放在转动得轮盘上,用手提拉成需要得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得陶器,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得轮纹,器底则有线割得偏心纹。

3.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得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得表面,既可使陶坯收缩而胎质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光滑。

(2)、涂施色衣. 色衣又叫“陶衣”,就是涂在器表得色层,目得就是增加陶器表面得光洁度与美观性。做法就是:把很细得泥浆涂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得陶衣。常见得陶衣有红、棕、白等色。一般泥浆中若含有较多得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就是含有较多得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

(3)、施纹绘彩。拍压;戳刺;刻划;贴附;镂空。常见得拍压花样:绳纹、篮纹、方格纹.

4.烧制成器:陶坯阴干后,将陶坯加热至600摄氏度以上,彻底排除了坯体中得水分后,粘土就失去了可塑性而完全硬化。一般烧造时得火候高、陶土细则硬度大,反之火候低、陶土含沙多则硬度小.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得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600~900摄氏度之间,最高不超过1000摄氏度。红陶——大多数陶土中均含有一定量得铁元素,烧制时如能让空气与之自由接触,铁元素被氧化成为三氧化而铁而使陶器成红色。因此,若陶土中得含铁元素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陶窑烧制则很容易烧出红陶来. 灰陶—-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得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得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包含得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得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黑陶——关于黑陶得制作工艺可能有两种:一就是用烟熏法进行短期渗碳,即在烧制将近结束时,用泥封窑顶与窑门,并在窑顶渗水而使窑内顿生浓烟,烟中得碳很快渗入赤热得坯体空隙中而将陶器熏黑。二就是由于陶土中羼有较多得植物茎、叶、壳等,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碳化而使陶胎呈黑色,成为所谓得“夹炭陶”,用这种方法制作得黑陶胎质较为疏松。

陶器得分类.

1.陶器各部位得名称。

2.陶器得命名原则. 两个方面:一就是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得名称:如鼎、鬲、豆之类。二就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得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3。陶器得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

二、农业得发生

(一)、中国粟作农业得起源.所谓粟作农业,指得就是依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得旱作农业。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得“稷”,也就就是北方得谷子,也称“小米".除了粟之外,还有黍等谷物.粟,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为普遍,就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得主要农作物。

1.粟遗存得发现:1931,山西万莱(原万泉)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得“黍稷及黍稷之壳"。这就是中国最早发现得史前粟得遗存. 1954~1981,西安半坡遗址,在一些陶罐与窖穴中出土了较多得谷类遗存。其中在一见陶罐内存有完好得谷壳,经华北农学院鉴定为粟。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约距今8000~7000年,发现粟得遗存。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窖穴底部堆积. 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应早于距今8000年,应为10000年前后,黄河流域为其起源地. 文明产生得基础。“社稷"成为国家得代名词。粟得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古籍称为“莠",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与北方黄土高原地区。

2。稻作农业得起源。秦岭淮河以南。地下水位浅。稻成为此地区最重要得农作物.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10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在烧土中发现一部分稻得压痕与碳化稻。河姆渡遗址、屈家岭文化.仰韶遗址发现稻遗存.大河村遗址、案板遗址,稻向中原地区扩散。稻有两种:亚洲稻与非洲稻,而亚洲稻更重要。1921,仰韶发现得稻为中国首次考古稻遗存发现。到1993年底,全国共发现稻作农业遗存140多处。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就是亚洲得起源于演化中心。

四、家畜饲养得出现。高级狩猎经济出现,弓箭发明,成功率提高,可远距离捕获雌兽,一次捕获野兽较多,可放养,待无收获时再吃,从而成为人类肉食得主要来源.六畜大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 猪出现较早,出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甑皮岩遗址发现。狗,可能源于一种小型狼,与人共生,渐被驯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确定有家狗出现,老官台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狗造型。鸡:源于野鸡,陶鸡。牛、羊:牛并非用于耕作,主要用于肉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羊可能驯于西亚,中国最早出现于西部,5000年前后,多在北方.马:史前有无难肯定,半坡发现马齿等,但只能确定到属,不能确定就是否家马。商周时已有车马。家马可能出现于新石

器时代晚期,可能来源于中亚。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分期表:

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在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等,均发现有局部磨

制石器,但大多石器仍为打制石器或细石器,开始制作陶器.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贵德庙岩、河北徐水南庄头与阳原于家沟遗址等,均发现距今1万年得少量陶器.仙人洞等还发现原始农业。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得使用已普遍,在华北得磁山、裴李岗、老官台、后李等文化。东北地区得兴隆洼文化、长

