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24.世界上最先发现地磁倾角的是:

(1)沈括(2)曾公亮(3)茅元仪(4)信都芳答(2)

2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到哪个世纪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5 (2)13 (3)17 (4)18 答(1)

二、判断题

26.《汉书食货志》:“黄金方寸,其重一斤……。”这是我国最早类似比重的记载。(答:对)

27.我国最早总结出不等臂秤原理的书是《考工记》。(答:错。应是《墨经》)

28.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关于潜望镜的最早记载。(答:对)

29.1983年,美国报导用羽毛清除海上的溢油,而我国宋代张载在《正蒙》一书中已有记载。(答:错。应是沈括的《梦溪笔谈》)

30.世界上最早进行共振实验的是宋代沈括。他比达芬奇早4个世纪。(答:对)

31.我国秦代制作的铜卡尺是最早的游标卡尺,比西方早1700年。(答:错。应是公元9年的王莽时期)

32.公元前4世纪,《庄子》一书中提出了运动的物体又动又不动的辨证看法。(答:对)

33.公元前239年,《韩非子》一书中有世界上关于磁石吸铁的最早记载。(答:错。就是《吕氏春秋》)

34.战国时《管子》一书中记载了计算音程以确定五音的“三分损益法”,是古代乐律史上的重要的成就之一。(答:对)

35.《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湖南郴县人民用温泉水灌田,一年三熟,说明宋代已在农业中利用地热。(答:错。应是唐代)

36.我国第一部载有浑天仪、地动仪、漏刻等器物的科学仪器图谱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答:错。应是北齐信都芳的《器准图》)

37.宋代人以一头作成圆圈的细竹蔑来测试桐油的好坏,这是近代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开始。(答:对)

38.南宋赵友钦在《正蒙》一书中记载了他探讨光源、小孔和屏上影子的各种关系的多种光学实验。(答:错。应是《革象新书》)

39.元代一行和尚做《简仪》时,已使用圆轴。这是世界上滚柱轴承的最早记载。(答:错。应是郭守敬)

40.清代孙云球在《广阳杂记》中有我国关于磁屏蔽的最早记载。(答:错。应是刘献庭)

41.清代女科学家黄履制造了“千里镜”,这是望远镜与取景器相结合装置即照相机的前身。(答:对)

42.清代郑复光在《费隐与知录》中叙述望远镜、放大镜、各种透镜的制造与应用原理。这是一部较完整的光学著作。(答:错。应是《镜镜泠痴》)

43.汉武帝时代的齐少翁开始演出皮影戏,18世纪传到欧洲,曾风靡一时。它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答:对)

44.《考工记》中最早记述了惯性现象。(答:对)

45.“太虚即气”是张载在《正蒙太和》一文中最先提出的。(答:对)

46.秤漏是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答:对)

4.北魏铁浑仪是斛兰和晁崇制造的。(答:对)

48.“被中香炉”是汉代丁缓发明的。(答:对)

49.“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之极”是盖天说的观点。(答:错。应是宣夜说)

50.浑天仪又称浑象,是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答:错。应是天象演示仪器)

三、填空题

51.我国最早关于海市蜃楼景象的记载是。(答:沈括《梦溪笔谈》)

52.西汉时《尚书纬》记载有“行而人不觉”,这说明当时对已有一定认识。(答: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53.北宋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诗”中有走马灯的记载,其原理与相似。(答:燃汽轮机)

54.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是117年制造的。(答:张衡,水运浑象)

55.北魏的利用声速乘时间等于距离,准确地算出某高地的高度。(答:陈遵)

56.周代古书记载,用阳燧(即面镜)聚焦阳光取光。(答:《周礼》)

57.司南的最早记载见一书中。(答:《韩非子》)

58.公元前1世纪到10世纪,我国记载北极光次。国外利用这个记录,指出地磁场每960年由东向西转动一周。(答:170次)

59.公元前2世纪《淮南子》一书中已有湿度计的记载,比欧洲早1600年。(答:天平式)

60.东汉的《论衡》中记载有空气湿度与弦张力度变化的关系。这已包含着原理。(答:王充,毛发湿度计)

61.东汉时我国已应用虹吸管引水。《后汉书》上记载的这种虹吸管叫。(答:渴乌)

62.三国时魏人马钧是机械制造家,他改进的水车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他还制造了先进武器。(答:龙骨,连续抛石机)

