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选择(第五章)

1.政策议程的相关问题:政策议程的分类问题,相关因素问题、设置的机制、设置的途径。

2.政策议程的作用拉雷.N.格斯顿说过“公共议程:政治决策的焦点。”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府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配置的基础。

3.政策议程类型:(1)拉雷.N.格斯顿: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2)琼斯(3)系统性议程(公众议程),制度性议程(正式议程)

4.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

5.象征性议程与实质性议程在政策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即政策行动主体会对实质性议题采取象征性回应(具体情况参考书127页)

6.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都属于公开的议程。

7.隐蔽议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的合法性与效能性产生负面影响

8.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类型:理性模式的激发机制,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

9.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涉及以下因素:行动者,动力,信念,资源,地点

10.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而另外一些却被忽略了。它是以政策之窗的形式揭示了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在该议程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政策与政治

11.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

12.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行为基础在于正确的理解和确立导致人的行为的前提,即人的本质或人性

13.突破西方机制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假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理论

14.五种对政策议程建立形成触发效应的因素:需要或利益,认识或文化,规则或制度,影响力或权力,情境或环境

15.重大事件形成触发机制,从而使政策之窗打开。

16.作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催化剂,重大事件成为触发机制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因素:范围,强度和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荡。

17.重大事件可分为内部事件(国内,自然灾害,技术突破,生态破坏和社会演变)和外部事件(国际:战争行动,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和军备增长)

18.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三种基本倾向: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

19.利益集团资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成员数量上有大有小;二有没有包括相似利益的集团高峰联盟;三一些集团资金充裕

20.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

21. 中国政策议程设立的多种途径:1、关门模式;2、动员模式;3、内参模式;4、借力模式;5、上书模式;6 外压模式。

22.借力模式不同于内参模式的地方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的意见的障碍

23.焦点事件引发的反应阶段称之为政策窗口。

第六章

1. 根据公共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的观点,公共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取向:目标取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集体取向。

2.大多数政策规划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分析,诊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多层次目标,探索和

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比较和优化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在政策规划中,围绕政策备选方案的提出,论证和优化,政策行动主体之间会反复的使用论辩质疑和听证等多种手段和方式。

4.政策规划的基本要求在于运用人类的理性,对未来做出符合规律的,有创造性的安排。

5.地方领导机关具有双重性:(1)中央或上级机关政策的执行机关(2)制定地区性政策的决策机关

6. 公共政策的主要步骤确立政策目标→设计政策预案→预测方案后果→预案可行论证→优化政策预案。

7. 政策预案的拟定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计(可能的方案数量、初步设计);第二步是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8.方案设计是政策规划的中心环节,影响决策效能的关键环节。

9.预先方案整体上的完备性是指应把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构想出来,不能有任何遗漏

10.预先方案个体间的互斥性是指不同的备选方案之间必须相互独立,相互排斥,而不能相互重复和包含。

11.方案后果的预测包括两个方面(1)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2)政策方案预期效果的预测

12.科学预测已经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有直观判断法,回归预测法,时间序列法等。

13.政策预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预案的政治可行性,预案的经济可行性,预案的技术可行性,预案的法律可行性

14.在对政策预案的政策效率做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是计算未来政策的成本效益之比

15.实际的政策规划过程是一个双向多阶段的反馈系统。

16. 政策规划的主要原则: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17.集体思维的思维缺陷在于盲目相信只要是集体思维,其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18. 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形式有:政策网络、政策社群、支持联盟等。

19.政策行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冲突必须通过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

20.每个联盟的信仰体系被构造成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三维结构:第一层面是深层核心信仰,第二层面是政策核心信仰,第三层面是一组范围较窄的信仰。

21.政策集体最常见典型是政策共同体。

22. 在政策论辩中,政策行动主体围绕政策预案的拟设形成各种组合,这些主体的组合通常是运用交换、说服和强制的手段与方式来达到利益平衡并形成解决政策问题的共识。交换、说服和强制这三种共识形成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践中常常是交叉、交替和混合使用。

