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05_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分析_辛伟豪

2005_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分析_辛伟豪

2005_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分析_辛伟豪
2005_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领域分析_辛伟豪

辛伟豪曹漱芹

韦志亮

文〔摘要〕依据国内2005~2014年间发表的45篇医教结合研究文献绘制科学知识图,结果发现,我国医

教结合研究数量逐年增多;研究者以高校教师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危儿的干预和性与生殖健康”“医教结合的实施”

和“医教结合下的康复与课程”三个领域;理论性研究多,直面医教结合现场的实证研究少;医教结合的理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医教结合的课程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未来应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证研究,夯实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探索医教结合的多元模式。〔关键词〕医教结合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文献综述

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

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一、前言

近年来,医教结合的主张不断被重新提出,并写入相关政府工作文件[1]。2014年出台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医教结合……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针对性

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2]

;《2015上海市教育委员

会工作要点》提出,“探索针对不同残疾类别、年龄阶段残疾儿童医教结合服务的有效方法,完善特殊

教育医教协同保障机制”[3];《2015年上海市高等教

育工作要点》也提出,“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

试点”[4]。但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至今仍争议不断[5],

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6],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其实是一个似热实冷的话题[7],是对特殊教育本质的扭曲[8]。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是显示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历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9]。它能直观地揭示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概貌、研究热点及研究重点等信息[10],以科学计量的方法弥补个人主观经验在文献综述中的不足。郭文斌、

陈秋珠曾借用科学知识图谱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研究热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1]。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绘制出目前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并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归纳出近十年来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热点与内容,探究未来研究的趋势与重心。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期刊年限为“2005~2014”、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

、主题为“医教结合”,以此条件检索出文献55篇。剔除非规范性文献,如无作者的文献、会议信息、调研数据、学习通知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5篇。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15日。最后,对材料进行标准化。对同一含义不同表述的关键字做标准化处理,例如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等关键字统一合并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本研究将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SPSS18.0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其中Bicomb2.0由中国医科大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宏盛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88000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Y13C090017

)、在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试验项目(X201402)的部分成果。*

DOI:10.16194/https://www.sodocs.net/doc/a518614029.html,ki.31-1059/g4.2015.10.008

算机有限公司开发。

研究的基本进程为:第一,确定高频关键字。采用Bicomb2.0软件对45篇文章进行关键字统计,根据研究需要,抽出22个词频大于2的关键字作为高频关键字;第二,建立高频关键字共现矩阵。对于确定的22个高频关键字,利用Bicomb2.0软件中的共现分析功能,产生共现矩阵;第三,进行聚类分析。通过“

”这

一公式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导入SPSS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形图;第四,进行多维尺度分析。通过

“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这一公式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导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多维尺度分析图;第五,结合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解释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从总体上对我国2010~2014年来医教结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予以整理,藉由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情况、

关键字词频统计与分析、高频关键字的聚类图及分析以及高频关键字多维尺度分析等内容,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一)研究成果公开发布情况1.年代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医教结合研究从无到有,虽然研究成果数量上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可见,国内学术界对医教结合研究越来越重视。

图1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年代发布折线图

2.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发表的文章最多,占总篇数的31.11%,是国内学者研究医教结合的主要学术刊物。其次是《中国妇幼保健》

(15.56%)、《上海教育科研》(13.33%)。不少研究成果也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

《重庆医学》等核心期刊,这说明医教结合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

图2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饼图

3.作者单位

从图3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医教结合研究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18.18%),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7.58%)、上海交通大学(7.58%)。研究人员层次较为多样,有高校教师、高校硕博士研究生、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以及一线特殊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等,但总体上仍以高校教师为主。一线特殊学校的研究成果较少,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图3

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作者单位发布饼图

(二)高频关键字词频统计及分析

关键字是一系列主题词的逻辑组合,是学术论文的主题思想的分析与提炼[12]。某一问题的研究文献越多,则相关主题词的出现频次也越多[13]。本研究对45篇文章的192个关键字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共抽出22个词频大于2的高频关键字,占总关键字的52.08%,其结果如表1所示。除了“医教结合”这一高频关键字外,前8个高频关键字分别为“干预”

(9)、“特殊教育”(9)、“教育”(7)、“语言”(6)、“儿童”(4)、“康复”(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

以及“课程”(4)。这22个高频关键字排序初步反映了目前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热点、重点。但是,仅仅对高频关键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具体联

系,需要进一步使用共现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挖掘。

表1

前22位高频关键字排序

(三)高频关键字的聚类图及分析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以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代表性且关系密切的关键字聚集成类[14]。聚类结果反映的是这些关键字之间的亲疏状况,关键字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则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近年来医教结合研究关键字可以分为三大类,具体分布见表2。

种类1主要包括高危儿的干预、性与生殖健康两个方面。在高危儿的干预方面,医教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高危儿智力发展、早期社交能力以及良好情绪形成[15],降低高危儿智能低下

的发生率、提高高危儿的存活质量[16],明显减少伤残发生率[17]。

在性与生殖健康的研究上,医教结合的性与生殖健康综合性干预模式对改变初中生生殖健康行为具有一定效果,可有效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水平[18],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中、职校学生生理健康的需求[19]。

种类2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残疾儿童的教育与语言、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医教结合的对象四个大类。在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上,我国高校

