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霍桑短篇《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之原型解读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霍桑短篇《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之原型解读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霍桑短篇《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之原型解读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霍桑短篇《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之原型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 62-6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b412465077.html,/journal/wls

https://www.sodocs.net/doc/b412465077.html,/10.12677/wls.2015.32010

Behind the Medical Experiment

—An Archetypal Reading of Hawthorne’s “Dr. Heidegger’s Experiment”

Shihui Zhang, Lanxiang Wu

Department of English,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Email: lucyshihui@https://www.sodocs.net/doc/b412465077.html,

Received: Jun. 1st, 2015; accepted: Jun. 19th, 2015; published: Jun.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b41246507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r. Heidegger’s Experiment”,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tells about Doctor Heidegger’s experiment in which four old people travel back to their youth by drinking the Foun-tain of Youth. By referring to three Jungian archetypes, the wise old man, the persona and the shadow, this essay argues that, beneath the appearance of a wise man, Dr. Heidegger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darker human side which is shown in his attempts to escape from his real self and project his own desires onto other people. Through this short story, Hawthorne reminds the readers of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frontation and individuation.

Keywords

Dr. Heidegger’s Experiment, Doctor Heidegger, A Wise Old Man, Persona, Shadow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霍桑短篇《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之原型解读

张诗卉,吴兰香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江苏南京

Email: lucyshihui@https://www.sodocs.net/doc/b412465077.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3日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摘要

霍桑的短篇小说《海德格医生的实验》描述了一场四位老人饮用回春泉水实现时光倒流的实验,其主导者海德格医生自始至终展现出一副智者的姿态。如果借用荣格的智慧老人、人格面具及阴影三种原型细读故事,便可以看出海德格医生借智慧老人的伪装,逃避真实自我、把自身欲望投射在他人身上的阴暗内心。霍桑的这部短篇小说向世人指出正视自我、实现个性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海德格医生的实验,海德格医生,智慧老人,人格面具,阴影

1. 引言

纳撒尼尔 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小说家。除《红字》外,其短篇小说也引起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海德格医生的实验》讲述了一位名叫海德格的医生用神奇的回春泉水让四位垂暮老人重返青春的故事。对于这篇小说,有学者将故事中的人物名称与历史上的人物形象相对应,指出海德格医生与霍桑的共通处,认为该小说可以看作是霍桑本人对自己进行的写作实验的挖苦[1];也有学者将其与霍桑的另外两篇短小说《胎记》、《拉帕西尼的女儿》放在一起,聚焦身体改造和生态灾难,认为霍桑警示了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危害[2]。

虽然在国内,相比于《小伙子布朗》、《胎记》、《牧师的黑面纱》、《拉帕西尼的女儿》等短篇小说,《海德格医生的实验》所受到的关注较少。但一如霍桑的其他作品,该故事呈现给读者的依然是“一方面荒诞不经,超脱现实;一方面,又包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具有一定的训诫力量”[3]。本文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剖主人公海德格医生的智慧老人(wise old man)形象、人格面具(persona)和阴影(shadow),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逐步地揭示海德格医生的真面目。

荣格认为在人的意识层和个人无意识(其中包括个人被压抑的各种欲望)的下面潜藏着一个为人类(甚至可能还包括某些高级动物)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这个集体无意识不是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而是我们从远古的祖先那里继承或者也可以说是“遗传”下来的。这个集体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巨大心理能量往往是通过一些既定的形态,即所谓原型来显现并且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4]。用荣格的话来说,“生活里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原型”[5]。荣格在其作品中总结描述了几个具有重要普遍意义的原型,包括自性(self)、自我(ego)、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人格面具(persona)以及智慧老人(wise old man)等。下文将借用智慧老人、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三种原型,分析霍桑笔下的海德格医生形象,以期为这部短篇小说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理据。

2. 智慧老人的伪装

在《海德格医生的实验》开头,五位主人公相继出场,其中四位——“三位白胡子绅士”和“一位形容枯槁的女士”,“都是些忧郁的老骨头,命途多舛,而其最大的不幸还在于他们都将不久于人世”

[6]。后文更是提到,“他们看起来好像从来不明白年轻和欢乐为何物,而向来是自然界钟漏垂歇的产物,一直是些白发苍苍、衰弱老朽、悲惨而又了无生气的家伙。”“他们的灵魂和身体都缺乏足够的生气”

