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注考纲寻找对策

关注考纲寻找对策

关注考纲寻找对策
关注考纲寻找对策

关注考纲寻找对策

县二中尹国圣

一、关注高考解读考纲变化

、高考的能力要求不会变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对应起来。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题型比例不会变

近几年理综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比例稳定不变,遵循保持稳定的命题原则,给学生以亲切感,减轻了考生的压力,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内容分布基本不会变

近几年的力学比例很大,如果力学包括振动和波,则力学比例突破,充分体现牛顿力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

、难度基本不会变

年江西省高考抽样分析数据(样本: Ⅰ卷份,Ⅱ卷份);年江西省高考抽样分析数据(样本: Ⅰ卷份,

从近四年全国理综()物理试卷难度抽样对照表可以看出,年、年物理试卷较年、年难度大,而年较年难度略有降低。年物理试卷的难度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应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公平性原则不会变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试卷取材上,可能回避特殊知识、高科技热点背景材料。在试卷的设置上,将以传统题为主体。做到让全体考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确保高考对所有考生的公平性。

、高中新课改思想可能会有所体现

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已经拉开了序幕。为平稳过渡到新课改下的高考,高中新课改思想可能会在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特别在实验题中的开放性、探究性设问上,需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全国理综第题小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突出重点寻找高分对策

、加强研究,把握备考方向

仔细研究高考大纲和各科考试说明,深刻领会高考要求。要明确考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之间的关系。尽管年的《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还没有出台,但年《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我们复习备考的法定文件,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最为权威的参考资料。

仔细研究近年来高考试卷,领悟高考命题的基调和规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立意,强化基本素质的考查,引导教案夯实基础,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近年的高考试卷是高考复习中最好的模拟试卷,是高考信息的最佳来源。建议:读《高考大纲》,读《考试说明》,读教材、教参,读近十年高考试卷,读《大学普通物理习题集》。

、全程育人,关注学生发展

要高度非智力因素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坚持德育为首,严格常规管理。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习惯、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是高考成功的基础与保证。必须坚持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向管理要效益,向规范要质量。科任教师在教案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养成良好习惯。

仔细研究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复习标高。夯实基础,很抓落实。在知识复习的同时,重视复习方法、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答题规范的养成。对于物理教案上的“驼峰”现象,要跟踪高分团尾部学生,加强低分团学生思想工作,做到育教并重。要适时布置一些综合性强的试卷给高分团学生进行辅助训练,低分团学生要求加强基础练习,采用推峰补壑措施,让学生成绩整体前移。

、动手动脑,挖掘增分潜力

实验题成绩上不去,问题出在哪里?老师、学生、设备(设施)、实施过程、训练时间等多方面均存在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不要等二轮专题进行集中复习,要做到逢实验必讲,逢测试必考。不要天天讲创新实验,要重视基础,创新归于基础,无基础无创新;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放实验室,把实验仪器带进教室,不要不信任学生,不要怕损坏仪器,一份经历、一份经验,一份分数;要合理投入复习时间,实验题分数与投入时间总体趋势是成协调比例的,高考中的占分比例,师生投入了总复习时间的吗?建议:要让学生熟知教材中各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会实验操作;在周考、月考中,要全方位考查必考实验的实验思想;要有化零为整的复习时间投入,如实验仪器进教室,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加强协作,发挥团队作用

针对去年高考中的“零分”现象,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能力守恒现象,千万不要认为“零分”现象就是试卷难度大,其实它反映的是学生理、化、生三科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有理、化、生捆绑在一起的全局意识,,要清醒认识到“”的结果。建议加强理综训练,但密度不能过大,提示学生按试卷顺序答题,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课堂节奏准确而有规律对于提高复习效率,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兼顾其他学科复习,效果非常好。在一轮复习中,我校使用的资料是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学考联通》,该资料由教师参考书、学生课堂用书、练习册、单元测试卷四部分组成。我的做法是:利用学生用书做预习作业(作业至少批改),然后进行讲解,布置作业(全批全改),讲评作业,再进入下一节预习作业。讲解节奏力求稳定,不轻易变换,即使由于时间冲突,也要及时进行调整。

、精选精练,重视能力培养

精练首先是要练,但要讲究高效率的训练。解题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但也要注意控制考试频度,杜绝以考(练)代复习和练后不改现象。精心选题,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习题在思维方法上要有典型性,不要过分追求难题和所谓的“新题型”(怪题)。凡考必改,备课组要做到统一检测,统一阅卷,统一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思路的习惯。如题目考查的知识能力是什么?设置的陷阱在

