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aza-2dC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对Annexin A1A2表达

5-aza-2dC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对Annexin A1A2表达

5-aza-2dC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对Annexin A1A2表达
5-aza-2dC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对Annexin A1A2表达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1995年以来我国造血干细胞工程与相关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关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陈竺、陈赛娟等为正常和急性白血病人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DNA文库的基因表达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工作体系。他们在许多白血病细胞系的干/祖细胞中发现了300个新的相关基因。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树浓、黄绍良等从人的桑葚期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诱导出造血细胞等。北京输血研究所裴雪涛等从成人和胎儿的骨髓分离出成年源干细胞,又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和神经原细胞等。他们成功地构建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cDNA扣除文库,获得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在胎儿特异表达基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学重点实验室赵春华等证实从胚胎胰腺、骨髓和肝脏中都可以分离出人间充质干细胞,又证明G-CSF可以使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促造血重建。北京基础医学研究所毛宁等的实验不支持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最近他们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分化重现了胚胎早期造血发生的生物学程序以及Smad5基因调控在胚胎造血发生中的必要性和多样性,又表明其上游配体TGF-beta家族分子在胚胎发生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针对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作了评论。国际上曾风靡一时的“横向分化“有关的实验都没有用完全纯化的胚层干细胞或组织干细胞来证实。然而,完全纯的胚层或组织定向的干细胞克隆是无法制备的。成年或胎儿全身各类组织中混有一些定向某胚层的或某组织的干细胞,甚至还混有桑葚胚干细胞。它们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中停止参与胚胎发育而残留下来的。它们在体内处于静止期,寿命长,长期存留在成人的各种组织中。各胚层和组织干细胞混杂在一起,它们都没有特异的形态、表型和功能,无法分离纯化,甚至和成人组织细胞也很难分开。它们在体外实验适当的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在那些想证明组织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实验中,都无法排除上述可能。本专论指出,只有桑葚胚干细胞是全能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向各个胚层分化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定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 病因:慢粒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是物理、化学、遗传等多因素性疾患。 1.细胞遗传学慢粒患者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伴标记染色体ph1已得到公认。 2.G6PD同工酶慢粒的克隆性质进一步亦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证实。目前已知G6PD的基因密码子定位在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着二种细胞群体,即G6PDA和B同工酶。研究发现携带有G6PD同工酶的杂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进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变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 3.细胞动力学慢粒时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导致大量细胞的积聚。 4.脾脏因素脾脏在慢粒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虽尚未阐明,但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 病理生理学 慢粒的病理主要为血液、骨髓和脾内充满大量幼稚粒细胞。肿大的脾脏、正常结构为髓外造血细胞所取代,有粒细胞、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甚至可发生梗死。轻度肿大的肝脏,虽有髓细胞浸润,但对肝细胞无明显损害。骨髓除见有各阶段粒细胞,并有一定程度纤维变性,随病程的进展,骨髓纤维变性不断加重,骨质硬化、髓腔狭窄,造血细胞显著减少。 诊断标准: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有肝脾肿大或不肿大。 (2)血象:白细胞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5%~10%,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10%。 (4)染色体:有ph1染色体。 (5)CFU一GM 培养:集落和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有下列两项者,可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不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1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不是B细胞的免疫标志() A.CD10 B.CD19 C.CD68 D.HLA-DR E.CD22 B细胞分化抗原有CD10、CD19、CD20、CD21和CD22;而HLA-DR属非特异性抗原,它可表达于干细胞、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另外CD11b、CD31~CD36、CD64、CD68等是粒-单核细胞共有的标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符合白血病的特征() A.白细胞有明显的质和量异常 B.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肝、脾和淋巴结 C.白血病细胞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D.白血病细胞可进入周围血液中 E.骨髓象红系增生可受抑制 白血病可有多种浸润表现,多见骨关节疼痛,较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甚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表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确诊白血病的最重要手段() A.外周血检查 B.浆膜腔穿刺 C.骨髓检查 D.腰椎穿刺 E.以上都不正确 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https://www.sodocs.net/doc/b99589261.html,/ 瑜伽减肥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凡遇下列哪些情况可以不行骨髓检查确诊() A.不明原因发热,有恶病质 B.血友病 C.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或可疑细胞 D.血细胞原因不明减少或增多时 E.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试验是诊断和鉴别本类疾病的重要方法,另外,血友病患者不易行有创伤性的检查,容易引起出血。

