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随堂演练:第六章 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随堂演练:第六章 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随堂演练:第六章 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随堂演练:第六章 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含解析

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随堂演练

[能力过关]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过程,而“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过程。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M省最可能是()

A.辽宁B.上海

C.湖南D.安徽

2.2000~2005年,吉林省的()

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

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

3.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M省在2000~2005年间,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

镇区人口增长为负值,慢于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应为大城市的周边地区。M省镇化贡献率在2010~2015年为正值,说明大城市辐射作用增强,使得周边地区的镇区人口增长加快。选B。第2题,读图可知,2000~2005年吉林省的镇化贡献率大于1,说明镇区人口呈现正增长,而城区人口负增长,镇区人口总数上升,城镇人口总数在增加。选D。第3题,读图可知,重庆的镇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高于陕西,2010~2015年低于陕西,A、B错。重庆的城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低于陕西,2010~2015年高于陕西,C错,D对。选D。

答案:1.B 2.D 3.D

公交车作为廉价、高效的公共运输工具,为减轻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交车系统也出现了“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的困境。据此回答4~6题。

4.造成“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公交系统完善程度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城市人口数量差异

D.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5.在21世纪初,小城市公交车也曾经出现过人满为患的场景,可能是因为() A.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

B.城市公交的线路完善

C.乘坐公交车成本低

D.交通拥堵状况在加剧

6.小城市为缓解当前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降低票价B.优化线路

C.增加站点D.减少班次

解析:第4题,从根本上看,造成“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公交系统完善程度、城市人口数量差异、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在21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同时当时城市公交的线路尚不完善,致使小城市公交车也曾经出现过人满为患的场景。所以A 对,B错误。乘坐公交车目前也是最经济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成本很低,C错误。当时其他交通

运输方式少,交通拥堵状况不是很严重,D错误,故选A。第6题,为缓解小城市无人坐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优化线路,只有当交通线路优化完善后,才能服务更多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而降低票价、增加站点、减少班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4.B 5.A 6.B

[热点命题]

[热点扫描]

高考命题重视对新材料、新知识的考查。本题以紧凑型城市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容积率的概念,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趋向。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名校押题]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1)~(3)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1)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2)紧凑型城市应该()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3)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A.降低公共空间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选择。第(2)题,紧凑型城市应该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3)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钟摆式交通加剧和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答案:(1)A(2)C(3)D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

第2课时城市化 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及进程1、2、3、4、6、7、1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8、9、10、11、12、1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3江南十校联考)不同时期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美国地理学家J.S.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北美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如图中A、B、C、D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步行——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游憩型汽车时代(1920~1945年)、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至今)。其中部分城市经过四个时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大都市。据此回答1~3题: 1.不同交通时代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呈现为( ) A.A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紧凑的星状

B.自然条件决定了B时期城市形态呈同心圆状 C.C时期城市沿放射状交通轴线向郊区外围拓展,形成星状 D.D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化特征不明显 2.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 ) A.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绝大多数城市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带 D.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都市 3.D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为( ) A.人口增长模式总体上为传统型 B.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人口主要从自然资源短缺区向自然资源丰富区迁移 D.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出现外迁的趋势 解析:1.C 2.D 3.D 第1题,C时期是游憩型汽车时代。该时代私人汽车被广泛接受,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拓展,市区急剧向外蔓延,形成星状。第2题,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都市。第3题,D时期,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出现向外迁移的趋势。 (2013衡水六模)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面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 (4)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 主要任务:P2 第二章 名词解释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⑵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 ⑶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⑷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 ⑸职能上有别于乡村。 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四、五章 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推拉因模式: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成为城市化“拉因”;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成为城市化的“推因”。

高考地理 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二、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图及其反映的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概括如下: 趋势)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①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 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②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例如,读“世

雨,夏季炎热干燥,其典型分布地区有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非洲南端的西海岸(开普敦)、澳大利亚的西海岸(珀斯)、南美洲的西海岸(圣地亚哥)等。 4.剖面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剖面图是地理示意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 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地形剖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①仔细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将地形剖面图所显示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的地形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的名称;⑤最后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判断其气候类型、 自然带类型等各种地理事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 素联系起来。用关联图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大气的热力作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 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化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城市化进程1970年后停滞 B.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水平最高 C.中国2000年后出现逆城市化 D.美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最高 2.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交通 D.资源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美国城市化在1970年后进程缓慢。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水平就已经最高,说明起步最早,目前城市化水平最高。中国2000年以后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美国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早,且美国城市化水平低于英国的。第2题,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2000年前后气候、资源因素没有太大变化;交通的发展会带动某一个或几个城市的发展,但其不是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多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3.A 4.C第3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4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5~6题。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高考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试题解题方法

高考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试题解题方法 一、地理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特征。示意图具有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1.常见的地理示意图类别 (1)地理原理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常见地理原理示意图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2)地理过程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等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解读此类图主要是通过读图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及规律,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①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②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3)地理关联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常见的有天体系统图、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等。在地理关联示意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许多同学遇到此类读图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证明,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环节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 (4)地理模式示意图 指利用某种模式反映某种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和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这些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清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等。读图时,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2.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 ( 1.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④许多工业与乡镇新区建设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①②③ D.①②④A.①④B.②④ C) .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2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②③.③④ C.①④ D A.①③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扩展方式与工业发展。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1.C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 C项正确。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故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的主导因D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素是原料。【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地区位于上海市郊区,人们对乳肉禽2.B蛋和蔬菜等的需求量增加;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可以延长农业的生产链,项正确。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故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上海市郊区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D【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 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应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 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发展条件: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4、简述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针对中国城市化状况提出来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五章 1、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城市化开始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核心地区 第六章 1、划分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1)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 2)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2)非基本的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全国版)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专练四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

