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观察

浅谈观察

浅谈观察
浅谈观察

浅谈观察

多年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不少初一学生不会写作文。提起作文就皱眉头,日记乱编一气,周记胡抄一通,一到作文课或者考试该拿出真本领时,他们写出的文章大多是“三无产品”:无表情、无颜色、无声音。通篇文章不见人物的喜怒哀乐,更不用说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都是谁谁说、谁谁说,至于说话人有怎样的神情动作根本看不出,人变成了木呆呆的机器:自然界的花红柳绿,无暇顾及,文章成了黑白电影;鸟鸣啾啾、溪流潺潺,乃至狂风暴雨带来的剧烈声响。在不少学生的文章中都变得静悄悄的,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被写得悄无声息,只能听到人物单调的无表情的对话。活色生香的多彩生活变得像甘蔗渣一样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学生不善于观察。一听说写作,马上端起架子闭门造车,怎能写出好文章!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观察是直接积累生活素材最重要的手段。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身边要有一支铅笔和一个草稿本,无论在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观着,看也:察者。体察也,也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触摸……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客观世界才能被认识,从而积累最初的写作素材。

一看春花秋月的诗情,空山新雨的画意,这都是视觉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一提起观察,大部分学生立即想到瞪大眼睛去看,当然,看是观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观察时缺乏目的性,往往是走马观花,看过的东西如过眼云烟,看时热闹写时无语。那么,应该怎样去看?(1)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细微变化。如春天的小草什么时候萌发、杏花什么时候绽放,秋天的第一片黄叶何时飘落,冬季的第一场雪何时到来。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学写作就得如此。(2)要最大限度发挥眼睛的功能,多方位、立体化地去看。首先,要看得全面,观看时既能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往前看到未来,又能逆着潮流追溯本源;既瞻前又顾后,不要学捕蝉的螳螂。只顾着眼前的蝉,即将落人黄雀之口而不自知。其次,要看得仔细。麦田除草,你得分清哪是草、哪是苗,否则可能是苗去草留,劳力而无功。市场购物,不要被商品花里胡哨的外表吸引,要仔细看清产品说明,特别是食品、药品,要看清出厂日期以及保质期,如不仔细,买了过期的物品,不光浪费钱财,还会生一肚子闲气,第三,要看得透彻。有时要把一件物品看明白,还必须把它破坏了看。可以敲破了看:核桃、杏仁之类。要想了解其内部构造,必须把它们砸开,才能在你眼前展开一个新世界:可以折断了看:人们常说藕断丝连。你只有折下荷叶的茎(或者切开莲藕),才能看到真相;还可以撕碎了看:竹笋、肉类等有纤维物质的东西,你可以小心地一丝一丝地撕开来看,才能看到纤维跟纤维的黏着状态,才能感受到它们的疏密程度。看的同时,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积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

二听雨打芭蕉、空山鸟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这都是耳朵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对描写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同学的作文是只见其人,难闻其声,好像在上演无声电影。究其原因,声音无形无相难以描摹。其实,只要巧取角度,巧用手法。是能描摹出自然界、人世间各种各样的声音。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