白血病的形成和发展

白血病 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白血病可并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无论是各大媒体关于“救助白血病患儿”的报道,抑或是街头巷尾时常议论的“XX家孩子得了白血病”,白血病以它较高的发病率和复杂的治疗,在众多恶性肿瘤中也有着一定“地位”。不过在医学上,“白血病”实际上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词汇,被称为“白血病”的疾病,可以有数十种之多。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也不再可怕,系统治疗可以让大多数患者重获健康。 “生命之河”与白血病 我们都知道,身体内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血液依靠血液循环流动,而血液中丰富的各种血细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同其他所有细胞一样,如此重要的血细胞也有一定的寿命,并且实际上很短(通常介于几天到十几天之间),那么我们的身体是靠什么机制,来使血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呢?这个问题,还要从造血干细胞的故事说起。

骨髓是成年人体内唯一的造血部位,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它们属于尚未分化的细胞,因此具有较好的全能性(“多能”之名也由此得来)。在体内众多信号的调控之下,它们会首先进行初步分化,成为造血祖细胞(此时细胞未来的分化方向已经基本确定),而当人体需要补充血细胞时,造血祖细胞便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分化,形成血细胞。其中粒系祖细胞可以形成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都是白细胞的重要分型),红系祖细胞则会发育成红细胞,巨核系细胞会在未来成为血小板。此外,多能造血干细胞也可以分化成为淋巴系祖细胞,从而进一步形成淋巴细胞。 然而,倘若骨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系祖细胞由于环境、遗传、突变等因素而受损,就有可能形成突变细胞,也就是俗称的白血病细胞。当突变细胞通过分裂,在体内的数量超过110亿个时,正常负责造血的祖细胞就会被这些“流氓”挤得毫无立身之地。表现在血液中,就会是白细胞的数量多到恐怖(可以是正常人的2~5倍),但其中抛去那些“流氓”,真正能干活的反而要比正常人少很多,贫血(红细胞生成受阻)、出血(血小板生成受阻)等现象也会随之而来。 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与表现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来源,我们可以把白血病分为两类--髓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起源于淋巴系祖细胞),而根据白血病病情的进展速度,又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如不治疗,生存期基本<1年)和慢性白血病(不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介于5~10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诱发它们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危险因素: 吸烟,包括吸入二手烟; 大量的电离辐射暴露,如曾遭遇核事故,但日常医学检查与此无关; 能够损伤DNA的药物,如部分癌症化疗药物,或是能照射骨髓的放射性药物(如治疗某些血液病的32P); 苯(化工原料),但只有慢性长期大量接触才会增加患病风险;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年版) 一、概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95%以上的患者具有染色体,所有的都有和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患者的年生存率达~,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一线治疗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亦成为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治疗获得持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超过年以上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即功能性治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经是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步成为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选择。在的治疗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先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约占成人白血病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万人。我国年发病率为(~)万人。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美国低于岁人群年发病率大约万,岁人群年发生率增加至万,中位发病年龄岁;欧洲患者中位年龄为岁。中国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位发病年龄~岁。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较为公认的因素是电离辐射,暴露于辐射的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因素与的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去就诊并得以诊断。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检验血细胞计数时才发现血液异常。的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 慢性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脏肿大相关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消瘦、萎靡不适、纳差、早饱感、左上腹或腹部的疼痛不适等。早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后期约有30%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女性可有月经过多。颅内出血少见。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低(少见)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数患者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增高导致栓塞及其相关症状,例如脾梗塞引起的左上腹急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xx年版) 一.概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95%以上的患者具有Ph染色体,所有的CML都有BCR和ABL1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亦成为CML 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TKI治疗获得持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超过2年以上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FR,treatment free remission,),即功能性治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曾经是CM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步成为TKI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选择。在CML的治疗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先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CML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约为(