[6]。由此看出,四位老人皆处于绝望之中,而海德格医生在某种程度上赐予了他们重返青春的神奇药水,将四位老人从绝望之中解救出来。不仅如此,海德格医生更是在理智层面上对他们进行教导,告诫他们,“由于你们已有一生经验作指导,在喝下之前,你们最好制定出几条基本原则来引导你们的行为,以便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再次度过危险的年轻时期。想想看,要是你们具备了这么特殊的优势,还是不能成为当代所有青年在道德和才智方面的楷模,那将是多大的罪恶和丑事啊!”[6]。

在对原型进行分析时,荣格指出:智慧老人“总会出现在人物处于孤苦无援、绝望危难情势之中的时候”,并“伪装为魔法师、医生、牧师、老师、教授、神父,或者拥有权威的任何其他人”,他们“一方面代表知识、反省、洞见、智慧、聪明和直觉,另一方面代表善意、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7]。从邀请他的四位老朋友来参加返老还童的实验开始,海德格医生给人的感觉就是谦虚而又有礼貌。他说起话来温和得体,如“我敬爱的老朋友们,我渴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他称自己的实验为“聊以自娱的小实验”,在面对四位朋友显示出“不耐烦”、“漫不经心”、“不相信”时,他表现出一副和蔼慈祥的模样,对朋友敬语相称,如“敬爱的”,“高尚的老朋友们”等[6]。并且,尽管自己也已年老体衰,他却不愿饮用回春泉水。在他看来,“活到这把年纪已属不易,我就不急于再变年轻了”[6]。如此看来,海德格医生似乎正是一名有着大智慧的贤人,代表一位智慧老人的形象。

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看着四位老人喝下回春泉水后的神奇改变,以及他们逐渐对回春泉水产生的急切渴求,海德格医生也只是“一直坐在那里,像个哲学家一般冷静地观察这场实验”[6],脸上是一副“庄重的形象”[6],仿佛自己是个置身事外、阅尽人生的“时间老人”[6]。而在实验的最后,在见证了四位老人回到青春后依然劣性难改的事实,海德格医生声称自己绝不会和他的朋友们一样做此愚蠢之事,“就算泉水在我的门阶前喷涌,我也不会弯下腰去把我的嘴唇浸润——不会的,即使它能造成的兴奋状态能持续几年而非片刻即逝”[6]。再一次,我们看到一个能够实施一项神奇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所谓人生哲理的德高望重的医生形象。

然而,荣格也提到,“正如所有原型都有向上的正面的、有利的明亮的一面,所以它们也都有向下的一面”[7],智慧老人亦是如此。他“很可能是他自己的对立面,既是生命的赐予者又是死亡的执行者”,“一如原始社会的巫师既是医治者和帮助者,同时又是可怕的毒药调和者”[7]。海德格医生用回春泉水赐予四位老人的年轻生命,短暂到让人唏嘘,却让他们永久地堕落到对回春泉水的渴望中。此时回春泉水不再是神奇的水,而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药,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海德格医生如“时间老人”

般的“庄严神情”实际上也带着“一种阴郁”[6],就在四位老人“痛饮第三口回春泉水的时候,看到医生神秘莫测的面部表情,几乎感到畏怯”[6],因为智慧老人不仅有引人向善的善意,更有诱人堕落的邪恶。

海德格医生看似善良、乐于助人、充满智慧。实际上,他既是“医师”又是“毒药”调剂师。从表面上看,他邀请自己的四位老朋友参加实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重返青春;事实上,他把自己的老朋友当成了实验对象,而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用智慧老人这一原型来分析,便能看出这些高尚的品质其实只是海德格医生的伪装。他自以为自己是一名超凡脱俗的智者,拥有真正的智慧,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伪装。在智慧老人的外表之下,隐藏着邪恶的实验目的。

