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浙江卷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浙江卷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浙江卷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浙江卷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浙江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考题解析

此题理解有三个关键词:门、路、大学。

其中,人与路构成了一对关系,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门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就大学来说,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第三个关键词是通行证,如何让门与路连接起来,这通行证就是人的学习、探索、创造,这上面,留下了前人许多的脚印,有的深,有的浅。我们需要以学习、探索、创造为通行证,打开门的奥秘,走向一扇扇新的门,走向一个个新的世界。

有阅卷老师认为,按命题者的理解,写作在内容上要扣住大学的门与路,其用意是对考生的写作范围作些限制,以防止学生的抄袭与套作。这涉及到作文材料的作用,一般

说来,作文材料的功能是启发思维,让考生有话可说,从考生的立意、材料、语言、结构诸要素中见出一个人的写作功底。而今年的命题,从样卷的评分来看,考生的得分完全取决于审题立意。不妨重新来审视材料:第一段,阐述的是广义的门,第二段阐述的是狭义的门。这里的一二两段材料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理解:一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第二段的材料是为了论述第一段观点;二是总分关系,一段是总,二段是分;三是补充关系,第二段是对第一段进一步的阐述与补充。而从命题者的理解来看,更倾向于第三种理解,这时就有一个问题:第一段材料有无必要?换言之,这里的第一段只是一个幌子,是命题者故意挖的陷阱,目的是像其他选择题一样,诱使考生跳进去。

对此,阅卷专家组作了这样的解释:前一段材料,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看作下面这段讨论大学的门与大学的路的材料做铺垫,同时也议论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后一段材料把讨论落实到了“大学的”这个定语上。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提供考生一个较为广阔的构思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着墨点,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综合上述材料”的规定性,与去年仿佛,也就是说,仍然要求考生把全部材料综合起来审题,任何只写材料中一段文字的做法,都属于偏题。

从阅卷情况来看,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考生未必能完全理解出题老师的看法。他们可能以实在的大学之门作为切入点,或单纯地将目光放在第一句,探讨门与路的问题。实际上,题目中还有“综合上述材料”这一关键语句。实际上,经过去年的考试,大部分考生已注意到这一关键语句,不会单纯谈门与路的问题,而会将两句话联系在一起考虑。

一类文

让每一步走得优雅

□浙江一考生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轮回”,但冥冥之间却总觉得生命如花开花谢,如泡与烟,日子与日子更迭留下青春瘦削的背影。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又打开,走过的路似曾相识又迥然不同。大概我们一直在路上,行走。

三年前的天各一方还在眼前,转眼又一个三年,看看镜子里只顾风雨兼程的自己,棱角愈见鲜明,眼神也更加坚定――我明白,今天我将要去敲开,梦想的大门。

在骨骼拔节留下的余音里,我们学习、探索、创造,只为圆一个大学梦。但愈走,愈见远方,浩渺无垠。正如三年前的自己,初生牛犊,怀揣着六合天下、纵横捭阖的雄心步入校园,以为敲开了重点高中的大门,未来的路便可畅通无阻。殊不知,门只是路的起点,新的征程,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前程往事,全部归零。往后,勤勉是唯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