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_金兰

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_金兰

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_金兰
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_金兰

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

心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金 兰 罗桂花 曾 阳 陈振宁 陈 志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目的:研究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采用不连

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方法,测定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藏药翁布水提物引起运动小鼠心肌过氧化酶酶谱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表明藏药翁布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其对小鼠的过氧化酶基因表达调控有关。 关键词:藏药翁布 小鼠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心肌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3649(2005)04-0013-02

藏药翁布,属柽柳科柽柳属(Tamarix h ohenackeri bunge ),生长于海拔2000~2900m 的环境。灌木,茎直立,具多数分枝,枝红棕色,叶线形,总状花序,花期6~7月,蒴果。药用部位为嫩枝,青绿色,其性平,味涩微苦,治黄水病、内腔毒热,有发散透疹之功,用于瘟疫、血热、中毒热症、麻疹不透及咽喉肿痛等症[1]。翁布为传统的藏药类,分布广泛,通过力竭运动小鼠研究藏药翁布的抗氧化功能,对于进一步研究藏药翁布的药用机理是有意义的。过氧化物酶(POD )是体内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酶,它与氧代谢、有害物质清除、生物修饰等有密切关系。而且POD 有多种同工酶,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和性状、基因和功能关系的良好指标[2]。本文作者研究了藏药翁布对力竭运动小鼠POD 同工酶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1 材 料

1.1 药品及试剂 藏药翁布,采自青海省西宁市,由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吴学明教授鉴定。翁布水浸液(以下简称翁布),自制[3]。丙烯酰胺(广州医药站化学有限公司,批号:900315);甲叉双丙烯酰胺(北京红星生化制品厂,批号:940315);四甲基乙二

胺(中国前进农场制品厂,批号:9209004);过硫酸铵(上海桃浦化工厂,批号:910410);联苯胺(Fein Biochemical h eidelber g ,批号:27051)。1.2 动物 健康昆明种小鼠,雄性,六周龄,体重20±2g (青海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青医动字第01号)。1.3 仪器 AB104-N 电子分析天平(上海Mettler -toledo 仪器设备公司);GL -20G -Ⅱ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SYNGENE 成像系统(A DI -VI SI ON OF THE SY NOPTI CS GROUP )。2 方 法

2.1 实验分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安静对照组,翁布安静给药组(7.5g /kg ),生理盐水力竭运动对照组,翁布力竭运动给药组(7.5g /kg )。灌胃10d ,称体重,然后将参

与运动的小鼠置于20±1℃的水中游泳至力竭(力竭

的判断标准为:小鼠沉入水中超过10s ,不能上浮为

止),即刻捞出,同时记录游泳时间[3],用纱布吸干小鼠身上的水分,立即脱椎处死,取心肌,用冷生理盐水洗净血污,吸干备用。

2.2 心肌组织POD 提取液制备 用冰冷0.05m mol /L p H5.5磷酸缓冲液在玻璃匀浆器上将心肌组织制成10%匀浆,4℃,3000G 离心10min ,取上清液为POD 提取液。

2.3 过氧化物酶(POD )同工酶电泳分析 过氧化物酶(POD )同工酶分离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胶浓度7.5%,凝胶缓冲液为Tris -HCL pH8.8;浓缩胶浓度2.5%,凝胶缓冲液为Tris -HCL pH6.0。电极缓冲液为Tris -甘氨酸p H8.3。取POD 提取液用40%的蔗糖按1:1稀释后,每孔加样20μL 。电压140V ,电泳4.5h 结束。2.4 染色 用POD 改良联苯胺法染色[4]。

2.5 统计分析 用SYNGE NE 成像系统记录结果并分析同工酶相对含量。相对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测验用t 检验。3 实验结果

3.1 POD 同工酶酶谱变化比较 POD 同工酶的扫描图像见图1~4,从图中可见,未服药的小鼠的POD 同工酶带均为4条,其迁移率分别为:0.31、0.46、0.525、0.58(图1、3)。而服药的小鼠的POD 同工酶带有较大改变:迁移率为0.31的酶带极度减少,趋于零(图2、4);安静服药组的迁移率为0.58的同工酶含量增加(图2);力竭运动小鼠则都表现为迁移率为0.58的同工酶含量下降(图3、4)。