的医教结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才刚刚起步[20],在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心理转介应强调医教结合,设立绿色通道[21]。在残疾儿童的教育与语言方面,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对象包含了残疾儿童,其在对象和目标上又都指向残疾儿童的功能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与代偿[22]。相关研究表明,医教结合模式可显著提高一到二岁幼儿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23]。在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上,陈志刚等人就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实施医教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做法进行了介绍,为其他地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24]。在医教结合的对象上,其研究主要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两大类。医教结合使ADHD 疾病诊断更加完善,使其治疗更具效果[25]。此外,教师与家长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生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主动性[26]。在综合性干预方面,临床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27]。

种类3主要包括康复与课程、医教结合理论的思考两个方面。在康复与课程方面,近年来,不少特殊学校和专家学者正在不断地探索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转变,开发、实施康复课程[28]。目前,我国大多数残疾儿童都是学校教育的适龄对象,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有康复的需求[29]。因此,合理的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应当从教育部发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挥康复训练课程作用[30]。在医教结合理论的思考方面,学界对医教结合理论仍争议不断。陆莎认为,医教结合是历史的退步

[31]

但傅王倩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医教结合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医教结合不是残疾模式的倒退,反而能促进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32]。傅王倩等人还对沈晓明的观点[33]提出质疑,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学的设计而非教

图4医教结合研究高频关键字聚类树形图表2

高频关键字聚类分析结果

育的对象[34];但也有其他学者认为,教育因人而存在,特殊教育的对象决定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35],何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至今未有共识。张伟峰则从医教结合的理论依据、相关观念的探析[36],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37]等方面探讨医教结合是否是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盛永进认为,目前这些医教结合的争论存在学科立场模糊或缺失等问题[38]。医教结合应强调特殊学校和教师所能掌握的内容,以特殊学校为落脚点,以教学的设计为重要环节,切莫为了“医”而“医”[39]。

(四)高频关键字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对测量量之间的距离分析发现其空间结构,借由二维平面距离来反应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具体表现在有高相似的关键字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研究热点[40]。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和聚类分析图,绘制出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知识图谱(Stress=0.19824;RSQ=0.82089),结果如图3所示。

图52005-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战略坐标图将二维平面空间领域划分成四个象限,用来描述各研究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根据战略坐标图的解读原则[41]:“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与康复”(领域3)中的“医教结合理论的思考”落在第一象限,说明该部分内容的向心度和密度较大,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密切,是目前国内医教结合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与康复”(领域3)中的“康复与课程”落在第二象限,这说明该部分内容较受到重视,在目前国内医教结合研究中的表现较为活跃;但因为其内部联系较为松散,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分解演化到其他领域。“高危儿的干预和性与生殖健康”(领域1)落在第三象限,说明该部分内容内部联系较为密切,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但因为该部分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较为松散,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消亡。“医教结合的实施”主要落在第四象限,这说明该部分内容的向心度和密度较小,是目前国内医教结合研究中的边缘主题,发展尚不成熟。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较为直观地反映出2010~2014年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热点,并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定性和定量地探讨我国目前医教结合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十五年来,我国医教结合研究数量逐年增多;研究者以高校教师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危儿的干预和性与生殖健康”“医教结合的实施”和“医教结合下的康复与课程”三个领域;理论性研究多,直面医教结合现场的实证研究少;医教结合的理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医教结合的课程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根据目前我国医教结合的研究状况,未来的研究还可做以下努力:

第一,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证研究。目前医教结合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危儿的干预、性与生殖健康两个部分,此方面的研究者也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在未来研究中,教育相关人员可以从幼儿的早期教育干预、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学校的实践出发,在早期疗育场所或特殊学校开展直面特殊教育现场的实证研究,探讨医教结合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第二,夯实医教结合的理论基础。目前医教结合的研究主要处于争论阶段,理论基础尚未达成共识,如医教结合中的“医”和“教”分别指的是什么,“医”和“教”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等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医教结合理论进行哲学思考,从特殊教育学的专业角度探讨“医”与“教”在概念上的分野,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切莫为了“

医”而“医”。

第三,探索医教结合的多元模式。纵观目前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医学专业人员与教育人员的专业优势并未被很好地整合,医学专业人员偏向于医学干预,而教育人员则偏向于医教结合理论的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医学专业人员、教育人员以及其他相关

专业人员可视特殊儿童的需求,选择多专业整合模式、专业间整合模式或跨专业整合模式,通过与特殊儿童家属的沟通互动、各专业人员间的交流讨论,探讨医教结合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39]顾定倩,刘颖.对实施医教结合实验的若干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05:3~7.

[2]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EB/OL].https://www.sodocs.net/doc/a518614029.html,/shanghai/node2314/node2319/ node11494/node12331/node12343/n31887/u26ai39121.html,2015-05-04.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EB/OL]. https://www.sodocs.net/doc/a518614029.html,/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 u26ai41164.html,2015-05-04.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5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EB/OL]. https://www.sodocs.net/doc/a518614029.html,/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 u26ai41806.html,2015-05-04.

[5][35]杜志强.对“试论医教结合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与傅王倩、肖非商榷[J].中国特殊教育,2014,09:10~13.

[6]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20~21.

[7]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4~8.

[8][31]陆莎.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J].中国特殊教育,2013,03:8:11.

[9]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02:149~154.

[10]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09,12:86~90.

[11]郭文斌,陈秋珠.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3:49~54.

