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必修三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0·福州联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5.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其营养功能分,它应属于()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6.右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错

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

B.沿食物链甲→丙→己→庚,庚获得的能量最多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7.图示为一食物网,若蛇被全部捉光,则此食物网中①的数量将

大量减少,②的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的①、②依次为()

A.花生、山猫

B.兔、鹰

C.地鼠、草

D.兔、山猫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两个不同

的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9.(2010·中山测评)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

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10.根据如图所示农业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人类占有2个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B.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图示成分外,还有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D.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

1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12.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13.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4.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1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

的产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

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A.A→B→C→E、捕食和竞争

B.A→E→C、捕食和竞争

C.A→D、竞争

D.A→B→E、竞争和捕食

16.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17.(2010·大连双基测试)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

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

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

18.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

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增大,则引起

的变化应是下图的()

二、非选择题

19.某生物研究小组在野外观察某四个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记录到它们一天中的平均活

k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根据表中信息,试画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链。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

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

(3)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开始的,若研究一段时期内

发现,进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总量与由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碳元素总量相等,则说明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状态。

20.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①;②;③。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

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

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使藻类增加,通过使沼蟹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能力,容易受到破坏。

21.下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

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

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

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右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

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3)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两个及以上不同营养级

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

(4)猫头鹰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________个不同营

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

草________kg。

(5)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猫头鹰与

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

的最根本的联系是________联系。

(6)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生产者

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次级

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

(7)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将会________。

(8)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

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等才能构成生物

群落。答案:D

2解析:生产者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把生物和无机环境联系在了一起答案:D

3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异养生

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答案:C

4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答案:C

5解析:有些细菌为生产者,如光合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等;有些细菌为消费者,如各种寄生细菌;也有些细菌为分解者,如各种腐生菌。答案:D

6解析:沿食物链甲→丙→己→庚,庚获得的能量最少,因为这条食物链中庚所处的营养级最高。答案:B

7解析:若蛇被捉光,则山猫的数量可增加,鹰因蛇的减少将更多

地以兔为食,故兔的数量将大量减少。答案:D

8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没有分解者,图示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答案:B

9解析:食物链越短,中间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越少,传向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就越

多。答案:D

10解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是因为营养结构简单;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答案:C

11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它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大多为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

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层;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能将CO2合成有机物,并进行能量转换。答案:D

12解析:捕食链只是研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该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狐与鸟之间只是捕食关系。细菌不属于捕食链中的成分,在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的

生物含有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浓度最高,含不易分解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狐。

答案:A

13.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D

14.解析:从图中无法判断a、b、c哪个为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 为捕食关系(a捕食b,b捕食c)。

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解析:图甲中人含的能量比植物、动物多,所以图甲可能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生态系统;图乙中植物所含能量最多,因此图乙是自然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答案:B

18.解析:先根据图示确定四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丙→甲→乙→丁,乙增加会引起丁增加、甲减少,丙会因甲的减少而增加。关键是要明确推理至此为止,不能继续无休止地推理下去。而答题时,要紧扣种群乙的增加来考虑答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9.解析:(1)从表中看出,物种A追逐物种B,并没吃B,说明它们应是竞争关系,

而物种C与物种A、物种D与物种C之间应为捕食关系。(2)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动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多,含有的能量多,所以物种C、D进食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3)碳元素进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从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如果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总量与由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碳元素总量相等,则说明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1)如图

(2)竞争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对稳定(或生态平衡)

20.解析:该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藻类、大米草处于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虫、海螺属于第二营养级,沼蟹、蜘蛛属于第三营养级,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为线虫提供食物来源。丙图曲线表明一龄幼虫期食草虫死亡率最高。有机磷杀虫剂最终导致藻类、细菌数量增加,为线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进而导致沼蟹数量增加,对大米草根系的破坏加剧,使其数量下降。

答案:(1)细菌(2)藻类、大米草食草虫、线虫、海螺沼蟹、蜘蛛(3)一龄幼

虫(4)减少细菌→线虫→沼蟹藻类→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5)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21.答案:(1)7I、D、A A和D(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

