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服务业增长_真实含义_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服务业增长_真实含义_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服务业增长_真实含义_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服务业增长_真实含义_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江小涓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服务业的复杂性和研究难点,提出“真实”与“名义”两类增长因素及其影响,预测达到人均国民收入4000美元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强调加快服务

业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服务业增长改革开放

服务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非实体化的经济。服务业在定义和测度、评价标准、生产和消费关系、数量和价值关系、劳动生产率变化等方面与制造业有很大差异,还涉及许多超经济的问题。与过去30年由制造业推动的高增长时期相比,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含义及其对增长、就业、物价总水平、收入分配和国民福利的影响比较复杂,有些可能超出我们的经验和预期。本文将择要讨论上述问题,预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比重提高的可能性,并提出改革开放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业的复杂性和研究难点

服务业的复杂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庞杂、性质差异和目标多元,这些都对分析研究和实际工作带来困难。①

1.构成庞杂

服务业的构成极其庞杂,既包括传统“纯劳动”型服务业如家庭服务、餐饮、警察、保安等行业,也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如电信服务、航空服务等行业,还包括知识含量很高的研发、软件、咨询、创意等行业;既包括最具备完全竞争性质的商业零售、餐饮、演艺、商务服务等行业,也包括最具备自然垄断性质的金融、电信和网络设施等行业。服务业还包括大量超出经济意义的行业,例如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社会管理和政府部门等。构成庞杂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难题,这里提及两个方面。一是“共性”难以概括,反映服务业一般特征的普适分析框架不易构造,因此,在服务经济研究领域,除很少数研究服务经济“一般理论”的文献外,绝大部分都是分行业的研究,描绘不出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全貌。二是统计困难,服务业统计中存在的缺口和缺陷相对较多,例如我国目前就存在资料来源缺口和口径不同、房地产业数据低估、保姆等服务未被计入、服务价格指数缺失等问题。②在各国经济统计中,服务经济遗漏都较多。从最近两次经济普查的结果看,我国常规统计的主要问题是低估了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③

*江小涓,国务院研究室,邮政编码:100017,电子邮箱:jxiaoj@https://www.sodocs.net/doc/9214867491.html,。作者感谢匿名评审人认真、专业、精彩的评审,本文根据评审意见作了多处重要修改。

①这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前两点可参见Baumol(1967)、Fuchs(1968)、格鲁伯、沃克(中译本1993)、黄少军(2000)、任旺兵和李冠林(2004)等。作者在以往文献基础上有进一步概括。

②对我国服务业统计中的问题可以参见许宪春(2004),载于江小涓主编(2004a)。国外学者的经典文献可以参见Griliches (1992,1994),他提出服务业是“不可测度部门”。

③2004年普查中,GDP多出2.3万亿元,93%来源于第三产业,三产比重由普查前的31.9%提高到40.7%。2008年普查中,GDP多出1.1万亿元,97%来自于第三产业,三产比重由39.8%提高到41.8%。

4

2.性质差异

服务业的分类角度较多,从本文研究内容的需要强调两种分类角度。

①首先是区分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这两类服务业性质迥异,

研究者也有各自的分类标准。本文中,传统服务业往往指早于现代制造业就存在和发展的服务产业,

例如家庭服务、零售服务、旅行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治安和国防服务、行政服务等,较早时期的服务经济研究都以此类服务业为

对象。

②其特点包括:一是“结果无形”,即服务过程不产生有形结果;二是“生产消费同步”,即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同时同地发生,生产完成时服务已经提供给了消费者;三是“不可储存”,由于必

须同步,

服务无法储存;③四是“不可贸易”,同步和不可储存的特点,使服务无法在一地生产而在另一地消费;五是所有权不能完全让渡。商品交易的是商品所有权,服务是人力资本从事经济活动的

过程,不存在所有权的交易,服务只是让渡人力资本使用权。

④上述性质使较早时期的传统服务业具有以下经济学意义上的重要特征。第一,没有规模经济。

由于服务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而是同时同步进行,消费需求又高度个性化,因此

“批量”、“标准化”“劳动分工”等导致规模经济生产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第二,技术含量低。制造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高效率机器设备上,多数传统服务业是直接的劳务活动,机器设备难以普遍应用。第三,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都体现不到服务业上,有学

者甚至将服务业称为劳动生产率的

“停滞部门”(Baumol ,1967)。现代服务业指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例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具备了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点。同时,采用信息技术使一些传统服务业的性质也发生变化。例如音像制品将音乐会等无形服务过程变为了有形制品,生产和消费可以异时异地,可以储存和进行贸易。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发展再次改变了部分服务的特性,此时演艺服务不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换有形的存储介质,服务就可以随时随地消费。网上交易、电讯、远程教育和医疗、视频会议等新的服务方式,都使相应的服务业态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服务的传统特征。

其次,服务业可以划分为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和不可标准化的服务业两类,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强调结果或过程的同质化,因此可以使用提高效率的设备和实现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

信息、

通讯、金融、批发业等。不可标准化的服务业,其性质与前者相反,不可能用机器替代劳动和大规模同质化生产。其中一些属于专业知识密集型服务如医疗、教育、文化、咨询等;另一些属于直接劳动型服务如家政、保安、保洁等。这个分类虽然国内不经常用,但本人认为十分重要:它涉及规模经济、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两种类型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也很不相同。

