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0 引 言

人类发展科技为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然而,要实现这种目标,就必须在加速发展科技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以使现代科技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向前发展。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人工创造物的大量产生,即人化自然的产生。人化自然是适应人的需要,利用科技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当代,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现代技术以空前速度发展,创造出了无数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如飞机、火箭、核电站、人造卫星、电子计算机等。人和自然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地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人类的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人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时,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明显地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1 现代科技发展的双重性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作用历来都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现代科技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交通、通讯、电力、能源、宇航、医疗保健、居住环境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人类的物质生活对科技的依赖已到了不可分离的程度,现代科技也帮助人类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物质生产、经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这称之为现代科技的建设性。另一方面,科技也可以加害于人类,当人们对科技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或将一些高技术用于军事目的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由于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同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且向自然界排泄、抛弃废物,恶化了自然环境,构成一连串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现在,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CO2达2×108t,每年生产有毒化合物50万种共400×104t,这些物质近一半滞留于大气和江河湖海内,每年还有大约18×104t的铅、磷和3000t重金属、4000t 汞进入水体,200×104t石油流进海洋,更可怕的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污染源不计其数。

1945年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炸死了30多万人,受害总人数达50多万,战后受核辐射影响而死亡的有3万多人;海湾战争造成了千万吨原油倾入海中,造成海洋大面积污染,有100~200万只海鸟惨遭厄运,

科威特油田大火,对区域性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98特大洪灾”令世人震惊,也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损失,气候异常固然是水灾的主要原因,但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洪水流量及泥沙含量增加,造成河床抬高,泄洪区淤积,无疑对洪灾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杰出成就创造了发达的医学,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同时降低了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世界人口以每年8700万的速度递增,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6年为50亿,现已超过60亿。人口剧增,土地面积减少,使人口从各种渠道涌向城市,由于城市开发、工业建设、住宅建设,改变了地面太阳光反射率,形成城市特别气候,形成热岛效应。如此众多的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环境污染,致使自然资源短缺,甚至因为资源问题而引起战争。

当代人类与现存生物已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有毒物质毒化的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而且潜藏着摧残子孙后代的危险,说明由于科技的异化,人类所遭受的报复是广泛而惨重的。其造成的后果是:①CO2增加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空洞,遗传资源减少;③酸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④有害废弃物质的国际间流动;⑤“厄尔尼诺”现象;⑥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2 科技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寻求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盲目地掠夺性地对待自然,另一方面是工农业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完善造成的。只要人类能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来规划自己的活动,并利用现代科技去认识和消除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副作用,就可以调节人和自然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社会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借助于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培育普及这种新的环境文化,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国超越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在环境与发展的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切实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竞争,没有人的素质提高,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时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对生态

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最终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3 技术开发与生态文化

近代以来,技术开发的成就辉煌,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主宰意识与无限摄取意识,然而,技术开发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正面和负面的效应。技术开发的正面效应表现为可以控制人口增长、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减少自然物质消耗和创造新的能源、治理环境污染、减轻自然灾害;技术开发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毫无顾忌地滥用,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大气污染、土壤退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给人带来了新的疾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生态学上要求技术开发必须保护资源,一是保护土地资源,二是保护水利资源,三是保护生物资源,要求技术开发必须在生态系统的限度内进行。

生态文化是人类或群体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认识及行为积极成果的总和,治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基本建设的活动影响改造着环境,甚至对环境有着破坏、污染的作用。随着工业的集中、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外延的扩展和工程规模的越来越大,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建设人为环境的同时,如何改善、保护和协调自然环境,是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这就要求专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社会、生活、医学、地质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正确评价建筑材料、建筑物和建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才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利用固体废物循环进行建筑材料与构件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受污染土地和废弃垃圾的污染处理和重新开发。

4 对策与策略

为了使科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就必须高度重视两者的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对策与策略,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①在制定目标和政策时应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加大环保技术投入,推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努力实现技术关键化。

②切实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和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③采用污染减少型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以

科技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对资源的公众管理。

④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政策,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付费制度。

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借助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培育普及这种新的环境文化,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环境与发展的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包括政策研究、环境管理与技术援助、人才培训和交流、引进外部资金,加快环境治理步伐,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⑥大力开展国土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推广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植树造林,保护、恢复、扩大森林资源,飞机播种,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用卫星遥感技术监视火情,用生态方法指导树林搭配进行沙漠治理。

⑦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掠夺性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研究废弃物的重复再利用与回收技术,生产可再生物质,维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

⑧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光合效率,扩展生物固态能力,创造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动物的广食性,降低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最初级生产力,创造动物新品种。

参考文献

[1] 侯国清,等.21世纪科学技术展望[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

[2] 黄天授,等.现代科学技术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继宗.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4] 冯 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9(3). [5] 黄 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

[6] 傅长吉,刘铁骑.技术开发要有生态文化意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提出一句口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这是一幅农田的图片,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其中的某个生物,如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多媒体展现一幅“农田生态”的图片。 温度其它小麦 阳光一株小麦杂草 水蝗虫 土壤麦蚜虫 小结:发现左侧所列举的各因素有一个共同点:非生命物质,这类影响因素归纳为——非生物因素。 右侧所列举的各因素均为生物,这类影响因素归纳为——生物因素。 小麦的生长过程受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的作用,合起来称为生态因素 新课教学 一、生态因素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的因素。 2,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种群内同种生物和群落内的各种生物。 练习:学生分析湖泊中影响一头青鱼的生态因素?

