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图册

作者:王燕超

中国火车发展史

目录

简介 (3)

发展历程 (4)

一.简介

火车(train),人类的交通工具。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所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火车早在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这台机车没有设计驾驶室,机车行驶时,驾驶员跟在车旁边走边驾驶。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引,于是一直沿用至今。火车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也叫列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煤蒸汽机车。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到达260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这也达到20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我国也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时速可达400-500公里。

二.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蒸汽机车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34mm。这种机车随后成批生产,到1960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455台。

195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出第一台胜利型客运蒸汽机车,代号SL。构造速度

11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18mm。这种机车到1959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151台。

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在解放型机车的基础上,又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建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代号JF,并于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该机车性能有了较大地提高,达到较先进的水平。构造速度85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3337mm。建设型到1988年止,共生产1916台。

1956年9月,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定名为和平型“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为反帝型,后再改为前进型,代号QJ。该车轴式1-5-1,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9180mm。前进型到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是中国货运主型蒸汽机车。

1957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对胜利型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人民型蒸汽机车,代号RM,并于1958年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试制生产。该车构造速度11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3252mm。建设型到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

1957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设计了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代号GJ。

1958年,济南机车厂设计并制造了跃进型调车用蒸汽机车,代号YJ。

1960年,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并试制出第一台上游型工矿用蒸汽机车,代号SY。由于性能良好,经济适用,结构可靠,受到普遍欢迎,到目前为止共生产1600多台。机车全长21519(21643)mm,构造速度80km/h,轴式1-4-1。上游型机车还出口到美国作为旅游用车。

1960年,由大同机车工厂设计,长春机车工厂试制成功了星火型地方铁路用蒸汽机车,代

号XH。

随着对机车运力需要的不断增大,蒸汽机车已不能满足我国因经济蓬勃发展而导致的对运力的需求。内燃机车的发展摆上日程。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ТЭ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也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

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中国设计制造的内燃机车目前已形成“北京”、“东方红”和“东风”三个系列,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1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部分地区称为快速公路。一般是指双向2条车道以上、双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与匝道,时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较高的行驶道路。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交通量大和有较高的运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步建设阶段(1988年~1997年)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开创了我国大陆建设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先河。 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工程。 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 199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71公里,10年间平均增长477公里。 第二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速公路进入大发展期。 2003年8月建成通车的榆靖高速公路,填补了我国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的空白。 2005年12月崇遵高速公路的开通标志着“西南动脉”的打通。 在2007年9月,国内首条穿越秦岭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胜利通车。 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突破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截止2014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25万公里。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们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2万公里,只用了4年时间,从2万公里到突破3万公里只用了两年时间。中国的高速公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着。 图1对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增长做了详细的统计:

