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
失能老人

文一:

报告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来源:人民网作者:常红选稿:唐漪薇

东方网3月3日消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失能老人数目不断增加“十二五”末将达4000万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数目不断增加。报告显示,到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

从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从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完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最高,为8.8%;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和6.7%;而东部地区完全失能的比例最小,为4.8%。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加,农村高于城市,东北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

城市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77.1%;农村完全失能老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61.8 %。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从2000年到2006年相对上升了51.0%,显著大于城市完全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相对增长的15.2%。

在社会及非政府组织支持来看,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公共产品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因此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支持中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在各城市社区逐步推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为失能老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传统伦理、熟人关系以及价值交换是农村失能老年人寻求帮助的主要方式。但大多数农村失能老年人,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的失能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好,缺乏交换的本钱,如果子女再外出打工处境就更为艰难。

资金紧张护理人员缺乏近一半机构不愿接收失能老人

《2009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有将近4万家,总床位数为266.2万左右,实际收养老年人的人数为210.9万,其中收养的失能老年人规模约在24万至35万之间,只占全部收养老年人数的17%。

在养老机构收住对象的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但在农村养老机构中这个比例则降为30.4%,有超过四成以上的农村养老机构明确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接受调查的养老机构表示最大困难是资金紧张,包括争取

政府资金投入非常困难;其次就是护理方面的困难,包括熟练护工短缺、护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定难以

有效执行。

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严重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

时代到来,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

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

家庭成员的精心照护。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

使得子女对于承担家庭长期照料护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当前,社区、老年人收养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

责任主体,但从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整个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

是非常有限的。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仍然是困扰亿万家庭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长期

护理保险制度这一主线的缺失,难以完成对于社区、失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

的有效整合,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社会基本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亟需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不难看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

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报告认为,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

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借鉴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的做法和经验,引入

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消除公办养老机构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

但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独依靠政府是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年人照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病患护

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明确补贴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年人一般性的照护需求。

同时,报告认为,要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各地

要通过专门院校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把养老服务人员训练成掌握专业社

会工作知识和养护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文二:

拱墅区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现况调查总结报告长期照料(Long-term Care,LTC)一般是指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他人照料的失

能老年人群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服务。在发达国家,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其公共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服务为一体的,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层卫生服务。而长期照料中,牵涉到最多的就是医疗保障、康复护理方面的内容,也正是上述两方面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了长期照料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中的作用,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模式,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目前针对需长期照料服务的失能老人人群的普查尚无,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此类调查。本次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对市辖区区域内的长期照料失能老人人群进行普查,以掌握该人群的基本情况,对于研究、加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结果:

1、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生存现状

年龄以80~89岁年龄段最多,其次为70~79岁年龄段;失能老人的离婚率为2.63%;失能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独居比例较高,达33.97%,且随年龄增长,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独居比例增高;72.63%的失能老人心理倾诉对象是配偶和子女;70.69%的失能老人由自己供养;66.31%的失能老人认为医疗费用是除日常生活以外的主要经济支出。

2、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满意度

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满意”和“很满意”的仅占12.90%,“一般”的占50.54%;对健康的满意度比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满意和很满意的仅占1.09%,不满意的有52.17%;95.93%的失能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其中患病率较高的依次有高血压(59.09%)、冠心病(31.10%)、糖尿病(19.50%)、骨关节疾病(19.50%)。

3、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

不能自理生活时首先的求助对象为子女,其次为配偶和保姆;失能的原因主要是疾病、损伤、年老;86.32%的失能老人希望住在家里;长期住院时57.61%的失能老人希望由家人照料;58.95%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承受的长期照料费用为每月500元以下;94.74%的失能老人有各类医疗保障;失能老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家庭康复(65.16%)、定期探访(61.05%)、帮助配药(60.00%)、家庭护理(52.68%)、健康咨询(50.53%),但对社区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仅为23.16%。

研究结论:

1、中国现阶段长期照料服务严重缺失

全社会防范老年期失能的风险意识淡薄,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长期照料服务费用缺乏制度性保障。

2、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非常紧迫

从203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失能老年人的迅速增长是其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慢性病医疗需求巨大,社区卫生服务需尽快介入

本次调查研究中,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93%,慢性病医疗需求非常大,急切需要系统、连续、综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恰好能满足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这些医疗需求,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尽快介入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

初步建议:

1、加快适合中国国情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构建

由于长期照料服务严重缺失、长期照料问题非常紧迫等原因,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主要应包括: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照料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

2、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建立在社区照顾体系之上

应探索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的新模式,即社区照料和居家照料相结合的政策,该模式最先在法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后就被许多国家所效仿。这也是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和联合国《老龄问题宣言》等所强调和支持的一种老年服务方式。从老年人的角度看, 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使得老年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接受服务, 避免了适应新环境的麻烦;从政府的角度看,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与机构型服务比较, 社区老年服务多由社区内成员参与服务, 不需要很复杂的机构和设施,所需投资较少,成本相对较低,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服务资源配置更合理, 保证资源的投入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

3、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的建立

长期照料服务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整个医疗服务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和效果,而长期照料体系的发展也离不开医疗服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长久以来,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急性期治疗和医疗康复,住院治疗和院外健康服务似乎被严格分离开来,很难整合到一起。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往往决定了其需要的不是短暂的急性期住院治疗服务,他们需要的是包含长期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在内,健康与社会服务共存的持续照顾(Continuum of Care)。这种持续照顾模式要求各个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时更趋综合化和灵活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机构彼此之间要更紧密协作,为老年人群提供跨专业的服务,建立一个无缝的长期照料系统。

⑴明确长期照料的目标

我们必须明确,长期照料不仅是纯粹的福利体系,它更是一种融非正规照护(Informal Care)和正规照护(Formal Care)为一体,包含健康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治愈疾病和残障,恢复健康,而是为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真正地实现健康老龄化;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解决一部分贫困人群的长期照料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整个社会人群的问题;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一时之需,而是为了解决长期需求,甚至是整个生命延续期。

⑵大力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的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社区长期照料服务将成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长期照料中,牵涉到最多的就是医疗保障、康复护理方面的内容,也正是上述两方面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了长期照料事业的发展。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是可行和必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优势在于:①社区卫生服务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特点是以社区为平台,提供系统、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社区居民与医生之间形成近似于熟悉的邻里关系。②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公共卫生服务外,针对的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的治疗和日常健康维护。因此,社区卫生组织使消费者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可以很好的克服医疗市场垄断性以及医生的诱导需求所带来的医疗高消费问题。③社区卫生组织的服务是在服务对象的“家门口”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④社区卫生组织通过逐户逐人地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和开展定期的诊察,可以基本摸清辖区内居民患病频率以及主要疾病,并可以通过了解个人和家庭特征,分析患病原因,针对性地实

