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2020年最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2020年最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竹木简牍 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曾 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 要的书写材料。西汉刘向校定皇家 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 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 丝帛上。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