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综述优选稿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综述优选稿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综述优选稿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综述优选稿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综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隔代教育的个案研究分析

学前二班?王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有祖父母这一代对第三代子孙进行教育的隔代教育便不断增多。分析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关键词:隔代教育,祖辈家长,孩子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主要是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责任。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们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可是我国的调查显示,有五成以上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越小,与祖辈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

然而,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不断增强,在城市里年轻的父母父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在农村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现状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待在身边,由此引发的“隔代教育”问题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种

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从15%到50%不等,其中较为严重者可达到2.14%~9%而较为常见的主要在行为,情绪,社会适应性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动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嫉妒,攻击性,厌食,挑食,偏食,任性等过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幼儿接受的教育方式,父母祖辈的教育方法,态度有关。

二、研究目的?

作为学前教育的学习研究者,不仅要面对幼儿,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还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不断反复认识问题的原因,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依据,联系教育实际,思考探讨教育实践,回归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功能上。为此,本文研究的目的为了解分析隔代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幼儿心理问题的成因,向父母及祖辈提出适宜的教育策略及改进措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三、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能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某个特殊的个体上,最大限度的搜集反映其各方面情况的详细资料,真正的实现研究的目的,了解隔代教育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利弊。

四、研究过程?

对邻居一个五岁小女孩日常生活的观察。她的小名叫做洋洋,她的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她两岁的时候就把她交给爷爷奶奶抚养,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清晰地记得她哭吵着不去上学,闹的我们那一块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事情。那时候令她爷爷奶奶头疼的事情就是每天得哄着她,说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带她去哪里哪里玩之类的话来哄着她去幼儿园,有时候好不容易哄着她带着她去了幼儿园门口,可是怎么哄不进了,闹的她爷爷奶奶实在没办法又把她带回家。她爷爷奶奶跟幼儿园老师的交流中知道洋洋即使到了学校经常不论是在集体上课还是其他安静的活动或者是游戏她都不能溶于集体,总是自己一声不吭的摆弄衣角或是是图画书。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快乐的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可是洋洋要么站一旁一动不动,要么就是使劲的敲打玩具。有时候还会跟小

伙伴抢东西,闹的小朋友都不愉快。她的爷爷奶奶对她的现状焦头烂额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五、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耐心。再加上祖孙额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的对孙辈长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幼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二、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他们乐于代养小孩。

原因三、年轻父母生活压力,使他们忙于工作学习,无暇照顾自己的小孩。

(二)、隔代教育类型?

1.、孩子本来能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失去了在正常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依赖性和懒惰。

2、什么事情都监督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和叛逆心理。

3、祖辈家长中很少采用的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三)隔代教育的优势

(四)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原因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能及时的处理。

优势二:祖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优势三:祖辈的子女都各自成家立业很少有时间陪两老,可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人的身边不但能够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还能够补充老人的时间,使他们身边有个开心的伴,而老人也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顾孩子,利于祖孙两代身心健康。

(四)隔代教育的弊端

弊端一:容易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因自己年轻时时工作和生活条件所限制,没有给予自己很好的照顾,而想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宠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了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使他们有许多不良的表现。

弊端二: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仍然用陈旧的老观点要求孩子,交给孩子老经验,老想法,致使孩子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为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的给孩子传授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无疑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弊端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理,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的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情绪对立,使正常的教育难以进行。

弊端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祖辈家长因为思想观念等的影响总是无意识的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少问题孩子都是祖辈带大的,有资料显示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家庭暴力和隔代教育成较高发状态。

六、解决各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一定要统一认识。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认识上的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该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三:年轻父母要端正态度,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应该把孩子的抚养教育权全部交给祖辈。

方法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方法五:祖辈家长要理智的控制感情,分清溺爱和爱的界限,要爱的适度。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建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国外至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综述

国外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综述 【前言】 随着历史年轮的飞速旋转,人类进入了又一个新千年,社会在各领域正在发生 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教育的范畴也一直在扩展,无论是 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还是教育的对象,无一不是如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便是教育的对象范畴不断扩展的新领域。近20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3岁前婴幼儿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工 作对象,教育必须延伸到“儿童出生的那一刻”,甚至更早。下面主要介绍外国的 早期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此来阐述国外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 【关键字】国外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现状 正文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说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的主张。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夸美纽斯、 洛克、卢梭、欧文、福禄贝尔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最重要 的时期,因此教育儿童应尽早开始。幼儿的早期教育应注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强调自然的、快乐的,以身体、道德、语言、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他们大多 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对幼儿的培养和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 想、观点和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早期教育发展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古今又之,只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和今天不同。在原 始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类只能通过群居方式生存,儿童由氏族部落的成年 妇女和老人进行“公养公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婴幼儿在家庭中进

