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

0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六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或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例如,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同素材”,即S同一、P 同一。

又如,换质法有SAP推出SEP的逻辑依据就是同一对象不能既有S的属性同时有具有非P的属性。这是矛盾律决定的。

再如,三段论的“四概念(四名词)”错误,就是违反同一律的表现;如果说三段论的规则是某个具体推理形式的特殊规则,那么同一律等就是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1、定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指的是“三同一”的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确切地讲就是:从同一方面对处于同一时间的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以此标准,显然,下列断定①-⑤都不属于“同一思维过程”:

①甲是个干部。非同一对象

②乙是个工人。

③甲是上海人。非同一方面

④10年前甲是个学生。

⑤10年后甲是个干部。非同一时间

2、公式:A就是A; A ? A; A ≡A

其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也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判断。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判断都与其自身具有同一性。

3、逻辑要求:保持概念同一、保持判断同一。

逻辑规律是关于正确思维的规律。为了正确思维,就要遵守根据同一律等逻辑规律提出的的逻辑要求,以规范人们的思维。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

(1)概念同一。

所谓概念同一,就是指所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同一。

如果用某个语词表达特定的概念,那么就用这个语词表达这个特定的概念,不再表达其他概念。这里指的是逻辑意义的同一(内涵与外延的同一),而不是指表达概念的语词的同一。

例如,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我走了。”

①临别时说,表示“我现在要(想)走了。”(将来时)

②其他场合说,表示“我已经走了。”(过去时)

(2)判断同一。

所谓判断同一,就是指用某个语句所表达的判断断定什么事物情况,就断定什么事物情况,不再表示断定了其他事物情况。

判断同一,也是指逻辑的同一,即判断的真值(真假值或逻辑值)同一、判断的逻辑形式同一,而不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形式同一。

例如,一个语句可能表示不同的判断,

例如,“穿好衣服上学去”:

①穿--好衣服--上学去。

②穿好--衣服上学去。

4、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马三立

相声《逗你玩》:“我叫逗你玩”——“谁呀?”——“逗你玩”——?

①字形相近--

·?金庸的武侠小说出了名,一些书贩子就趁机“借名造假”:

金庸--金唐(长春某出版社《神笛女侠》作者署名)

--金康(安徽出的《情侠魂断紫金城》作者署名)

--全庸(内蒙古出的《天魔玉女》作者署名)(上海文化艺术报91.11.29)·?巴金《秋》--巴全《冬》(30年代,让人误解为巴金《秋》的续集)

·?谭咏麟盒带---谭冰麟(草书)

·?齐秦盒带---齐泰(草书)

·?杉杉西服——彬彬西服

·?“雕牌”洗衣粉――“周维牌”洗衣粉广东一些厂家生产

(2003/7/31中央台新闻频道)

②同音异义

·?漫画《幼儿的问题》

阿姨(教唱):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某幼儿(发问):阿姨,狼不吃人了吗?(文汇报1980.6.30)例如,一家卖类似立可白的涂改液厂商,产品命名为“流得滑”;

流的滑修正液 5.20 元/套1051环保型

一家卖止腹泻的厂商则把产品叫做“泻停封”;

一种专门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药品就叫“依能静”。

还有一种丰乳霜叫做“膨立圆”(与大陆某知名歌星名字同音)。

③歧义:

·?某摊主将西瓜切成一片一片卖,边上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一块一角”。它可以有几种解释:

a、一块西瓜卖一角(钱)?(0.10元可买一块西瓜)

b、一元(块)一角卖一块西瓜?(1.10元买一块西瓜)

c、一元(块)卖一片西瓜的一只角

?(4.00元才能买一块西瓜,因为一片西瓜有四只角)摊主这就是利用“一块”和“一角”的歧义(表达概念的不同)搞欺诈。

(中央电视台1998.5.1曲艺杂坛)

·?团总支给家长的信发出以后,大部分家长接信后都赶来了,有的是请假来的,有的是带病来的,还有的父母双双都来了。

(这里,最后一个“有的”显然与前两个“有的”不同,因为它指称的已不是家长,而是指青年。)

·?随着拿破仑由南至北的进攻,巴黎一家报纸的编辑加在他身上的绰号也在逐步改

变:

①“科西嘉的怪物在于安港登陆。”

②“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

③“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④“拿破仑占领里昂。”

⑤“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

⑥“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读者文摘》1982年第8期)

--作者将“绰号”与“称呼”混为一谈了。

·?编辑:你的来稿看了,小说的主题是好的,但文笔比较幼稚,不成熟。

作者:那就作为儿童文学发表吧!