3. 人格面具的遮掩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以一种面目示人,每个人也都期望能够以理想的形象示人,这种人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正是人格面具的结果。因而,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演员的面具,而这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人格,与我们真实的自我有时大不相同[8]。在《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中,如果仔细观察海德格医生这一人物,我们会发现他的言谈举止与故事叙述者对他的描述常常有矛盾之处。而借用人格面具这一原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实这种矛盾正是海德格医生的人格面具与他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在文章一开头,叙述者便称年老的海德格医生是一个怪人,紧接着又称他所邀请的四位老朋友是值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得尊重的人。而通过了解四位老朋友的过去,我们发现这四个人除了老迈几乎没有其他值得人们尊敬的理由,因而这里的“值得尊敬”显然带着讽刺的意味。那么作为这些人的朋友,有理由推测海德格医生的“德高望重”值得进一步分析,其真实性也值得我们探讨。而在第一段话的最后,叙述者又含蓄地提到“人们有时候认为海德格医生和他的四位客人有点精神失常”[6]。如此看来,叙述者其实在一开始就已提醒读者,海德格医生或许并不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而这一点在描述医生的书房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那间光线暗淡、遍布蛛网和尘埃的老式房间就毫无积极意义可言;其次那面梳妆镜,据说“医生所有过世病人的亡灵都住在这面镜子里,每当他朝那边看时,这些亡灵便会盯着他的脸看”[6]。从这里可以看出,死于海德格医生手下的病人似乎不在少数,其中包括海德格医生当年的未婚妻。这个漂亮的姑娘原本仅仅是“轻微的不适,却在服下了他开的一剂药后,在婚礼当晚离开人世”[6]。这一切都不得不让人严重怀疑海德格作为一名医生的实力和水平。同样,海德格也根本没有得到他四位朋友的尊重,并且当朋友们听到他的实验提议时,他们“猜想不外乎是在抽气机里杀死一只老鼠,或用显微镜观察一张蜘蛛网,又或者与之相类似的荒唐玩意儿,反正不会比这些更新奇”[6]。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医生实际上连合格的医生可能都谈不上,更不用谈是什么德高望重的医生了。确如文中的一段独白讲到的那样,“海德格医生就是一名十分古怪的老绅士,其怪异已成为许多荒诞故事的中心内容”[6]。或许,“怪异”、“荒诞”才是他的真实写照。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德格医生展现出来的贤明和睿智的形象,不过是他的人格面具而已,是他根据社会对医生的期盼而表现出来的伪装,并不是真实的自我。然而海德格医生似乎深陷他的人格面具中。若不结合叙述者对他的描述,而是单看他自己的行为与话语,或许我们根本无法戳破他的伪装。对于人格面具这一原型,荣格曾进一步申明,如果个体深陷于人格面具中,则很可能出现精神失常状态,如易怒和抑郁两种情绪[8]。海德格医生及其书房给人的阴森与压抑之感或许正是这种失常状态的外在体现。其内心的邪恶更是通过将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暴露了出来。

4. 阴影的投射

所谓阴影,是指自性(self)中由于被自我(ego)压制而成为无意识的部分,“是人格中原始低下、无法节制的感情,代表‘挑战整个自我人格的道德问题’,它的浮现需要人们意识到‘人格的黑暗面不仅的确存在而且就在眼前’。阴影一旦出现在意识里便是低劣的不道德的欲望,因此承认自我的阴影需要足够的道德勇气来克服意识的阻力。为了避免道德阻力所引起的羞愧、焦虑和负罪感,意识更乐于把自我人格中的阴暗可怕的一面‘投射’到他人身上,正如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观看莎士比亚《麦克白》里残暴凶恶的麦克白、《奥赛罗》里阴险狡猾的伊阿古一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无意识地同情甚至认同某些不道德的任务(如弥尔顿《失乐园》里的撒旦,歌德《浮士德》里的魔鬼):因为我们身上也有同样的‘阴影’”[9]。

在《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中》,深陷于人格面具之中的海德格医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阴影,更无法意识到这是他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在文中,首先出现的阴影便是海德格在镜中看到的形象。每当海德格医生朝镜子里面看时,便会看到那些盯着他的脸看的亡灵。荣格提到,“无论是谁往水面上看,他都会首先看到自己的脸。无论是谁亲自去看,他都会有与自己对峙的危险。镜子不会阿谀奉承,它忠实地显现映照其上的一切;换言之,映照出我们从未向世人展示过的那张脸,因为我们盖之以人格面具,即演员的面具”[7]。因而,当海德格医生在镜子里看到那些亡灵时,实际上也映照出他真实的自我。亡灵没有肉体、漂浮不定、腐朽陈旧,它们在镜中的显现映示出海德格医生的内心。和那些早已作古的亡灵一样,海德格医生的内心世界早已腐化朽烂。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毫无疑问,这一场荒诞的实验是海德格医生一手主导的。在故事中有这样的描述,尽管海德格医生询问了他的老朋友们是否能够帮忙做实验,然而“还没等他们回答”,海德格医生就拿来“那本黑皮面装帧的沉甸甸的对开本书”[6],从中拿出年岁久远的玫瑰花,并将花放入回春泉水之中,向老朋友们展示了回春泉水的魔力。实际上这是他吸引他们的手段。至于那从一开始就已经放在桌上的四只香槟酒杯,更是说明了从一开始,海德格医生就已经确定了这四位老朋友一定会做这个实验。之前的询问只不过是他人格面具驱使下的一种礼貌。同样,文中并没有四位老人答应做实验的叙述,而在海德格医生一边说着如何获得这回春泉水时,一边在四只香槟酒杯中倒满回春泉水,并且在四位老人想要喝第三杯之前,海德格医生早已将杯子盛满了。

