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艾米丽·勃朗特简介1

艾米丽·勃朗特简介1

艾米丽·勃朗特简介1
艾米丽·勃朗特简介1

艾米丽·勃朗特简介性格特征:艾米莉性格内向,感情含蓄,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有火一般的激情。她具有独立而坚强的性格,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除了求学和工作短期离家外,其余时间都是深居简出。同时艾米莉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严谨而勤奋。这也是她有如此高文学造诣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成就:《呼啸山庄》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也以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章以女管家埃伦·迪安的口吻讲述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

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

从《简·爱》探讨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简·爱》探讨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观 作者:冯学玲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5) 参考文献(6条) 1.陶德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 2002 2.祝庆英简@爱 1990 3.简通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2001 4.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主题 1980(05) 5.杨静勃朗特姐妹研究 1984 6.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覃承华.潘建新.QIN Cheng-hua.PAN Jian-xin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悲剧意识[期刊论文]-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 2.袁巧丽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的理想自我[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3) 3.陈璐勇于追求精神平等——解读简·爱的爱情观[期刊论文]-世纪桥2008(16) 4.朱萸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的自画像[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2) 5.康丹论夏洛蒂·勃朗特的妇女观——解读《简·爱》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2) 6.于晓楠.吴天英.杨冬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权意识[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23) 7.冯茜.Feng Qian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8(1) 8.汤少飞间·爱:夏洛蒂·勃朗特的自画像[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9.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性意识[期刊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0.李凤兰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双性和谐思想[期刊论文]-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c64720306.html,/Periodical_xdyw-czb200805049.aspx

艾米丽迪金森诗15首

(美)艾米莉·狄金森的诗15首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生活 迪金森几乎一生都是在她的出生地生活。她父亲是热心公众事务的著名律师。他的三个孩子,埃米莉、儿子奥斯汀(Austin)、和另一个女儿拉维尼娅(Lavinia),这样就有机会见到很多来访的著名人士。埃米莉·迪金森前后花了六年就读于阿莫斯特学院,和一年时间读圣尤奇山(Mount Holyoky)神学院,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充满友谊,聚会,教堂和家务。 在她不到30岁的时候,她开始退出乡村活动,渐渐开始直到完全停止外出。她与好多朋友通信的同时,却慢慢再也不见面。她经常逃避来访者,直到最终她在她父亲的房子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作为一个成熟女人,她的情感既强烈又敏感,与他人的接触让她感到精疲力尽。 迪金森在退出俗世以前就开始写诗。在1858年至1862年期间,她的创作达到高峰。虽然评论家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从未真正认识到迪金森的天才,还是给了她好多的鼓励,另外还有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始终认为迪金森是个伟大的诗人,也给予她很多的鼓励,但是迪金森生平只发表了七首诗歌。她的生存方式,虽然有限,却让她非常满意,也必不可少。1886年她死之后,她妹妹拉维尼娅-迪金森在她的写字台里发现了一千多首诗歌。在一段过长时间里,由于埃米莉-迪金森在爱情的失败后放弃了世界,被当作是浪漫式的人物,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被以推测为依据,而受到扭曲和捏造,以致至今仍然让为她的传记作家烦忧。 作品 迪金森的爱情诗里,有强烈表达的眷恋,已经证明不可能知道谁她的感情对象,也不知道她的诗歌想象成分有多少。她作品里的首要紧迫感来源不同,有她无力接受那个时代的正统宗教信仰,还有她对精神安慰的渴望。她把永恒称之为“洪水对象”,她既恭敬又反叛,用带有绝望的不确定性的诗句,来修改信仰的可信陈述。她的诗句,因其格言形式而著称,其机智,其韵律的微妙变化和押韵的无规则,其陈述的直接,和其大胆惊人的想象,赢得了20 世纪诗坛的广泛称赞并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迪金森身后的名声的开始,是从梅布尔-鲁密斯-塔德(Mabel Loomis Todd)和希金生(Higginson)编辑出版两卷诗集(1890 年和1891 年),还有她的一些往来信件(1894 年两卷)起。其他诗歌版本随后,其中很多为笨拙及不必要的编辑而有损。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没有她作品的确定版本。约翰逊(T. H. Johnson)出版她的三卷诗歌(1955年)和两卷书信(1958)后,这才有了认真研究她的作品的可能。由福兰克林(R. W. Franklin)出版的迪金森三卷诗歌的集注版(1998),更加激励了迪金森的研究。 ---老哈译自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第六版,2001年。 一个萼片,一叶花瓣,和一根荆棘[19] 一个萼片,一叶花瓣,和一根荆棘 在一个普通的夏日晨曦— 一瓶露水—一只或两只蜜蜂— 一缕轻风—一株马槟榔长在树林里— 而我,则是一朵玫瑰! 19 A sepal, petal, and a thorn Upon a common summer's morn --