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2.解析:该题全面地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知识,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有关食物网的习题,解题时首先要数清有几条食物链;其次,理清某一生物在每一条食物链上所处的营养级,归纳出该生物共有哪几个营养级;最后,弄清该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因素而减少时,对另一生物的影响,可顺着关系线路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1)10(2)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猫头鹰(3)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4)四25(5)竞争捕食和竞争食物(6)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

6草一食草昆虫二蜘蛛三(7)增多(8)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 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 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 ) A.20%和2% B.0.8%和0.32%

C.4%和0.8%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中 的( )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 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 生物。请据图回答: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1

第l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2.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是( ) A.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分解者 C.生产者、细菌 D.生产者、分解者 3.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表达是( ) A.植物→兔→鹰 B.浮游植物→海星→肉食动物 C.种子→鼠→蛇→鹰 D.草→马→马蛔虫 4.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 5.假如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群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 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_缓慢上升 C.上升后又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6.在一条食物链中,最可能的是( ) A.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三级消费者减少 B.当初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减少 C.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 D.当三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 7.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D.食物链和食物网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 (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5—5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10.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11.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 ) A.不能生存 B.数量下降 C.数量上升 D.数量不变 12.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13.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0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14.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5.关于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分解者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联系的枢纽 C.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 16.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3课本练习-习题参考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③课本练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算法的概念(p5) 1. 解;第一步:输入任意正实数r,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圆的面积S 2. 解;第一步:给定一个大于l的正整数; 第二步:令; 第三步:用除,得到余数; 第四步:判断“”是否成立,若成立,则i是n的因数;否则,i不是n的因数; 第五步:使的值增加l,仍用表示,即令; 第六步,判断“”是否成立.若是,则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 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P19) 1.解;算法步骤: 第一步,给定精确地d,令i=1 第二步,取出的到小数点后第i位的不足近似值,记为a;取出的到小数点后第i位的过剩近似值,记为b, 第三步,计算 第四步,若m

1.1算法与程序框图(P20) 解; 题目:在国内寄平信(外埠),每封信的质量x (克)不超过60克时的邮费(单位: 分)标准为,试写出计算邮费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算法如下: 第一步,输入质量数x 。 第二步,判断是否成立,若是,则输出y=120,否则执行第三步。 第三步,判断 是否成立,若是,则输出y=240,否则,输出y=360,算法结束。 程序框图如下图所示:

(注释:条件结构) 2.解:算法如下: 第一步,i=1,S=0. 第二步,判断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第三步,否则,执行第四步。 第三步,,i=i+1,返回第二步。 第四步,输出S. 程序框图如下图所示: (注释:循环结构) 3. 解:算法如下: 第一步,输入人数x,设收取的卫生费为y元。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2019八年级生物上册 19.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新版)苏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7.19.1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选择题 1.人属于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A.动物 B.绿色植物 C.微生物 D.细菌 3.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大兴安岭林区 B.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水草 C.湖泊中所有的生物 D.草原上的羊 4.在欧美流行一种生态球,其中有绿藻、2-3条小鱼、泥沙等,在这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小鱼长时间存活必须要提供() A.氧气 B.二氧化碳 C.太阳能 D.足够的有机物 5.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民养猫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猫的数量增加了,田鼠的数量就会减少 C.猫的数量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D.“农作物→田鼠→猫”组成了一条食物链 6.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剑水蚤→微小的水生植物→小鱼→蜻蜓的幼虫→大鱼 B.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 C.大鱼→小鱼→蜻蜓的幼虫→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 D.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 7.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断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水蚤、鱼 B.鱼、水蚤 C.藻类、鱼鹰 D.鱼鹰、藻类 8.绿色食品指的是() A.绿颜色的食品 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C.有叶绿素的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 二、填空题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部分和部分组成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由很多食物链,它们彼此相互交错形成了。 3.在一定的区域里,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和四个组成部分。 5.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和等,生物成分包括、和。 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和,分解者是。 7.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与的食物关系。 8.生物之间通过取食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许多食物链经常互相交错,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称为。 9.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并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的现象。 三、问答题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两行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藻类草食鱼人细菌狮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必修3课后练习答案(人教版)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 Mg2+、Fe2+、Cl-、HPO 42-、SO 4 2-、HCO 3 -)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 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 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 2 与H 2 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 2 +H 2 O H 2 CO 3 H+ + HCO 3 -。 HCO 3 -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 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 2 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 2分压大于肺泡中CO 2 的分压,CO 2 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 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问题探讨 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测试题(附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选B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利用,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和散失;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蜣螂、秃鹫也是分解者。 3.(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光合作用)或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置的;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 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题

