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

参考书目: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一变态心理学的概述

1.概念

变态心理学也称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变态心理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异常心理

3.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异常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变态心理由许多不同描述,但专业术语用得最普遍的是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4.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统计学指标

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社会学标准)

以个人(治疗者)经验为指标(经验标准)

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标准

个体痛苦感(个体不舒适感)

统计学标准: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95%

统计学指标存在问题:1.没有绝对的界限 2.在正态分配的前端常常可能只有一端是变态的,而另一端也超乎正常却不能算变态

社会学标准(社会适应指标)

适者生存

局限性:不同社会会有不同的适应标准社会在发展,很多规范标准在发生变化

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医学标准(以客观标准检查结果为指标)

6.常用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DSM-IV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

CCND-3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

二、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1.变态心理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流行病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2.变态心理学研究目的

描述: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解释:从理论上解释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诊断:从应用上进行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防治: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健康维护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透视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将心理异常分为:狂病,郁病和昏迷

医生盖伦将心理障碍区分为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和心里错乱

17世纪以后现代的变态心理学的几次重要变革:1.法国比奈尔认为精神病也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2.克雷佩林:建立实验变态心理学

3.弗洛伊德:重视并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

4.20世纪后半叶,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变革:主张变态心理学要放弃对病人的内部作用研究,要探讨家庭、集体、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机制的影响

第二章

作业案例:

第一节生物学模型

一、遗传因素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是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的结果。异常心理也是如此。

内源性精神疾病在遗传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遗传的影响机制:DNA:

基因

基因异常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多基因作用:大多数障碍并不是单个缺陷基因造成的,而是多个变异基因共同作用结果.由许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的。因为多基因作用,很多基因异常导致的必然心理障碍没有家族史。

多基因障碍遗传的是易感性,而不是必然性。(也受环境因素影响,eg:高血压)

心理异常遗传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家族病史研究、养子研究、双生子研究

二、大脑结构的异常

中央核包括脑干、小脑、丘脑、下丘脑,负责一些最基本的机能

下丘脑:影响基本情绪

边缘系统(旧脑、动物脑)包括:扣带回,杏仁核、海马回、隔膜、胼胝体

功能:控制情绪、饮食、性行为等基本活动。并对下丘脑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参与学习和记忆三、变态的生物化学因素

神经递质异常对心理异常的作用

1.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强化物)

多巴胺可以治疗抑郁症

刺激多巴胺可以激活三种效应:激活运动行为、激励渴望和探索、使继发性激励特征性的再燃。

2.儿茶酚胺(CA):是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在内的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重要化学物质如果脑内CA机能增强,就会出现躁狂症状,反之就会出现抑郁症状。

3.去甲肾上腺素(NE)

激发干劲和积极情绪

重度抑郁障碍时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NE不足;内源性的抑郁症主要是NE不足

4.5-羟色胺(5-HT):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产生愉悦情绪。

5-羟色胺水平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足可以导致严重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

五种爱情物质

1.苯基乙胺(坠入爱河、来电)

2.去甲肾上腺素(怦然心动)

3.多巴胺(欢愉)

4.内啡肽使双方持久欢愉(安逸)

5.后叶加压素(脑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控制忠贞度

第二节

一、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无论正常与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过程的影响

病因:症状来自于潜意识冲突,以及自我防御机制适应不良(使用不当,使用过度)

症状是潜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是冲突双方妥协的结果

2.新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

心灵结构最基础的建筑材料是一些单元。这些单元由自体表象、客体表象以及连接他们的情感所构成,这些单元就是客体关系配对。

客体是指那些重要他人(外在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的自我发展阶段

1.无差别期

2.共生期

3.分离。个体形成期

4.融合期

二、行为主义模型

否定潜意识冲突驱动行为的观点

病因: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或观察学习等习得的。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制

三、异常心理的认知理论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1)归因理论

2)控制理论(控制感)

3)自我效能感

4)综合假定(非理性信念)