[12]刘春涌,刘艳玲.学术论文关键字的重要性和标引准则[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09:68~70.

[13]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

—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05:70~72.

[14][41]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

—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06:141~143.

[15]刘兴莲,徐海青,戴琼.医教结合促进高危儿早期发展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10:1114~1117.

[16]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35:5003~5004.

[17]马力,高世泉,赵文君等,刘一凡.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33:4712~4713.

[18]朱丽萍,花静,秦敏等.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干预模式对初中生相关行为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3,33:5508~5511.

[19]朱丽萍,花静,秦敏等.高中、职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需求和态度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4,06:942~946.

[20]毕玉芳.医教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3,15:67~70.

[21]杨颎.基于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心理转介应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16~118.

[22]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

[23]章依文,金星明,马骏等,黄娟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研究[J].中华儿科,2007,01:51~54.

[24]陈志刚,赵立宇,陈碧华等.学校卫生医教结合工作模式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474~475.

[25]夏经炜,周婷婷,曹丽娟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医教结合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13,14:2181~2184.

[26]夏经炜,周婷婷,曹丽娟等.医教结合筛查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11,29:4534~4536.

[27]沙琳,李显兰,罗杰琼等.临床心理护理在综合性干预孤独症儿童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09,02:169~170.

[28][29][37]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

[30]梁晓明.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08.

[32]傅王倩,肖非.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路莎一文的商榷[J].中国特殊教育,2013,07:3~7.

[33]沈晓明.我为什么要提出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理念[J].上海教育,2012,12:8~9.

[34]傅王倩,肖非.试论医教结合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与沈晓明教授商榷[J].中国特殊教育,2014,04:3~7.

[36]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4,09:3~9.

[38]盛永进.医教结合争论中的学科立场——

—兼谈特殊教育研究的学术规约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14,05:8~12.

[40]李斐,郑信军.我国幼儿童情绪情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2003~2013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见:刘荣.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02~504.

〔辛伟豪曹漱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310012;

韦志亮佛山市南海区星辉学校528200〕

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研究热点

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研究热点 摘要:工程结构的健康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介绍为主,参考大量相关前沿科技论文,简要概括了建筑及结构检测技术的原理、研究思路现有技术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健康监测(SHM),信号采集,损伤检测,GPS监测技术,长期挠度,光纤传感技术,微机电系统,无线网络传感器,压电技术,超声波技术,桥梁监测,隧道监测,超高层建筑监测,遗产建筑监测。 1健康监测概述 1.1概念结构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简称SHM) 指利用现场的无损传感技术通过包括结构响应在内的结构系统特性分析达到检测结构损伤或退化的目的。 1.2健康监测的组成 (1)传感系统用于将待测物理量转变为电信号。 (2)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一般安装于待测结构中采集传感系统的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3)通讯系统将采集并处理过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4)监控中心和报警设备利用具备诊断功能的 软硬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 行诊断判断损伤的发生、位置、程度,对结构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如发现异常发出报警信息。 1.3监测技术 1.3.1信号采集信号采集技术包括信号的采集和放大、传感器的类型、安装位置、数量以及数据的获取、存储等。此外还应考虑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测量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的净化问题。 1.3.2损伤检测损伤检测技术可分为局部法和整体法。局部法依靠无损检测技术(NDE) 对特定构件进行精确的检测、查找、描绘缺陷的部位;而整体法试图评价整体结构的状态可以间断或连续的评价结构的健康确定损伤存在的可疑区域。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中多综合利用局部法和整体法。 1.4检测内容包括(1)荷载监测:包括风、地震、温度和交通荷载; (2)几何监测:监测结构各部位的静态位移(如桥塔和锚锭的沉降和倾斜、主缆和加劲梁的线性变化等); (3)结构的静、动力反应:如应变、加速度及频率和模态信息等。 1.5 工程应用 SHM系统成本高在土木工程结构中主要应用于大型桥梁,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已经扩展到高层建筑、大型复杂结构、重要历史建筑的监测系统在我国目前主要在一些重要的大跨桥上使用。 2主要研究方法 2.1结构荷载识别实时监测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前

智能化电网大数据平台与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大数据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是大数据的重要技术应用领域之一。智能电网大数据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大数据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智能电网大数据平台是大数据挖掘的基础,通过智能电网大数据平台可实现智能电网全数据共享,为业务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支撑。 引言 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见图1。它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对电力市场中各利益方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协调,在保证系统各部分高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自愈性和稳定性。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在电力系统运行、设备状态监测、用电信息采集、营销业务系统等各个方面产生和沉淀了大量数据,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智能电网示意图 大数据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用传统的IT技术、软硬件工具和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智能电网被看作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技术领域之一。目前许多学者正在进行智能电网大数据研究,包括发展战略研究、大数据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等。 智能电网大数据应用众多,涉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节能经济调度、供电可靠性、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需要统一智能电网大数据,并且由于应用众多,对计算、存储、网络等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需要构建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统一大数据处理平台。本文首先分析智能电网大数据特点以及业务应用需求,接着结合业务应用介绍大数据关键技术,进而提出智能电网大数据平台和应用框架。