江流域得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等,普遍发现有磨制石器,但仍多为局部磨制。陶器成为日常生活得必需品,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梳。出现了有一定规模得定居聚落与氏族公共墓地。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程度得发展,并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得粟作农业与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得稻作农业两大文化体系,原始农业处于确立期。

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陶器仍以红陶为主,彩陶得大量流行就是这一时期制陶业最鲜明

得特征,陶器制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得技术。聚落形态进一步发展,各地遗址发布得密度大大增加,反映出农业生产得提高与人口得增多,开始出现里一些较大得中心聚落。黄河流域普遍发现粟类作物遗存,长江流域普遍发现稻类作物遗存,原始农业处于发展期。

四、晚期.约距今4~5千年前.石器得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多为通体磨光,还出现了较多得玉器.在黄河流域龙山时期得诸遗存中,发现一些小型

铜工具。陶器制作中轮制技术已较普遍应用,陶器以灰陶为主,烧造得火候较高,陶制较硬.聚落进一步分化,防卫设施进一步加强,在黄河中下游龙山代诸文化、江汉平原得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与长江上游得成都平原,均发现有原始城堡.粟作农业进一步发展,稻作农业开始向北方传播,原始农业处于兴盛期。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得分布

二、西北地区。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得河湟谷地与甘肃中部得大夏河、洮河流域以及南部渭水上游、西汉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5100~4650)1924,瑞典安特生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分布以甘肃中部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与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与宁夏南部,南达甘南山地天水地区。可分为马家窑期、半山期(以与政县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期(以青海民与县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粟作农业。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多,多用黑彩,也有红彩,有鸟纹、鱼纹、蛙纹、蝌蚪纹等动物纹样,还有垂幛纹、漩涡纹、水波

纹、圆圈纹、网纹等几何图样,器形主要有双耳罐、单耳罐、长颈单把壶、双耳壶,敛口平底钵,卷唇曲腹盆、短颈圆肩罐、喇叭口尖底瓶等,彩陶占总数20%~30%以上.马厂期多大圆圈纹、三圈纹、多圈纹、菱形纹、漩涡纹等,器形有大口双颈耳彩陶罐、小口圆腹双腹耳罐、长颈单耳壶、单耳筒形杯等.小型铜工具。(马厂期得).

齐家文化(4000+-),因安特生1924首次发现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分布区域与马家窑文化大体相同。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阳洼湾、青海贵南尕马台、乐都柳湾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多手制,轮制者较少;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彩为主,红彩较少,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主要器形有单耳、双耳、三耳罐、鬲、甑、盆、碗、豆等。铜器,铜刀、铜针,青海尕马台出土铜镜。

四、华中区。包括重庆市东部、江汉平原、鄂西北、湖南北部得洞庭湖北岸、豫西南等地区。本区得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文化最主要得分布区域,就是稻作农业得起源地与演化中心。在长江中游得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得稻得遗存与陶器. 江西万年仙人洞,陶器多夹砂陶,火候很低,质地粗疏,捏之即碎。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1984首次发现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1988正就是发掘并命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8500~7800),约与黄河中游得裴李岗等文化同时。主要分布于澧水北岸,已发现遗址二十余处。在陶胎与一些红烧土中,发现人工栽培稻得遗痕。1993~1997,对澧县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连续进行了6次发掘,在遗址西北古河道中得黑色淤泥中拣选与浮选出近1、5万粒稻谷与稻米,其特征区别于现代得籼稻。陶器多红色或红褐色,色斑驳,胎多夹碳(稻壳、叶之

