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二○一七年七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2 工作简况 (2)

2.1 任务来源 (2)

2.2 标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 (2)

2.3 起草小组的成立 (2)

3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3)

4 标准内容的制订依据 (3)

4.1 标准适用范围 (3)

4.2 标准的特点与创新点 (3)

4.3 标准的技术依据 (3)

4.4 技术的框架确定 (4)

4.5 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 (5)

4.6 明确评估对象、范围和时间段 (5)

4.7 制定效果评估工作方案 (5)

4.8 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1)

4.9 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的确定 (11)

5 标准实施的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12)

6 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13)

7 标准实施建议 (13)

7.1 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标准的关系 (13)

7.2 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及建议 (13)

1 项目背景

随着我省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许多工业企业因搬迁、转产、停产或倒闭,在城市中心遗留、遗弃了大量的退役地块。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着力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截至2015年针对六大重点行业我省共整治完成企业5740家,其中关停企业2250家,搬迁入园企业1067家;针对特色污染行业整治完成企业3.6万余家,其中关停

企业24813家。这些污染企业的关停有力的遏制了我省环境恶化的趋势,但这些留存的工业地块由于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废料和副产品的无序堆放和倾倒弃置以及有害废水渗透,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污染地块。这些污染地块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其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构成着持续性的威胁,因此对这些污染地块开展治理修复工作已经成为了我省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

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修复验收三大过程,其中修复验收工作是该项工作的最终环节。另一方面,我国的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工作也一直缺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指导,直到近几年才逐步获得重视。2014年2月国家环保部发布

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等项技术导则,这些技术规范的发布,对污染地块的调查、评估和修复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于修复验收工作的相关技术规范仍处于缺失状态。

由于国家层面技术规范的缺失,一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开展较早的省市已经开展了效果评价技术规范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相应的地方级技术规范。如

(DB11/T 783-2011),北京市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上海市也于2014年发布了《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这两个地方规范对验收工作的总体框架和内容进行了规定,但对于不同类型修复技术具体验收方法的规定仍较为粗略,另外对于地块的回顾性监测和后评估也缺少相应的规定。我省2016年12月发布的《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也提出进一步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制度建设,要求“2017年底前,制订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因此对于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验收方法进行细化研究,

编制我省的“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是我省今年环保的重要工作之一,对我省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工作简况

2.1 任务来源

随着我省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土地功能区布局也不断呈现着变动与调整。为加强污染地块在二次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管理,贯彻落实党中央、环保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指示,配合《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浙江省环保厅设立了《浙江省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项目,由浙江省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承担课题研究工作,该课题从环保管理和风险管控的角度,污染地块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技术要求开展研究。

2017年6月12日,浙江省环保厅在杭州组织了《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立项评审会。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节能大地(杭州)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单位的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标准立项十分有必要,并建议标准名称改为《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2.2 标准起草单位和起草人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为《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省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为:钟重、张弛、李斐、胡正峰、冯一舰、张婧宇。

2.3 起草小组的成立

为保证本标准的制定质量,力求标准符合科学发展与切合实《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实施后能对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的实施和验收具有指导作用,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在开展大量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参考国内、外有关经验,并广泛听取国内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相关专家的意见,起草编制完成《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标准》)草稿。

3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9)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及《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确定了《标准》制定的四项原则。

(1)适用性原则。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污染地块验收相关技术资料,结合浙江省实际特点,将符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的地块修复验收技术体系及相应的技术参数要求列入《标准》。

(2)最佳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块特点和修复技术模式,科学分析开展效果评价的关键节点和评价方式,以选取最佳的验收评估模式为目的,保证评价方法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3)符合性原则。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必要补充,部分条款严于国家标准。

(4)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污染地块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重点解决污染地块效果评价方法缺乏一致性的问题,条款规定的技术要求尽可能与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相一致,避免起点过低。

4 标准内容的制订依据

4.1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适用于污染地块范围内的污染土壤、地下水及其他环境污染物修复效果的评价。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质、致病性生物的污染地块及农业用地污染治理修复工程的效果评价。

4.2 标准的特点与创新点

本标准充分参照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调整。本标准的创新点在于,既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标准的框架和总体思路,又在选用相关参数的过程中考虑了我省的实际情况;在编制过程中,既严格遵循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考虑到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4.3 标准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参考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总署颁布的《国家名录内的污染地块验收流

程技术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以及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发布2015年发布的《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在污染地块效果评估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在调研了国内在污染地块(土壤)的调查、评估、修复方面的研究探索、案例实践经验及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4.4 技术的框架确定