3.目标多元

服务业覆盖的范围跨越经济和社会领域,相当一部分处在“社会事业”领域中。随着收入水平

提高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愿意以个人支付的方式增加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这必将导致社会事业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部分日益重

5

④对更多分类角度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黄少军(2000)。在长期发展中,这些行业的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等都不断与时俱进,“传统”不意味着落后。服务能力有可能储存,例如修路、购买武器等,但服务本身如运送乘客、抗击敌人等是不可储存的。希望了解服务业严谨定义的读者可参考联合国《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不过,“服务”的定义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因为有不少例外,例如牙医是服务却提供假牙这种有形产品,但是由于其它定义的共识性更差,至今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这些特征来定义服务和服务业。

要。社会事业各个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它国家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经验看,这些领域的产出应该占GDP的20%以上和服务业的40%以上。但是,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消费很有限,这就要求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大幅度增加服务产出。

这部分的分析表明,研究服务经济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总量”分析和揭示“规律”要谨慎。不同服务行业的汇总数据只是一组高度离散数据之和,平均值并不能代表“一般性”。二是时间序列分析要谨慎。存在“快变量”是服务业的特点,例如信息技术的出现就是“非边际”的革命性变化,简单的趋势外推和比较研究有可能导致大偏差。三是判断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谨慎。服务业统计困难,易漏易误因素多,服务业产值和比重被低估的概率较大。四是存在多元目标和多种评判标准,需要权衡不同角度的关切,统筹考虑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含义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的含义与制造业有很大不同。理解服务业增长含义的核心是:比重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真实增长,也可能是名义增长。先看一个例子。

1980年,北京买一台17吋黑白电视机的价格约为1000元,聘一位家务服务员的价格约为500元/年。简化起见,以它们分别代表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则当时两者的比例关系为2?1,商品消费为主。2008年,北京买一台21吋平面彩色电视机的价格约为1000元,聘一位家务服务员的价格约为15000元/年,两者比例关系为1?15,服务消费为主。再简化放大为国民经济结构,服务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87年的33%上升到了2007年94%。然而对消费者来说,消费结构并没有实质改变:仍然是买了一台电视和聘用了一位家务服务员。决定服务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的是制造和服务两者比价关系的变化。

这个案例说明了实际消费结构(以消费内容衡量)和名义消费结构(以支出结构衡量)的差异。当然,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实际消费结构和名义消费结构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在服务经济比重加快上升时期特别显著。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提供的研究思路和服务业发展现实,尝试概括提出决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的四个主要因素,解释上述差异显著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实三名”。

1.新增服务消费:真实增长

服务消费的真实增长,是指服务消费“量”的实在增长。生活型服务消费需求的真实增长有几种类型。一是收入提高产生的服务需求,如高等教育服务、文化休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二是技术发展提供的新业态和新品种。与互联网相关的服务最有代表性。以网络游戏产业为例,2008年,我国网游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4亿元,同比增长77%,已远远超过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这传统三大娱乐节目的收入(课题组,2009)。三是制造业产品带动的关联服务消费,例如汽车服务、通讯服务、网络服务等。四是公共服务持续增加。生产型服务需求的真实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变化、产业组织变化和最终需求变化的引导。随着科技进步,新产品、新设计、新的加工工艺等不断出现,作为中间技术投入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农业、制造业甚至服务业自身。制造业愈来愈复杂的分工体系,要求有密集的服务网络如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将其联结成协作体系。产品复杂性的不断增加,要求有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如培训服务、售后服务等。

2.服务相对价格上升:名义增长之一

前面已经指出,许多直接提供劳务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较慢。因此,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水平都在提高,但制造业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其抵消,而服务业中工资上涨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价格较快上涨。这就是前面例子中电视机和家务服务相对价格显著变化的原因。这种情况6

下,虽然以增加值衡量的服务产出比重上升,但服务量并没有相应等幅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制造

业和服务业价值比重变化并不等于“数量”比重的相应变化。制造业以产值衡量的产出比重虽然

下降,

但实物产出却在持续增加。服务业则相反,产值比重上升并不代表服务量的相应上升。①3.服务专业化和外移:名义增长之二

这是指原本处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或制造企业内部的服务供给独立出来,由专业化企业提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福特模式”基础上的,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在这个体系中,商品价值中含有大量服务内容。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无所不包的纵向生产组织方式

在许多领域不再有竞争力。每个企业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核心业务上,

其它业务希望更专业化的公司提供。因此,

企业将部分原本内部提供的零部件和服务转为从外部购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服务切割外移显著加速,成为产业分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割外移的

服务从信息系统维护、售后服务、后勤等“非核心业务”,逐步扩展到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等核心业务。这类中间服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有制造体系中内含服务的“切割”和外移,服务从企业的内部环节转变为外部的市场关系,从内部分工转变为社会分工。此时的服务业

增长并没有为国民产出提供一个增量,而只是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②4.自我服务转为市场化服务:名义增长之三

在社会成员流动性不强、社会分工不发达时,许多服务在家庭内部和亲朋之间无偿提供,不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中。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家务服务社会化,成为有酬劳