中国的蒸汽机车

中国的蒸汽机车 总体来讲,蒸汽机车制造技术是国际性的,没有那个具体国家的机车技术能完全独立于世界机车技术体系之外,尤其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更不可能独立创造出一套机车技术。从1880年代以后,国际先进机车技术主导着中国机车技术及其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初,发达国家生产的蒸汽机车有较大改进,锅炉压力高达14-19公斤/厘米,进入高压型,热效率进一步提高。1930年代出现了时速达200公里左右的机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大规模采用内燃和电力机车,他们的蒸汽机车技术几乎停止了发展。从1950年代初起,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停止生产蒸汽机车。1960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的干线铁路相继停止使用蒸汽机车。第三世界国家印度1971年停产蒸汽机车。 从1876年以后,在中国铁路上使用了美、英、法、苏、日、比利时、苏联、捷克等许多国家的蒸汽机车,最适合中国铁路使用的机车是美国机车。 一、1949年前的蒸汽机车设计制造 1881年,英国人金达在中国唐山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开创了中国蒸汽机车制造业的先河。 1900年前后中国唐山等工厂开始组装蒸汽机车和单台小批生产蒸汽机车,1914年以后,生产批量逐渐增大。1900年—1940年代,中国的唐山、四方等机车修理厂除修机车外,也组装部分蒸汽机车,其零部件购自英、美、德等国。同时,这些机车修理工厂还制造少数蒸汽机车,都是仿制英、美等国的机车,从国外购买关键零部件,自己制造一些普通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个时期的蒸汽机车技术完全是从英、美、德等国家引进的。 1933年,国民政府铁道部路政司技正应尚才主持设计“联盟”型蒸汽机车,由于中国关内各厂没有生产这种机车的能力,1934年,委托英国沃尔冈工厂生产,1936年生产出24台机车。应尚才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的数家机械制造工厂工作,1924年回国,在铁路工厂工作。结合中国粤汉铁路的实际状况,采用美、英等国技术,设计制造出了性能优越的“联盟”型蒸汽机车。 1907年开始,满铁大连厂除修车外,还组装部分蒸汽机车,其机车零部件购自美国。1914年开始,到1920年代,大连厂仿制美国的蒸汽机车密卡杜系列货运机车和太平洋系列客运机车。在仿制的基础上,1918年开始批量设计制造改进后的密卡杜系列货运机车和太平洋系列客运机车。1927—1945年间,以东北地区大连厂为代表的中国蒸汽机车制造业已非常发达。1927年以后,大连厂自行研制出太平洋5型(PF5)客运蒸汽机车,在老太平洋型(PF)客运蒸汽机车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了太平洋6型(PF6)客运蒸汽机车;1930年代初,自行研制出密卡杜4型(MK4) 大功率蒸汽机车,机车锅炉蒸汽压力17公斤/厘米2,是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中蒸汽压力最高的。1934年,大连厂自行研制出太平洋7型(PF7) 流线型客运蒸汽机车功率2,180马力,最高速度130公里/小时,是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中速度最高的。1935年,自行出太平洋8型(PF8)客运蒸汽机车。1937年以后,大连厂开发制造出了功率2750马力(2021千瓦)的德卡保型(DP)机车;密卡杜KO型货运机车;太平洋Ha型客运机车和密卡杜9型(MK9)特殊复水式机车等蒸汽机车。这些机车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这些机车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写综述之类可供参考)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艰难的起步——高速公路最初的年代 高速公路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车辆的增长,我国主要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堵塞日益严重,车辆行驶速度只有经济时速的一半,交通事故急剧增加。为此,交通部开始汇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料,并对我国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纸上的70年代 交通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在交通流量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1970年,交通部编制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时,公路局几位领导和专家提出,根据交通流量,应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并安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调查组进行现场调研。 1975年,由王展意、李劲、沙庆林等六人组成的公路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重点考察了高速公路。1977年7月,在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上,交通部提出了新建高速、快速公路,以利于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初步规划;同年,交通部又提出要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设想三年内建成通车,并要通过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积累经验,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1978年5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战线学大庆会议上,交通部将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问题提交代表们讨论。6月,交通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五五”后三年开始修京津塘高速公路,“六五”建成;并着手修建南京-杭州-宁波的高速公路;将沈阳-大连的公路改造成高速公路。虽因种种原因,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最终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如期实施,但修建高速公路的准备工作开始列入交通工作的议事日程。 口水中的“汽车专用” 与此同时,公路交通日益陷入被动局面。如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至天津塘沽港口的103国道,虽经几次改扩建提升为二级公路,但由于交通量快速增长,经常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现象,年交通事故超过1000起。166公里长的公路,汽车正常行驶需要6个多小时,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重要公路通道上,交通拥挤现象也日益加剧。国道307线石家庄至太原段、国道107线北京至石家庄段、国道104线北京至天津段等都曾经发生过交通瘫痪长达7天以上的严重堵车事故。 当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先后发表了《高速公路与现代化》、《世界的高速公路》等文章,普及了高速公路的知识,也反映了社会对高速公路的呼唤。 于是,在广泛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交通部确定了第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其中有北京-天津-塘沽、广州-深圳、上海-嘉定-南京、沈阳-大连、西安-临潼等。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从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历了80年代末至1997年的起步建设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对建设高速公路认识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的后果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交通拥挤、行车缓慢、事故频繁。为改善主要干线公路交通紧张状况,缓解公路交通的瓶颈制约,从“六五”开始,公路交通部门重点对干线公路进行加宽改造。尽管有些路段加宽到15米甚至20米以上,但收效甚微。为了寻求缓解我国公路交通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公路交通部门开始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解决交通问题的经验,并对我国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公路交通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运输工具种类繁多,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畜力车、行人混行,车辆行驶纵向干扰大;二是由于人口稠密,公路沿线穿越城镇较多,横向干扰大;三是公路平交道口多,通过能力低,交通事故严重。以上三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功能的发挥。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建设高速公路是解决主要干线公路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修建高速公路问题非常关注,对于“中国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问题认识并不统一。直至1989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这样的结论是明确的,这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认识的统一,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序幕。 起步建设阶段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我国拥有了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为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为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战略)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个个令人赞叹的脚印。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主要规划布局主要可划分为: ①首都放射线7条: 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②南北纵向线9条: 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③东西横向线18条: 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④此外,规划方案还有: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918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态,构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1.7万公里。 当环岛高速行驰于脚下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鼓舞人心的每一个时刻吧。 1.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高等级公路工程,全长18.5公里。全路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双向4车道,中央分隔带宽3米,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2.1989年7月,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专题研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建设高等级公路的10条政策措施。 3.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全长375公里,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5个城市,是当时公路建设项目中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开创了我国建设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先河,为90年代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4.山东会议。1993年6月交通部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公路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国道主干线任务。从1993年至1997年的5年中,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共建成高速公路4119公里,京津塘、济青、京石、首都机场、太旧、郑开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5.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工程,全长142公里,时速120公里,设置监控、通信、收费、照明等服务设施。通过这条路的修建,我国制定了第一个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6.1993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西起济南,东至青岛,全长318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10公里。 7.1995年12月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40公里。 8.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江泽民同志题写路名。公路全长27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9.福州会议:1997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的决策,决定在1998年加快公路建设。交通部在福州召开了全国加快公路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对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到2000年,“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中的北京至沈阳、北京至上海和西南出海通道要全线贯通,高速公路超过8000公里。1998年一年,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68亿元,建成高速公路1663公里。

