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

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3)半社会公共需要

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1)由政府集中安排的公共需要。

(2)无差别地由社会成员共同同享用,不具排他性。

(3)享用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无偿的

(4)来源只能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4、财政体现特定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以财产占有为依据,更主要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

2、财政体现着性质不同的分配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与现实生活中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作业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3、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传授新课

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已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资产阶级统治

(2)社会主义国有

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实质:鲜明的人民性

二、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一)我国财政是具有生产,建设性特征

用于生产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科教文工等各项事业并承担大量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二)我国财政具有宏观调控特征

1、财政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实施宏观调控,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2、调节社会财富在不同成分的分配,不同生产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

3、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三、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1、财政收入来自公共。

2、财政支出用于公共。

3、政府职能转向公共。

4、社会公众意识发生变化。

(二)我国财政为何是公共财政

1、市场失灵决定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市场失灵的表现。(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垄断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6)信息不充分

2、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财政具有“公共”性

非盈利性财政是由“公共选择”的,满足“公共需要”的,为公共提供服务。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作业:

第三节财政分配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关系

2、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3、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2、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

3、我国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传授新课:

一、财政分配支持经济改革开放

(一)财政分配支持经济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2、对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从减收和增支两方面支持

(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财政分配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统收支的财政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分级财政体制

二、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这是一般规律和总的趋势,但经济效益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财政分配制约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

第一,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制约经济发展规模。

第二,通过确定财政投资中的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影响经济发展规模。

第三,通过财政信用筹集社会资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一)财政分配同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

1)生产的成果决定财政分配的对象

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财政分配的水平

3)生产的部门结构决定财政收支的结构

2、财政分配制约的生产

1)财政资金积累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2)财政分配结构制约着社会生产结构

(二)财政分配同商品交换的关系

1、商品交换制约财政

2、财政制约商品交换

(三)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1、财政制约的消费

2、消费影响财政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作业:

第四节财政的职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配置资源的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配置资源职能

2、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财政分配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2、财政分配与经济规模,速度,效益的关系。

3、财政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

传授新课

一、配置资源职能的含义

1、定义:指通过财政收支变资源配置,以保证社会的人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2、财政作为资金的分配枢纽,其职能就是通过对资金的分配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二)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各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4、在政府活动领域分配资源

(三)当前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战略重点。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的含义

定义:通过调节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分配,实现收入的公平目标公平分配,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

2、调节地区收入水平

3、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转移性支出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一)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指财政所具有的通过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的功能。

(二)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职能的积极意义

(1)定义: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功能。

(2)财政实现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结合。

b、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环境。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介绍,使学生掌握配置资源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作业:

第二章财政收入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组织财政收入应坚持的三大原则,国家税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国债的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具体内容及我国国债的主要形式和特征,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重点是国家税收和国债收

入,难点为为国债收入。

第一节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及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2、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2、财政集中率

3、剩余产品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配置资源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传授新课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的形式类

1、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人和单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指因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各种国有资产,按规定上缴国家财政收益

3、债务收入

国家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国内外款。

4、其他收入

a、规类收费

b、事业收入

c、罚没收入

d、国家资源管理收入

e、公产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来源于不同的经济成分分类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个体经济

4、其他经济

(三)按财政收入来源于不同的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交通运输业

4、商业

5、建筑业

6、其他服务业

二、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一)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二)兼顾国家,企业和公民个人三者的利益

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兼顾,关键是合理确定收入的数量界限,财政收入规模,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影响因素:

1、财政集中率

2、剩余产品率

财政收入规模=财政集中率X剩余产品率

(三)合理负担,区别对待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作业:

第二节国家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我国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税制构成要素

3、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我国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我国现行税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

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传授新课:

一、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定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强制地,无偿地取

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特点:

(1)生疏面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

(2)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

特征:

(1)强制性:税收征收依靠的是国家政治权力,采取法律手段,任何个人和单位必须依法进行纳税,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的所有权从纳税人手中转入国家手中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击破向纳税人支付报酬。

(3)固定性:第一种税在实施征税前,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征税数额和纳税时间等,未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国家所属机构及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二、税制的构成要素

税制: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税办法的总称,税制的核心内容是税法。(一)纳税人

(二)征税对象

(三)税率

(四)纳税期限

(五)减免税

(六)违章处理

三、我国现行税种

(一)流转税类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税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1、增值税

2、消费税

3、营业税

4、关税

(二)所得税类

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额。

1、企业所得税收

2、个人所得税

(三)资源税类

资源税是对开发利用国有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类税收

1、资源税

2、土地使用税

3、农业税

4、土地增值税

5、耕地占用税

四、财产行为税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的财产数量或价值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类税行为税是以某一特定行为征收的一类税。