图1 安静对照POD 同工酶扫描图谱

·

13·2005年第23卷第4期Vol .23,No .4,2005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图2 安静服药POD

同工酶扫描图谱

图3 力竭对照POD

同工酶扫描图谱

图4 力竭服药POD 同工酶扫描图谱

3.2 小鼠POD 同工酶相对含量分析 小鼠POD 同工酶中迁移率为0.58的酶带的相对含量见表1。

表1 迁移率为0.58的POD 同工酶相对含量(

x ±s )组别n 迁移率为0.58同工酶相对含量

安静对照组

8

0.119±0.006

安静给药组90.297±0.047**运动对照组80.215±0.027运动给药组8

0.203±0.013■

注:与安静对照比较,**P <0.01;与安静给药比较,■P <

0.05

3.3 力竭运动小鼠游泳时间比较 力竭运动小鼠游泳时间见表2。

表2 力竭运动小鼠游泳时间比较(

x ±s )组别n 游泳时间(min )延长时间(min )延长率(%)运动对照组8194.43±15.68--运动给药组

8

227.86±12.74

33

17.23

4 讨 论

研究表明,低强度运动能消除体内自由基,但过量运动会造成自由基骤增。单次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水平明显上升,造成过量的运动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构成对存在

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细胞膜系统结构的损害,特别是对线粒体膜的损伤。已有许多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疲劳有关[5]。一般认为,异常量的自由基对机体是有害的。某些疾病,如癌症、炎症的产生以及衰老等现象同体内异常量的自由基有关[6]。因此,选用剧烈运动小鼠模型,通过内源性自由基研究藏药翁布的抗氧化功能,对于进一步研究藏药翁布的药用机理是有意义的。

机体对运动性疲劳及运动损伤会产生相应反应以对抗或消除自由基的毒害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便是一例。过氧化物酶(POD )是生物机体内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它协同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 )及过氧化氢酶(CAT )一起分解体内自由基代谢产物H 2O 2,使其变成无害的H 2O 。前人讨论运动性疲劳时,多讨论SOD 活性的变化[6,7],本文试图探索POD 是否也有变化,在药物通过改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来改变机体抗疲

劳能力时,是否在不同基因的表达量上也有调控差异,特别是POD 有不少同工酶,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良好指标,通过对POD 同工酶酶谱的研究可能会发现这种调控。研究结果表明,翁布确能改变小鼠心肌POD 同工酶的表达;使迁移率为0.31的同工酶含量极度减少,而使迁移率为0.58的同工酶含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使力竭运动小鼠心肌LPO 含量减少、游泳时间明显增长,说明翁布可使小鼠抗运动性疲劳的能力增强,可见翁布引起的小鼠心肌

POD 同工酶酶谱的变化与小鼠抗氧化能力增强有关。 研究还表明,力竭运动小鼠POD 同工酶中,迁移率为0.58的同工酶的相对含量较安静给药组小鼠有明显下降,这是否暗示此同工酶在清除由于力竭运动引起的内源性自由基中起主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鹏举主编.青海地道地产药材[M ].第2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32~334

[2]徐存拴,张为民,王莹,等.大鼠部分肝切除前后热激处

理对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遗传,2001,23(6):535~

538 [3]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780

[4]董效成,李大玮.小麦与玉米及鸭状摩擦禾远缘杂交的胚发育过程中同工酶和蛋白质的变化[J ].遗传,1995,18(2):7~10 [5]朱衍等.运动与氧自由基的损伤[J ].生物化学杂志,1990,5:161~166

[6]吴晓帆等.剧烈运动引发的自由基对小鼠器官的损伤及

SOD 的抗损伤作用[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3,25(1):

45~50 [7]

宋道军,李红,余增亮.N +离子注入对不同辐射敏感性微

生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 )活性的影响[J ].生物物理学报,1998,14(2):325~330

(收稿日期 2004-12-16)

·

14·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5年第23卷第4期Vol .23,No .4,2005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组成: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d62513368.html,) 【正常参考值】72~182 U/L 【临床意义】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 2.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