中国蒸汽机车型号介绍

中国蒸汽机车型号介绍 2009年08月03日星期一 13:42 中国蒸汽机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中国的蒸汽机车型号有:胜利、解放、上游、建设、前进、和平、反帝、跃进、工建、蓉建、人民、注汽、星火、红旗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车型。 上游型: 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1960年唐山机车厂在MA6型机车的基础上改造并设计制造出第一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代号SY。全长21643mm,整备重量140t,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 是中国第一种自己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由大连机车厂试制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机车全长26063mm,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原称和平型(代号HP),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反帝型(代号FD),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它先后由大连、长春、牡丹江、沈阳、唐山、大同等机车厂小批量生产。1964年大同机车厂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使机车的最大轮周功率达到2190千瓦,机车全长也增加到29180mm。1988年停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

1956年大连机车厂对解放型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建设型干线货运机车,现用代号JS.机车全长23389mm,构造速度85km/h,模数牵引力250千牛,轴式1-4-1.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1988年停产,共制造1921台。 解放型:

四方机车厂首先选择仿造旧机型中数量最多、功率最大、性能较好的MA型干线货运机车,1952年7月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出厂,命名为解放型,现用代号JF。全长21906mm,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236千牛,轴式1-4-1.四方、大连、齐齐哈尔等机车厂先后批量生产。1960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55台。 胜利型: 是四方机车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编号从601开始,到1959年停产为止共计生产151台,投入运营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轴式2-3-1.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

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 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公里,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公里。1915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邕(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客运。1913年湖南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民国初年张謇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并于1916年修通。广东省的惠(州)平(山)公路,长33.2公里,1913年开工,1921年5月1日通车。1920年华