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污染地块修复效果检验相关技术规范较为完善,并且和前期的污染地块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效果评估针对性强,对监管部门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要求非常高。以美国超级基金(Superfund)为例,根据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2011年发布的《国家名录内的污染地块验收流程技术规范》(Close Out Procedures for National Priorities List Sites,OSWER Directive 9320.2-22)显示,仅根据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对象的不同,就可分为4类不同评估情景,包括污染源去除、污染源去除及地下水修复、地下水及地表水治理与恢复、制度管控(非工程措施);而对于风险管控类的污染地块,又可分为边治理边使用、基于长期修复的工程措施、长期监测和运行三类。此外,根据评估的内容、对象及目标不同,美国的超级基金污染地块效果评估还可能会开展基于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估、污染相关责任方完成情况的评估、联邦设施所属污染地块效果评估等。

国内目前污染地块效果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北京市和上海两地发布了相关的评估技术规范(北京于2011年正式发布了地方标准《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上海于2015年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此外重庆的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正在编制过程中,环保部也正在开展《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草案)》的编制工作。北京和上海的效果评估(验收)技术规范在框架设计上基本相同,上海的技术技术规范出台时间更晚一些,对部分流程进行细化。重庆的效果评估技术规范也是基本沿用了北京技术规范的框架和内容。环保部目前在编制的《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草案)》则是在借鉴北京市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场地修复”、和“后期监测建议计划”的内容。

标准起草小组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效果评估(验收)技术规范后,提出了

浙江省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的框架,并根据风险管控和修复类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提出了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明确评估对象、范围和时间段,制定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报告编制六个步骤。

4.5 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

资料整理是以明确效果评估关键因素为目的,对开展效果评估的治理修复工程地块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的过程,是展开科学、合理和客观评估的前提。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内环保部、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及美国环保部相关修复验收技术规范/指南/导则中关于资料收集与审核分析的相关规定,完善了修复类项目效果评估对用地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等资料收集的要求,并以防止污染物对周边敏感受体生产环境风险为目的设计了风险管控类项目资料整理的内容。

现场踏勘是在资料整理完成后,根据资料中描述的开展治理修复工程的相关情况,由效果评估机构组织人员对实施治理修复工程的现场和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开展治理修复工程现场与资料描述一致性的过程。

本标准主要参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发布稿)》(HJ25.1-2014)、《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环保部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草案)》,以及美国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相关导则关于现场踏勘的范围、主要内容、重点、方法等相关规定,确定了本规范中现场踏勘的工作内容。

4.6明确评估对象、范围和时间段

本标准充分借鉴了《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环保部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草案)》等国内效果评估技术规范关于效果评估对象、范围的要求,同时借鉴了国外相关技术导则关于效果评估时间段和周期的内容,我省实际提出了适合我省的评估对象、范围和时间段。

4.7制定效果评估工作方案

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的核心是确定效果评估采样布点要求。本标准针对不同的

项目和评估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4.7.1修复类项目的效果评估

4.7.1.1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确认

对于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验收,目前公认的方法是对清挖后基坑的底部和侧壁进行采样确认。目前,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对污染土壤清理后基坑的验收采样数量均有相应的设计。各技术规范的点位数量设置如以下表格所示。

(1)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针对异位修复清挖的基坑进行和基坑侧壁和底部的布点(见表1、表2)。对基坑侧壁布点横向采样单元原则上不超过40m,在每个横向单元划分均匀9段采集9个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当挖掘清理深度不超过1m时,不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当挖掘清理深度大于1m时,以3m 为一个垂向采样单元进行分层采样。对于基坑底部的采样则主要采样了网格布点法

表1 上海导则基坑侧壁采样布点数量

表2 上海导则基坑底部采样布点数量

(2)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对于异位修复清挖后基坑的验收采样内容(表3、表4)包括:根据侧壁周长选择采样点的数目,采取等距离布点方法。

根据基坑的深度超过1m时不分层采样,超过1m时则进行分层,以1~3m为一层,上层采集深度为0~0.2m。对于基坑底部的布点同样采用了网格布点法。

表3 北京导则侧壁采样点数量

表4 北京导则坑底表层采样点数量

(3)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验收评估技术导则

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验收评估技术导则对于污染土壤清挖后的基坑,针对基坑侧壁和底部的采样也提供了采样数量的判断表(表5、表6)。其采样点位的布设方法基本与北京和上海的导则相同,但对于较大面积的基坑,其设定了每个采样点的最大代表面积,从而保证了较大基坑的采样密度。