认知流派治疗方法原理

1.改变自我效能预期(效能理论)

2.改变消极评价(控制理论)

3.改变归因(归因理论)

4.改变长期不合理的信念(综合假定理论)

四、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模型

病因:个体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作为人所具有的潜能。

罗杰斯: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个体形成僵化的、扭曲的自我认知,而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需求失之交臂。马斯洛:如果无法实验基本需要从而进入发展的程度,个体就会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和普遍的精神紧张

第三节:社会学模型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婚姻和家庭、邻居、社会阶层和文化

一、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障碍是长期消极关系模式的结果

这种关系模式起源于早期看护者相处的经验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自我概念:好我、坏我、非我,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其原型系统的一部分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紧张型依恋

二、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个体会习得性的形成相应的行为和情绪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为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家庭给成员造成了心理障碍。说明家庭系统机能失调。说明了家庭系统机能失调

三、社会结构理论

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通过把个体值与无法承受的压力之下,给人们造成心理障碍

病因:1.社会文化背景研究 2.经济和社会地位 3.生活事件

第四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精神症状共同特点:客观性:症状不受病人意识控制;不协调性:症状内容与客观环境不相称;损害性:症状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痛苦性:多数伴有痛苦体验;顽固性:症状一旦出现,难以令其消失

第一节认知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遗失物的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正常情况下感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一、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

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

内感性不适(体感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合难以忍受的一样感觉

二、知觉障碍

1.错觉:支队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错视、错听、错嗅、错味、错触、内感性错觉

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听: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思维鸣响(思维化声)

幻觉的其他分类方法:按幻觉体验的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分机能性幻觉(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反射性幻觉(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三、感知觉方面-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位置等产生错误感觉

1.视物变形症

2.空间知觉障碍

3.时间知觉障碍

4.非真实感

四、思维障碍

正常思维特征: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障碍)

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主题易随环境转变,可有音韵联想,字意联想,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大脑变笨(思维联想障碍)

3)思维贫乏——大脑空虚(思维联想障碍)

4)思维散漫(思维松弛)(思维联想障碍)

思维联想过于松散,缺乏固定指向,缺乏主题。思维内容虽然有些关联,但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显得整篇谈话结构不紧密,内容散漫,没有中心思想

5)思维破裂(思维联想障碍)

指概念联想的破裂,言语书写有完整句子,但各句含义互不相关,语词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可理解

严重者出现言语支离破碎,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

6)病理性赘述(思维联想障碍)

7)思维中断(思维联想障碍)

8)思维插入(思维联想障碍)

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是不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

9)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

10)思维化声(思维鸣响)(思维控制障碍)

思考时自己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的声音)自己和别人均能听到

11)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思维控制障碍)

12)象征性思维(思维逻辑障碍)

属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13)逻辑的倒错性思维

14)强迫观念或强迫思维(思维联想障碍)

15)其他的思维活动言语表达形式(思维活动障碍)

刻板言语,重复言语,持续言语(用同一句话回答连续性提问),模仿言语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超价观念

关系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内心被揭露);嫉妒妄想(被窃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非血统妄想)

1.妄想是一种歪曲的信念、推理或判断

特征:信念内容与事实不符,无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内容与患者个人利益有关,自我卷入;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妄想的内容是个体独有的,不被其所处文化所接受

1)被害妄想

2)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

3)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莫种力量的控制,如受到电波、超声波或特殊的先进仪器的控制,而不能自主

4)夸大妄想

5)罪恶妄想(自罪妄想)

6)疑病妄想

疑病妄想严重的称之虚无妄想(否定妄想)

7)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所钟情

8)嫉妒妄想

患者无中生有的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所爱。

9)被洞妄想

内心被揭露、读心症

10)变兽妄想

11)被窃妄想

常见于老年痴呆、更年期偏执状态

12)贫穷妄想

无能力

13)发明妄想

14)动物寄生妄想

15)非血统妄想

16)特殊意义妄想(释义妄想)