施防治措施。⑤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诊,医疗费用由社区卫生机构直接减免后结付。

⑶非正规长期照料服务是整个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基础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家庭成员将是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在整个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中,非正式的长期照料服务将会起到基础作用。社区卫生服务在对失能老人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和医疗支持方面,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⑷住所型长期照料服务是整个长期照料体系中的有力后备资源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会接受住所型长期照料机构。各种层次和形式的社会长期照料机构会成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后备资源。随着社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支付能力的增强,拥有医疗保健预防服务功能的住所型长期照料服务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社区卫生服务与住所型长期照料服务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最佳模式之一。

4、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评估体系

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的规范和质量的监控方面,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包括质量标准、标准评估以及信息处理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使长期照料服务尽快纳入政府的科学化管理轨道,同时推动政府的决策、管理模式从行政命令型到服务规范型的转变。

材料一:

“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的由来

生活起居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料护理才能延续生存的老人被称为失能老人,也可以称

作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或依赖老人。简言之,失能老人是指需要长期照料护理的老人。

“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新的发展形势下凸现出来的。这一新形势的特点

就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速加快,老年人口出现快速高龄化趋势。据玉环县老龄办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5.7万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8%。老年人口系数较

上年增长3.7%,人口老龄化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人口高龄化速度加快。

老年人口高龄化带来的是,个体进入老年期后的平均余寿较以往延长,因此需要他人照料服

务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加之家庭小型化趋势日渐加剧,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家庭大量增加,

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

人们常说,老年人最怕生病,生病需要花钱医治,医治后的护理不仅需要花钱,还需要

找人来照料其日常生活。如果家中遇有因病卧床不起的长辈,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陷入

忙碌与疲惫之中,有些子女甚至会为此放弃工作。如果处理不好,家庭还会由此引发矛盾。

就目前而言,这类老人的生活护理照料是以家庭成员为主来完成的,照料者有的是配偶,有

的是子女,还有的是由家里人出面雇保姆等。这种应对办法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或许还能支撑,但随着“四二一”家庭的大量涌现,仅靠家庭成员来完成老年人护理照料的办法则难以为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失能老人照料难”已经成为时下一个迫切需要

面对和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失能老人也已成为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人群。

我国的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现在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

通过大量建设养老机构及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等思路来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而只能依据国情及当地实际情况,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养老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逐步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

有效利用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的“黄金期”

调研组认为,当前正处于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的“黄金期”。这一判断是基于现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及大的社会背景而做出的。首先,我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已有预测提出未来三十年左右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现在着手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准备工作,未雨绸缪,才能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时把握主动权。

其次,当前所处的宏观社会背景有利于着手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改善社会民生问题上来。“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而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发展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让所有老年人分享发展成果,安度晚年。今年初省委又作出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改善民生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主要抓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高失能老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正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着手分析和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改善失能老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失能老人照料难”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除上海市等个别地方正在尝试解决办法外,别的地方还没有针对这个问题采取实质性措施。如果玉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率先攻坚并采取有效措施着手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国内也具有新意义。

综上所述,建议玉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统一认识,抓住机遇,对失能老年人群体及其长期照料服务给予充分重视和关怀,创造性开展工作,力求逐步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

对玉环县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的具体建议

结合玉环县实际,调研组认为破解“失能老人照料难”问题的主要思路是:以着力构建居家照料为主的老年人长期照料体系为核心,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社会支持系统。

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整个对策思路的核心,其他对策都是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而实施的。所谓长期照料体系,其基本点包括:服务形式以居家照料为主,社区帮助和机构照料为辅;对不同失能状态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照料服务,非营利性(福利性)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作为照料者参与其中;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倡导者和组织者制定一系列照料服务的政策法规,协调整合资源,维持体系的正常运转。将居家照料作为现阶段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基本形式,这是由我们所

处的国情省情和当地实际所决定的。可以预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家庭成员及其雇佣的照料人员仍将是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主要承担者。

与此同时,在建设照料服务体系的全过程,政府应主动承担和明晰自身的主导责任,要通过舆论引导、资金补贴、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及人文关怀等手段,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共同投入体系建设;要注意把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护理体系的建设与正在实施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社会支撑系统。

材料二:(本材料是针对老年人,而不是失能老人,须加修改,仅作参考)

北京市老年医疗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人健康面临严重挑战,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调查显示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增高,其中以高血压(62.0%)、冠心病(31.3%)、骨关节病(24.4%)、脑血管病(20.3%),糖尿病(15.1%)患病率增加较快。慢性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30%的老年人有视力、听力或肢体残疾,约25%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75%,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肿瘤,导致老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有脑卒中、心血管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5家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普通患者的2~3倍。老年人慢性病高发病率及严重的致死致残率以及由此引起的巨额医疗费用已成为北京市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老年医疗机构不足,服务特色缺乏,服务网络薄弱

1、整体医疗资源优越,老年医疗机构不足。尽管目前北京市拥有各类医院683所,床位7.5万张,每1千人拥有床位6.2张,医生5.2人,整体医疗资源居全国领先水平,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和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慢性病治疗照料机构、康复机构较少,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机构更少,目前全市尚无一所公立的老年护理医院及临终关怀医院。与此同时本应在康复院、护理院治疗的大量慢性病人却占用急、重病人的医疗资源,一是导致这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二是直接增加了慢性病的医疗费用。

2、老年医疗服务特色缺乏。目前北京市虽有17所区级老年病医院及2所市级老年病医院,但是17家区级老年病医院仅是在原来综合医院基础上加挂老年病医院的牌子而已,就其基础的设施、科室的设置及服务的模式与其它综合医院没有差别,没有体现老年医院服务的特色。另外,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大多建有老年病科,但这些所谓的老年病科多为干部科或综合科,与普通的科室服务模式完全相同,没有体现老年病科的服务特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分析现有的老年医疗机构不能突出老年医疗特色的原因,一是市政府投入不足,老年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科室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都不能达到老年医疗服务的要求。二是收治老年病人床位周转率慢、检查费及治疗费低,导致整个医疗机构的收入降低,若政府补偿不足,老年医疗机构就难以生存。

3、老年医疗服务网络薄弱。虽然我市初步构建起以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预防中心为技术依托、以市和区县老年病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但是作为骨干的市、区级老年病医院基础设施薄弱,科室设置与服务流程不合理,老年医疗特色不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及服务水平期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慢病诊治、预防保健、康复训练及家庭护理、照料和出诊等尚不能满足老年医疗服务的需求,并且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与各级老年医疗机构尚未建立规范的分级转诊制度,导致老年医疗服务难以做到无缝隙、连续性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三)老年医疗机构建设及管理缺乏标准

