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甲圆的半径是2厘米,乙圆的直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2.如图所示,甲和乙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甲和乙两幅图中的阴影面积的比是()︰()。

二、对比导入、揭示课题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要涉及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图形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形成概念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教师:放大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原来图片呢?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做对应边。

放大后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图片和原来图片对应的宽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把宽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小结:(课件同时出现长度和宽度)把长方形画的长和宽都

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多少?(2:1)这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如果反过来,把第二幅图变化成第一幅图,对应的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宽呢?缩小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我们就说把第二幅图按1:2的比缩小。对应的长和宽是原来图形的几分之几呢?

2、完成练习九第1题

课件出示: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四、运用概念,动手操作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学例2

教师:按3:1的比放大长方形,放大的长方形长是几格?宽呢?会画吗?如果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长和宽又是多少呢?会画吗?开始。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

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都是2:1,变化后长方形和原来图形的面积比是9:1和1:4,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按照同样的比不放大或缩小)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

教师:量一量,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吗?

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五、巩固概念,分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

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说说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小结: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边长的2倍,按1:2的比缩小长方形,缩小后的长方形对应边是原来长方

形的1/2。

教师小结:

3、发展练习

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中任选一个图形,再选定一个比,把它放大或缩小。

可以怎么画呢?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

比较放大或所小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咱们学习了利用网格或格点图可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缩小,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Zoom in and out of graphic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两张、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讲解学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下册第四章4.3.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一个长方形按3:1 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A.周长扩大9倍 B.周长缩小9倍 C .面积扩大9倍 D.面积缩小9倍 答案:C 解答:解:设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周长是(4+3)×2=14(厘米), 则扩大后长是4×3=12(厘米),宽是3×3=9(厘米), 周长是(12+9)×2, =21×2, =42(厘米); 42÷14=3, 即周长扩大了3倍; 扩大前面积是3×4=12(平方厘米), 扩大后面积是:12×9=108(平方厘米), 108÷12=9, 即面积扩大了9倍, 所以说法正确的是C。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4cm、宽3cm的长方形按3:1放大,所以得到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4×3=12厘米,宽是3×3=9厘米,由此利用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分别求出放大前后的周长和面积,即可解答问题。 故选:C 2.一个长方形按4: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周长扩大16倍 B.周长缩小16倍 C.面积扩大16倍 D.面积缩小16倍 答案:C 解答:解:一个长方形按4: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面积扩大16倍; 分析:长方形按4:1放大,则其长和宽分别扩大四倍,即其面积扩大4×4=16倍,据此解答即可。