哪里?该题为哪类学生设置?得分重点在哪里?怎样才能多得分?重视考后分析,要分析到人,分析到题。在知识、方法、习惯规范等方面及时查缺补漏,对典型错误要建立回访制。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建议在二轮复习中花时间搞几次数学方法专项训练,熟习物理问题中的数学模型,每次考试中应有至题的复杂运算题。

在审题能力的培养上,要用电影中的慢镜头手法!深入细致去品位每一细节,要细化到每一个场景,细化到标点符号;要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不回避陈题,不回避原题。在反复中提高,在反复中品尝物理学习的甘饴。

计算解答的规范性要求要制度化、常规化。善歌者,继其声;善教者,继其志。老师要在规范性答题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在板书上要优先做到,要在试卷的批改上下细致的工夫。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研究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学前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和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学前教育法规与政策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要遵循学前教育学和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原理,因此学习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主要是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管理等。 三、本课程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 1.初步掌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和提高严格执法、依法办园的意识; 2.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培养和增强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学前教育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工作,维护学前教育机构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提高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 四、本课程学习方法 为系统掌握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知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重点,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 五、本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宜采用讲述、讨论与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基本概念、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BGen1090 2.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公共关系学/Public Relations 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5.课程主要面向专业:秘书学 6.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0 7.学分:2 8.修读该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条件:无 二、课程概述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即通过组织形象的有效管理来提升组织的无形资产。它关注的是政治、经济、环境、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均表现出它广泛的可参与性、协调性、传播性以及塑造形象的专业特征。在现代社会,公共关系学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现代组织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课程教学目标(括号内是秘书学专业对应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国内外公共关系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 2.2) 2.掌握与公共关系课程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内涵、分类、特征等(2.2) 3.认识各类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任务(2.2) 4.把握公共关系在各类活动中的作用(2.2) 5.掌握与公关关系课程相关的技巧与能力(2.2) 6.培养与公共关系课程相关的素养(1.1\1.2 \1.3\2.2)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建议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单元一现代社会变迁与公共关系的兴起(4学时)(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上人们对关系的认识和重视 2.近代社会变革与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4.20世纪国外公关事业的成熟与发展 5.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二)课程重点、难点 1.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2.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 (三)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2.认识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和基本趋势 单元二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2学时)(一)教学内容 1.社会组织分析 2.组织的生存环境 (二)课程重点、难点 1.组织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2.公共关系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组织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2.了解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组织环境的构成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精品文档7页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0 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备选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良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获取解决途径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到客体”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①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案例教学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原理和规则的掌握。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

公共政策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基于公共政策的特征,该课程天然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难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形成,例如怎样发现与分析政策问题、如何提出政策建议、如何执行具体政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当于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它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政策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教学案例多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本土化程度低,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景,不利于学生将公共政策理论与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联系。另一方面,“灌输―接受”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缺乏课堂置疑和辩论的热情,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并适合自己的分析问题的

《TTT培训授课技巧与课程设计》

《TTT——授课技巧与课程设计实战体验坊》【课程收益】 ●学员能够理解培训师“编、导、演”角色的内涵,能够清楚地表述内训 师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能够掌握成人学习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学员能够掌握破冰开场、表达呈现、气氛调动、激发动机、课堂互动、 课堂掌控等培训师的关键技术,轻松、自然而有序地进行培训教学; ●学员能够基于企业的最佳实践编制教学案例,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课程对象】 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主管、培训经理、培训总监 销售人员/服务人员/需要在公众面前呈现的人员 【课程特色】 1.讲授引领,现场演练为重:在现场演练中充分运用所学技能,其中,“讲 授”与“现场演练”的比例约为40%:60%; 2.以点评促学,跟老师学点评:从点评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反观自我表现, 实现自我认知调节到固化正确行为的目的; 3.系统化教学:不是碎片式技能的传授,而是基于加涅九个教学事件的内在 逻辑进行教学,使学员从系统化的视角学会使用授课的技巧等。 【课程时长】 2天(6小时/天) 【课程老师】