显然,儿童文学=文笔幼稚

(2)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甲:怎么趁忙乱时,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

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华盖集》)

--?三兄弟求学问签,道士伸出一个手指说:“一”,表示日后必然应验。

“一起回”、“一起不回”、“一个回”、“一个不回”

--?邮局职员:老太太,您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邮票。

李老太太:我再贴一张邮票,不是更重了吗?

·断章取义--

-?清朝文字狱:《诗经》中有这么一句:“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意是:国都附近千里之内,皆人民居住的地方。)清朝雍正四年,江西一位考官,以“维民所止”为考题,被人诬告说:“维止”两字是取“雍正”二字去其首也!于是清朝大兴文字狱。

-?李商隐词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压倒西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姚文元批刘少奇:引文“(工人好就好)工人不好就不好,资本家好就好(资

本家不好就不好),要实事求是。”(《评陶铸的两本书》)

??孔子不如章子怡

很多人长篇大论地批驳张颐武教授了,但从批驳的言辞看,并没有搞清楚张颐武教授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了不至于引起无谓的争论,这里我想先引用张颐武教授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后的报道:

“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也很好,这个高速成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外国人记住了。”

·偷换话题--

-?甲:关窗!外面很冷。

乙:你想,如果我关窗,外面就会暖和起来吗?

·转换主体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写过一篇怀念她父亲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受到许多问候信。于是,陶斯亮又写了第二篇文章《深深的感谢》。

北京日报加了编者按:“我们曾将这些信转给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陶斯亮)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表示深深的感谢。”

二、矛盾律

1、定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至少一假。

·鲁迅《风波》小说:16个铜钉--18个铜钉?

·76路车站:一只手表出现两个失主,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2、公式:A不是非A ; A ≠?A ?(A∧?A)

其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判断。因此,也有的逻辑教材称为“不矛盾律”。

3、逻辑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思想。

要能够区别哪些是矛盾或反对的思想,哪些不是矛盾或反对的思想。对下列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因为它们不能同真(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真):

①“上海是大城市”与“上海不是大城市”(SaP与SeP)

②“一班战士都是球迷”与“一班战士都不是球迷”(SAP与SEP)

③“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人”与“李白与杜甫不是同时代人”(aRb与?aRb)

④“有的发言的是甲班学生”与“甲班学生都没发言”(PIS与SEP)

4、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思想,即所谓“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我的矛可以戳穿任何盾∧任何矛都戳不穿我的盾。

·?“文艺舞台起用小字辈的情况不大理想,不是让小字辈单独演出,就是让小字辈跑跑龙套,当当配角,很少同台演出,更谈不上让小字辈演主角了。”(报)

·?新规定规定,凡是从背后拉人、绊人、推人的运动员将被自动/罚下场。(文汇报1994.2.27)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成语)

--运用推理可发现其中的逻辑矛盾:

钱财是粪土,仁义是(值)千金(钱财)?仁义是粪土

·?《变色龙》中警官对那条狗的断定--“疯狗”、“野狗”,“名贵的狗”、“好狗”

·?穿星条旗裤衩:身体各部分都是平等的;藐视一切权威。

5、辨析:

·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现实矛盾)

·帝国主义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非同一思维过程)

·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活着。…(非同一思维过程)

臧克家,99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点燃了一代人豪情的诗句,已经成为世纪经典。而如今诗人臧克家也成为“有的人”中的一个。臧克家从事文学创作70余年,共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70余部,他的这些遗世之作至今人们依然口耳相传。这位生于上世纪初的诗人,成为中国百年历史变革的见证人和革命事业的参与者。2000年1月获得“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这是一个诗歌稀缺的时代,又一个稀缺产品的生产者离我们远去了。

