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模型评估方法

模型评估方法

模型评估方法
模型评估方法

摘要

本文立足我国二线城市,从河南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市调公司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应用情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二线城市常用的传统回归方法的应用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优势互补方案,同时,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目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笔者认为,在实际满意度研究过程中,将多种参数估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回归主成分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二乘

引文

满意度研究是当前市场调研的热点,很多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满意度调研,并将其结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河南君友商务咨询公司是较早涉足满意度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型公司,已为多个客户做过满意度项目,既有长期定量监测,也有神秘顾客等方式。实践表明,满意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满意度模型,而满意度模型的参数估计则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本文试图在现有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比分析各种参数估计方法的特点,以便在今后满意度测评中,针对不同满意度模型选择合适的参数估计方法。

一、二线城市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应用

目前,我国二线城市大多数市调公司主要还是采用回归分析来进行满意度模型的参数估计。

回归分析(Regresion)是通过分析数据拟合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来检验影响变量的显著程度。例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满意度模型方程“总体满意度=a+b1*产品满意度+b2*服务满意度+b3*价格满意度”。一般情况下,通过上述方程就可以分析各环节满意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相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些细项对各环节满意度的影响。

因此,回归分析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有效且易用的方法。但是,在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回归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回归分析无法解决多重共线的问题。

多重共线指的是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甚至高度相关,这种现象在实际调研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回归分析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一项关于乘客对乘车环境的满意度研究中,得到这样一个回归方程,

Y=0.276+0.073*站内环境+0.053*乘车方便性-0.042*站内安全感+0.033*车内环境-0.023*乘车方便性+0.022*广播质量+……。这个方程有个很奇怪的地方,站内安全感和乘车方便性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是负向的,这是有悖于常理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结果。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也就是所谓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图来说明多重共线性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到,产品满意度和服务满意度之间有很大一部分重叠,这就是多重共线部分。由于多重共线的问题,此时的b1、b2两个标准回归系数已不能被用来准确地说明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大小。同时,由于多重共线的问题,回归方程估计的系数会非常不稳定,不同样本得到的回归系数会有很大差异,从一个样本得到的回归系数推广到总体时,结果就很不可靠。所以说,多重共线的问题是多元回归技术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

其次,回归方法使用的前提假设条件是各观测变量不存在测量误差,即各观测变量都已被百分之百真实测量出来,而这一假设在测量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是不可能满足的。经典测量理论认为:测验分数=真分数+误差分数,误差分数是无法避免的。同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是人力和主观愿望所无法控制的,但回归方法由于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如果测量误差越大,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的误差也越大。

除了多重共线和测量误差的问题之外,回归方法还存在无法同时考察多个因变量的问题等。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市调公司是如何解决的呢?

优势互补:主成分回归

为了解决回归分析方法的多重共线问题,部分市调公司适时地引入了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实质是将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结合起来使用。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产生若干个主成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相关性较强的变量就会被综合在一个主成分中,而不同的主成分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

然后,以这些主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此时就不会再出现共线的问题。

举例具体说明如下:

对产品满意度而言,可能有产品性能、性能稳定性、硬件质量、配置合理性、外观造型、颜色搭配、产品说明等测量指标,但是相关分析发现,部分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那么,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就会由于多重共线的问题而造成结果不稳定,此时,就可以通过主成分回归方法来解决:第一步: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如下图:

第二步,再以这两个主成分为自变量、产品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这样,主成分回归就解决了多重共线的问题,从这点来看,主成分回归比传统回归分析又前进了一步。但主成分回归没有解决测量误差的问题。

如何解决测量误差问题?目前,二线城市的客户要求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在一线城市,大型市调公司面对高端客户时就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在此,笔者介绍两种主流的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二、主流的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在满意度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中,技术比较成熟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有结构方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等。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结构方程模型是在己有的因果理论基础上,用与之相应的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该因果理论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因果模型、路径图等形式加以表述。一般而言,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

如上图所示,测量模型分析的是测量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而结构模型分析的是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以协方差矩阵匹配的策略为基本思路,对模型参数进行整体估计,从而可以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的问题。同时,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在模型设定时将各观测变量的误差项一一注明,从而给出更符合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情况的结论。

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来实现,目前流行的有Amos、Lisrel等。例如,利用Amos4.0设计关于员工工作表现模型,根据理论,我们假设,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因素包括相关知识,工作价值,以及对

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实地访问,得到数据,根据数据间的协方差矩阵与假设模型的协方差矩阵的匹配程度,估计参数如下图:

与传统回归相比,结构方程模型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和测量误差的问题;其次,它可以充分考虑多因变量的问题;其三,它能够很好地体现调研人员的专业和理论思维能力。最后,结构方程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整体、综合地分析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

但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也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结构方程模型一般要求比较大的样本容量。确定样本容量大小,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数目,变量的数目越大,所需的样本容量也就越大。

观测变量的分布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如果所有的观测变量都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则只需较小的样本容量。Bentler和Chou(1987)建议,如果所有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容量与自由参数数目的比值达到5:1就够了;如果变量非正态分布,需要较大的样本容量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结果。

