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导学案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

编号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以氯气的制备为例,了解和体会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新物质。

2. 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了解仪器装备、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

3. 列举、比较、归纳常见气体(例如: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氯气)制备的原理,能够根据原理进行试验方法的选择。

【重难点】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仪器、收集、尾气处理等注意事项

1、你以前学过哪些气体物质的实验室制备?这些气体的制备原理(以反应式表示)、所用实验装置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常见装置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固—液加热型)通过填写下表,比较氢气、二氧化碳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⑴最早发现氯气的是: ,他是用 和 混合加热制得。 ⑵实验室制氯气反应的原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剂: 还原剂: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 mol 4molHCl 反应,被氧化的有: ,盐酸的作用: 3、氯气的工业制法:

反应方程式 氧化剂: 还原剂:

【活动?探究】

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

① ②

③ ④ 一、制取纯净氯气的整套装置

实验室制备氯气原理:

【合作探究】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反应制取过程有哪些杂质?根据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反应方程式,选择合适的装置和试剂:

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

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2KMnO 4+16HCl(浓) =2MnCl 2+2KCl+8Cl 2↑+5H 2O

2NaCl +2H 2O =2NaOH+H 2↑+Cl 2

通电

4HCl+O 2= 2H 2O+2Cl 2↑

CuCl

2

【小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2、试剂:

3、装置:

4、除杂:

5、干燥:

6、收集:

7、尾气处理:

【思考】工业上又是如何生产大量氯气的呢?

二、氯气的工业制法

化学方程式:

三、你知道工业上是利用哪些化学反应来制备下列物质的吗?

物质化学方程式

生铁(以赤铁矿为原料)

硫酸(以硫黄为原料)

硝酸(以氨气为原料)

1、实验室用KMnO4制氧气,为除去粘附在试管壁上的MnO2,可用试剂() A.汽油B.水C.稀盐酸 D.热的浓盐酸

2、实验室要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应让产生的氯气依次通过的试剂是()

A、饱和食盐水,碱石灰

B、饱和食盐水,浓H

2SO

4

C、碱石灰,浓H

2SO

4

D、水,饱和食盐水

3、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氯气:①用含HCl 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②用87g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所得的氯气()

A.①比②多B.②比①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

4、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二氧化锰粉末④从装有浓盐酸的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⑤将多余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⑥向上排气收集氯气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1、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Cl2,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用干燥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氯气和水反应:Cl2+H2O 2H++Cl-+Cl-+ClO-

B.二氧化锰和盐酸制氯气:MnO2+4H++2Cl-

Mn2++Cl

2

↑+2H2O 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Cl2+2OH- Cl-+ClO-+H2O

D.漂白粉和盐酸:Ca(ClO)2+2HCl Ca2++2Cl-+2HClO

3、上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制取氯气的装置,找出装置中有的错误:

(1);

(2);

(3);

(4)。(有几处填几处)

4、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根据要求填空回答。

(1)A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2)集气瓶B中导气管需要伸入集气瓶底部的原因是,

如何认定集气瓶已收集满氯气? 。

(3)C装置的作用是,

C装置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4)集气瓶B中的氯气中气中混有的杂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要制得纯净干燥的氯气,可采取的措施是.

课后巩固区

课堂检测

高中化学人教版步步高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 专项训练

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项训练 题组1 能源及其利用 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涵着大量的能量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 .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被人类利用 D .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D 解析 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某些吸热反应如由焦炭制水煤气等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反应。 2.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你认为下列行为中有悖于这一保证的是( ) A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B .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C .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 答案 B 题组2 中和热和燃烧热的概念 3.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1,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KOH(aq)+12H 2SO 4(aq)===12 K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B .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C .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为ΔH =2×(-57.3)kJ·mol - 1 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和题意,A 正确;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为负值,B 错误;中和热指生成1 mol H 2O(l)时的反应热,C 错误;D 中醋酸是弱酸,电离要吸收热量,生成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 4.已知反应热: ①25 ℃、101 kPa 时,2C(s)+O 2(g)===2CO(g)