动,就产出了GDP 。这个变化被形象地描述为

“自己洗涮变为相互洗涮”。服务业的这种增长潜力在我国同样存在,

2008年国家统计局对十城市作了无酬劳动时间调查,有79%的受访者参与了无酬劳动;男性参与率为60%,人均2小时18分/天;女性参与率为97%,人均4小时30分;平均到

全体国民,人均2小时44分,如果其中一半逐步转化为有酬劳动并取得社会平均收入,

GDP 要增加10%左右。

③三、“名义”增长的“真实”意义

服务业“真实增长”的积极意义无需赘述。需要特别分析的是

“名义增长”。从净态和微观看,这些增长是“名义”的,然而从动态和宏观看,它们都蕴含着真实变化,有重要意义。特别要关注三

个积极影响和三个长期挑战: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积极影响,对交易费用、稳定物价和公共服务可持续性带来的长期挑战。

(一)三个积极影响

1.提高生产效率

在初始阶段,企业内部服务切割外移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确实是“名义”增长,但之后,由于生产

组织方式、激励机制等发生变化,促使生产效率得以“真实”提高。

首先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诸如研究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和客户服务等,都是

7

③程大中教授(2009)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表明近些年我国服务消费支出的增长,主要受服务价格上升的影响。

对生产性服务业外移的更多分析,可参见程大中(2009),对跨国公司研发和相关中间服务外移的更多分析及相关文献来源,可参见江小涓(2008)。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不可社会化的家务劳动大体占到一半:一是有些不宜或不愿社会化,例如照看亲人特别是儿童,乐在其中的房屋和花园修整等;二是服务价格上涨阻止社会化,例如聘用全职保姆价格昂贵,从而出现全职主妇;三是服务商品化,例如购买洗衣机替代洗衣服务等。

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每一项业务需要的专业能力积累和人力资本构成不同,以往内部提供,业务量有限,不可能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团队。外移给专业服务企业提供,可以显著提高专业化水平。其次是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单个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有限,而且往往具有间隔性。以售后服务为例,推出新产品后一段时期需求较大,此后趋于稳定。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公司能为多个企业错期提供服务,需求峰谷互补,达到规模经济。有了足够规模,就能够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聘用更专业的人才,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好服务。再次是促进人力资本能力积累。专业化有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IT行业最普遍。专业化IT企业中的员工有机会参与不同项目,能力积累很快。如果一个企业自建IT系统,技术人员就要守着一个不变的系统进行维护类的工作,因此留住优秀技术人员困难。还有一类服务是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例如已中止业务的老客户服务、保洁保安服务、餐饮服务等,员工没有好的升迁前景,没有自豪感,缺乏激励,难以管理。如果将这些业务外移出去,交给专业公司提供,这些业务就是专业公司的主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充足激励。

2.提高服务水平

一些看上去“相同”服务的价格上升,其中有劳动成本上升导致的名义增长,但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在提高。一是等量服务中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增加。例如同病种手术费用的上升,除医护人员工资水平上涨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医生受教育年限增加、手术器械和监护设备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使手术过程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①二是服务消费中的“愉悦”因素增加,例如宽敞舒适的购物、用餐环境,专业豪华的音乐厅,无排队等候时间,工装整洁举止优雅的服务人员等,都会使同样质量的零售商品、食品饮品和演出活动的价格大大上升。

3.增加劳动报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工成本上升带来的服务价格上涨是“名义增长”;但是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看,这种“名义增长”却是真实的收入增长。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服务业中劳动报酬的增长快于其它生产要素报酬的增长,表明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份额的增加。因此,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增加劳动报酬,改善收入分配。在发达经济体中,人力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首要地位,利润、利息和税金一般只占总收入的30%左右,其余主要为人力资本收入。服务业增长及劳动报酬相应的快速增加,将成为改善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服务业还能改善长期收入分配。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与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关,教育发展使更多的人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缩小不同出身劳动者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别;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可以普遍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平,缩小公民在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差别。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使青少年不因家庭贫富而产生智力和体能方面的显著差别,从而减弱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

(二)三个长期挑战

1.增加交易费用

前面已经指出,服务供给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能够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和提高生产率。但是,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协调机制并不免费,原本内含在企业内部的服务独立出去,通过签订市场契约供给服务,必然产生新的交易费用。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专业化可能产生更多的交易费用。因为服务不提供实物产品,因此其产出结果难以衡量,愈是高知识含量和专业化程度高的服务,投入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愈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等,都不易事先确定衡量标

8①一个可以讨论的观点是,如果知识和技术投入增长反映在服务质量提高上,应该视为是“真实增长”。例如医生现在每天

可以诊治的病人数量与10年前一样(即所谓的实物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而收费大大提高(即所谓的成本上升),但现在医生诊治的水平与10年前相比可能大大提高,能解决许多以前诊断不清、治疗不了的问题(质量上升)。

准。许多生产型服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而不是像零部件制造和加工工序那样可以完全独立进行,例如开发新产品要与企业各个部分的能力相匹配。实际上,许多生产型服务都是一个在应用中持续改进和与相关各方互动的过程,参与各方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整合,服务提供要贯穿于企业全部流程之中,将这些服务移出企业外部通过契约方式外部供给,市场合约谈判和执行困难,交易成本可能很高。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长期以来生产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大大低于制造过程的专业化程度。近30年来生产性服务外移和专业化速度加快,主要得益于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的研发、设计、编程、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企业,可以以极低成本通过网络即时连结用户企业,介入加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服务。不过,即使如此,生产型服务的外移和专业化的成本与风险仍然较高,在专业化的益处和市场交易的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将是生产型服务业选择组织模式的长期权衡。