李罡老师 【课程大纲】: 单元一:TTT导论 1、TTT经典释义 2、培训、教育、指导与学习的区别 3、培训师三大角色:编、导、演 4、掌握学习的秘密——学习的金字塔 5、不可不知的成人世界——成人学习心理与行为特点 6、培训师之道——培训师的三大职责 7、培训师的八大能力 8、培训师的三个标准行为准则——“首善”、“乐从”、“对接”同步练习: 首善、乐从、对接表达方式的训练 一、以形助势——培训师的形神兼备 1.女性培训师的职业形象 2.男性培训师的职业形象 3.培训师专业形象之规范 4.培训师的形神兼备 同步练习: 身法、手法、步法、眼法训练 单元二:以法助力——培训师的授课呈现技巧 1.培训师课前的四个关键检查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授课对象:2008级工商管理本科1、2、3、4班 总学时:54 学分数:3 适应专业:工商管理本、专科、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物流管理与旅游管理本科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传播学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以下内容: 1、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 2、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 3、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 4、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5、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6、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和“四步工作法”的实施。 7、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 8、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9、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 10、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 11、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 12、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 13、赞助、庆典、开放组织、展览、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 14、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 15、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 16、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学界关于公共关系定义的不同看法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 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 2.1资源配置的内涵 2.2市场失灵 2.3政府经济职能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 3.1公共物品的概念

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 4.1外部效应概论 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4.3外部效应的纠正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 5.1公共选择方法论 5.2几个重要定理 5.3寻租理论 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 6.1公共预算概论 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 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 7.1公共收入概论 7.2主要税种 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 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 8.1公共支出概论 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9.1概论 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 一、新《宪法》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原则 二、教育法律的范式转型 1.从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相互博弈; 2.从制度意义上的公益性到实践意义上的公益性; 3.从教育效率到教育公平。 三、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念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特征 (1)政治、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合一性; (2)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3)事业单位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1)从单位到法人:自主权 (2)从财政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 (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 (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共8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4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共6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68条)。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TTT授课技巧与课程开发》

TTT授课技巧与课程开发工作坊 课程背景: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和理念的传承;离不开技能和技术的传播;离不开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肩负着企业中文化理念传承、技能技术传播与知识信息传递的重任。 人才的培育和训练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但传统的“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要么“水土不服”,要么“基因不对”。 如何将组织既有岗位专业经验进行总结、梳理、沉淀、升华和传播,是企业最有战略性的投资:本次课程弥补了传统《TTT培训师培训》重演绎轻内容的弊端,强调:“先有内容,后有呈现”以“培训课程为中心”,先帮助员工梳理自己的岗位经验,变成课程,确保:“有东西可讲”然后再教他:“怎么讲”(更符合成人学习原理);规避了过去在培养内部培训师时的“市场化倾向”:企业不是为了培养可以走穴的“市场化通用类讲师”;而是成为贴近企业业务需求的实战化兼职培训师。强调以任务为导向,对绩效负责。降低培养难度(只需掌握本岗位所授课程相应的方法与技巧即可)降低企业人才培养风险。我们回归培训本源,更加符合企业绩效的要求,更加符合成人学习特征,从而使我们在从事文化理念传承、技能技术传播与知识信息传递的工作中更有效果。 课程收益 1.学方法:隐性经验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标准成果视觉化; 2.带操作:提供一整套从整理思路到课件完成的方法,根据所提供的流程与工具,课程开发变得水到渠成,简单易学。 3.拿成果:帮助课程开发者从繁复的资料、经验中整理出培训内容,并设计有效的培训活动,确保授课过程中学员愿意学、主动学、能学会,从而为企业沉淀更多知识资本。让参训学员

(无培训经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才、高绩效员工、老员工)现场完成课程设计开发(课程蓝图、思维导图、PPT)并上台参加试讲评审 授课形式:可视化过程、现场指导、研讨互动、沙盘、情景演练、引导式授课、实际体验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可根据情况调整) 课程对象:无培训或课程开发经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才、高绩效员工、老员工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一、何为师 1.内部兼职讲师,培训师的价值体现 2.优秀企业的培训是如何做的 二、先声夺人-如何成功介绍自己 1.故事/谐音法 2.寓意拆字法 3.积极意义诗词法 4.名人对比法 5.图像法 6.幽默/自嘲法 第二部分备:心中有底-训前确认与准备 一、确定培训目标 1.现代企业培训的五个层次 2.四一定律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系部:文化传播系 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关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又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因此她既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又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学、美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公共关系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教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树立公共关系意识,培养和掌握公共关系原理和技能。 二、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论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产生与发展,研究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意义。 [教学要求]: 重点:认知公共关系的概念、特征 了解公共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向 掌握公共关系的原则、职能、对象、方法与意义 难点:认知公共关系的概念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原则与职能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原则与职能 [教学要求]: 重点:认知公关在组织中的职责范围 了解公关的基本原则与功能 掌握现代公关的方向及其作用 难点:掌握现代公关的方向及其作用 第三章公共关系三要素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媒介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公共关系三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类型、要素及内容 熟悉公众的特征及分类方法,理解几类重要的公众对组织的影响 难点:了解公共关系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理解几类重要的公众对组织的影响 第四章公共关系运作过程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活动运作的四个步骤 [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的四个步骤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及内容 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公共关系实施步骤和排除实施中障碍的技巧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3月10日审定)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中很多内容。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公共政策观念,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 2、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 3、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 三、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 第二节公共与私人——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一、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 三、公共问题 四、公共利益 五、公共权力 六、公共秩序 七、公共治理 第三节政治与政策——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 二、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控制、交易与博弈 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本章小结