故选:C 3.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cm2. A. 32 B. 72 C. 128 答案:C 解答:解:放大后的长:4×4=16(厘米); 放大后的宽:2×4=8(厘米); 面积:16×8=128(平方厘米); 分析:先根据按4:1放大,放大后长和宽是原来的4倍,求出放大后的长和宽,再求出面积。 故答案选:C 4.同学们照过相吧,那你知道照相是运用了图形的() A.放大 B.缩小 C.平移 答案:B 解答:解:照相是将同学们的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进行缩小而得到的, 所以照相是运用了图形的缩小的方法。 分析:照相是根据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将同学们的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进行缩小而得到的,由此即可进行选择。 故选:B 5.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不变. A.面积 B.体积 C.周长 D.形状 答案:D 解答:解: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析:把围成这个图形的边长按照相同的比例把图形缩小后和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据此解答。 故答案为:D 6.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按3:1放大,得到图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之比是() A. 135:1 B. 15:1 C. 9:1 答案:C 解答:解:原图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李家庄小学史一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4~27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扩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图形解决问题,学会灵活、正确地画图。 情感态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识视野,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扩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入境质疑 1、出示小贺卡,你们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吗?想一想,怎样才能看清楚?看清了吗?现在呢?上面写了什么?请大声地读出来。(齐读:课堂发言要积极,回答声音要洪亮,小组分工要明确,相信自己最最棒) 2、师:同学们,知道篮球队员姚明吗?他的身高是多少?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有很多比姚明还要高的巨人,迄今为止仍健在的世界上最高的人是一个叫雷奥尼特·斯塔特尼克的三十七岁男子,身高2.54米。由于身高的原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意义的全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个体的操作、尝试、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交流,体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意义的过程,初步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一)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1、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想一想,我们在教室里可以设计哪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出示课本中“巨人”与淘气的图片) 2、如果“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按相同的比我们该如何设计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有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学生动手画一画 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试一试,与同伴交流。(教材第24页中间内容)(尝试----交流----汇报----分析----发现) (三)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的三角尺吗?(教材第24页下面内容) (独立完成----交流分享----展示汇报----分析过程----发现方法) 三、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例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按1:2的比例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这个问题是巩固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判断和分析进一步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方法。) 2、有一张方格纸,每个方格表示1cm2。你能不能自己画一个长方形,并确定一个比,将这个图形放大和缩小。 (这个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确定合适的比进行放大和缩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把图形或物体按比例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并与同学交流。(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题) (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应用比将图形放大和缩小,使图形的大小变化,形状不变这一规律。) 4、将下面的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比一比谁画的像。(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4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参赛) (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冯伟艳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56—5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观察体验。 师:老师的女儿很喜欢照相,昨天老师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你们想看吗? 图1 原图 图2 图3

(先出示原图) 生: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 教师按学生的要求把照片放大。 (横向拉,出示图1) 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拉,出示图2) 生:不是。 师:你们不是说要放大吗?怎么都不行? 生:照片只放大了一条边,照片好像被挤了,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这张照片只放大了它的长,而宽? 生:宽不变。 师:这张是? 生:只放大了宽了,长没变。 师:所以看起来很不舒服,有点变形。那怎样放大才能让照片看起来既舒服又不变形呢?(出示图3) 让学生体会到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看起来才既舒服又不变形。 (二)辨析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其实按照我们平时的想法,这几张照片都放大了,但只有一张符合我们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你们认为是哪一幅呢?(图3) 师:没错!那谁能尝试说说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是指怎样去放大呢? (将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 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图3是由原图放大得到的,但仅仅知道了这一点还不够,照片是放大了,但放大了多少?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板书:图形的放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表示放大的比的意义。 1.观察这两幅图,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图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这幅图抽象成一个数学图形,长方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 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 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 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PPT展示。多媒体投影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 【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 一下课本60页的例4。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下面大家先自己在 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吗?想一想,把一个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师:对,图形平移和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 2、电脑出示一张图画 教师:三个同学对这张图进行放大。问:哪张图和原图最像?(图3最像) 再接着问:为什么?这幅图跟原图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变了)在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数学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师:(隐去图1、图2)我们来研究这两幅图。给两幅图标上数据。我们把原图称为原来的长方形,图3称为放大后的长方形。 问: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 概括:放大后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长和宽的2倍,我们就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每条边用红色强调)。 问:还能不能用其他的关系来表示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2: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比的?(16:8=2:1)放大后的宽与原来的宽呢?你有什么发现?(比是相等的) 师:这两幅图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2:1,我们可以说它们对应边长的比是2:1。(强调:对应边长) 板书: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课件出示) 师:这里的2:1是谁和谁的比,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变化后的长度作前项,原图形的对应边的长度作后项。)比值是多少?“比值2”表示什么意思?(放大2倍)概括: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再追问:如果把一个图形按3:1的比放大,可以怎么做?(课件出示) 师:像这些前项比后项大,比值大于1的比,都表示图形的放大。板书:放大比值大于1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6--58。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 ﹙2﹚比的意义 ﹙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 ﹙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例4﹚ ﹙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 ﹙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 2. 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 2 ∶ 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1 3∶1 长(cm):8 8×2=16 8×3=24 宽(cm):5 5×2=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比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还更好的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变换。 教学重点 (1)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2)通过图形的变换来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记得那些? 学生讨论中。 学生: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老师:恩,回答的很好,但是,你们是不是还是感觉还是很抽象呢? 学生:是的! 老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通过图形的变换来更好的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 2、引出课题。 这是两张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片。 两张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老师:同学们,通过几张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前面两张两张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后面两张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老师:恩,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同学们看在第二张图片里面,图片是放大了吧? 学生:恩。 老师:那是怎么放大的呢?是按照比例放大的还是什么呢?同学们再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中。 学生:按照比例放大的。 老师:恩,同学们说的很对,的确是按照比例放大的,如果不是按照比例放大的,图片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但是你们看其实并没有。那么按照比例放大的,那是放大了多少倍呢?同学们在方格里面一起画一画。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画一画书上的14页的1、2题,老师查看指导。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换,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更好的理解比的性质,相信你们都已经对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呢,现在说说你们学习后的感受吧! (四)巩固练习: 第15页第3题。 (五)作业。 第15页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word教案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w o r d教案之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出示一幅图片)今年是牛年,老师希望将这幅带有小牛图片插入一篇文档中,你们觉得怎么样有点小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放大)对,我们可以将图片放大。(板书:放大) 2.教师演示分别拖住长和宽进行放大,你们对我放大的图片满意吗谁能上来操作一下,把这张图片放大。(学生操作拖住右下角进行放大)对这位同学的操作满意吗 3.他放大的图片比我的好在哪儿( 体会图片虽然放大了,但是形状没变。) 二、理解按比放大和缩小 1.(将原图和放大的图放在一起),我们将原图和放大后的图片放在一起,要想研究这幅图片到底放大了多少,你需要哪些数据(长和宽)(在课件上标注两幅图片的长和宽)在小组里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预设: (1)学生回答出“放大后图形的长是原来图形长的2倍”,教师应及时引导:像这样“2倍”的关系还有吗( 放大后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宽的2倍)并要求学生将两句话整合说完整。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的比是2:1”。(注意强调将放大后的长和宽作为前项,放大前的长和宽作为后项。)