但对于顾客满意度和各个结构变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模型中测评变量存在较严重的偏态情况(如,各观测变量明显的偏离于正态分布),结构方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处理,这时就需要引入偏最小二乘法。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Method,PLS)

偏最小二乘法是集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以及主成分分析为一体的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这种算法最初由H.Wold在1966年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学中。

偏最小二乘法的整体模型如下图:

从偏最小二乘法整体模型来看,与结构方程模型非常类似,但二者在具体估计方法上有差异:

首先,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和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偏最小二乘法使用偏最小二乘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其次,偏最小二乘法采用的估计策略是首先估计每一个潜变量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的关系,然后考察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是通过匹配假设模型的协方差矩阵与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同时整体估计所有参数。这样,从分析的整体性上来看,偏最小二乘法逊色于结构方程模型。但是由于偏最小二乘法可以处理非线性关系与非正态分布指标,其适用性要优于结构方程模型。

从基本估计方法上看,偏最小二乘法与前面的主成分回归很相似,二者都抽取了主成分,只是提取主成分的方法不同。简而言之,主成分回归使用的是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偏最小二乘法使用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密西根大学的MichaelD.Johnson和Anders Gustafsson用实例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非常相似的。如下图所示:

比较两种方法估计结果的残差发现,偏最小二乘法计算所得的拟合残差较小,稳定性高。可见,偏最小二乘法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由于偏最小二乘法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只有少数的市调公司在使用。

小结

综上所述,传统回归与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但其局限性较大,在使用时尤其要注意其共线性与误差处理问题;结构方程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在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中各有优势,两者在精度估计上均优于回归分析方法,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综合几种方法在满意度模型参数估计时的特点(见下表):

在实际满意度测评时,应根据数据特点及应用要求来选用合适的参数估计方法。如果一种参数估计方法不能达到目的,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建模就是将偏最小二乘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起来使用:首先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抽取主要的潜变量,并估计出潜变量的值,以利于综合的比较;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整体模型,重点考察变量间的关系。

在国内,北京一家大型市调公司在进行一项多产品的客户满意度研究时,也是同时使用了结构方程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它首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不同类别产品的满意度指数,这样既可以实现满意度监测的横向比较,又可以实现对不同时期的满意度指数进行纵向比较,最终为该产品企业制订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实际上,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参数估计组合方法有待开发。作为市调公司,我们将本着为客户负责的原则,在仔细分析满意度模型及数据特点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参数估计方法或方法组合,提高调研结果的精度,以求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参考资料:

·肖琳,何大卫.PLS回归方法及其医学应用,中国卫生统计[J],2004,4,19(2):76-79

·侯杰泰.为何需要结构方程模式及如何建立潜伏变项,教育研究学报[J],1994,9(1):87-92

·温忠麟,侯杰泰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20:186-194

·韩金山,等.系统的pls方法在满意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运筹与管理,2005,10

·梁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统计研究

·金勇进,梁燕.偏最小二乘(PartialLeastSquare)方法的拟合指标及其在满意度研究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J].2005,24(2):40-44

·孙连荣.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原理及操作,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肖琳,何大卫.PLS回归方法及其医学应用.中国卫生统计

基于ADC模型的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ADC模型的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针对通信网络性能指标多、效能评估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DC模型的效能评估方法,并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实现。模型选取可用性行向量、可信赖性矩阵和通信保障能力作为关键指标,能够充分体现通信网络的特点进行科学评估。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证明了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估复杂的网络性能指标,并给管理人员提出合理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效能评估;ADC模型;可信赖性矩阵;通信保障能力 0 引言 网络的故障情况及可靠性是网络性能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效能评估系统主要考核的指标[1]。但是现代通信网络的特点是传输速度快、网络规模大、网络复杂性高和异构性,因此使得网络故障管理成为通信网络管理中的一个难题。目前针对网络性能分析和评估的研究并不多,且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因此,网络管理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网络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日益复杂化,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网络保障体制和效能评估系统。 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传统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2-3]和神经网络方法[4]等。其中,将层次分析法用到栅格化信息网中效果不好,因为影响网络性能的指标参数数量多,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便定量分析,因此建立层次模型会有很大的难度;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又会造成训练过于复杂,从而导致评估的效率差,不利于针对现代通信网络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评估。 ADC模型源于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美国空军建立的模型,旨在根据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可用度) 、可信赖性和能力三大要素评价装备系统。该模型层次清晰, 易于理解和计算, 可以进行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效能评估方法, 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8],但是应用在通信网络领域并不多。相比较传统的评估方法,基于ADC模型的评估方法更能够科学地分析影响网络性能的各个指标,智能分析结果并评估网络的可靠性,最后制定出包含网络运维、检查、服务、安全及设备维修等五类指标体系及考评策略,并对网元的扩充和调整给出合理建议,从而为网络维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依据。 本文根据通信网络的实际特点,设计了基于ADC模型的网络效能评估系统,并且采用了可视化的实现。整个系统结合了专家经验和客观指标值来设计,能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基于ADC模型的效能评估系统 1.1 ADC模型 ADC评估模型的解析表达式为: E=A·D·C(1) 式(1)中,E为系统效能;A是可用性行向量,表示系统在任意随机时刻开始执行任务瞬间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表达式为A=(a1,a2,…,an),其中n为状态数目;D为可信赖矩阵,用于描述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C为能力向量,是系统效能在已知各个状态时系统完成任务的能力度量,是系统性能集中的体现,表达式为C=[c1,c2,…,cn]T,其中矩阵元素ci是装备系统在状态i时的能力。 根据通信网的实际特点,本文提出了的基于ADC模型的通信网络效能评估系统,其中模型中的参数A、D、C分别表示可用性行向量、可信赖性矩阵和通信保障能力。 1.2 ADC模型参数定义 1.2.1 可用性行向量A 可用性行向量A是由系统开始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概率组成, 一般表达式为:A=[a1,a2],