表5 重庆导则中对基坑侧壁采样布点最低数目

表6 重庆导则中对基坑底部采样布点最低数目

总的来看,现有的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的验收规范基本采用了判断表的方法,根据基坑底部的面积以及基坑侧壁的长度选择相应的采样点数目进行布点。针对异位修复地块基坑底部的采样布点,“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表1)和“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表2)均采用网格布点法。其中北京市规定了采样点起点,可采用公式计算出不同采样点之间距离,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对异位修复土壤基坑的采样点密度更大,要求采样单元原则上网格大小不超过20m×20m。在侧壁的采样布点上,上海导则比北京导则的规定更加详细,并提出在每个横向采样单元均匀划分9段,并在每段剖面表面采集1个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的采样方法。

本技术规范基本沿用了采用判断表确定采样数量的方法,对采样数量进行了部分的调整,包括设定了较高的初始采样点位数,如基坑底部面积在500m以下的均需要布设3个采样点,100m以下周长的需要布设4个侧壁采样点。同时参考重庆导则设定了每个采样点的最大代表面积,从而保证了在较大基坑面积条件下的采样密度。

4.7.1.2异位修复后土壤采样布点

对于异位修复后的土壤,上海导则中规定以500m3为一个采样单元进行采样,并可分别采集表层、中层和下层的样品制备混。重庆市的导则对于异位修复后的非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采集混合土壤样品,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不超过500m3,每个样品的混合点位不少于5个。异位修复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每500m3采2个非混合样。参考以上两个导则,本导则推荐500m2作为均质性较好的修复技术的采样密度,200m2作为均质性较差修复技术的采样密度,并推荐了专家判断法,对均质性较差的土堆的修复薄弱部位进行采样。

4.7.1.3原位修复后土壤采样布点

对于原位修复区域的验收,其平面布点的点位数量,北京和上海导则主要依照基坑的底部布点方法进行设置,重庆导则中则参考了HJ 25.2-2014的布点要求,即原则上不超过1600m2设置一个采样点。本导则考虑到土壤的异质性和原位修

复的不确定性,设置了相对基坑采样较高的采样密度,并要求每个采样单位的网格原则上不超过20m×20m。在原位土壤采样深度上,主要参考侧壁采样分层的方法,除表层土壤以外以3m作为一个垂向采样单位进行分层采样,同时考虑到原位修复对污染区域的地质扰动及可能导致污染的纵向迁移,其采样的深度范围需要涵盖污染区域的上层,两个污染区域之间的夹层至最大污染深度。

4.7.1.4白区验证性调查

白区验证性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可能的二次污染区域进行验证,这些可能的二次污染主要包括在污染土壤和固废堆存过程导致的污染下渗和散落、尾水尾气处理过程的污染物泄漏和沉降、运输过程中土壤和废物的遗洒、异位处理工艺过程中(如热脱附、化学氧化等)产生的废气废渣污染等。对于这些区域的布点主要在区域土壤的表层进行布点,对于污染判断较为严重的可进行纵深的采样。另外对于调查确定非污染区域,在必要情况下也可开展相应的验证性调查。对于疑似二次污染区域的勘察工作需要参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的5.2章节中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勘察过程中建议结合现场情况并借助现场快速监测仪器确定疑似污染区域。对于采样点位及方案的设计参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的6.1章节中的相关要求开展,推荐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和系统布点法。

4.7.1.5回填土的要求

对于场地中基坑需要采用外来土壤回填的,对于回填土也需要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以保证回填场地的为清洁土壤,从而不产生额外的环境风险。从回填土的来源来考虑,原则上要求其不能来自基本农田、受污染的建设用地、滩涂地、人工回填地等区域。对于回填土壤其不应有异味,其可能的污染物含量需要对取土区域进行采样,采样验证的方法可以参考HJ 25.2-2014中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进行。

4.7.2风险管控类项目的效果评估

对于暂时不进行修复的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地块,其采用风险管控技术对场地的环境风险进行消除。由于国内外现有技术规范并未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控类项目的验收方法,因此本规范将参考修复类项目的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工程实施审查、采样检测评估的方法对风险管控类项目的效果进行相应评估。本技术规范主

要从几个方面对风险管控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管控工程的实施效果、风险管控区域的定期监测以及地块回顾性的评估监测。

4.7.2.1风险管控工程实施效果

风险管控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主要针对风险管控工程的施工符合性进行审核和评价。常见的风险管控工程类型包括物理阻隔工程和化学阻隔工程,物理阻隔主要是通过建立阻隔墙、铺设防渗膜等对污染区域进行物理包裹,减少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场地向外扩散,化学阻隔是指通过建立阻隔墙和阻隔区域的方式利用化学或生物的降解方式减少污染物向外扩散。考虑到工程实施过程中会开展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相关工作,因此对于风险管控工程的实施效果主要是通过过程材料审核进行工程符合性的评估。另外对于部分工程参数可以考虑开展现场取样或测试的方式确定其工程实施效果,如水泥阻隔墙的桩体强度、防渗膜的气密性、渗透性反应墙的污染物通过消减率等。