左室17节段如何划分

左室17节段如何划分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把左心室分为16节段,这些切面互为补充,对于超声心动图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起着至关作用,那么,这16节段是如何分的呢 现在,在新的17节段分段法在原有的16节段基础上,增加心尖帽部分为1个节段,也就是说单存的心尖部为一个节段。 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许在工作中死记硬背这些节段,可你未必能理解这些节段的分布原因,只有彻底理解了,才能玩转它! 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短轴切面,为什么各分四段,而不是各分为六段呢 一、首先,要弄明白三点 A、间隔和间壁是相同的,只是称号不同罢了,如:前间隔=室间隔前部=前间壁; B、室间隔人分为上隔和下隔,也有人说是前隔和后隔(二者是一样的),前隔就是前室间隔,前间壁;前隔和后隔并无明确界线。 C、只有心尖部的间隔,我们称之为室间隔,或称为室间隔(后间隔、下间隔)心尖部,其它部位的室间隔均分别叫前(上)隔(间壁)或后(下)隔(间壁)二、左室长轴切面也有六段,只不过心尖段是这样称谓的:心尖前壁(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并不是前间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前间壁的)、心尖下壁(不是后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后壁的) 三、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叫前间壁(前室间隔或上室间隔),再往下叫前壁(是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后壁基底段和中段再往下叫下壁(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壁) 为什么是这样呢 医A、首先,我们看室间隔的解剖学基础,在实际解剖学上,心脏轴向与人体正中失状面呈约45度角,并且室间隔呈额状面,也就是说,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前乳头肌下缘平面以上的“前壁”的实质是一部分室间隔,故称为前间隔(前间壁)(前室间隔)(上室间隔), 室间隔前缘走向是逐渐呈弧形弯曲向下到心尖,同时逐渐变狭,并为顺时针螺旋(自心底向下观)走行,故,一、室间隔凹面向左室,二、左前上部较宽大,三、越往右前下越狭窄,四、心尖部室间隔已经变的非常狭窄。这就是室间隔呈螺旋锥形的原因。 超声基础:因为室间隔呈一弧度且螺旋的原因,在左室长轴切面时,声束从心底到心尖通过室间隔时,先是切到前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然后切到的是左室前壁心尖段,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标准左室长轴心尖部的“室间隔”实际上是室间隔的一部分(前间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室间隔。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6-27T14:28:15.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刘密[导读] 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均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酶谱,确诊为AMI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结论::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严重的心脏病,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是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单独使用心电图(EC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早期时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3]。我们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常规检测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61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30 h,平均(6.5±1.6)h。 1.2 检测方法采集全部受试者的血标本并立即做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法,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⑴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范围;CK,30-60U/L;CK-MB,0-25U/L ;肌钙蛋白I,正常值0-0.3μg/L。单项检测若心肌酶谱中的2项及以上升高且超过正常值范围或肌钙蛋白I结果异常则判断为阳性;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最终确诊结果作金标准,敏感性=确诊阳性例数/确诊AMI总例数×100%;特异性=排除阳性例数/排除AMI总例数×100%;准确性=确诊阳性例数/阳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结果对比显示AMI患者CK、CK-MB、肌钙蛋白I的性率显著高于非AMI的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准确性8 2.5%。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准确性94.5%。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心肌酶谱检测。 3讨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较为严重且持久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现象。对于AMI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属临床常见AMI诊断方法,然而,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冠动脉造影具有操作复杂、要求苛刻、费用昂贵等特点,二者均难以满足基层医院急救要求。肌钙蛋白是一个参与横纹肌收缩钙激活调节过程的蛋白复合物,在濒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以往被认为较好的两项指标CK和CK- MB,虽然对AMI 与非心肌梗死性胸痛及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仍不理想,在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下亦可升高[4]。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cTnⅠ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中小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内,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溶性。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Ⅰ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液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Ⅰ;当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时,游离的cTnⅠ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流,而结合的cTnⅠ能逐渐分解出来。成为游离的cTnⅠ。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TnⅠ可较早出现于血中4~6小时,并持续较长时间7~10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发生后,cTnⅠ能很快释放入血,3小时内即可增高,峰值在11~24小时,其峰值可超过正常参考值40倍以上,持续可达7~10天。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急性心梗后,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对治疗和预后的估计很重要。以往根据CK活性升高来计算梗塞区面积具有一定困难,且在外周血中只维持2~3天。而cTnⅠ在血中维持时间长达7~10天。研究指出,cTnⅠ峰值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且相关性优于CK-MB,与CK-MB相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面积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心肌肌钙蛋白成为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心梗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清心肌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检测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参考值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5U/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U/L 血清肌酸激酶(速率法)男CK 38~174U/L 女CK 26~174U/L 肌酸激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 >0.95 CK-MB <0.05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免疫抑制法)CK-MB <16U/L 血清乳酸脱氢酶(速率法)LDH 100~240U/L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纤薄脱 法)LDH1 LDH1 0.24~0.34 LDH2 LDH2 0.35~0.44 LDH3 LDH3 0.19~0.27 LDH4 LDH4 0~0.05 LDH5 LDH5 0~0.02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免疫抑制法)LDH1 17~55U/L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氯丙嗪、鲁米那、利福平后。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 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定诊断,尤其对无黄疸、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疸、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AL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植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棕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高峰,8~7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