1.6~2)/10万人。我国年发病率为(0.36~0.55)/10万人。随着年龄增加,CML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美国低于20岁人群年发病率大约0.2/10万,80~90岁人群年发生率增加至 10/10万,中位发病年龄67岁;欧洲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CML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较为公认的因素是电离辐射,暴露于辐射的人群有较高的CML发病率。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因素与CML的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CML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70%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去就诊并得以诊断。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检验血细胞计数时才发现血液异常。90-95%的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 慢性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脏肿大相关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消瘦.萎靡不适.纳差.早饱感.左上腹或腹部的疼痛不适等。早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后期约有30%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女性可有月经过多。颅内出血少见。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低(少见)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数患者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增高导致栓塞及其相关症状,例如脾梗塞引起的左上腹急性剧烈疼痛,阴茎异常勃起。部分患者存在尿酸增高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组胺释放过多引起消化道溃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03T09:37:37.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曲洪澜冯四洲 [导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曲洪澜1 冯四洲1,2 (1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血液科 022150;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30002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34-02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格列卫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85%的患者处于慢性期,一般经3-5年后发展为加速期,6-18个月进入急变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α-干扰素、BCR-ABL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等的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1]。本文拟就这三种方法治疗CML进展作一综述。 1 α-干扰素 1.1临床资料 1.1.1干扰素最适剂量[2] 一般认为其始剂量为5MU/m2?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减量,根据WHO毒性反应调整剂量。临床治疗剂量5×106U/m2时,毒副作用即可出现。 1.1.2疗效临床观察表明CML患者α-干扰素治疗比马利兰和羟基脲有更长的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干扰素单药治疗取得很好的血液学缓解和长期生存。长期随访发现干扰素治疗使慢性期CML患者能够取得15-25%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其中部分患者可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少部分患者获得CCR也获得了长期无病生存,也可能已治愈。 近来的研究表明CML的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与α-干扰素治疗发生疗效有关。其他的一些资料也证实α-干扰素诱导患者产生的T细胞介导的反应是干扰素作用之一,最近在体外研究资料表明干扰素基本活性是针对CML干细胞而不是分化。 2 格列卫 2.1 临床资料 STI571(格列卫)的问世是CML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于199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为CML治疗的金标准,它很快代替了干扰素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但大多数临床数据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虽然疗效显著但还不成熟,大部分试验治疗初诊CML患者临床观察不足2年,其中位生存期为4~6年,然而有关格列卫实验和临床数据包括这些患者早期获得的细胞遗传学缓解证据开始受到了众多研究者极大的关注。 2.1.1格列卫最适剂量和用药时间 CML-CP400mg/d,CML-AP/BC 600mg/d,无效增至800mg~1000mg/d,其半衰期为14~16小时,每天1次用药即可。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皮疹、肌肉痉挛以及骨痛;偶有骨髓抑制,导致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少见;给药剂量较大时可有下肢水肿以及水钠潴留等。该药的最大耐受剂量或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尚未明确。 2.1.2作用机制许多肿瘤存在蛋白激酶活性上调,格列卫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之一被研制成功,它是一种相对选择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胸苷激酶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格列卫在1~10UM浓度时,能选择性对抗CM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它能抑制90%以上的CML祖细胞,但对正常的造血祖细胞无明显作用。因此,不仅对α-干扰素耐药的CML患者使用格列卫治疗能达到完全缓解,而且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耐药机制尽管临床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格列卫耐药现象。不少研究表明BCR-ABL基因扩增和突变能够阻止格列卫与BCR-ABL蛋白的有效结合,而且整个病程中均能出现能够导致BCR-ABL非依赖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继发性基因突变,但这些机制只能解释一部分CML患者格列卫耐药的原因。CML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克隆性增生,像正常造血干细胞一样CML干细胞也能分化,但对疾病状态的维持作用很小。有研究表明CML细胞分化状态不同对格列卫的反应也不同。格列卫对处于分化状态的CML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干细胞相对或完全对格列卫耐药。一项研究评价格列卫对CML恶性祖细胞的作用,发现格列卫能够对CD34+/CD38-原始祖细胞和CD34+/38+定向祖细胞抑制作用,但不能明显增加这些细胞的凋亡,表明格列卫是通过逆转扩增而不是增加凋亡来抑制CML 祖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能够恢复正常造血是通过去除CML祖细胞的扩增优势而不是清除所有的祖细胞。此外,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CML CD34+祖细胞对格列卫也具有不被格列卫杀灭的敏感性,格列卫几乎可以杀死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但处于静止期的CD34+细胞可以存活,这些细胞的存在可能与长期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有关。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CML患者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GR后是否已获治愈?Bhatia等发现CCR后的15例患者均检测到残存BCR-ABL+祖细胞,这一结果表明格列卫不能完全清除原始恶性造血祖细胞,因此,格列卫不能治愈CML。CML干细胞对格列卫耐药的机制还不清楚,但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使它们难以成为格列卫的有效靶细胞。 2.3残留病研究表明即使格列卫治疗取得疗效的CML患者,也存在着残留病。RT-PCR技术证实残留的存在;此外,格列卫治疗后还会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一些研究结果表明CML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CR后即使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也有可能复发。 2.4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对46例格列卫治疗后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GR)或主要细胞遗传学疗效(MCR)的CML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克隆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恢复多克隆改变,但7例(15%)患者在Ph染色体阴性的细胞中发生了克隆性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通常和MDS 相关。有学者报道格列卫治疗7例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其Ph染色体转阴,但检测到克隆性异常,所有患者均有形态上的发育异常,3例患者可见到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三倍体8。 这些克隆性改变由格列卫引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FLalkow等在20多年前就报道了在CML中存在Ph染色体阴性的克隆细胞。但格列卫仍可能与这些异常克隆的出现有关,CML存在Ph染色体阴性克隆的一个解释是CML实际上是正常造血干细胞和CML克隆及其多种无法检测到的异常干细胞克隆共存的一种表现。传统的抗白血病治疗有广泛抑制异常克隆的活性,而CML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如格列卫对缺乏BCR-