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 答案 C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答案 B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 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

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N1·M1>N2·M2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 答案 A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N2·M2。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 C 解析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总能量的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向下可传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知识点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 2009年我国各地粮食蔬菜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肉、蛋类食物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后者价 格一直远高于前者价格。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A.动物饲养麻烦、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答案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和碳水化合物 D. 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 .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 .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 .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 .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多少)( C ) 6.a 、b 、c 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a 肯定是生产者,b 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 .a→b→c 构成一条食物链 C .a 与b 、b 与c 为捕食关系 D .a 与c 为竞争关系 7.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 —生产者、b —分解者、c —原核生物、d —蓝藻、e —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 8.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 T. Odum 对佛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 —R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④营养级GP 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9.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 .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 .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 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或空间条件充裕等。根据能量传递 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 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课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专业班《文化与生活》第三课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计42) 1.庆祝民族节日,是——的集中展示,也是——的集中表达。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B.民族文化民族情感 C.民族精神民族信仰D.民族生活民族习惯 2.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的多样性 A.民族文化B.民族习惯C.国家精神D.国家文2 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百花园。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其多样性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其文化是有差异的④只有最独特的文化才是正确的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要 A.发展先进民族的文化,反对落后民族的文化B.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和统一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5.故宫、泰姬陵、巴特农神庙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们的不同建筑艺术体现了建筑文化的A.多样性B.社会性,C.趋同化倾向D.积极作用 6,我国为抢救和保护珍贵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知》之后,全国已提交名录项目多达1 315项,其中501个推荐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予以公示,珍贵实物云锦织机、高山木雕、仿宋针灸铜人以及传统艺人的制瓷、染织、刺绣、等技艺展示也与百姓实现了近距离接触。该活动 A.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B.有助于强化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C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掌握民间艺术D.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7.中华民族是一个敬尚祖宗的民族,但许多国人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继承,值得庆幸的是不乏有珍视古人遗存者。之所以珍视古人遗存,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D.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的 8. 9.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C广播的出现D.网络技术的推广10.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段,主要原因是大众传媒( ) A.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B,其信息都是真实的 C: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1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某些观念、思想、思维也不知不觉进 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主要说明( ) A.我国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步伐B.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经济活动必然推动文化的进步D.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答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碳水化合物 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 积表示能量的多少)(C) 6.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7.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 ) 8.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 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 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9.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 如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 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 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或空间条件充 裕等。根据能量传递 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 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必修3思考题答案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问题解答 【想一想】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底;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和方法还未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想一想】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启发: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同: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下来。 ?【议一议】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对。说明理由时要联系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给神学的打击。如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它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自我测评】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是怎样传入我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下来。 ?1894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在《国闻报》的增刊上发表,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进化论传入中国,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与思考】上面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反映的是达尔文进化论从出版后到20世纪以来遭到巨大的抵制。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宗教习惯的影响很大;科学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要学会分辨真理,相信科学。 ?从时代背景分析,你认为上面两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否存在差别?为什么? ?有差别。材料二中所表现的反对和抵制较之材料一要小一些。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在进步。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问题解答 ?【议一议】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用机器进行生产;实行工厂制管理;使用蒸汽机作动力。 【议一议】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从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国际格局变化和科学文化事业进步等方面分析影响。如经济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迅速推广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读一读】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艰辛历程正是这句话得到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依靠勤奋的努力。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的? 发电机、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内燃机、柴油机、电报、塑料、人造纤维、人造染料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