关键词: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的基础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其进展过程中可因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CS的临床表现可以是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也可以是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预后差异很大。根据冠心病预后的因素,综合临床资料判断预后,制定治疗策略,都涉及冠心病危险分层。本文分析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和总结专家的临床经验,谈谈冠心病的危险分层。 1 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 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可根据临床评估、负荷试验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综合判断。 1.1 无创性检查 1.1.1 病史及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是危险分层的第一步,医师需详细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特征,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还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情况,了解是否有代谢综合征。 1.1.2 基本实验室检查 应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了解有无可能诱发心绞痛的贫血。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在冠状动脉造影前,需进行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肝炎相关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及梅毒血清试验。对胸痛较明显病人,需查血心肌型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以便与ACS鉴别。 1.1.3 心电图检查 所有胸痛病人应争取在发作时检查静息心电图,缓解后立即复查。正常静息心电图不能排除冠心病心绞痛,但如果有符合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特别是在疼痛发作时检出者,则支持心绞痛诊断。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者需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 1.1.4 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 疑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若有收缩期杂音,提示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或肥厚型心肌病。建议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室造影检查。对于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症状或体征提示有心力衰竭或复杂心律失常的病人,应评价其左心室功能,根据左心室功能进行危险分层。对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异常Q波者,应该评价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无心肌梗死病史者非缺血时常无异常,但缺血发作30 min内可观察到局部收缩性室壁运动异常,并可评估心肌缺血范围(Ⅰ类建议) 。 1.1.5 负荷试验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判定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部位、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灌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K-MB曾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金标准”。 1、AST 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AST活性在发病后6-12小时内显著增高,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肝炎患者临床前期血清AST活力也可升高,所以血清AST活性测定虽特异性差,但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另外,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炎、白血病、肺栓塞、创伤、肌炎、肾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患者也可见血清AST活力升高。 2、LDH 心肌梗塞发作时病人血清LDH活力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对心肌梗塞的后期诊断有一定价值。血清LDH活力升高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某些贫血病人等。 3、α-HBDH 其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心肌梗死的后期诊断比LDH更有意义。血清α-HBDH与LDH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可判定LDH来源于肝脏或心脏,正常人:LDH比α-HBDH的比值为1.2-1.6,实质性肝病的比值为1.6-2.5,而心肌梗死时比值下降为0.8-1.2。血清α-HBDH活力升高除心肌梗死外还见于:肌营养不良、溶血性贫血、肾梗死、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和溶血标本等。 4、CK CK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高可达95%,有些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肌梗死血清CK活力多升高,而且发病后在血清中上升时间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清中CK活力于2-4小时升高,其升高幅度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比较灵敏,18-36小时达到高峰,约维持2-4天后恢复正常。CK活力升高程度与AST、LDH一样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CK在短时间内升高者表示梗死范围无扩展;持续升高表示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反复升高表示梗死范围再度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不同的梗死部位血清CK升高幅度也不一样,如心内膜下梗死要比心前壁、前侧壁梗死低。CK总活力极高者,其死亡率达50%。所以CK测定可用于判定心肌梗死面积、部位及预后,还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指标。血清CK活力升高还见于急性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病人。 5、CK-MB CK-MB是CK的同工酶之一。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其测定比CK特异性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先于总活力升高,比CK更有早期诊断价值,24小时达到峰值,其最高值可为正常人的4.9-22倍以上,比CK更灵敏且阳性率比CK更高,于72小时恢复正常。若梗死后3-4天持续升高,示心梗仍在继续进行:如下降后再升高示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如胸痛48小时内CK-MB未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一般可排除心梗。但应注意婴幼儿、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测定心肌梗死者的血清CK-MB 活性是判定再灌注是否出现的一个准确而无创伤的实验室指标。CK-MB升高还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效果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7-05-19T15:32:19.7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4期作者:刘佩韩汝政[导读] 探究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效果。 (威海卫人民医院山东威海 264200)【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分析心脏B超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效果。结果:采用心脏B超对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其中67例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灵敏度为83.3%。结论:心脏B超用于检查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灵敏度较高,可作为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广运用。【关键词】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脏B超【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095-02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心脏病,在目前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发心肌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同时过度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患有高血压等也是引发该疾病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部位等,并根据结果今次那个下一步治疗。为深入研究心脏B超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效果,我院进行以下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重点筛选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在45~72岁之间,平均(55.4±1.3)岁;男性41例,女性39例;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所有患者无意识障碍,无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1.2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心脏B超仪(飞利浦IU22,探头7.5MHz)检查方法:在进行检查前让患者平卧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采用常用的心脏切面、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以及心尖四腔、左心室两腔及左心室长轴切面进行检查,并按照供血关系划分左心室壁节段,分为9、16、或20节段;观察上述各检查切面是否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失常,若发现有可疑运动失常者进行B超冻结,然后根据划分的节段观察局部室壁运动幅度,估算出运动衣长的部位及范围,并检测出心功能(利用辛普森法检测左心室容量并计算射血分数及二尖瓣血流频谱参数)以及其并发症和研究进展;最后根据临床治疗要求,在急性心肌顿挫或慢性心肌缺血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前检测存活心肌,并进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评价标准,对比心脏B超检查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灵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给予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病理学检查结果:左房内径异常24(30%)例,左室舒末径异常13(16.3%)例,右室流出道异常17(21.3%)例,左房、右室内径均异常15(18.8%)例,左房、主动脉内径均异常11(13.8%)例,灵敏度80(100%);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房内径异常21(26.3%)例,左室舒末径异常10(12.5%)例,右室流出道异常15(18.8%)例,左房、右室内径均异常11(13.8%)例,左房、主动脉内径均异常10(12.5%)例,灵敏度67(83.8%)。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心脏疾病犹如定时炸弹,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心电图、影像学资料等方法,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特色表现,并且与临床症状(如胸痛)和心电图表现(如ST段变化)比较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2]。当心肌出现缺血症状时,可导致心脏局部或整体的收缩功能出现不协调现象,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则是导致局限性功能收缩不协调的直接后果[3]。 心脏B超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利用心脏B超对慢性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危险程度的判断。常规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严重程度通常采用B超与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主要测定舒张功能和左心室收缩情况,发现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室壁瘤与假性室壁瘤等情况,对判断病情和预后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B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由于其穿透力较弱,对于肺部等气性器官很难达到深部,难以探测,甚至在颅脑方面的诊断也逊色于X线、CT等其他检查方法。B超在反射法中发生多次重复反射以及环境干扰出现假反射现象,因此心脏B超具有较高的灵敏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脏B超对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其中67例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灵敏度为83.3%,表明心脏B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其他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心脏B超用于检查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灵敏度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1]王红霞.分析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临床检查价值[J].吉林医学,2014,24(12):5406-5407. [2]陈薇,林萃灵,段玲.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23(31):2901-2902. [3]余习蛟,王月爱,阳力,等.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长轴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03(23):272-275.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