行喂养和看护。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斯巴达的早期教育与 其军事专制的政体和尚武的民族传统有关)和雅典(雅典的早期教育与其民主政体 及商业贸易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烙印的养育方式。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曾在其《理想国》中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 他认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 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幼儿 的教育应从音乐教育和体操开始。 古希腊学术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主张,凡在儿童身上可能培养的习惯,都应及早开始,然后渐渐加强这些训练。5岁以前,不要教孩子任何功课,可安排他们 游戏和娱乐。应注意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认为儿童教育应尽早开始,他比较重视儿童语言的发展, 认为7岁以前就可以学习认字。记忆力在儿童期比较牢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 种娱乐。他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父母的教育水 平越高越好,那种溺爱孩子的娇溺教育会败坏孩子的道德,造成孩子身体上和精神 上一切力量的衰退。 二、近代早期教育发展 法国16世纪的教育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由于儿童的性情多变不定,其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因此,儿童的教育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 需要悉心的培育。要教给儿童科学和真知。主张用"新方法"(即因材施教;反对权威;理解知识;重视练习与实践)教育儿童:他注重对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并 且强调要儿童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17世纪着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的教育应尽早开始,因为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他在历史上第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技术人员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地区卫生事业要得以健康发展,无不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着手,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配置卫生技术人员的最根本的原则。卫生技术人员的产生依靠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卫生技术人员,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发展战略,以使河北省医学教育适应省情、顺应发展、满足需要。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中博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新成就高中的大门敞开着 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 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普九”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普九”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大大增强了人口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脚步越来越快。继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举措,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着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文 教育叙事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与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相比较,现在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而且容易为教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什么是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 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 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 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 1 / 9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 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 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 20 世纪80 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 他们认为: 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 这样的,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青叙事研究的特点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

关于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e18569999.html, 关于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作者:刘小莹,张秀梅,李慧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2期 摘要: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对于教学和学习方式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什么是教育游戏,什么是游戏化学习?本文就目前教育游戏的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对目前教育游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教育游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游戏;教育游戏;游戏化学习;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58?摇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0-02 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出现,使现今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被引入学校,因为教育者意识到游戏的教育潜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刺激,而是能够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一、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同时具备了教育和游戏两种特性:一方面,设计者运用丰富的游戏元素来激发青少年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又把使用者对游戏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去,使他们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使得教育和游戏融为一体。 二、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 1.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发现,对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要多于对其实践的研究,一般都在探讨如何设计与如何应用,对如何应用于实践的关注度不高。而对教育游戏的管理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一点应引起注意。有了良好的管理(教学管理和系统管理),教育游戏才能被正常使用和运行,而评价则可以对使用教育游戏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对教育游戏本身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2.网瘾问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示。教育游戏的设计可以借鉴电子游戏在激发玩家动机、兴趣、注意力、情境感染等方面的设计经验,加强“电子游戏”向“教育游戏”的转换,使得学习者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让学习者把这种“瘾”移到教学中来,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随之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3.有关教育游戏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在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可以是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答疑解惑人;也可成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比如为学生划分游戏小组、布置游戏任务等;也可以是游戏坏境的管理者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游戏环境;也可以是活动的裁判者,从游戏规则制定到游戏过程监控,以及结果评价,这些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同时还可作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与学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张培云 随着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如何做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质的研究等到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很有现实意义且容易为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一、了解几个概念。 1、叙事。叙事就是陈述人、自然界和社会各种事物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普遍存在于文艺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讲叙述者本人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件。 2、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叙述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以叙事的形式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教育叙事讲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教改实验中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包括教学案例、工作和生活日记、工作总结、个人传记等文本。通过对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或使人感悟和体会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仰,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3、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教育科研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作为目前教育界提倡教师开展的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1)教师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研究对象;(2)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反思和与研究对象的交流、合作、互动展开探究;(3)研究在研究对象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进行;(4)通过教育叙事来描述研究对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及对教育的感悟、探索、反思和总结。(5)研究所获得的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是用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 二、关于教育叙事。 (一)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何为教育叙事。 1、真实性:即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或凭空捏造的“美丽诺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等因素下发生的有特定意义的事件。 2、人物性:首先,所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其次,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并对故事中的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 3、情节性:教育叙事不是记流水帐,而是叙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符号代替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是在抓住事件本质的前提下的绘声绘色的叙述。如此才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和反思。 4、感悟性:首先,教育叙事中应有讲述者对教育事件的感悟和反思;其次,读者应从所叙的教育事件中得到启迪,引起反思。 (二)教育叙事的方式——谁在叙事。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为主。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儒墨教育思想