目前北京市尚缺乏老年医疗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标准,包括老年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科室设置及服务流程标准、老年人的功能评价标准、老年病治疗与康复指南及各级老年医疗机构的转诊标准、各级各类老年医疗机构的功能界定和医疗服务的考核标准。由于缺乏老年医疗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标准,致使目前北京市老年医疗机构的建设及运行无序,例如现在既有卫生局主管的公立老年病医院,也有私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和护理医院,还有民政局主管的及私立的养老院中的医疗机构,各级各类的老年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缺乏统一,难以考核评估。

(四)老年病医学人才缺乏

由于老年人多为年老体衰、多病共存、功能低下、智能障碍、肢体残疾及心理、社会的特殊性,因此老年医疗服务应是老年病多学科组成的团队服务。老年医学人才应该由老年病学、中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预防医学及营养学等组成。而目前的老年医疗机构中的医师多为普通的内科医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老年医学培训,难以满足老年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老年医疗职能管理部门不规范

卫生部主管老年医疗的是疾病控制司慢病管理处,北京市城区的老年医疗归卫生局的妇幼与社区卫生处管理,农村老年医疗归卫生局农村卫生处管理,这种多头管理不利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及综合协调。

(六)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认为看病难的占51%,农村老年人认为看病难的占66%。分析老年人看病难的原因:第一位是经济困难,尤其是农村占69.2%;第二位是认为麻烦、等待时间长,尤其在三甲医院看病;其他原因包括交通不便、无人陪同看病等。老年人对三级医院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服务流程不合理,等待时间长;对社区服务中心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对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不放心。

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认为看病贵的占46%,90%的城区老年人的医疗费用由医保或公费报销;农村老年人认为看病贵的占82%。分析老年人看病贵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老年人收入偏低,尤其是城镇低保及农村低保的老人;第二是自费比例高,尤其是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较低,住院费用仅报40%,门诊费用报销更少,此外雇工护理费基本全部自费;第三是某些康复项目属于终身康复,但仅能报销6个月的费用。

(七)老年人患病照料需求不断提高

老年人患病后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需要照料。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病后照料需求率为47.7%;农村为15.5%。随着年龄的增加,因病需要照料的比例也逐步升高,50%的城区老年人考虑在需要照料时会首选社区服务。在医疗上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急慢性病的治疗、开设老年专科门诊,在照料护理上对社区慢性病康复、家庭护理照料、护理指导呼声较高,占79.6%。50%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慢性病医疗不能满足需求,60%的老年人认为社区的慢病护理照料不能满足需求。

建议

(一)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构建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1、加强领导。在现有的卫生部门设立管理城乡老年医疗的统一机构,负责对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实施与管理。对老年医疗服务进行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定政策法规,并负责指导、监管、评估和审批。

2、合理规划。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避免盲目扩大和增加新的医院;根据北京市两级(综合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体制要求,应将城区部分二级医院逐步改建为老年病医院、长期护理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精神病院等;同时应将老年医疗机构和老年养老机构统筹规划。全市建立2~3所市级老年病院,每个区县应改建一所老年病院与一所护理院。

3、构建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1)建立一个数字化老年疾病防控体系。以中国老年康保网为平台,以老年医疗机构管理数据库、老年健康评估数据库、老年医学知识数据库、老年病专家数据库、老年疾病数据库和医疗物资管理数据库为依托,以预约挂号系统、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老年健康卡管理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为主要内容,建立数字化老年疾病防控体系。使老年人诊疗信息能在三级医院、老年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既降低了医疗费用,又缩短了诊疗时间。

(2)完善一个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慢病防治、康复护理和家庭照料为基础,以各区县级老年病专科特色医院的急性后期康复、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为主体,以各三级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市级老年医院的危急重症救治为骨干的三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网络。各级老年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规范的分级转诊制度,使三级综合医院不再担心病人康复治疗长期压床问题,集中精力开展老年危重症的救治;各级老年医院致力于老年病的区域管理,亚急性和康复期疑难杂症的诊疗研究,并对社区卫生中心提供指导;社区卫生中心重在慢病管理、病情评估、家庭照料、社区康复。

(3)建立三个医疗服务通道。急救助救服务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综合医院老年科,重点解决老年病人,尤其是高龄、孤寡、空巢、体弱多病老人的院前急救与住院转诊问题。住院转诊服务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老年医疗机构,重点解决老年人转诊问题。通过各级老年医疗机构疾病诊疗规范的重建,形成新的老年医疗管理模式,完成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专科医院的衔接。健康管理服务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老年医疗机构,重点解决老年人急性病后期和慢性病的医疗、护理、保健和康复指导的连续性问题,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4)三类就医途径:第一类是能够自主独立生活、患病单一的老年患者。其就诊途径可直接到综合医院就诊,按系统疾病住不同科室。第二类是年老体衰、多病共存、合并智能和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其就诊途径为急性期到综合医院就诊;急性后期和亚急性及慢性病患者到老年病医院就诊和康复治疗;智能和肢体功能残障不可恢复者经老年病医生明确诊断后到老年护理院治疗。第三类是中间人群,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到综合医院或老年病医院

就诊。

(二)加强老年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1、老年病医师队伍和老年多学科人才队伍:老年病医师是实施老年医疗服务的主体。老年病多学科团队由老年病学、中医学、老年康复学、老年护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预防医学等人员组成,在今后的三年内老年病医师和多学科团队中的成员都应接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应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且每年接受继续教育。

2、老年保健人员队伍:可聘用新的保健人员或是在医疗机构内调配,目前尚无可执行的老年保健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老年保健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三年内全部达到持证上岗。

3、社区卫生全科医师队伍:在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以及已经在岗社区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应加大老年病知识和技能、中医药防治老年病技能的培训。

4、老年医学科研人才队伍:根据实际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学历的老年医学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对老年医疗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

建立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主、其他资金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扶持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多元化筹集资金,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老年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投入资金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中的规定,对辖区内从事老年保健工作人员的待遇、培训费和业务费,老年保健机构的设施修缮和设备购置费等,由同级财政按标准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预算中给予安排。对市区二级老年保健院的编内人员实行全额拨款,对其它部分实施差额拨款、补偿机制和全面预算管理,保证老年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突出老年医疗服务特色,体现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公益性。

(四)改善老年医疗服务机构设施

1、规范老年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包括⑴北京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人员编制标准、基本建设与配置标准(如居住条件、无障碍设施等);⑵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及准入标准;⑶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出入院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

⑷老年病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付费体制。

2、完善老年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要为本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以促进老年健康长寿为目的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急症救治、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并尽可能提供以老年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延伸服务项目,逐渐形成具有老年医疗保健特色的服务中心,如缓痛中心、介入中心、体检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助残器