可以看出,实际上四位老人是一步步地被海德格医生牵着做了这个实验,而海德格医生只是以一副漠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姿态,心安理得地观看了他们的荒诞表演。正如上文所述,之所以可以心安理得地观看,实际上是因为海德格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阴影”,内心也有同样的渴求。通过观察实验在自己朋友身上的反应,海德格医生实际上是将自己阴暗的想法投射到了出演这一荒诞剧的四位老人身上。如果说四位老人无法正视自己衰老的现实,不能深刻反省年轻时的荒诞不羁的话,那么作为实验主导者的海德格医生也同样在逃避现实。医术不佳、生活孤单,海德格不愿接受当下的生活状况。他也渴望回到过去,回到年轻时的多彩生活中去。对于他无力改变的事实,他一直在逃避,一直不愿去正视。

正如荣格所解释的那样,投射常常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带来生活中的悲剧:一个人既搞糟了自己的生活也搞糟了他人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悲剧的源头实际上在他自己,相反地,还不断地去促成悲剧的发生[8]。海德格医生正是如此,他一直试图标榜自己的实力,甚至借助“魔法”来做实验,这反而更加证实了他没有专业实力的事实。最终,他落到只能依靠“魔法”的地步,而这出由他主导的荒诞剧最终导致的结果则是把四位老人送上了寻找回春泉水的道路,为的是“从此,无论早晨、中午还是晚上,都能畅饮那回春泉水”[6]。

就海德格医生的实力而言,研制回春泉水的能力实在让人怀疑。故事中曾多次提到回春泉水有着酒会产生的效果,并且故事中还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在四位老人沉浸在恢复青春的闹剧中时,“由于房间里光线昏暗,他们又都还穿着过时的服装,因而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幻觉,好像那面高大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是三个苍老不堪、头发灰白、形容枯槁的老头子,他们正在可笑地为一个瘦骨如柴、相貌丑陋的干瘪老太婆争夺不休”[6]。同时故事在最后也提到“回春泉水的效力比葡萄酒还要短暂”[6],因此,回春泉水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只不过是海德格医生自己调剂的又一失败的药剂,甚至可能就是某种“烈酒”而已。

5. 结语

海德格医生自始至终以一副智者的姿态,用似乎具有魔力的回春泉水,主导了一场让四位年迈朋友重返青春的实验,并企图通过这样一项实验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训诫意义。然而,借用荣格的智慧老人、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三种原型,便能还原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医生形象。因为他的四位老友未能在得到二次机会后改善自己的品行,“成为当代所有青年在道德和才智方面的楷模”[6],海德格医生便表示他自己永远不会去饮用回春泉水,即使它的功效有几年之久。这其实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即使是他自己喝了回春泉水得到青春,他也无法走出曾经的自我,也一定会重蹈覆辙再次犯下年轻时的错误。

霍桑在《海德格医生的实验》中塑造的医生形象,除了揭示出人性的弱点之外,更给了读者们以下启示:人性中有弱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且刻意逃避真实的自我。因而,对个体而言,要正视自身弱点,“意识到阴影,承认性格黑暗面实实在在地存在,接受心灵中冲突与矛盾存在的事实,逐渐将之内化融合,从而实现意识的扩展和人格的提升,即实现个性化”[7],才能达到

在医学实验的背后

人格的完善。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美国经典作家的科技伦理研究”(12YJA75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canlon, L.E. (1962) That very singular man, Dr. Heidegger.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7, 253-263.

[2]张慧荣(2010) 评霍桑短篇小说中的身体改造和生态灾难. 文学研究, 1, 169-170.

