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家解读-正式版ISOIEC17025-2017主要调整和变化

专家解读-正式版ISOIEC17025-2017主要调整和变化

专家解读-正式版ISOIEC17025-2017主要调整和变化
专家解读-正式版ISOIEC17025-2017主要调整和变化

专家解读|正式版ISO/IEC 17025:2017主要调整和

变化

ISO/IEC 17025:2005的修订自2015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历经工作组草案、委员会草案(CD)、国际标准草案(DIS)和最终国际标准版草案(FDIS),最终版本ISO/IEC17025:2017于2017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

一、ISO/IEC17025:2017与FDIS版的差异分析

按照ISO的规则,在FDIS投票阶段,只允许成员提出编辑性修

改意见,不应有技术要求的调整。ISO有91个正式成员参与了对FDIS 的投票,赞成票为90票,赞成率达99%。IEC有34个正式成员参与了对FDIS的投票,赞成率为100%。对收集到的意见,ISO秘书处对标准文本进行了修改。最终发布的ISO/IEC17025:2017与FDIS版相比,没有实质变化,均为编辑性调整,主要变化如下:

01对文中引用的JCGM 200全部修改为ISO/IEC指南99,二者是等同文件,JCGM200是BIPM的文件编号,以注的形式明确二者的等

同性;

02在“公正性”定义中有关术语来源的信息中,明确指出了注2等同采用ISO/IEC 170211:2015第3.2条款注的内容,但删除了“独立性”;

03“未经实验室批准,不得复制报告(全文复制除外)”由要求变为建议,放入注中,与2005版保持一致;

04在“7.8.4校准证书的特定要求”中,将“测试(test)”

全部改为“校准(calibration)”;

05在“7.8.5报告抽样——特殊要求”中,明确是“结果”而不是“测试结果”,这是FDIS中的一个错误;

068.5.2中的注将“组织(organisation)”改为“实验室(laboratory)”;

07其他变化主要是加入标点符号、使用复数形式,将个别地方“或(or)”改为“和/或(and/or),个别地方的代词由“which”改为“that”等。

二、ISO/IEC17025:2017过渡转换期

经与ISO协商,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通过决议明确ISO/IEC17025:2017的过渡转换期为发布之日起三年,也就是从2020年12月起,ILAC互认协议将不接受以ISO/IEC 17025:2005认可的实验室。

因此CNAS必须在2020年11月底前完成所有认可实验室的评审和认可证书的换发。为确保所有实验室的顺利过渡,CNAS拟于2018年3月1日完成所有相关文件的修订,给实验室6个月的过渡期,拟于2018年9月1日后,所有的复评审(包含换证复评审)均按ISO/IEC17025:2017实施。扩项评审和监督评审,实验室可选择是否

按新版标准评审,同时所有新的认可申请应依据新版标准。

以上时间是CNAS的初步计划,最终CNAS在发布新版认可准则时,将正式确定过渡转换时间和细节。虽然新版标准过渡转换期是三年,

但每个实验室的实际过渡时间取决于2018年9月1日后第一次定期

复评审时间。

三、ISO/IEC 17025:2017的结构

按照ISO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对所辖标准的统一要求,ISO/IEC 17025的总体框架结果必须满足CASCO决议12/2002中给出的框架。对各项合格评定标准都可能涉及的公共要素,如公正性、保

密性和投诉等管理要求,所用措辞必须采用CASCO内部文件QS-CAS-PROC/33《ISO/CASCO标准中的公共要素》中所给出的表述方式,如果不采纳,必须经过CASCO主席政策和协调组(CPC)的同意,因此起草小组对标准的结构没有实质发言权,只能将拟定的要求放入CASCO规定的结构框架内。ISO/IEC 17025:2017的结构和条款分布如下: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 4通用要求

— 4.1 公正性

— 4.2 保密性

— 5 结构要求

— 6资源要求

— 6.1 总则

— 6.2 人员

— 6.3 设施和环境条件

— 6.4 设备

— 6.5 计量溯源性

— 6.6 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 7过程要求

— 7.1 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

— 7.2 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 7.3 抽样

— 7.4 检测或校准物品的处置

— 7.5 技术记录

— 7.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7.7结果有效性的保证

— 7.8结果的报告

— 7.9投诉

— 7.10不符合工作

— 7.11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

— 8管理要求

— 8.1 方式

— 8.2 管理体系文件 (方式A)