评估模型

如何评判培训目标的达成,分析培训是否给受训者带来知识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最终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多模式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管理是指收集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当中获得的收益情况,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培训效果评估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培训目标的达程度,并据此判断培训的有效性以作为未来举办类似培训活动时的参考。其目的是便于企业在选择、调整各种培训活动以及判断价值的时候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培训效果评估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评估到定量评估、分层次评估到分阶段评估等阶段,在这里笔者介绍二种类型的评估模式。 分层次评估模式 分层次评估模式主要有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的四层次企业培训评估模型、考夫曼(Kaufman)的五层次评估模型、菲力普斯(Phillips)的五级投资回报率(ROI)模型等。 柯克帕特里克模型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运用最广泛的模型。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按照评估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反应层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培训效果评估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满意等。 学习层该层次的评估反映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测定学员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等。 行为层行为层是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学员的上级、下属、同事和学员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 结果层它用来评估上述(反应、学习、行为)变化对组织发展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此阶段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但评估需要的费用、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是培训效果评估的难点。 考夫曼(Kaufman)扩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型,他认为培训能否成功,培训前的各种资源的获得至关重要,因而应该在模型中加上这一层次的评估。他认为,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对本组织有益,它最终会作用于组织所处的环境,从而给组织带来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个层次,即评估社会和客户的反应。

比较分析四种估值模型

比较分析四种估值模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股利折现模型优点: 概念简单:股利是股票所得到的报酬,因此要对他们进行预测。 可预测性:股利通常在短期内相当稳定,因此(在短期内)股利容易 预测。 缺点: 不相关:股利支付与价值无关,至少在短期是如此;股利预测忽略了 支付中的资本利得部分。 预测期:通常要求预测长期的股利;到期价格的计算不可信。 何时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当收入总是与公司创造的价值相关时,模型可以最好地发挥作用。例 如,公司有一个固定的股利分配比率(股利/利润)。 现金流折现模型 优点: 概念简单:现金流是实际发生的且易于考虑,它不会受会计准则的影 响。 熟悉:现金流分析是已熟悉的净现值方法的直接应用。 缺点: 可疑之处: 1.自由现金流不能衡量短期内所增加的价值,得到的价值与放弃的价 值不匹配。 2.自由现金流不能体现有非现金流因素所产生的价值。 3.投资被认为是价值的损失。 4.自由现金流部分是一个清算概念,公司通过减少投资能增加自由现 金流。 预测期: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预测来确认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尤其 是当投资在扩张时,更需要长期预测。 有效性:难以确认预测的自由现金流是否有效。 与预测的内容不一致:分析家预测的是利润而不是自由现金流,把利 润调整为现金流需要进一步预测增加额。 何时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当投资能产生稳定的自由现金流或产生以固定比率增长的自由现金流 时,现金流折现分析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剩余收益模型 优点: 集中于价值动因:集中于决定价值创造的投资盈利能力和投资增长两 个动因,对这两个因素进行战略的思考。 利用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负债表已确认的资产价值(账面价值)。预 测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预测现金流量表。

培训效果评估的经典模型

(一)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 1、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评估模型的内容它不仅观察受训人员的反应和检查学习的结果,还衡量培训前后的表现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该模型将评估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及结果四个层次。 2 、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的假设。 该模型基于以下4个重要的假设 (1)培训评估有4个不同的准则,分别是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 (2)这4个准备的排列是依据培训评估所获得信息的价值来依次递增的; (3)反应层次最常采用,因为这个层次的评估非常容易,而评估结果则较少采用,因为该层次评估难度很大; (4)这 4 个准则之间存在着层次秩序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若受训人员的反应是正面的,他们可能学习更多;学习的越多,他们的行为改变的越多,如果他们的行为改变,这通常是绩效改善的标志。 3、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的拓展 Alliger和Janek (1989)的研究发现,有12篇文章试图报告各个层级之间的 相关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发现反应层次和其他3个层次之间存在的关联。 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中的反应仅仅是从情感上进行评估的,而对培训效用大小的反应则更加重要。 因为效用型反应与培训迁移的相关更大。在学习层次上,原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仅仅注重受训人员当时陈述性知识 学习的评估,而受训人员的程序性知识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培训迁移的程度,并且他们得出了效用型反应与培训迁移的相关,要比传统评估中的学习与培训迁移的相关要大。 (二)考夫曼的5 层次评估模型 考夫曼对柯克帕特里克的4层次模型进行了拓展,即增加了第5个层次——评估社会和顾客的反应,以及培训的可行性。该评估模型超越了单个组织的范畴,重视培训的正外部性,其目的是评估培训项目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三)菲利普斯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1 、菲利普斯培训效果评估流程 评估分为十个步骤:制定培训目标——确定评估计划和基础数据——培训期间的数据收集——培训结束后的数据收集——培训效果鉴别——将数据转化为货币——确定培训成本——确定无形收益——计算投资回报率——实施业务影响响研究。