患者认为别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有一点特殊的意义(象征性思维,弦外之音),而且与他有关(关系妄想)

2.超价观念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发生一般有相当的事实根据,但很偏激,无逻辑推理错误,形成有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

多与自身利益有关

五、常见症状——注意障碍

注意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个对象的过程

主动注意:是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思想情感,兴趣既往体验有关

被动注意: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注意,无目标,不需努力就可实现

(一)注意增强

一般为主动注意的增强:指向外在事物;指向自身的某些生理活动

(二)注意减退

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减弱,又称注意迟钝,主动注意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广度缩小,稳定性下降。难以对相应刺激产生反应。

(三)注意涣散:主动注意减弱

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稳定性下降

(四)注意转移:被动注意增强

注意的兴奋增强,注意对象瞬间集中,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

(五)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狭小,主动注意明显减弱

病人集中注意一事物,二其他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病人的注意

六、常见症状——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2.记忆减退

3.遗忘,指患者对某一段经历或重大事件的记忆丧失

(1)顺行性遗忘

(2)逆行性遗忘

(3)进行性遗忘

4.错构

指对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情,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并坚信不疑

5.虚构

6.似曾相识症

7.旧事如新症

七、常见症状——智能障碍

(一)精神发育迟缓

指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智能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二)痴呆

指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人格的全面受损

1.全面性痴呆

2.部分性痴呆(器质性)

人格特征保持良好

3.假性痴呆(功能性)(暂时脑功能障碍、可逆)

(1)心因性假性痴呆

(2)童样痴呆

(3)抑郁性假样痴呆

八、定向力障碍

1.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

分周围环境定向力和自我定向力

2.定向力障碍: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知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

3.分为环境定向力和自我定向力

环境定向障碍:时间定向障碍。地点定向障碍、人物定向障碍、双重定向障碍

双重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

九、自知力丧失

自知力: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症精神病的特有表现

痊愈标准: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

第二节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涉及到情感和心境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病理优势情感,此时情绪反应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一致

1.情感高涨:病态喜悦,自我感良好,有感染性,但易改变

2.情感欣快:在智能障碍的基础上具有满意、幸福、愉快的内心体验,但说不清楚原因。面部表情虽然乐观、轻松但显得呆傻和愚蠢。

3.情感低落:心境恶劣

4.情感迟钝:指细微情感的丧失

5.情感淡漠:指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内心体验贫乏,面部表情冷淡呆板,是情感迟钝的恶化,视亲人如同路人

6.焦虑

7.激越:过多的肢体活动

8.恐惧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1.情感不稳:不一定有外界诱因(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2.强制性哭笑:没有外界诱因或不相干因素下而突然爆发的、不能自行控制的或带有强制的哭或笑。环志面部表情愚蠢、奇特,缺乏内心体验

3.情感脆弱:在轻微的甚至不明显的外界刺激下,出现的无法克制的感情波动

4.易激惹

5.情感爆发

6.病理性激情

(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情感倒错:情感体验与外界的性质不符合,听高兴事反而忧伤

2.表情倒错:情感体验与表情之间不协调、不配合或相反的表现

3.情感幼稚

4.矛盾情感

5.情感性休克(情感麻木):强烈精神刺激下出现的情感反应的暂时性抑制

第三节意志障碍

意志:指人们自觉确立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意志活动显著减少1)抑郁状态:有意志要求,但情绪低落

2)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

3.意志缺乏:没有意志要求,而且意识不到自己不正常

4.意向倒错: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动使人难以理解

5.矛盾意向

第四节动作与行为障碍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症)

躁狂性兴奋(情绪高涨、思维奔逸)

2.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精分)

1)青春性兴奋:动作和行为无目的、无动机,杂乱无章,不可理解

2)紧张性兴奋:行为没有目的性的指向性但是突然出现极度行为紊乱并常伴有严重的冲动破坏伤人行为,有很大危险性。

3)器质性兴奋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阻滞)

