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第三部门管理【圣才出品】

第9章第三部门管理

一、名词解释

1.第三部门

答: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者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识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

2.事业单位

答: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我国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由国家兴办并管理的,按照国家计划运行的机构,需要国家财政供养,一般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主事业单位,即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事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既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3.非营利组织(武大2012年研)

答: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

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

4.治理的五种观点

答: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治理”意味着政府不再是社会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得到公众认可的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都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国家正在将其独自承担的职能转移给非政府公共机构或私人部门。各国学者对治理提出了五种主要观点:①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②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③治理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的权力依赖;④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治;⑤治理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而政府的能力和责任均在于此。

二、辨析题

1.第三部门概念辨析。(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答:“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莱维特使用的。他认为,第三部门主要从事政府和私营部门“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情。除了“第三部门”一词外,还有一系列名称用以描述世界上出现的这一类民间社会组织,如“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种类型组织”等。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它一般

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组织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第三部门的界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充满了歧义。

国际上有关第三部门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1)法律上的定义。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第三部门”做出了相应的界定。

(2)依据组织的资金来源界定。联合国的国家收入统计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定义。该系统认为,第三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款。

(3)根据组织的目的和功能界定。如果某私人组织的目的是促进“公众利益”或“团体利益”,则可以纳入第三部门的范畴,否则就不算。

(4)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被称为“结构—运作定义”。它的着眼点在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凡是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可被视为第三部门的一部分: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综上所述,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总之,政府是公共性最强、市场性最弱的组织,企业是市场性最强、公共性最弱的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位于市场性和公共性的中间值之间。

三、简答题

1.何谓“第三部门”?为何将其纳入公共部门?(南京大学2007年研)

答:(1)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者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识作为的社会公益事

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

(2)将“第三部门”纳入公共部门的原因

由于第三部门自身的成熟、崛起和积极作用,使得第三部门在帮助和替代公共部门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其纳入公共部门的主要原因有:

①政府改革的需要。政府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财政压力和行政压力,而第三部门是承接政府原有的部分社会职能的理想单位,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②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现有调节机制的重大缺陷。

③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部门有时表现得比政府更加优秀、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社会对第三部门的优势形成了新的共识。

④第三部门自身在不断成熟。第三部门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规范、营销战略、治理思路等,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创造力。

⑤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现代通信技术打破了第三部门原有的非正式性、分散性的组织体系,大大提高了第三部门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⑥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研究扩大了社会对其的了解,使其在筹集资金、提供服务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便利条件。

(3)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

①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部门为西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

②增加就业机会。第三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蕴藏了巨大的就业潜力。

③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现今的西方第三部门已经进入了教育、卫生保健、社

会服务、环保、文化等社会公共部门的核心领域,以其巨大的经济能量和社会号召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发展,填补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金不足,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边缘问题。

④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第三部门在社会的直接监督下进行,能够较好地避免贪污、浪费,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过去闲置或未能利用的各种资源。

⑤扩大社会公平。第三部门有利于扩大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关注与帮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资源和人力薄弱的某些部门,以及遭遇困难的弱势群体,缩小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贫富悬殊。通过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第三部门能促使发展滞后的地区和弱势企业转变,帮助他们脱离困境。

⑥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培养伦理品德的最佳方法是让思想渗透到实践中,第三部门中志愿性的工作不仅让人们感觉到互助合作的好处,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行动者、收益者和旁观者。

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第三部门逐渐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监督、协调作用,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

2.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华南师大2013年研)

答:(1)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①政府被称作第一部门。其主要特点包括:a.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b.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c.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d.它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②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

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

会的主要力量。

(2)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

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既存在差异又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从非营利组织输入信息;

②非营利组织从政府输入信息;

③政府以公平仲裁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来化解、处理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基本的社会秩序,并以此实现各社会团体的有益互动。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既有密切联系的一面,也有彼此存在矛盾的时候:政府管理过强力度过大,对非营利组织结社自由是一种限制;而放任不管,管理过轻,则容易造成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消极侵害。

3.简述第三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东财2013年研)

答:(1)使命管理

组织使命就是对该机构带来的最终结局的描述,或者说,对一个机构力图达到的目标的描述。使命是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陈述,也是第三部门存在的原因或被认为是第三部门的信念、目的、发展原则和业务范围等的陈述,它体现的是第三部门的目的、服务、市场、哲学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命对第三部门的管理非常重要,它让所有成员有了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