4.7.2.2风险管控区域定期监测和回顾性监测

对于风险管控区域的定期监测以及地块回顾性的评估监测,主要从污染源角度考虑,将主要参考现有场地调查相关的监测技术规范和采样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类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采样设计。由于采用风险管控项目,其地块内将不能用作后续工业、商业或住宅的开发,其主要的环境风险在于地块内污染的向外扩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扩散途径。1)污染物随地下水向下游迁移扩散;2)污染物随场地内或临近的地表水下地表水下游扩散;3)污染物挥发或随颗粒物向外扩散,因此需要针对以上几个污染扩散途径,设计风险控制项目采样验收方法。

对于地下水污染扩散控制效果的评价需要考察地下水中污染物向下游迁移的阻断效果,可以参考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GB/T18772-2008)中对于地下水监测井的设置方法。对于大气污染扩散控制效果的评价需要考察地块周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情况,大气污染物包括了具有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颗粒物以及空气的异味。对于地块周边大气监测点位的设置则主要参考了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中的相关规定。另外对于该部分的大气监测结果,可参考工业企业相关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进行评价。对于地下水污染控制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为了确认地块污染物是否通过地表水流向外扩散。地表水的具体采样方法参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其监测污染物需要包含地块的特征性污染物及地表水的常规性监测指标。对地表水的评价则主要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相关标准进行。

4.8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本技术规范的现场采样要求沿用了《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同时,参考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和《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一般性样品的质控要求参考自美国怀俄明州2000年出台的《Soil Confirmation Sampling Guidelines》,对于含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样品的质控要求,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倍,保证样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室检测要求的参考《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和《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4.9治理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的确定

4.9.1修复类项目

修复工程就是以去除污染物为主要目标,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或彻底去除污染物以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其中,修复效果评估方法主要有逐个对比法和t检测评估法。逐个对比法适用范围广,无样品数量限制,对于土壤、底泥、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和残余废弃物样品均适用;t检测评估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方法,适用于呈正态分布的样本,对地块土壤、地下水等样品均一性及样品数量要求极高,使用条件苛刻。

本标准借鉴了《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783-2011)和上海市环境保护局2015年发布的《上海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修复效果评估以修复方案提出的修复目标值为评估标准。但是本标准未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评价,而是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及土壤的异质性问题,最终选取逐个对比法,对地块点位逐一评价,使所有点位所有目标污染物浓度均达到治理修复目标,保证地块安全利用。

4.9.2风险管控类项目

风险管控工程是以防止污染物对周边敏感受体产生环境风险为目标,切断污染物与敏感受体的暴露途径,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最终达到土壤和地下水

中的目标污染物不对周边敏感受体产生环境风险的要求。该类项目的评估方法依然采用逐个对比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评估次数;通过多批次评估,以确保管控工程措施满足长期风险可控的要求。

由于国内目前并未出台风险管控类项目的定期监测评估和回顾性评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而国外的技术规范可操作性也较差,因此本标准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走访,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具体风险管控类项目验收的技术要求。

(1)定期监测评估的周期不少于3个月,因此累计3次定期监测评估合格理论上可以在6到9个月内完成,保证监测周期既具备一定的弹性,又避免过快结束监测导致污染地块中污染物浓度反弹。

(2)定期监测评估合格作为开展回顾性评估的前置条件,是借鉴了美国《国家名录内的污染地块验收流程技术规范》(Close Out Procedures for National Priorities List Sites,OSWER Directive 9320.2-22)中关于预评估和评估的设定。

(3)对回顾性监测失败后重新监测提出了时间限制,6个月的时间可以避免不合理的重复监测和评估。

5 标准实施的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标准内容体现了污染地块效果评估的完整流程,对保证科学评估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成效,合理进行污染场地二次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标准推荐的评估模式和技术参数为当前国内上最成熟评估模式,选取的参数符合我省实际情况,且借鉴了相当数量的污染地块效果评估(验收)实例,是成熟、可靠、优化的评估技术。标准实施后可带来以下效益:

(1)有利于国家及我省相关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本标准严格遵循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总体思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进行效果评估的总体程序、内容和要求,是《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规范我省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促进污染地块的再开发利用,保障土地使用者不受潜在环境健康风险的危害,推进我省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并且能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效果评估的技术框架和相关参数要求通过大量数据调研、专家咨询和意见征求后,进行了相应简化和改进,能够与我省当前污染地块管理与发展水平