(2)《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见下表。 3.外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古希腊教育思想

(2)古罗马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特点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其观点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完整版)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它是教师立足教育实践,寻求主动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一种促进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案例应当具备什么特点? 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作为教育叙事展开研究。 第 二,故事性。案例应当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冲突和问题情景,鲜活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记叙文,而不是教育、教学论文或者是阐述教育、教学设计的说明文。 第

三,启发性。案例应当有一个主题或主线把故事串联起来,不能漫无边际。这个主题应当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人深思。 第 四,研究性。案例中应当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这种反思性研究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简要阐述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 三、教育叙事研究应当怎样展开?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育、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 学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育、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3.学会写作。一则教育叙事研究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案例和反思。案例占的篇幅较大,反思占的篇幅较小。教育叙事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 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是,教育叙事中要加入反思,反思的篇幅虽然小,但却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重点,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

情景教学法文献综述(2020年整理).doc

1.情景教学法研究的国外发展现状 情景教学法创设之初,其代表人物英国学者霍恩比和帕尔默认为口语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讲话能力的核心,应在情景中通过口头练习来学习语言结构,强 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英国学者霍恩比在1954年的《成人牛津英语教程》中,极其详细的分析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在他的著作《结构性词汇和句型的教学》 中,也非常细致的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他认为把实践活 动加入到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课堂进程引入了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例如《新概念英语》,正是因为使用了情景教学方法,这本教材才被 世界各国大部分的学校所采用。随着教育的发展,情景化教学模式趋于成熟和系 统化。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的 气氛中获得知识,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 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他还特地为孩 子们制作了长达300多页的《大自然的书》,书中的每一页都能通过生动鲜明的 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丘燕萍,2015)。1996年希拉里·麦克莱伦通过整 理美国《教育技术》专栏中的论文,出版了《情境学习的观点》一书,该书被视 为情景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在此后的 发展中逐渐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通过对国外情景教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纵然情景教学法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情景教 学法的内容仍需完善,可查询的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具体教学模块的研究仍较少,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不只拘泥于单纯的情景教学法的研究,也要注重情景教学 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结合,还应结合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加入更多的创新因 素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国外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研究 情景方法在20世纪_50年代受到欢迎,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情景教学方法的 主要代表人物霍恩比出版了许多英语教学杂志,后来情景方法变得普遍。 美国教育家Dowey C 1992)对情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他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情景。Dowey C 1993)推出了情景法即暗示性教学,并 且九年后在保加利亚取得了惊人的教学成果。暗示性教学的资源是语言情景教学。其 目的是为了创造更高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力,试图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组织各种 无意识因素、无国界的沟通(柯芳美,2000:134-136) o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情景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是人们根据他们的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意义,所以建构主义学习可以在某些情景 下被视为意义建设的过程。教师们担任协调人,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种现代西方学习理论的问题就是情景的实现与学习。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的研究应该 基于情景和获得的知识。更多的研究表明,在具体情景下获得的知识是有用的。 20世纪80年代初,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1999 )出版的书The School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中,两位作者总结了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为了避免混 淆,他们采用情景语言教学(SLT)。从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情景教学方式得到越来 越多的改善和发展。 3,国外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叙事的撰写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一提到研究,我们很多教师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认为那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骨干的事情,我们做不来。我认为这是偏见。 校本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它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将学习、工作、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动,概括的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从校本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师做研究就不再是难事了。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善于思考、勤于记录就行了。 我们学校每年有教学论文的任务,我们评职称要论文,现在各种教育杂志,还有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都是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做教育教学专家。让校本教研提升我们的价值。这样我们会关注我们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效果,我们就不会感到学校的工作枯燥乏味,相反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还会喜欢自己的工作。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和教育论文的区别何在? 1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兴的教育研究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我谈我的教育故事。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并不神秘。它比教育论文来得实在,比教学案例来得鲜活。 综合国内外专家种种定义,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话: 教育叙事是教师为实现专业发展,将个体实践中的零星的、弥散的、片断的经验和不系统、结构化程度很低的观念,用“我讲我的故事”的形式,聚焦并记述“我”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经历、体验与感悟过程的文体。 就是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即生动地描述教育实践的体验与感受。我们老师写教育故事,就是讲我们自己的教育故事。 从文字上讲,叙事就是写记叙文。写事情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尝试,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写过,所以教育叙事的门槛比其它的教育研究写作要低,容易上手。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写教育叙事主张把目光朝向教育生活、朝向教育实践、朝向教育现象,与此同时强调教育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育现 2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1、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传记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1、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传记和教育自传。2、艺术化的叙事:教育小说、传记题小说和自传体小说。3、科学化的叙事:教育小说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行动叙事研究。 《李叔同教育思想研究》是历史的叙事研究。《李希贵教育改革的三个主张》是调查的叙事研究。《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的行动研究》是行动的叙事研究。 行动的叙事研究三要素是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问题: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培养起积极阅读的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实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主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假设:培养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基本设想: 1、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2、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4、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和高年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就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评价的发展综述-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师评价的发展综述 教师评价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可以分为自发阶段、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和专业化阶段。经历了由关注教师的工作结果向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的转变,总的研究趋势是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行为。 教师评价,是指通过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价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研究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教师评价提供有力的借鉴。教师评价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制度实施的历史却很短暂。教师评价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发阶段(20世纪以前) 在这一阶段,还“没有‘教师评价’的提法,没有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没有学者对教师评价进行研究。”但是,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教师评价确良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自发的、不成体系的,是现代教师评价的思想萌芽。 传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奖惩性教师评价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次出现了英等国开始正式实施教师评价制度。 从1925年起美国的大城市中73%的学校开始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标准也由20世纪初的评价教师的个性特征发展到涵盖个性、专业态度和一般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这个阶段的教师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被称作教师效能评价或奖惩性教师评价。教师效能评价发轫于教师责任制,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强调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效能。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实现对教师的有效管理。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

