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XX路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秀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总论 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规模 (4)

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 (8)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9)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22)

第六章节能方案分析 (23)

第七章项目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 (27)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2)

第九章招标情况 (34)

第十章效益评价 (35)

第十一章社会风险分析 (39)

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41)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XX路建设工程

1.1.2 建设单位

秀有限公司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内容

1、编制依据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6年)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D50-200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30—200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修订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CB50220—9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研究范围及内容

(1)研究范围

本次编制范围为XX路建设工程

(2)研究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片区的发展规划、区域交通现状条件及发展趋势、建设条件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论证,对项目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取得综合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1.1.4 编制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人口分布和用地布局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依然能满足需要。

3、结合XX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并且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对城市境内城市道路管网进行完善。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要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适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

1.1.5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XX”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强力推动、高端拉动、生态联动”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空港经济、海港经济”

两大引擎,努力把XX建设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商贸流通之都、人文日新古邑、岭南特色水城、粤东上善新区”,赶超进位,后来居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XX经历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在这种增长背后,是城市化的严重滞后。世纪之初,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将为XX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为此,XX市秀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对本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1.2 项目概况

1.2.1 项目拟建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城市中心片区。

1.2.2 建设规模及内容

该工程南起东路北至秀路。道路长度约99米,宽度16米,内容包括排水、路灯、绿化等配套。属于市政道路。

1.2.3 主要建设条件

附近区域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开通,可以满足项目的建设需要。

1.2.4 项目总投资

经估算,本项目建设投资约为65.23万元。

1.2.5 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来源由区财政局全额拨款。

1.2.6 财务评价

本项目为市政工程,作为非盈利性项目,其养护、维护费用纳入市政管理费用,由XX财政拨款解决。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可以维持正常运营,实现财务可持续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规模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 项目的建设是XX市XX发展的需要

(1)

(2)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反映着一个地方经济繁荣与否、经济发展与落后的重要标志。XX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愈来愈依赖交通运输的发展。通畅的交通将给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加之分布道路两侧的各类公共、金融、服务机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XX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XX 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XX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便利的交通将加速周边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增强对外联系,带动三产的快速发展,会大幅提高项目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社会医疗卫生、娱乐休闲,教育等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发展都将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该项目的实施丰富了该片区的道路网络,把该片区的各个居民区有机的连成了一个整体,有利于城市的人居协调和经济发展。

良好的居住环境离不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随着XX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特别是道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经济竞争一定程度

上即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城市氛围,便捷快速的城市交通将为XX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建设平台。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更富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XX的建设,更好地形成城市框架。

2.1.2 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城市市政交通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XX各方面发展较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随之带来的交通负荷越来越重,而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交通道路网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实现。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充分挖掘城市资源的一种战略措施,有利于城市的开发经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本工程的建设将完善城市与周边道路的连接,极大地配合城市的开发建设,并与其他道路构成路网,有利于车流的合理运行和分流,疏解过境交通给城市的交通压力,完善片区内外交通,达到平稳、舒适、顺畅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行车难的问题,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

2.1.3 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XX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增强其为XX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XX的城市化

水平。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符合XX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城市工业基地的建设,从而引领XX经济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是道路两侧已入驻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需要,是完善片区路网功能的需要,是提高国土使用效益的需要,是XX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对于提高主城市国土使用效益有重要意义。无疑对整个XX的建设有着推动作用,将为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对沿线的土地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有利于沿线两侧的开发,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提高该区域地块价值。

2.1.4 项目建设是改善城乡面貌的需要

项目建设是政府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推进全的城化、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事关全发展的大局和根本。市政道路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城乡结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2 建设规模

该工程南起东路北至秀路。道路长度约99米,宽度16米,内容

包括排水、路灯、绿化等配套。属于市政道路。

第三章场址介绍与建设条件3.1 场址介绍

本项目位于XX城市中心片区。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4.1 设计原则

1.依据规划,掌握标准,严格执行国家规范,项目设计与XX路网规划有机结合,要充分体现项目的使用功能。

2.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处理好本项目与已建成道路的相互关系,项目的建设应与未来XX的的整体结构相结合,并对远期建设的发展留有余地。根据自然条件,尽量减少工程量,尽可能采用能就近取材的原材料。

3.道路设计在满足道路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高的技术指标,以保证道路应具有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4.道路平面线形与城市道路下管网、绿化、环境等统筹考虑,并符合道路相应的技术指标。

5.道路平面设计根据城市现状与沿线建筑物合理地设置交叉路口、出入口的位置等。

6.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7.制订详细地施工计划,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8.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注意施工中尽量不造成和减少造成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好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

4.2 道路工程设计

4.2.1 整体布局

本项目为市政道路,该工程南起东路北至秀路。道路长度约

99米,宽度16米,内容包括排水、路灯、绿化等配套。

4.2.2 设计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2.《路基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GJ034-2000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规范》GB5 0220—95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