2.物价上升的长期压力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由于服务业价格上升速度高于制造业,服务业较快发展有可能引起价格总水平的较快上升,因此在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比重上升的时期,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倾向。鲍莫尔阐述过一个非均衡增长对稳定物价影响的宏观经济模型:在一个生产率增长内在不均衡的经济中,由于名义工资是同水平增加,那么生产率停滞部门(主要是服务业)的成本(主要是工资成本)将不断上升,导致其价格愈来愈高(Baumol,1967)。鲍莫尔自己用投入产出表对美国1947年到1976年的数据进行了计算,发现相当一部分服务业虽然产值比重上升,但实际产出比重基本不变,证明了这些服务业具有劳动生产率上升慢、价格上涨快的特点,其他研究者也有类似发现(Baumol et al,1991;Kravis et al,1983)。许多国家包括我国近些年的经验都表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服务价格上升的影响最显著。

3.公共服务可持续的长期压力

国际经验表明,公共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单位服务成本长期呈现上升趋势,提供同样服务需要愈来愈多的财政支出。同时,公共服务还具有不完全受市场力量约束的特征,提供者没有竞争压力,成本上升过快;消费也不全部由消费者直接购买,公众要求政府不断增加供给。两种因素叠加必然导致政府支出水平不断增加,因此政府不得不把国民收入中越来越大的份额投入这些领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此长期下去难以为继。有研究者将公共服务部门的过快增长看作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停滞的重要原因。①

四、对服务业增长前景的一个预测

本部分从国际比较和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给合上述分析,对我国服务业的增长前景做一点预测。

(一)国际经验比较: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后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的可能性增加

虽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是一个总体趋势,但是,这种趋势的含义是“平均值”还是“普遍性”,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总体看,收入水平低组别的国家,其服务业比重更多表现出“平均值”的特点,即这个组别中各个国家服务业的比重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很高,甚至看不出收入水平与服务业比重的规律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个组别内不同国家服务业比重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下面表1和表2是按照世界银行分类标准统计的不同国家组别描述统计量。其中,上下四分位数和四分位矩是能够表示样本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将一组样本按照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其中排列在第25%位置的值为下四

①这种现象被称为“生产者太少”,非生产的公共部门占有了过多资源,例如Bacon&Eltis,1996。

9

分位数,排列在第75%位置的值为上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的差为四分位矩。这三个统计量能够反映样本分布的离散情况,与同样表示离散程度的标准差相比,它不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表1不同类型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

收入国家

中等偏上

收入国家

高收入

国家

平均值44.153.560.468.0中位数44.955.062.571.1最大值63.479.078.398.0最小值21.319.620.0 4.7上四分位数52.662.368.577.3下四分位数38.044.855.065.9四分位矩14.617.513.511.4标准差11.013.813.116.9样本数33494544注:数据说明见注①。表2不同类型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

低收入

国家

中等偏下

收入国家

中等偏上

收入国家

高收入

国家平均值27.344.558.369.8中位数25.541.859.971.3最大值44.361.975.

285.6

最小值8.624.728.454.4

上四分位数39.751.864.376.0

下四分位数17.536.950.164.3

四分位矩22.215.014.211.7

标准差12.910.19.38.2

样本数8203151

注:数据说明同表1。

下面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NI的散点图,为了让代表各个国家的点尽量均匀散布,横坐标的刻度不是均匀的,实际刻度经过了对数调整,是取过自然对数后的人均GNI。②

图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对数人均GNI散点图图2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对数人均GNI散点图从上述一组图中可以看出,按组别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这一点已多有论者无需再赘述。这里我们强调,在不同收入水平下,这种趋势的普遍性有较大差异。

首先考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指标,标准差指标显示高收入组别离散程度最大,但是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受到了5个极端值的影响,占总样本数的比重不到10%。为了排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考察服务业增加值的四分位矩,中等偏下收入组四分位矩为17.5,即位于中间位置的50%的样本点散布在44.8%—62.3%的范围内。相比之下,中等偏上收入组四分位矩为13.5,位于中

01

国家分类:根据世界银行标准划分,即以2009年人均GNI划分为四个类别,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划分标准分别为:低于995美元、996—3945美元、3946—12195美元、12196美元及更高。数据时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主要是2009年数据,共173个有效样本,其中个别国家由于缺乏数据,使用的是2008年或更早年份数据。服务业就业比重由于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严重缺乏,使用的主要是2007年数据,共110个有效样本。

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三个组别分布在0—12195美元收入的区间,而高收入一个组别分布在12195—4万美元的区间,如果水平轴刻度均匀,会出现布点极不均匀的情况。