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LDH 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而其他疾病LDH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与AMI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对于AMI 的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4) CK同工酶CK-BB,CK-MB,CK-MM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分析A ST时需注意:①A 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 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 LT,若A ST大于A L T,提示心肌病变,若A L T大于A ST, 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 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 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A ST、A L 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 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4.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测定:CK-MM 增高见于:肌病及其他CK增高的疾病,被称为MM型疾病,CK-MB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瓣手术后、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肌炎恢复期,主要为心脏受损,被称为MB 型疾病。分析CK 的同工酶时应注意:①注意生理性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年青人高于老年人、运动后高于休息时;②MM来自肌肉、MB几乎全部来自心肌;③MB升高对心肌损害是一个特异性指标,能迅速反映心肌受损状况,如心肌梗死后3~4天仍保持高水平,表示心肌梗死继续发 展,如下降后又升高,表示原梗死仍在发展,并可能出现新梗死。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在心梗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96小时达高峰,持续10~14天左右。此外,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癌、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缺氧、肺梗塞、肌营养不良、粒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胰腺炎,以及使用吗啡、可卡因、杜冷丁、安妥明、甲基睾丸酮、羧苄青霉素、磺胺甲氧嗪等亦可引起增高。分析LDH时需注意:①采血时间应在发病1天之后,因为LDH在心梗后增高的时间较GOT为迟;②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LDH含量高100倍,故应避免发生标本溶血,一旦溶血,则不能用;③LDH 并无特异性,一般用于已确诊病人的病程监护;④对急性心梗病人应将A ST、LDH结合起来分析;⑤LDH大于1000,预后不良。 6.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测定:LDH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恶性贫血、克山病等,LDH2增高见于自血病、克山病、肌萎缩等,LDH3增高见于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淋巴肉瘤和肺癌等,LDH4增高见于转移性肝癌、结肠癌等,LDH5增高见于骨骼肌损伤、外伤、骨折、大手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以及心肌梗死伴有循环障碍时。分析LDH1~5时需注意:①LDH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增高的情况下,LDH1大于LDH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的指标;②克山病时LDH1、LDH2 同时增高,可作为其心肌受损的灵敏指标;③可作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接触二甲苯者引起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依据,接触二甲苯者LDH4、LDH5同时增高;④肝病的LDH5增高出现在A LT和LDH总活性增高前;⑤心肌梗死时LDH1增高常出现在A ST前。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心肌酶指的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心肌酶四项检查是很多人都关注的,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心肌酶四项检查以后,才能更好的治病。那么到底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一、心肌酶四项检查: 1、乳酸脱氢酶(LDH):心梗、肝脏疾病、恶性肿瘤、部分血液疾病。 2、肌酸磷酸激酶(CK):心肌炎、脑血管意外、甲状腺机能减退。 4、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急性心梗、特性优于肌酸磷酸激酶。 5、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E):心梗、肌营养不良、叶酸、B12缺乏。

