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肖仲华:“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肖仲华:“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肖仲华

供给侧改革本不是什么新玩意儿,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常识性的概念。随着中央对经济改革的供给侧定位,学界开始热闹起来,这词儿也似乎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新词儿或新宠。可惜的是,许多专家学者在解读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尤其是供给侧改革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1 供给侧与需求侧:干预哪一侧都可能导致失衡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或者两个方向来考虑问题,就有了所谓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概念。从供给侧考虑经济问题主要是考虑生产与供给问题,我们通常说生产增长或经济增长有四大要素,即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从需求侧考虑问题主要是考虑需求和消费问题,我们通常说剌激需求和消费并因之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

对经济增长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到底是供给侧的四大要素,还是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呢?其实经济学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在争论不休。早期的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即从斯密到马歇尔,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是强调市场均衡,即市场需求决定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供给与需求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自动均衡,这既是公认的基本常识,也是为经济事实所验证的基本规律。自从有了所谓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之后,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供给学派是典型的供给侧理论,强调经济问题主要抓生产和供给,认为供给是需求的源泉,因为生产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资源配置的变化,从而拉动需求的变化。可是,西方社会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供给学派的神话,并因之诞生了强调通过剌激需求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当凯恩斯主义又因过度投资、过度消费导致普遍的经济滞胀时,西方社会又出现了所谓供给侧改革实践,即里根和撒切尔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理论上未必有什么错误,至少为经济学开阔了视野,但这两种理论都给经济实践造成了伤害甚或是灾难。供给学派导致政府、资本家和企业主都盲目相信有生产就有需求,有供给就有消费,这是过剩危机的理论根源。凯恩斯主义导致政府盲目相信靠投资剌激需求和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也最终导致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所谓滞胀现象。

既然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或许都没有错误,为什么在人类的经济实践当中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呢?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失当。无论是供给侧理论还是需求侧理论,都给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为了经济增长与发展,供给侧有文章可做就会在供给侧大做文章,需求侧有文章可做又会在需求侧大做文章,其后果就是,不管是哪一侧,都会因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经济的供需失衡。

2 货币政策的恶果到底发生在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有一个东西是既关乎供给侧,也关乎需求侧的,这东西就是资本。资本的投入到底是剌激生产还是拉动消费啊?当然是既剌激生产,也拉动消费。

但请注意,资本的投入,首先是剌激生产,其次才是拉动消费,尤其是在政府主导资本投入的情形之下。资本有乘数效应没错,但这乘数效应首先是反应在生产规模的扩大上,然后才反应在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上升。

如果投资没有政府的干预,资本家和企业主在自主决策投资规模时,是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的,一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如果政府出手干预投资,通过印钱和货币投放,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来剌激投资,事情就难说了。因为政府的投资成败与否,并不关涉决策者个人的利益得失,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就不可避免。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从来都是,永远都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恶果,而且这恶果是发生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所以,无论是纵观人类经济史,或者纵观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二百多年的各种经济理论与实践,还是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历程,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回归斯密开创的自由市场理论,既不要做什么供给侧的文章,也不要做需求侧的文章,让一切都回归市场,把权力还给市场,让市场自主决定生产、供给与需求和消费,这才是唯一的正道。

要知道,西方社会多次出现的经济危机。无不为政府错误或失当的经济政策所导致,今天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样是政府决策失误所导致。需求侧的货币政策,表面上是剌激消费与拉动需求,实际是在供给侧产生恶果,无限地剌激生产和扩大供给,并最终导致过剩。

3 中国经济改革一直在供给侧做文章

当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讨论供给侧改革时,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好像过去的改革都是在需求侧做文章,没有在供给侧做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恰恰相反,我们的经济改革一直是在供给侧做文章,只不过这供给侧的文章没做好,或者做过了头,或者做反了方向而已。

我们知道,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实是只关注供给侧,不关注需求侧的。计划经济就是供给侧经济的典型和极致。计划经济的所谓“计划”到底是计划什么?就是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对不对?“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是计划时代的口号,一切都围绕供给侧做文章。这只关注供给侧,不关注需求侧的经济文章做得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走向市场化,政府对经济问题的关注逐渐从只专注于生产供给转向主要关注生产供给,同时也注重消费和需求,强调出口,强调内需和外需,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注重开拓海内外(尤其是海外)消费市场。这其中要注意一个关键问题,三十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所谓外向型经济,其实就是以海外市场需求为目标、为主导的经济。对国内而言,政府是否把对生产供给的关注完全转向了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呢?我认为没有,从来都没有。