2017全球科技热点领域发展态势分析

科技发展研究 第3期 (总第510期) 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018年1月23日 编者按:继上期,本期简报重点介绍2017年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与态势,供参考。 2017全球科技热点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二) ——新能源技术领域发展热点与态势 全球新能源技术发展及革新速度呈现加速之势,各国都在加大对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逐步成为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热点地区,并且在光伏、风电及核电技术等领域走在前列;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技术研发方向涉及生物质和储能等领域。此外,海洋能、氢能等领域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一、光伏技术有广阔空间 2010年之前,受各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影响,全球光伏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光伏发电技术快速发展。近年来,光伏尤其是光电市场渐

趋向饱和,各国转而大力研发新型光伏技术,基于太阳能的储能、制氢等新型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光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技术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发射极及背面钝化电池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发射极及背面钝化电池(PERC,Passivated Emitter Rear Cell)制造技术代表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技术提升方向。2010年在瓦伦西亚召开的第二十五届欧洲光伏展会上,博世太阳能公司正式推出PERC,并于2011年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进行的测试实验中取得19.6%的转换效率新纪录,PERC技术随即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随着PERC电池产能的扩张,常规电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预计到2017年底,全球PERC电池产能将增长到20吉瓦,全年产量约为14吉瓦,到2026年PERC电池或将占据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的50%左右。 2、太阳能热光伏电池使太阳能电池效率翻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以热为基础的频谱成形途径提高太阳光电转换效率,将宽带的阳光转换成可为太阳光电电池(Hot Solar Cells)精确调谐的窄频热辐射,从而提高传统太阳光电电池的转换效率。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先将太阳光转化成热能,然后将其重新变成光,并聚集在太阳能电池可以使用的光谱范围内。由于热比电更容易储存,因此该装置可以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在太阳不发光时用于产生电力。这项新设计可能会催生出在日落后依然可以工作的新一代太阳能发电技术,使太阳能电池效率翻倍。 3、太阳能制氢技术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德国伊尔梅瑙理工大学、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太阳能电解水分离氢的人工光合作用技术STH(Solar To Hydrogen)使太阳能转换为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 一、化学工程技术的新热点 1.化学工程超临界反应工艺 化学工程超临界反应是指生成化学反应时,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状态处于液气之间。这样的工艺形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并且目前的发展效益良好,发展前景也很好,但近几年化学工程超临界反应工艺仍处于探究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2.绿色环保化学研究工艺 绿色环保的化学工艺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所以近几年来被相关部门广泛采纳。绿色环保化学的意义就是使用化学工程技术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物,进一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例如,它可以处理化学试剂产生的污染物和废料,通过使用原子技术或高性能化学反应生产出可以保护环境的产品。绿色环保化学研究工艺不但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效益。 3.化学工程分离技术的研究 分离技术一方面要强化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要强化生产技术。总的来说就是不断更新化学设备,能够有效提升生产率的化学技术都是化学分离技术的成果。传统老式的分离工艺手段是按照材料的不同沸点将其分离,之后再进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各领域研究工作的分工为分离技术提供了长远的发展前景。因此,工作人员深入研究分离技术非常有必要。 二、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1.细微角度方式的研究进度 细微角度是指在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化学工程进行更精细化的研究,现如今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分支,有宽广的发展前景。物体尺寸大于承接体的情况时有存在,可是随着尺寸的更改,之前的假设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很多领域都是对传热学中的细微角度技术进行研究,近几年来取得高集成电路等新成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化学传热设备的研究进度 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使用翘片进行强化传热,管外的翘片强化传热原理包含前缘效应、不稳定性扰动、削薄边层等几种。这一领域中最常见的是冲缝片。对

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

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 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国药剂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靶向制剂、控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药物稳定性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剂学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通过分析和探讨我国药剂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对我国药剂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 1.靶向制剂研究 靶向给药系统能将药物定向输送到靶器官,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减轻毒副作用[4—6]。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大类。 1.1被动靶向制剂 普通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1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药物载体。被动靶向的机理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0.1—3u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uln)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 1.1.1用NP或IS实现肝脏靶向给药 我国肝癌死亡率较高,化疗是主要手段。使用普通抗癌药后全身分布,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有研究者以新型抗癌药为模型,以聚氰基丙烯酸酯NP为载体,利用被动靶向的机理,研究其作为靶向治疗肝癌的可行性。 5—Fu是目前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有研究者用不同性质的天然物质作为载体,并掺人对肝亲和力强的物质,将5—Fu制成口服NP,探讨载体的化学性质和肝靶向的

相关性,为寻找肝靶向性强,释药时间长的理想载体提供依据。· 乙肝治疗比较困难,原因是药物在肝内达不到有效浓度。故设想将抗病毒药载人NP,提高药物在肝脏中的浓度,并使药物不经破坏地进入肝细胞。除此之外,还可在NP表面交联糖蛋白,由于肝细胞膜存在糖蛋白受体,可进一步提高NP对肝细胞的靶向性。 包虫病是肝脏的寄生虫病,丙硫咪唑被证明是有效的药物,但口服吸收较差,肝脏浓度低。有研究者用IS作为载体,试制了IS丙硫咪唑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动物试验证实本制剂可提高综合治疗包虫病的水平。 1.1.2用NP和IS实现基因输送 采用NP(NC)或阳离子15包裹基因或转基因细胞是近年医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有研究者将NP或Is包裹技术和病毒转染技术相结合,用NP或阳离子IS包裹重组腺病毒颗粒,制成载基因NP或阳离子13。利用NP和IS对肝脏的高度靶向性和对肝细胞的较高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病毒可广泛均匀的滞留于肝脏内,持续l—2月,并在包装细胞中不断大量产生,持久地对肝内及淋巴广泛转移癌灶等起治疗作用。 1.1.3用MS实现肺部靶向给药 有研究者选用对肺癌有效的抗癌药为模型,以明胶MS为载体,通过控制粒度大小,将药物导向于肺,提高疗效,减少剂量,降低副作用。结核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有研究者用载药MS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使药物在肺部有较高的浓度,降低全身的毒副反应,对治疗大咯血的病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2主动靶向制剂 1.2.1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 乳腺癌是人类高发癌症之一。有研究者将蒽环类抗癌药包裹于白蛋白NP中,然后在NP表