23.决策中的交换是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

24,政策决策的强制往往通过命令和威胁两种具体方法来实施。

第七章

1. 政策决策的作用: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

2. 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

子系统决策模型。

3.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4.理论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为“经济人”,他们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

5. 有限理性模型认为,决策选择应该以“令人满意的”为准则去取代“最优化”准则。这

种决策模型有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决策期盼或标准;二是决策方案;三是决策理性;四是决策方法(多采用经验决策的方法)。

6.在批判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林德布洛姆与布莱布鲁克,伍德豪斯等人一道提出了“断续渐进主义策略”,“党派相互调试”,包括适应性调试和支配性调试的“连续有限比较”的决策方法。

7. 在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限制条件的严格程序同时约束下,可以采取的决策类型主要有四种:渐进调整型决策(高政策子系统复杂性与对决策者有严格约束)、理性探求型决策(政策子系统简单与限制条件少)、最优化型决策(子系统复杂,限制条件较少)、满意型决策(对决策者限制严格但子系统简单)。

8.公共政策的规则主要是投票规则

9. 公共决策的规则主要有一致同意原则、多数同意原则和过半数同意原则。

10.全体一致同意规则中包含两条原则:无例外原则和“帕累托最优”原则

1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决策成本过高和引发决策者博弈

12. 全体一致同意规则会导致“策略行为”:讨价还价和弃权

13.过半数同意规则的变异包括占多数规则,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淘汰投票,赞成投票等多种形式。

14. 公共政策制定必须遵循三个维度:一是民主性维度;二是科学性维度;三是合法性维度。

15.政策采纳实行的是决策责任制。

第八章

1.“后继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原有政策的修改和补充,即追踪政策;二是指制定新的政策。

2.只有坚持政策的原则,才能维护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政策的刚性是指权威性,强制性和原则性的统一

4.执行政策应当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衡量标准。

5.政策执行过程中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政策执行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民主集中制是由我国政党和政权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基本原则。

6.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政策执行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权利高度集中和极端民主化

7.行政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一般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层级制与职能制,集权制与分权制三种类型。

8.现代行政组织体制大多数是把层级制和职能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直线职能制。

9. 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主要有三种模式:经济学模式、政治学模式、综合模式

10. 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模式存在较大缺陷。首先是工具可替代性假设存在不合理性。其次是工具选择随着之间推移强制程度会逐步“升级”与现实不完全相符。

11.胡德发展出政治学的第二种模式:选择的形成取决于资源约束,政治压力,法律约束以及过去的工具的失败中得到的教训四个因素。

第九章

1. 也有学者将古巴和林肯的政策评估的“四阶段”或四中模式,简化为两个阶段:实证主义政策评估阶段与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阶段。

2.测量取向模型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社会科学行为主义兴起的影响和受企业科学管理运动中行为测量的影响。

3.测量取向模型的特点是评估者扮演者技术性的角色,主要测量各种所需要调查的变项。

4.人种志方法是新现实主义评估模式经常使用的方法,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田野观察,访问以及记录现场发生的事情,特点是保持正常场景的自然性。

5. 政策评估标准1、生产力标准2、效益标准3、效率标准4、公正标准5、政策回应度

6. 政策评估的程序1、准备阶段(1)确定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挑选和培训人员。2、实施阶段(1)收集政策相关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全面评估政策效果。3、总结阶段

7.政策评估的五个基本要素: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

8. 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成本—效益评估法,前后对比法,统计抽样评估法,专家判断评估法,执行群体自我评估法,目标群体自我评估法

9.政策学习的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内生学习(“吸取-教训”型学习),学习的主题是小的技术性专门性的政策网络,学习目标是政策背景或政策工具

第二种类型的外生学习(社会学习),学习的主题是大的公共参与的政策社群,学习的目的是问题的感知或政策目标

10.学习类型的区分:政府学习型,吸取教训型和社会学习型

11.成本-收益评估法的评估标准:一是效益相等时,成本越小的方案越优;二是成本相等时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三是效益与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

12.前后对比法的具体方式:简单“前—后”对比评估,“投射—实施后”对比评估,“有—无”对比评估,“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评估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政策议程的实质: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公共政策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2.隐蔽议程:如果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是公众很少注意的问题,或者仅仅是弱势群体所主张的问题,并且它还落在任何政府部门管辖的范围之外,它就肯定会排除在公开辩论之外,成为一个隐蔽议程。