械研发中心、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疾病诊治中心、痴呆管理中心、老年防跌倒中心、老年失禁防治中心、老年睡眠中心、老年保健指导中心和脑卒中单元等。

3、改善老年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为了给所辖区域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要尽可能地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全院无障碍设施化。在无性别卫生间,扶手、走道、门廊、光线和电梯等达到残疾老人的特殊要求。老年医院与老年保健院要资源共享,不搞重复或多余的设施建设。其基础设施起码应具有从事管理、教学培训、信息服务的设施与设备,具有能够满足区域内老年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相应的医学影像设备、实验室设备、现代化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做到人员、工作用房及技术设备三配套。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家庭照料制度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尽快落实乡医的补助标准,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的功能。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针对老年人照料需求的逐年增加,建议学习日本老年病人护理照料经验,推行老年人家访看护制度,帮助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口的被抚养问题。具体模式是老人住在家庭,养靠社会服务。对所有住在家中的60岁以上老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分区管理,定期健康检查、疾病治疗、精神陪护,逐步建立老年家庭护理照料服务制度。

(六)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的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覆盖城乡、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要与社会保障体系同步发展,要与国家推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相适应,在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健全城乡医疗救治机制,落实医疗救助资金,保证贫困、残疾、低收入家庭的老人享受到最基本的老年医疗服务。对加入“一老一小”医保的门诊费用按适当比例报销。适当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对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院和临终关怀院应纳入医保或新农合的报销范围。

要发展医疗保险事业,以国家医保部门为主,以商业医保为补充。全面进行医保政策的改革,优先完善老年医疗保险。要覆盖就医、康复和慢性病的长期照料。要尽快实施DRG 付费,对老年人医疗保销、个人负担和就诊医院逐步规范。在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对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院和临终关怀院都应该有积极的扶持政策,这与传染病、精神病同属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七)加强慢病的防治,普及健康知识

实践证明许多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实施持续的预防战略,可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可以减少慢性病导致的致死致残率,可降低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运动,降低冠心病、脑卒中、

糖尿病及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与老年人沟通技巧

与老年人沟通技巧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要怎么与老年人沟通呢?与老年人沟通技巧有哪些?下面小编整理了与老年人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与老年人沟通技巧一、了解你所照料的老人 老年人是什么性格的人,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适合老年人身心状况的护理方案。此外,护理人员如果充分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平时正常的生活状态,那么一旦老年人的状况发生变化,就能够提前觉察并采取应对措施。 (一)学会拓展话题 了解老年人的故乡(或出生地),关于故乡的话题很少有人会讨厌,以这样的话题为开端来把谈话继续下去,对于拓展话题和收集信息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老年人的人生经历也非常重要,老年人在哪里出生、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家庭关系、兴趣爱好、人生观和社会观等,这能够进一步对老年人加深了解、扩大话题。 (二)学会用眼睛和耳朵来了解老年人的情况

护理人员一般会通过老年人的信息登记表来了解老年人的情况,这样并不全面。在日常的交流和沟通中,护理人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详细情况。例如:老年人喜欢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和沟通方式,仅通过登记表上的文字是无法获知的。另外,即使相同的语言,如果语气不同,要表达的意思也会发生改变。 (三)护理人员也要了解老年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了解老年人的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了解老年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要首先学会观察老年人的谈话方式和表情,进一步倾听周围的老年人和同事们的意见,了解自己所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通过了解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印象,去寻找能让老年人接受的沟通方法。 与老年人沟通技巧二、获得老年人的信赖 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得到老年人的信赖,沟通时也不会得到真心地回应,沟通也就无法顺利的进行。 (一)即使只有单方面的沟通也要经常和老年人打招呼 通过经常向老年人打招呼、问候,来向老年人表达“我始终在关心你” “我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这样的服务态度。有时老年人可能不会回应,护理人员千万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通过每天贴心的问候,让老年人始终能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关注,时

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

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 每一个家庭都有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经历的比我们年轻人多很多年,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活观念上,老年人与年轻一辈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摩擦与代沟,那么在与老年人沟通的时候需要哪些技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人形体虽然日渐衰败、记忆力减退,但正是他们辛勤的工作,才有我们今日安定的生活。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有显著不同,我们不可因他们学历较低或对事物的判断力与价值观与我们的看法有差距,便鄙视他们,甚至对他们的话感到厌烦,反而应该发自内心的敬重。老人年纪大了,受着生理状况的限制,再也不能像年轻人来去自如,加上同辈亲友日渐凋零、社会圈子日益狭小,心理上顿感孤单无助,这时做晚辈应该体谅老人的.苦闷,主动亲近他们、问安、陪他们谈话,关心他们的生活,建立良好感情。 与老人沟通的态度 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信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设身处地从老人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老人最大的支持力量。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老人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故需以爱心及体谅去接纳他们。 尊重———老人常感无用,容易产生自卑,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较唠叨,一点点事可以说很久,你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要耐心地去倾听老人的话。 与老人沟通的原则 亲切胜于亲热,态度胜于技术,多听胜于多说,了解胜于判断,同理胜于同情,理喻胜于教训,启发胜于代劳。

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技巧

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技巧 【摘要】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老年人因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的角色转换,使得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难以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有悲观厌世的心理。因此,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老年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沟通,以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实现我们的任务。[关键词] 性格特征沟通态度技巧 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一、常见的沟通的障碍: 1.1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

敌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 己,或自我中心 . 1.2情绪障碍:伤心、喜乐、悲痛等 . 1.3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 1.4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1.5身体因素:视力、听觉...衰退,说话能力不足,未能掌握对 方的认知能力. 1.6媒介因素: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言语不通, 缺乏技巧 老年因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的角色转换,使得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对1341名65岁老年人交谈,如下表格:

《沟通技巧》期中试题及答案

《沟通技巧》期中试题 1.沟通可以获取信息,信息是否就是沟通? 2.沟通有哪些作用? 3.职场有哪“四大”沟通守则? 4.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克服与上司沟通的心理障碍? 6.要赢得同事的尊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 7.如何进行有效的客户维系? 8.推动生意成交的方法有哪些? 9.推动生意成交的步骤有哪些? 10.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怎样做能更好地消除“代沟”现象呢? 11.如何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 12.长幼沟通需要把握的哪些原则? 13.与朋友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14.对待不同的朋友分别应该采取怎么的态度? 15.和陌生人说话有哪些好处? 16.害羞有哪几种类型? 《沟通技巧》期中试题答案 1.沟通一般都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必然会获得相应的信息,但信息并不是沟通。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人的成分,它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依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