— 8.3 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方式 A) — 8.4 记录控制 (方式 A)

— 8.5 风险和机会的管理措施

— 8.6 改进 (方式 A)

— 8.7 纠正措施 (方式 A)

— 8.8 内部审核(方式 A)

— 8.9 管理评审(方式 A)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计量溯源性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管理体系方式

—参考文献

四、标准的调整和变化

下面按ISO/IEC 17025:2017的条款顺序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是实验室修改管理体系文件必须关注的。从技术要求

上来看,ISO/IEC 17025:2017基本采纳了ISO/IEC 17025:2005的内容,但考虑到实验室广泛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更多的采纳电子数据和电子报告以及检测实验室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日益成熟等实验室

在近十年来的新变化,起草小组对相关条款进行了调整,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实验室运作的不同情况。

01与ISO9001关系的声明

将 ISO/IEC17025:2005中1.6条款中有关ISO9001的声明,放入引言中和附录A中:

①在引言中保留了“符合本文件的实验室通常也是按ISO9001的原则运作”。考虑到ISO9001已进行了修改,因此CASCO与TC176再次进行了协商,此表述得到了ISO/TC176的确认;

②在附录A中保留了“实验室在符合ISO9001要求的管理体系下运作,并不代表实验室能够产生技术有效的数据和结果。这可以通过

符合ISO/IEC17025第4节至第7节的要求来实现。”

02引入风险管理的要求

如何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纳入ISO/IEC17025,是标准起草组重点考虑的因素。ISO/IEC 17025:2017通过以下方式来明确风险管理要求:

①在引言中声明:“本文件要求实验室策划和实施相应措施来应

对识别出的风险和机会。识别风险和机会将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改进结果和防止负面效应。实验室负责决策对哪些风险和机会应采取措施”;

②参照ISO 9001:2015,在第8节增加一新的条款“8.5 风险和机会的管理措施”,将ISO9001:2015第6.1条款的相关要求纳入;

③ISO/IEC 17025本身在起草过程中,已充分纳入了风险管理的

模式,比如设备校准、质量控制、人员培训和监督等均需要实验室根

据自身的检测或校准活动范围、客户需求和测试技术的复杂性等进行风险分析,实施相应的管理;

④对于实验室是否有必要单独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由实验室自

己决定,ISO/IEC17025:2017标准本身并未要求,实验室只需要满足本标准即可。为此,标准起草小组决定在8.5条款中加入注,以表明此立场。

03将“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与“分包”合并

参考ISO 9001:2015的模式, 将ISO/IEC17025:2005中的4.5“检测和校准的分包”与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并成

一个条款,即“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此条款合并在讨论过程中争议很大,因实验室分包的事项可能很多,但在ISO/IEC17025:2005中4.5条款重点突出对检测或校准活动

分包的管理。4.6中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重点是实验室获得检测或校

准活动所需的资源,界限相对较清楚,而且在ISO/IEC17025:2005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很大的争议。如果将两个条款合并,是否能将要求

表述清楚,有不确定性,而且标准的起草还是需要考虑实验室的习惯。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论是实验室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还是将检测或校准活动分包给另一个实验室,都是外部获得的产品或服务,

可以合并成一个条款。因此,起草小组暂时决定合并,然后征求CASCO 成员的意见,看多数成员是否支持此条款合并。但对CD1稿的意见中,对此并没有很大的争议,因此在后续版本中继续保留此合并。

因此在解读新版标准时,应注意“从外部获得的实验室活动”有

时就是特指“检测、校准或抽样活动的分包”,因此需要从上下文中

去识别具体隐含的内容。

04对抽样活动的讨论

ISO/IEC17025是否适用于只进行抽样,而不从事任何检测或校

准活动的机构,一直是标准修订过程中争论最大的问题,这里的抽样不仅仅是为检测或校准活动所进行的抽样,还包括为其他目的,如认证、检验或确认活动而进行的抽样。就ISO/IEC17025本身来讲,其预定的标准适用范围是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抽样往往是检

