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1)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材料二

《农桑辑要》书影

材料三1262年,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反映了蒙古墓葬习俗的变化,材料二、三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农桑立国的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编撰《农桑辑要》)。

基础巩固

1.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

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

答案:D

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

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发展农桑为原则。

答案:D

3.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 )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

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

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

答案:B

4.马可·波罗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到:“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数十里就有一个招待信使与客商的旅馆,这给来到帝国朝廷的专使和来往于各省、各王国的钦差提供了很大方便。”这一方便直接得益于( ) A.行省制度的确立B.驿站制度的建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对分裂势力的打击

解析: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直接”关键词。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这为朝廷专使和钦差提供了很大方便。

答案:B

能力提升

5.“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进影响深远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6.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

球。故答案为B。

答案:B

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维持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统一并能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长治久安。实行“汉法”接受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者接受“汉法”,采用“汉法”的结果和表现。

答案:C

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

解析:B、C、D为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游牧文明)。

答案:A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它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北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意义。

解析:第(1)问耶律楚材的建议、汉族学者许衡的上疏等都是关键信息。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取前代经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治疆域扩大到中原地区)。

(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总结,为巩固统一,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忽必烈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第(2)问,对人物的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官开发云南,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元世祖推动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总之,元世祖功大

于过,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解析版)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②新疆③西藏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编写人:沈晓钰王洪霞审核人:沈晓钰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物质、科技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要求:按学案内容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 2、简要记住以下问题:限时15分钟 1)、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归纳提高(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④强化王权的需要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问题一】开辟 新航路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 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 发展、地理知识的完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 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航海家国籍支持 国 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 牙 葡萄 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 利 西班 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 马 葡萄 牙 葡萄 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 牙 西班 牙 1519 ~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西欧: 1、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为欧亚 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2、引发了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 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但美洲和为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 品。。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美洲独有的、 【问题二】概述 迪亚士、哥伦布 开辟新航路的 史实. 【问题三】 地理大发现对 世界市场形成 的意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练习及答案

2xxx春人教历史七下第2—5课练习及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答案】A 2、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 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遗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答案】A 4、唐玄宗统治后期,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的是() A.节度使B.县令C.郡守D.丞相 【答案】A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6、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开放的社会局面 【答案】B 7、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A.天竺B.新罗 C.波斯D.日本 【答案】D 8、七年级某历史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答案】C 9、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1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答案】B 11、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遣唐使来华、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鉴真和尚B.阿倍仲麻吕 C.高僧玄奘D.马可?波罗 【答案】B 12、下列哪一事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6

第7课忽必烈改制 msan ?珂冒血 * ? ? GONGG UTISR 迟XINKDNGJIAN 基础夯实 1. 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A. 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 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 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 ?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7] “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做统治的中心 ,言外之意就是“把中 原地区看做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2.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 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 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 A. 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农桑是国家的根本。 A 4. 元朝时“西域之士于 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 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5.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 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 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最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2020年: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 【摘要】新课标对选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认真组织学生选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选课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选修课课堂教学务必追求高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必要性选课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颁布后,再加上部分内容纳入高考范围,所以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选修课不但是对必修课有力的补充,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无论哪个学科,只有做到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高度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教师应该摒除这种观念,不但要开好选修课,更要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是学好选修课的前提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学习价值,更能满足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组织学生选课是学好选修课的关键 新的选修课程设计共有六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学习模块从时空地域来看,贯通古今中外;从选材上来看,分别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这些选修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类的“文化自助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新的选修课程不仅更具有“选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具备了实施“选修”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新人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兴盛制度和民族的融合。 2、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三、教学难点: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堂导入(2分钟)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第二步:学习新课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 做的。 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 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 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 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2)市场条件: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劳动力条件: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进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主要成就 ①引发了纺织、冶金、采煤等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②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 3.扩展: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知识点拨]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误区警示] 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 (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标志 (1)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3.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知识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是指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沦为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贸易往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景象。 主题一工业革命的原因及成就 1.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2)不同点:手工工场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工厂则使用机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选修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中心:“农战”与“法治” 内容: 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B推广县制。C统一度量衡。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 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1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教材整理1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政体更新 1.方案 体制的框架构建中原王朝按,”立政安民,设官分职,参辽金之遗制,援唐宋之故典“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 (1)在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 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 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 蒙古贵族 颁发诏令:严禁 (1) 黄河南北 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 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 , (2) 。 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 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3) 颁布 “ 。 ” 农桑之制 农桑辑要 (4) 》 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广 高度重视 , 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 (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 在推行 行省制 、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 树。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 中原文明 在 , 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 和发展。 (1)阅读教材P45小字部分第3~7自然段: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 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