最新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测试题含答案 1 质量检测 2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4 1.下列反应中,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5 A.2KClO 3(s)====2KCl(s)+3O 2 (g) ΔH=-78.03 kJ·mol-1 ΔS=1 110 J·mol-1·K 6 -1 7 B.CO(g)====C(s,石墨)+1/2 O 2(g) ΔH =110.5 kJ·mol-1ΔS=-89.36 J·mol 8 -1·K-1 9 C.4Fe(OH) 2(s)+2H 2 O(l)+O 2 (g)====4Fe(OH) 3 (s) 10 ΔH =-444.3 kJ·mol-1 ΔS =-280.1 J·mol-1·K-1 11 D.NH 4HCO 3 (s)+CH 3 COOH(aq)====CO 2 (g)+CH 3 COONH 4 (aq)+H 2 O(l) 12 ΔH =37.301 kJ·mol-1ΔS =184.05 J·mol-1·K-1 13 2.下列反应中,熵减小的是() 14 A、(NH 4) 2 CO 3 (s)=NH 4 HCO 3 (s)+NH 3 (g) B、2N 2 O 5 (g)=4NO 2 (g)+O 2 (g) 15 C、 MgCO 3(s)=MgO(s)+CO 2 (g) D、2CO(g)=2C(s)+O 2 (g) 16

3. 反应4NH 3(气)+5O 2(气) 4NO (气) 17 +6H 2O (气)在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 ,18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 (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19 A . (NH 3) = 0.010 mol/(L ·s ) B .v (O 2) = 0.0010 mol/(L ·s ) 20 C .v (NO) = 0.0010 mol/(L ·s ) D .v (H 2O) = 0.045 mol/(L ·s ) 21 4. 将4molA 气体和2molB 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2 2A (g )+B (g ) 2C (g ),若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mol ·L -1,现有下列几 23 种说法: 24 ①用物质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 ·L -1 ·s -1 25 ②用物质B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 mol ·L -1·s -1 26 ③平衡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 27 ④平衡时物质B 的浓度为 0.7mol ·L -1,其中正确的是 28 ( ) 29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课时训练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一定能发生反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D .当△H <0时表明反应为吸热反应 3. 下列有关反应:4NH 3 (g)+5O 2 (g) === 4NO(g)+6H 2O(g) △H (298K)= -905 kJ· mol -1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 该反应中每4 mol NH 3(g)被氧化,放出905 kJ 热量 4. 对于放热反应2H 2(g)+O 2(g) ===2H 2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无法确定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 B. 伴有能量变化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生成物的总能量总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6.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浓H 2SO 4稀释 ④ 固体NaOH 溶于水 ⑤ H 2在Cl 2中燃烧 ⑥ 弱酸电离 A 、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⑤ D 、①③⑤ 7. (1)已知在1×105Pa ,298K 条件下,2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 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H 2O(g) === H 2(g)+2 1O 2(g) △H =+242kJ?mol -1 B. 2H 2(g)+O 2(g) === 2H 2O(l) △H =-484kJ?mol -1 C. H 2(g)+ 2 1O 2(g) === 2H 2O(g) △H =+242kJ?mol -1 D. 2H 2(g)+O 2(g) === 2H 2O(g) △H =+484kJ?mol -1 (2)已知25℃、101 kPa 下,金刚石、石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 (石墨)+O 2(g )=== CO 2(g ) △H =-393.51 kJ? mol -1 C (金刚石)+O 2(g )=== CO 2(g ) △H =-395.41 kJ? moL -1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学业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关于实验室制Cl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用KMnO 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 B .用碱石灰干燥Cl 2 C .用排水法收集Cl 2 D .用饱和石灰水吸收尾气 【解析】 KMnO 4、MnO 2都是氧化剂,都能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 2,A 正确。Cl 2是酸性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 、C 错误。Ca(OH)2微溶于水,饱和石灰水中溶有的Ca(OH)2太少,吸收尾气不彻底,D 错误。 【答案】 A 2.下列物质可用来干燥Cl 2的是( )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无水CaCl 2 ④P 2O 5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碱石灰属于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和中性气体,但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浓H 2SO 4和P 2O 5属于酸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除H 2S 、HBr 、HI 外);无水CaCl 2属于中性干燥剂,可以用于干燥所有气体(除NH 3外)。 【答案】 C 3.二氧化锰与浓盐酸作用制氯气的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HCl 和参加反应的HCl 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2∶1 C .1∶2 D .任意比 【解析】 反应: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中,4 mol HCl 参加反应,只有2 mol 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氯气。 【答案】 C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试剂的组合不合理的是( ) A .制Cl 2:MnO 2、盐酸(浓) B .制H 2:硫酸(稀)、Zn C .制O 2:MnO 2、H 2O 2 D .制CO 2:硫酸(稀)、CaCO 3 【解析】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难