低氧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3110(2009)05-1675-03 低氧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项忠元,唐爱国 摘要: 三氧化二砷是传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药物,研究发现该药物在体外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不如体内明显。以此为基础,研究表明模拟低氧化合物和中度低氧环境能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HIF-1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HIF-1α介导的白血病细胞分化并不依赖其自身的转录因子活性,而是通过与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C/EBPα相互作用,促使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本文将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低氧;白血病;细胞分化;低氧诱导因子-1(HIF-1);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造血是一个精细的调控过程,经历了从造血干细胞-多能组细胞-成熟血细胞的过程。出生后,骨髓中不成熟的造血祖细胞逐渐发育为外周血终末分化成熟细胞。造血祖细胞上造血基因相互作用调节这一复杂的造血过程[1]。大多数成熟的外周血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周期短,因而能严格维持其在外周血中的正常数量。白血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使增殖失调,分化受阻,以及造血祖细胞生存延长。以AML为例,在正常造血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如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AML1、PU1等,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正常分化机制阻断,从而导致AML的发生[2]。 随着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 TRA)的促分化效应治疗APL 取得成功后,三氧化二砷(A TO)也被用来治疗耐A TRA和传统化疗药的APL患者[3,4]。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的A TO(0.1~ 0.5μM)在延长治疗时间后能使APL细胞部分分化[5]。然而, A TO体外诱导分化的能力并没有体内强,由此猜测骨髓微环境中有某些因子调控A TO的体内活性。我们知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时大多培养在正常氧分压下,而体内生理条件下细胞往往暴露于低氧条件,例如肺泡中氧分压为16%,外周器官中可低至6%;再者,尽管白血病细胞并不像实体瘤那样在骨髓中形成团块,但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生长,骨髓中氧分压仍会降低,并且部分患者因伴随贫血则氧分压水平进一步降低。以此为基础,研究发现CoCl2模拟低氧环境和低氧孵箱培养能直接在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也选择性的加强A TO 诱导的APL的分化;体内实验亦证明,间歇性低氧能显著延长移植的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并诱导其分化,其中HIF-1α起到重要作用[6~8]。进一步研究表明,HIF -1α蛋白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是不依赖其转录活性的,其中C/EBPα起的是HIF-1α下游效应因子的作用[9]。以这些工作为基础,我们就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1) 作者简介:项忠元(1982-),男,贵州省贞丰县人,硕士,主要从事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唐爱国,导师。1 HIF-1α在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1.1 低氧微环境下HIF-1作用机制 机体短效和长效应答机制严格调控胞内和系统中氧浓度,从而维持精细的内环境氧稳态。这一信号通路的中心就是HIF-1,研究表明HIF-1是参与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肿瘤低氧微环境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HIF-1为异二聚体转录因子,由对低氧敏感的α亚基和持续表达的β亚基组成[10]。α亚基的两个高度保守的脯胺酰残基402、564被特异性的羟基化酶羟基化后,pVHL肿瘤抑制基因(一种E3泛素连接酶)作用于羟基化的HIF-1α蛋白,使其被蛋白酶水解。低氧状态或低氧模拟物(CoCl2,去铁草酰胺DFO)可稳定HIF-1α蛋白。HIF-1α蛋白进入胞核,继而和HIF-1β异二聚化,异二聚体与顺式作用序列中的低氧易感元件结合,上调一系列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葡萄糖转运蛋白、糖酵解酶等),这些靶基因在相应的通路如血管新生,红细胞生成,血管舒缩调节,能量代谢和细胞存活等中起作用,从而使细胞低氧状态缓解[11~13]。 