(新)《夏洛蒂·勃朗特》简介(DOC)

《夏洛蒂·勃朗特》简介(DOC)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三姐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谢利》(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勃朗特姐妹 1847年,《简·爱》、《呼啸山庄》及《艾格尼斯·格雷》在英国先后出版。这三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三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传的勃朗特三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三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夏洛蒂的《简·爱》因题材的新颖和感情的真挚立即引起当时评论界的重视,而艾米莉则凭着《呼啸山庄》这部有着奇想象力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视。然而人们没有想到,这三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她们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凄凉、孤独的童年 勃朗特姐妹生长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们的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亲,孩子们的童年就象没有阳光的深冬,凄凉而没有欢乐。所幸的是,她们的父亲--那位穷牧师--学识渊博,他亲自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书读报,这些都给了她们很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4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 5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6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主义 7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8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9 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 10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1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12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6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17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20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21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22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23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24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25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26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27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28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29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30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31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 3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33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34 英汉翻译中动物词汇的翻译 3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3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38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39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40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41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勃朗特姐妹的爱情观与女性意识

外国文学研究 142  勃朗特姐妹的爱情观与女性意识 王赛凤 不管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还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经出版在19世纪文坛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简?爱》受到了众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追捧,而《呼啸山庄》则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在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不断挣扎的女子,她长相平平却拥有如火般的生活热情和追求。艾米莉?勃朗特则在小说中通过情与仇的演绎,表达了19世纪的女性和人权上的压抑和反抗。勃朗特姐妹小说中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和蕴含哥特式情节的特征,也因此被众多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们广为解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爱情成分,对小说中独特的女性婚姻观进行的阐述。 勃朗特姐妹的成长背景以及性格特征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勃朗特姐妹的小说难以抗拒,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感同身受。《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忧郁的气质、简?爱朴素的情感,和男女主人公温馨、纯洁的结局让人动容。这部作品的受欢迎充分说明了大众读者对浪漫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结局的憧憬。而《呼啸山庄》中复杂的叙述艺术和充满复仇和反叛色彩的故事情节,一直饱受文学批评家的争议。两部作品在具有较大差异的同时也蕴藏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与勃朗特姐妹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分不开。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偏远的乡村。父亲是一个牧师,家境拮据。在成长过程中,她们经历了贫穷、丧母、寄人篱下之痛。这一点在《简?爱》这部由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好在其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有一定的学识。经常给勃朗特姐妹讲故事,教她们读书看报。这就是勃朗特姐妹对文学产生兴趣的源头。不过,在这个家庭中除了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以及妹妹安妮?勃朗特之外,家庭中惟一的儿子勃兰威尔受到了父亲特别的宠爱。父亲几乎将所有的家产都用于培养儿子身上了,使得勃兰威尔成为了一个性格懦弱但脾气暴躁、反复无常的人。这让勃朗特姐妹饱受痛苦。父亲的男权思想使得姐妹们处处迁就勃兰威尔。就是这种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牧师古板的教育,使得勃朗特姐妹的性格比较内向。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内向的性格对她们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她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 在夏洛蒂?勃朗特短暂的一生中,身边曾经有过两个追求者,但夏洛蒂拒绝了他们,她固执地认为,这两个人并不爱她,这种感情并不是她想拥有的。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在共同办学失败之后,曾在法语学校学习过法语,在那里夏洛蒂?勃朗特爱上了他们的老师。但基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以及夏洛蒂微妙的心理,她并没有透露这种压抑在内心的感情。由此可看出夏洛蒂?勃朗特的矜持和内向的性格。在艾米莉去世后,夏洛蒂遇到了自己真命天子,只可惜他们幸福的婚姻生活并没有持续多,夏洛蒂就因病去世了。 有人说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是外向、热情的。其实不是这样。艾米莉和夏洛蒂一样,同样是自尊心异常强烈,性格却相对敏感、内向的。不同的只不过是姐姐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疑惑。由于艾米莉?勃朗特的早逝,我们无法了解她的感情生活。但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和追问,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一斑。 不同作品中相同的女性声音:反叛和自由 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作家,19世纪的欧 洲仍然是一个男权思想为主体的社会。女性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很多情况下对男人的关系,只能是依附和顺从。贤妻良母,照顾家庭,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好女人的代言词。《简?爱》这部书中,从主人公简的身上,看到了对妇女压抑生活的剖析和描述。女性是孤立无援的,对于爱情、对于生活似乎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针对于此,桑德拉?吉尔伯特曾说过:“女性对于此的选择,只有三种方式:逃走、饿死和发疯。”小说中的简?爱在红屋子里,在几乎绝望的时候,想到了也是这三种方式。简?爱要寻找的是公正和公平,寻找女性平等的地位。简不停地想挣脱男性的保护和束缚,不停地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梦。当遇到心仪的对象,可对方却表示无法娶她为妻,只能让她做情妇的时候,女性的自尊和骨子里的平等意识,使她忍痛远离了罗切斯特。简所寻找的平等在莫尔顿乡村得到了实现,简和圣约翰?里弗斯牧师以及他的姐妹们在一起,得到了同等的对待。在这样的情况下,简拒绝了牧师的求婚,勇于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爱,使得简的想象得到了质的飞越。女主人公细腻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夏洛蒂?勃朗特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同《简?爱》一样,《呼啸山庄》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一个庄园里,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始终围绕着几个人展开叙述。这一点是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相似之处。由于《呼

