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目录

摘要 (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1)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

(二)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假设 (4)

(三)研究方法 (5)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5)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5)

(二)教师职业倦怠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调查结果 (6)

1.性别差异分析 (6)

2.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分析 (7)

3.教师工作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8)

4.教师婚否差异分析 (9)

(三)结论 (9)

五、思考与建议 (9)

(一)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0)

(二)创建良性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教育环境 (11)

(二)探索教师“减负”之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13)

参考文献 (14)

Abstract (16)

附录 (17)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采用由马勒施(C.Maslach)等人专门为教师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对南阳市卧龙区120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不是很严重,但部分教师已经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性别、是否担当班主任、婚否无显著相关;但存在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创造良性社会支持网络和优质教育环境,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等措施以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去个性化;情感衰竭;低成就感

职业倦怠也称作是职业厌倦,目前已经成为职场人士的高发心理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南阳市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南阳市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促进校园和谐发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搜集并分析资料,从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入手,以便从深层次了解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为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保证小学教师能更有效地投入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工作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工作与组织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工作倦怠的概念由1973年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 首次提出,用来描述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的人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工作强度太强而产生心力交瘁的反应。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1] (p53)

其中以Maslach和Jackson给出的“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最为广泛,其中情感耗竭是压力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2] 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本文中所论述的教师职业倦怠采用刘维良在《教师心理卫生》一书中所概括的“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3] (p74)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压力反应直接导致工作热情降低,产生麻木、应付了事的教学态度,身体上产生能量耗尽;二是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工作意义与价值感降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下降。三是教师职业性格解体,教学中减少或断绝与学生交往,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职业,另谋他职。这间接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直接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4]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

1.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习得性无助理论—该理论由Mei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资源保存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些研究使人们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引起了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视,为人们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思路。

2.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发展较成熟

国外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表现及危害、测量及诊断方式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非个人化的现象,它和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有关,如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情感支持等。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和对上述因素的解析逐渐深化,从更全面的角度解释了教师职业倦怠,给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5]

(二)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

1.以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中国,众多学者根据各自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看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中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6]

2.研究越渐趋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只是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转向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早期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但是随着人们对教

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开展了关于高校教师和卫校、中专、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伍新春、曾玲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人格解体程度显著低于中学教师,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感衰竭。[7] 其次,开始重视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男教师由于干脆决断的办事方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导致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不高,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低于女性。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学历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开展对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

3.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1999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45岁以下)队伍状况研究”。[8] 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运用整体随机取样法,在南阳市卧龙区选取两所城镇,两所乡村小学(南阳市第四小学、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十二里河小学、南阳市第四十五小学)发放问卷。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教师30名,女教师87名;班主任63名,非班主任54名;城镇教师87名,乡村教师30名;已婚教师96名,未婚教师21名。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研究,对本次研究有以下几点初步假设:南阳市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

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是否班主任、工作所在地、已婚未婚上存在着差别。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采用1996年马勒施和他同事等人年开发的专门为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教育版”问卷,它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其三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均支持他的三因素结构,说明该结构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跨区域性。有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文论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作为测量工具。[5] 这都足以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该问卷有22个题目,其中情感衰竭维度包含第1、4、7、10、13、16、19、21、22共九题,去个性化维度包含第2、5、8、11、14共五题,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包括第3、6、9、12、15、17、18、20共八题。问卷计分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别为“从未如此”1分、“很少如此”2分、“有时如此”3分、“经常如此”4分、“一直如此”5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得分之后和的平均分,其中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两维度的平均得分越高说明倦怠的程度越强,而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平均得分越高,则表明倦怠程度越弱,反之越强。

本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测验,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整理所得资料。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教师职业倦怠的常模,本研究采用的是五点计分法,1—1.8分为无明显倦怠,1.8—2.6分为有一点倦怠感,2.6—3.4分为有明显倦怠感,3.4—4.2分为有较强的倦怠感,4.2—5分有很强的倦怠感。