1.2 HIF-1α在低氧诱导分化中的作用 Huang等人研究发现,2%~3%低氧孵箱培养或氯化钴模拟低氧条件可触发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分化伴随着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及与DNA 结合活性的增高,且这种现象不依赖AML亚型而广泛存在[6,7]。相反,3-morpholinosydnonimine能抑制白血病细胞HIF-1α表达,阻断氯化钴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分化[6];偏钒酸盐也可通过抑制HIF-1α表达,从而消除DFO诱导细胞生长停滞和分化的作用,显示出HIF-1α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潜在关系[14,15]。 为了深入探索低氧诱导分化的分子机制,明确HIF-1α蛋白在分化中的作用,S ong等[9]建立诱导表达HIF-1α的急性白血病细胞系,通过分化指标的检测分析,发现HIF-1α蛋白的累积可直接引起白血病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成熟。结果如下:分化相关的形态学改变有细胞体积变小,染色质浓集,核/浆比下降,细胞核变小变形;HIF-1α诱导显著增加CD11b、CD11c的表达而不增加CD14的表达,表明细胞向粒系分化;4种髓系细胞分化标志因子———中性粒细胞胞浆因子1(NCF1),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血清粘蛋白(ORM1)和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日期:2008-8-10 点击:98 【有问必答】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诊断于慢性期(CP)。约20%--40%的病人在诊断时无症状,尽在常规检查时大显白细胞过高。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体重减轻、贫血、盗汗和脾肿大。少数病人以急变为首发表现,一般状况较差,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 2、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个阶段的粒细胞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为主。原始细胞<2%,嗜酸、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多。单核细胞一般<3%,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多数病人有 轻度贫血。 3、骨髓象明显增生,尤以粒系显著,分化发育正常,无病态造血,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原始细胞<5%,若>10%则已进展至加速期,约40%--50%的病人的巨核细胞明显增生,有的则正常或轻度减少;巨核细胞可小于正常,并有核分叶少。红系比例常减少,约30%骨髓标本中可见假性戈谢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若粒系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或有明显的小的病态巨核细胞或明显的纤维化均提示已进入加速期(AP)。 若原始细胞>-20%,则已进展至急变期(BP)。 4、组化/免疫分型 CML/CP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酯酶染色明显减弱,CML-BP时髓过氧化酶金可增强、减弱或消失。CML-CP时的免疫表型为髓系的弱表达,如CD15+,HLA-DR+。CML-BP时则有各种髓 系和(或)淋系的抗原表达。 5、细胞遗传学 90%-95%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11)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除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外,也可有涉及第三或第四条染色体所形成的复杂异位。80%的病人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变,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6、基因诊断可用FISH,RT—PCR或Sourthernblot技术证明骨髓存在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由于BCR断裂点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 编码蛋白。最常见的在BCR外显子12—15的μ区,外显子17—20或cl—c4,(称为μ-BCR)形成P230融合基因,此类并恩表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若断裂在BCR外显子1-2,被称为m-BCR,形成较短的融合蛋白(P190),常见于Ph+ALL,但90%Ph+CML病人中可检测到少量的P190,这类病人往往单核细胞增多, 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 WHO分期标准 1、慢性期(CML-CP)如上述,但临床、血象、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2、加速期(CML-A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⑴外周血白细胞及(或)骨髓中有和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⑵外周血嗜碱细胞≧20%, ⑶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血小板数增高(>1000×