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 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 2.沟通的作用主要有控制、协调、激励、交流等作用。有效的沟通不仅能传递意义,还对其加以理解并让各方达成共识。 3.①维护自尊,加强自信(诚恳、明确)。 ②聆听及表示了解感受(对情况及感受作出回应)。 ③微询意见,鼓励参与(用开放式来解决问题)。 ④与别人分享自己意见、想法、感受及原因。 4.(1)语义上的障碍;(2)知识水平的限制;(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4)心理因素的影响;(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6)信息过量的影响。 5.①抛弃“不宜与上司过多接触”的观念。 ②不要怕在上司那里“碰钉子”。 ③改进沟通技能,增强自信。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和上司沟通时,在谈话内容上,要使自己观点清晰、重要观点有理有据,且能够被理解。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上司容易接受的话语频率和措辞风格,且态度和情绪传递以积极为好。6.①不要和同事距离过近; ②不要给别人一个现成的托辞; ③提出合理要求时不要表示歉意; ④不要过分宽限你分派的任务; ⑤不要把你的责任推给别人。 7.首先要正确实施留住客户的策略,研究不同客户的购买心理。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一)言语恰当 与老人交谈时应语言简练、音调适中,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让老人能够正确接受,要使用尊称,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爷、大妈、伯父、伯母等。尊重老人是沟通的桥梁,态度亲切和蔼,才会被老人接纳认可。结合老年人的心理有意识地进行交谈,尽可 能地避免令人灰心的负面话题,多谈积极性的话题,给予老人支持 和鼓励。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二)善于倾听 要认真倾听和接收、理解、思考老人讲话的内容,同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倾听的良好氛围,使老人能敞开心扉,将其不安、担忧 之事以及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 让老人把话讲完,不要随意打断或插话。像“你别说了”“我都听了好几遍了”“说点别 的”,这样的语言就容易挫伤老人倾诉情感,是照护员切忌的。非语言行为往往是老人真情的流露,照护员要善于观察老人的面部 表情、手势、神态等非语言行为,理解他的弦外之音,以了解其真 实的想法。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三)反复核实 在与老人交流时,对于老人说话的重点给予重复,帮助老人再次确认,避免发生误会。照护员没有听清的事情,不要按照自己理解 的意思去做,应该与老人核实,最后对老人与你交流的事情作一总结,得到老人的确认。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四)引导交谈

开场白的技巧是交谈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交谈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对少言寡语的老年人,要以微笑、和蔼、关心、赞美 的态度打开局面。当老人交谈偏离话题时,切记不要急于转移话题 或组织老人交谈,一定要婉转地转变话题。结束交谈时也不要过于 着急,从体贴老人的角度结束话题,如“您累了吧,咱们休息一下,以后再说好吗?”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五)把握交谈的节奏和时间 老年人反应比较慢,交谈的节奏不要过快。交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不要在吃饭时、休息时交谈,每次交谈的时间不要过长,以防 止老人身体劳累而引发不适。

如何与老人沟通

如何与老人沟通 要求所有义工去到老人院,能握住老人家的手,亲情接触才能心灵相牵。不管语言是否明白,只要手握到一起,就能让老人家明白我们的爱心和关怀,当我们用这些很自然的动作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传递给老人时,老人的心自然而然的就会和我们靠近。。。只有牵手、拥抱,才能很直接的让对方感觉到真正的爱,让我们牵起手来,用爱和行动去温暖老人们那脆弱的心。 老人主要的改变来自生理,即身体机能上的衰退,使长者在生活上起了变化,老人需小心照顾,减慢其衰退之速度。 形态变化:身高、体重、脂肪、牙齿、皮肤、骨骼。 功能变化:适应力减弱、储蓄能力下降、反应性降低。 器官系统变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2、老人常见疾病: 糖尿病、关节炎、眼疾(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失禁、冠心病、脑血管病 (中风)、老人痴呆症、帕金逊症) 3、老人退休后的情况: 角色、经济变化生活圈子改变与家人关系转变生活目标转移 4、老人心理特征及性格: 失落感孤独感无能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 5、与老人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 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 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 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 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故需以爱心 及体谅去接纳他们。 尊重---服务对象常感无用,容易产生自卑,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 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 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耐心---服务对象多有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经验,需要耐心地聆听和处理。 个人化、独特性---每一服务对象都应视为独立之个体,有不同之特质与需要, 除基本态度与技巧外,仍要顺应情况,作出合宜之行动和表示,才是有意义地建 立良好关系,及大致所期望之效果。 6、沟通的障碍: 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与老人沟通技巧

与老人沟通技巧 受老化的影响,老年人常常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表述不清楚等等现象,为我们采集信息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对老人的信息采集应结合观察法和交谈发,主要计较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良好的关系 向老人主动作自我介绍,说明采集目的,取得老的配合,保持尊重,友善和诚恳的交谈态度,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询问、倾听,适时反馈,避免与老人发生争辩。 2、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与老人面对面交谈。 3、交谈方法 交谈一般按照手机资料的内同有目的、顺序的进行,体温一般选择易于回答的开放性问题,需要耐心的倾听。 3.1展开话题:如“您最近有哪里不舒服?”“这样的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3.2引导出老人的感受: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3.3打破沉默:“当老人讲完话,我们要给予回应,然后等待老人继续讲述,也可以重复老人讲话的最后一句或几个字,或是本句话中的重点几个字。 3.4尊重老人的谈话内同,避免使用命令、说教、争辩、批评、分析、逃避、责问等老人反感的语气与词语。 4、注意倾听 说话要简短得体,避免使用复合句或大量的成语等,多倾听老人诉说,鼓励老人畅所欲言,保持耐心,为了解老人而倾听,而非为了回答问题耳倾听。 5、运营非语言沟通 如通过拍拍老人的肩膀、点头认同,握住老人的受便是支持、认同,关心等情绪,但是切记不要乱摸老人的头,同住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 6、核实 对于含糊不清、存在疑问或矛盾的内容要进行询问核实。 7、求助亲属或护理人员