二、心肌酶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 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大量心肌细胞损伤,使血清中各种酶因病程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增高。如果有并发症或梗死延展则酶不下降,若梗死再度发生,已趋下降的CK MB会再次升高。 2、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 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3、其它 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看了为大家介绍的以上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吧。心肌酶四项检查在生活中会做的,而且常常会运用到患者疾病的诊断,因此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要重视。最后也提醒我们大家,要重视心肌酶四项检查。一旦身体出现了异常的症状以后,我们一定要积极治疗,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大家的身体健康。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1、尿常规: 目的:检查尿液的色泽、透明度、比重、蛋白、糖定性、细胞和管型、酮体等,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治疗。 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留取晨起第一次小便约8ml于清洁容器内送检,晨起时尿液量及成分的含量较稳定,未受食物影响,PH值低,有利于尿中有形成分的保持。切勿将月经血混入尿中。 2、24小时尿标本留取: 目的:检查尿中的钠、钾、氯、肌肝、肌酸、尿糖定性、尿蛋白定性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备带盖的容器,嘱患者于晨07:O0留取24小时尿液,于次晨07:00排空最后一次尿后送验,容器置于阴凉处,一般在第一次尿液倒入后加入10ml甲醛溶液,起防腐作用,使尿液化学成份不变。 3、尿培养: 目的:取未被污染的尿标本作尿标本培养、药敏,以明确诊断,指导用药。 方法及注意事项:--留标本前应清洁会阴,必要时按导尿术对会阴进行消毒,嘱患者自行排尿,弃去前段,取无菌试管接取中段尿液,加塞后送验。 4、大便常规: 目的:检查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脓血、寄生虫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清沾容器采取少许粪便、及时送验。 5、大便隐血试验: 目的:检查粪便中肉眼不能看到的血液,以明确有无消化道出血。 方法及注意事:患者在检查前三天禁食肉类、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及含铁的药物,以免出现假阳性。 6、血标本采集: 目的: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采取适量血液送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选择合适的静脉,于穿刺上方约6cm处系紧止血带,用络合碘消毒皮肤2遍后,嘱患者握紧拳头,抽取所需的血液量,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按压针眼十分钟,以免造成皮下淤血。 注意事项: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左心室节段划分方法