63.宋代在《西溪丛语》中记载了以莲子在盐水中沉浮数来确定盐水浓度,其原理近似于近代的。(答:姚寛,液体浮力比重计)

64.宋代沈括在其所著中有世界是最早的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地磁偏角、面镜焦点的记录。(答:《梦溪笔谈》)

65.1652年在《物理小识》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还正确解释了蒙气差(大气折射)现象。(答:方以智)

66.南北朝的肃子显在《南齐书》中记载了为导电物,为绝缘体。(答:金属之类,木)

67.明末清初的曾造出70多种光学仪器,并总结造镜经验,写成。(答:孙云球,《镜史》)

68.清末,王征的译著,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机械与力学专著。(答:《远西奇器图说》)

69.明末明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出版,是我国的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望远镜的著作。(答:《远镜说》)

70.“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是说关于天地结构的观点,“天体圆如弹凡,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地小”是说关于天地结构的观点。(答:盖天,浑天)

71.公元前600年,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西洋音阶中的七音。而我国约在时代就有七音说。(答:公元1200年左右的周武王)

72. 时代,我国制造的青铜镜而通过正面的反射光,能把镜背面的花纹映在屏上,被称为“魔镜”。(答:西汉)

73.公元前2世纪,在《韩诗外传》中有关六角形雪花观察的记载,是关于晶体几何开头的描述,比西方早世纪。(答:韩婴,15)

74.我国古代的计时器主要是、。(答:日晷,漏刻)

75.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形成是、两书为标志。(答:《考工记》,《墨经》)

四、简答问题

76、中国古代物理学可划分为几个发展时期。

77、简述先秦时期的宇宙演代思想。

78、试述盖天说和浑天说的理论要点。

79、简述度量衡起源的两种说法。

80、试述先秦时期的“道一气”说。

81、试述先秦之后元气论的发展。

82、王夫之思辩的物质不灭思想和现代物质不灭定律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83、简述中国古代的时空观。

84、简述《墨经》中对运动的描述。

85、疏释《墨经》中关于不等臂秤的论述。

86、疏释《墨经》中的光学8条。

87、试述中国古代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和观察。

88、中国古代有原子论吗?

89、试述《管子》中的数理生律“三分损益法”的内容。

90、简述朱载土育在律学上的贡献。

91、简述《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的有关记载。

92、简述中国古代力学的主要成就。

93、简述中国古代声学的主要成就。

94、简述中国古代热学的主要成就。

95、简述中国古代电学和磁学的主要成就。

96、简述中国古代光学的主要成就。

97、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98、试举10名中国古代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代表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9、试举5个用元气论解释物理现象的例子。

100、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教案要点

绪论(2学时)

1、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概述

1.1中国古代物理学萌芽(B.C21世纪—B.C770) 1.2中国古代物理学形成期(B.C770—B.C221) 1.3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期(B.C221—960) 1.4中国古代物理学高峰期(9601368) 1.5中西物理知识融合期(1368—1911)。

3、国内外物理学史及科技史教学、科研情况简介

学习中国物理学史参考文献:

[1]蔡宾牟,袁运开.物理学史讲义一中国古代部分. .高教出版社,1985

[2]戴念祖.中国力学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锦光,洪震寰.中国光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戴念祖.中国声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潘永洋,王锦光,金尚年.物理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7]关增建.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8]关增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9]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李艳平,申先甲. 物理学史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戴念祖.中国物理学学史大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物理思想(4学时)

1 五行说

2 阴阳说

3 元气论(重点)

3.1元气概念的起源:道一气说 3.2元气论的发展:元气本体论 3.3国内外学者对元气本质的探讨 3.4 元气论和古希腊原子论比较

4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重点)

4.1 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建立 4.2 时间与空间的有限和无限 4.3 运动与时空的相关性

5 对宇宙的认识.