组织工程的现在与未来

组织工程的现在与未来 摘要: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组织 工程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回顾了组织工程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各器 官组织工程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我国的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并对组织工程的 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器官组织工程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tissue engineer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issu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orga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tissue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made a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 Tissue engineering;Seed cells;Organ tissue engineering 1.引言:组织工程学是在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材料研究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标志着医学将走出目前组织移植和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崭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逐步完善,人们进行了大量的通过单纯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组织或器官缺损的探索,远期临床观察证明单纯细胞移植不能形成理想的组织与器官。另一方面,在生物活性材料领域的大量研究与实际应用也证明,仅仅通过改善材料本身的性状,应用不具备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组织再生修复效果。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失和功能障碍问题,一直是生命科学积极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2.组织工程的发展历史 组织工程的创建和发展不过是最近30余年的事,早在1977年Green曾试图将分离的软骨细胞移植于脱钙的骨支架中,以复制软骨,但以失败告终[1]。1989年Wakitain将软骨细胞移植于胶质支架中进行移植,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细胞繁殖,并维持它在培养基中的显形(Phenotype),同时避免了细胞间变[2]。但得到有限的成功。直到20世纪80年代,组织工程开始有了新进展。先是美国在1987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随后,日本、英国亦相继展开研究。目前美国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企业都参与组织工程课题的研

时事热点评析

关于近期校车事故频发的评论 ——陈琼11133P02 2012年12月24日上午9时左右,江西贵溪滨江乡洪塘村合盘石童家村小组发生一起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事故。车上载有16人(其中15名幼儿园学生、1名司机)。事故当场死亡3人,12人送往医院抢救。截至24日下午17时30分,4名儿童脱离危险,另有8名儿童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1人。 正所谓“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然而,人生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遇各种事故,如,交通安全事故。近期,校车事故频频发生,这些事故,夺走了不少孩子的生命,令家长们悲痛欲绝。无数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国内车祸连连发生,一个个幼小的生命频频丧失!我们不禁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这些事故,伤害的都是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未来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中重点保护对象,可都是宝贝!一次次故事发生,该拿什么来保护孩子们啊?这么多家庭又会因为人祸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人类对于天灾无法阻挡,这人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啊! 校车问题,其实很纠结。一方面我们高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具体动作上却显得很是吝啬,对于校车的投入一向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对于官员的公车,却是大方再大方。投入毫不计成本。 我们很是羡慕外国的校车,不仅免费,而且最高档,什么都有,更不会有超载的问题。其实,校车虽然一直在“出事”,但国家也是有所动作的。比如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小学生校车必须每座配备安全带。同时,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均不得作为校车;校车至少应设两个应急出口等。标准是有了,但没有投入或者投入过少,标准也就等同于一张废纸。 与此相比,加拿大校车出事率为零。在中国这样的悲剧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发生。一次次让无数家庭悲痛欲绝的事故,一个个幼儿生命的沉痛代价,人们被悲痛击中,也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总是校车,为什么蒙受悲剧的总是孩子?痛悼这些生命,但绝不能再止于痛悼。这些孩子的蒙难,应该换来其他孩子不再遭受类似悲剧。 我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这些校车事故,校车安全事故反映出四方面问题:一是学校的校车管理没有重视安全第一;二是贫困地区缺少足够的校车,为超载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对校车的管理存在制度上的盲。四是学校特别是校车的驾驶员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侥幸心理。校车管理要规范,应先加强校车司机的素质。要提高全社会对校车超载危害性的认识。应尽快完善校车制度,把校车纳入到行业管理中来。在我看来,校车的问题需要公车来解。据报道,珠海斗门区所有边远乡村因并校而被迫乘坐无证车辆上学的学生,都将可以坐上统一的免费

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方面的热点和实际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方面的热点和实际问题研究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和生存之本,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可能以高价中标,成本管理与控制就成为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决胜的法宝。建筑工程项目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只有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成本控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如何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通过分析材料、质量、工期、索赔和风险等因素在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成本的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施工阶段;工程成本;管控研究 1.引言 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既要全面又要有侧重点。建筑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实施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重点。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出法,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进行原因分析与策略研究,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2.项目如何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2.1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现在国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全面负责,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小投入完成最大的产出,否则难以完成投标时预期的成本目标,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生存发展。 2.2编制成本控制计划 项目经理部应依据其责任目标成本,组织编制施工预算,确定项目的计划目标成本。并应将目标成本按工程部位和成本项目进行分解,编制“目标成本控制措施表”,将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各成本要素的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并应对确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法和时间进行检查和改善。 2.3注重成本控制运行 施工阶段应坚持按照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 管理方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必须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一方面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另一方面加强施工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料积压等而使施工成本增加。 2.4进行成本核算 项目应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明确成本核算的原则、围、程序、方法、容、责任和要求,并设置核算台账,记录原始数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宜以每