左心室节段划分方法左室壁的节段划分有许多种类型,如:9分法、16分法、20分法等,目前采用的方法是被美国超声学会承认并推荐应用的16分法,而9分法、20分法都因为过于粗糙和过于繁杂而很少采用。 16分法是用左心室的3个长轴切面(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二腔心切面)和3个短轴切面(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划分的。其中左室长轴切面显示:底前间隔、中前间隔,底后壁、中后壁;心尖四腔心切面显示:底间隔、中间隔、心尖间隔,底侧壁、中侧壁、心尖侧壁;心尖二腔心切面显示:底下壁、中下壁、心尖下壁,底前壁、中前壁、心尖前壁;二尖瓣口水平的左室短轴切面显示:底前间隔、底间隔、底下壁、底后壁、底侧壁、底前壁;乳头肌水平切面显示:中前间隔、中间隔、中下壁、中后壁、中侧壁、中前壁;心尖水平切面显示:心尖间隔、心尖下壁、心尖侧壁、心尖前壁。并且16节段中的任一节段均可在两个不同切面上显示出来。长轴、短轴互相重叠,互相补充。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把左心室分为16节段,这些切面互为补充,对于超声心动图诊断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起着至关作用,那么,这16节段是如何分的呢?

现在,在新的17节段分段法在原有的16节段基础上,增加心尖帽部分为1个节段,也就是说单存的心尖部为一个节段。 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许在工作中死记硬背这些节段,可你未必能理解这些节段的分布原因,只有彻底理解了,才能玩转它! 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短轴切面,为什么各分四段,而不是各分为六段呢? 一、首先,要弄明白三点 A、间隔和间壁是相同的,只是称号不同罢了,如:前间隔=室间隔前部=前间壁; B、室间隔人分为上隔和下隔,也有人说是前隔和后隔(二者是一样的),前隔就是前室间隔,前间壁;前隔和后隔并无明确界线。 C、只有心尖部的间隔,我们称之为室间隔,或称为室间隔(后间隔、下间隔)心尖部,其它部位的室间隔均分别叫前(上)隔(间壁)或后(下)隔(间壁) 二、左室长轴切面也有六段,只不过心尖段是这样称谓的:心尖前壁(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并不是前间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前间壁的)、心尖下壁(不是后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后壁的) 三、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叫前间壁

解剖M型超声技术检测左心室室壁运动的准确性解析

解剖M型超声技术检测左心室室壁运动的准确性 【摘要】 目的评价解剖M型超声技术检测左室壁运动的准确性。方法两个月内两次测量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观和乳头肌水平观的6个节段以及心尖四腔观的4个节段的室壁收缩快速射血期最大厚度、舒张期末厚度和收缩期增厚率。结果两次测量结果显示,左室壁所有各节段的收缩快速射血期最大厚度、舒张期末厚度和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的平均值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解剖M型超声技术测定左室壁各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等指标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因此有可能用于准确定量分析左室壁节段性运动。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解剖M型超声;左心室室壁运动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室壁运动和对冠心病患者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诊断均存在不少的局限性。解剖M型(AnatomicM-mode,AMM)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新的后处理技术,对左室壁各节段都能进行定量分析,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进一步的提高。本文采用AMM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室壁各节段的室壁增厚率以检测左室壁运动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连续30例因心绞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2±9.2岁,体重67.7±11.2kg,体表面积1.73±0.18m2,体重指数(BMI)24.59±2.90。有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严重瓣膜病变、心包疾病或心肌病患者均已剔除。 二、检查仪器与方法 使用Vivid7GEMedicalSystem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1.7~3.4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接受常规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同步心电图显示。采用胸骨旁左室短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