[3]陈慧君(1983) 象征?语言?小说——《霍桑短篇小说集》拾零. 外国文学研究, 1, 94-97.

[4]Jung, C.G. (1967) The collected work of C. G. Ju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5](1965)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Vintage Books, New York.

[6]朱振武, 主编, 白案杨, 等, 撰(2010) 胎记——霍桑短篇小说(评注本).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上海.

[7]荣格, 著, 徐德林, 译(2011)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8]Guerin, W., et al. (2004)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9]朱刚, 编著(2006) 二十世纪文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霍桑试验

管理学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关键词:霍桑实验非正式组织管理学 本文是管理知识点滴(1)——霍桑实验。 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由梅奥教授作为顾问参与的,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照明实验,大规模访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几个阶段。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想找出劳动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的促成了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 霍桑实验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 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梅奥教授团队是中途介入的)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霍桑实验案例

霍桑实验一、照明实验 时间: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具体实验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 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 时间: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Basophilic stippling嗜碱性点彩 ESR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血沉率红细胞沉降率 HCT hematocit血细胞比容 PCV packed cell volume 血细胞压积 MCV mean corpuscular volume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 ratio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粒:红比值 Howell-Jolly body H-J小体 Cabot-ring 卡-波环 APTT (activated particle thromboplast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Shift to the left of neutrophils核左移 Shift to the right of neutrophils 核右移 Auer bodies 棒状小体 Proliferative degree of bone marrow 骨髓增生度 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 CRT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BT bleeding time CT 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 PT prothrombin time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Tumor marker 肿瘤标志物 Polyuria多尿 Oliguria少尿 Anuria 无尿 Hematuria 血尿 Hemoglobinuria 血红蛋白尿 myoglobinuria 肌红蛋白尿 Bilirubinria胆红素尿 Pyuria 脓尿 bacteriuria 菌尿 Chyluria 乳糜尿 lipiduria 脂肪尿 Proteinuria 蛋白尿 Glomerular proteinuria 肾小球性蛋白尿 Tubular proteinuria 肾小管性蛋白尿 Mixed proteinuria 混合性蛋白尿 Overflow proteinuria 溢出性蛋白尿 Histic proteinuria 组织性蛋白尿 False proteinuria 假性蛋白尿 Hypoproteinemia 低蛋白血症 AID 自身免疫性疾病 FCM 流式细胞术 莫氏试验mosenthal’s test 浓缩稀释试验 concentration dilution test 昼夜尿比密试验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 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 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 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3.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4.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 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5.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26.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27.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 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8.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2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 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0.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31.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 1/3。 32.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3.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34.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35.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36.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37.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3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论“霍桑试验”对我们的启示

论“霍桑试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从政府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证明“霍桑实验”及其结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可应用的正确性和广泛的借鉴性。 关键词:霍桑试验,社会人,政府人员,启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 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一、霍桑试验 在霍桑实验中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霍桑试验通过四个阶段的实验提出了一下见解: 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把职工看成是“经济人”,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重点必须放

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于人是社会高级动物,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非正式组织”对职工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可是,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人工作态度,即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然只是机械的延伸;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它替管理学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它同时也令研究者检讨实地调查不能与标的物太接近,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称之为霍桑效应)。梅奥与同僚发现经营者要对管理的人

实验诊断学 名词解释 (包括英文)

1.核右移:外周血象中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外周血象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的现象 ,称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3.中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4.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常见于感染和恶性肿瘤。 5.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Auer小体)。常见于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细胞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不出现。 6.网织红细胞(reticulo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形成蓝色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平均﹥3个/HP,而外观无血色者,称镜下血尿。 8.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平均﹥5个/HP,称镜下脓尿 . 9.蛋白尿(proteinuria):当某些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20mg/24h,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蛋白尿。 10.糖尿(diabetic urine):当某些因素引起尿糖含量升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糖尿。 11.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s):在管型的蛋白质基质中嵌入白细胞且所含白细胞的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时,称白细胞管型. 12.粒红比值:指粒系统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与有核红细胞各阶段百分率总和之比。正常约3-4:1。 13.骨髓增生程度:指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 14.裂孔现象:急性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阶段细胞的现象,称裂孔现象。 15.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而酶活性反而降低,这种现象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16.oliguria:total urine volume of 24hour in adult is less than 400ml or urine v olume per hour is less than 17 ml. 17. MICM: Leukemias analysis by morphorlogy、 immunology、 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 18.Total serum bilirubin:Total serum bilirubin equals direct bilirubin plus indirect bilirubin. 19. Jaundice: Jaundice is the yellowish discoloration of the sclera, skin, mucous membranes, and body fluid caused by disorders of bilirubin metabolism。 20. leukopenia and neutropenia: The amount of WBC is lower than 4.0X109/L called leukopenia and theabsolute value of neutrophil is lower than 1.5 X 109/L called neutropenia。 21.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简述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140 B.140~170 C.120~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网织红细胞0.005~0.015 B.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嗜酸性粒细胞0.5%~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90g/L~60g/L C.60g/L~30g/L D.<60g /L E.<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MCH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MCH24pg,MCHC290g/L,应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 22.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2个/HP B.>3个/HP C.>4个/HP D.>5个/HP E.>7个/HP 23.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腊样管型 24.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1.025 C.1.020 D.1.015 E.1.025~1.035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水 E.前列腺肥大 27.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管型 E.红细胞管型 30..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完整完美版