2017教育政策与法规

word 第三章教育基本法 一、《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第6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心内容),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5)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任何权利主体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而在受教育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 (6)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 (7)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 三、教育基本制度(学制): 《教育法》17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业证书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该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 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四、教育投入的体制 教育经费的筹措途径: (1)国家财政拨款(2)城乡教育费附加(3)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4)农村教育集资(5)社会力量捐资助学(6)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资。(7)设立教育专项资金。 五、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以违法行为为前提,要求行为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是国家依据法律标准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的否定性评价。 构成要件:(1)责任主体(2)违法行为(核心要素)(3)损害结果(4)因果关系(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5)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六: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是行为人实施的教育违法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既具有法律责任的一般特征,如行为的违法性、应受法律制裁等,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1)它是以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前提的,而不以违反其他法律、法规为前提。(2 )承担责任的方式有三种,即教育刑事法律责任、教育民事法律责任和教育行政法律责任。 (3)承担教育违法责任的主体可能是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4)教育违法责任的性质既具有惩罚性,又具有补偿性。 第四章教师法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 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度本法。1、2、3 二、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 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 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 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教师的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

社会福利政策-教学大纲

《社会福利政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0972B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 学分:2 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先修课程:社会学、经济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培养计划中,本课程是社会保障核心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实现如下两个层次的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其沿革历史、思想源流;能够比较几个典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理解其成因;能够分析福利相关的社会问题;能够解读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能够掌握主要社会福利项目的设计与评估。 综合素质目标: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理解现实形成的历史根源;理解政策背后的哲学假设;具备初步的政策分析能力;拥有理性的头脑,慈悲的情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逻辑来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制度层面。这一层面体现社会福利政策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国家权力与政治过程,意识形态与福利理念,财政与收入分配。第二,政策与操作层面。这一层面主要讲授作为行动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在政策指导下的福利行动。主要包含政策分析方法,社会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福利项目及其改革,社会及专业同行对相关重要社会问题的历史看法与现实观点。其中,社会福利项目包括收入转移项目,也包括社会服务项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授课、经典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上述方法依据课程内容穿插结合,理论化的部分更多地涉及课堂讲授和阅读分享,政策实践部分更多涉及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尤其是通过政策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训练学生做出决策或评估。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与课堂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成绩占60%,课堂参与占40%。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过《社会学》、《经济学》等先修课程,事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及方法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其沿革历史、思想源流;了解典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理解其成因;理解政策背后的哲学假设;掌握初步的政策分析方法。 课后作业主要是相关文献阅读及重要议题的案例分析。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0102212 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四年制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课时 周学时:2 课时 学分:2 学分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小学教师培养 预修课程: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学原理 二、课程性质 《教育政策法规》是师范类普通本科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是为适应依法治教和更新知识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制定及其实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遵循着教育政策法规“原理论”——“价值论”——“过程论”—

—“效果论”的逻辑结构,依次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系列基本范畴、定义、命题等,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介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价值基础、伦理取向,主要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法规是好的教育政策、法规的问题。 第三,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几个主要的过程、环节,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的问题。 第四,设计若干个专题,对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最主要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分析,主要解决现有政策法规的怎么样的问题。 第五,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增进与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的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实现如下目标: 第一,让师范生掌握基础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建构起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与框架。 第二,培养师范生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识,唤起未来依法、依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动机与情感。 第三,培养师范生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教育政策法规的知识与理论解释与分析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现象的能力;能够基本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师范生积极参与政策法规过程的能力。 第四,强化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安排小学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课观摩。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之间以“如何上好一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 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体会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高校教育,却对高校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知之甚少。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法治教,科学办学是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准绳,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都要同国家政策与法规相联系,并注意法律―政策-道义不同层次的灵活把握,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觉悟。并自觉探究新时期下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关注国家政策法规发展方向,并同实际联系起来,为自己所从事的高校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高校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法学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部分,阐明了教育法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其存在的目的是为政策、法律的正确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高等教育法学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同时,教育法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教育法的