夏洛蒂·勃朗特长篇小说《简爱》读后感

夏洛蒂·勃朗特长篇小说《简爱》读后感艰难的困境可能让我们感到无助,但是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我们就不会让自己的尊严屈服。简爱,正是如此具有魅力的一名角色。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简爱》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简爱》读后感(一) 《简爱》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最近又看了一遍,要说这本书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简·爱小时候的可怜遭遇,她少年时的坚韧。 我在看见她舅母对待她时恶毒的言语以及她舅母三个儿女的行为,看到简被他们几人欺负,我的眼睛不由得一酸,心也有些疼痛。之后又再次扪心自问:“如果我是简我能坚持么我能像简那样长大后你不去愤世嫉俗么”我相信我不会。因为从小我的环境太好了。从小便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下长大。从没有受过苦,受过累。之后,在一位善意的女仆的帮助下,她去了那所学校。在那所条件艰苦的学校里,简刻苦的学习,她也学得很快。没有抱怨过,只有感觉有些许的宽慰,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她舅母家的痛苦日子让她感觉现在的生活反而很好。 我两次看到简在学校的日子,总是会放下书静静地想着:简她真的好厉害!在经历了那么不公平的生活后,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她仍能保持着心态。就好像之前一切的不幸都

是上天对她的考验,考过之后,她从中成长,她的心灵越发的美丽,而不是变的扭曲。这也许就是简的坚强体现吧若她脆弱那么她就会变成不思进取,厌世的人。 再到之后她的默默离去。她毅然离开了爱德华·罗杰斯特。但是简却在爱德华最窘迫的时候回到他的身边,照顾她,陪伴他。这里,简对爱德华的爱让我感动。简·爱就是一个混合体,一个理智,坚韧,执着的混合体。当然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坚韧,我相信坚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你不够坚韧,怎么面对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这个社会市场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我们坚强的去面对。你若不坚韧,我想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过得很痛苦。面对危险,我们需要勇敢。然而面对困难,我们不但要勇敢还要坚韧!对于我们来说,困难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从小就一直走在大人们铺好的道路上,那上面的大石头没有,有的只是一些小石子,或许会扎到我们,有些硌脚。可是最大的困难都没有了。现在我们说的苦啊苦啊的,其实都是假的。那是我们没受过什么苦,所以碰到一点挫折就会大叫!现在我们路上的大石头被大人小心的搬走,那我们以后呢难道还要让父母来么这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坚韧,面对挫折困难都坚持下来。坚韧的面对今后的人生! 《简爱》读后感(二)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着永垂不朽。但能像《简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 摘要]本文从外貌、家庭背景、寄宿生活经历、家教经历、婚姻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六个方面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和她所塑造的人物- 简爱之间的相似点, 从而进一步指出: 简爱这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实际上是夏洛蒂# 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关键词]夏洛蒂. 勃朗特; 简爱; 相似; 写照 夏洛蒂勃朗特( 1816- 1855)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作家[ 1 ] 。她的代表作简爱一进问世后, 便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十九世纪以第一人称/我的自述方式写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 描述了女主人公简爱的一生, 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令人赞叹不已。