白血病与细胞分化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经常接触放射线物质(如钴-60)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大剂量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使白血病发生率增高。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分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细胞系。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以往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治疗方法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类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通过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长期稳定,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时代过去了。 1.AML治疗(非M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考试重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持续性、进行性白细胞增高,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 ※脾大 ※特征: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一、临床表现 最典型和突出的症状:进行性脾肿大或巨脾。 二、临床分期——分3期 1.慢性期:原始细胞<10%。 2.加速期:发热,脾大,药物失效,嗜碱性粒细胞>20%,原始细胞>10%。 3.急变期:外周血中原始细胞>30%,骨髓中原始细胞>20%,跟急性接近。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 典型: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 慢性期:<10% 急变期:>20%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减低或阴性(阳性再障) 4.Ph染色体阳性t(9;22)(q34;q11),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慢粒。 鉴别诊断 (一)分子靶向治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二)化学治疗 1.羟基脲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

2.α-干扰素(INF-α)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有效的方法。 45岁以下病人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加速期、急变期或第二次缓解期疗效差。 考点汇集 1.化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2.α-干扰素:次之 3.羟基脲:TKI和IFN-α均不耐受 4.骨髓移植——根治 男,25岁。乏力、消瘦、腹胀2个月。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cm,脾肋下 8cm。化验:Hb 138g/L,WBC 96×109/L,Plt 385×109/L。分子生物学检查可见bcr/abl 融合基因。 1.该患者的诊断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C 2.该患者应出现的染色体异常是 A.t(9;22) B.t(8;21) C.t(9;11) D.inv(16) E.t(5;17) 『正确答案』A 3.该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是 A.口服伊马替尼 B.DA方案化疗 C.口服苯丁酸氮芥 D.脾切除 E.VLDP方案化疗 『正确答案』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or myeloid) leukemia (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特点为由于骨髓干细胞失常而导致的,髓细胞的加速且失控地增长,以及髓细胞在血液中的过度积累。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前体过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所有年龄阶段都有发生,但在20~5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年发病率为0.1~0.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占成年白血病患者的15~20%。我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0000例。使用传统治疗,病人患病后1~1.5年内由慢性期进入加速期,3~6个月后,进入急变期并死亡,另外有20~25%的病人不经过加速期而直接进入急变期。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三年,少于20%的病人能存活五年以上。 二、Bcr-Abl癌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元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的异位。临床上以费城染色体,即由于染色体异位而异常短小的9号染色体,为特征。由于此种异位,Bcr基因与Abl基因并置在一条染色体上形成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leukemia)癌基因,其编码产生了致癌的Bcr-Abl融合蛋白。这种Bcr-Abl融合蛋白是一种构成性激活的酪氨酸激酶,能导致细胞癌变。而Bcr-Abl激酶也成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主要靶点,通过抑制其活性,可达到控制及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的。 三、人类发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过程 由于只作用于Bcr-Abl相关蛋白,Bcr-Abl激酶抑制剂以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成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已有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普纳替尼等五种Bcr-Abl激酶抑制剂上市。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的产生主要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目前已证实的BCR-Abl突变有15种,包括Y253H、E255V、F359V、T315I等在内,其中T315I 在突变中占的比重最大,达20%的耐药程度,且耐药程度最高。随后开发的一系列药物如博舒替尼、巴菲替尼、塞卡替尼等也都对该突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反复使用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等二代激酶抑制剂(TKI),T315I突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针对T315I突变有效的TKI已迫在眉睫,为克服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问题,多种新型Bcr-Abl选择性抑制剂正在开发中。 本报告所依托的课题就是通过分析已上市的以及开发中的Bcr-Abl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及其与蛋白的结合模式,通过生物电子等排,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合理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抗T315I突变的Bcr-Abl抑制剂,并与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合作,进行结构优化,构效关系研究,以及药理、药代性质等成药性评价。

