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精编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精编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精编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精编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

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

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

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

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

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现代英语中用dragon 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 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 胡言乱语。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 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calf(牛犊卜cow(母牛卜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 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 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 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 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

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短语和句子。比如,“Loveme, love my dog "指爱屋

及乌,“a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gt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

因而在我国,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然而,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猫的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中国人喜欢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 可与主人作伴消遣,而且猫还抓老鼠,颇具实用价值。因与“耄”同义,猫在中国文化中还是长寿的象征。可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眼中,同样乖巧也能捕鼠的猫,却是整天不务正业,到处乱窜,只知道惹事生非的家伙,以下的习语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眼中的这一形象。“No room to swing a cat. ”形(容地方狭窄),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形”容(像热锅上的蚂蚁),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指掩耳盗”铃(), “The cat out of the bags. ”指(泄露秘密)。尤其是黑猫,更让西方人深恶痛绝。惟恐避之不及。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 如She is a cat.(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四)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不同产生文化内涵差异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

义方向发展。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因而文化内涵不同。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 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因此,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 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救。成语as wise as an owl(象鹰一样智慧)即是一例。如

果说某人owlish 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如Patrick peered owlishly at us through his glasses.(

帕特里

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 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常盘旋于坟场,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有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并有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他家

就会有人要死。这么一来,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谁

碰上它谁就倒霉。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抖翅,大小有点事”;夜“猫子进屋, 全家都哭”的说法。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人见人怕。

蝙蝠bat 是哺乳动物,食蚊、蛾等昆虫。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

暗联系在一起。提到蝙蝠,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吸血蝙蝠)。传说vampire 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让人恐惧和厌恶。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表达法也表明了对于bat 的坏的联想,例如as blind as a bat(象蝙蝠一样瞎);crazy as a bat(象蝙蝠一样疯狂)等。然而蝙蝠在汉民族中,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因而被视为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我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构成“蝠鹿”发(音“福禄”),

代表富贵荣华,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这正好说明并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巨

大差异,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

结论

由以上阐述表明,我们对动物词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指称意义上,应该深入理解词汇深厚的

文化内涵。作为语言学习者,要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同样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阅读时切忌望文生义。只有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而且运用多种方式——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报刊、看英文电影、录像等,让学生处于一种英语的真实情境之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

汇在原文化中的涵义,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如地进行交际,真正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2000(5)

6.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一一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2)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作者简介:

王丽(1972-), 女,河南鹿邑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