对于功能炸你或语言表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可以向家属或照护着了解详细情况,对于仅有听力障碍或表达障碍二思维正常的老人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进行沟通。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沟通时人类行为的基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交友无不伴随着沟通。下面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分三个主题加以介绍,即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是如何开展的?”这样进行有效的沟通” 人为什么要沟通 沟通的目的或意义何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顾名思义好似架桥”,即可跨越存在于双方间的距离之沟,彼此相通。距离源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着独立自我的双方,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悦,进而相助相长,该看的讲,用过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人,展现自我,分享快乐或分担痛苦。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和谐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彼此的身心健康及自我发展。 生活中的沟通,及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从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儿女家常,到限定主题的信息传递,乃至签订协议。随着双方关系的进展,内容也会相应变化,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1,表浅客套寒暄:2中层的知识传播,信息交流:3深层的推心置腹,主要涉及情感及想法的交流。 沟通无处不在,但并非简单容易一沟就通”,其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1. “ 沟而不通”即沟通无效,或表达不清,或感知困难,或理解有误而不能达成相应的目地,甚至适得其反,招致误解。2.沟而能通”即沟通有效,达成预期目的,这是沟通的最低标准。3.不沟而通”乃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双方已达成一种心灵默契,恰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言语就已心领神会 二:如何展开沟通 如何展开沟通即进行沟通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环节有: 沟通要素包括意愿、能力、环境。意愿是沟通的始动因素,有了沟通的想法和愿望,一方面可自发主动地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当对方诱发或引导沟通时,会积极地做出回应。否则,若缺乏了解或表达自已的意愿,双方就无法进入沟通环节,难以相互了解,才会出现虽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能力是个体进行沟通的基本条件,主要涉及对语言、文字及行为的运用及理解,如听说读写能力,表情、手势的使用等。能力限定了该个体进行沟通的途径或手段,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此外,适合或易于沟通的环境

浅谈与老年人沟通的态度及技巧[1]

浅谈与老年人沟通的态度及技巧 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610103)黄再军王月清周珏巧【摘要】本位阐述了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老年人因经历了空巢期、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的角色转换,使得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难以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有悲观厌世的心理。因此,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老年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沟通,以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关键词] 性格特征沟通态度技巧 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人和事,他们却绝大部分都记不住多少。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一、常见的沟通的障碍: 1.1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 敌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 1.2情绪障碍:伤心、喜乐、悲痛等 . 1.3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 1.4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1.5身体因素:视力、听觉...衰退,说话能力不足,未能掌握对 方的认知能力. 1.6媒介因素: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言语不通, 缺乏技巧

老年人服务沟通技巧

如何与老人家交谈? 1、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2、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3、位置:不要让老人抬起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那样老人会感觉你高高在上和难以亲近的,应该近距离弯下腰去与老人交谈,老人才会觉得与你平等和觉得你重视他; 4、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睛,你的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老人觉得你不关注他,同性间可以摸着对方的手交谈; 5、语言: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些,语调要适中,有些老人撞聋(弱听),则须大声点,但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去判断对方需要; 6、了解情况:要了解老人的脾气、喜好,可以事先打听或在日后的相互接触中进一步慢慢了解; 7、话题选择:要选择老人喜爱的话题,如家乡、亲人、年青时的事、电视节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欢的话题,也可以先多说一下自己,让老人信任你后再展开别的话题; 8、真诚的赞赏: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老人家就象小朋友一样,喜欢表扬、夸奖,所以,你要真诚、慷慨地多赞美他,他就高兴,那谈话的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9、应变能力:万一有事谈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绪有变时,尽量不要劝说,先用手轻拍对方的手或肩膀作安慰,稳定情绪,然后尽快扯开话题; 10、有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较唠叨,一点点事可以说很久,你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要耐心地去倾听老人的话…… 我们应该主动问什么、谈什么 ⒈主动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如老人的姓名、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叫姓名不礼貌,都叫爷爷奶奶谁答应你?)、年龄(新历、农历)、籍贯、有何爱好与特长、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生平有何得意之事等等。还可以问他怎么来的敬老院。 ⒉主动介绍队伍的性质和成员来源。 我们自身应该注意什么 ⒈我们应该记住老人的基本情况。最起码第二次见到他应该能够称呼他(美国学者卡耐基说的: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非常重要)。 ⒉我们应该记住并且互相交流老人的特殊情况。这是为了提高以后的敬老工作效率而要求的。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个别老人总有强盗抢他东西的癔症,个别老人与邻居老人关系紧张,个别老人喜欢把柴火码在自己家门口……通过交流,记住每位老人的特殊情况,为引导老人良好生活习惯、今后与老人聊天时减少重复劳动、规避某些话题奠定基础。 2、探访前的预备工作: 形式:家访、医院探访. 准备工作:认识探访对象,基本资料,居住情况等。 知识上的准备: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等。 技巧上的准备:掌握沟通、扶抱技巧等,准备谈话内容、所需资料、用具及时间分配等。 印象:衣着、服饰等。 3、与老人沟通的原则 亲切胜于亲热 ,态度胜于技术 ,多听胜于多说 ,了解胜于判断 ,同理胜于同情 ,理喻胜于教训 ,启发胜于代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

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技巧

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技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与老年人的沟通及技巧 【摘要】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老年人因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的角色转换,使得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难以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有悲观厌世的心理。因此,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老年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沟通,以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实现我们的任务。 [关键词] 性格特征沟通态度技巧 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一、常见的沟通的障碍:

二、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 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 己,或自我中心 . 三、情绪障碍:伤心、喜乐、悲痛等 . 四、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 五、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六、身体因素:视力、听觉...衰退,说话能力不足,未能掌握对方 的认知能力. 七、媒介因素: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言语不通,缺乏 技巧

与老人沟通的技巧

与老人沟通的技巧(一) 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社会上的“三无”老人或是空巢老人,他们更需要一种承认和关怀,让他们感觉他们没有被彻底遗 弃。为此特整理与老人沟通交流时的方式和注意事项如下:采用了沟通领域最简单也最直接的礼貌沟通,称之为“三分钟一般性沟通。”这一层次的沟通是我与老人双方信任程度和双方参与程度最低的沟通。面带微笑用柔和的目光看着老人,言轻语缓的对老人说:奶奶,您好!我来看您来了,虽然今天天气有些冷,可您老气色看起来不错!和老人开始了“三分钟一般性沟通”。这个时候我与老人双方只使用了最表面的肤浅的社会应酬性话题:问候老人、谈论天气,这时还不涉及个人问题。 一是迅速消除我与老人初次见面的拘束和尴尬,二是使老人通过我的言语、目光、手势体会到我与老人交流的安全性,这里强调一点,有许多老人都有这样那样的老年性疾病,例如失聪、视弱、言语功能障碍等,我们确实要做到始终保持面带微笑、言轻语缓。在短暂使用一般性沟通后,开始向更深层次意义的沟通方向转移:奶奶,您好!我是XXX,今年XX岁,我是来陪护您度过愉快周末的“萤火虫志愿者”。此陈述事实的沟通是一种志愿者工作性质的沟通,这种陈述事实的沟通对于我和老人进入融洽性更深层次的沟通非常关键和重要。这里我向奶奶介绍了我与医疗机构和护工角色的区别,给老人传递了一个快乐的信息:我是志愿者,是来关怀照顾您老的,是来给您老送快乐来的“您老昨晚睡好了吗”“早餐吃好了吗”“想不想出去走走”,