1.木僵:病人一般意识清醒,但不能做出反应

2.蜡样屈曲:在木僵基础上肢体任人摆布

3.空气枕头

4.缄默症

5.违拗症:主动违拗(与指示相反的行为);被动违拗(拒绝)

6.被动性服从

三、某些特殊症状

1.刻板动作

2.模仿动作

3.作态

4.强迫动作

5.强制性动作:病人往往没有摆脱的强烈欲望,缺乏痛苦体验

6.持续动作

第五节意识障碍

意识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做出反应能力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清晰度降低、范围缩小、意识内容变化

1)嗜睡

2)意识混浊

3)昏睡

4)昏迷

5)朦胧障碍

6)谵妄状态

7)梦样状态

第五章人格障碍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一、人格障碍:

定义:指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其形成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突出的表现为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身

特征:起病与病程:发生于人格形成的早年,最迟也不晚于青春期;人格偏离;情感表现;行为表现:行为缺乏目的性和完整性,行为多受情感冲动、偶然的动机或本能的欲望所支配;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一般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自知力:对自身的人格缺陷缺乏认识,不能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病程发展:不易改变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

DSM-IV:A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行为古怪,奇异为特点特异型人格障碍)

B组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戏剧化情绪人格障碍)

C组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紧张、焦虑情绪为特点焦虑——恐惧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现实检验功能良好)

症状学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且至少有下列一项:认知的异常偏离;情感的异常偏离;控制冲动及时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两年

排除标准: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偏执型人格障碍:猜忌、敌意、偏颇的固执

主要特点: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好嫉恨,过于自负,极强的不安全感,脱离实际的好争辩,好告状,

起病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两种亚型:自负好斗型、猜忌私语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成因:1.社会学观点:在社会上自己的家庭或自己本人处于弱势地位2.家庭内部3.遗传因素

分裂样人格障碍CCMD-3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贸装饰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只要稍有以下3项

性格明显内向,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表情呆板、情感冷漠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缺乏愉悦感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

对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

分裂样人格障碍DSM-4

主要特点:以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孤独、怪癖、情感冷漠

形成原因:1.遗传学的角度 2.神经生理学角度:多巴胺缺陷说3.生理动力学: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或者经常受到有惊无险的惊吓4.社会心理学:撕扯、矛盾的家庭关系

分裂样人格障碍与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分裂样人格障碍:仍可维持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生活能够自理

单纯型精分: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

分裂型人格障碍DSM-IV

特征:思维障碍、类精神病性症状和社会隔绝

1.在社会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

2.很少动感情

3.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

形成原因:1.遗传学角度2.认知、知觉结构障碍:维持注意力困难3.神经生理学角度(HVA高香草酸增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

起病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在18岁之前不能进行诊断

CCMD-3规定:只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才会被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儿童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治疗:没有治疗愿望,药物治疗:锂碳酸锂片5-羟色胺

冲动型人格障碍

特点:以情绪易激怒、情感爆发和明显的行为冲动为特点

行为爆发难以控制

情绪反应多指向外部

生活无目的,随意性强,做事坚持性差

人际关系不稳定

起病特点: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的区别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正当行为的精神障碍

诊断要点:有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的不正当行为

行为目的的仅仅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

行为的目的在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主动攻击型的冲动型人格障碍与前面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但又有区别

主动攻击的冲动型人格障碍的行为以情绪易激怒和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明知故犯为特征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原因

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

自卑与补偿

家庭原因:溺爱、专制型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肤浅、虚假;目的就是寻求注意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以肤浅易变,自我戏剧化,追求剧场效应,情感表达过于夸张,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为主要特征

起病特点: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倍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感。稳定的不稳定

临床特征:紊乱的自我身份认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显著的分离焦虑;冲突的亲密关系;冲动性;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防御机制:分裂