1.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又称红细胞压积,血细胞在血 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减,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2.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RBC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 RBC,体积较正常RBC较大,称噬多色RBC或多染色性RBC。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RBC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多见。 3.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紫红或 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N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 4.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中早| 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增高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5.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N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者。主要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退。 6.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 象反应。周围血中WBC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粒红比 (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粒细胞数与幼稚RBC总和比,正常值2—4:1. 7.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 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8.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 常,导致RBC、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特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9.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 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记忆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1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12.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时 间,反应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 13.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 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延长见于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1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 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 15.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 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成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 16.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 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 17.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18.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 障碍所致。 19.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RBC平均>3个。

霍桑实验案例

霍桑实验案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霍桑实验 一、照明实验 时间: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具体实验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 时间: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

浅谈霍桑实验三个结论

浅谈霍桑实验的三个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霍桑实验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实验。因为它并未如实验者所预期的产生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感或者单调感等的实验结果。相反,实验证明:照明度的改变、福利待遇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太大影响。 可是,霍桑实验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它可以称作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把心理学研究方法全面引入管理领域一个里程碑。所以,霍桑实验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在于否定了“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社会人”的观点。【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指出人类并不是“一堆无组织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些组织得很紧凑的团体”。人们存在工作中合作的愿望,管理者不能忽视人的这种合作愿望,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降低“士气”,从而降低劳动效率。1①摘自《关于霍桑实验的几点思考》文:陈伟】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经济人”即是把人当作赚钱的工具,一直都在追求物质利益。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当时的人们正处于对最低层次的需求即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追求,所以无法考虑到社会群体对生产的意义。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也产生了更高级的需要,比如尊重需要、情感与归属的需要等等。“经济人”只重视了物质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对于管理心理学而言,“社会人”理论可以促进企业中对员工的管理,使管理的方式更加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意义。 霍桑实验中比较重要的第二个理论是“士气理论”。【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好的工作条件,所以管理者应该关注动作分析、工具设计、改善条件、制度管理等。而霍桑实验表明,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2②摘自百度百科】士气理论从霍桑实验中访谈理论一节得以体现。通过与工人的谈话,实验者发现,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改进谈话内容与谈话时长之后,实验者发现工人们对工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着众多不满,而谈话促进了工人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从而减少了工人对于工厂生产的抱怨,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这种谈话的方式,鼓舞了工人的士气,对提高工人生产效率有极大作用。有一个成语叫做“一鼓作气”,同样也是说到士气的问题。当士兵的士气一次次被消磨时,攻击是达不到最好的效果的,同样,员工也需要“士气”。在长期的工作中,员工的士气已经被消磨殆尽,要让员工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出来,重新鼓舞士气,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果。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就是要帮助管理者管理好企业员工,使之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士气理论无疑也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1摘自《关于霍桑实验的几点思考》文:陈伟 2摘自百度百科

《实验诊断简答题》word版

六号楼509宿舍打,2010级临床五班 1.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 答: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估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2.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诊断灵敏度:指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特异性:指检验莫项目确定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诊断确认度 连续定量数据分析 3.参考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个体进行莫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制,通过观察测定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要紧急处理。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生理性为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常见肺源性心脏病等;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病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色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这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常见。 6.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临床意义 答:(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物质,是核糖体。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核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环 (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细淡紫红色环形,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成人出现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7.贫血的实验室检验项目: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