专练四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 (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答案 1.D 2.B 解析第1题,平顶山岩层成水平状说明该处肯定发生过沉积,依据材料,前期是流水沉积,后经过风力和流水侵蚀而形成雅丹地貌,故D正确。第2题,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貌,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相对和缓,故选B。 (2019·岳阳质检)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约1°W~13°W,27°N~36°N),素有“清凉国度”之称,其南部地区,一群群山羊有的趴在树干上,有的站在树枝上,有滋有味地咀嚼着树叶,呈现一幕“羊上树”的奇景(见下图),这种景象已经持续有400年之久。该树叫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生长缓慢。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材料,下列关于阿甘树习性或生长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系短小,需水量大 B.耐旱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4.摩洛哥南部出现“羊上树”奇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羊的生存需要 B.阿甘树树叶和果实营养价值高 C.发展旅游业训练而成 D.气候干旱,食物短缺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羊上树”现象出现在摩洛哥南部地区,根据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终年高温少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植被耐旱,B正确。第4题,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根系发达,树叶和果实营养价值高,当地气候干旱,食物短缺,羊为了生存需要而上树,A、B、D不符合题意;“羊上树”景象已持续有400年之久,故不是发展旅游业训练而成,C正确。 (2019·南昌市项目模拟)住宅小区的造景,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如人造湖、人造溪流等,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据此完成5~7题。 5.比起人造水景,旱溪的特点是( ) A.维护成本高B.设计成本高 C.水资源消耗大D.居民活动空间大 6.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突破11 原理图-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 (解析版)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等。其类型多样,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演变图、关联图、剖面图和分布模式图等。 每一幅地理示意图都有自己的“意”,即其所表达的具体的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和规律等。地理示意图的常见判读步骤如下。 (1)读图示,明图意。通过读示意图的图名、图例、注记和已知的地理要素信息,判定示意图所表达的“意”。例如通过读图名可知上图之“意”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 (2)抓关键,挖内涵。获取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的信息,抓住关键信息,挖掘其内涵,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要明确其包含了哪些地理事象,揭示了什么原理,地理事象与原理间有什么关联;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需要抓住图中示意的环节,明确主要地理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判读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要关注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例如,抓住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西北季风和低气压,可以判定此时为南半球夏季。 (3)调知识,答问题。根据示意图揭示的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例如,可通过迁移南亚西南季风成因的知识,分析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西北季风的成因,即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之南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考向1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为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四季日变化的平均状况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2.下图为北京城区与郊区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示意图,与上图中4—7时和12—14时情况最接近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市中心区城市热岛强度进行观测时发现,春节假期的城市热岛强度为冬季最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寒潮突然降临B.产业大量转移C.市区人口减少D.气候突然变化

2011届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城市化问题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城市化问题 一、专题讲解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同步训练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图为2007—2016年中国的部分“收缩”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形成原因不包括 A. 环境恶化 B. 较高的城镇化率 C. 资源枯竭 D. 产业萎缩 2.“收缩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 优先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 B. 加快工业化进程 C. 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 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A 2. D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4.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3.B 4. C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A.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 B.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C.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 D.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6.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状况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增强 答案:5.AB 6. BD “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下表示意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的数据(单位:km2)。据此完成7-9题。 7.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形成对流净化空气 B. 净化各种生产污水 C. 方便居民生活用水 D. 释放热量调节气温 8.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 ) A. 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B. 城市市区用地紧张

2020高考地理双一流冲刺专题型增分练:高考选择题专练4 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

专练四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 对应学生用书P153 (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下沉式温室大棚是温室内地面下沉一定深度的一种大棚。下图为某地一处下沉式温室大棚的景观设施。读图完成1~3题。 1.棚顶主要采用玻璃材质能够() A.增强太阳辐射B.减轻棚顶重量 C.提高光利用率D.加速积雪融化 解析玻璃材料有利于光射入,但无法增强太阳辐射;由于光线射入之后,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难以透射出去,从而提高了光利用率。 答案 C 2.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两边为砾石沟,反映了大棚内()

A.热量条件差B.土壤含水量大 C.昼夜温差小D.土壤透气性差 解析表土之下铺垫砂石,主要目的是增大孔隙,加强水分下渗,两边砾石沟方便排水,所以反映出大棚内土壤含水量大。 答案 B 3.该大棚设施在我国使用过程中,主要缺点是() A.光照不足B.热量易散失 C.水源不足D.土壤肥力低 解析该大棚设施采用下沉式,设施成本比普通大棚高,因此主要在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地区使用,由于作物种植区沉降于地面之下,加之我国北方在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因此会造成采光不足。 答案 A (2019·四川自贡一诊)在福建闵南传统建筑中“冷巷”有两种,一种是室内连接各房间的通道,此巷道长期不受太阳辐射,廊道与天井相连,空气流通顺畅,生活余热少,称为“室内冷巷”,(左图为室内冷巷平面图)。另一种是外墙与周围墙之间或相邻两屋之间狭窄的露天通道,此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通风顺畅,温度较低,称为“露天冷巷”(右图)。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从而达到通风效果,称为冷巷效应。据此完成4~5题。 4.从大气运动的角度推测,右图中室内冷巷在通风中起到动力作用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