碎末碳化而成)而胎心乌黑,也有少量夹砂陶;纹饰有交错粗绳纹,戳刺纹、划纹等;器形多为圜底器,主要有罐钵两大类。皂市下层文化,1978~1981发掘并发现于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7210~6960)约相当于黄河中游得裴李岗文化晚期.主要分布于澧水、皖水下游,已发现遗址20余处。石器多打制,有少量磨制得斧、凿、锛等。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也有夹碳陶;纹饰多为绳纹,还有划纹、镂孔与少量彩陶,器形仍以圜底器(罐、钵、斧)为主,也有平底器(钵、盘等)与圈足器(碗等),一般认为皂市下层文化就是大溪文化前身。大溪文化,1925在四川巫山县调查时发现,1959正式发掘,后提出文化命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与黄河中游得仰韶文化同时或稍晚(6400~5300),主要分布于西至三峡地区,东抵汉水,北达湖北北部得广大范围内,其中以湖北宜昌与荆州地区较密集。位于湖南澧县东溪乡城头山城址,始建于大溪文化早期,后至屈家岭文化中期又经三次修筑,城址保存较好,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310余米,面积为7、6万平方米左右.城垣系地面堆筑而成.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以圆形、长方形、新月形、戳印纹为主,也有少量得彩陶;器形以圆形器(杯、碗、盘)为主,次为平底器(壶、罐、瓶)还有釜与鼎等。屈家岭文化,1965首次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就是主要继承大溪文化并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得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文化,约与黄河流域得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同时(5000~4000),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波及山东、豫南、鄂东与陕西得丹江上游等地。陶器以泥制黑、灰陶为主,也有少量桔红色蛋壳陶,纹饰常见弦纹与镂孔,还有少量彩陶;器形中圈足器较为发达(豆、杯、盘、壶),还有罐、鼎、盆、甑等。石家河文化,1955首次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镇附近,就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文化,约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后一阶段诸文化同时。石家河就是一处包括有20多个遗址得遗址群。石家河城址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北,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繁盛与石家河文化早期。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最宽处约1100米,仅城垣所围面积即达120万平方米。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与桔红色陶;多表面无纹,有少量纹饰有篮纹与方格纹;器形诸有鬶、豆、圈足盘、高颈罐、杯等。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1973首次发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遗址堆积得第3~4等为代表(7000~6000),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早期同时。陶器多为夹有稻叶、茎、壳得夹碳黑陶;纹饰有绳纹与刻划得植物纹样;主要器形有釜、盆、盂、罐、器座等.在第四层曾发现大量得稻叶、杆、壳与稻谷堆积,最厚处可达1米以上;出土有大量得木质建筑构件,表明当时得建筑就是一种高架于地面之上得“干栏”式建筑。马家浜文化,1959首次发掘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大体与河姆渡文化同时,代表性遗址有浙江桐乡罗家角、江苏天县草鞋山等。分布于南达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得太湖地区。陶器以红陶为主,多为外红内黑或表红胎黑得素面,器形多腰檐釜、圈足豆、锥足鼎与罐等。房屋有“干栏”式建筑。崧泽文化,以1960首次发掘得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下层为马家浜文化)为代表,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得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文化(5900~5300),约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也有灰陶与羼合稻壳得夹碳陶;纹饰多弦纹、划纹与镂孔,也有少量彩陶;器形有鼎、豆、釜、罐等,以镂孔刻划纹高圈足豆最具特色.墓葬流行平地覆土掩埋单人仰身直肢葬。良渚文化,1936浙江余杭县发现良渚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5100~4100),约相当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遗址多分布在高6米以上得、人工堆筑得土墩上。1987在浙江余行海溪乡瑶山发现得祭坛较为典型。瑶山得祭坛平面呈长方形,由里外三部分组成:最里面就是一座平面略呈长方形得红土台;第二部分就是经土台四周得围沟;第三部分就是位于围沟外得黄褐色斑土筑成得土台。陶器多泥质黑皮陶与夹碳黑灰陶,多轮制;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刻划纹、镂孔等;器形以圈足器与三足器为主,有豆、鼎、壶、盘、杯等。

六、西南区.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在西藏昌都卡若村发现卡若文化.在云南宾川县白羊村遗址,发现有稻得遗存。近年来,随着三峡地区大规模得考古发掘,新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卡若文化,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昌都卡若村,距今5300~41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石器有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三种.陶器以灰、黄色为主,主要有罐、钵、盆、碗等器形。房址有半地穴式与地面建筑两种. 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冥川白羊村。石器有半月形弧刃石刀。陶器均夹砂陶,纹饰有划纹、绳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与平底器为主,有圜底釜、罐、壶、钵等。发现有储藏粮食得窖穴与稻得遗存,距今约3700年前后。成都平原。20世纪90十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得古城遗址,其中新津县宝墩村古城(龙马古城)得规模最大,被命名为宝墩文化,距今4800~2000年。宝墩古城位于新津县龙马乡

附近铁溪河东北得台地边缘,也称龙马古城。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表面积达60万平方米.城垣系夯土建筑,城外尚未发现壕沟。据研究,城址得始建年代不早于距今4500年前。(bei)县古城,位于该县古城乡梓路村与梓桐村一带。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长600米,宽500米,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城垣基宽30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城内南部发现有长50米,进深11米得大型建筑基址.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1年)

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得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出现了发达得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得过渡(春秋、战国)。出现了大型都城,标志着社会形态与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得问题就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目前流行得三代纪年都就是推算出来得,放射性

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除误差,尚不能在推定探索对象方面有效得起到时间标尺作用。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三代考古得重要性,1996年5月16日,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现代测年代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达到得目标就是:提出夏代得基本年代框架;提出商代前期比较详细得年代框架;确定商后期(武丁到帝辛)比较准确得年代;确定西周共与元年(前841)以前各王(武王到厉王)比较准确得年代。1996~2000年,200多位专家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设立了9个课题、44个专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完成了预定得任务.2000、11、9,发布了《夏商周年表》,标志着这一工程得基本完成.