三、排中律

1、定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下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必有一真。

例如,我们看到远处湖面上漂着一个白的东西,于是说:“那白的东西是北京填鸭”(A),或者说:“那白的东西不是北京填鸭”(非A)。这两个说法(A与非A)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都是假的,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2、公式:要么A,要么非A; A ∨? A *

其中的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

3、逻辑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或下反对的思想。

因为两个相互矛盾或下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例如,对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判断就不能同时否定。

①“小张是大学生”与“小张不是大学生”(SaP与SeP)

②“甲班学生都是上海人”与“甲班学生有的不是上海人”(SAP与SOP)

③“小刘与小李是同乡”与“小刘与小李不是同乡”(aRb与)

④“如果某厂的产量第一,那么它的盈利也是第一”与“某厂的产量第一,但是它

的盈利不是第一”(p → q与p ∧?q)

4、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或下反对的思想。(“两不可”)

5、辨析:

例如:鲁迅先生在《立论》中说到这么一个情况,大意是:某个富人家生了一个孩子,一些人去祝贺,说这个小孩将来要作官发财的,于是他们得到了一些奖赏;有人看了那小孩说,那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他遭了一顿毒打。一个学生跑去问他的老师:我既不想讲好话而得到一些奖赏,也不愿讲真话而遭一顿毒打,我该怎么办?那老师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哈……。

有人认为,这位老师违反了排中律。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位老师并没有作出断定,既然没有作出断定,自然也就没有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你可以讲这个老师圆滑,但不能讲这个老师违反逻辑规律,如同我们不能说哑巴唱错了歌一样。

(2)作双否定(同时否定)不一定违反排中律。

例如:

①语言既不属于上层建筑,又不属于经济基础。

②这个关系R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非对称的。

③教育部:大学生结婚不提倡,不禁止。(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0日)

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小结)

一、掌握逻辑规律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明确逻辑基本规律的适用条件。

(1)它是思维规律,不是事物规律。

① 区别同一律的同一性与事物发展的可变性 ② 区别矛盾律的不矛盾性与事物固有的现实矛盾 ③ 区别排中律的排中性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2)它是关于同一思维过程的思维规律,不是非同一思维过程的思维规律。

2、明确三条逻辑基本规律各自的要求。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关于思维确定性的规律。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正:同一律 同一性 A.A

A 就是A

反:矛盾律

区别性 A A A B A 不是非A (A 不是B )

合:排中律 选择性 A A 要么A ,要么非A

在其中,区别矛盾律与排中律是重要的。虽然,从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定义来讲,只涉及了矛盾的思想和反对的思想,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判断间的关系不只是这么两种,而是有多种(等值、矛盾、反对、下反对、蕴涵、反蕴涵等),同时人们的断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等等)。可将它们列表归纳如下:

①设A 与B 是等值关系,如(等边三角形 ? 等角三角形),即A 与B 是同真同假的,那么同时肯定A 与B (A ∧ B )或者同时否定(A ∧ B )都是不违反逻辑规律的;如肯定其中一个而又否定另一个,如“这是等边三角形,而不是等角三角形”(A ∧ B ),则这样的断定是违反矛盾律的,因为A =B ,断定A ∧ B ,就是断定A ∧ A 。

②设A 与B 是矛盾的,则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它们必定是一真一假的。因此,如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A ∧ B ),或者否定一个肯定而另一个(A ∧ B ),都不违反逻辑规律;如同时肯定它们(A ∧ B ),则违反矛盾律;如同时反对它们(A ∧ B ),则违反排中