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和三维引擎技术逐步完善,三维可视化应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三维应用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建筑、交通、电力、安监、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三维可视化都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并具有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三维可视化系统将多种复杂信息融汇在虚拟仿真环境之中,充分利用了空间的第三个维度,自然呈现三维形体的复杂信息,提升了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于对三维可视化应用的实时性和真实感的要求逐渐增高,更优化的可视化系统架构和实时渲染算法的研究成为了研究重点。 亟需构建一套完善的可视化系统应用架构,能够支持动态构建应用模型,为具体应用提供便捷的运行管理模式,能够降低三维可视化应用的门槛,并且加快其研发的进度。此外,还能够完善动态场景的管理,提高场景结构的组织效率,完善三维场景实时渲染(在交互的实时性和场景真实感方面)。 针对上述需求和问题,本论文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相关项目支持下,对三维应用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工作:1.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型。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视化系统应用架构,支持动态构建应用模型,加快三维可视化应用的研发进度,降低三维可视化应用的门槛。 本论文提出基于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型,首先分析了传统的三维应用程序构建方法、三维引擎及其内核,围绕课题项目背景,提出了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架构。在此基础上,围绕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核心控制,提出基于角色、组件、消息(ACM)模型,能够有效管理角色、组件等资源及通信控制。 为满足动态构建三维应用的需求,采用“模型-实例”思想,提出了角色模型

(模型-算法-属性-消息)和运行管理模型,能够动态绑定角色算法和数据属性,形成可配置管理模式及运行工作机制,并给出了如何快速构建三维可视化应用逻辑流程。同时,本论文考虑多终端可视化应用模式需要,采用改进的负载均衡策略完善多终端应用模式。 最后将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的管理模型应用于三维应急救援模拟演练系统。实验证明,本论文提供的方法支持动态构建三维应用,能够为具体三维应用提供便捷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三维可视化应用的开发效率,满足多终端可视化应用需要。 2.基于自适应二叉树和场景图的场景管理方法。场景管理技术是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三维可视化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为解决加速室内外物体的实时渲染、如何有效精准地实施场景空间剖分及提高场景结构的组织效率等难题,通过研究传统的场景管理技术并结合应用需求,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二叉树和场景图的场景管理方法。首先,阐述了自适应二叉树的剖分算法,引用分割平面评分标准,形成自适应的行为,通过搜索有效分割平面算法,提高分割的有效性,有利于后续渲染。 其次,利用自适应二叉树空间剖分准确性高以及场景图适应性强等特点,采用自适应二叉树空间剖分算法与场景图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场景管理模型,可以对不同的场景类型运用不同的ABT权重,形成相应的场景管理策略。最后,将基于自适应二叉树和场景图的场景管理方法应用于机房可视化管理系统。 实验证明,本论文提出的场景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三维场景组织效率,加速三维场景实时渲染。3.基于复杂场景的可见性裁剪算法。 研究可见性裁剪技术及传统裁剪算法,在第三章已建立的优化场景空间结构

目前人工韧带与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现状

目前人工韧带与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现 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交叉韧带损伤后,由于其愈合能力较差,因此长期以来,对重建交叉韧带使用材料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本文主要对细胞因子在组织工程学韧带中的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在组织工程韧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工程韧带附丽的基础研究,骨和组织工程韧带之间的愈合关系作了较详细介绍。另外,对人工合成韧带、胶原支架韧带也作了概述。 【关键词】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 交叉韧带损伤后愈合能力极差,目前临床重建交叉韧带使用的材料包括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自体和异体移植物重建交叉韧带依然是目前的主流选择,常见的自体髌腱或半腱肌移植具有较高的强度,在附丽位点能够获得骨骨或腱骨愈合。但对自体供区会继发膝前疼痛、髌腱炎、髌下脂肪垫挛缩、相应部位髌骨骨折、绳肌缺失等并发症。异体髌腱、跟腱、阔筋膜材料存在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生物长入延迟甚至传播疾病的危险[1~2]。因此,长期以

来,人工韧带的研究从未停止。而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重建交叉韧带的实验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1 人工合成韧带人工韧带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经历了漫长的曲折过程。人工韧带具有无供区并发症、使用方便、早期康复、无疾病传播危险等许多明显优势。理想的材料,应该具备持续高强度、耐磨损、无组织反应等基本特性,并具有正常韧带的功能,同时允许有生理排列、再生新韧带倾向的组织逐渐长入。然而,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工韧带尚未面世。自上世纪60年代,人工韧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70年代后的20年,有多种类型的人工韧带被植入体内。其中有许多著名的产品,包括Gore Tex,Leeds Keio,Kennedy等。在材料选择上,完全合成的碳纤维韧带,因在关节和淋巴内释放磨损颗粒,引起显著的炎性反应。此后,以碳支架结合胶原或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束合成的聚合物,临床成功率均不高[3]。涤纶和聚丙烯等带孔的纤维织物,理论上允许周围组织迁移长入,再生具有功能的韧带,同样因不可吸收而引发显著的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移植物失败和断裂。在纤维织物上种植成纤维细胞后虽然可再植入体内,但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有限。对这些合成的永久支架组织学研究显示类似瘢痕和肉芽肿。不是正常韧带的有序胶原纤维。 对早期应用人工韧带的随访研究并未显示优良结果,主要问题是早期的组织反应和晚期的磨损、松弛与断裂。因此,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后,人工韧带的应用趋于沉寂。然而,近年来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聚酯韧带的近期优良结果受到了关

神经网络的研究热点分析.