中国铁路现役机车

东风4B货运型 绰号:西瓜 娘家:机车厂 目前状况:国铁路货运的绝对主力。东风4B系列生产了三四千台。而且过去六七十年代生产的老东风4基本型,也都翻新成了BF4-B,不过翻新的一般被称为:假西瓜。 技术参数: 用途:干线客、货运 轨距:1435mm 限界:GB146.1-83(车限1A、1B) 传动方式:交-直流电传动 轴式:Co-Co 轮径:1050mm 轴重:23±3%t 整备重量:138±3%t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145m 最大运用速度:120km/h 持续速度:28.5km/h 起动牵引力:327kN 持续牵引力:243kN 柴油机型号:16V240ZJB 柴油机装车功率:2430kW 主发电机型号:TQFR-3000 硅整流装置型号:GTF4800/770 牵引电动机型号:ZQDR-410 车钩型式:改进下开式三号车钩或TB1595-85下开式

转向架轴距:1800×2mm 机车外形尺寸:21100×3309×4755mm 东风4B客运型 绰号:桔子 娘家:机车厂 柴油机装车功率:2430kW 状况:昔日客运主力,但是随着铁路提速,已经力不从心,一部分转到山区对速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继续服役,其余的改变了齿轮传动比,刷上绿色图装,改成了“西瓜”去拉货车。 也有老东风翻新的假桔子。

资阳出产的DF4B货运 绰号:武警 娘家:资阳机车厂 状况:产量较少,除了涂装,和西瓜没什么区别。

型号:东风4D 绰号:花老虎 娘家:机车厂 功率:2940KW 涂装识别:DF4D-0****,为提速型客运机车,构造速度145KM/H涂装:枣红和白 DF4D-3****,为准高速型客运机车,构造速度170KM/H,涂装:枣红和白 状况:无数“花老虎”拉着特快列车和快速列车飞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外,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地快,跑地块…… 技术参数: 用途:干线客、货运 轨距:1435mm 限界:GB146.1-83(车限 1A、1B) 传动方式:交-直流电传动