律。例如:“张三是大学生(A)”和“张三不是大学生(B)”是相互矛盾的,

③设A与B是反对关系,它们是可同假、不同真的。因此,同时否定它们(A ∧ B),或者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A ∧ B),或者否定一个而肯定另一个(A ∧ B),都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而如果同时肯定它们(A ∧ B),即断定它们同真,那么是违反矛盾律的。例如:“李四是南京人(A)”和“李四是北京人(B)”是反对关系,人们说:“李四既不是南京人(?A)又不是北京人(?B)”,或者“李四既是南京人(A)而不是北京人(?B)”,或者“李四既不是南京人(?A)而是北京人(B)”,都不违反逻辑规律;而如果有人就“同一思维过程”说:“李四既不是南京人(A)又是北京人(B)”,那么他是违反矛盾律的。

④设A与B是下反对关系,则它们具有可同真、不同假关系。既然它们不同假,那么就不能同时否定它们,否则就是违反排中律的(A ∧ B);其他的断定情况都不违反逻辑规律。例如:“甲班有学生是球迷(SIP)”和“甲班有学生不是球迷(SOP)”是下反对关系,如同时否定它们,那是违反逻辑规律的。

⑤设A蕴涵B,则A真B必真,不存在“A真而B假”的情况。因此,如果肯定A 而否定B(A ∧ B),那么是违反逻辑规律的。例如:有人作这样的断定:“赵六是个三好学生,但是不是学生”,显然那是违反矛盾律的,因为(“三好学生”→“学生”),如赵六不是学生,那么他一定不是三好学生,这与说“赵六是个三好学生”是相互矛盾的。其他断定都不违反逻辑规律:

⑥设A反蕴涵B,则A假B必假,不存在“A假而B真”的情况。因此,如果否定A 而肯定B(A ∧ B),那么是违反逻辑规律的。例如:有人作这样的断定:“他不是军人,但是个军医”,就是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因为(军人←军医),他是军医,就一定是军人,这与“他不是军人”是相矛盾的。

二、发现并揭露逻辑谬误

·?至于重庆军委会发言人所说的那一篇,只好拿“自相矛盾”四个字批评它。

既在重庆军委会的通令中说新四军“叛变”,又在发言人的谈话中说新四军的目的在到京、沪、杭三角地区创立根据地。就照他这样说吧,难道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算是“叛变”吗?愚蠢的重庆发言人没有想一想,究竟到那里去叛变谁呢?那里不是日本占领的地方吗?你们为什么不让它到那里去,要在皖南就消灭它呢?呵,是了,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人原来应该如此。(《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34页)

有些问题比较简单--

·爱面族广告词:“同样的”

同样的方便面

5元与3元5角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想想第二代方便面(水煮式)的好处

不发胖,不上火气

爱面族非油炸方便面

真正不含防腐剂

·四川路的广告词:

·?某退休高级工程师,在化工方面很有造诣,最近他发现有家乡镇企业未经他同意,把他说成是那家单位的顾问,以此招摇牟利。他很气愤,提出“象这种情况,能否要求赔偿名誉损失及追索顾问费?”

--这是相互矛盾的两个要求,不能同真:赔偿名誉损失∧追索顾问费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

例3:如同时肯定下列判断形式(1)、(2)、(3),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1)PEM

(2)SAM

(3)SOP

同时肯定(1)∧(2)∧(3),即同时肯定:PEM ∧ SAM ∧ SIP(?)

有一些逻辑错误或逻辑矛盾比较明显,如某人同时肯定(或同时否定)“张三是工人”与“张三不是工人”,那大概相对比较隐蔽,不是能一眼看穿的,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或逻辑推理才能揭示。本题就是如此。

①PEM ∧ SAM ? SEP ?SAP-------与(3)SOP矛盾

②PEM ∧ SOP ? PEM ∧ SIP ?SOM----与(2)SAM矛盾

③SAM ∧ SOP ? MOP ? MIP ? PIM---与(1)PEM矛盾

上述判断(1)、(2)、(3)不能同时肯定,因为其中任何两个判断组成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都将推出与第三判断相矛盾的判断来,也就是说,同时肯定(1)、(2)、

(3)包含逻辑矛盾,违反矛盾律。

三、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推理或论证

例1:A、B、C三人从政法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律师,一个当上了法官,还有一个当上了检察官,但究竟谁担任了什么司法工作,人们开始不清楚,于是作出了如下猜测:甲:A当上了律师,B当上了法官。