财产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遗产与赠予税。

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基本特征及税制构成要素我国现行行税种。

作业

第三节国债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国债的分类

3、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种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家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税制构成要素

3、我国现行的税种

传授新课

一、国债的概念

是国家以债务人身分,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的方式所取得的财政收入(二)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二、国债的分类

1、按发行地域分

(1)国内债务收入

(2)国外债务收入

2、按偿还还期限划分

(1)短期

(2)中期

(3)长期

3、按国债流动性

(1)可转让

(2)不可转让

三、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弥补财政赤字,实现经济建设需要

(二)迅速筹集财政资金,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三)调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一)国库券

(二)重点建设债券

(三)国家建设债券

(四)财政债券

(五)保值公债

(六)特种国债

(七)转换债

(八)特种定向债券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债的概念和特征,国债分类,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作业:

第四节国有资产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3、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债的概念和特征

2、国债的分类

3、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种类

传授新课:

一、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向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单位收取的一部分税后利润或纯收入。

2、国家是社会管理者

3、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者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属国有企业。

(一)上缴利润

指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上缴利润的形式,从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取得的一部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二)承包费收入

国家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通过合同形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承包者按合同规定向国家上缴的承包费。

(三)上缴租金

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的身份,对实行租赁经营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一部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四)股息和红利收入

国家将国有资产转换为肌份,投资于股份制企业,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分配的股息和红利。

股息: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盈利,该盈利水平一般是预先确定。

红利:股份制企业分配完股息后的余利在股东中又一次分配它随股分公司盈利的多少变动。

二、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指国有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业务收入。

(1)工,商业,交通部门的事业收入

(2)农林,水气象部门的事业收入

(3)文教科学卫生部门的事业收入

三、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指国家将国有资产产权通过拍卖,转让方式所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

形式:拍卖,出售,转让,兼并

(1)经营过程中盘活资产而转让部分产权所取得的小收入,作营业外出。(2)因经营不善,造成企业破产而转让产权,其收入除一部分清偿债务外,其余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事业资产收入和国有资源产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的定义和内容

作业:

第三章财政支出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出的重点和范围,了解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理解安排财政支出原则区别,联系,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以及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联系难点为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拔款额的区别,联系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联系。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支出的形式

2、财政支出的分类

3、财政支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支出的形式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2、国有事业资产收入

3、国有资产权转让和变价收入

传授新课

财政支出: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对通过财政收入而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一、财政支出形式

(一)无偿拔款方式

(二)有偿贷款方式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国家具体用途分类

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3、简易建筑费支出

4、地质勘探费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6、流动资金支出

7、国家物资流通储备

8、支持农业支出

9、城市维护费支出

10、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1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其支出

12、国防支出

13、行政管理费支出

14、债务支出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文教卫生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三)按是否与商品或劳务相交换

1、购买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四)按最终用途分类

1、补偿性支出

2、消费性支出

3、积累性支出

(五)按预算管理支出

1、经常性支出

2、建设性支出

三、财政支出原则

1、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财政支出形式,分类与原则

作业:

第二节经常性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3、社会保障支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社会保障支出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

1、财政支出形式和分类

2、财政支出原则

传授新课:

经常性支出:国家以管理者身份,采用财政拔款方式安排财政资金,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一、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一)意义

1、定义

2、意义

(二)内容

1、教育事业费

2、科学事业费

3、文化事业费

4、卫生事业费

5、体育事业费

6、通迅和广播电视事业费

7、文物事业费

(三)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

(1)定员管理

(2)定额管理

2、财务预算管理形式

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3、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指机关,社会罢休和事业单位用公款在市场购买供集体使用的消费,所支付的货币而形成的购买力。

二、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一)意义

1、国防支出: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为保证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必需的经费支出

(二)内容

(1)内容

1、国防支出

(1)国防费(2)国防科研事业费(3)民兵建设费(4)专项工程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1)行政支出

(2)公安支出

(3)国家安全支出

(4)司法检察支出

(5)外交支出

三、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1)定义

(2)意义

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

2)有利于国家劝调控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保险

(1)定义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区别

联系:社会保险要求投保人或受保人所在单位按期向社会保障机构交纳一定的费用,并具有分担风险,互济互助的保险特征,与商业保险相同。

区别:

1、资金来源不同

2、给付标准不同

3、性质不同

项目:

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

4、工伤保险

5、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

(1)定义

(2)特征

(3)项目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与安置

(1)定义

(2)基本内容

1)牺牲病故抚恤费

2)伤残抚恤费

3)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

4)安置费

三、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

(1)筹措方式

1)国家企业单位个人三方出资筹集。

2)国家或企业单位出资

3)企业单位个人双方出资筹集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经常性支出中的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国际和行政管理支出及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意义和分类