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3、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在这个部分,主要明确了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如高校的法律地位,即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发生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也包括其在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2、高等学校教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法律地位,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培训等;3、高等学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学生的法律地位,特点,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核心问题。对于彼此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述。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在这个部分,主要对于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吸收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当前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

公共关系实务教学大纲

全院各专业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代码: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分: 一、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公共关系学》是现代经营管理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文秘专业、市场营销、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各专业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 2、课程任务: 它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传播关系,是社会组织借以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种应用传播学,是现代组织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通过系统地介绍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公关工作程序、公关实务操作,使得学生

具有较强的公关意识、掌握公关工作程序及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公关意识,让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日后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任务驱动教学、课堂研讨及策划能力的培养。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公共关系学》不仅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商贸外语类专业、文秘专业课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且也能为学习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教学中应注意和处理的问题 1、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必须注重情境教学、课堂研讨及策划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条件到校内外参加一些公关实践活动。 2、在教学的相应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关策划和公关实务操作,提交策划方案且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公关活动。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公共关系学概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与基本要素,树立公关意识;掌握公关工作的基本程序;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了解公共关系评估的类型和内容,对公共计划进行有效评估。 (二)主要内容: 1、公共关系的涵义 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3、公共关系的职能 4、公共关系意识 5、公共关系调查 6、公共关系方案的制订 7、公共关系方案实施 8、公共关系的评估 9、公共关系评估的方法 第二章公共关系策划概论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绪论篇公共政策学科第一节公共政策学的渊源与诞生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在当代的发展 第三节为什么社会需要公共政策 第四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研究 第五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分析 第六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管理 第七节如何正确研修公共政策学 第一篇公共政策研究第一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功能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系统与要素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背景环境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价值工具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过程与阶段 第一节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议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规划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决策 第五节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六节公共政策的评估 第二篇公共政策分析第四章公共政策任务与人员 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与特点 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内容与流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倡导与论证 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的人员及伦理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建构分析 第一节政策问题构建的重要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政策问题的性质议题层级和类别 第三节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和陈述模型 第四节政策问题构建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第六章公共政策行动建议分析 第一节政策行动建议的特征和性质 第二节政策行动建议的选择模型 第三节政策行动建议的工具选择

第四节政策行动建议分析的方法 第三篇公共政策管理第七章公共政策结构周期管理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领域管理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结构管理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周期管理 第八章应急型公共政策管理 第一节社会危机事件与应急型决策 第二节应急型政策管理的意义和趋势 第三节应急型政策管理的综合模式 第四节应急型政策的整合管理 第九章创新型公共政策管理 第一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实质与类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优选

(A)在教育领域的权威地位,是最高裁判者。(30分) A、法律 B、教育 C、法治意识 D、法治精神 以下哪一选项是教育法治化的保障?(30分)A A、守法 B、立法 C、执法 D、司法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AB)。(40分) A、严格依法办事 B、司法公正 C、良法 D、权力制约 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是在(B)。(30分) A、1997年 B、1999年 C、2010年 D、2012年 以下哪一选项是教育法治化的保障?(30分)A A、守法 B、立法 C、执法 D、司法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其中涵盖的内容包括(ABC)。(40分) A、健全人格 B、知识与技能 C、责任与担当 D、社会主义价值 (C)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30分) A、法治意识

C、法治信仰 D、科学研究 (B)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重点。(30分) A、法治意识 B、法治思维 C、法治信仰 D、科学研究 法治信仰体现了主体的哪些意识和观念?(40分)ABCD A、自由平等意识 B、规则意识 C、契约精神 D、权利义务观念 1952年底全国(A)的学院已经完成调整工作。(30分) A、3/4 B、2/3 C、3/5 D、1/2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D),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30分)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C、《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分为哪些阶段?(40分)ABCD A、院系调整 B、教育大跃进 C、文革 D、改革开放 1985年1月,教育部和原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B)。(30分) A、《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B、《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D)是学校发展的有效的符号和一个标志。(30分)