乙:A当上了法官。C当上了律师。

丙:A当上了检察官。B当上了律师。

后来证实,甲、乙、丙三人的猜测都只猜对了一半。请问:A、B、C各担任什么司法工作?写出推导过程。

解:(一)将甲、乙、丙的猜测判断符号化:

甲:A律,B法

乙:A法,C律

丙:A检,B律

(二)运用假设法:

(1)设A律为真,

甲:A律1B法0

乙:A法0∧C律0?不合题意,假设不成立? A律0

(2)甲:A律0B法1

乙:A法0C律1

丙:A检1B律0

结论:A-检察官,B-法官,C-律师。

例2:某珠宝店被盗一块珍贵的红宝石。经现场侦察分析确认,作案人肯定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个,这四人被拘押受审后分别作了如下陈述:

赵:我不是罪犯。

钱:李肯定是作案者。

孙:我孙某人绝对没有偷。

李:作案的是赵。

后来知道,这四人的陈述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请问:谁是作案者?谁说了真话?

解:本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但运用逻辑规律来解题更容易些。

赵:非赵1

相互矛盾钱:李

必有一真孙:非孙0排中律孙1

李:赵

(1)赵与李的陈述是相互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它们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2)根据题意四人的四句陈述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因此这句真话一定在赵与李的陈述之中,这样钱与孙的陈述就都是假的。

(3)孙的陈述是假的,孙说“非孙”,“非孙”为假,那么根据排中律,与它有矛盾关系的判断“孙”就是真的,即是孙作的案。

(4)只有一人作案,既然孙是作案者,那么赵就不是作案者,所以赵讲得是真话。

例3:黄金街一家商场遭劫。现场勘查以后,警长让三位实习警员先写个案情分析报告。交上来的报告中有如下一些结论性意见:

(1)这是一起合伙抢劫案,作案者起码有四人。

(2)只有A不在作案现场,B才在现场。

(3)C与B都在现场。

(4)如果A不在作案现场,那么C不会在现场。

(5)D作案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现场有他的指纹。

警长看后很不满意,可实习警员却找不出问题所在。请分析其中是否有逻辑问题。

⑧⑨实习警员的报告包含逻辑矛盾:

②∧③∧④??? A ∧ A ?

例4:设下列三句中一真三假。请问:S与P是何种外延关系?

(1)有P不是非S

(2)有S是非M

(3)有P不是S

(4)M都不是P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 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 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 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

第六章 组合逻辑电路要点

第六章组合逻辑电路 一、概述 1、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 数字电路根据逻辑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 组合逻辑电路:指任何时刻的输出仅取决于该时刻输入信号的组合,而与电路原有的状态无关的电路。 时序逻辑电路:指任何时刻的输出不仅取决于该时刻输入信号的组合,而且与电路原有的状态有关的电路。 2、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逻辑功能特点:没有存储和记忆作用。 组成特点:由门电路构成,不含记忆单元,只存在从输入到输出的通路,没有反馈回路。 3、组合逻辑电路的描述 4、组合逻辑电路的分类 按逻辑功能分为: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数据选择器等; 按照电路中不同基本元器件分为:COMS、TTL等类型; 按照集成度不同分为:SSI、MSI、LSI、VLSI等。 二、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1、分析方法 根据给定逻辑电路,找出输出输入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电路的逻辑功能,其基本步骤为: a、根据给定逻辑图写出输出逻辑式,并进行必要的化简; b、列出函数的真值表; c、分析逻辑功能。 2、设计方法 设计思路:分析给定逻辑要求,设计出能实现该功能的组合逻辑电路。 基本步骤:分析设计要求并列出真值表→求最简输出逻辑式→画逻辑图。 首先分析给定问题,弄清楚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是哪些,并规定它们的符号与逻辑取值(即规定它们何时取值0 ,何时取值1) 。然后分析输出变量和输入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列出真值表。根据真值表用代数法或卡诺图法求最简与或式,然后根据题中对门电路类型的要求,将最简与或式变换为与门类型对应的最简式。