“睡得好”“吃了一点”“不想出去走”“我有些不舒服”“哪儿不舒服啊”就这样我和老人很快的进入了情感交流,接下来我对老人所说的分类一一记在心里,做了一名认真的倾听对象。 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人和事,他们却绝大部分都记不住多少。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这里对老人所说的这样进行归类: 1、属于老人性格、心理、身理上的我表示理解、同情和安慰。 2、属于医疗机构的默听,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与护工医疗机构沟通反映。 3、希望我们提供帮助的老人,我们应在神情上表示关注,做听众不做演讲者,然后快速用大脑想想我该回避问题还是该回答。 如何与老人家交谈? 1、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2、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与老人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技巧

与老人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技巧 -------------------------------------------------------------------------------- 发布时间:2007-11-2 来源:阅读:108 次 1、老人生理特征: 老人主要的改变来自生理,即身体机能上的衰退,使长者在生活上起了变化,老人需小心照顾,减慢其衰退之速度。 形态变化:身高、体重、脂肪、牙齿、皮肤、骨骼。 功能变化:适应力减弱、储蓄能力下降、反应性降低。 器官系统变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2、老人常见疾病: 糖尿病、关节炎、眼疾(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失禁、冠心病、脑血管病(中风)、老人痴呆症、帕金逊症) 3、老人退休后的情况: 角色经济变化生活圈子改变与家人关系转变生活目标转移 4、老人心理特征及性格: 失落感孤独感无能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 5、与老人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

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故需以爱心及体谅去接纳他们。 尊重---服务对象常感无用,容易产生自卑,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耐心---服务对象多有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经验,需要耐心地聆听和处理。 个人化、独特性---每一服务对象都应视为独立之个体,有不同之特质与需要,除基本态度与技巧外,仍要顺应情况,作出合宜之行动和表示,才是有意义地建立良好关系,及大致所期望之效果。 6、沟通的障碍: 心理因素: 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意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情绪障碍:伤心、喜乐、悲痛等. 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 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老年沟通心理技巧

老年心理沟通交流技巧 沟通是老年人精神关爱的重要技巧,与老年人的沟通是指服务人员与老年人通过语言姿势、表情等方式交换意见,感情与态度的过程以使双方能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因此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时应特别注意: 1、沟通的态度要真诚,友善,要有礼貌并以老人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进行,使老人能感到真诚、关注和尊重。 2、倾听老人诉说要专心,耐心,倾听时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在倾听中观察老人的态度,用心体会老人的感受。 3、与老人说话语句要简短,扼要,言语要清晰,温和,措辞要准确,语调要平和,声音不要太高,尤其是避免因老人听力不好时而大声叫喊,这样会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谈话时要保持面对老人,以便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表情,以增加沟通效果。 5、向老人询问时要把问题说的简单清楚,一次只向老人提一个问题,以便老人回答,同时,也要为老人提供充足的时间来理解自己的语言,以便做出反应。 6、在与老人交谈中,服务人员要不断的核实自己是否理解了老人表达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清楚老人的话可请老人在说一遍,或者重复一下自己的理解并让老人确认。 7、当老人心情不好,生病或感到害怕恐惧时,服务人员应陪伴老人并适当的运用触摸如握住老人的手,扶其手臂,肩膀等方式,向老人表达温暖,关爱,支持,且莫抚摸老人头部因为他可能触犯老人的尊严。 8、及时用点头微笑式语言向老人反馈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学习适当的接受来自老人的触摸,如老人有时会摸摸服务人员的头发,手臂,脸颊来表达谢意。 9、对老人的谈话要以对成年人同样平等的方式,不可使用像对待孩子一样的语言与老人沟通,否则会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10、不要在老人看到的地方与其它亲友工作人员窃窃私语,以免使老人产生误解而发生矛盾。 11、如老人表达出意见不正确时,不可立即反驳,纠正或与老人争论,以免使老人困窘和不满。 12、在沟通交流中若遇到老人一时回想不起来的语句,服务人员可适当地向老人提示。 居家养老市场启动与运作模式浅论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党和政府近年实施的关爱老人的民生工程,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给空巢独居老人送去了政府的关爱,社会的关心,这对于社会上了解居家养老,信任居家养老,依靠居家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居家养老市场运作服务,也只是停留在启动阶段,这对于开展覆盖式居家养老,开拓服务老人市场,服务老龄社会,无疑是起步阶段,就居家养老市场运作启动,居家养老市场运作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浅论。 主管部门牵头,多种渠道并举是居家养老市场运作切入点 居家养老服务是关系到老人的冷暖,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为老人服务的同时,也把党和政府的关注体现其中,居家养老市场运作它绝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一个家庭温暖一颗心,服务一个社区,树一座党和政府的丰碑,这就是居家养老市场运作与社会上各类家政服务的根本区别。 既然居家养老服务是给千万老人送温暖的爱心事业,那么居家养老市场运作,以什么样的市场体制出现,才能被各种老人所接受,怎样启动本地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才能在激烈的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1、掌握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出现种种衰老现象,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衰退:视觉、听觉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专注力下降; 部分老年人因疾病出现语言、意识障碍。身体的组织器官衰退、疾病、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会给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因此,做为护理人员应对自己护理的老年患者有充分的认识,以宽 容的心态、以换角色的方式理解对方。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2、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沟通能力 根据老年患者沟通能力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或方法,除交谈外。还可运用表情、手势、图片、文字、提示卡、教具等。如:在向视 觉功能减退患者介绍文字资料时,资料的字体应加大,让患者戴眼 镜尽量使用简单语句或用大的图像来解释;沟通听力减退患者时,可 让患者戴助听器或根据情况适当提高音量,或对听力好的一侧耳朵 讲话,谈话时语调要平缓,语句尽可能简单,使老年患者有重复信 息的时间以便于接受和理解。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3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 以及娴熟的护理技术和扎实的的专业水平 态度是影响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决定因素。工作态度受医院环境、患者素质及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影响。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工 作的效果是不同的。护士不能选择患者,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工作 态度,对环境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整自己,适应护理 工作。老年患者多患常年慢性病,往往存在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情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护理技术是硬件,是语 言技巧无法掩饰的。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4、与老年患者的有效沟通技巧。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年人。在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时,首先要做到满足患者对尊重的需求,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站或坐的姿势,态度要从容镇定、充满自信,给患者以信任、安全感。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5、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1)针对不同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患者的特点及文化层次,采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沟通。 (2)使用礼貌性语言,尊重患者人格。称呼一定要有亲切感,决不能因称呼不当伤及患者的自尊。我们应正确对待老年人一切“权威思想”的表现,语言切忌生硬、急躁。 (3)尽量使用安慰性语言,关心患者病痛,不刺激患者的情绪。患者希望收到同情、关怀和体贴,护士使用热情、温暖的语言会使患者感到莫大的慰藉,即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为进一步沟通奠定基础。 (4)多用解释性语言。尽可能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要因人因病制宜,语言要明确、朴素、精练、通俗易懂。 (5)使用鼓励性语言。特别是对长期卧床、恢复过程缓慢、信心不足的老年患者,要多采用恰当的鼓励,语言深沉而富有感情。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6、语音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1)护士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态度要诚恳,要掌握聆听和打断技巧。 (2)护士的语音要柔和悦耳,说话速度要慢,吐字要清晰。 (3)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要注意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交流过程中,家属的配合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7、利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辅助语言沟通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沟通时人类行为的基础,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交友无不伴随着沟通。下面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分三个主题加以介绍,即“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就是如何开展的?”“这样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人为什么要沟通 沟通的目的或意义何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顾名思义好似“架桥”,即可跨越存在于双方间的距离之沟,彼此相通。距离源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着独立自我的双方,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悦,进而相助相长,该瞧的讲,用过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她人,展现自我,分享快乐或分担痛苦。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与谐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彼此的身心健康及自我发展。 生活中的沟通,及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从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儿女家常,到限定主题的信息传递,乃至签订协议。随着双方关系的进展,内容也会相应变化,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1,表浅客套寒暄:2中层的知识传播,信息交流:3深层的推心置腹,主要涉及情感及想法的交流。 沟通无处不在,但并非简单容易“一沟就通”,其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1、“沟而不通”即沟通无效,或表达不清,或感知困难,或理解有误而不能达成相应的目地,甚至适得其反,招致误解。2、“沟而能通”即沟通有效,达成预期目的,这就是沟通的最低标准。3、“不沟而通”乃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双方已达成一种心灵默契,恰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言语就已心领神会二:如何展开沟通 如何展开沟通即进行沟通需具备的基本要素与环节有: 沟通要素包括意愿、能力、环境。意愿就是沟通的始动因素,有了沟通的想法与愿望,一方面 ,会积极地做出回应。否则,若缺乏了解或表达自已的意愿,双方就无法进入沟通环节,难以相互了解,才会出现“虽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能力就是个体进行沟通的基本条件,主要涉及对语言、文字及行为的运用及理解,如听说读写能力,表情、手势的使用等。能力限定了该个体进行沟通的途径或手段,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此外,适合或易于沟通的环境也必不可少,如恰当及充足的时间、安静轻松的场所、必要的通信手段等。 沟通过程包括信息发送、接收、反馈三个基本环节。沟通就是双向互动、循环展开的,双方交 ,一方通过言行(语言、行为)发送信息,另一方则调动天下五感(视、听、嗅、味、触觉)接收信息,经心脑分析后,再通过言行发送(反馈)给对方。其中,信息的传递,55%利用肢体语言(目光、表情、姿态、服饰等),38%通过语调(音调、语速、语气等),公7%借助语言。由此可见,非语言信号的表现力胜过语言表达,即“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语言就是双面刃,可伤人也可胁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但语言只起方向性作用,非语言信号才更能准确表达出信息的真正内涵,它不仅可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作用,而且可替代语言,甚至能反映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及情感。正如:“眼睛就是心灵之窗”,目光可替代千言万语,流露出多种情感,而远离大脑控制的肢体则更能如实的反映出人的真情实意,如,面对面、身体前倾意味着关注或接受:背对背、身体后仰则透露出拒绝或疏远:肩并肩、手拉手代表合作或团结,足尖总就是指向自己关注或倾心的方向。 对老年人来说,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闲暇时间的增多,轻易出现怕孤独、寂寞与空虚。因此,一方面对沟通的需要会相对增加,同时,工作及家庭角色的转变,也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主动沟通的意愿也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应衰老及疾病等因素又会导致表现力、感知力、理解力、等沟通能力有所降低,影响沟通效果,进而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达成与老年人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