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 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 这个形象非常深入人心。然而这么一个形象作者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后, 便会得到答案) 简爱实际上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简爱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 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一、作者及主要人物简介 11夏洛蒂# 勃朗特的一生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 排行第三, 前面有两个姐姐, 后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姐弟妹一共六个。四岁时举家迁移到一个名叫哈渥斯的小镇。1821年夏洛蒂# 勃朗特五岁时母亲去世, 留下一大群幼小的孩子。父亲不得不在1824 年把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姐弟都送进由慈善机构创办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的生活非常艰苦。不久, 肺病流行起来, 夺去了夏洛蒂# 勃朗特两个姐姐的生命。夏洛蒂# 勃朗特的父亲便把她和弟弟接出来, 1831年把他们送进了离家不远的罗赫德寄宿学校, 在这里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得十分愉快。1835年夏洛蒂勃朗特返回罗赫德任教。1838-1842年, 夏洛蒂# 勃朗特与妹妹们辗转各地, 以当家庭教师为生。1842年夏洛蒂勃朗特为了获得办学资格, 在姨妈的资助下, 赴布鲁塞尔一所学校短期进修德语和法语, 同时执教英语, 并住进了教师埃热夫妇的家里, 但最后办学校的愿望没有成功。与此同时, 父亲的健康江河日下, 颇有才气却缺乏自律的弟弟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沦为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夏洛蒂# 勃朗特和妹妹开始了写作。1854年, 夏洛蒂# 勃朗特与时任副牧师的尼古拉斯成婚, 却在几个月后散步时遇雨得病, 于1855年3月31日故去, 年仅39岁。 21 简爱的一生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 被姑妈收养。但在姑妈家里, 简# 爱受尽凌辱。随后, 姑妈把她送进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的生活同样使她在肉体上和心灵上都受尽了摧残。但她并没有沉沦, 而是不断奋发进取, 结果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 并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随后, 她留在了这所学校做老师。但她并不甘心这样的生活,于是应征做家庭教师。于是简# 爱便到了桑菲尔德府做家庭教师, 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在这里, 简爱认识了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府的主人。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相处的日子中, 两人不知不觉的相爱了, 并决定结婚。但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 妻子发疯了这个事实时, 简爱毫不犹豫的离开了罗切斯特。她去了摩尔屋, 在这里她又认识了品行端正, 拼命追求她的圣约翰。但简爱还是拒绝了圣约翰。最后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在大火中拯救发疯的妻子而不幸双目失明, 躯体严重致残, 而同时又妻亡财毁时, 她又重新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2] 。 二、夏洛蒂. 勃朗特与简爱两人之间的相似点 11相似的外貌 通过一些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描写的资料和她的照片(见图1), 我们可以了解到夏洛蒂#勃朗