柯氏评估模型复习课程

柯氏评估模型 又称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由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 Level 1 反应评估(Reaction) :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Level 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Level 3.行为评估(Behavior) :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Level 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也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第五级即Level 5.投资报酬率评估(ROI)。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 对讲师培训技巧的反应 对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反应 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的反应 对课程组织的反应 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所培训的知识和技能

学员最明了他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学员对课程的反应是消极的,就应该分析区分是课程开发设计的问题还是实施带来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评估还未涉及培训的效果。学员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还不能确定。但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必要的。培训参加者的兴趣,受到的激励,对培训的关注对任何培训项目都是重要的。同时,在对培训进行积极的回顾与评价时,学员能够更好地总结他们所学习的内容。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 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时,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反面得到了提高。实际上要回答一个问题:“参加者学到东西了吗?”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但此时,我们仍无法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阶段三、行为改变: 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总之,要回答一个问题:“人们在工作中使用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了吗?”尽管,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开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摘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机制,不仅是检验过去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推进和完善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 一、引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 (一)改革的政策目标 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

柯氏四级培训效果评估法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八个字来说,即是反应(一级),学习(二级),行为(三级),结果(四级)。 培训评估标准有四级: 1.反应标准(一级评估) 用于对表面效果的测评,通过学员的情绪、注意力、赞或不满等对每一个接受培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评价,结合所有人员的总体反应可以得出对培训效果的基本评价。 2.学习标准(二级评估) 培训学习到了什么培训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有效,培训的每一学习过程是否满足和达到了培训所提出的要求 3.工作行为标准(三级评估) 分析培训是否带来了人员行为上的改变。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能力,而能力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培训的效果就要看受训者在工作行为上发生的可观察变化及培训前后的变化程度。 4.组织成果标准(四级评估) 培训的最终评价应该是以组织的工作绩效为标准。也就是说,工作行为的改变带来的是工作绩效的提高。因此,可以直接对接受培训之后的员工工作业绩,以及所在工作部门、科室的集体工作成绩进行测量、分析和判断,确定培训的效果。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是从培训实施者的角度对培训进行评价。培训评价的核心是:考察培训的手段和方法是否有利于提升工作绩效。

培训评估四级标准比较表 二、评估时机 1.一级评估在培训中进行☆二级评估在培训中培训结束时进行2.三级评估在培训结束三个月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或在工作中实施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工作时进行 3.四级评估在培训后半年、一年后从工作绩效中进行评估,或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绩效考核中进行 三、评估方法 1.一级评估多采用培训效果问卷调查、与参训人面谈、培训时观察等方法进行。 2.二级评估采用的方法有:课程中测验或考试,培训效果调查问卷,参训人员培训心得报告等。 3.三级评估。几个月后,以局部调查或访问的方式,访问受训人、受训人直属主管、受训人同事或部属,根据工作量有无增加、工作素质有无提高、工作态度有无变化、处理工作是否感到比前熟练等等进行评估。 4.四级评估。绩效考核法,如过绩效考核,发现员工受训后,在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上,均能达到工作标准的要求,则表示培训卓有成效。 四、评估调查 通过组织和讨论,让参加过培训员工对其所经历的培训发表看法和意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估 一、培训评估的目的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能持续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对于公司了解培训投资的收益、界定培训对公司的贡献有重要的作用。 二、评估对象 此次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本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中参加培训的学员 三、评估层次的选定 目前,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是由柯克派崔克(Kirkpatrick,1959)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培训效果评估包括四个阶段的评估: 1.反应层次评估–对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培训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 2.学习层次评估–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 3.行为层次评估–评价培训给学员带来的行为上的改变; 4.绩效层次评估–评价培训是否使学员和组织的工作绩效得到提升。 从培训评估的深度和难度来看,柯氏培训评估模型依次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绩效层四个层次。从理论上讲,随着培训评估层次的提高,可以看到培训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能够发现培训项目的价值。但是,由于包括人、财、物在内的资源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培训项目都进行四个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因此,在开展培训效果评估之前,对于每个培训项目,建行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 常用的、决定培训效果评估层次的方法是决策树分析法(如下图)。通过决策树分析来取舍每个培训课程的评估层次。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培训项目,第一层次的评估-反应层次评估都是必须的。