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

7.《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01

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2.3 道路平面设计

1)平面设计原则

道路平面线行按照适用、经济的原则,在关注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力求路线顺畅、施工简单,造价经济,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优化:

①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道路进行布设,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

②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③处理好道路与周边交叉道路的衔接问题;

④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

⑤在达到设计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量,缩短建设工期,力求将施工期间对现状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平面设计

4.2.4 纵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1)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迅速。

2)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以及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跨越河流、铁路及其它道路时,应保证最小净空的要求。

3)应保证道路两侧街坊和路面上雨水的排除。采用管网形式进行排水路段,当两侧还未形成大量建筑物时,设计标高按现状地面标高降低20~30厘米。

4)路线经过水文地质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标高控制不能提高路基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5)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6)道路设计线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条件,应保证各类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

2.纵断面设计

结合建设区现状地形地貌,并与外围道路相协调,确定道路的控制点高程、坡向、坡长和坡度,为满足排水要求,纵向坡度大于0.5%,个别路段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

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4.2.5 横断面设计

1、根据不同道路所处的区域,布置不同的横断面形式,使其满足交通服务功能,并与该区域的路网相协调。

2、充分考虑道路景观和集镇生态环境建设,尽可能多的设置绿化用地。

3、考虑近远期结合,预留管线位置,为远景发展留有适当的余地。

4、横断面的设计方案是道路宽度16米。

4.2.6 路面结构

1)设计原则

①在满足荷载、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工程投资;

②结构材料的选择,在满足强度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结构层的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③考虑施工及运行期间对地下管道的影响;

路面结构根据交通量和断面组成以及使用性质进行选型,以就地取材,节约投资为原则,同时考虑当地施工技术,以方便施工为前提进行路面设计,力求选材合理经济,利于养护。路面设计内容包括车行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7 路基防护

路堤填筑高度小于4米时,采用边坡植草防护;填土高度大于4米时,采用构筑物防护,表面植草绿化。路堑部分视开挖深度和土质、

岩石风化情况采用构筑物或绿化综合防护等措施。在确定防护措施时,除了考虑路基和边坡稳定以外综合考虑美化措施,使道路与沿途自然环境紧密协调、融为一体。

4.2.8 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随着道路施工可能诱发山体滑坡,造成病害,设计、施工中应认真控制开挖,禁止野蛮施工、放大炮;一旦病害产生,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病害处置作专门的设计和施工;对所有的边坡均应进行防护(包括生态、绿化防护和实体防护),减少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4.3 排水工程

4.3.1 概述

城市道路排水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的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还和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工程排水管道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城市建设,更好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快、更好地形成城市框架,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建设。

4.3.2 设计规范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5、《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6、《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4.3.3 设计原则

1、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标准和定额。

2、排水体制选择要符合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排水体制。

3、污水收集系统的总体布局以《XX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结合现状调查,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4、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分析,污水处理采取远近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

5、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应合理划分排水区域,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自流,缩短管线长度。

6、进行方案设计的优化,推荐工程方案应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具较强的可操作性。

7、积极稳妥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管理方便。

8、保护环境,避免二次污染。

9、设备选用高效、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产品。

4.4 照明工程

4.4.1 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标准》(CJJ37-90)

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年版)

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7、《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01)

8、道路及交通工程专业提供的设计文件

4.4.2 照明设计标准

1、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以路面平均亮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纵向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为评价指标。

2、自行车道、人行道路照明以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为评价指标。

3、自行车横道、人行横道的平均水平照度不得低于所在道路的1.5 倍。

4、交会区照明采用照度作为评价指标。

5、道路照明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诱导性。

6、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设置的与机动车交通道路分隔的非机动车交通道路的平均照度值为相邻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度值的1/2。

7、机动车交通道路两侧设置的自行车道、人行道路照明。

8、道路照明的维护系数为0.7。

4.4.3 道路照明设计

1、光源、灯具、灯杆的选择。

(1)建议本道路照明机动车道光源采用高压钠灯,灯具采用高压热铸铝外壳截光型灯具,具有专业的蝙蝠型配光曲线;所有灯具配用模块化智慧型可调功率电子镇流器,。非机动车道光源采用金属卤化物灯,灯具采用高压热铸铝外壳灯具,具有专业的蝙蝠型配光曲线;所有灯具配用节能型电子镇流器。

(2)交会区照明光源采用高压钠灯,灯具采用铝合金压铸灯体。

(3)灯杆采用带良好防护涂层的钢杆或铝合金杆,灯杆内外应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后,表面再进行彩色喷塑处理,防腐蚀年限不少于30 年,并能低抗40 米/秒风速。

2、照明方式。

(1)道路照明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度要求,选用常规照明方式。

(2)道路照明计算:

Eav-道路平均照度。

¢-光源的总光通量。

K-维护系数=0.7。

U-利用系数=0.3~0.5。

N-布灯系数,在单侧排列及交错排列时N=1;在对称排列时N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