神经网络的研究热点分析 神经网络的研究热点分析 类别:通信网络 摘要:首先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然后对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即神经网络与小波分析、混沌、粗集理 论、分形理论的融合及其应用领域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融合方法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0引言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是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1947~196 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 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 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 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1]。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和近似,它从结构、实现机理和功能上 模拟生物神经网络。从系统观点看,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极其 丰富和完善的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这是因为信息是分布存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2)并行处理方法,人工神经元网络在结构上是并行的,而且网络的各 个单元可以同时进行类似的处理过程,使得计算快速;(3)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多种多样,各元之间联接强度具有一定可塑性, 使得神经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4)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 非线性关系;(5)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 能很好的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处理复杂非线性和不确定对象。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1)自动控制领域;(2)处理组合优化问题;(3)模式识别;(4)图像处理;(5)传感器信号处理;(6)机器人控制;(7)信号处理; (8)卫生保健、医疗;(9)经济;(10)化工领域;(11)焊接领域;(12)地理领域;(13)数据挖掘、电力系统、交通、军事、矿业、农业和气象等领域。 1神经网络研究热点神经网络在很多领域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其需要研 究的方面还很多。其中,具有分布存储、并行处理、自学习、自组织以及非线 性映射等优点的神经网络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混合方法和混合系统,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由于其他方法也有它们各自的优点,所以将 神经网络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继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目前这方面工作有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1~5]、专家系统[6~9]、遗传算法[10、11]、小波分析、混沌、粗集理论、分形理论、证据理论[25~27]和