从以上决策树的分析来看,此次关于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属于行为性的,因此,我们决定对于反应层次和行为层次进行分析。 四、效果评估实施方法和步骤 此次关于中层管理者的培训经过为期141天的,共三期培训,每一期培训结束后都要进行受训人员的满意度和意见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受训人员的满意度,通过座谈法等方式询问受训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在每期培训结束后都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对下一学期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以帮助我们及时改正培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在第三期培训结束后对这三期培训进行总体的整理和存档,为下一次培训打下理论基础和提供宝贵的经验。下面就反应层次和行为层次两个层次进行分别详细的实施步骤: (一)学员反应层次的评估 反应层次的评估是指在培训刚结束之后,培训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受。反应层次分析主要是针对一期、二期结束后进行,信息获得最容易、最直接,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式。这个层次关注的是学员对培训项目及其有效性的知觉。 1、评估内容 反应层次的评估包括对培训组织实施、培训后勤支持等两个方面的评估。两个方面包括

培训效果评估-实际案例

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的层次与内容 在评估培训效果方面,当前对培训评估进行系统总结的模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柯氏(Kirkpatrick)模式”的四层次模型(详见表1),这种评估工具较为实用,它不仅要求观察学员的反应和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而且强调衡量培训前后的表现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柯氏将评估活动分为四个级别,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阶段一、学员反应: 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 1、对讲师培训技巧的反应 2、对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反应 3、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的反应 4、对课程组织的反应 5、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所培训的知识和技能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 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时,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反面得到了提高。实际上要回答一个问题:“参加者学到东西了吗?”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阶段三、行为改变: 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总之,要回答一个问题:“人们在工作中使用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了吗?”尽管,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阶段四、产生的效果: 这一阶段的评估要考察的不在是受训者的情况,而是从部门和组织的大范围内,了解因培训而带来的组织上的改变效果。既要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客户的投诉减少了等等。

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模型

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模型、适用环境及其优缺点 1、市净率法(账面净值调整法) 适用环境:市净率法主要适用于需要拥有大量资产、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 优点:可以直接根据企业的报表资料取得,具有客观性强、计算简单、资料易得等特点。 缺点:①账面价值的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公司②固定资产较少、商誉或只是资本较多的服务行业。 2、市盈率法或EV/EBITDA倍数法 适用环境:①充分竞争行业的公司②没有巨额商誉的公司③净利润亏损,但毛利、营业利益并不亏损的公司。 优点:首先,计算市盈率的数据容易取得,并且计算简单;其次,市盈率把价格和收益联系起来,直观地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再次,市盈率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缺点:如果收益是负值,市盈率就失去了意义。再有,市盈率除了受企业本身基本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整个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在整个经济繁荣时市盈率上长,整个经济衰退时市盈率下降。如果目标企业的β值为1,则评估价值正确反映了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企业的β值显著大于1,经济繁荣时评估价值被夸大,经济衰退时评估价值被缩小。如果β值明显小于1,经济繁荣时评估价值偏低,经济衰退时评估价值偏高。如果是一个周期性的企业,则企业价值可能被歪曲。 3、PEG指标法 适用环境:成长性行业 优点:就是将适应率和公司业绩成长对比起来看,其中的关键是要对公司的业绩做出准确的预期。 缺点:它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对PE进行区分 4、股利贴现模型 适用环境:是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仅用于为公司的股权资产定价 优点:无

缺点:股息贴现模型产生于193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伯尔·威廉姆斯最早提出。当时投资者买进股票的主要目的确实是获得股息,股票的股息率经常被用来和债券的孳息率做对比。但是,自从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税收上的考虑,上市公司逐渐减少了股息的发放,转而倾向于保留大部分收益用作再投资,以避免股东缴纳高昂的股息税。当公司需要把一部分资金分配给股东的时候,往往采取股票回购的方式,而非发放股息。这种情况是股息贴现模型无法应对的。 除此之外,模型本身的假设也存在技术上问题: ①股息率问题:现实中稳定而且永久维持的普通股股息增长率未曾存在,这假设明显失真,业绩高增长的公司几乎不派发股息[6],从而导致模型的简化版本不适用,但按逐期现金流贴现的模型形式(即上方第一条公式)依然有效。 ②派息问题:未必所有普通股股票均会派息,因为派息会导致股价短期下降,而且公司管理层可能更倾向于股息资本化,即不派发股息而为公司保留现金作投资(会计学称之为留存收益)。假若没有股息,股东没有现金流的增加,他所持有的股票现值也不会有所增长。因此,更常见的办法是借用莫迪尼亚尼-米勒定理,假定股息派发与否对公司价值没有影响,从而在模型中以每股溢利取代股息作为参数。但是,溢利增长率又不同于股息增长率,两者的计算结果可能有别。 ③模型中,股价对股息增长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股息增长率只是一个期望数据。 ④投资者预期问题:如果投资者没有预期收取股息,模型便意味着股票没有任何价值 5、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适用环境: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公司,或是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 优点:很好的体现了企业价值的本质;与其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相比,现金流量贴现法最符合价值理论,能通过各种假设,反映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经验。 缺点:首先从折现率的角度看,这种方法不能反映企业灵活性所带来的收益,这个缺陷也决定了它不能适用于企业的战略领域;其次这种方法没有考虑企业项目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没有考虑到企业投资项目之间的时间依赖性;第三,使用这种方法,结果的正确性完全取决于所使用的假设条件的正确性,在应用是切不可脱离实际。而且如果遇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很不稳定、亏损企业等情况,现金流量贴现法就无能为力了。

