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教学要“有土栽培”

语文教学要“有土栽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31394962.html,

语文教学要“有土栽培”

作者:张兰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9期

摘要: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能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呢?语文教学也需要“有土栽培”,而课程改革正为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美丽的沃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土栽培;课程改革

一、立足语言文字训练——回归语文教学之本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落实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入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主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要让“言”“意”相融,从而获取心灵的滋养,丰厚自己的语文素养,悟出语文的趣。

二、读中积累语感——奏响语文教学之生命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滥用多媒体,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而使读书成了走马观花,有时课堂上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还没有掌握,句子还没有读通顺,就让学生望文生义地谈谈感受,说见解,这样空穴来风,学生往往说的都是一些大话、空话,甚至是假话。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只让学生草草地读了一遍课文,就让学生说说什么让你感动。学生说“老天鹅用身躯撞击冰面,让我感动。”“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止一次地撞击冰面,让我感动”……因为没有反复地读,学生没能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因而,体验是肤浅的,倾吐是空洞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书声琅琅”确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缺少了静思默想,就犯下了重“读”轻“阅”的毛

病。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让学生通过默读批阅,潜心涵咏而得到心灵的感悟。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教师巡回检查,等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后,再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时学生充满激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你为了大伙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冰面,我仿佛看到了那冰面上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迹,这让我深深震撼!”“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你是钢铁之躯?难道你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吗?我知道你是为了集体,你舍己为人,让我深感敬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