形成原因: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体积缩小

自恋型人格障碍

特征:要靠外部的赞同、支持、羡慕、尊重等来维护自己的尊重感,对于外部的赞扬极度饥渴和贪婪贯穿一生的自私性质的自我中心

妄自尊大

回避型(焦虑型)人格障碍

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力应付

回避型(焦虑型)人格障碍与其他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区别

1.与社交恐怖症的区别

回避型(焦虑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种普遍的不足感,以及对批评的一般性恐惧,导致他们回避大部分社交活动

社交恐怖症患者倾向于害怕某些具体的社交环境或对象,没有普遍的不足感

2.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区别

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没有与人交往的愿望,缺乏进取心

回避型(焦虑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与人交往的动机,想迎接挑战,只是由于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采取了众多防御机制

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依赖他人为特征

形成原因: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

强迫型人格障碍

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内心的不安全感

与强迫症的区别:强迫症:症状病人是不希望有的,感到痛苦,希望消除这些症状;具体领域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对其症状是接受的并很少希望去改变,并不感到痛苦;广泛领域70%的强迫症病人具有型人格障碍作为基础

第六章精神分裂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多起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低于病前)

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

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认知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面部情绪测验和发片分类测验

二、流行病学调查

全球终生患病率3.8%-8.4%

浙江省和河北省(6.62%)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1.遗传:患病风险随血缘亲近程度逐渐增加

2.多巴胺活动过量:多巴胺在某些突触部位过量活动造成的,或是数量增多、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过多、多巴胺受体变得过度敏感

3.谷氨酸功能低下假说: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功能不足,谷氨酸是皮层神经元重要的兴奋性递质

4.物质和器质性因素(中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

5.错误连线

6.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防御方式问卷

四、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识别

1.类神经衰弱状态

2.性格改变

3.情绪反常

4.意志减弱

5.行为动作异常

五、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主要精神状态

1.思维障碍:主要表现:妄想

2.感知觉障碍:幻听最常见,幻视较常见

3.情感障碍:有的病人表现出一种幻想性的狂喜,宗教性的极乐状态,或宇宙毁灭的焦虑

4.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或缺乏,意志活动增强(偏执型)

5.自知力: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损害

精神病理学症状分类两种主要表现形式:阳性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阴性症状(正常精神活动减退或缺失)

急性阶段以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为主),慢性阶段以阴性症状为主(思维贫乏、情感

淡漠、意志缺乏、孤僻内向为主)

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单纯型2.4%

青春型18%

偏执型50%

紧张性2%

单纯型:多为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持续;以阴性症状为主,极少有幻觉妄想;三基症状: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向缺乏懒

青春型:大多为青年期起病,起病肠胃急性或亚急性;以思维破裂、零乱、情感幼稚愚蠢和行为的不协调、作态或解体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本能活动亢进,意向倒错;妄想是片断的

(乱)

偏执型(妄想型):多在青壮年起病,缓慢发展;初起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幻觉可出现;幻觉与妄想常常联系在一起;情感反应和认知功能良好疑

与偏执狂的区别:偏执狂以高度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别的方面基本正常

紧张型:大多起病与青、中年,起病较急,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紧张性兴奋和紧张型木僵常交替出现,偶尔伴有幻觉和妄想呆

紧张性木僵:情感淡漠、亚木僵(言语动作减少)、违拗、缄默、刻板、模仿动作或语言

七、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1.症状标准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

4.排除标准

八、精神分裂症的鉴别

1.与神经症的区别

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完整、情感反应强烈,积极要求治疗,不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精分患者: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

2.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区别:躁狂症或抑郁症病人的情感同思维和行为保持协调

3.应激相关障碍的区别:精神创伤影响下的精神分裂症是逐渐发展,后期会出现情感反应逐渐消失,症状日益脱离现实

应激相关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诉说,求治

4.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区别

器质性精神障碍:具有临床及实验室证据,起病急,出现意识障碍、定向错误、幻视等

器质性疾病与神经症状的出现时间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病情的消长与原发疾病相平行