关于白血病的图形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白血病的图形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白血病免疫分型原理白血病免疫学分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McAb) 检测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抗原,分析其表现型,以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 对白血病细胞抗原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白血病分型,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国际MIC 分型协作组认为每一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白血病免疫分型对鉴别急淋和急非淋有决定作用,对鉴别急非淋的某些亚型如 M7、M3 也有决定作用,对于一些用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不能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混杂性白血病等有重要意义。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PHSC)分化成熟为功能细胞过程中, 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抗原随着分化成熟过程不断发生改变, 这些抗原称为造血细胞分化抗原。 造血细胞分化抗原是造血细胞分化过程中由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镶嵌蛋白, 其出现、增多、减少或消失与造血细胞分化密切相而表现出与细胞系列及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 这些抗原可作为鉴别和分类造血细胞的标记。 如髓系细胞的MPO、CD33、CD13、CD14、CD15 等抗原; 巨核系的 1 / 15

CD41、CD61 抗原; T 淋巴细胞的 CD2、CD3、CD4、CD5、CD7、CD8 等抗原;B 淋巴细胞的 CD19、CD20、CD22 等抗原。 至今尚未发现白血病细胞特异性抗原,而白血病细胞是造血细胞在某一分化阶段的大量积累,表达与之相应的造血细胞分化抗原,因此可用造血细胞分化抗原类标记检测白血病细胞; 但白血病细胞毕竟不是正常造血细胞,其抗原表达与正常造血细胞并不完全相同。 常有丢失某一分化发育阶段正常应有的抗原,或表达某一分化发育阶段正常不应有的抗原,或表达其他系列抗原,部分丧失了系列专一性和分化的严格性。 用 FCM 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 由于FCM 可根据 FSCSSC 直方图区分细胞并可圈定检测细胞范围(Bitmap,无定型门),或用 SSC(线性或对数)和 CD45 直方图圈定检测细胞范围(Bitmap,无定型门),排除其他细胞干扰,因此较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法或免疫组化法结果更准确。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白血病免疫分型其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系列特异性指标是:T 淋巴细胞系--胞浆 CD3(cCD3),B 淋巴细胞系-- cCD22 或 cCD79,髓系---MPO 或 cCD13,一般可先用他们区分细胞系列后再进一步分析某一系列亚型和分化阶段。 1. ALL 的免疫学分型 1986 年前分为普通型 ALL(cALL)、未分化细胞 ALL (Null-ALL)、T细胞 ALL( T-ALL)、前 B 细胞 ALL (PreB-ALL)、B 细胞 ALL (B-ALL)五型;1986-1994年分为两大类九型(非T-ALL六型,T-ALL三型),九十年代后期有人按临床实用性一

最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 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最新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以贫血、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高、常有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为特征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本病有从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演变为加速期(accelerate phase, AP) 最终进入急变期(blastic phase, BP) 这样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白血病细胞有特征性 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Ph 染色体)及由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的BCR/ABL 融合基因异常。 CML 的年发病率为1/100,000 ,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高峰发病年龄为50 岁~60 岁,男性:女性为1.4:1 。现代CML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细胞遗传学缓解(即Ph+细胞消失率)和分子生物学缓解(即BCR-ABL 融合基因转阴率),而非仅为血液学缓解,争取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 一个考虑CML 的患者,除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外,还应做以下试验室检查: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生化检查,骨髓穿刺涂片分类计数(需特别注意原始细胞和嗜硷粒细胞比例),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定量PCR 检测BCR/ABL基因。如果患者Ph 染色体和/或 BCR/ABL 融合基因阴性,则不考虑CML 的诊断。一个CML 慢性期患者确诊后应进行预后评估,现行的预后判断主要有Sokal 等(1984)在国际CML预后研究组上提出的相对危险公式和Hasford 等提出的新积分系统。相对危险度计算公式如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皮书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白 皮 书 2015.06

前言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俨然是一种“绝症”,频频见诸报端的白血病患者的故事,更让人谈虎色变。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5.76/10万,在0-16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就是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除了这主要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白血病如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6-2.0/10万[1];在中国约为0.36~1/10万,以中老年人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体肿瘤,但其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经历了20世纪初的放疗,核素治疗,20世纪50年代的白消安治疗,60年代的羟基脲,再到80年代的甲异酸,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首个能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药物治疗——干扰素治疗。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使得超过80%的首次发病的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到8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然而,由于耐药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