5.1 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思想 5.2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5.3古希腊宇宙学说简介

参考文献

[1]薄忠信:《元气考辩》、《自然辩证法》,1998·No11

[2]林宏德:《元气论的科学价值》,《自然辩证法》,1990·No12

[3]刘长胜:《“气”概念的形成及哲学价值》,《自然辩证法》,1992·No1

[4]郑延祖:《中国古代的宇宙论》,《中国科学》,1976·No1

[5]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6]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7

[7]钱宝琮:《盖天说源流考》、《科学史集刊》,1958·No1

[8]谢丰泰:《先秦时期的宇宙结构说及其与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人大得印资料),1989·No9

[9]董英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宇宙理论》,《自然辩证法》(人大复印资料),1990,No12 [10]李志超:《仪象创始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No4

[11]李海:《北魏铁浑仪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No4

[12]李海:《中国古代对空间的认识》,《理论探索》,1995No5

[13]李海:《中国古代对时间的认识》,《雁北师院学报》,1997No3

习题

1、简述元气论的起源和发展

2、王夫子思辩的物质不灭思想和现代物质不天定律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3、中国古代有原子论吗?

4、试论中国古代的时空观。

5、简述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物理计量(2学时)

1 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

1.1计量时间的标准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日(地平式赤道式)漏刻:漏刻的起源,发展、类别和用法

2 度量衡的起源和发展(重点)

2.1度量衡起源的两种说法:人类交换行为、乐律累黍说2.2度量衡的发展标准量器(《考工记》:鬲甫)统一度量衡新莽对度量衡的改革度量衡的演变。

参考文献

[1]《隋书·天文志·漏刻》

[2]华同旭.中国漏刻.安微科技出版社,1991

[3]李海.中国古代计时器中的重大发明——初探北魏道士李兰秤漏.雁北今古,1992,No1 [4]李强.马上漏刻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No4

[5]薄树人.关于马上漏刻的第四第五种推测.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No2

[6]《隋书·律历志》

[7]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发展史.商务印书馆,1984

习题

1、日晷有哪两种形式?其结构有何不同?

2、简述李兰秤漏的结构。

3、简述度量衡的两种起源。

4、新莽对度量衡的改革中制定了哪几类标准器件?

5、试考证中国古代律尺的演变。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3学时)

1 对力的认识

1最早从体力认识力

1.2从体外的事物认识力

1.3一个有争议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重点)

2 关于物体的重心与平衡

2.1欹器

2.2论球的随遇平衡

2.3杠杆衡器等臂秤(天平)不等秤臂(重点)

3关于物体的运动和惯性

3.1运动的表述

3.2对运动相对性的认识

3.3对惯性的认识

4 关于浮力和液体与气体的一些认识

4.1浮力的利用

4.2用元气论解释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

5 力学知识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戒甫. 墨经分类译注. 中华书局,1981

[2]徐克明. 墨家物理成就述评. 物理,1976, No4

[3]钱临照. 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 见:科学史论集.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4]王俊. 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物理教师,1988,No10

习题

1、疏释墨家对不等臂秤的论述。

2、试举5例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2学时)

1 概述

2 中国古代的律学

2.1音乐声学的起源

2.2古代乐器的制作

2.3古代的律学

4三分损益和十二律(重点)

3 其它声学知识

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2共振、共鸣现象的记载

3.3声学知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晋书·律历志》

[2]高策等. 莺莺塔——我国古代杰出的声学建筑.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87, No4 [3](明)朱载育:《律学新说》,《律吕精义》

[4]载念祖. 朱载育——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 人民出版社, 1986

习题

1 试述我国古代乐律方法“三分损益”和十二平均律的基本内容。

2 试述我国古代对共振的记载和研究。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2学时)

1 火的使用

1.1取火的方法:钻木、阳燧、镰石

1.2火的利用:烧制陶器、治金、炼丹

2 温度意义的认识

3 热胀冷缩的认识和利用

4 热本质的认识和利用

5 热传递现象的认识和利用

5.1走马灯5.2保温瓶

6 物态变化的认识及应用

7 热动力的应用(重点)

7.1火药7.2火箭7.3火柴

参考文献

[1]王锦光,薄忠信.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物理教学,1982,No5

[2]胡恩厚. 火药.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5,No4

[3]王俊. 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物理教师,1988,No11

习题

1、简述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

2、试述火药的发明过程

第六节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2学时)

磁学知识

1 关于磁性现象的描述

1.1磁石引铁1.2磁石相斥现象的发现

2 磁体的应用

3 指南针的发明(重点)