铁路丛书国产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 一、简介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它主要由锅炉、蒸汽机、车架走行部和煤水车四大部分组成。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二、分类 (1)按工作性质的分类为:客运机车、货运机车、调车机车三种 (2)按轴式排列分:即将机车的导轴、动轴和从轴的数量用三个阿拉伯数字依次来表示。 我国主型蒸汽机车轴式排列为: 1-5-1(前进型) 1-4-1(建设型;解放型) 2-3-1(人民型、胜利型) 1-3-1(跃进型) 0-4-0(蓉建型、星火型、森林小火车) 前进型又分为四轴煤水车和六轴煤水车两种。 客运机车 是适用于牵引旅客列车的机车。 对客运机车的要求是,能高速运行,通过曲线时运行平稳。因此,这种机车的动轮直径较大,并在动轮前方设有二轴导轮转向架。 货运机车 是专门用于牵引货物列车的机车。 对货物列车的主要要求是,能够以普通的速度牵引较重的列车。因此,这种机车一般动轮较多,动轮直径比客运机车的小,汽缸直径较大,具有较大的牵引力和粘着重量。为了使机车易于安全通过曲线,一般均装有单轴导轮转向架。 调车机车 是专门用于编组站或调车场进行列车编组、解体作业的机车。 对调车机车的要求是,便于通过道岔及半径较小的曲线以及有足够的牵引力,司机室的设置须便于撩望。因此,这种机车的车身较短,动轮直径较小。我国没有专门类型的蒸汽调车机车,一般是使用旧型货运机车来代替。 三、相关资料 在十九世纪最先出现的机车是以蒸汽推动的。到二次大战结束时,蒸汽机车仍是最常见的机车。 第一部蒸汽机车是由英国人史蒂芬孙(George Stephenson,1781--1848)制造的,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1825年9月27日,史蒂芬孙亲自驾驶他同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蒸汽机车是蒸汽机在交通工具上运用的最好范例。我们都知道,蒸汽机是靠蒸汽的膨胀作用来作功的,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也不例外。当司炉把煤填入炉膛时,煤在燃烧过程中,它蕴藏的化学能就转换成热能,把机车锅炉中的水加热、汽化,形成400℃以上的过热蒸汽,再进入蒸汽机膨胀作功,推动汽机活塞往复运动,活塞通过连杆、摇杆,将往复直线运动变为轮转圆周运动,带动机车动轮旋转,从而牵引列车 前进。 从这个工作过程可以看出,蒸汽机车必须具备锅炉、汽机和走行三个基本部分。 锅炉是燃料(一般是煤)燃烧将水加热使之蒸发为蒸汽,并贮存蒸汽的设备。它由火箱、锅胴和烟箱所组成。火箱位于锅炉的后部,是煤燃烧的地方,在内外火箱之间容纳着水和高压蒸汽。锅炉的中间部分是锅胴,内部横装大大小小的烟管,烟管外面贮存锅水。这样,烟管既能排出火箱内的燃气又能增加加热面积。燃气在烟管通过时,将热传给锅水或蒸汽,提高了锅炉的蒸发率。锅炉的前部是烟箱,它利用通风装置将燃气排出,并使空气由炉床下部进入火箱,达到诱导通风的目的。锅炉还安装有汽表、水表、安全阀、注水器等附属装置。 汽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设备。它由汽室、汽缸、传动机构和配汽机构所组成。汽室与汽缸是两个相叠的圆筒,在机车的前端两侧各有一组。上部的汽室与下部的汽缸组合,通过进汽、排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配汽机构是使汽阀按一定的规律进汽和排汽。传动机构则是通过活塞杆、十字头、摇杆、连杆等,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动轮的圆周运动。 蒸汽机车的走行部分包括轮对、轴箱和弹簧装置等部件。轮对分导轮、动轮、从轮三种。安装在机车前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导向轮对,机车前进时,它在前面引导,使机车顺利通过曲线。机车中部能产生牵引力的大轮对叫动轮。机车后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从轮,除了担负一部分重量外,当机车倒行时还能起导轮作用。轴箱和车辆的滑动轴承轴箱相类似,主要起润滑作用,防止车轴在高速运行时过热。弹簧装置的作用主要是缓和运行时的振动,减轻车轮对线路的冲击,另外还能把车架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给各个轮对。 蒸汽机车除了这三大部分外,还有将这三部分组成整体的车架,以及用来供应机车用煤用水的煤水车等。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 (新版) The safety operation procedure is a very detailed oper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ork flow, and each action is described in word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81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1.乘务人员必须熟知"准轨铁路规程"、"技术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规程。必须持有本岗操作证方能上岗。 2.作业前,必须认真点检,确保下列主要部件作用良好,符合要求: 2.1机械部、走行部、风泵与制动、撤砂、给油装置、发电机(包括头灯和信号标志)、汽笛和各种监督计量仪表; 2.2车钩、轮对; 2.3扶手、车梯、脚蹬等完整、牢固; 2.4锅炉及其给水装置、安全阀、易熔塞等; 3.机车运行中,乘务人员必须做到: 3.1不得离开机车; 3.2准确掌握速度,认真瞭望,确认信号,执行呼唤应答制,严

禁臆测行车; 3.3遇有信号中断或显示不明时,立即停车; 3.4在指定地点清炉、放汽、放水; 3.5严禁其它人员搭乘; 3.6值乘人员探头瞭望时,必须注意侵限情况。 4.上水砂时: 4.1对好停车位置,上水柜时,站稳、抓牢,冬季注意防滑。 4.2接送水管时,稳接、稳送,防止摔倒。 4.3上砂时,渡板放牢,脚站稳,严禁动车鸣笛。 5.投放软水剂时: 5.1接药桶时,稳接稳送,防止药桶掉下伤人。 5.2投药时,接近水面,慢慢倒入,禁止猛倒猛冲。 5.3禁止用上水管冲洗药桶,以防药水溅入眼中。 6.冲放炉灰时: 6.1在规定地点放灰; 6.2要带手套检查软管,夏季更应加强防烫措施;