培训计划大纲讲课稿

培训计划大纲 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当前及未来新一年的持续发展培养、提供合适的优秀人才队伍,行政部将立足公司发展,加大培训的管理力度,拟对公司年度的员工培训进行初步规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拓宽员工的晋升空间,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并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好的完成公司的各项工作计划与工作目标。 二、培训需求依据 年度公司发展战略、部门培训需求调研、部门经理建议。 三、原则与要求 1、以各部门需求为主线。 2、以素质提升、专业技能能力培养为核心。 3、以针对性、实用性、价值型为重点。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总结相结合。 5、坚持公司内部培训为重点、内训与外训相结合。 四、培训计划的编写与审核流程 1.行政部每年年初向各部门发放《培训需求表》,并负责及时收集,汇总各部门的培训需求。 2.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员工情况及公司中长期发展需求等综合信息考虑,填报《培训需求表》回传行政部。 3.行政部根据培训需求征集情况,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将综合审议的年度培训计划表,与各个部门经理再次确认。将确认好的年度培训计划报请领导批准后,

逐步实施。 4.各部门的的计划外临时培训,应提前向行政部说明。 5..培训需求分为内训及外训两种形式。各部门应积极发掘并推荐部门内部培训讲师(被选为内部培训讲师者公司给予一定奖励)。公司出资的外部培训视培训费用的多少与受训者约定服务期。 五、培训的实施 行政部根据公司年度培训计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包括培训场地、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培训签到、参训人员和数量的统计反馈、培训效果评估调查和统计以及培训考核结果的审核确认等。各部门需协同行政部协调内外部培训资源包括培训课件、培训讲师等。 六、培训效果评估 1、培训后,参训者须对培训的讲师、培训课件的实用性、总体效果等做出评估。 2、半天以上的培训(包括外训),受训者学习结束后应写出《培训心得总结》,经部门负责人审阅后交行政部存入个人培训档案。 3、行政部及时将参训的人员和数量、培训效果评估调查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领导。 七、培训档案管理 建立各部门员工培训档案,凡是各部门员工所接受的各种培训,应将培训记录进行汇总整理归档,作为员工晋升、加薪的一项主要依据,以及各部门年终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

公共关系课程大纲策略p精修订

公共关系课程大纲策略 p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共关系课程大纲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知公关之定义、范围与功能,从而了解公关与新闻宣传、 广告、营销之区别(What is PR)。 2.熟悉公关相关理论与操作基本原则,强调双向对等沟通与组织可 信度的重要性。 3.如何从事公关企划(How to do PR),除了掌握公关企划之基本 概念外,特别强调「研究」与「评估」对公关操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掌握公关讯息与媒介运用的观念与技巧 二、教学进度: 第一周:公共关系的定义 第二周:公关与新闻宣传、广告、营销的比较 第三周:公关实务工作内容 第四周:公关主体与客体 第五周:公关的过程-沟通与传播 第六周:公关企划 第七周:公关的WHATS原则 第八周:情报的搜集-研究 第九周:评估 第十周:创意 第十一周:新闻稿的撰写 第十二周:新闻发布会 第十三周:活动(Event)的设计 第十四周:公关策略2PM之一:目标公众 第十五周:公关策略2PM之二:形象定位 第十六周:公关策略2PM之三:讯息策略

第十七周:公关策略2PM之四:媒介策略 第十八周:危机公关 三、课程纲要: 第一周: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关纪元的到来 公共关系是什么? 公关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 公关定义、最完整的定义、最贴切且具实务性的定义第二周:公关与新闻宣传、广告、营销的比较 公关与新闻的差异 公关和营销的差异 公关与广告的差异 第三周:公关实务工作内容 公关部门负责哪些工作? 公关公司提供哪些服务? 公关公司角色的演进 公关公司是提供各种解决方案的咨询顾问 第四周:公关主体与客体 公关三要素:主体、客体以及使主客体产生联系的媒体公关的主体 公关的客体 何谓「公众」 依「情境理论」分类的公众类型 就「与组织之关系」划分的公众类型 第五周:公关的过程-沟通与传播 「沟通」是公关的主要内容 Lasswell的五个传播要素 传播者可能的公关目标 知晓、态度与行动层次的传播活动与信息传播 公共关系的沟通模式 1.新闻宣传模式 2.公共信息模式 3.双向不对等模式 4.双向对等模式 第六周:公关企划 何谓企划? 公关企划三要素:情报、策略、创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