化学教案-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教案-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教案-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三、教学方法步骤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内容[引言]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讲述]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提问]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边讲述边板书]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提问] 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学生板书]H2 + O2 -----H2O CO + O2 ------CO2 C + O2 --------CO2 CH4 + O2 ------CO2 + H2O [讲述]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提问]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提问]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课前预习学案 班级:姓名: [目标要求] 1、知道人们主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新物质和提供能源。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尾气处理方法。 3、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 4、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5、通过“活动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6、多个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知识导学]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更加深刻与广泛。为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对复杂的化学反应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如:从基本反应类型可分为、、、 ;从反应程度可分为、;从有无电子的转移可分为、;从能量变化可分为、;从是否有离子参与可分为、等。 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备、、;利用 和反应制备消毒剂二氧化氯……统计表明目前合成的物质已超 过种,且以每年合成种的速度继续增长。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最早发现氯气的化学家是,他把和混合加热意外的发现了氯气。(1)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还原剂是。浓盐酸在该反应显示了 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反应中,被氧化的氯化氢占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比例是_________ 。(注意:稀盐酸与MnO2难以发生反应)。 (2)发生装置:(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组装成套装置: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验?)__________ ③向有关仪器中加入化学药品,重新连接各仪器。 ④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适量密度为 1.19g/cm3的浓盐 酸,缓缓加热,使反应进行。 (3)净化装置:用_______________除去______,再用_____ 干燥。 (4)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5)尾气处理装置:用______________吸收多余的Cl2,防止 污染空气。 (6)实验装置图: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内有电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生 D.波尔 2.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②棱镜分光③激光器产生激光④石油蒸馏⑤凸透镜聚光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⑦日光灯通电发光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4.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 A.3s B.3p C.3d D.3f 5.下列能级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 C.d 能级 D. f能级 6.同一能层又可划分不同的能级,以s、p、d、f 等表示。各能层中s、p、d、f能级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 ) A.1、3、5、7 B.2、6、10、14 C.1、2、3、4 D.2、4、6、8 7.能够确定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组合为( ) A.n、l B. n、l、m s C.n、l、m D. n、l、m 、m s 8.钠原子的黄色光表现出的双线结构与下列哪个量有关( ) A.主量子数n B.角量子数l C. 磁量子数m D.自旋磁量子数m s 9.磁量子数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 A.m种 B.n+ l种 C. 2 n种D.2 l +1种 10.能说明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级的量子数为( ) A.n B.n、 m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标准答案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P5习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2.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N2 (g)与适量H2(g)起反应,生成NH3(g),放出92.2kJ热量。 (2)1 molN2(g)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NO2(g),吸收68 kJ热量。 (3)1 mol Cu(s)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CuO(s),放出157 kJ热量。 (4)1mol C(s)与适量H2O(g)起反应,生成CO(g)和H2 (g),吸收131.3 kJ热量。(5)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1mol N2H4(l)在O2(g)中燃烧,生成N2(g)和H2O(l),放出622 kJ热量。 (6)汽油的重要成分是辛烷(C8H18),1molC8H18(l)在O2(g)中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5518 kJ热量。 4.根据下列图式,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P6习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 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或kJ?mol-1。例如1molH2(g)燃烧,生成1molH2O(g),其反应热ΔH=-241.8kJ/mol。 2.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 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P10习题 1、燃烧热数据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目前已使用甲醇、乙醇作为汽油的代用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找对应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用氢气作燃料有什么优点?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有什么问题?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

(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从第一章复习提纲及试题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确保实验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①药品安全存放和取用②实验操作的安全③意外事故的处理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识别一些常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腐蚀品 [练习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练习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在食盐溶液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C.先在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再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D.过滤时,慢慢地将液体直接倒入过滤器中。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练习3]、以下过滤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并用少量水润湿,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B.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 C.倒入漏斗的过滤液的液面应高于滤纸边缘 D.要沿着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溶液 [练习4].请从上面选择下列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填序号) (1)食盐水与泥沙____________ (2)海水晒盐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测试题(卷)

