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原理机考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机考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机考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机考题

马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德国(B)

A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B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C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D克服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代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5.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7.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C)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D)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B)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这一观点属于( D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问题叫作( A)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5.从前有个人,吃了生芝麻觉得一点都不好吃,炒熟了再一尝,满口喷香很有味道。他想:“既然熟芝麻好吃,我就用熟芝麻来当种子,不就直接收获熟芝麻了吗?”于是就种了很多熟芝麻种,结局可想而知。这则寓言启示我们( D)

A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C在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6.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这表明( D)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7.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他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树叶,病人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B)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8.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

“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C )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9.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A)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相对的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0.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结果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B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11.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B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B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

A 事物的内部矛盾

B 事物的特殊矛盾

C 事物的外部矛盾

D 事物的主要矛盾

14.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C )

A 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5.“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 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6.“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7.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8.“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A)

A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坚持适度原则

19.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建设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的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21.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程序,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B)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3.“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4.“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5.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C)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

26.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C)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7.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B)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相对性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1.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32.“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3.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下列(C)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

B(1)(2)(4)

C(1)(3)(4)

D(2)(3)(4)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

第二章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发展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2.实践的本质是( D )

A实践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实践就是日常生活活动

C主观改造客观的精神性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3.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D ) A否定了认识活动的能动性

B忽视了人类认识思维的创造性

C突出了认识的发展性

D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4.马克思认为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体现了( B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

5.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B )

A张三去农村参加扶贫

B李四在阅览室看小说

C王五在天工楼给学生上课

D赵六在百川楼做科学实验

6.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表明( D )

A认识世界并不重要

B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C认识是为了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获得真理

D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7.“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D )

A实践永无止境

B对真理的认识永无止境

C 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D受实践条件的制约,人类永远不能认识世界

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客观规律性

11.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2.“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 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14.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D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5.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B)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C)

A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17.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机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年前受到教廷宣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B)

A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18.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A不受任何框架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19.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体现了(C)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

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

20.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C)

A感觉 B分析

C知觉 D表象

2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C)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4.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执行计划,付诸实施

D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26.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7.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D)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章

1.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 A )。

A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对统治阶级的反映

C对社会规律的反映

D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 C )。

A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3.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政党结构

B哲学思想

C国家政权

D文学艺术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D)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B)

A法律制度

B经济条件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8.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C)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D思想路线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吃喝穿住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10.“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人生观

道理是(D)

A奉献和索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B奉献和索取可以由个人的主观动机来决定

C索取是实现奉献的前提和基础

D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C)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

1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D)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管理方式

1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1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9.(A)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存在

D上层建筑

第四章

1.下列关于劳动力商品正确的说法是(B)

A 劳动力商品没有价值

B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C 劳动力商品没有使用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它的交易价格决定

2.下列关于剩余价值正确的说法是(B)

A 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平等交易的关系

B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C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资本带来的,跟雇佣工人没关系

D 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创造被雇佣工人无偿占有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B)

A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B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C封建主义的基本矛盾

D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基础是(B)

A封建主义经济基础

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C奴隶社会经济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 A )A商品数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 C )

A小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B等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C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D二者没有可比性

9.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C)

A商品和使用价值

B价值和货币

C商品和货币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0.以下不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D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C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D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1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2.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之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互相交换,这是因为(D)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裁缝和木匠分别拥有对衣服和家具的所有权

D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的抽象劳动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D)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资本主义再生产

B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生产

D资本集中

16.“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C)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1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8.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9.《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A)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二、多选题

绪论

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ABC)

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D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AD)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第一章

1.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单独二孩”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人口政策的调整”体现了(B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2.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这表明(AB )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人能够突破规律的限制,改造客观世界

D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下列寓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有( ABD )

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防微杜渐

4.2012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验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CD )。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 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 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1365=1”、“1.01365=37.8”和“1.02365=1377.4”可以解读为“每天努力一点点,你会发现精彩的自己”。这启示我们( C D )

A坚持在曲折中前进

B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必须注重量的积累

D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6.鸡蛋可提供必须的蛋白质,但是吃得过多,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容易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也会给肝、肾增加负担。这启示我们 ( A C )

A要注重量的变化,优化事物结构

B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C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需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

D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7.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道路;而眼前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等无视法治的现象,又让人感叹法治的艰难。这反映的道理是( A C )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切实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踏踏实实做好小事,为质的发展创造条件

D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状态影响部分

8.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对蝴蝶效应的正确理解是( CD )

A 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C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9.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B)

A运筹帷握

B审时度势

C纸上谈兵

D画饼充饥

10.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12.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C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21.下列各项命题中,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有(A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CD)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2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BCD)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

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

2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6.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C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ABC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因果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C )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世界的可知性

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4.下面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AB )

A“发展中国家”概念

B“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判断

C冰冷的触觉

D闻到清香的嗅觉

5.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CD)。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真理具有以下品格(ABC)。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主观性

8.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9.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D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ABCD)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决定物质

13.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ABCD)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4.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BD)

A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认识的本质

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C正确认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6.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ABC)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1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8.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CD)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

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BC)

A理论脱离实际

B教条主义

C唯理论

D经验论

20.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对他的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BCD)

A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B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

C使认识神秘化从而歪曲了认识的本质

D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2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22.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AC)

A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条件

D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

2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4.下列各项中,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BCD)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25.任何真理都是(AB)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2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D)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7.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ABD)

A认识来源于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第三章

1.哪些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CD)

A宗教

B 法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