广告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广告效果评估理论模型 广告效果,是企业通过媒体传播广告之后,目标消费群受到的影响。广告效果评估对于企业开发成功的广告、有效运用广告费,提升产品/品牌形象,拉动销售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两个经典的广告效果评估模型。 理夫斯“UP”评估模型:UP评估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大样本抽象调查模式。 其基本原理是:在全国范围广泛的领域抽样,把所得大样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受广告影响者,调查出那些不知广告却使用产品者,即对目前所实施的广告一无所知但却正在使用该产品的人,计算出该类人所占比例(如记为X%); 另一类是受广告影响者,调查出那些知广告而使用该产品者,即对所实施广告有深刻记忆而目前也正使用该产品的人,计算出该类人所占比例(如记为Y%)。这样,显而易见:如不做广告,只有X%的人购买商品,;若做广告,则有Y%的人购买商品,其差额即(Y-X)%的人是被广告影响或引导而购买使用该产品的,这个差值就称作“使用牵引率”。 按照理夫斯的说法,此模型是判断广告促销效果最为简便的算术计算法。

UP评估模型计算方法:UP=(A/A+C)-(B/B+D) 其中: A是看过广告而购买的人数 B是未看过广告而购买的人数 C是看过广告而未购买的人数 D是未看过也未购买者人数 沃尔夫“PFA”评估模型 沃尔夫“PFA”评估模型实际上是把理夫斯的“使用牵引率(UP)”模型进一步细化,它同样是通过询问调查方法,将被调查者划分为接触广告与非接触广告两大群体,进而甄别购买者与非购买者人数,由此测量“因广告而带来的销售效果”(Plus for Ad)。 在调查询问时,首先要确知消费者是否看到或听到该品牌的广告,然后再询问有否购买该品牌的产品,然后将所得数据列示出来,取得确切数据后,可计算PFA指标。 计算PFA指标

项目中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

关于项目中评价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作/转载者:白思俊发布时间:2004-7-6浏览量:120 摘要:本文在对传统项目评价的概念进行扩充之后,提出了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及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并重点对项目中评价的相关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 关键词:项目评价,项目中评价,项目管理 Research on the Models of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Bai Sijun (Management Schoo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Project Evaluation (PE) has basically formed a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Many project life cycles are similar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including project determination; and then undergoing the project definition, mann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work planning, executing operating and so on. There is a series of evaluation problems in each period. Obviously, these evaluation problems have their related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The set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will constitute the perfect system of PE.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PE and present the concept of PE corresponding the whole project life cycle, and divide it into Project Ex Ante Evaluation (PAE),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PIE) and Project Ex Post Evaluation (PPE), and mainly analyze the models of PI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odel of two-dimensions framework, the model of clustering evaluation, the model of step-advance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Keywords: Project Evaluation, Project Interim Evalu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1.引言 项目评价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理论之一,已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体系,特别是项目前期论证和项目后期评价方面。然而人们对项目最为重要的执行阶段的相关评价问题却很少进行探讨,本文基于此对传统的项目评价概念(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预测、论证和评价)进行了扩充,提出了如下的广泛意义上的项目评价概念: 所谓广义项目评价,即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针对项目生命周期每阶段特点应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采用适当的评价尺度所进行的“根据确定的目地来测定对象系统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 按照上述定义,我们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将项目评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项目后评价。由于这三个阶段项目管理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其项目评价内容也不同。 项目中评价是指在项目立项上马以后,在项目实施时期,历经项目的发展、实施、竣工三个阶段,对项目状态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衡量与监测,对已完成的工作做出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的实际状态与目标(计划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影响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作出决策,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计划目标),改进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

常见的培训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常见的培训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当前对培训评估进行系统总结的模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法,不过其他不少研究者也针对该模型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评估模型,主要有:考夫曼五层次评估法、CIRO评估法、CIPP模型、菲力普斯投资回报率评估模型。 (一)柯氏四层次评估法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法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柯氏四层次评估法,简称“4R”,其主要内容是: Level 1 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反应评估是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如何,包括对讲师和培训科目、设施、方法、内容、自己收获的大小等方面的看法。反应层评估主要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受训人员对于培训项目的效果和有用性的反应。这个层次的评估可以作为改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建议或综合评估的参考,但不能作为评估的结果。 Level 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学习评估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习层评估可以采用笔试、实地操作和工作模拟等方法来考查。培训组织者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受训人员在培训前后,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Level 3.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行为的评估指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受训人员的上级、同事、下属或者客户观

机器学习中关于模型评估方法总结

1模型评估 我们在建立模型之后,接下来就要去评估模型,确定这个模型是否有用。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会用不同的度量去评估我们的模型,而度量的选择取决于模型的类型和模型以后要做的事。 1.1二分类评估 二分类模型的评估。 1.1.1业界标准叫法 二分类评估;分类算法。 1.1.2应用场景 信息检索、分类、识别、翻译体系中。 1.1. 2.1新闻质量分类评估 对于新闻APP,其通过各种来源获得的新闻,质量通常良莠不齐。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通常需要构建一个分类器模型分类低质新闻和优质新闻,进而进行分类器的评估。