化学工程技术热点分析发展趋势探究

化学工程技术热点分析发展趋势探究 发表时间:2019-07-19T15:18:01.3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史珊珊[导读] 摘要:化学工程技术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中与化学过程有关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最终目的是利用探究出来的原理和规律解决或者优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身份证号码:13013119881011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化学工程技术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中与化学过程有关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最终目的是利用探究出来的原理和规律解决或者优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化学工程与计算机、生物、能源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息息相关,对于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对化学工程技术的不断探究,不断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成果,都是很有必要,值得鼓舞的。 关键词:化学工程;热点分析;发展趋势 1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 1.1绿色化学技术 中国在工业发展初期有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导致现金社会对绿色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视,而绿色化学技术则是通过化学技术和方法去消除或者减少生产中的污染,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化学通常会选用无毒无害的物料或者可再生的物料作为化学反应的原料,在反应过程不产生有毒有害品,从源头上就杜绝了对环境的污染。当今社会不仅在环境污染上加大整理力度,在新能源的挖掘和使用上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和研究。绿色化学技术将是新能源使用过程中必然应用得到的技术。在已经生成的化学污染方面,对能产生绿色化学反应的废料进行化学反应,可以达到消除难以降解或者污染极大的废料,或者产生新的可利用化学品,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绿色化学技术是绿色环保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1.2分离技术 化学工程中的分离技术是以生产过程中混合物的分离和产物的提纯为研究内容,达到能量高效化的目的。在分离技术的诸多分支中,膜分离技术和萃取技术已在我国化工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今年来比较新的热门的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不同分离技术下产生的耦合技术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拥有保护热敏性物质、效率高、成本低、能耗低等优点,对环境也是无毒无害,原料高效应用的同时还能够保护环境。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医药和化学工业中,对有效药用成分的提取及药品的浓缩精制、油渣深加工等问题有巨大的贡献。膜分离技术从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实现对混合气体或者液体的分离、提纯和浓缩。我国这这种分离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仍旧是化学工程技术中的热点。主要应用在医药、废水处理方面。我国的水污染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理水污染。分子蒸馏技术是利用不同物质分子之间的运动平均自由度差异来实现分离的。在真空条件下进行,适用于高沸点、易氧化的物料。因为是利用物质的物理特性进行的分离,故不会损坏物质的结构、特性,并且在分离过程中无污染产生。主要应用在精油提纯和医药工业方面。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往往会用到不只一种分离技术,将多种分离技术组合的方式即为不同分离技术的耦合。应用比较广泛的有膜萃取技术和超临界流体技术与膜分离技术耦合。我国在分离技术方面研究投入一直在不断的加大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仍需要化学工作者不断努力。 1.3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化学反应是指在反应物处于超临界状态或者反应在超临界介质中进行的一种化学反应。在超临界状态下,压力对反应速度常数有非常大的影响,细小的压力变化可能会引起反应速度的急剧变化;使得反应物产生均相反应而非多相反应,消除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扩散;可以降低一下高温反应的所需温度;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可以使失活的催化剂重新富有催化作用。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在酶催化反应、加氢反应、固体催化反应和F-T合成反应中都有广泛地应用。科学家们发现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介质时,具有水解性、酯化和氧化反应活性,能够促进酶催化反应,并且酶的活性与超临界状态下的压力无关。对化工业的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下的加氢反应还是超临界一氧化碳下的加氢反应,某些反应中的催化剂活性都比相同反应条件下的溶液环境的高,并且更加稳定。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固体催化反应,可以抽提出失活的固体催化剂表面上的积碳结焦等物质,从而恢复固体催化剂的活性。超临界固体催化反应拥有速度易控制、生产安全性高等特点。在超临界状态下的F-T合成反应可以避免引起催化剂失活和阻塞催化剂微孔问题,具有传热快、传质速度快等优点。超临界水氧化法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用来处理有机废物和废水。它可以完全消除有害物质。 2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微米和纳米技术的流行,使得化学工程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将化学家们的目光吸引到微细尺度传热学上来,同时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对物体进行细微研究。现金细微尺度研究理论已经在化学工程技术中独成一派,研究理论已经初具规模,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仍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鉴于国家对环保事业、污染治理等环境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化学工程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大的财政资助,化工产业将会得到大力度地扶持。应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发的加大在化学工业技术的研究投入,所以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空间仍旧巨大。 在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下,诸多化工企业会选购现金的化学反应设备来提高产业产值,而化学家们为了取得先进的成果,会不断改善或者发明新型化学反应设备。促进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的结合。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化学工程也正在不断地与信息工程相结合,化学家们可以借助四通八达的信息技术快速收集到数据,加快实验进程;借助计算机快速计算的能力来提高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条件的分析能力以及化学研究的准确性。国内诸多名校已经开展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孵化出化学工程的新型研究形式,值得全力推广。 化学工程技术从实验室理论逐步向实验、计算和理论三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具体的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微过程和系统、大系统、计算化学工程、产品导向的研究和资源导向的研究等。 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化学工程技术起着重大的作用,利用化学工程技术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理论。由此目标滋生出的材料化学工程是现今化学工程技术的热门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发展新技术和集成技术。新材料的生产能够解决化学工程技术中的难题,而化学工程技术又为新材料的产生服务,两者相互渗透、交叉,只有同时发展好才能共同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化学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的建议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②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WLAN等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速率提高,固网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移动性逐渐增加;移动通信、宽带业务和WiFi的成功,促成802.16/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诞生。 (7)B3G的概念兼顾了移动性和数据速率。 近几年来,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从移动通信用户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 杨利平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杨利平 发表时间:2019-05-29T15:29:19.9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杨利平 [导读] 还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原料、农业作物药品等。在化学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化学工程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其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动向,论述了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化学工程技术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学工程技术;发展动向;应对举措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化工产品逐渐被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日用品、食品、药物,还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原料、农业作物药品等。在化学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化学工程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其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1化学工程技术与化学生产 1.1化学工程技术 化学工程技术又称之为化学技术,主要是指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化学原料比例调配、化学反应操作等,再利用先进的化学设备、化学技术等,确保化学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具体的化学生产过程中,化学工程技术不仅满足了化学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化学产品的质量。 1.2化学生产概述 化学生产工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化工原料、化学生产工艺、化学成品分析和纯化等部分组成。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化学工业。如,农业要得到更快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化学肥料的帮助。同时,化学生产工业的发展,也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化学肥料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中的有害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在发展化学生产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促使其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 2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 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为化学生产提供了完善的、可靠的技术理论。完善的技术理论是化学工程技术最大的特点,主要包括各种化学元素、反应物质的化学属性、相关的反应原理等。将其充分应用到化学生产中,为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知识,并提升了化学产品的生产效率。其次,丰富了化学生产类型。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学产品类型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工程技术的多样性、全面性为实现化学产品多样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将化学工程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化学生产过程中,研制除了更多的新产品、开拓了更多的新生产工艺,促使化学生产行业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化学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最后,提升了化学生产的效率。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技术下的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化学生产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化学生产中设备的利用率,从整体上提高了化学生产的效率。 2.2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具体应用 具体来说,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技术: 2.2.1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化学方法、化学技术,将一些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破坏环境的化学溶剂、化学原料等进行减少,或消除。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无论是造纸、农药,还是高分子材料、能源中,都可以看到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绿色化学反应技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可借助于化学技术和化学方法,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例如,在生产尼龙丝的时候,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含有苯的石油化工原料,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而通过率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生物原料替代含有苯的石油化工原料,从源头上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现象。除此之外,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在食品生产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固氨替代原来使用的氮肥,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当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病虫害时,通过绿色化学反应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基因进行转移,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2.2.2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所谓的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主要是指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和特点,将化学反应的特征进行改变,并对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进行优化,进而对压力和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以达到降低化学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而超临界流体的状态、压力、温度均位于气态和液体之间,并且超临界流体的特性既具备气体的压缩性和高扩散性,又具备液体的溶解能力,其粘度与气体相近,其密度则与液体相近,其扩散性则处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目前,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主要在无机物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最为常用的主要包含三种技术方法:第一、抗溶剂法:主要应用在制备超临界流体有机物、爆炸物质时;第二、压缩抗溶剂法:主要应用在微球类、微孔类物质的加工过程中,以及聚合物和药物分子共沉过程中,该技术方法较为简单成熟;第三、快速膨胀法:主要应用于固体颗粒状化学产品的制备过程中。除此之外,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化学分析中,如将其与色谱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在色谱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更加高效。 2.2.3新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化学工程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的分离技术主要有蒸馏、结晶、萃取、吸附、电泳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分离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新分离技术被研究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分离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而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分析,但在新分离技术中,可以通过不同材料与混合物进行分别发生化学反应,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