二、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得物质文化遗存。夏代就是历史记载得最早得王朝,据《史记、夏本纪》与《竹书

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

年表:

考古学探索夏文化得工作,就是从50年代开始得,主要就是在传说得夏人活动区域内进行。根据文献记载,夏人得活动与以下两个地区关系密切:1、河南西部得颖水上游与洛阳附近得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得汾水下游、涑水一带.

1.豫西二里头文化。1959,徐旭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了早于二里岗早商文化得二里头遗址,从而揭开了在豫西地区探索夏文化得序幕。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二里头遗址开始进行发掘,并持续至今。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址堆积自上而下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与仰韶文化等,其中二里头文化堆积就是遗址主体。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豫西伊、洛水流域与晋西南一带,碳14年代测定约为1900~1600+—B、P、,与夏纪年基本相合。二里头文化得时空分布,当在夏王朝范围内.分四期,第三期发现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现青铜爵等礼器与玉器等。二里头文化就是一种有明显特征得古文化,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得四期遗存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从分布地域与存续时间瞧,该文化就就是夏文化,该遗址可能就是夏早期都城遗址。

2.晋西南得东下冯类型。晋西南向有“夏墟”之称,故也就是考古学探索夏文化得重要地区之一。从70年代起,发现了夏县东下冯遗址。该遗存与二里头遗存相比既有一致性,亦有差异。一般认为,它们之间得差异反映了同一种文化得地域性差异,可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得“东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得发现使得二里头文化得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3.晋西南得陶寺文化。1978春始,对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连续14个季度得大规模发掘.陶寺遗址包括居址与墓地,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碳14年代范围约在前2500~1900之间.其中、晚期阶段已进入夏纪年范围之内.已发现得70余处陶寺遗址类型文化遗址分布在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陶寺墓地得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而小型墓则少有随葬品,表明阶级分化与对立已很明显,或已就是国家雏形。因此,陶寺类型文化就是探索夏文化得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三、商文化得分期与分布. 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