3.1司南3.2指南鱼3.3指南针

电学知识

1 静电的发现和研究

2 雷电现象的描述和研究

3 古建筑避雷措施

参考文献

[1]林文照. 中国古代磁学上的成就. 物理,1974,No6

[2]王俊.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物理教师,1988,No2

[3]薄忠信. 中国古代电磁学思想. 锦州师院学报,1995,No1

[4]胡恩厚. 指南针.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5,No3

习题

1、试述指南针的发明过程。

2、试论中国古建筑的避雷机制。

第七节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3学时)

1 对光的直线传播认识和应用(重点)

1.1墨家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的论述

2沈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的论述

1.3“小罅光景”实验

2 镜面成像原理(重点)

2.1平面镜成像 2.2凹面镜成像 2.3凸面镜成像

3 光的折射与色散

4 透光镜

参考文献

[1]钱临照. 释墨经中光学力学诸条. 见:科学史论集,中国科学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志超. 中国古代光学的格术. 物理,1985,No12

[3]陈绍金. 小孔成像在中国古代之研究. 汉中师院学报,1996,No2

[4]王俊. 中国古代的光学成就. 物理教师,1989,No1

[5]洪震寰. 墨经光学八条厘说. 见:科学史集刊. 第四期,科学出版社,1962

习题

1 疏释《墨经》光学8条。

2 试述赵友钦的“小罅光景”实验。

3 试述中国古代对光直线传播的认识和研究。

第八节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学时)

1 明未至鸦片战争期间(1600—1840)

1传播方式:传教士来华

1.2传入的物理知识

2 鸦片战争至清末期间(1840—1910)

2.1传播方式:创办学校、出版刊物、译著书籍。

2传入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炳如等. 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讲座. 物理教师,1990,No6,No7,No9,No10 [2]李海. 近代物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雁北师专学报,1992,No2

山西大同大学验电学院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参考大纲

一、课程设置目的

1、物理学史课程中,通过对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和理论的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变革,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的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

2、过对物理学发展过程的具体了解,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和理论的实质、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方法、物理学发展动力和矛盾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感受科学创造精神和激励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造素质。

3、通过对物理学发展过程及物理学科学创造过程的阐述,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关系,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和科学认识的动态性,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从而加强辩正确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优良的科学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实施

1、本课程最高等师范校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设选修课。本课程适于在学生基本上学完了物理学基础课程后开设。

2、本课程在教学中着重阐述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发展,物理学世界图景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历次重大突破的实现过程、历史动因和重大意义;介绍重要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给学生以科学创造的启迪。

3、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以丰富、准确的史料和文献为基础,注意概括规律性的东西,并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做到“史一论统一”。

4、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结合重点内容,向学推荐一些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独立钻研的思考。

5、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除教师的讲述外,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和自学,组织一些参观和专题讨论,举办专题报告;教学过程中注意配合一些历史图片、模型、幻灯、录象等直观教具,注意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6、结合重点内容,适用布置一些思考题和课外作业;课程结束后,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考试。

7、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54—60学时。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古代物理部分

经典物理部分

现代物理部分

复习考试

8、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潘永祥,王锦光,金尚年,物理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书:

[1]关洪,物理学史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郭亦玲,沈慧君,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美]费.卡约里,戴念祖译.物理学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蔡宾牟等.物理学中讲义—中国古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6]仓孝和.自然科学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8.

[7]宋德生.电磁学发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8]申先甲.探索热的本质.北京出版社,1985.

[9]阎康年.热力学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0]亚.沃尔夫.周昌忠等译.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出版社,1985. [11]亚.沃尔夫.周昌忠等译.十八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出版社,1991.

[12]魏凤文,申先甲.20世纪物理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三、基本教学内容

绪论

物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物理学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模式

物理学史的素质教育功能

[说明]

1、本大纲采用如下历史分期:古代物理、经典物理、现代物理。

2、注意从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物理学基本观念的变革揭示出物理学的整体发展,突出物理学认识的历史性、动态性。

3、重点讲述物理学史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造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一编古代物理学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的主要成就

1、中国古代的物理思想

元气论阴阳说五行说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

2、中国古代的物理计算

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度量衡的起源的发展

3、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

对力的认识关于物的重心与平衡关于物体的运动和惯性关于浮力和液体与气体的认识力学知识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4、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律学其它声学知识

5、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火的使用热胀冷缩的认识和利用热本质和热传递现象的认识和利用热动力的应用

6、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关于磁现象的描述指南针的发明静电现象的描述古建筑避雷措施