间位置的50%的样本点散布在55%—68.5%的范围内,比中等偏下组别明显缩小。而高收入组四分位矩为11.4,位于中间位置的50%的样本点散布在65.9%—77.3%的范围内,散布范围进一步缩小。服务业就业比重逐级上升的规律更加明显,而且各个组别相对更为集中一些。中等偏下收入组中间位置的50%的样本点散布在36.9%—51.8%的范围内,中等偏上收入组是50.1%—64.3%,高收入组别是64.3%—76%。四个组四分位矩分别为22.2、15、14.2和11.7,标准差分别为12.9、10.1、9.3和8.2,散布范围逐级缩小,样本更为集中。这组数据表明,中等偏上收入组别处于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的阶段,而且这种上升趋势比较普遍,“例外”较少,即这个组别国家不仅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平均数”上升相对较快,而且各个国家偏离这个“平均数”的差异较少,具体到每个国家,服务业进入较快发展期的概率较大。也就是说,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别后,与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阶段相对,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更强一些。

有国外学者最新的研究表明,服务部门增长呈现两波(two waves)态势。第一波发生在人均收入1800美元以下(以2000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在达到大约1800美元时则趋于稳定。第二波出现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服务部门产出份额又开始上升,进入“第二波”增长。1990年以后,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第二波增长启动的收入水平降低了。这个研究结论与上述四个阶段服务业比重上升的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此外,研究还发现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服务业比重上升的速度相对较快,显然这是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Eichengreen&Gupta,2009)。①

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组别,同时也进入了服务业“第二波”增长时期。与上中等组别的情况相比,我国服务业的两项发展指标在同组内比较都明显偏低,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只有43.4%和34.1%,而中等偏上收入组别的两项指标平均值分别为60.4%和58.3%,我国数据明显偏低。大幅度偏离正常值意味着“纠偏型”发展的余地较大。

(二)国情分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真实因素和名义因素已经具备

1.真实需求快速增加

随着产业升级和竞争加剧,农业和制造业对新增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快速增加。收入增长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各类新型服务消费增长很快,公共服务也快速增长。笔者曾经分析过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都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显著影响(江小涓等,2004)。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未来都会继续增强。

2.“名义增长”的影响增强。首先是劳动成本快速上升,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有显著影响。近几年我国全口径的劳动成本增长持续保持两位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到2009年,城镇各类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4.9%(《中国统计年鉴2010》)。这个趋势在相当时期内不会改变,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预期其成本水平将快速上升。其次是中间服务外移的趋势仍将持续并加强。随着技术更新加速、生产性服务不断外移和服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制造业将内含服务环节切割外移的趋势不会改变。再次是城镇化转向以农民市民化为重点,农村家庭迁移城市速度将明显加快,以往农村自给型服务将加快社会化。

3.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国内各方面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中央政府和各层级地方政府都将促进服务业发展置于重要地位。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服务业税赋过重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这个判断可能并不全面。据笔者的粗略估算,服务业的税赋并不高于制造业,而

①“两波增长态势”的文献来源引自匿名评审人的评论。

11

且总体上还略低于制造业。以2008年为例,笔者粗略计算的结果是,第三产业营业税/增加值的平均税率为6.63%,在扣除了免税行业并对数据口径和可比性做了必要调整之后,实际税率为7.45%,明显低于制造业11.82%的实际增值税率。估算的具体数值可能存在偏差,但服务业税赋相对并不高的基本判断应该能成立。

总之,结合国际比较和国内情况,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明显提高。

五、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加快改革开放是一个关键举措。

(一)加快服务业改革

1.放开进入和加强竞争

有一部分服务业如金融业、电信业、文化传媒、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和领域,程度不同地与自然垄断、经济命脉、公益性质、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和舆情导向等问题相关联,长期以来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进入管制和竞争限制。①其中有些是必要的,例如坚持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政府主导性。但也有不少是以这些特征为借口,禁止或限制竞争者进入,导致服务内容单调、服务质量差和高收费,抑制了消费增长,从而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这方面改革的空间很大,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等等。改革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竞争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服务消费和增长。电信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在电信巨头拆分重组、同一领域多家企业进入后,竞争推动服务品种增多、价格下降和服务质量改善,消费潜力大量释放,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2.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今后相当时期,我国公共服务部门增长较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按照这些领域已经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考虑各相关因素后估算,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支出有可能占到GDP的12%左右,再加上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领域的支出可能超过GDP的20%,占届时服务业比重的40%以上,地位和影响重要。这些领域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事业型服务的效率。要用好巨额财政资金为公民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要花钱促发展,也要花钱建机制。例如提高公共研发投资的效率,关键是要发展出一套机制,使那些无效创意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能被尽早发现和摈弃,使资源不至于被浪费。二是公共服务方式和主体多元化。即使是基本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增加选择空间和竞争压力,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放开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财政支撑的供给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市场化融资聚集更多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是尊重消费者个人选择、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的必然,也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总体上看,服务业内部收入差距要大于农业和制造业,这是因为服务业比农业和制造业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愈是高知识含量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少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就愈突出。在研发、设计、演艺、影视、体育等科技和文化创意行业,个人才能往往居核心地位。为了有效激励关键员工,需要给予特殊高报酬。在不少国家的最高收入人群中,“特殊人才”多于“资本家”,诸如影星、歌星、球星、著名主持人、大企业家、著名律师、著名专栏作家等,都位居收入塔尖。因此,服务业需

①更多的分析可以参见杨伟民(2004)、江小涓等(2004b)、李勇坚等(2008)。

21

要有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和分配结构,以体现个性化的贡献。例如以个人为核心的“工作室”,高

水平专业人士的“多点执业”,因事而设的“创作组”,大量的个体自由职业者等,都是服务业特有的

组织方式。在我国,

大部分高水平专业人员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以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位职称等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对高水平个体的激励明显不足,人员的流动性又较差。需要加快