狄金森诗歌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云暗 天低又复云暗, 飞过雪花一片。 穿越车辙马圈, 去留择决艰难。 谁人这样待风, 令其整天抱怨。 自然犹如我等, 时常没戴皇冠。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260)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那么我们为一对! 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 你知道! 多无聊-- 是-- 某某名人! 多招摇-- 象个青蛙— 告诉你的名字-- 漫长的六月—给一片赞赏的沼泽! "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当绅士们能看见的时候— 但显微镜却是谨慎的在紧急的时候。 逃亡 我一听说“逃亡”这个词 血液就加快奔流, 一个突然的期望, 一个想飞的冲动。 我从未听说敞开的监狱 被战士们攻陷, 但我幼稚的用力拖我的围栏–只不过再失败! 希望(254) " 希望" 是物长着羽毛 寄居在灵魂里, 唱着没有词的曲调, 绝无丝毫停息, 微风吹送最为甘甜 暴雨致痛无疑 能够使得小鸟不安 保有此多暖意。 听它越过奇妙大海 飞遍严寒田地 可它不要我面包屑 哪怕饥饿至极。 荷花花语:出于淤泥而不染 心先要求愉快(536) 心先要求愉快 再要求免除疼痛;

其后,要那些小止痛片 来减轻苦痛; 然后,要求睡觉; 如它法官的愿望 而后应当是 要求去死的自由。 补偿 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 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 刺痛和震颤 正比于狂喜。 为每一个可爱的时刻 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 辛酸争夺来的半分八厘 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战场 他们雪片般落下,他们流星般落下,象一朵玫瑰花的花瓣纷纷落下, 当风的手指忽然间 穿划过六月初夏。 在眼睛不能发现的地方,-- 他们凋零于不透缝隙的草丛; 但上帝摊开他无赦的名单 依然能传唤每一副面孔。 我没有时间憎恨 我没有时间憎恨,因为 坟墓会将我阻止, 而生命并非如此简单 能使我敌意终止。 我也没时间去爱, 仅因为必须有点勤奋,我以为爱的那少许辛苦对我已是足够莫大难忍。 我的河儿流向你 我的河儿流向你— 蓝色的海! 会否欢迎我? 我的河儿待回响— 大海啊—样子亲切慈祥—我将给你请来小溪 从弄污的角落里— 说呀—海—接纳我! 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肯定是只鸟—因为它飞翔! 我的朋友肯定是个人, 因它会死亡! 它有倒刺,象蜜蜂一样! 哦,古怪的朋友啊! 你使我迷茫! 天堂是个医生吗? 天堂是个医生吗? 他们说他能治病; 但死后的医药 是没有效用的。 天堂是国库吗? 他们谈及我们欠的债;可是那谈判 我没参加。 剧痛在于特征上 剧痛在于特征上 急切在于那迹象 告别的狂喜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美国隐士女诗人,写过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I never saw a moor I never saw a Moor-- I never saw the Sea-- Yet know I how the Heather looks

And what a Billow be. I never spoke with God Nor visited in Heaven-- Yet certain am I of the spot As if the Checks were given-- 云暗 天低又复云暗, 飞过雪花一片。 穿越车辙马圈, 去留择决艰难。 谁人这样待风, 令其整天抱怨。 自然犹如我等, 时常没戴皇冠。 Beclouded

THE sky is low, the clouds are mean, A travelling flake of snow Across a barn or through a rut Debates if it will go. A narrow wind complains all day How some one treated him; Nature, like us, is sometimes caught Without her diadem.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260)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那么我们为一对! 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 你知道! 多无聊-- 是-- 某某名人! 多招摇-- 象个青蛙— 告诉你的名字-- 漫长的六月— 给一片赞赏的沼泽!