三、若干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一)、编码器 把二进制码按一定规律编排,使每组代码具有特定的含义,称为编码。具有编码功能的逻辑电路称为编码器。 n 位二进制代码有n 2种组合,可以表示n 2个信息;要表示N 个信息所需的二进制代码应满足n 2≥ N 。 1、普通编码器 (1)、二进制编码器 将输入信号编成二进制代码的电路。下面以3位二进制编码器为例分析普通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3位二进制编码器的输入为70~I I 共8个输入信号,输出是3位二进制代码012Y Y Y ,因此该电路又称8线-3线编码器。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a 、将70~I I 8个输入信号编成二进制代码。 b 、编码器每次只能对一个信号进行编码,不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同时有效。 c 、设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 由此可得3位二进制编码器的真值表如右图所示,那么由真值表可知: 765476542I I I I I I I I Y =+++= 763276321I I I I I I I I Y =+++= 753175310I I I I I I I I Y =+++= 进而得到其逻辑电路图如下:

第七章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

逻辑基本知识—逻辑基本规律

八、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 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下面再举例说明。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第八章《论证》——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7分) 1.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____________,已知"P或者q"为假,则选言判断为真。 2.既否定如果P那么q,又否定P并且非q,则违反了____________。 3.转移论题是指____________地违反____________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____________所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5.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已知“某人是党员而不是干部”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既断定“并非可能P”,又断定“并非可能非P”违反了____________。 7.已知□P假,根据____________,则◇P真。 8.既断定“有S是P”真,又断定所有S不是P真,就会犯____________ 9.反驳是用一个或一些____________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思维过程。 10.归谬法是为了反驳某论题____________,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结论,最后根据____________的规则,确定它为假。 11.根据论证方法,可把论证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13.违反论题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据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证方式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____________。 14.间接反驳是先论证与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然后根据不矛盾律确定被反驳论题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26分) 1.在下列判断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SIP真且SOP真 B.SEP真且PES真 C. SEP真且SEP真 D.SOP真且SIP真 2.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必然P真且可能P真 B. 必然P真且可能假 C.可能P假且可能P真 D. 可能P假且可能假 .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4."我既肯定有人不是好的,又肯定所有人是好的"犯了()的逻辑错误。 A.模棱两可 B.自相矛盾 C.推不出 D.转移论题 5."论题应当保持同一",其实也是遵循()。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6.在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先论证反证法假,然后就可确定原论题真,这是根据()。 A. 不矛盾律 B. 排中律 C. 同一律 D.充足理由律 7.间接反驳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8.归谬法中运用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的()。 A.肯定前件式 B.否定前件式 C. 肯定后件式 D. 否定后件式 9.已知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A.论证不是思维形式 B.论证不包括反驳 C.论证不遵循逻辑规律 D.论证是一种思维形式 10.顾客和服务员有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您的大拇指都泡在我的汤里了。 服务员:没关系,不算烫! 服务员的话( )。 A.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B.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C.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没有违反逻辑思维规律11.“小傅与一般人相比是高个子,但与穆铁柱相比却是矮个子”。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没有违反思维规律 L2.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所有S是P”与“并非有的S是P”这样两个判断( )。 A.可以断定它们都是真的 B.不能断定它们都是假的 C.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假的 D.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的 13.“我是学院的体育尖子,精力充沛,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定好。”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这段话犯了( )。