测或校准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抽样是为了进行后续的检测或校准,一个机构即使不进行后续的检测或校准活动,其适用性没有争议。但目前欧洲的认可机构已用ISO/IEC 17025对单独从事抽样活动的机构进行认可,而且抽样并

不局限于为检测或校准的目的,那么对于ISO/IEC 17025能否适用于这类机构,争议很大。

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很多来自欧洲,他们大都支持可以适用,但也有很多其他成员认为ISO/IEC 17025是针对实验室的标准,其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检测或校准的相关活动。为此,标准起草小组决定在把

CD1稿向CASCO成员征求意见时,同时向成员调查是否认为ISO/IEC 17025适用于只从事抽样的机构,然后根据成员的意见,再决定修订

版ISO/IEC17025的适用范围和修订方向。但最终投票的结果是42票赞成,38票反对。此结果也没有给出如何处理“抽样”这一争议的

明确方向。经讨论,工作组决定将抽样限制为“与随后的检测或校准

相关的抽样”。

此外,为避免全文不断重复“检测、校准和抽样”的描述,在术

语和定义条款中给出了实验室的定义,并在全文用“实验室活动”来取代“检测、校准和抽样”。在修订ISO/IEC17025过程的各个版本征求意见和表决中,对“抽样”是否是独立的活动的争议从未中止过。

05实验室的活动范围

ISO/IEC 17025:2017明确要求实验室应以文件的形式明确界定

其检测或校准活动范围,范围中不应包括持续从外部机构获得的检测

或校准项目。提出这个要求的最根本原因是实验室所有管理活动均以

其活动范围为基础,包括人员、设施和设备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06通用要求

第4条款中的通用要求泛指合格评定活动的通用要求,因此只包

含了“公正性”和“保密性”要求。语言措辞全部来自

《ISO/CASCO标准中的公共要素》中规定的强制要求,QS-CAS-PROC/33

因此有些要求可能更适用于认证机构,不是实验室经常遇到的情况,

比如委员会成员,因此在解读时,实验室只需分析自己的特定情况,

相应制订要求,对于不适用的条款,可以不予规定。

07人员要求

ISO/IEC 17025:2017对人员要求进行了适度的简化:

①删除了对人员培训的具体要求,即取消了“实验室应有确定培

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

期的任务相适应。应对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只在明确

每个岗位的能力和人员的通用要求中明确包含培训;

②不再区别在培员工、长期雇佣人员或签约人员,全部纳入“人

员”这一用词中;

③删除了对特定领域人员资格以及“意见或解释”人员的注释;

统一纳入“实验室应将每个影响实验室活动的岗位所需能力形成文

件”,至于能力要求,实验室应根据人员所承担的工作来确定。如果

相应的法律法规有特定要求,实验室应满足。但不需要在标准中为此

做出说明。对做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要求,实验室应根据该活动

所需要的经验、知识等做出相应规定

④在表述方式上,对人员不再区分技术管理层和质量主管,只明确职能要求,至于这个岗位的名称,实验室可以自己确定,并以管理

层取代“最高管理层”,因何为“最高管理层”在实施过程中理解是

不一致的;

⑤取消“关键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⑥删除了对工作描述中应包含内容的注释。

08设备的校准

对哪些设备需要校准, ISO/IEC 17025:2017明确要求:

①设备的准确度和(或)测量不确定度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②为建立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而需要进行校准;

第一条与ISO/IEC 17025:2005要求基本相同,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理解第二条呢?因为对任何测试活动,计量溯源性是基本要求。对有些检测或校准活动,设备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小,按第一条的规定,应该是不需要校准的,但考虑到最终结果是溯源至该设备的特性值,

为确保结果的计量溯源性,必须对该设备的特性值进行校准。

09设备的期间核查

ISO/IEC 17025:2017将期间核查扩展至所有设备,实验室可能

不仅对需要校准的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对其他设备也需要根据其稳定性进行定期核查。

对于需要校准的设备,实验室应根据其稳定性和使用状况等因素

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期间核查。

对于不需要校准的设备,ISO/IEC 17025:2017要求在使用前验

证其功能是否能够满足检测或校准方法的要求。

除投入使用前需要核查外,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实验室也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和其稳定性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核查。