提问,在湖泊中假如种如仙人掌,仙人掌的结果如何? 讨论:不同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要求是不相同。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图片展示。 我们已经学过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关于生物集体的概念,跟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某个地域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仅仅研究生物是不够的,我们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合起来称为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学生分析比较:生态系统和群落、种群的概念区别。 引出:由于生物群落生活的区域可大可小,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划分范围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大可小, 学生举例:一条河流,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块稻田,一座学校,一个城市,都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总结它们共同的特点:①有一定的区域。 ②有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接下来研究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学生欣赏一段森林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 在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好此生态系统中提到的各种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中提到哪些生物? 学生记录: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树木、花、草等植物; 虫、鱼、蜘蛛等动物;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状况调查 班级:国贸1501 小组成员:魏紫嫣张真榕夏文悦张 雅蓉张莹莹钟雪华赵碧莹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状况调查 调查情况介绍 研究背景 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园的建设,生员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学院的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愈来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环境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环境问题?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寝室的地面上经常丢有垃圾,垃圾袋经常是装到无法装了才带出寝室倒掉,洗衣服时,还是有同学习惯“长流水”,阳台上的灯只知随手开,却不知随手关掉。寝室里的灯也要等到楼栋查晚熄灯的时候才关,通过每个楼栋的通报情况发现,即使用这种查晚熄灯扣分的方式,还是每天都有寝室榜上有名。这些现象反映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非常薄弱的。这不仅对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造成影响,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甚至对自身的健康不利。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寻求更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我们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调研方式 以发放问卷电子稿的形式,不记名调查,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分析 1、请问你的性别是? A女 B男 我们的调查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男女间的生理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大家对调查的理解各有倾向性。此次调查中的男女比例如图所示,女生占总人数的47.9%,而男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2.1%,男生人数较为多一些,一般情况下,工科院校的男生是要比女生人数多一些,心理学上来说一般地,女生的耐心可能要比男生耐心要好一些,调查的时候会显得比较认真一些,但是女生也感性一些,可能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又与男生有一定的差异,不止这些,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对男女生的调查会影响调查结果。 2.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吗? A.5月28日 B.6月5日 C.6月28日 D.不知道 有的同学有了生态意识,但是还没有采取一些行动去关心它,设置这个题目是看看大家的关心程度,本次调查是经过网络进行调查的,就算不知道世界环保日也可以上网去查询并回答问题,这样同时也可以反映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收到的效果,而且也会提醒一些同学多关注一下生态。世界环保日是6月5日,然而只有23.6%的同学回答正确,并且这些同学不一定真正知道这个日子,因为是选择题,有概率性,虽然只是一个日期而已,但是从答案可以知道即使指定了环保日,仍然只有少数人去用心关注他,或许大家认为只要自己做到就好了。图中看出56.9%的人直接选择了不知道,宁可不去猜答案,这就直接说明他们对这次调查的态度,不过也是真实的,超过半数的人不知道这个日子,也没有去网上 3.你对在校园里到处张贴广告有何看法 A.不赞成,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B.赞成,可以获得一些信息 C.跟我没多大关系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65.8%的调查者是不赞成在校园里张贴小广告的,张贴广告既污染环境又浪费纸张。28.8%的调查者赞成在校园里发放广告,毕竟这也可以获取一些信息。5.5%的调查者持观望态度,认为和自己没太大关系。 4. 如果有环保活动你愿意参加吗? A.不好玩就不参加 B.从不参加 C.非常愿意 D.视情况而定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教学文稿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

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 一、古人的生态意识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往往不明晓生态环境的真相,畏惧自然界的变迁与灾害。这时,人通常总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自然生态的面前。于是,敬天、顺天,一切顺应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西汉前期的《淮南子·齐俗训》篇中所描写的上古时期的人们为躲避洪水,常“择丘陵而处之”,即是显例。 《淮南子·主术训》篇云:“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即表明,自然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人必须顺应自然,并遵循其规律。 但此言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与之相反,《淮南子》的作者们一方面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 用。例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日:“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这就是说,水依势东流,需人加以疏通;农作物春天生长,需人去耕耘。如果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就不会有鲧、禹兴修水利之功;而后稷种植五谷之艺,也难有用武之地。