相适应,符合我省污染地块效果评估的实际需求。

(3)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的今天,如何经济、快速、高效地修复工矿企业搬迁后的污染土壤,使其符合功能区调整后的土地再利用类型功能要求,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标准有助于进一步合理合规的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进一步健全我省污染地块管理技术体系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 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7 标准实施建议

7.1 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是污染地块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重要技术标准文件之一,目前国家层面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调查、风险评估、监测、修复治理等技术导则已经陆续出台,我省的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也已经出台。

因此目前本标准为我省污染场地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中关键一环,建议应尽快颁布,并且建议已发布的污染地块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根据本标准的内容,择机进行修订,保证与本标准内容、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一致性。

7.2 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及建议

为了推行本标准的实施,规范我省的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提出建议如下:

(1)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布应与有效可行的政策法规相匹配,建议加快完善我省的污染地块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制度,加强技术标准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2)建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在污染地块监管过程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采用本技术规范,以加强对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监管。

(3)此外,由于国内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风险管控类项目的评估方法和参数尚无国内先例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技术规范又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建议该《导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修改后可先试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修订和补充,使其不断满足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 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金属元素;污水灌溉;酸沉降;固体废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Eh 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土壤污染修复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 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

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

土壤修复技术及优缺点

土壤修复技术及优缺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还可以通过径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并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通过食物链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污染,其具体治理措施不完全相同,目前,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方法,植物修复方法以及微生物修复方法。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深耕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在这方面日本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物理化学方法是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为成熟工程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电动修复技术和电热修复技术等。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通过固态形式在物理上隔离污染物或者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从而降低污染物质的毒害程度。如通过施加水泥等固化土壤重金属的固化修复技术,或向土壤投入无机或有机改良剂,改变土壤的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2T11:06:47.3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刘冰 [导读] 摘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指采用科学技术或方法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或者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来恢复土壤正常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利用,切断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向人体转移的途径。 深圳市华保科技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指采用科学技术或方法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或者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来恢复土壤正常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利用,切断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向人体转移的途径。根据重金属污染物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对不同的修复方法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语: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引言 随着工业进程化的加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日常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气物的排放,以及农业上化学药剂的使用,都加速了重金属物质在土壤中的堆积,扰乱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的降低。从长远来看,由于土壤本身自我净化重金属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重金属污染物一旦进入到土壤中就会长期存在,不仅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或生物圈等途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旦爆发,其造成的污染后果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金属含量超过 5g/m ,我们都统称为重金属。而实际生活中,通俗的说法指的是、汞、镉、铅以及类金属砷等,也包含一些相对来说毒性较小的重金属,如锌、铜等。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重金属为汞、镉、铅、铬、砷。而目前应用较多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联合修复等。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近年来,伴随人类生产方式的大规模革新,由于长期施用含过量重金属的农药化肥,加之工业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已有接近百分之十的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污染面积高达千万公顷,受污染影响粮产量减少约上百亿公斤,并且每年有接近五万公顷的土地继续遭受重金属污染,污染现状可谓触目惊心。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会导致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质量下降,形成大规模不可逆转的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如继续使用受污染的土地耕种,会使汞、铅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被富集到农作物或果物,进而进入人体或牲畜,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由于土壤处于全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中心,一旦遭受污染破坏,就会将污染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域、大气系统,迅速扩大影响范围,引发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甚至造成毁灭性的全球灾难。从现状发展来看,工矿企业粗放式的增长、污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重金属的肥料、农药和污泥的普遍利用等活动,无不在加剧着开发建设与土地污染防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生态资源,正在遭受着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不加以根治,将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所以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对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2.1 物理修复 (1)换土、客土、去表土、翻土法 换土法就是用干净的土壤换掉受污染的土壤,置换出的土壤集中处理。客土法是将大量干净的土壤覆盖在受污染的土壤之上,或者将二者混合均匀。去表土是指去除表层污染的土壤。翻土法是通过深耕,将地表受污染土壤和地下干净土壤进行置换。这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投资,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适用于污染面积小且污染严重的土地。 (2)电动修复 电动修复利用重金属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在水饱和的污染土壤中插入一些电极,并通低直流电形成电场,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通过电迁移、电渗流和电泳的方式到达电极两端,然后对收集在电极室中的重金属进行集中处理修复。电动修复技术效果好、二次污染少,主要适合修复透水性差的粘土类土壤。 (3)玻璃化技术 玻璃化技术采用高温高压,把重金属与土壤同时固定在较为稳定的玻璃态物质之中。该技术几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可彻底去除放射性的重金属。由于土壤难以统一熔化及地下水渗透等方面的问题存在,该技术适用于污染严重的小面积污染区域或放射区域污染。 (4)热解吸法 该修复方法利用微波、蒸汽、红外辐射等技术对土壤进行加热升温,从而使土壤中易挥发的污染物(如汞、硒)挥发后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国外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去除土壤汞含量 99 %以上,而且收集到的汞蒸汽的纯度也高达 99 %。 该方法在实际修复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大量的热能加热才能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挥发。而且,升温也会造成水分、营养物质的损失,影响土壤的生产性能。 (5)隔离法 隔离法是将受到污染的土壤与未污染的土壤或者水体分隔开来,从而减少或阻止污染物向其他土壤或水体扩散。该方法在污染严重、污染物易于扩散且容易分解的土壤中应用较广。 2.2 化学修复 化学淋洗技术是将淋洗溶剂注入被污染土层中,再将包含污染物的溶剂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处理的技术。对土壤渗透性有一定要求,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成本较高,需进一步处理淋洗剂。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固定/稳定化剂,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降低污染物的毒性、溶解性与迁移性。 可用于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对土壤类型要求不高,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成本较高。原位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是指将氧化/还原剂注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更稳定或低毒的化合物,并将废液抽提出来。 对土壤渗透性和pH值有一定要求,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土壤性能化学改良修复技术是通过改良剂调剂土壤 pH 值、提高土壤吸附性能或与重金属反应生成沉淀,从而降低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毒性。适用于污染程度轻的土壤,工程量大,成本较高,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据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以上。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可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 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 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 修复工程量:6.5万m3 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0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2005规意选字0356号),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 修复效果: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土壤污染治理 (7) 修复技术 (9) 热力学修复 (9)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焚烧法 (10) 土地填埋法 (10) 化学淋洗 (10) 堆肥法 (10) 植物修复 (10) 渗透反应墙 (10)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 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 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 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 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 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 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 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 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 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 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 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 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是针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而言的。它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4年6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1) (一)工程背景概述 (1) (二)污染土治理的一般方法 (6) (三)重点关注治理方法 (9) 1、换土技术 (9) 2、固化/稳定化(S/S)技术 (11) 3、化学淋洗技术 (12) 4、植物修复技术 (15) 二、项目目标、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20) (一)项目目标 (20) (二)研究内容 (20) (三)关键技术 (21) 三、技术路线方案、课题分解 (22) 四、组织方式及分工 (24) (一)科研项目工作措施 (24) (二)现场组织措施 (25) 参考文献 (25)