英语论文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XXX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 XXX 指导教师 XXX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扭曲的爱—艾米丽悲剧分析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小说中艾米里的悲剧原因,引导读者更深入理解福克纳的小说中南方情怀,女性意识以及男权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上的居民对她的扭曲的爱,第二章阐述艾米丽的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最后一章讨论了艾米丽与荷默之间的爱。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福克纳小说以及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研究。 研究路线是对艾米丽的悲剧原因从内外因进行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对福克纳的约翰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进行深入理解。 4、主要参考文献 Xiao, Minghan. Study on William Faulkne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美]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与课本诗作汉译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抒情女诗人,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孤独的女诗人。就是因为她的孤独,才使得她的诗歌纯净无比,并成就了她的伟大。可她生前确是默默无闻,终老独身,除了在同一张报纸上发表过六、七首小诗外,几乎没有给世人留下任何印象,死后的墓碑上只写着“回想”二字。 其实,她一生写了不少不朽的优美诗篇。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她的诗不受传统形式的约束,不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左右,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想及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对后来不少西方现代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渊源,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美国诗歌之母”,她与惠特曼一道成为现当代美国诗歌的开拓者。 她的诗通常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善用具体而独特的意向,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在平易自然中显出她对人生的思考。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half rhyme),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狄金森逝世后,她的亲友曾编选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三集。1890年,狄金森的115首诗发表了,后来又出版了两部诗集和两部书信集。1914年,狄金森更多的诗被整理出版问世,从而奠定了她作为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50年,哈佛大学买下了她诗歌的全部版权。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3卷诗歌和3卷书信。人物生平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1886年5月15日去世。她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 狄金森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该镇的首席律师,思想保守。狄金森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因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既平静又单调,平常很少外出,只旅行过一次。 狄金森没有受到过高深的教育,只在阿默斯特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读过一年书。她是一个反应机敏、说话幽默、思路开阔的少女。离校回家后,狄金森仍然住在当时她出生的房子里,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大都是在她出生的房子里度过的,这栋砖造房屋是由她的祖父在缅恩街上所建造。因为经济上的困难,狄金森家在1840年卖了这栋房子,移到北欢乐街的房子住了十五年,后来爱德华·狄金森在1885年又把这栋房子买回来。艾米莉最喜欢这栋房子的地方,就是东边的温室,她在那里种了许多冬天能开花的植物,并且在窗户边的小书桌上,她写了许多诗,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 作品被发现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中冷的意象分析

Coldness in Emily Dickinson’s Death Poems Outline Thesis Statement: Emily Dickinson was haunted with death for most of her life. Reading through her death poems, people may find that Emily’s attitude toward death is ambiguous. However, whichever attitude she holds—negative or positive, she affirms that death is cold. In most of her poems, before death arrives, there will be some images of coldness. Coldness is the indication of death’s coming in Dickinson’s mind. I.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mily Dickinson’s death belief. 1. Emily’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me misfortunes. 2. Emily’s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toward death. II. The image of coldness in her poems concerning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 1. Negation of death 2. Image of coldness, indication III. The image of coldness in her poems concerning her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 1. Affirmation of death 2. Image of cold, symbol

(全英文)勃朗特姐妹生平轶事及作品背景解析

Reading sisters' imagination “The Young Men’s Magazine” MCT 品读勃朗特姐妹的想象世界。 词数499 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Imagine four little children: three sisters and a brother. They are alone in a large old house, miles from anywhere. The weather outside is stormy, or “wuthering” (呼啸的) as local people call it. There’s no one home but a servant in the kitchen below. Their mother is dead and their father, a priest (牧师), is out seeing the people who go to his church. But even when he is at home, he is distant and serious. They play, like all children play, but with a passion (热情) and imagination that is rare and remarkable. The children’s names were 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their brother was called Branwell. They lived 200 years ago in a little place called Haworth in West Yorkshire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Three of them became famous as adults, and even more after their (sadly early) deaths. The Bronte sisters, as they are known, made a mark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ir country. Their two most famous novels, Charlotte’s Jane Eyre and Emily’s Wuthering Heights, have been copied by a thousand other writers and read by millions in almost every language that people speak. April 21 marked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Charlotte’s birth. In 2011, an amazing discovery was made that takes us back to the large creaky (破旧的) house that stood 200 years ago. It is a very small notebook called “The Young Men’s Magazine”. The auctioneer (拍卖商) who sold it said that it was half the size of a credit card (信用卡). On its 19 pages there are thousands of words – 4,000 of them to be exact. The “magazine” has made-up advertisements (广告), news items, poems and stories in it. It shows the imagination of those children who, cut off from the world, were forced to invent their own. When they get together, all young children play at inventing their own worlds. For most, these worlds are rather normal: doctors and nurses, soldiers and the like. This 200-year-old document (文件) shows that this was not the case with the Brontes.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Brontes were far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average child. “The Young Men’s Magazine”, as the notebook is called, has stories, news and poems, even