精神分裂症:也可出现急性意识障碍,但可见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冲动,接触困难,思维内容与环境脱离等。意识障碍减轻或消失时,症状更为典型

2.旅途性精神病

3.阵发妄想

第四节感应型精神病

感应型妄想性精神障碍

受另一精神病人妄想的影响,以产生内容相同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原发患者隔离可使病情缓解,包括二联、三联或多联性精神病

感应型精神病与癔症集体发作的区别

原发者不占优势位置;往往是意识障碍、痉挛发作、转换性症状等多样化表现;集体发作例数较多

第五节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是指一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概述: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课件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 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关联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摄取, 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变态心理学-----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2. 请论述强迫症可能发病原因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3.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4.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 5.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6. 在各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男性都倾向于更高的患病率。对此,您是如何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1、生理因素:攻击行为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因素: 1) 角色的认同: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 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 自卑的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自 卑的人常寻求一些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遭遇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 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压力的渲泻:男性在压力表达上不如女性,他们的宣泄途径少,情绪调控上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 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时,便会导致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知识框架

变态心理学得定义与对异常心理得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得症状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感知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错觉与幻觉 错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就是病理性得。错觉就是有对象性得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就是无对象性得知觉。 概念辩析: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就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就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得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就是内脏性幻觉,因为内脏得痛觉(见基础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与放射性得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得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概念辩析:思维鸣响就是思维障碍吗? 思维鸣响在有得教科书里放到思维障碍中,有得教科书放到知觉障碍中,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然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就是一种特殊得幻觉 思维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得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 概念辩析: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 两个概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就是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概念辩析:思维插入、思维被夺与思维云集 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得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得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得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得思维内容 概念辩析:关系妄想与其她妄想 其她类型得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得成分,比如被害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但就是如果符合典型得被害妄想得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就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得分类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分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试科目,适用北京大学以下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045400应用心理硕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科目的考研参考书目为: 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朱永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参考书阅读方法,盛世清北建议采用: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除了参考书学习法,盛世清北还建议考生掌握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 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 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变态心理学复习指导模板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复习指导》 诊断技能常会考识别!! 第一节对心理异常现象现代说明书p254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性的冲动潜意识 ☆行为主义的解释:兴奋和抑制的冲突,及强而有力的刺激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解释:责任与自由选择对立产生的存在焦虑,潜能受阻,自我无法实现。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区分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三大功能) l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l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l 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四种区分方式) 一、常识性: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 > 1)统计学2)文化人类学3)社会性4)精神医学5)认知心理学 三、标准化 1)医学2)统计学3)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 四、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主客观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知情意行协调)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既要进行心理咨询也要进行心理治疗治,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条件如下: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 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以下内容注意各种分类与识别 ¥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I. 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心理咨询基础培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关于“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项目”的合作框架说明 1、背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取消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应各方面的呼声,在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专家开发了一套“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课程”作为替代产品,由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负责项目运营和管理,通过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培训和实施综合考试检验学员培训质量的方式,推广本项目,继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的入门需要。 各地培训机构具备条件,并愿意按照本项目课程标准和规范组织培训的,经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合格予以本项目培训资质认可,可合作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后的综合考试。 2、培训机构资质要求 (1)必须是合法培训机构,具有培训教育资质; (2)曾经有国家人社系统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资质者优先; (3)以往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办学经验,且服务质量和口碑良好; (4)机构健全,财务健康。 3、合作框架 心理所继教学院(甲方)与各地培训机构(乙方)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 (1)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认可培训机构资质,双方签订协议后,在继教学院官网上公布培训机构名单,后期进行监督; (2)公布培训质量要求、相关标准、课程大纲,由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3)由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继教学院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取学员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心理咨询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1.中科院心理所向社会 公布培训大纲,社会培训机构通过自荐或他荐向心理所提出项目对接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4、运作流程 5、费用 在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过程中,招生与教学由培训机构自主实施,心理所不向机构和学员收取费用。 培训机构可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300 元/人);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证书,收证书费(60 元/人)。 6、保证金 心理所继教学院将通过学员反馈、社会舆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监督合作机构的培训过程和质量,同时向乙方收取一定保证金,以督促培训机构规范操作。保证金依乙方招生培训地点不同,设为三个不同水平:(1)主要在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招生者,保证金5万元;(2)主要在二线城市(含天津重庆、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大连青岛烟台淄博唐山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厦门佛山东莞))招生者,保证金3万元 9.项目组按班级电子 归档学员信息,并为 学员和用人机构提供 证书查询。 8.项目组为考试合格的学 员制作统一编号的证书 (盖心理所章),将证书寄送 培训机构转交学员; 7.心理所继教学院将考 试合格的学员信息反馈 给相关培训机构,由培 训机构通知学员并代缴 证书费; 2.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 机构资格并提出初选名 单,然后提交继教学院 办公会审查确定终选名 单,在学院官网公布; 3.心理所继教学院与培 训机构签署协议,认可 机构资质并同意机构代 学员报考,机构缴纳保 证金服从监督; 6.培训机构组织学员 参加心理所统一组织 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 综合考试(初定每年 2 次); 5.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考 试,并向心理所财务交注册管 理和考试费,报送学员信息 (包括单元考试成绩)进行登记 备案; 4.培训机构参照心理 咨询基础培训教学大 纲,组织招生、实施教 学培训;