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转向双轨制的特色经济,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和管制,从来都是在供给侧做文章。直到今天,所谓的项目立项、审批和上马,政府管的东西仍然是供给而非需求。

如果真的关注需求,那就不可能有天价楼市出现,因为这早已经超出了人们需求的实际水平。请注意,经济学讲的需求,不是需要,而是专指有购买能力的需要。在这一点上,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经济学家和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包括著名的郎咸平教授。把需要当然需求,在完全不考虑百姓实际消费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大产能,这正是出现产能过剩的根源之一。

因为不考虑百姓的真实需求和实际的购买力,在盲目扩大投资和产能时,除了盯着海外市场,就只能靠政府消费和权力消费。政府自己上项目,自己花钱,自己消费。权力通过腐败赚钱,通过腐败消费。外需靠出口,内需靠政府。对外出口靠财税补贴,对内消费靠官员腐败。整个经济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奇观。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政府只关注生产与供给,并未真正关注过需求和消费。

4 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

大家都知道,搞所谓供给侧改革的,首先是美国和英国。美国和英国的供给侧改革是改什么呢?他们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返自由主义经济路线。

理论根据是所谓的Laffer曲线理论。按Laffer曲线理论,税率不断提高时,经济活动会受到抑制,税收收入可能反而会减少。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会扭曲市场行为,降低经济效率。所以,当美国因凯恩斯主义路线导致滞胀出现时,里根政府意识到“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于是出现了所谓里根经济学,开始推行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里根政府几乎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撒切尔政府采取的改革政策大同小异。撒切尔任首相后,所采取的改革举措也无非是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加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英国经济因此而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

英美等国的供给侧改革,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几条,一是私有化,二是减税,三是货币紧缩,归根结底就是放弃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比之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改什么呢?

我多次说过,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度。所谓特色经济模式本质上还是双轨制经济模式,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发改委、能源局一类机构了,也不可能永远是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经济的各种职能部门的存在,国企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通过对供给侧四大要素的掌控和垄断来操控经济,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意义么?

所以,如果供给侧改革摆脱不了政府对四大要素的掌控,目标依然是做大做强国企,改革就没有多大的希望。我曾多次撰文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好方

向,但混改之后到底是走向“公私合营”模式还是向私有化过度,这是人们普遍疑虑的问题。不消除疑虑,有多少民企愿意混改,恐怕是个问题,除非像毛时代那样强行“公私合营”。

对企业的扶持,始终没有实质的减税举措,这也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是不相符合的。我也多次阐释过一个基本道理,拯救企业,印钱是毒药,减税是根本。

5 需求侧改革也很重要

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为什么失灵?因为我们过去的改革并不是错在需求侧还

是供给侧,而是错在两侧都搞错了方向。

在需求侧,本应是货币政策为主,我们却是财税政策为主。比如为了剌激出口,我们一直在搞出口退税,这就是通过财税政策来操控外需。

在供给侧,本应是财税政策为主,我们恰恰是货币政策为主。比如印钱放水,过剩的货币投放几乎全进了产能过剩的国企,进一步剌激了过剩产能的盲目扩张,对倍受国进民退打压的民企,既无货币政策的倾斜,更无财税政策的扶持。

内需始终起不来,并非百姓真的有多么富足,已经富足到没什么消费需要了,而是没有消费能力。连台湾、香港和澳门都知道,给百姓直接发钱才是真正的需求侧发力,我们却永远不可能这样做。不仅不可能发钱,边基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刚性需要都不能得到政府足够的救济,致使这些刚性需要都不能转化为刚性需求。没有有效需求,供给侧改革再怎么改,生产效率再怎么高,又如何能解决过剩的危机呢?

要知道,我们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市场的交换效率出了问题,而不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交换效率需要真正的需求支撑,需求要靠收入和消费能力支撑。这应该是改革最主要的“抓手”和着力点。供给侧的改革也重要,但没有需求侧改革的配套,恐怕也很难奏效。

配套改革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供给侧放权,减税,紧缩银根,需求侧减少百姓负担,增加百姓可支配收入,提振百姓的消费能力,两侧给力,经济才会好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