一、项目概述 (一)工程背景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围绕着城市的工业设施健全,城市周边土壤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空气粉尘所携带大量污染物,雨水对城市区域的冲刷携带的污染物最终会汇聚到土壤中和河道中。这些堆积的污染物会很容易地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食物链再一次进入到人体,危害健康。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地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多是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另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组织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显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毒害性、累积性、长期性、多样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被污染的土壤通过地下水或生物富集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健康。 出于历史原因,中国土壤污染主体大多是各类国有工厂,经过多轮的改制重组,很多工厂产权归属关系已经多次变化,即便产权明晰的,也很难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行业的通行准则,在土壤修复行业根本行不通。目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 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新技术 摘要: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室内装饰日趋精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和种类日益增多,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增进身心健康,有必要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因此,研究治理污染的新技术 __。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一、膜分离净化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简单、快速、高效、经济节能的新技术。用于气体分离的膜主要有有机聚合膜和无机膜。利用此技术可分离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效果非常明显。其基本方法是在过滤器中的多孔填料表面覆盖生物膜,废气流经填料床时,通过扩散过程,把污染成分

传递到生物膜,并与膜内的微生物相接触而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完全降解为 CO2和H2O。 二、化学性污染防治技术 以晶化的锐态矿纳米TiO2活性材料为基础,结合了光敏化、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掺杂、金属氧化物复合、贵金属担载、表面修饰等诸多手段,采用纳米溶胶合成技术制备,突破了以往限制催化材料应用的两大技术难题:激发波段窄、纳米颗粒易团聚[1]。 此技术通过高密度成膜技术雾化激活,在墙壁、家具、地板等表面形成一层附着力极强的无毒纳米催化层,可以分解有害气体、释放氧负离子、作用时间长、超亲水抗污、无二次污染 三、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 益生菌加生物酶技术采用独特的“益生菌+生物酶”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强烈嗜捕性的生物菌进行诱导、驯化,使之成为共生、共代谢或辅助代谢的益生菌群。益生菌群与生物酶的有机结合,就具有了对甲醛、氨、苯和TVOC等有害物质的灭食机制,并利用其特有的催化功能,极为快速地破坏有机物的分子链,