1.1. 2.2垃圾短信分类评估 垃圾短信已经日益成为困扰运营商和手机用户的难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侵害到运营商的社会公众形象。 构建二分类器模型对垃圾短信和正常短信进行分类,并进行二分类评估。 1.1.3原理 1.1.3.1混淆矩阵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来源于信息论,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混淆矩阵又称为可能性表格或错误矩阵,是一种矩阵呈现的可视化工具,用于有监督学习,在无监督学习中一般叫匹配矩阵。 混淆矩阵是一个N*N的矩阵,N为分类(目标值)的个数,假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二分类模型问题,即N=2,就得到一个2*2的矩阵,它就是一个二分类评估问题。 混淆矩阵的每一列代表预测类别,每一列的总数表示预测为该类别的数据的数目,每一行代表了数据的真实归属类别,每一行的数据

总数表示该类别的实例的数目。 图1 2*2混淆矩阵图 阳性(P,Positive): 阴性(N,Negative): 真阳性(TP,True Positive):正确的肯定,又称“命中”(Hit);被模型预测为正类的正样本。 真阴性(TN,True Negative):正确的否定,又称“正确拒绝”(correct rejection),被模型预测为负类的负样本。 伪阳性(FP,false Positive):错误的肯定,又称“假警报”(false alarm);被模型预测为负类的正样本。 伪阴性(FN,false Negative):错误的否定,又称“未命中”(miss);被模型预测为正类的负样本。 灵敏度(Sensitivity)或真阳性率(TPR,Ture Negative Rate):又称“召回率”(recall)、命中率(Hit Rate)。在阳性值中实际被预测正确所占的比例。TPR=TP/P=TP/(TP+FN)

员工能力评价模型

员工能力评价模型(职类:行政/生产供应类) 员工能力评价模型 职类:行政/生产供应类 代码:4-2 行政类 定义 指从事行政、人事、后勤(含研发后勤、市场后勤、生产后勤)、投资、财务、供应等其他类似工作性质的非职务人员。 诚信约束力 协调沟通力 责任心 分析控制力 积极主动性 素质评价模型 协调沟通力 定义:在时限要求内组织相关人员按计划推进或参与工作,协调相关方克服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阻力,并及时传达信息,确保整个行动组织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对能力的要求: 1. 组织协调能力:能按计划有预见性地组织人,财,物等相关资源,克服过程障碍,及时向相关方反映问题并达成一致。 2. 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适应面对面、邮件、报告等各种不沟通形式,及时、正确、客观的传达信息。 积极主动性 定义:以饱满的热情覆行工作职责、对待工作任务或临时事务。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予以协助。 对能力的要求: 1. 个性:善于交际,合作意识强。 2. 学习能力:不断地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学习借鉴书本或其他同行经验,主动地加以应用

改进工作。 责任心 定义:较强的时间观念、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重视问题并及时提供建议方案。 对能力的要求: 1. 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计划内完成任务。 2. 质量意识:较高标准自我要求,要有追求卓越的想法并努力实现。 3. 成本意识:思考更佳途径解决问题、减少开支。 4. 重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敢根据业务内外环境提出可供解决或改善的建议方案。 分析控制力 定义:坚持按制度规范、权限办事,确保业务受控;能对众多业务进行归纳、分析处理,改善工作。 对能力的要求: 1. 分析能力:善于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特别是善于运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能从分析中找出规律、或更优工作办法,优化现流程。 2. 控制能力:较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处理技巧。 诚信约束力 定义:随时随地以诚信开展业务,遵守公司制度规定和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不让个人不良情绪反应影响自身工作和他人。 对能力的要求: 1. 正直: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康的心态。能对现象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 2. 尊重个体:不分级别、不分文化等其他差异,对他人保持尊重与真诚。 3. 行为规范:遵守公司制度规定,不超越制度规定权限。不因个人情绪或其他想法而影响组织利益。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4. 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注意个人形象。

广告效果评估

广告效果评估 1、广告效果就是广告对其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及由于人际传播所达到的综合效应。广告效 果分为:广告的经济效果、广告的社会效果、广告的销售效果、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效果最核心的部分) 2、广告效果测评的意义表现在检验决策、改进创作、调控管理三方面。 3、广告效果测评的内容包括:(1)广告信息测评——广告主题测评、广告文案测评 (2)广告媒体测评——各广告媒体“质”的特征、媒体投资效益评估、媒体选择与分配研究、媒体组合是否恰当、媒体近期视听率阅读率点击率是否变化、媒体执行方案的确定与评估 (3)广告活动效果测评——销售效果测评、心理效果测评 4、广告效果测评程序:确立测评目标、制定测评方案、实施测评方案、总结评价,撰写测 根据案例理解表格内容 案例:某方便面广告效果测试方案 一、研究目的 1.对方便面广告的播出效果进行评价 2.为改进方便面广告创意提供依据 3.为安排媒介计划和寻找新的宣传手段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 1.方便面广告的认知程度 2.对方便面广告创意的评价 3.改进方便面广告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1.入户问卷测评 2.样本规模为300人 3.抽样方法采用分级抽样的方法,首先抽出6个居委会,其次在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出50 个人作为测评样本 四、日程安排 1、2001年3月以前进行准备 2、2001年3月初实施测评