新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1.观察体验。 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班同学军训时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四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这么漂亮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

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1.阅读例1,回答问题。 (1)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这里的2:1表示的是长方形放大()与放大()相应边长的比。(填“前”或“后”) (2)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各是多少厘米? (3)这里的1:2是指缩小()图形的边长与缩小()图形相应边长的比。(填“前”或“后”) 2. 阅读例2,在书上画一画。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比较()变了,()没有变。 3.按要求画一画。 ①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②按1︰4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二、交流共享 (一)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请大家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A.(照片)(太小看不清)怎样看得更清楚些?(板书:放大)(太大看不清)怎么办?(板书:缩小) 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照片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两张照片和例1上的两幅图一样大小,那哪一张是放大前的,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哪一幅是放大后的,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为了便于从数学角度研究,我们把图案隐去,并标上数据。现在请结合先学提纲,小组交流一下。 (2)交流先学提纲1(1) ①小组交流。 ②汇报,教师追问。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放大前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的宽是放大前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与放大前长方形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生3: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对应边”是什么意思?是否可以把放大前的作前项,放大后作后项) 小结:习惯上,我们把放大后的作为比的前项,放大前的作为比的后项。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放大前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问: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比值比1大,比的前项比后项大)我们把这样的比叫放大的比。 ③师:如果要把第一张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小组交流一下。 【生1:第一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12 。 生2:长是8÷2=4厘米,宽是5÷2=2.5厘米。 生3: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问:可不可以继续缩小?可以按几比几的比缩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比值比1小,比的前项比后项小)我们把这样的比叫缩小的比。 (3)小结新知: 图形是怎么放大或缩小的?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比值大于1的是放大,比值小于1的是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现在要考考大家。 1. 下面是一些变化后图形与原来图形每条相应边长的比。 1:2 8:1 1:1 6:1 2:3 1:9 100:1 1:20 5:2 请你把这些比分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缩小的比前项比后项小?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 1:1表示什么? 2.出示课件(小青蛙图) 问:哪张图属于小青蛙的放大而不变样的图?为什么?其它的为什么不是?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第十二册38页例题1.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1.2。 【教学目标】 1.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学会利用方格纸将图形按照要求进行放大和缩小,画出相应的图形。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体会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的意义,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明确数学概念中的放大和缩小;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长度之间的关系,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实质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放大缩小现象 1.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用放大镜观察事物会产生什么效果?(板书:放大) 2.会拍照吗?拍照时照像机取景框里的图像和现实相比怎么样?(板书:

缩小) 3.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放大和缩小,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建构概念 1.这里有1张图片,我将它进行了一些处理,得到了编号为1. 2.3的三张图片,你觉得哪一张是原图放大后的图片?哪一张是原图缩小后的图片?为什么?(第一幅.第三幅与原来的相比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2.第二幅为什么不是呢? (三)自主研究,执果索因 1.刚才同学们得到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己的视觉,那么,在缩放的过程中,它的长和宽和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我们先来看,这是原来的,这是放大的,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 研究放大: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放大后的长和宽分别是……) 3.放大后图形的长和宽和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4.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推选一名小组成员汇报。 5.放大后与原来的长的比是?放大后与原来的宽的比也是?我们可以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郑永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 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五、教具、学具准备 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同步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们来做一个互动魔术。拿出笔和本子,写出一个两位数,+5,×2, -4, ÷2, -原数,不要说出你的答案,让老师猜猜,好吗?你们的答案是3,对吗?有些同学认为好不可思议,这就是数学的神奇魅力.想知道奥秘的同学下课来找我,好吗? 数学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候需要把物体缩小,请看大屏.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24页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4∶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4∶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2) 学生尝试着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八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60页的主题图和例4。主题图是从生活中发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而例4则是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放大与缩小的特性为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获得图形相似的直接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四)学习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五)学习难点 按照比将图形正确的放大或缩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复习 (1)1:2和2: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100米长的线段在比例尺为1:2000地图上,长多少厘米?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1)观察体验 师:试试同学们的眼力。(课件出示小五号的“放大”两字)请读出屏幕上的字。看不清楚,该怎么办?(放大)

(课件出示只显示一部分的“缩小”两字)这次能看清楚了吧?看不完整,该怎么办?(缩小) (2)揭示课题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字太小看不清时,需要放大,字太大看不全时,需要缩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引入,从实际情境出发,初步感受放大与缩小现象。】 2.问题探究 (1)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现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56页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缩小? (2)认识图形的放大 ①建立放大概念 师:王阿姨的女儿1岁了,她给女儿照了一些照片,准备把其中一张放大了挂在屋里。(出示课件)照相馆叔叔给她提供了三个放大后的效果图,如果你是王阿姨,你会选择哪个?说说理由。 (学生选择按比例放大的那张。并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后没有变形,看起来比较舒服。) (课件隐去不合适的放大照片) 师:为什么这张照片看起来与原照片相比最相似呢?它与原来的照片一定有着一定的联系。你来猜测一下,放大后的照片与原来的照片相比,哪里有联系? (猜测归结为:与它们的长和宽有关系。)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给这两张照片打上方格。(出示课件)仔细观察放大后的照片与原来的照片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并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原来的照片的长的2倍。放大后的照片的宽是原来的照片宽的2倍。放大后的照片的每条边都是原来照片对应边的2倍。 引导: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简洁地表示这个关系呢?(学生回答后板书:2∶1)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比的? 小结: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照片的长和宽的2倍,我们就说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练习九1、2题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学具准备】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

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