第五章逻辑基本规律)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1.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概念要明确,判断要确定。 例1: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 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2.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不能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例2:今年研究生考试,我有信心考上,但却没有把握。 3.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必须是明确的。 例3:有人说“可能有鬼”,有人说“可能无鬼”,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赞成,这种争论没有多大意思。 4.如果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例4: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因为今年我的一位老乡考上了研究生。 同一律一位在美留学的研究生和一位美国朋友在谈到语言的沟通问题时坦言,自己虽然能应付日常会话,但有些内心深处的话仍难于表达。 美国朋友安慰说:“不必多虑。我认为你已经进步很快了。我和妻子都是美国人,结婚十年了,到今天还有许多内心深处的话不知怎么表达呢。” A 偷换概念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将,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里有一段对话: 甲:乙,我们当你是可靠的好人,所以几种关系革命的事情都没有满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密去了? 乙: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他们问了我呀。 甲: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乙: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不住的人!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B 混淆概念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可以保持不变。 C 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则是把原来需要论证的命题有意地换成另一命题的逻辑错误,系诡辩手法。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对此,主教们愤愤不平,提出质问:“有哪一个人见过,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 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他们用偷换概念的手法将它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一荒谬论断,然后对此加以恶毒攻击。 (偷换论题) 甲:你们家能不能深更半夜不打麻将?吵人睡不着觉。 乙:你们家的孩子能不能深更半夜不哭?也吵人睡不着觉。还有你们家厕所的水管水声老大,你们家能不能把厕所关上? (偷换论题) D 转移论题 在讨论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时,有人发言说:“质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这里有一个手艺很高的铁匠,由于思想保守,手艺只传给他的小儿子。后来他和小儿子都死了,手艺也就绝了,很可惜啊!” (转移论题)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 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 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 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 “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 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 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 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 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 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 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 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 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 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 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对此,有议论说: “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它 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据说光北 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不过,人口普查时,统计数 字表明,男子与女子的比例并没有失调。可见,我国的男子汉并不算少, 大概是分布不合理吧?” 答:这段议论先偷换了概念,后偷换了论题。一开始,“男子汉”是指具有 大丈夫气概的男子,后偷换成指一切男人。议论的题目本来是“什么是男 子汉”,最后却转移到男女的比例上了,违反了同一律。 2.甲问:我做菜的手艺不错吧? 乙答:很实惠,很实惠。 答:乙的回答表面上转移了话题,不正面回答问题,违反同一律,实 际上隐含着对问话人做菜手艺的批评,不正面批评,巧妙地避免主人的难 堪,是一种变格修辞手法,不违反同一律。 3.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逻辑的基本规律案例

案例 某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我看了电影(园丁之歌》,很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园丁,为绿化祖国作贡献。”《园丁之歌》这部电影是赞美人民教师的,这里的“园丁”指的就是教师。而这个学生在作文中却把“园丁”混同于“绿化工人”,使“园丁”这个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未能保持自身的同一。 张炼强先生在《修辞理据探索》中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乍一看来,‘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但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有‘有理’之处。‘霜林’是红的,故可‘染’而‘醉’,‘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以‘染’物。若无此二者,则恐怕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了。”由此可见,有些别具一格的修辞现象所呈现出的美感是建立在逻辑的真实上的,有深邃的逻辑基础,而不是脱离真而去片面地追求一种浅层次上的美,修辞与逻辑有一种内在的同一性。 逻辑上的同一律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问题的同一个方面,每一思想自身都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是确定的:一个概念如果反映了事物

的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反映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断定了事物有某种性质,那么就应该判定它有这种性质;一个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就应该是真的。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规则就会犯“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错误。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保持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朋友聚会,甲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众人称妙。乙却说,这是从一本诗集中“偷”来的。甲大怒,认为 乙侮辱他,令乙道歉。乙无奈,出去一会儿,回来说:“真是对不起,是我说错了,我查过,那首诗还在那本诗集里,并没有被你偷走,请你原谅。”有人认为,这是偷换概念,其实不然。正如陈宗明、周自厚所说,这是“巧换”,它不但不违反同一律,相反,正是语言表达所追求的效果之一。我们认为,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联系说话的语境,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挖掘隐藏的逻辑命题。乙说的第一个“偷”其含义是“抄袭别人的文章”,第二个“偷”却是它的基本义:“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很明显,这是一个语词表示两个概念,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两个概念。表面上看,乙否定了前面的观点,实际上他却利用这种一词表示两概念的关系,虚设了一个实际不存在的“偷”(基本义),并加以否定,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里乙的前后思想并没有改变。从语用方面考虑,乙并未违反同一律。上文中提到的“巧换”这种修辞方式,也有人称为修