商河弘德中学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 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下列反应中,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2KClO3(s)====2KCl(s)+3O2(g) ΔH=-78.03 kJ·mol-1 ΔS=1 110 J·mol-1·K-1 B.CO(g)====C(s,石墨)+1/2 O2(g) ΔH =110.5 kJ·mol-1ΔS=-89.36 J·mol-1·K-1 C.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 =-444.3 kJ·mol-1 ΔS =-280.1 J·mol-1·K-1 D.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 ΔH =37.301 kJ·mol-1ΔS =184.05 J·mol-1·K-1 2.下列反应中,熵减小的是() A、(NH4)2CO3(s)=NH4HCO3(s)+NH3(g) B、2N2O5(g)=4NO2(g)+O2(g) C、 MgCO3(s)=MgO(s)+CO2(g) D、2CO(g)=2C(s)+O2(g) 3.反应4NH 3(气)+5O2(气) 4NO(气)+6H2O(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v (NH3) = 0.010 mol/(L·s) B.v (O2) = 0.0010 mol/(L·s) C.v (NO) = 0.0010 mol/(L·s) D.v (H2O) = 0.045 mol/(L·s) 4.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 ③平衡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平衡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目标检测电子版和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一、焓变、反应热 【知识与方法】 1.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分子拆成原子 D .原子组成分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一定能发生反应 C .一些吸热反应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也能自发进行 D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3.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 ) A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B .反应物量的多少 C .反应物的性质 D .反应的快慢 4.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 .铝片与盐酸的反应 B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CO 2的反应 D .食物腐烂 5.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 3OH(g)+H 2O(g)=CO 2(g)+3H 2(g); △H= + 49.0 kJ ·mol -1 ②CH 3OH(g)+1/2O 2(g)=CO 2(g)+2H 2(g);△H =-192.9 kJ ·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B .CH 3OH 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1/2O 2(g)=CO 2(g)+2H 2(g) 放出的热量比192.9kJ 要少 6.某学生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反应X+Y= Z 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向盛有X 的试管中滴 加试剂Y 时,看到U 型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下列说法能正确解释该现象的是 ①反应为放热反应; ( ) 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③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热能释放出来; ④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在一定条件下A 与B 反应可生成C 和D ,其能量变化如图:

鲁科版 化学2》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2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制造物质和提供能量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反应的价值进行概括整合,从而体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本节承接了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本节教材内容框架为: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了解了与电学相关的物理知识,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间的反应及分类,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了解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但是学生对于如何提高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转化效率及热能利用率、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化学能与热、电和光能转化的应用前景很不是很明确。另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并且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 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利用课前和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 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高中化学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简单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案】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以Cu-Zn- H2SO4原电池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由于_____活泼,容易_____电子,锌原子失去电子被______ 成Zn2+进入溶液,锌片的质量减小,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 的______从铜片得到电子而被______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电极反应式:负极: Zn -2e- = Zn2+正极: 2H++2e-=H2 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______离子移向正极, ______离子移向负极。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从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 注:负极必须能与电解质溶液的粒子发生反应 二.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1)负极——失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负极本身失电子)(2)正极——得电子,发生反应(一般是溶液中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或正极本身得电子) (3)总反应式(即电池反应)= 正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 例1.一原电池如右图所示:试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 反应式:正极: 负极: 总式: FeCl3溶液 4、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D.尾气处理 2.某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筒是原电池的正极 B.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铵根离子向石墨电极移动 D.电子经石墨沿电解质溶液流向锌筒 3.为了净化和收集由盐酸和大理石制得的CO2气体,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的装置并连接。合理的是 A.a-a′→d-d′→e B.b-b′→d-d′→g C.c-c′→d-d′→g D.d-d′→c-c′→f

4.如图所示,将镁片、铝片平行插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连成闭合回路,该装置在工作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镁比铝活泼,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 B.铝是电池的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C.该装置的内、外电路中,均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 D.该装置开始工作时,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可不必处理 二、填空题 5.以甲烷燃料电池为例来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1)酸性条件下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性条件下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体电解质(高温下能传导O2-)环境中电池的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熔融碳酸盐(如熔融K2CO3)环境中电池的负极反应: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6.Ⅰ.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欲用下列装置制取纯净的氯气及氯化物,并探究其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链接好实验装置后的第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仪器x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数据知:浓盐酸可与K2Cr2O7固体发生反应生成氯气(Cr2O72-变为Cr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