我我国电力机车的详细的型号和历史

我我国电力机车的详细的型号和历史 韶山型电力机车的雏形,是6Y1型电力机车。它的问世,要追溯到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年,铁道部制定了《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牵引动力的技术改造,由蒸汽机车向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转型的步骤和计划。根据这一规划,针对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修建和投入运营,1958年,湘潭电机厂和铁道部株洲田心机车厂联合研制的第一台大功率6Y1型电力机车问世。在这以后的10年里,铁道部根据当时的装备情况,确定了“内燃、电力并举,以内燃为主”的方针,一度曾推迟了电力机车的发展。从1958年到1965年,株洲厂先后试制了5台电力机车,直到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才算基本定型,这就是韶山型电力机车第一代产品的原形。该机车几经技术改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的成熟技术和批量投入生产打下了基础。 “文革”时期投产,以“韶山”命名 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基本定型,株洲电力机车厂报请铁道部,请求对该电力机车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正值文革期间,接到株洲电力机车厂报告,4 月27日,4月27日,铁道部军管会做出决定,批准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的6Y1型电力机车,并决定以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的名字,命名我国自行研制的电力机车。6Y1型机车正式更名为“韶山1型”,用以表达全国铁路职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人民铁路的决心,这一命名的决定,不仅给中国自己研制的电力机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打下了历史的痕迹,而且在当时也给予了全路机车车辆工业系统的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的手书“韶山”二字曾作为韶山系列电力机车的车名标识广泛应用,镶嵌于火车头之上。《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声也一时传遍祖国大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最近的二十几年里,韶山系列从韶山3型迅速发展到韶山8型、韶山9型,不同的车型具有不同的运输功能优势,成为中国电气化客货运输的主力车型。 经历半个世纪,形成品牌系列 生产“韶山”型电力机车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始建于1936年,不久将迎来她70岁的华诞。今天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已成为我国轨道电力牵引交通设备的主要研制生产基地和城轨交通设备国产化试点企业。年产六轴干线电力机车260台,产值超过20亿元,享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美誉。“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从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到1978年全面转产投入批量生产以来,生产出“韶山(SS)”1型、3型、4型、6型、8型、9型等多种车型,加之蓝箭、奥星等电力机车,累计产量已达3400台,占全国拥有量的70%。新一代“韶山”9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图册 作者:王燕超 中国火车发展史

目录 简介 (3) 发展历程 (4)