实验室经过分析,确认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设备,应建立核查的方法并保留相关记录。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设备都需要期间核查,应根据检测或校准方法的要求、设备稳定性和使用状况等因素来

确定。

10计量溯源性

ISO/IEC 17025:2017采用了ISO/IEC指南99中规定的“计量溯源性”以取代“测量溯源性”。在ISO/IEC 17025:2005中,有较长的篇幅提出对测量溯源性的要求,并附有大量注释。

考虑标准本身定位于对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因此起草小组决定删除大量的注解,在正文中只规定要求,解释内容尽量不出现。但

在工作组草案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很多成员建议保留ISO/IEC 17025:2005中针对测量溯源性的注解,认为其对实验室理解和实施计量溯

源性要求是很有帮助的。

为此,起草小组决定增加资料性附录,纳入实验室如何实现计量

溯源性的指南。从文字表述上来看,ISO/IEC 17025:2017对计量溯源性的要求从ISO/IEC17025:2005侧重于强调设备的校准,转为从结果的计量溯源性的角度提出要求,此描述方式的变化更为科学和严谨。并且,对计量溯源性的要求不再区分检测和校准活动,而是提出统一的要求,因此文本大量简化。

从本质上看,对计量溯源性的要求, ISO/IEC 17025:2017与ISO/IEC 17025:2005没有显著差异。

11分包的法律责任

ISO/IEC 17025:2017删除了“实验室应就分包方的工作对客户负责,由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

这是由于让实验室承担非自身活动的法律责任与有些国家的法

律冲突,而且标准本身应尽量避免涉及合同法律责任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国家法律法规可能有不同的规定。

12判定规则

ISO/IEC17025:2017增加了对“判定规则”的要求,也就是实

验室在做与规范的符合性判断时,如何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特别是结果的区间跨越了规定的限值,实验室如何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在合同评审阶段,实验室应将使用的判定规则与客户沟通,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在结果的报告中应指明所使用的判定规则,以便报告的任何使用方了解实验室做出符合性结论时如何考虑测量不确定

度的,使结果更加科学和透明。

此条款对于实验室做出符合性声明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可以料想这也是实验室在实施新版标准时遇到的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准备。

13对方法的偏离

在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的成员认为“与方法的偏离”和

“对方法的改进”是同一概念,都需要进行方法确认,因此建议删除与方法偏离的有关条款。

起草小组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确认,方法偏离是处理不能满足相关要求的一种特殊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负面的,因此此时需要

做技术判断,获得批准才可发生。而方法改进是为使方法更有效而进行的一项积极的、正面的技术活动,为确保方法有效性而必须事先做好方法确认,这不是一种意外的情况。因此对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应保留方法偏离的相关条款。

14免责声明

在ISO/IEC 17025:2017中明确要求在以下情况下实验室应做出免责声明:

①样品处置:当已知检测或校准物品偏离了规定的条件,客户依然要求进行检测或校准时,实验室应在报告中做出免责声明,指出结果可能受偏离的影响;

②报告结果:当证书包含客户提供的数据时,应予明确标识。当

客户提供的数据可能影响结果的有效性时,实验室应在报告中做出免责声明。

15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次提出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应考虑“抽样”所引入的不

确定度;

②不再强调实验室应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直接要求实验

室应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因每项检测或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没有程序实验室是无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因此删除了“程序”用词;

③以“注”的形式说明如果对某一检测方法,实验室已经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只要实验室能够证明对所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就没有必要再重新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16报告和证书

对报告和证书的要求有如下变化:

①报告中不需要报告客户的地址,只需要报告客户的联络信息;

②报告批准人只要可以识别即可,不再要求职务、签字等;

③报告中不但要有检测或校准的日期,还应有报告的签发日期;

④实验室应对报告中的所有信息负责,如果数据是由客户提供的必须明确标识;

⑤明确要求校准证书必须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而不能仅仅是给出与计量规范的符合性;

⑥对“意见和解释”明确要求应基于检测或校准结果;

⑦对报告的修改必须标识修改的内容;

⑧做出符合性声明时,应明确符合性结论适用于哪些结果;

⑨抽样信息还应包含“评定后续检测或校准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

⑩删除了ISO/IEC 17025:2005中:

? 5.10.6 从分包方获得的检测和校准结果;