改革,

形成更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关键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4.促进金融创新

金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金融创新对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支持服务生产。许多服务业的核心资本是人和专业知识,没有可抵押的实物资产,需要金融创新提供适合的融资方式。二是支持以未来收入支付当前服务消费。例如教育贷款使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可以先接受教育再支付费用。三是支持用未来可变现的资产支付当前服务消费。如各种形式的倒按揭服务,老年人或者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对房产价值和抵押人的寿命进行估算后,按月将现金支付给老人,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或者老人向金融机构贷款消费,继承人承诺将房屋拍卖后用一部分钱还款,等等。我国城市有大量“房产富翁,现金穷

人”,这些金融服务对“老人经济”的发展很重要,老年人对医疗看护、养生健身、生活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巨大需求依此才能够有效实现。

(二)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服务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宏观指标上看,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球贸易和投资总额的增长,其中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更快,占全球跨国投资存量的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45%,上升到2006年的64%。从企业层面看,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巨头中已占有重要位置。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服务业公司从1995年的12家增加到2007年的35家。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上升,从1995年的32%上升到

2006年的54%,上升了22个百分点,这些公司海外业务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本土业务。

①各国服务业相互渗透、

融合和依存,国际化的服务供给和消费不断增加。我国以往的开放重点是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开放相对滞后。据笔者的估算,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约为28%,而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仅为7%左右。服务业扩大开放将推动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即使在“社会事业”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全球化趋势也明显加快。在教育领域,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高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跨国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教材、师资和学生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年出口额都已超过100亿美元,德国已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职教机构开展了跨国教育服务。在科技领域,科技全球化是近十年来全球化中最重要的新特征之一,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商品贸易、跨国投资、技术贸易和人员流动等为载体,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应用。在文化领域,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影视作品、音乐制品、书刊、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消费大量跨国进行。在医疗领域,无论是药品研发还是医疗服务,都以外包、远程诊疗、医疗旅游等方式大量跨国展开。在体育领域,运动员、教练员国际交流频繁,各国取得突破的非传统优势项目,大都有外国教练的指导。开放使我们能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

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服务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开放中有几点应该特别重视。一是吸引人力资本流入。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中,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要努力吸引全球最好的群体加入,为国内和国际市场服务。二是引

3

1①跨国程度用资产总额中海外资产的比重、销售总额中海外销售的比重和雇员总数中海外雇员的比重这三个指标表示,体现了海外生产、海外市场和海外员工的重要性。这三项指标的平均数构成跨国经营指数。数据由作者根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企业名录和相应数据计算,均为简单平均数。

进高端服务业。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中,优质人力资源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民间投资主要在低端,短期内很难形成竞争能力。引进外资和人才,能够很快形成高端服务能力,满足消费需求,同时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三是发展服务外包。目前跨国服务外包已经覆盖信息系统服务、软件编程和家庭办公、商业流程、远程医疗和教育、物流和零售批发商业、文化娱乐、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物流等各类服务业。今后若干年,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就业者的主要部分,发展服务外包能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白领”岗位。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行业新增71.1万从业人员,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49万,占69%。

(三)几点初步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初步结论。第一,我国服务业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服务业增长加速和比重显著提升的拐点有望出现,将对增长、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第二,服务业增长有多重含义,真实增长和名义增长都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比重上升的必然通道,产生的影响无法完全趋利去弊,要处理好机遇和挑战的关系,特别需要应对好物价总水平和公共服务可持续面对的长期压力。第三,深化改革开放很重要。要消除进入障碍和垄断力量,通过竞争促进服务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改善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要加快改革开放,从“事业型”发展为主转向“事业型”、“产业型”并重发展,聚集更多资源,开拓更多消费空间。第四,服务经济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服务业有一些独特特点,不宜简单套用以往研究实物经济时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促进服务业发展需要加强服务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巴师夏,1995:《和谐经济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宪、黄建锋,2004:《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0期。

程大中,2006:《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财贸经济》第10期。

程大中,2009:《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世界经济》第3期。

格鲁伯、沃克,1993:《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黄少军,2000:《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江小涓(主编),2004a:《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江小涓等,2004b:《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结构转换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第3期。

江小涓、李勇坚等,2004c:《关于测度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探讨》,《财贸经济》第7期。

江小涓,2008:《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课题组,2009:《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勇坚、夏杰长等,2008:《制度变革与服务业成长》,中国经济出版社。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世界投资报告2006》,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4:《世界投资报告2004:转向服务业》,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任旺兵、李冠林,2004:《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中国计划出版社。

萨伊,1997:《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斯科特·麦克凯恩,2004:《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中译本,中信出版社。

许宪春,2004:《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载于江小涓主编(2004a)。

杨伟民,2004:《我国服务业滞后的原因》,《经济研究参考》第15期。

约瑟夫B.、J.H.吉尔摩,2008:《体验经济(修订版)》,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Bacon Robert and Walter Eltis,1996,Britain’s Economic Problem Revisited,Macmillan Press.

Baumol,W.J.,1967,“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

Baumol,W.J.,Sue A.Blackman and Edward N.Wolff,1991,Productivity and American Leadership:the Long View,the MIT Press.