一.简介 火车(train),人类的交通工具。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所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火车早在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这台机车没有设计驾驶室,机车行驶时,驾驶员跟在车旁边走边驾驶。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引,于是一直沿用至今。火车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也叫列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煤蒸汽机车。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到达260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这也达到20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我国也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时速可达400-500公里。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我对KF1型蒸汽机车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于2001年3月1日召开的一次大型画册《中国蒸汽机车世纪集影》的审稿会,85岁高龄的机车车辆制造工艺专家邹孝标老先生也到会了,他的发言有点像课堂上讲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机车图形,说道:“我今天要讲讲KF1型机车!”讲了一个多小时,还兴犹未尽,为给别的专家留出发言时间,才勉强打住。他讲得很专业,我对很多内容似懂非懂,但有两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KF1,在中国铁路的蒸汽机车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应当成为这本画册的主角!”另一句是:“KF1是最漂亮的,它是蒸汽机车中的…时装模特?。”我同时产生了希望进一步了解这种机车的愿望,画册出版后,仍然做了一些收集它的资料的工作。 京广线株韶段的修筑,催生了KF1型机车 KF1型蒸汽机车的诞生,与京广铁路株(洲)韶(关)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京广和京九两条南北大干线,全长都达2300多公里,但京九线的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线“三年铺通,一年配套”,开工第五年(1997年5月)就从北京开出了第一列到九龙的特快列车。京广线的修建则是旧中国铁路艰难地蹒跚前行的缩影,从1897年它的北段京汉路开工(当时叫卢汉路),到1915年建成广州到韶关段,前后用了18年,还剩下株洲到韶关的456公里没有修通。总嚷嚷着要修通这条南北大动脉,但困难重重,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株韶段要经过湖南与广东交界、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南岭山脉,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英国人早就想修通它,做过几次测量,都因展线过多、升高太大、隧道太多(70多座)而未能定案。现在修筑株韶段铁路所以成为一件特别紧迫之事,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1932年12月8日又在上海挑起战端,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国民党政府不能不有所准备。1933年7月,终于与英国签订了借用“中英庚款”契约,即借用英国未来几年内即将退还的庚款,拨作基金,发行公债,款项才有了着落,工程得以全面铺开。订约时规定4年建成,因为要应对日寇随时发动的侵略战争,工程加速推进,提前于1936年4月铺通,在郴州以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选择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应从哪些方面写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 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2000字)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我对kf1型蒸汽机车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于2001年3月1日召开的一次大型画册《中国蒸汽机车世纪集影》的审稿会,85岁高龄的机车车辆制造工艺专家邹孝标老先生也到会了,他的发言有点像课堂上讲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机车图形,说道:“我今天要讲讲kf1型机车!”讲了一个多小时,还兴犹未尽,为给别的专家留出发言时间,才勉强打住。他讲得很专业,我对很多内容似懂非懂,但有两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kf1,在中国铁路的蒸汽机车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应当成为这本画册的主角!”另一句是:“kf1是最漂亮的,它是蒸汽机车中的?时装模特?。”我同时产生了希望进一步了解这种机车的愿望,画册出版后,仍然做了一些收集它的资料的工作。 京广线株韶段的修筑,催生了kf1型机车 kf1型蒸汽机车的诞生,与京广铁路株(洲)韶(关)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京广和京九两条南北大干线,全长都达2300多公里,但京九线的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线“三年铺通,一年配套”,开工第五年(1997年5月)就从北京开出了第一列到九龙的特快列车。京广线的修建则是旧中国铁路艰难地蹒跚前行的缩影,从1897年它的北段京汉路开工(当时叫卢汉路),到1915年建成广州到韶关段,前后用了18年,还剩下株洲到韶关的456公里没有修通。总嚷嚷着要修通这条南北大动脉,但困难重重,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株韶段要经过湖南与广东交界、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南岭山脉,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英国人早就想修通它,做过几次测量,都因展线过多、升高太大、隧道太多(70多座)而未能定案。现在修筑株韶段铁路所以成为一件特别紧迫之事,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1932年12月8日

中国公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公路交通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一个国家的公路如同一个人的血脉,从哪里经过,哪里就是一方沃土。本文 从我国公路交通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中国公路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显著,虽然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发展迅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完善的公路交通 系统。 关键词:公路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有了发达的公路交通系统,一个国家才能快速的 资本输入和输出,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 的经济强国,就必须先发展公路交通。 2.中国公路的现状 2.1中国公路历史背景 中国公路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秦驰道的壮美,到汉丝绸之路的辽远,从唐宋御道的辉煌,到明清官道的璀璨,中国曾以其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早在 远古,道路的发展就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祖先的高瞻远瞩。夏禹“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至商汤“服牛乘马”,远距离经商,人类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开始了。 夏商之后,周人在都城镐京、东都洛阳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高速路,号称“周道”。它以洛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筑起等级不同、呈放射状的道路。“周道”历经千年而 不朽,直到今天,仍然是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的基本方向。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战国晚期,中华名族的道路已相当完备。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 下令“夷去险阻”,实行“车同轨”,宣示的是与始皇大一统精神相一致的大交通的新思维。始皇二十七年,秦人又以都城为中心,修筑驰道,辐射全国,其“道广五十步,三 丈而树,厚筑其外,掩以金椎,树以青松”,可谓气势磅礴,前古无匹。 中国的道路网,随中国封建帝国的诞生而诞生。唐有驿站1639所,以30里一驿来估算,唐当时有干线至少有五万里左右。而宋代对道路实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道路交通 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更加发达。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帝国。道路从元大都(今北京)一直修筑到蒙古,并直通欧洲。到了清朝,驿路被分为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