? 5.10.7 结果的电子传送

? 5.10.8 报告和证书的格式

17投诉

对投诉的处理要求变化较大,增加了很多要求,其内容等同采纳QS-CAS-PROC/33《ISO/CASCO标准中的公共要素》。对于投诉处理的独立性,ISO/IEC 17025:2017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规模较小的实验室,可能很难满足独立性的要求,特别是针对检测或校准活动技术内容相关的投诉,此时可以请外部人员予以帮助。

18信息管理系统

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来自ISO/IEC17025:2005,同时参考了ISO15189:2012,并强调实验室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有功能记录系统

故障以及应急纠正措施。

19管理要求的满足方式

按照ISO/CASCO的要求,管理要求的内容必须等同采用QS-CAS-PROC/33《ISO/CASCO标准中的公共要素》给出的方式a与方式b的模式,如果不采用,必须向ISO/CASCO/CPC报告,并得到批准。

ISO/IEC17020:2012《合格评定各类检验机构的运作要求》采用CASCO规定的方式a和方式b,但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如果检验机构已建立了ISO9001体系,并获得了认证,那么认可机构对管理要求是否还需要进行评审。为避免此问题,工作组在起草第8章“管理要求”内容时极为谨慎。为此工作组决定起草附录B,重点解释方式A和方式B的关系。

对于实验室已有ISO 9001的管理体系,认可机构如何评审,标准并不涉及,各认可机构可自己规定。

20内部审核

对内部审核的要求等同采用ISO 9001:2015第9.2条款, 删除了以下内容:

①内部审核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求,包括检测和(或)校准

活动;

②质量主管负责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层的需要策划和组织

内部审核;

③审核应由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来执行,只要资源允许,

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

④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应当为一年。

对内审员的资格要求,已被6.2人员条款覆盖,不再做细节要求。

21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要求等同采用ISO 9001:2015第9.3条款, 删除了对管理评审周期的建议,增加了管理评审输出应记录的内容。

22其他变化

①删除ISO/IEC17025:2005中有关ISO/IEC 17025不是认证用的标准的陈述。CASCO的政策是标准的用途应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

标准来规定。在ISO/IEC17025:1999首次引入此条款的目的是因为当时对实验室能力的评价是认可还是认证,很多标准使用者和市场有明显的混淆,因此在标准中做了特别说明。随着实验室认可近20年的

发展,实验室认可的概念已被广泛认知,也不需要在标准中予以明示;

②删除了ISO/IEC17025:2005中 1.3条款中有关“注”的说明,即取消了“本标准中的注是对正文的说明、举例和指导。它们即不包含要求,也不构成本标准的主体部分”。这是ISO制订标准的通用规则,无需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示;

③删除ISO/IEC17025:2005第1.5条款“本标准不包含实验室运作中应符合的法规和安全要求”的陈述。因为本标准是针对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起草过程中不会考虑不同国家的法规和有关安全的特

定要求,因此无需对此做出特殊声明;

④删除了标准中“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提法,因标准的适用对象是任何实验室,没有必要提及第一方、第二方或第三方,而且对于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本身的定义是有争议的。检测机构标准ISO/IEC17020中规定了A、B和C三种类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产生争议,并容易让市场误解A类检验机构好于C类检验机构。对于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更关注的是其公正性的问题,因此不再纳入独立性相关的内容;

⑤取消“当实验室不从事本标准所包括的一种或多种活动,例如抽样和新方法的设计(制定)时,可不采用本标准中相关条款的要求”,因为这是多余的陈述;

⑥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做出公正性的承诺;

⑦强调实验室对保密做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诺;

⑧在合同评审的条款中,首次明确客户要求的偏离不应影响实验

室的诚信或结果的有效性;

⑨仍然采用“文件”与“记录”这两个词,而不采用ISO 9001:2015中的“成文信息”;

⑩将质量控制划分为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控制,应分别策划并实施;

?考虑实验室大量采用电子记录,因此简化对更改记录的要求,

明确只要确保“更改记录”的可追溯性;

?取消保留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因其作为外来文件应按“文件

控制”要求进行管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李小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版,反映的是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要求。一是从数量到质量、到品牌的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对产品、文化和服务有更高质量的要求;二是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升级,现在人们对大气、水、