Bryson.J.R.,and P.W.Daniels,1998,Service Industry in the Global Economy,Vol.I and II,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下转第79页)41

How Unequal Is China?

Li Shi and Luo Chu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biases in inequality estimation in China,such as the income definition,reweighting,sampling bias,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We try to eliminate such biases and re-estimate the inequality measure,Gini coefficients for urban and national.We correct the sampling bias by estimating the up-tail shap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y use of Pareto distribution and income information for the riches from Forbs list,Hurun list and compensation for CEO.The findings in the paper indicate China is more unequal if the sampling bias were eliminated.Resulting from the sampling bias in up-tail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equality measures within urban,between urban and rural,and national wide are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Inequality;Sampling Bias;Pareto Distribution

)JEL Classification:C81,D31,O15(责任编辑:松木)(校对:梅子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上接第14页)

Eichengreen,B.,and Poonam Gupta,2009,“The Two Waves of Service Sector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8.

Falvey,R. E.,and Norman Gemmell,1996,“Are Services Income Elastic?Some New Evidenc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No. 3.

Feketekuty,G.,1988,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an Overview and Blueprint for Negotiations,Cambridge Mass,Ballinger.

Fuchs,R.V.,1968,The Service Econom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riliches,Z.,1992,Output Measurement in the Service Sector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iliches,Z.,1994,“Productivity,R&D and the Data Constrai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4,No. 1.

Grubel,H.G.,1987,“All Traded Service Are Embodied in Materials or People”,World Economy,No.10.

Hill,T.P.,1977,“On Goods and Service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Series23,No. 4.

Kravis,I. B.,Alan W.Heston and Robert Summers,1983,“The Shard of Services in Economic Growth”,at Adams and Hickman (ed),Global Econometrics:Essays in Honor of Laurence R.Klein,the MIT Press.

Mandel,M.,Steve Hamm and Christopher J.Farrell.,2006,“Why The Economy Is A Lot Stronger Than You Think”,Business Week,February13.

Park,Se-Hark,1994,“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ASEAN Economic Bulletin,No.10.

Walker,R. A.,1998,“Is there a Service Economy?The Changing Capitalist Division of Labor”,in Bryson and Daniels,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True Meaning,Multiple Influences and Trend

Jiang Xiaojua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lexity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wo types of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s,respectively“true”and“nominal”.At last,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trend of service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pening-up and reform in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Service Industry;Growth;Reform and Opening-up

JEL Classification:L80,L90(责任编辑:王诚)(校对:晓鸥)

97

中国计算机硬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技术以及当今在计算机领域还在研究中的尖端科技分析, 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并带动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链词】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新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主要体现在处理器和存储器上,体现了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产业中的发展。通过回顾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探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相信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灿烂。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这些物理装置按系统结构的要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计算机软件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简言之,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 计算机硬件基本构件:虽然计算机的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在基本的硬件结构方面,一直沿袭着冯。诺伊曼的传统框架,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构件组成。 1运算器。运算器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包括算(加、减、乘、除等)和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比较等)。 2控制器。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根据指令的要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操作。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3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 4输入设备。输入设备是给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它是重要的人机接口,负责将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送入存储器保存。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和鼠标。 5输出设备。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计算机常用的输出设备为显示器和打印机。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用于构建计算机硬件的元器件的发展为主要特征,而元器件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每当电子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就会促进计算机硬件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中的“代”通常以其所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在43%左右。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

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备课的含义及作用

备课的含义及作用 1、备课的含义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 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备课含义及作用;学校对于教师备课要求死板;学校对于备课平时不要求,期末搞突然袭击。 深刻了解备课的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体现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能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各个环节作用简单叠加,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只能是“传声筒”、“搬运工”。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若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

中国计算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题目:中国计算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号:1003050429 姓名:陈相吉

中国计算机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硬件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中国计算机硬件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中国计算机硬件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在中国现代计算机硬件中,外围设备的价值一般已超过计算机硬件子系统的一半以上,其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的技术面貌。外围设备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既依赖于电子学、机械学、光学、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又取决于精密机械工艺、电气和电子加工工艺以及计量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等。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属性,着重于计算机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属性,

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1)

小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4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是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仅列第八位,进口第七位。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812亿美元,进口853亿美元,逆差41亿美元;三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

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3.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但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 如下图所示:1996-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服务业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外经贸部负责,因而存在诸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容易出现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 5.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谈谈你对当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认识

一.谈谈你对当前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认识? 答:现代化学科学已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自然科学。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实现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所以化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1.转变化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有科学素养,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提出的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熟悉自然世界,认识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通晓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存的重要方式; ◆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都是人类的事业,知道它们的力量和局限性的含义; ◆有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于个人和社会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于英才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是科学普及教育,是科学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 2.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需要等千差万别,所以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人本化、个性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尽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一个时期追求学术性目的,另一个时期又面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但在化学课程实践中,人们总是希望化学课程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3.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及书本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发挥。面向21 世纪,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充分反映了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这一趋势。 4.拓展化学的视野,重视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 化学科学不仅与其它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渗透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以,化学教育不能使学生只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解决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要让学生能综合应用多种科学知识,以跨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为此,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发和研制的中学化学课程都很重视与其它自然科学甚至人文学科的渗透与联系。 5.贴近学生的经验,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育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完整地体现化学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6.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 在我国的中学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倾向于根据自己所传授的知识