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着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

教育分类管理与发展综述

教育分类管理与发展综述 作者:赵宏强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一、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同质化倾向应理性审视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一些高校在攀高、升级心态的驱动下,向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以致纷纷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争抢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院士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忙于向本科升格,中专学校又忙于向专科升格;而一些高层次院校又向低层次办学延伸,举办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追求办学层次、形式上的“大而全”。在办学类型上,一些院校由单科向多科发展,追求办综合性大学,并力争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争抢重点科研项目,努力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等等。由此致使高校间同质化发展日趋严重。这就带来了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秩序的严重失衡,与我国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相背离,造成高校分工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致使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面对高等学校同质化发展倾向,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作深入分析,理性审视。高等教育的重大转型,必然意味着高等教育秩序的重构,在大的发展分化中高等学校往往会以“趋同”的形式以寻求竞争优势,以便在未来的秩序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趋同发展是新的竞争“洗礼”的过程,“趋同”孕育着更高水平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到来。“在高等院校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中,地位

较高的院校总是起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地位较低的院校,这是‘学院文化’固有的特征。在‘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模仿’中,既有敢于问鼎者,也有盲目模仿者;因此也就既有后来居上的成功者,也有‘冲不上去’而重新寻找自己位置的院校。这种‘攀高’,促使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形成更加丰富的多样化,并提升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1]由此可以认为,高等学校在大发展、大分化中呈现出趋同性,有些是高等教育发展共性的反应,或者说是高等教育发展普遍性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征。这种趋同发展,无可厚非,不应无端加以指责。而需要备加关注和加以改进的是远离办学实际而盲目贪大求全的现象。 一些高校将高等教育较长历史周期呈现的演进规律简单演绎为当下即时性的办学举措,不顾基础,不论类别,创所谓“一流”,争所谓“名校”,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破坏了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的多样性。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摆脱同质化发展倾向,建构发展新秩序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当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背后的深层次体制原因。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特别是资源配置机制仍然深受计划体制、精英教育的秩序的影响,没能形成与市场经济、大众化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发展观、质量观、评价观和相应的规则体系,没能形成由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来引导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加之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规模扩张,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各个高校为了争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就更加倾向于按照政府资源配置的导向来办学。因为学校所需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doc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它是教师立足教育实践,寻求主动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一种促进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案例应当具备什么特点? 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作为教育叙事展开研究。 第二,故事性。案例应当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冲突和问题情景,鲜活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记叙文,而

不是教育、教学论文或者是阐述教育、教学设计的说明文。 第三,启发性。案例应当有一个主题或主线把故事串联起来,不能漫无边际。这个主题应当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人深思。 第四,研究性。案例中应当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这种反思性研究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简要阐述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 三、教育叙事研究应当怎样展开?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育、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 2.学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育、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3.学会写作。一则教育叙事研究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案例和反思。案例占的篇幅较大,反思占的篇幅较小。教育叙事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