作业

第三节建设性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财政补贴支出

2、基本建设支出

3、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奖金支出

4、发展农业支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基本建设支出

2、发展农业支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2、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

3、社会保障支出

传授新课

一、财政补贴支出

(一)含义

1、定义:国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提供给经营者或消费者无偿补助

2、特征:无偿性

3、性质:转移性支出

(二)内容

1、价格补贴

2、国有企业计划方损补贴

(三)作用

二、基本建设支出

(一)意义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分类

1)竞争性项目2)基础性项目3)公益性项目

(2)原因

1、基础性投资项目为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投资回收性慢项目。

2、财政资金集中有保障,能满足大型工程的需要

(二)基本建设支出的分类

1、按投资构成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设备工具和器具购置投资3)其他基本建设投资

2、按用途分类

1)生产性投资2)非生产性投资

3、按性质分类

1)新建2)扩建3)改建4)重建

(4)资金供应方式分类

1)银行贷款供应

2)财政拔款供应

3)其他方式供应

三、基本建设支出的方式

1、基本建设投资拔款

2、财政拔款方式中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与拔款额。

基本建设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是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标,既可以宏观上反映基本建设规模,又可以微观上反映基本建设规模。基本建设款额:是财政当年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它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

计划年度基本建设拔款额:计划气度基本建设投资额+为下年储备资金-上年度结余资金。

3、基本建设投资贷款

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具体负责。

三、国家物资储备和流动资金支出

(一)国家物资储备出现

1、定义

2、意义

(二)流动资金支出

四、发展农业支出

(一)农业支出的意义

1、定义: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支出

2、资金来源

(1)农业集体单位和个人投入

(2)银行信贷投入

(3)国家财政投入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最新】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课程编号: 学分:5 学时:80(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实习学时:30) 先修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教材:《财务管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开设,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基本财务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努力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知识 (1)系统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职能、环境、原则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科、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财务管理有一贯全面的认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详细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问题,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原理、风险计量原理资金成本计算原理。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3)重点讲述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有关问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基本问题、财务分析的内容、财务预算的编制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各种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体会其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4)重点讲述资金筹集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问题、权益资金的筹集、借入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与筹资决策、筹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筹资成本分析、筹资风险分析以及筹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确定的理论与方法; (5)重点讲述资金投放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投放管理的基本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6)重点讲述资金营运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营运管理的基本问题、流动资产管理、固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72,电视授课9学时,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将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作了压缩。因此,本课程只能反映这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二、课程任务 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管理人员掌握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改革实践。通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制度,掌握财政预金融的实务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课程72课内学时,4学分,一学期授完。一般应具有“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后续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其他相关财经类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层次划分建议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具体内容可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以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为主。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掌握有关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财政金融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2017年电大财政与金融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财政与金融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 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经济;社会 2、国家 3、剩余产品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5、税收;非税收 6、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 7、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课税对象 9、税源 10、10 11、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2、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13、从价定率;从量定额 14、一般;级差 15、有偿 16、有偿性;灵活性;自愿性 17、平价;溢价;折价 18、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分期逐步;抽签轮次;到期一次;市场购销;以新替旧 20、金融市场利率;国家信用好坏;银行利率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C B 6-10 C B A B D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ABC 4、ACD 5、C 6、ABC 7、ABCD 8、ABCDE 9、ABCDE 10、BCDE 五、判断正误 1-5 X X X X X 6-10 X X √ √ X 11-15 √ √ X √ X 六、计算题 1、解:应纳增值税= 1500000*17%-110000 = 145000(元) 2、解:应纳个人所得税=(1500-800)* 10% - 25 + 5000 *(1-20%)*20% + 500*20% = 945(元) 财政与金融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 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 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 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 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 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保障。 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 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9、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10、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 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授课教师: 2018年1月8日 一、课题:第一章财政概述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市场失灵及财政的功能。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财政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财政金融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三、内容分析 1.重点:财政的概念、特征,财政的职能 2.难点:财政的职能 页脚内容14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举例法 五、学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问题导入:你能列举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财政现象吗? 从人的一天来看:当我们每天醒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开灯,然后起床,刷牙、洗脸、做饭、吃饭,这一系列清晨的动作,包括电、上下水、煤气,这些都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市政设施;吃完饭,我们要出门,或上学或上班,要乘坐公共交通:或公交车、或地铁,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即使你驾私家车出行,你也要行走在政府修筑的市政公路上;那么,学习了一天或工作了一天,回家了,回家之后到你上床睡觉之前,也都要利用这些设施和服务,只是顺序颠倒过来罢了。这些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人的一生来看: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大多数人都是从政府投资经营的医院里度过的;当我们渐渐成长,开始接受教育时所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多数为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当我们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受伤生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万一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障金;而当我们年老退休时,可以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此外,政府专门针对穷人、老人和老兵们提供相应的扶贫、补贴或抚恤计划等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服务。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价格补贴、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工程等等,从医疗到教育、到社会保障,财政无处不在,正如人们常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板书: 政府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页脚内容14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财政总论 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理解:(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市场自身存在缺陷,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但是政府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处理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市场的调控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 其一,政府应当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 其二,制定好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形成公平竞争,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 其四,宏观调控市场。当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干预市场、调控市场。调控的方法合法、市场化。学会用市场的方法、用法律的方法来调控市场。 其五,做诚信政府。面对市场,政府应当讲信用,应该在市场中让老百姓意识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3、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收入分配职能只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主要手段:【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3)稳定和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4、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 洛仑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第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 3、简易建筑费支出 4、地质勘探费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 6、流动资金支出 7、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8、支持农业支出 9、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 11、价格补贴支出12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 14、国防支出15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它支出。(三)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 (四)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五)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六)按支出利益范围分类: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基本原理和现代银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认识并解释货币金融现象、分析货币金融政策、具备初步判断货币金融发展趋势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学基础》是在学习《经济基础》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生金融意识与实务操作、熟悉金融基本理论而编排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保险理财规划》、《财政与税收》等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今后从事与金融营销相关的工作做好铺垫。建议课时为48课时。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根据财经类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金融学基础分析和应用的职业技能特点,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项目,见分析表: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货币与信用理论能够运用有关的货币基础知 识解释货币的相关现象; 认识货币 能够运用信用的基本理论和 基础知识分析、解释现代信用 相关现象 分析信用相关现象 金融市场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 场与经济的的关系 认识金融市场