绿化等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绿城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城乡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城乡居民收入要均衡、城乡基础设施要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要均衡;四是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经济发达,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五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全社会之力,通过化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数字规律题

数字规律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数字规律题 规律探析问题,是近几年中考数学里比较经典的考点问 题。数字规律问题的探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数列型数字问题探找规律 例1、有一组数:1,2,5,10,17,26,……,请观察这组数的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确定第8个数为. 解析:仔细观察这一数列中的各个数字的构成特点,不难发现如下; 第一个数是1,第二个数数1+1,第三个数是1+1+3,第四个数是1+1+3+5,第 五个数是1+1+3+5+7,第六个数是1+1+3+5+7+9, 为了使规律凸显的明显,我们不妨把第一个数1也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为 1+0, 这样,就发现数字1是固定不变的,规律就蕴藏在新数列0,1,4,9,16 中,而0,1,4,9,16 这些数都是完全平方数,并且底数恰好等于这个 数字对应的序号与1的差,即1=1+(1-1)2,2=1+(2-1)2,5=1+(3-1)2, 10=1+(4-1)2,17=1+(5-1)2, 26=1+(5-1)2,这样,第n个数为1+(n-1)2,找到数列变化的一般规律后,就很容易求得任何一个序号的数字了。因此,第八个数就是当n=8时,代数式 1+(n-1)2的值,此时,代数式1+(n-1)2的值为1+(8-1)2=50。所以,本 空填50。 例2、古希腊数学家把1,3,6,10,15,21,……,叫做三角形数,根据它的 规律,则第100个三角形数与第98个三角形数的差为 199

解析:本题中数列的数字,不容易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我们不妨利用函数的思想去试一试。 当序号为1时,对应的值是1,有序号和对应的数值构成的点设为A ,则A (1,1); 当序号为2时,对应的值是3,有序号和对应的数值构成的点设为B ,则B (2,3); 当序号为3时,对应的值是6,有序号和对应的数值构成的点设为C ,则C (3,6); 因为,21213=--,32336=--,所以有:2 3361213--≠--成立,所以,对应的数值y 是序号n 的二次函数,因此,我们不妨设y=an 2+bn+c , 把A (1,1),B (2,3),C (3,6)分别代入y=an 2+bn+c 中, 得:a+b+c=1,4a+2b+c=3,9a+3b+c=6,解得:a= 21,b=2 1,c=0, 所以,y= 21n 2+21n ,因此,当n=100时,y= 21×1002+2 1×100, 当n=98时,y= 21×982+21×98,因此(21×1002+21×100)-(21×982+21×98)=199,所以该空应该填199。 2、图示型数字问题探找规律 例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幼儿园举行用火柴棒摆“金鱼”比 赛.如图所示: 按照上面的规律,摆个“金鱼”需用火柴棒的根数为( ) A . B . C . D . 解: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谈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三)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矛盾。自觉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性所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具体状态,即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社会形态的根本矛盾规定了其本质。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受根本矛盾制约和影响的各种具体矛盾具有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按照性质和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总结: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的解决。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究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二)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方法。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阶级矛盾。根本利益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阶级矛盾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仍将长期存在。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阶层一: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经济地位和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 阶层二:按照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等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是认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 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在当前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案 第二课时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6页情境图和做一做及第89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是“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的规律后,本节课用图形和数字来表示一个模式,了解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在“数”和“形”之间建立关系。 (二)核心能力 “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这节课,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并理解“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2.借助例2的情境图,会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四)学习重点 发现图形和数字排列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

会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预习课本第86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么排列的。数字与图形之间有规律吗? 2.练习 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 你能自己画出有规律的图案或写出有规律的一组数吗?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导入 出示图形,下一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师:上一节课我们找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我们要在图形和数字的排列中继续寻找规律。揭示课题。今天学习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复习,从图形的规律自然的引出图形与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 2.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规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45 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案