变态心理学期末考试大题及答案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以及答案 1、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哪几类?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有3类(1分): (1) WHO公布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3分); (2)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分); (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分)。 2、神经症具有什么特征? 神经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2分)。 (2)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为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2分)。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2分)。 (4)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常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2分)。 (5)症状持续时间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2分)。 3、什么叫惊恐障碍?其临床症状有哪些(CCMD-3)?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4分)。 惊恐障碍包括三部分临床症状:(1)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典型表现是,病人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分钟—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发作之后,病人自觉一切如常;

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3.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心理异常的症状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 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条件: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

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

象性的知觉;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6.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内感性不适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 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内脏性幻觉更严重,因为内脏的痛觉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和放射性的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的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8.关系妄想和其他妄想:其他类型的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的成分,比如被害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 妄想,但是如果符合典型的被害妄想的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9.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分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 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 10.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 活动; 11.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人,智力从未达到过正常成人的水平,而痴呆患者则是曾经有过正常的智力水平后又衰退的结 果,比如老年性痴呆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主 动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制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9年郑州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附件6: 郑州大学2018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栏里加备注。 示例: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命题学院(盖章):教育学院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 2011 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 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 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 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公众心理健康、心理援助、 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人格测验 5.智力测验 6.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 2.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二)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 2.形状知觉 3.深度知觉 4.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神经病 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2、精神病 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疾病,更多使用狭义概念,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3、心理障碍 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其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了对异常现象的研究与理解,其狭义概念指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的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例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 4、精神障碍 又译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也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 5、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6、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7、ICD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 8、病程 指某种疾病发病后倾向于持续的时间,例如精神分裂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即指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甚至持续终身。 9、预后 预期某种心理障碍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如变好或变坏,并预期这一过程的大致时间。10、恐怖症 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1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

变态心理学 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 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 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 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 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 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 束都突然。 二、辨析 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3、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4、真性幻觉:又称完全性幻觉、知觉性幻觉。系指患者体验为经由感官所感知到的实际不存在的、来源于客观空间、具 有“真实”鲜明生动的幻觉。患者坚信不移,伴有相应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 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1)有知觉实体性无知觉实体性(模象) (2)存在于客观空间存在于主观空间 (3)由外部感官感受由“内部感官”感受 (4)病人对幻觉有生动逼真的行为反应病人大多意识到是主观的东西 (5)知觉过程障碍表象过程障碍 5、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感觉障碍)。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知觉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