高分作文范文-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从这四部影视中我得到了四点生活指示,一、对恶势力的反抗;二、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追求;三、对人生的反思;四、对爱情的理性。当然,这不是我的新思想,也不是我对影视的新观点,但确确实实又是我对生活的新认识,我对自己的未来的新思考。 对恶势力的反抗。我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恶势力,更不知道如何去反抗,因为我生活在一个被重重保护着的环境里,也不曾独自生活,更不曾到社会上进行闯荡,所以,一切恶势力都被挡在高高的保护墙外。现在,我知道了,恶势力就是与正义相悖的,与美好相反的力量。反抗,就是让我有清醒的头脑,坚强的勇气,凭借一己之力来阻止恶势力践踏正义,践踏美好。譬如,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勤奋好学,抑制懒惰。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追求。在我看来,不独立的人才追求独立,不自由的人才追求自由,不平等的人才追求平等。然而,对于我,终于不能和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追求发生关系了,因为我生在独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里,长在完善独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中。所以,我的新认识,新思考是:回看那段人们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历史,在心中对那些人充满敬畏,尊重、爱戴那些为后人获得独立、自由、平等而牺牲的人,时刻提醒自己珍惜现在拥有的独立、自由、平等。对人生的反思。这是简爱最美好的品质,“life appears to me too short to be spent in nursing animosity, or registering wrongs.人生苦短,不能用来记仇蓄恨。”往回看,有多少文人墨客悲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这一点对外物都是公平的,我也常常悲叹,我看不起心中没有敬畏的人,更看不起不敬畏时间的人,影片的主人公简爱有这样的思想,说出这样的话,我从心底里喜欢她,敬畏她。看到这里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指导自己实践的理论了,就好像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仿佛寻到了攀升的云梯。最后一点,是简爱对爱情的理性。她的爱真诚,她的爱有激情,但她的爱更有理性,更有道德。拿现在的话来说,她不会选择做“小三”,所以她选择离开。对于爱情,我不敢多说,更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淡淡地说:“我赞同简爱的选择”。 看完这部影视,有说不清的感触在我脑中,又道不明的感觉在我心中。我正尝试着踏进生活的长河。多看这样有启迪的影视,积累有思想的语言,吸收指导性的生活经验,也很获益匪浅。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 【摘要】艾米丽?迪金森及其作品是美国诗歌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关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翻译研究也是历久弥热。文章以时间为脉络,分析了国内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译介学知识,就国内研究者有关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研究的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是19世纪美国诗坛乃至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诗人,她也是20世纪英美意向派诗歌的先驱。艾米丽?迪金森一生离群索居,终身未嫁,因此她又被人们称为“艾默斯特修女”。艾米丽?迪金森生前默默无闻,她生前发表的几首公开诗也未受到重视,但是她死后却人们誉为经典诗人,人们对她其人及其诗歌的研究热情是长盛不衰。一个多世纪以来,艾米丽?迪金森研究及其诗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人们对她的?歌作品的阐述和翻译研究可谓是非常多样化。 一、国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综述 国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1890―1945年前后时期,研究以走向经典为主。1890年,希金森和托德合编的艾米丽?迪金森诗选第一辑出版,其后,关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研究日渐火热。这一时期,人们对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三点,分别是发布各种艾米丽?迪金森诗集、书信集和专辑,再就是各种版本的艾米丽?迪金森诗歌集推陈出新,关于迪金森诗歌的评价或积极或严肃,各种版本的诗集和各种声音成功激起了英美评论界对迪金森的关注和敬意,希金森称迪金森为“风格独到的天才”,康德拉.艾肯则称迪金森的诗歌极具“人格之美”,迪金森诗歌的经典地位也因此而奠定。 2. 1955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迪金森诗歌研究日渐学术化,研究态度趋于严肃。1955年是迪金森诗歌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同年,托马斯.H.约翰逊编撰的《艾米丽.迪金森诗集》出版,该诗集以时间顺序,收录了迪金森的1775首诗歌,格式严谨,成为迪金森诗集权威版本。经典一出,迪金森诗集出版日渐降温,迪金森诗歌研究日渐活跃,各种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观点不断出现,人们从心理因素、文化渊源、创作生涯等方面就迪金森诗歌做出了多重审视和研究,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格律、语法、句法和修辞特点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 20世纪80年代后,迪金森诗歌研究全球化、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想影响下,有关迪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