第六章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教学重点: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二. 教学难点: 逻辑规律的运用三.教学基本内容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中,每个概念和判断要始终保持自身同一,即保持确定性。A是A,不能任意变更。 2.要求:(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2)我们所作用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是个什么判断就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在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那就要出现逻辑错误,这些逻辑错误包括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1). 混淆概念无意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用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常常是由于把二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严格区别开来而造成的逻辑错误。如: 1.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等,就不应该反对. 2.这种油,每斤售价125元,价值高。 3.甲:”昨晚我得到了双重休息.”乙:”这是怎么回事?”甲:”我梦见我在睡觉.” 4、汤姆:“你能用这个望远镜看到天上的每一样东西吗?”天文学家:“是的,我的孩子。”汤姆:“那么,我早上飞走的气球在什么地方呢?” 5、甲:“听说你经常失眠,是吗?”乙:“是的。”甲:“那你睡觉时试着数数,也许能帮你入睡。”乙:“我已数过了,一数到九,我就无论也要爬起来。”甲:“为什么?”乙:“唉,一提酒,我就想喝两口。” 6.有人说:“抗拒从严政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有为自己犯罪事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直接相违背的。”(2)偷换概念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如: 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人,何必出去看。” 2.老师在讲课,一个学生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在听收

第10章逻辑规律.

逻辑案例及其分析(十) [逻辑案例1] 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有一天,庄周和惠施一同出游,到了濠水(在今安徽凤阳县)的一座桥上。庄周说:“倏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周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您,固然是不知您;但是您不是鱼,您不知鱼快乐,那是确定无矣是了。”庄周说:“且慢,请想一想您开始是怎么说的?您说:‘您怎么知道鱼快乐’,您是已知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怎么知道,我是在桥上通过观看知道的。” [逻辑案例分析]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庄周的言论是不合乎逻辑的,具体地说,是不合乎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的。同一律要求在论辩过程中,无论是论证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对方的观点,都应保持论说观点的前后同一。庄周在和惠施的论辩过程中,显然歪曲了惠施的原意,偷换了惠施的论点。惠施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的原意是否定庄周会知道鱼快乐。而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庄周却把惠施的话歪曲成两个意思:其一,惠施承认了庄周知道鱼快乐;其二,惠施问庄周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知道鱼快乐的。在这两个意思中,第一个意思是庄周强加给惠施的,第二意思是偷换论题,即把惠施对庄周表示怀疑的问话:“怎么知道鱼快乐”,偷换为“您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知道鱼快乐。”综上所述,在庄周与惠施的对话中,庄周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逻辑案例2] 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白马论第二(节选) 曰:“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 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

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实用文档 标准文案大全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ab a b a b 实用文档 标准文案大全(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 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 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 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 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 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 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作者:————————————————————————————————日期: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这些逻辑规律

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 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训练学习手册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2013年09月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5.1学习目标(逻辑的基本规律) 1.理解思维形式四条规律的含义, 2.熟练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 3.会识别违反四条规律的逻辑错误 4.会区分矛盾律和排中律 参考资料:逻辑学与思维方法训练第十章逻辑的基本规律(p175-p196) 5.2预习自测题(逻辑的基本规律) 运用矛盾律或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丙、丁四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好? A 甲一会儿说应该种麦子,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麦子,甲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B 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C 丙说:“我看还是种麦子好。”丁说:“我看还是种油菜好。”针对丙和丁的发言,乙有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乙这样说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2、分析下列议论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2)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3)一个团支部书记在回答“星期天能否搞点棋类活动”的问题时说:“对这个问题,我们

既不禁止,也不提倡” (4)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 5.3课堂笔记(逻辑的基本规律)

5.4本章主要知识点(逻辑的基本规律) 1、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p p” 公式表示:A是A或(读作如果p,那么p)。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任何一个判断,“A是A”或“p p”,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亦即保持确定性。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4、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 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用公式表示: A不是非A,或“?(p^?p)”,读作“并非(p并且非p) 6、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7、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 8、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用公式表示: “A或者非A”或“pV? p”(p或者非p)。 9、违反排中律的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两不可,模棱两可。 10、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11、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上反对关系,排中律针对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