当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生态环境,需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所云:“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淮南子·主术训》篇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才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理想模式,才会取得“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成效。而那种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只顾及局部的发展,完全凭主观意志的诸如“以火嫫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1](《修务训》’的愚蠢行为,即便可以满足某些人一时的欲望,却往往是事与愿违,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降临。在从总体上阐释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后,为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从而达到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目的,《淮南子》的作者们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主要表现在: (一)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状态。很早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根据寒暑气候更易的规律与农事耕作的要求,创制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时令节气。《淮南子》在继承前人,特别是《吕氏春秋》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对一年四季时令节气及各种禁忌的认识更加充分而深刻。《淮南 予·时则训》篇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规律,阐发了一年十二个月保护生态的主张。从一月至十二月顺次是:“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天,毋麝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田猎毕弋、置罘罗网、矮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考点17--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0%量一般需提高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③/②表示同化量/食入量,圈养动物一般要求短时间内长大,如养猪,育肥速度越快越好,同化量高就意味着长得快,这个比值高意味着用同样的饲料能够让圈养的动物长的更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绝大部分不能被同化,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中,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等,绝大部分都可以被同化,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要高于食草哺乳动物。 2.(2010·北京高考·T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同时涉及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 【规范解答】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

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3. (2010·天津高考·T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调查为材料,结合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的丰富度等知识,综合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三种生态系统中物种数、旱生植物比例等数据,并能分析计算出所需数据。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需要人的生态意识培养

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需要人的生态意识培养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需要人的生态意识培养。首先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是生态意识与制度的问题,下面我方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需要人的生态意识培养。 第一,生态意识高于生态制度,所有的生态制度政策都是靠人的意识主观制定的,当人们的生态意识没有达到一个高度也不能制定出生态制度政策,我们相信制度是死的,而人的意识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人类有什么样的意识常带来什么样的行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论述生态问题时有一个共识,即: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策制度问题、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的灵魂问题。他们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思想的大革命。莱易斯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福斯特也看到了人们正是在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的指引下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他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人手解决生态问题。可见,提升人的生态意识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那么我想试问对方辩友,生态制度与政策是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一套的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有那么一批生态意识先进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生态制度政策啊! 第二,我想告诉对方辩友,提升民众生态意识是缓解当前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案例吧,黄浦江上惊现上千头的死猪,我想现在对方辩友肯定心里窃喜,这不正是因为制度政策的缺陷吗,那么完善政策制度是不是就是说那些养猪户不会往江里投死猪呢?今天我们想告诉对方辩友,政策对有心者来说永远只是一纸空文,他们能够想到的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缓解当前生态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唤起和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只有树立民众的生态意识,才能催使人们正确地去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的生态意识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牺牲些环境资源是无所谓的。这种认识必然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如为了一己私利,滥采滥伐、肆意捕杀、胡乱排放三废等等。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以往直接或间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不正确性,从而以新的生态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摒弃有悖生态文明的行为。 人类与自然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不可否认,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我方始终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更需要人的生态意识培养!谢谢!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报告.

封面 关于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摘要: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吸引我们的眼球,也相应的引起了政府、民众的关注。就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而言,一些民众还是有所增强的,但是大部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亟待加强,尤其是当生态环保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所以,我们要从民众、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找到增强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方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公民可持续 系: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英语(国际关系方向) 年级: 2011级 班:2班 姓名:胡晓露学号:20201102070032 姓名:王蕊学号:20201102070039 姓名:付忠臣学号:20201102070040 姓名:苏帅学号:20201102070045 姓名:张晓学号:20201102070046

关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2013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十三、有效积温法则 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o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N为天数,d。十四、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溶剂2、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3、生命现象的基础4、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十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十五、土壤: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引起生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毒害植物根系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性植物是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的。2.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3.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的。 1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较: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17、环境因子的生态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限制性 18、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稳定状态的系统,必须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20、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广适应性生物属于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于狭生态辐物种。 21、驯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 22、种群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结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3、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23、生物群落的结构:1. 生活型和生态型生长型2.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 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关于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选题:美丽中国 关于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02123021 调查者:余颖智 学号:02123062 调查者:任莹 指导教师:韦统义 评分: 时间:2013年10月25日——2013年11月10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县)西沣路街道(社区)

一、调查情况介绍 (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同时它也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兴与衰,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和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所有这这一切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都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冤枉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量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必须在能源枯竭之前开发信能源年,所以我们要知道能源的发展史,这样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严重的话,恐怕还没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为混球一个。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饱哦呼能源,正因为这样,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式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排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土地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是失调,江河断流,湖泊短缩,地下水位下降,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惜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增加。益虫益鸟益兽种类减少。由此可见,生态日益遭到破坏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为此,我们认为,要发展,就必须倡导每个人提高保护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生态。 (二)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未来社会的支柱,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环境的走向,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至关重要。 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园的建设,生员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学院的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愈来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环境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环境问题?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寝室的地面上经常丢有垃圾,垃圾袋经常是装到无法装了才带出寝室倒掉,洗衣服时,还是有同学习惯“长流水”,阳台上的灯只知随手开,却不知随手关掉。寝室里的灯也要等到楼栋查晚熄灯的时候才关,通过每个楼栋的通报情况发现,即使用这种查晚熄灯扣分的方式,还是每天都有寝室榜上有名。这些现象反映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非常薄弱的。这不仅对校园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