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商业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三阶段,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这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撰文指出,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许多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依托国际服务业基地,支持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从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变化。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6) 第三节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占全国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比重统计分 析 (7) 四、上海市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浅谈我国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计算机的问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人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为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再加上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在运算速度、性能扩展、降低成本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计算机发展和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来分析我国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变化;应用;发展趋势 一、引言 人类自古以来,为了能使计算更加简便、快速,对计算工具一直进行着探索。从最早用石子,树枝计数,之后用算盘等一些简单的物理计算工具,再到电子计算器等每一次新的计算工具的出现都是人类的进步。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初电子管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1946年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制造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它的问世开创了计算工具新的时代,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限制,计算机的体积、重量都巨大并且运行成本昂贵,只适用于军事领域当中用来计算数据。随后的时间里人们对计算机开始了不断的研究,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成本的下降,计算机开始在许多政府部门、大型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中开始使用。之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处理器(CPU)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面貌计,使计算机成本迅速下降,体积也缩小很多,使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从此打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到了新世纪由于集成电路研究和应用,促使计算机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 从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至今, 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创造着更加辉煌的人类文明,通过实践的证明它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的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近些年来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建设领域、教育领域、商业领域以及工业领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在改革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的背景下,我国计算机用户数量与日剧增,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在通信、互联网、多媒体应用、电子商务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地发展。以下主要就是对当今我国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二、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一)计算机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需要获取的更多领域、更高质量的信息。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再也不用只通过报纸、电视来获取信息,而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可以快速地获取更多、更广泛的国内外信息。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开始注重精神生活,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据统计,我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成逐年递增趋势,计算机在公司、家中以及公共场所也越来越普及化。这些都说明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 (二)计算机在我国国防领域中的应用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国军事力量已经不在是简单的武器和兵力的较量,国家的信息安全显得格外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国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国防事业正在朝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发展。另外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航空航天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主要应用于对卫星发射和回收,火箭升天控制、宇航飞船运行操作等方面。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 :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 “cur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 1.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 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2.课程即活动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未来5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19-2023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扶持现代服务业 2018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2019年,在上述5个方向,按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拟设置研究方向20个,安排不少于20个项目。 (二)现代服务业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这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服务业将直接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给予支撑,现代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其次,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是服务业信息化的过程。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后,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对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促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创新和实现突破。 (三)以培育新兴服务业为产业取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从原来主要依靠工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服务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业发展是服务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新兴服务业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特征,对经济增长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作用,是服务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各地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是助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抓手。多个地方纷纷出台了加快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四)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与重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做好承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渐次轮动发展。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夯实产业融合的要素支撑,完善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提升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鼓励“互联网+”“物流+”“休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制造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政策研究 学号:20100003236 姓名: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02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重要角色,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在国际上的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主要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预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国际竞争力政策研究 1.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之间的概况 1.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 服务贸易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地位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比重也在逐步的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中,增长迅猛,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TO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8.8个百分点,为1.44万亿美元。2004年超过2万亿美元,占有19.6个百分点,到2009年占到了21.1个百分点。虽然在十年的发展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可是在全体中还是发展迅速的。 表1 200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与全球贸易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全面的发展中,服务贸易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7.97%的是服务贸易,而82.03%是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把握发展机会。 1.2)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 我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分析占比重低,但在发展速度上看较快,可是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在2000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2.2个百分点,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4.5个百分点。如下表3:

2019年中国电脑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2019年中国电脑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目前计算机主要分为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控机以及个人计算机等。 计算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庞然大物精简成一台掌上电脑,同时运行效率,功能种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电子计算机的成熟发展已经将应用领域从单纯的运算数据演变成了全领域的服务模式。 国内电子计算机产量近几年维持在3.5亿台左右,201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产量35192.4万台,相比2017年减少了1184万台。截至2019年11月,全国电子计算机累计产量32277万台,相比2018年同期增长6.9%。 近三年,全国微型计算机产量略有回升,2017年全国微型计算机产量30678.4万台,2018年全国微型计算机产量增至30700.2万台。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30903万台,相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7.8%。 我国电脑生产主要集中在以上海、江苏、安徽、福建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地区,以重庆、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 2011-2018年我国主要省市电脑产量统计表:万台

2015年全国笔记本产量大幅下滑,从22000万台产量规模骤降至17000万台规模,2018年全国笔记本产量17327.43万台,整体维持在1.7亿台规模以上。 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以笔记本销售为主,相比台式电脑,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办公出行,高校和商务人士集中消费笔记本电脑,随着电子产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高端笔记本性能与台式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从而提升了笔记本的市场竞争力。2018年我国国内电脑整机消费量为7976.18万台,其中笔记本需求总量为3543.63万台,台式机消费量为2220.55万台,平板电脑需求总量为2212万台。 2017年我国电脑市场规模为66065.60亿元,2018年我国电脑市场规模增长至6781.87亿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PC市场的发展态势算的上平稳。全球PC出货量稳中有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6811.5万台,相比2018年同期提升1.1%。全球主要PC厂商市场,联想、惠普以及戴尔稳居前三,2019年前三季度累计出货量均超过1100万台,其中,联想1680.6万台,占比24.7%,惠普出货量1526.3万台,占比22.4%,戴尔出货量1132.4万台,占比16.5%。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

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