与老人沟通的技巧

与老人沟通的技巧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 当人的饮食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了解决之后,人类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孤独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接近他人、避免孤独的倾向。没有人是愿意一直独自一人,而与外界不相往来。与他人的交往、交流是势在必行的,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更不愿意孤独终老,更渴望得到关爱…… 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社会上的“三无”老人或是空巢老人,他们更需要一种承认和关怀,让他们感觉他们没有被彻底遗弃。为此特整理与老人沟通交流时的方式和注意事项如下: 1.主动接近老人,大多数老人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2.第一次接近服务对象时,记得先对他微笑,尽量向他表示你的友好和没有恶意,因为有部分老人可能因经历过某些事件后对人防范心理比较严重,缺乏一种安全感,对陌生人的靠近会有敌对意识,这个时候一定要先取得老人的信任,让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当确定老人没有抗拒行为时才可以靠近老人。尽量不要引起老人情绪激动或反应激烈。 3.向老人走近时,在距离老人一米左右就要微微弯下腰,弯腰程度根据老人的身高或是老人所处位置的高低而定,让老人感觉你的亲切。 4.在与老人交谈时,亲切更胜于亲热,态度要和蔼可亲,脸上尽量一直保持微笑,用心交流,眼睛尽量多注视对方的眼睛,视线不要游离不定,让老人觉得你不关注他。 5.不能让老人抬头仰视或远距离和你说话,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或姿势,尽量让老人感觉到与你平等,以及你对他的重视。眼神要在同一高度,必要的情况下不妨蹲在老人的面前,以你比老人低的位置抬头与老人沟通,会让老人觉得更亲切,而这个时候老人也会放松警惕,把你当自己人一样去看待,与你更轻松自然亲近的交流。 6.严重避免几个人围成一圈站在老人周围与老人交谈,我看过一张其他志愿者团队敬老活动的照片,老人坐在床边,五六个人站在一位老人面前,各个表情都是真诚的,可整个画面看起来却非常不协调,可以看出老人的坐姿非常不自然,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一眼就能看出老人的受拘束。试想一下,当你坐在那里,周围站了一群人而且站得距离有点远,把你围在中间,你是不是会觉得有一种压迫感呢?有些老人缺乏自信,而且性格不是很开朗、不善与人交流,这种情况有时会让老人有些手足无措,产生紧张心理。 7.老人的反应能力相对比较慢,说话的语速尽量放慢,而且注意语调。很多老人因年龄关系听力下降,即“撞聋”则需大声点,这要根据与老人交流看对方的反应情况,视情况判断对方的需要。避免对所有老人说话都大声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