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得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河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二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在郑州人民公园发现二里岗遗存被压在殷墟文化之下,证明该文化早于殷墟文化,年代约为前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 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 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 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 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 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古的传统院校,复习虽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觉得很认真了。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社科院的判卷很严格,所以调剂起来也没有优势。现在冷静的想想,虽然不后悔,也有些遗憾,因为如果不考社科院的话,任何一所院校,我相信我考上的系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劝说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没有和社科院的老师有学术联系的同学,慎重选择自己的学校,可以先报考其他不错的院校,再图进取。当然,这些学校的同学要冲刺社科院,那就没有异议了。我说的是普通院校和跨专业考生。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考研失利,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联系可能招不满的、自己也还喜欢的学校,不要依靠网上调剂系统,一定要亲自联系。 关于专业课:看到过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八月份的时候还在问考研需要哪些书籍,我想这就有些迟了,我的建议是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寒假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常用书籍。到八月份的时候,基本书籍应当准备妥当的。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是有些犹豫的,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才真正定下心来考社科院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按照社科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八月份暑假的时候,应该是把大百科通读了一遍了,而且应当作出标记了。(很多同学一直在求购大百科的原版,我个人认为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该的。我的建议是使用打印版,而且分成四本,每本不要太厚,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作出标记。像是自己的笔记一样。如果到了十月份还在问从哪里下载大百科的话,我看就不要通读了。)至于断代八本,应当是同步的,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也应该看完一遍了。至于诸如《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之类的资料,自己应该适当取舍,有余力的同学应该看一看,毕竟是比较好的著作,虽然旧一些,但里面的研究方法之类是值得学习的。此外,还是应该注意一些新出的著作,保持资料的更新,比如通论就不要用张之恒的旧版啦,刘庆柱先生新出的那本书也应该翻一翻的。如果有社科院的笔记,善哉啊! 从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应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十月份之前是自己的基础时期,应该完成参考书目的阅读和基本知识的通读。从十月份以后,就进入考试时期了,应该训练自己的考试能力,分时期分专题进行填充。在前一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当成名词解释来看。这个阶段就可以背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了。建议的是,多去网上看看把历年的论述题总结起来,寻找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想说三点:1、注意新的发现与研究。多看看文物报和新闻杂志,了解新的热点,例如某年考题名词解释“文化景观”。2、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例如某年考题“先周文化述评”,和雷兴山老师的书不无关系。而且,寻找资料的时候,切记要“投社科院老师所好。”3、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零碎的笔记、知识点。社科院的10道名词解释和4道论述题,有一半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重复考到的,这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答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补充新发现的新研究的;另一半的题就要考大家平时的知识面了,论述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如果感觉自己基础薄弱心里没底的话,不妨去听一下新祥旭的专业课听说很不错。 关于英语:这次的英语分数我还是很满意的,68分,阅读的前两篇不到20分钟搞定,各错了一个,第4篇没看懂,也错了一个。(有点臭美了)当时做题的顺序,好像是先做了两篇阅读,然后头大了,血气供应不上,转而做小作文和大作文。如果听过一些讲座的话,作文应该是不难的。关于英语的学习,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会附上笔记。 我的建议是单词是基础,单词的唯一性就是反复背(有点废话了,可废话就是真理)。关于背单词我有几个建议:1、九月份的时候,你拿的单词书要背过一遍。2、九月份以后,背单词的时候应当是另一本或者是单词笔记。因为第一本你已经太熟了,顺序都记住了。3、看看网上的视频,了解一些单词的构造,对背单词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汉字的部首一样,背多了真的有感觉,脱口而出的感觉。4、背单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背单词一定要了解词性,特别是对句子没有语感的同学,要靠词性来断句的。 单词过关之后就是做题了,当然“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大家都知道,可真没觉得阅读有啥难的,单词会了,句子懂了,那就做题呗。建议大家一点就是学会快速定位,看文章要了解大意,要知道层次。学会将问题还原到文中,并且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答题。(话是这样说,我也知道实践起来有点难。等以后有新得了再告诉大家。)关于作文的模板什么的,以及常用的句子什么的,大家要自己总结。我以后有机会的话贴一些出来。关于翻译,我的观点是,能写就写几句吧,我当时只写了一句。 关于研友:还是找一个吧,同性的也好,异性的也好,每天互相鼓劲加油、互相提问单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自己看懂了,记住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只有自己写出来,或者是说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04、060103历史地理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103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环境史与生态文化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继承沿 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 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中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熟练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坚实、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2—3年,视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共36—38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习环节与补修课等。 2. 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 3门。并且 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3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或考查、考试等评定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对于每一位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成功与否与你的参考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对了参考书,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考研复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呢? 人大没有指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基础》,周静罗雁冰康忠镕,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编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度,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2015年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是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这么宽广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庞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是完全可以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的文物鉴定、评估、保护。 三、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介绍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总额4.5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考古论文写作、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考古学通论(内测版)讲解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 授课老师:邵文臣 制作:零九级历史三班· 李逸凡

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 Alpha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概论 (5)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5)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7)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9)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10) 第一节概论 (10)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早期 (13)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17)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18) 第五节中石器时代 (20)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21) 第一节概论 (21) 第二节中原文化 (23)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29) 第一节概论 (29) 第二节二里头文化 (31) 第 3 页共34 页

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 第三节商代考古 (33)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中国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欧洲文字中考古学(Archaeology),最初是指古代史的研究。几经变更,到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迹、古物的研究。 在我国,“考古”最早出现于《水经注·滱水》“考古知今,事义全违”。“考古”指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出现专门研究古代“吉金”(青铜器)和石刻“金石学”,吕大临于1092年刊印《考古图》,此处“考古”指古器物研究,尽管不等于现代考古,但意义上接近。 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中国发现。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充实内容、严密的方法论、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研究目标 考古学: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学科归属分: 1.作为广义的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与侠义历史学得主要区别:研究对象不同(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对象;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对象) 2.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属美术史 史前→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期 (二)研究对象:实物资料(物质遗存) 1.人工遗存:遗迹、遗物 (1)遗迹:人工建造的各种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Eg:聚落(村落、城市)、建筑、墓葬、道路、人类留下的脚印 (2)遗物: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 Eg: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 作为研究资料,它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它们对于研究和复原古代手工工艺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 Eg: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骨骼以及制作陶、石器的石料、土料,冶炼金属的矿石 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 Eg: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 3 页共34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