3、2001年3月中旬进行分析 4、2001年3月底提供报告 五、经费预算 1、问卷设计与印刷费 2、抽样与问卷测评费 3、礼品与公关费 4、编码与录入费 5、上机与分析费 6、管理费 7、费用总计 5、广告效果测评的历史: 第一阶段,1900—1960,主要发生在美国,大部分是广告心理效果测评。著作有《广告心理学》主要研究杂志广告之读者,其再生率与广告篇幅大小以及提示次数之关系。《广告与销售》《广告原理》都偏重于广告文案测评。1930年前后,广告效果测评已开始采用机器测评法。 第二阶段,1961—1969,此阶段被称为广告传播效果时代,即以测评传播效果作为广告效果测评的模式。开始于考利1961年提出DAGMAR理论,其理论依据为传播理论,广告消费者的反应是从知名到理解到确信到购买行为的连锁反应。这一阶段广告效果测评工作在各媒体公司、广告公司、测评公司开展。 第三阶段,1970—今,此阶段为系统研究时代,这一阶段广告效果测评上升到对广告整个销售效果、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综合测评。在这一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告效果测评程序表数据库的建立和各种测评模型的发展。广告效果的时候测评愈来愈准确,事前预测的发展愈来愈迅速,尤其是广告效果的事前预测,成为当时的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6、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 7、广告心理效应的模式 AIDA模式:既可认为是广告创作原则,也可认为是消费者接受广告的心理过程。AIDA由英文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为)的头一个字母组成,表示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为:首先引起注意,即从周围对象中指向和集中于某个特定广告,这是心理过程的起点,是一则成功广告的第一步(A);接着使消费者对引起注意的广告发生兴趣,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I);而后感到需求,产生购买消费广告产品、服务的愿望(D);最后采取行动,购买广告产品,享受广告宣传的服务(A)。 在AIDA的基础上,后来有人加入了记忆(Memory)因素,变成AIDMA,即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 DAGMAR模式:美国科里在提名为“测定广告效果所规定的广告目标”(DAGMAR)中,将广告作用的心理历程描述成如下四个层次:从未觉察到觉察(指的是首先觉察某商标或公司)--了解(理解某产品是什么,它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信任(引起购买某商品的心理意向或愿望)--行动(掏钱买它)。这一模型被称为效果层次模型。 罗杰对此做了更细致的描述:从未觉察到觉察—引起兴趣—做出评价—刺激—尝试—重复购买,形成对某商标产品的忠诚,这被称为创新采用模型。 日本电通CSP模式(1968):未知—知晓—理解—好感—欲求—行动 8、广告目标是在一段特定期间内,针对特定的阅听者,所需的一项明确的沟通任务。 广告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广告促进销售的目标、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目标、传播效果目标

比较分析四种估值模型

比较分析四种估值模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股利折现模型 ?优点: ●概念简单:股利是股票所得到的报酬,因此要对他们进行预测。 ●可预测性:股利通常在短期内相当稳定,因此(在短期内)股利容易预 测。 ?缺点: ●不相关:股利支付与价值无关,至少在短期是如此;股利预测忽略了支付 中的资本利得部分。 ●预测期:通常要求预测长期的股利;到期价格的计算不可信。 ?何时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当收入总是与公司创造的价值相关时,模型可以最好地发挥作用。例如, 公司有一个固定的股利分配比率(股利/利润)。 现金流折现模型 ?优点: ●概念简单:现金流是实际发生的且易于考虑,它不会受会计准则的影响。 ●熟悉:现金流分析是已熟悉的净现值方法的直接应用。 ?缺点: ●可疑之处: 1.自由现金流不能衡量短期内所增加的价值,得到的价值与放弃的价值 不匹配。 2.自由现金流不能体现有非现金流因素所产生的价值。 3.投资被认为是价值的损失。

4.自由现金流部分是一个清算概念,公司通过减少投资能增加自由现金 流。 ●预测期: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预测来确认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尤其是当 投资在扩张时,更需要长期预测。 ●有效性:难以确认预测的自由现金流是否有效。 ●与预测的内容不一致:分析家预测的是利润而不是自由现金流,把利润调 整为现金流需要进一步预测增加额。 ?何时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当投资能产生稳定的自由现金流或产生以固定比率增长的自由现金流时, 现金流折现分析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剩余收益模型 ?优点: ●集中于价值动因:集中于决定价值创造的投资盈利能力和投资增长两个动 因,对这两个因素进行战略的思考。 ●利用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负债表已确认的资产价值(账面价值)。预测利 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预测现金流量表。 ●采用应计会计准则:利用应计会计制的性质,认识到价值增加限于先进流 动,将价值增加与价值付出相配比,将投资作为资产而不是价值的损失。 ●多样性:适用于广泛多样的会计原则。 ●利用已有的预测结果:分析师预测收益(利用这一预测计算剩余收益)。 ●有效性:预测的剩余收益可通过随后来(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来验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