十种土壤修复技术解析

十种土壤修复技术解析 1、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 原理:通过一定的机械力在原位向污染介质中添加固化剂/稳定化剂,在充分混合的基础上,使其与污染介质、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土壤固封为结构完整的具有低渗透系数的固化体,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可处理金属类、石棉、放射性物质、腐蚀性无机物、氰化物以及砷化合物等无机物;农药/除草剂、石油或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二噁英等有机化合物。不宜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适用于以污染物总量为验收目标的项目。 2、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 原理: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固化剂/稳定化剂,经充分混合,使其与污染介质、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土壤固封为结构完整的具有低渗透系数的固化体,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可处理金属类、石棉、放射性物质、腐蚀性无机物、氰化物以及砷化合物等无机物;农药/除草剂、石油或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二噁英等有机化合物。不适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以污染物总量为验收目标的项目。当需要添加较多的固化/稳定剂时,对土壤的增容效应较大,会显著增加后续土壤处置费用。

3、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原理:通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常见的还原剂包括硫化氢、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多硫化钙、二价铁、零价铁等。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其中,化学氧化可处理石油烃、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酚类、 MTBE(甲基叔丁基醚)、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等大部分有机物;化学还原可处理重金属类(如六价铬)和氯代有机物等。受腐殖酸含量、还原性金属含量、土壤渗透性、PH值变化影响较大。 4、异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 原理:向污染土壤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常见的还原剂包括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多硫化钙、二价铁、零价铁等。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其中,化学氧化可处理石油烃、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酚类、 MTBE(甲基叔丁基醚)、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2016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原位生物修复 指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2、环境生物技术 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3、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5、植物促进 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的Mn,或者%

的Co、Cu、Pb、 Ni、Zn,或者%的Cd的植物。目前世界上有 500多种这样的植物。 6、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由人工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且可认为监督控制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制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7、土地处理技术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异位处理的技术。 8、矿化作用 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9、生物强化 是指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10、生物冶金 生物冶金技术,又称生物浸出技术,通常指矿石的细菌氧化或生物氧化,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进行。这些微生物被称作适温细菌,大约有微米长、微米宽,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靠无机物生存,对生命无害。这些细菌靠黄铁矿、砷黄铁矿和其他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和铜铀云母为生。 12、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是指UASB工艺中起净化污水作用的污泥颗粒。好氧颗粒污泥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及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受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应用微生物的高效降解、转化能力治理环境污染,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降解、化合物分解、石油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理过程分为:①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②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③生物恢复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 一、污水治理 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经过迁移、转化,绝大多数将归入水体,引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的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倾入,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通常情况下,只要这种污染不超过阀值,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是可以得到净化的,这种净化主要源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在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使污染物得以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固体废弃物治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质量。我国同体废弃物年产量数目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千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堆放和焚烧。填埋、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会使有害物质渗漏、扩散,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焚烧产生的二嚼英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产。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经济而有效的处理同体废弃物方法。微生物技术治理同体废弃物的优势是:可以有选择地浓缩或去除污染物:节省运营和投资成本:废物总体积显著降低: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其缺点在于反应速度慢,某些同体废弃物难以降解。尽管如此,人们相信生物降解中存在的问题会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很快得到解决.

土壤修复主要技术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目前理论上可行的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综合修复技术等几大类,部分修复技术已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污染土壤实施修复,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主要集中于可降解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两个方面。 1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分类 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不同分类。 (1)按修复位置分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指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扰动。优点是比