7、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和利用镜面成像原理透光镜关于光的折射与色散的描述

8、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分明和特点

9、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说明]

1、本章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成就及探索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

2、突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要避免片面性,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科技滞后的原因。

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成就

1、古希腊关于物质本原和时间、空间的观念朴素的元素论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时空学说

2、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经验知识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阿基米德的静力学成就声、热、电、磁、光的具体知识

3、中世纪的物理学成就

[说明]

1、注意揭示古希腊物理学思想和成就对后世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2、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和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的特点作适当的对比

第二编经典物理学

第三章经典物理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的解放

2、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开普勒的发现伽利略的天文学发现

3、新科学的特征

[说明]

1、突出生产关系变革和思想解放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注意揭示哥白尼学说的革命意义和开普勒的创造方法。

3、讲清新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伽利略的运动理论

伽利略力学成就及其研究方法笛卡尔运动理论惠更新关于碰撞的研究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引力思想早期发展关于摆的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3、牛顿和他的《原理》

牛顿的生平和科学成就《原理》简介牛顿的机械观和科学研究方法

4、牛顿以后力学的发展

5、声学的发展

[说明]

1、要深入伽利略的科学思想、运动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意义。

2、要系统阐明引力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牛顿的具体探索过程,以“案例”的形式揭示科学认识的继承与发展和科学家的创造过程。

3、通过对牛顿科学观点的分析,说明机械观的特点。

第五章物理学各个基础学科的建立

1、光学的初期发展

17世纪几何光学的成就和物理光学现象的发现牛顿的色散实验和光学研究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

2、热现象的初期研究

蒸汽技术的发展计温学的发展量热学的建立关于热本性的争论

3、静电学和磁学的发展

4、18世纪物理学的发展的一般特征

[说明]

1、本部分涉及较多的中学物理教材内容,史料要丰富一些,或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2、讲清科学争论的意义,对不同学术观点作正确、全面的评价。

第六章光的波动说的复兴

1、波动说的新发展托马斯.杨的研究光的横波性的确认

2、光速的测定

3、辐射和光谱的研究

[说明]

1、着重阐述托马斯.杨的波动思想和菲涅耳关于光的横波性的重大突破。

2、讲清光速测定的各种方法。

第七章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原理的确立

各种自然现象联系和转化的发展迈尔、亥姆霍茨和焦耳的工作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确立

卡诺的热机理论热力学温标的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述熵和熵增加原理

3、低温物理学的发展

4、分子运动论的发展

5、统计力学的建立

[说明]

1、讲清能量原理建立的时代必然性和到达这一结果的不同途径。

2、讲清卡诺的科学思想和论证方法以及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的科学突破。

3、注意揭示统计力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讲清有关争论的实质。

第八章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1、伽伐尼电流的发现和欧姆定律的建立

2、电磁联系的发现

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安培的电动力学研究

3、法拉第的物理学方面贡献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力线”和“场”的概念的提出

4、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电磁波的预言和赫兹的实验检验

5、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

[说明]

1、突出安培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和法拉第近距作用场物理学的思想差异。

2、按照麦克斯韦的三篇论文,讲清麦克斯韦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讲清“场物理学”的革命意义。

第三编现代物理学

第九章物理学的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

1、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2、“以太漂移”探索

3、黑体辐射规律的探索

4、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物理学新发现的革命意义经典物理学“危机“和批判学派

[说明]

1、通过对世纪之交五方面实验发现过程的具体讲述,深入揭示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启迪意义以及这些发现对经典物理学观念的冲击。

2、重点介绍以彭加勒为首的批判学派的观点。

第十章相对论理论的建立

1、绝对时空观的困难

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以太漂移“实验的洛仑兹解释彭加勒的新眼光

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公设的提出时空观的大变革狭义相对的应用

3、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4、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和科学创造思想的特点

[说明]

1、着重说明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科学思路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2、对广义相对论只作创建思路的简单介绍

3、深入阐明爱因斯坦科学创造思想的特点

第十一章量子力学的建立

1、量子论的初期发展

普朗克”能量子“概念的提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2、原子物理的发展

原子结构模型和玻尔的原子理论X射线谱与原子壳层结构

3、量子力学的建立

4、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说明]

1、着重阐述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关于“量子”假说的提出、应用和发展的思想突破的物理基础和革命意义。