第三课时数字的变化规律(总第46节)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能够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填 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找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小朋友们,小华在过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 么规律排列的?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许多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新授:教学例3 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探究:看,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出示例3第1小题)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 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那么,后面应该怎么摆?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该摆几个?为什么? 巩固: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些图形的排列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或减少1个图 形。 课堂作业: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下面两组数字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 (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拓展延伸:谁知道这一些图形或数字排列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答) 教学例4 教师提示: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字之间和差的关系。 小结:它们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第5题。 2、小状元69页。 板书设计:找规律 5 10 15 20 25 24 20 16 12 8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字规律》教学设计资料

《找规律——数字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观察、归纳,抽象车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摆一摆,找一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4、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表达能力;培养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认识一些较复杂的数字变化有规律的排列。 运用规律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 4 6 8 () ( )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说一说教学例2:找规律,填数 (1)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出示课件) 师: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写几?为什么? (2)巩固练习:填一填。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2题 2、教学例3: (1)小朋友们,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和数的规律。那么下面这组图形中的数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课件) 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巩固练习:摆一摆。用数字卡片每三个一组,摆出有规律排列 三、拓展应用 92页小红按规律填空,怎样解答?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四、总结升华 我们这节课不仅发现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发现了数字的变化规律。你学到 了什么? 五、 六、巩固练习93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数字规律 9 18 27 36 ( ) () 64 56 48 40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都在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了极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来概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九大科学分析,精准概括,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其立论根据就在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我们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17633452.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变化线索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数字变化类规律性问题

专题12:数字变化类规律性问题 探索规律性问题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的要求,近年中考数学经常出现的考题。 归纳规律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联想、归纳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讨归纳规律性问题常见的有:(1)根据数的排列规律归纳;(2)根据式的排列或运算规律归纳;(3)根据图的变化规律归纳;(4)根据寻找的循环规律归纳;(5)根据代数式拆分规律归纳等。 本专题原创编写数字变化类规律性问题模拟题。 原创模拟预测题1.把所有正偶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如下规律分组:(2,4),(6,8,10,12),(14,16,18,20,22,24),…,现用等式A M=(i,j)表示正偶数M是第i组第j个数(从左往右数),如A10=(2,3),则A2014=【】 A.(31,15)B.(31,16)C.(32,15)D.(32,16) 【答案】C。 【考点】探索规律题(数字的变化类)。

∵前31组共2+4+6+8+…+62=() 26231 992 2 +? =个数, ∴2014是第32组的100799215 -=个数。 ∴A2014=(32,15)。 故选C。 原创模拟预测题2.观察数表 根据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则B+D= . 【答案】23。 【解析】∵仔细观察每一条虚线或与虚线平行的直线上的数字从左至右相加等于最上而的一个数字,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

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也是基于这样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人民的需求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表述更具涵盖性,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就能包括在其中,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对现实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也包括诸如分配等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找规律—数字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表找规律导学案 学校 班 级 一()班主备人 参备人审核人 课题找规律—数字变化规律 课时—总 课时 4-3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找数字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计算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课前预习书上第87页做一做第1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 备 多媒 体、投影仪、 学具 导学流程 导学步骤具体内容复备栏 1、导 ○●●○●●○ - 1 2 1 2 1 - □△□△□△ -- -- 4 3 4 3 4 3 - - ¤◎◎◎¤◎◎◎¤◎◎◎ -- -- -- - -- - 每列的图形和数字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2、学 自主观察例3例题图 1、观察第一组图形的变化,和同桌互相交流,尝试用学具卡片边说边摆一摆。 2、第二组图形的变化,看一看途中对应的

数字,找一找这行数的规律。并在书上把空格处按规律继续填好。 自主观察例4 仔细观察,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展 挑多名学生依次上台汇报展示和同桌的交流结果以及自己观察到的数字变化。 4、讲 例3教学 1、第一组图:通过摆图形,发现正方形的个数不断增加,后一个图形总比前一个图形多3个正方形。 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3,相邻的两个数相差3 所以后面的数应该是3 6 9 12 15 18 21 第二组图:这行数每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2. 这两行数,每行数相邻两数的差都相等。 3、第一行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5; 第二行数,每相邻两个数相差4. 用多媒体展示出空白处的答案。 例4教学 第1朵花:40+50=90 第2朵花:30+40=70 第3朵花:20+40=60 所以这组图中每朵花中3个数是按下面花瓣上的数和右上方花瓣上的数的和等于左上方花瓣上的数的规律排列。 5、练1、书上第87页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二十的第5题。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高三中外历史复习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 2006-9-18 18:1【大中小】【我要纠错】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大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末世的中国,以鸦片问题为引子,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也有鲜明的时代内容。鸦片战争严重冲击了闭关、落后的中国,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清政府适应当时局势,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在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下,列强先是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继而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此后,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外“和好”局面又一次打破,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彻底被降服,通过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即:“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理由有二,一是能正确解题。如这样一道考试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其正确答案为B项,结果多数学生都选A。如果讲明是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这道题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二是依据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学教材,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国共十年内战或抗日战争时期都涉及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这就决定着我们必须讲清楚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变化,否则学生则很难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那么,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矛盾是怎样变化的呢? 1)1840~1901年(除1840~1851、1851~1856、1860~1864年外)和1935~1945年间,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外国资