较经济有效,就地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减毒,无须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较简单。此外,原位修复技术可以对深层次土壤污染进行修复;缺点是较难控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异位修复技术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修复的过程。异位修复又分为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两种,原地处理指发生在原地的对挖掘出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异地处理指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另一地点进行处理的过程。异位修复技术优点是对处理过程的条件控制较好,与污染物接触较好,容易控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排放;缺点是在处理之前需要挖土和运输,会影响处理过的土壤再使用,且费用通常较高。 (2)按操作原理分 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污染物或污染介质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以破坏(如改变化学性质)、分离或固化污染物,具有实时周期短、可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等优点,但均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工程偏大的缺点。微生物修复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脂肪酸和生物体等无毒物质的修复过程。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自身对污染物的吸收、固定、转化和积累功能,以及通过为根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摘要:最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的治理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生物修复应满足的生态条件做了详尽总结,分别是微生物、处理场地、水分、营养物质、氧气与电子受体、根圈作用和土壤物化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生物修复的成败。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4]关键词: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生态条件、微生物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消除污染者,减少其浓度的修复方法。大体上,可以将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就地生物修复)即污染土壤或水体不经过搬运或运输,而是通过投加微生物、营养盐、电子受体等方法进行原位生物降解。异位生物修复即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受污染物质搬离原地进行集中生物降解,通常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与水体多采用该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以原地进行、投资省、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小、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持久性、公众易于接受、可以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等优点。[2] 生物修复的目标及应满足的最佳生态条件[3] 生物修复的目标至少是将土壤及地下水或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到环境安全标准值以下,作为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从技术参数上大体可分以下几点: (1)微生物必须筛选获得具有活性的专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必须有能力在合理的速率下将污染物从起始的高浓度降解达到规定的标准浓度以下,并且在分解污染物的过程中不应产生毒性代谢物。 (2)处理场地处理场地中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及其浓度不应显著抑制微生物或酶的降解活性和高积累植物的吸收作用,否则应加以稀释;处理的化学污染物必须是生物可利用的;在处理点或反;应器中的条件必须适合生物生长,为此首先有必要对处理场地本身及处理过程所需达到的生态条件进行了解和设置。 (3)水分大量资料表明,水分是调控微生物、植物和细胞游离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之一。因为它是营养物质和有机组分扩散进入生物活细胞的介质,也是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机体的介质。特别是,水分通过对土壤通透性能、可溶性物质的特性和数量、渗透压、土壤溶液pH 和土壤不饱和水力学传导率发生作用而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表明,25 %~85 %持水容量或- 10 kPa 或许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最适水平。

论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论中国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一、土壤修复 (1)土壤修复的基本情况 ①土壤修复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土壤污染指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向土壤系统排放后,当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会破坏土壤成分结构的平衡和土壤功能,乃至出现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成分可以划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包括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有机溶剂、合成洗涤剂等造成的污染。按照受污染土地的类型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场地污染、油气田污染、矿区污染和农田污染。按照污染源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土壤修复则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2)我国土壤修复的发展状况 ①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关注起步较晚。为了调查中国土地污染的现状,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耗资 10 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及其预防措施的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农业用地的调查。 2014 年 4 月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但对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仍没有清晰而准确的认识,相关的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也是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和欧美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体系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有关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a.工农业粗犷发展导致耕地土壤和城市场地污染问题 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粗犷式发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工业和农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及时重视其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治理,从而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从工业污染角度看,土壤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选矿厂、冶炼厂、铅蓄电池厂、氯碱厂等工业工厂的废物排放;非金属砷和硒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电子工业等;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油石化、煤化工、农药等行业。从农业土壤污染角度看,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农业迅速发展,由于相应环境监管与保护措施的缺失,各地普遍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其中,尤以率先发展工业实现经济起飞的东部和中部较为发达地区为甚。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 320 个,约 548 万公顷。从不同的土地类型来看,关数据显示,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有近 2,000 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受矿区污染的土地面积达到 200 万公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

ANSHUN UNIVERSITY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课论文 题 目: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 院 别: 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社会工作2012级 学生姓名: 李祥 学号: 201206094018 指导教师: 冯开禹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14.5 ~ 2014.6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现状入手,简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引起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方面产生的原因,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分析治理技术并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原因;治理技术分析。 地球因养育了生命,所以伟大而又美丽。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只有一个。地球环境,是要靠每一个人来维护的。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环境污染,毒气蔓延,花草枯萎,动物频临灭绝。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恢复地球的美丽,保护地球环境,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的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的破坏。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破坏环境的速度随着我们现代化的加速而达到了顶峰。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 一、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下面是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摘要: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内,由于人类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开发,许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治理人类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本文试从水污染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正文: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范围内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然而飞速增加的代价却是对自然环境难以修复的破坏。目前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全国主要流域的I~III类水质断面占64.2%,劣V类占17.2%,其中,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除了地上水,我国各个地区的地下水也处于不同程度的污染中。 一、水污染类型 按照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大体上是由以下几种污染物所引起的: 1.病原体污染 这类污染通常是由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畜禽饲养场的污水所引起的,这类污水中常含有各种病菌、寄生虫,若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容易造成痢疾、伤寒以及各式各样的传染病。 2.需氧型污染 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等有机物在微生物对它们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体含氧量减少,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在生活用水、造纸和食品工业所造成的污水中,就有大量的这类有机物。 3.植物营养污染 许多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使用氮磷肥的农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易引起藻类和一些浮游物质爆发性繁殖,造成赤潮。 4.石油污染 这类污染通常是由油轮泄露、海上采油厂泄漏等事故所引起的,这类泄漏防不胜防,通常难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