2、对量子力学的建立,重要说明海森堡和薛定谔的创造思路和他们的理论的主要特征。

3、关于两大巨人的争论,重要阐明他们关于理论本质的不同观点;并指出他们的争论树立了科学争论的典范。

第十二章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1、原子核结构与核裂变的发现

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原子核模型学说核的人工蜕变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的发现

2、基本粒子的研究

正电子的发现衰变理论介子的发现奇异粒子的研究

3、强子结构的探索

[说明]

1、关于中子、重核裂变和正电子的发现以及β衰变理论的创立可以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2、结合有关具体发现和创造的讲述,注意介绍有关物理学家的物理学思想。

第十三章物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1、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2、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物理学的社会功能

[说明]

1、本章内容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是选讲内容。

2、可以专题报告形式讲述,简要介绍当代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预测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前景,概括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思想,论述物理学的发展与历次技术革命的关系。也可以介绍我国物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2006年12月修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史隋唐单元测试题

中古史隋唐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这样评说随文帝“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这里的“远见卓识”含义是A.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B.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重新完成统一D.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3.隋炀帝不只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就出自他之手。他为了“江南好”、“征辽”而采取的活动是A.修筑北方驰道B.三次攻打高丽 C.开凿大运河D.巡游江都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5.唐太宗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唐太宗认为仓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A.满足军费开支所

需 B.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C.用于放在赈荒需要 D. 维持政府运转开支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这一规定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 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7.“农业富,天下富”,唐朝的兴衰得益于农业的繁荣,下列因素中对唐朝农业繁荣有 直接促进作用的是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生 产技术——曲辕犁、筒车的使用③统治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④对外关系——实行开放,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① 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曾有贤相③唐朝有的宰相专 权乱政④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记 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 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 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 田制遭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 健儿”是职业兵10.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A. 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 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填空、判断 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 2、乡学:专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所设的学校 3、辟雍:是天子设立的大学 4、清代学塾: ①教馆或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 ②家塾或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③义学或义塾,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④书院: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具有:藏书、供祀、讲学等功能。 5、北宋初年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 6、成年礼仪: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我国先前的成年礼仪以服饰 改变为最大特征 7、封禅礼仪:皇帝祭祀天神、地袛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泰山上祭祀上帝;禅指祭地,在泰山下小山举行。 8、三纲五常: ①三纲: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的学说,班固将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正式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原则。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即价值标准;礼——具有政治和道德原则;智——即知,指由智慧的知识,具有鉴别是非善恶能力,智从属于仁,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信——诚实不欺,是为人立身的根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 9、七出: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口舌、盗窃 10、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11、泮宫:是诸侯国设立的大学 12、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以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地的中央官学。它的建立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一条根据自己需要选拔官吏的道路。太学的首创是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而设立的,置五经博士为教官,太学生称为“博士子弟”,学习内容为“五经”。 13、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等技艺,是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14、三舍法: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兴学内容之一。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岁考试其业,成绩优异者依次升舍。上舍生按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官职。这种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袛、人鬼,包括封禅礼仪、郊祀礼仪、祭社礼仪等;凶礼——主要有丧、荒、吊、桧、恤五种礼仪;宾礼——主要指觐见礼;军礼——主要指战事礼仪,也包括田猎,建造城邑等大规模活动礼仪;嘉礼——指冠、婚、睦、敬等。 16、辽宁兴城:明代著名的“宁远城”,清称“宁远州”,明宣德五年(1430)始建,明末袁崇焕镇守宁远 时重修,为明清两代著名的古城。 17、高句丽王城:中国古代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墓葬群大约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 18、辽宁九门口长城: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 19、五不取:亦称五不娶,是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女子不能聘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20、帝服十二章:帝王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冕服是玄衣和纁裳。玄衣即黑色质料的衣服,纁裳是红色围裳,上面皆绣十二章纹。玄衣饰品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饰品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帝王十二章是礼仪典服必须具备的饰品。 21、朝臣补服:文官朝服补子为鸟,武官朝服补子为禽,定九品制。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 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班级:姓名: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A.因为项羽武功不及刘邦 B.因为项羽兵力不及刘邦 C.因为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而刘邦善于用人,胸怀大志 15.《战国故事》请你选择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可多选):(A B C) A.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B.焚书坑儒,专制残暴 C.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 16.《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讲的是 (谁)的故事,大体讲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