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金融学基 础 通过学习股票及债券交易的 基本程序,能进行简单的模拟 操作 利用金融市场处理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和金 融体系 能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情况, 明确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与金 融体系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 构成。 熟悉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基本 知识 熟悉我国中央银行、保险公 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和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 处理 金融机构业务处理 金融现象 会对货币需求的形成过程以 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 认识金融现象 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 形成原因 分析金融现象 金融政策 能够分析货币政策构成要素 的运行机制 熟悉金融政策 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政策的政 策目标 金融政策目标分析 会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 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 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 金融政策工具运用 国际金融 能分析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 表及进行外汇汇率看的兑换 计算 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 会分析和判断国际收支的平 衡与失衡 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业 务 金融风险和金 融监管 能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金融 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认识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能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 序,金融风险的处理方式进行 分析 感受金融风险呼唤金融监管 (二)课程目标 根据《金融学基础》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掌握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及信用的含义、表现形式

财政与金融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授课教师:2018年1月8日一、课题:第一章财政概述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市场失灵及财政的功能。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财政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财政金融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三、内容分析 1.重点:财政的概念、特征,财政的职能 2.难点:财政的职能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举例法 五、学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问题导入:你能列举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财政现象吗 从人的一天来看:当我们每天醒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开灯,然后起床,刷牙、洗脸、做饭、吃饭,这一系列清晨的动作,包括电、上下水、煤气,这些都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市政设施;吃完饭,我们要出门,或上学或上班,要乘坐公共交通:或公交车、或地铁,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即使你驾私家车出行,你也要行走在政府修筑的市政公路上;那么,学习了一天或工作了一天,回家了,回家之后到你上床睡觉之前,也都要利用这些设施和服务,只是顺序颠倒过来罢了。这些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人的一生来看: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大多数人都是从政府投资经营的医院里度过的;当我们渐渐成长,开始接受教育时所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多数为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当我们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受伤生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万一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障金;而当我们年老退休时,可以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此外,政府专门针对穷人、老人和老兵们提供相应的扶贫、补贴或抚恤计划等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服务。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价格补贴、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工程等等,从医疗到教育、到社会保障,财政无处不在,正如人们常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板书: 政府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课程标准 全面分析本课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本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说明,对整体课程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对象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或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社会培训学员和自学读者的参考用书。 2.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分、学时共55课时。 3.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知识要点、核心概念、情景导入、知识链接、小贴士、课堂讨论、拓展阅读、导入案例分析、本章小结、本章习题等特色模块。 本课程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 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财政与金融》是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重点阐述了财政与金融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案例。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之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金融机构体系简称金融体系,一般是指一国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按照一定结构形成的整体及其内部相互关系的总称。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一般都包含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中央银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主体,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财政与金融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等,掌握金融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5.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财政学财政理论中国税制投资银行金融投资 后续课程:中国财政管理财政体制金融市场金融逻辑学 6.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详见(教学参考内容) 7.建议教学安排 本教材一共52课时,包括34节理论课,18节案例分析课。 学时分配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