3.系统性的议程: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所有议案,这些议案是值得公众关注的议案,也是现存政府合法管辖范围之内所涉及的事件。

4.制度性议程: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5.政策共同体:一个包含官僚,立法机构成员及学者和思想库中的研究人员的网络,网络成员共同关注某一政策领域中的问题。

6.政策之窗:当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大源流汇合到一起时,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时间点被称为政策之窗。(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

7.政策企业家: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信誉,金钱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获得物质的,有意追寻的,重大回报的人

8.政策掮客:来自不同联盟的冲突性策略能够被第三方行动者协调,这种第三方行动者成为政策掮客。

9.焦点事件:一般都是坏事,如灾难事故等,它们会对某一群人的利益造成现实的伤害,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潜在的伤害。

简答:

1.实质性议程的三个重要特征:

(1)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分配,对许多群体和团体而言是利害攸关的

(2)议题会引起而且已经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密切而严肃的关注

(3)议题包含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2.一个社会问题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该问题必须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2)必须有相当多的公众要求采取行动

(3)该问题必须为一个适当的政府部门所重视

重要:3.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的议程的区别:

(1)系统性议程是一个可供讨论的议程,而制度性议程则是一个行动方针,表示针对该问题的政策程序已经启动

(2)系统性的议程所包含的只是那些笼统的与问题有关的一般性项目,在很多情况下,它不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制度性的议程就较为具体,针

对少量的问题项目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从逻辑进程来考察,两类议程也存在区别。从社会公共问题发展政策程序的开启,必然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社会公共问题到系统性

的议程,第二个阶段是由系统性的议程到制度性的议程

4.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决策者会放弃关门模式而采取动员模式:

(1)广大民众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关门模式的正当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2)所涉及的议程执行起来需要得到民众普遍,自觉地合作

(3)决策者缺乏实施该议程所必需的资源

5.外压模式的特点:

(1)只有在初始阶段,外压模式里的议案倡导者才是可以确定的

(2)外压模式产生作用的前提是少数人关心的议题变成相当多数人关切的公

众议题

(3)由于上两个特点的存在,研究者很难准确断定外力通过什么方式最终影

响了议程的设置。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规划:指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

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法或方案,

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

政策方案实际上是否可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即对实现政策方案所需的条件

是否具备做出说明。

3.政策网络,是指在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刚刚

在酝酿,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

其特点是结构具有松散性,表现在政策预案设计过程中的随意进出。

4.政策社群,是指在政策中以共同的信息、价值、利益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政策行

动主体组合。

5.(重点)政策支持联盟:指在政策规划环节中维护,坚持和追求不同利益的政策

代理人,组织机构汇集到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基于利益和政策价值选择的稳固

的同盟。

6.交换是指为决策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者彼此调整立场和态度,以适应对方的

某种利益需要,从而达到使各方都获得利益的协议行为。

7.说服是指某一决策主体以另一决策主体为对象,试图证明自己在选择某一政策方

案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从而要求对方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行

为。

8.强制是指某些决策者利用手中控制的权力,物质及其他优势,在选择政策方案时,

迫使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决策者放弃原先所坚持的价值,立场和态度。

简答

1.政策规划的性质:

(1)多种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

(2)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

(3)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动过程

2.政策规划的分类:

(1)根据政策规划的方式:常规式政策规划、类比式政策规划

(2)根据政策方案本身的性质的不同:渐进式政策规划、延伸式政策规划、创新式政策规划、

(3)根据政策规划主体层级的不同:中央的政策规划、地方的政策规划、部门的政策规划。

3.扩展延伸的政策规划有两种情况:

(1)延伸的政策方案与以前的政策方案是母政策与子政策的关系

(2)延伸的政策方案与以前的政策方案是传统方案与革新方案的关系

4.创新式政策规划的特点:

(1)是各种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组合,不同于专门知识领域的新发现

(2)体现了政策价值和政策思维的改变,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改进

(3)具有激进的特点,它敢于突破惯例,偏离传统,常常运用非传统的或独创的方法来设计政策方案。

5.政策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

(1)弄清政策目标与政策任务的联系和区别

(2)弄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3)对现实和理想都需做出细致的分析和阐述

(4)协调总目标和子目标的关系

(5)充分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各种因素

6.在方案轮廓构想过程中,应遵循三方面的要求:

(1)是政策方案应尽可能多样化,应该拿初多个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2)是要满足整体上的完备性和个体间的互斥性两个条件;

(3)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

7.细节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1)对轮廓设想阶段初步提出的方案加以筛选

(2)对初步选出的方案加工细化

规则:(1)政策方案要有可操作性

(2)政策方案要实事求是

8.集体思维或集体理性所具有的优势:

(1)可以保证理论与知识的完整性

(2)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的表达

(3)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9.政策社群与政策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政策行动主体论辩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虽然政策网络也关心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但关注的中心还是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被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所考虑,而政策社群则更为关注用何种具体方案来解决问题。

10.政策支持联盟和政策社群相比,不仅紧密程度更强,而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加入支持联盟的主体通常是不同层次的;二是进入支持联盟的人员不仅有相同的政策信仰

和主张,还拥有一定的政策资源。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

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2.政策采纳是指政策制定机构和决策者决定采取某项政策方案的过程与行动,是政

策制定中最重要也是关键性的阶段

3.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

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简答

1. 公共决策的实质

(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建立公共权力机构、程序和活动规则)

(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

2. 在政策决策中要运用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必须严格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是建立各种完备的运作排序目标;

二是提出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

三是预测每一种方案的成本效益和期望值;

四是计算每一方案的净预期值;

五是比较并确定具备最高净预期值的方案;

六是确定最终选定的政策方案。

4.依据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政策决策者要做出最优的政策选择,就必须具备下列五

个条件:

一是知悉社会的价值偏好及人们的价值侧重;

二是知道所有可供选择的政策备选方案;

三是明了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后果;

四是能计算出每一种备选方案的收益与成本比值;

五是挑选出来的都是最有效率的备选方案。

(重要)3. 与理性决策模型相比较,渐进决策模型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降低了决策活动的复杂性;

二是降低了决策成本耗费;

三是在对具体目标的政策作决策时更具有可行性;

四是渐进的政策变迁能够避免重大的政策失误。

(重要)4.与全体一致规则,相对多数规则相比,过半数同意规则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具有最高的决策效率

(2)少数服从多数

(3)更能节省决策成本

(4)利益保护面较广

5.过半数同意规则的不足:

(1)决策中“多数剥削少数”

(2)过半数同意规则所认可的决策结果未必是正确的

(3)过半数规则还面临“投票悖论”的问题

6.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的特点:

(1)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国家机关

(2)不同的政策,其合法化的主体也不完全相同

(3)政策合法化主体在审批、通过、批准政策时,应严格遵守其法定的权限。

7.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政策合法化通常要经过下列程序:

(1)要有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2)通过领导决策会议决定

(3)由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8.政策方案选定与政策采纳的区别

(1)选定的政策方案必须经过政策合法化过程,才能算是政策被最终采纳了

(2)只有当确定的政策议案真正决定付诸行动时,政策才算是被最终采纳了。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

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

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公共政策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2.刚性制约是以必要的强化手段作为支撑的,主要有责任的指定性,障碍的排除

性和违规的惩罚性。

3.政策执行的柔性协调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组织上下级,平级以及执行者

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和利益互让等。

简答

1. 政策执行的作用:

(1)实现政策既定目标;

(2)发挥政策实际功能;

(3)检验政策方案选择;

(4)检验政策工具选择;

(5)完善后继政策制定;

(6)检验政策管理效率。

2. 政策执行的原则

(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2)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4)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5)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3.政策执行之所以必须具有灵活性,是因为:

(1)从纵向来看,政策具有层次性

(2)从横向来说,国家规定的政策,除了总政策外,往往还有许多国家机关制定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常常具有相关性。从总体上看,它们是统一的,从局部来看,难免会出现矛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执行者的灵活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