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中国社会起决定性作用,也可以 说是最主要矛盾。 ①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除1840~1856、1860~1864年外),列强的侵华政策是要瓜分、灭亡中国,具体表现为:军事上,先后发动五次侵华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济上,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将中国变为列强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资本输出地;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获得种种特权,如割地、赔款、开口,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权,如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掠夺路矿、设厂权等,甚至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多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义和团运动等,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表现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矛盾。 ②1935~1945年间,日本侵华战争不断升级,1935年华北事变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标志着中日民族 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直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它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的一个具体体现。 2)1840~1851、1851~1856、1860~1864年间和1901~1949年间,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之间

平均数与方差的变化规律揭秘

1 平均数与方差的变化规律揭秘 当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时,如同时扩大或缩小到原来到的n 倍,或同进增加或减少m ,它们的方差或平均数会做什么样的变化呢? 例 已知一组数据,,,21n x x x 的平均数为3,方差为3,把每个数据教乘以3,再减去2,得到一组新的数据,2-3,2-3,2-321n x x x 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吗?方差呢? 思路点拔:观察两组数据可知,第二组数据是第一组数据做规律变化后的结果,求第二组数据的方差或平均数时应借助于第一组数据的方差或平均数. 解:设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则-x = (1n )21n x x x +++ , 方差为[] 222212)()()(1x x x x x x n S n -++-+-= 。 在新数据中,令.23,23,232211-=-=-=n n x y x y x y 所以)(121n y y y n y +++= =[][]232)(31)23()23()23(12121-=-+++=-++-+-x n x x x n x x x n n n , 由此不难看出,当一组数据都扩大(缩小)a 倍时,平均数也会扩大(缩小)a 倍;都增加(减少)b 时,平均数也会增加(减少)b. 新数据的方差为[][]{+-=-++-+-=21212)(31)()()(1'x x n y y y y y y n S n [][]}222)(3)(3x x x x n -++- [] 2222219)()()(91S x x x x x x n n ?=-+-+-??= 由此可知,当一组都扩大(缩小)a 倍时,方差会扩大(缩小)到原来的2a 倍,都增加(减小)b 时,方差不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规律: 若数据,,,21n x x x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2S ,则新数据b ax b ax b ax n +++ ,,21的平均数为b x a +,方差为22S a ,所以我们由此作答,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均不同:新数据的平均数为3×3-2=7,方差这273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抓住这一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历史。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此线索认识不清,表述不准确,妨碍了对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简单的阐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后,由于政治上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西方列强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演变为帝国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各个阶段,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有着特殊地位和表现。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并存。但1840年至1894年间仍以阶级矛盾为主,从该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斗争目标看,从洋务运动“剿发捻”的目的看,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矛盾。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紧接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发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这些都体现了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中国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开始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反动政府之间的矛盾。 如1901年―1912年,主要是中国人民同腐朽的清政府之间矛盾,辛亥革命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1912年―1927年,主要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政府之间的矛盾,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国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等都是这一矛盾的着重体现。 1928年―1935年,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共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等。 1945年―1949年间,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解放战争就是这一矛盾的重要体现。但应该强调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随着日本侵华的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1951年,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对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反动派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彻底解决了这一矛盾,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1952年―1956年,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开展的“五反”运动、稳定物价的斗争等正是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于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实践。然而,由于国内国际的种种原因,1966年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错把阶级矛盾视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狠抓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把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