表1 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Min Max M SD

情感衰竭 1.89 4.33 2.6621 0.65413

去个性化 1.00 3.80 2.1846 0.67960

低成就感 1.38 3.75 2.9256 0.50476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不是十分严重,情感衰竭平均得分为 2.6621,说明有明显的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平均得分为 2.1846,说明教师去个性化水平不高;低成就感平均得分为 2.9256,说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强的成就感。本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假的职业倦怠呈现出双高一低的趋势,即高情感衰竭,高成就感,低去个性化的现象,但并不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一,尽管小学教师工作琐碎辛苦,承受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但他们有着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为本职工作不懈努力。同时近几年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二,问卷调查可能存在取样的偏差,因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可能导致教师本人离职,所以严重的职业倦怠不容易从在岗的一线教师中检测出。

(二)教师职业倦怠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中收集到的有关教师的性别、是否班主任、工作所在地、已婚未婚等信息,从人口统计学的变量角度出发对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水平P值均>0.05,所以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值若<0.05,则有显著差异;若P>0.05,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2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性别Mean SD t p

男 2.9322 0.82733 1.542 0.132 情感衰竭

女 2.5689 0.57066

男 2.2600 0.49035 0.402 0.690 去个性化

女 2.1586 0.73946

男 2.8250 0.45720 -0.727 0.472 低成就感

女 2.9603 0.52319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但是从各维度的平均值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出男女在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平均值高于女教师,一般来说,女性在性格特征上较男性则更具韧性,情感更丰富,而男教师在工作上相对较容易、较快产生厌倦、放弃等消极念头,因此情感耗竭速度快于女教师,程度也高于女教师;在去个性化这个维度上男教师的平均值略高女教师,分析原因可能是男教师在面对顽皮的学生时缺乏耐性,而女教师亲切易和学生交流,有足够的耐心;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男教师沉着理智,女教师更容易情绪化,因此对自己工作成就感的体验也会更剧烈。

2.是否担任班主任的差异分析

表3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是否班主任上的差异检验

是否班主任Mean SD t p

是 2.8032 0.70459 1.180 0.245 情感衰竭

否 2.5540 0.59701

是 2.2762 0.72795 0.902 0.373 去个性化

否 2.0789 0.62197

是 3.0595 0.41807 1.832 0.075 低成就感

否 2.7708 0.56434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从方差齐性检验与t检验结果看,小学教师是否是班主任在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但根据表3,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值来看,教师中班主任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上更严重些。《中国教师》调查显示,在我国,

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与任课教师相比,通常每天多工作3-4个小时。[9] (p88) 班主任除了和任课老师一样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承担着

大量的事务性活动,例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和教育、班队会指导、成绩单填写等等,再加上现在日益凸显的学生厌学、早恋、沉迷网络、安全等问题,班主任几乎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班主任比

非班主任情感耗竭更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因为班主任除了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一些成就感之外,还经常因为本班

涌现出优秀学生或受家长、领导的赞赏,成就感的来源多于非班主任。

3.教师工作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表4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工作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工作所在地Mean SD t p

乡村 2.9886 0.69031 1.708 0.096 情感衰竭

城镇 2.5848 0.62907

乡村 2.7000 0.68150 3.075 0.004 * 去个性化

城镇 2.0069 0.59157

乡村 2.7975 0.41807 -0.930 0.358 低成就感

城镇 2.9700 0.56434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从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上看,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情

感衰竭和低成就感这两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去个性化上乡村

教师和城镇教师存在明显差异。(P=0.004<0.05)以往研究,城镇教

师面对压力多于乡村教师,因此城镇教师职业倦怠应比乡村教师严重,但是本次研究与以往不同,通过访谈得知南阳乡村小学教师工资

待遇偏低,教师工作环境简陋,并且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调皮爱玩,

大多农村教师感叹学生难管,而城市教师则认为和学生相处是一件轻

松的事情,因此乡村教师情感衰竭比城镇教师平均值略高,去个性化

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教师婚否的差异分析

表5 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已婚未婚上的差异检验

婚姻Mean SD t p

已 2.7284 0.69971 0.809 0.424 情感衰竭

否 2.5043 0.43370

已 2.2500 0.71842 1.698 0.105 去个性化

否 1.9429 0.34987

已 2.9836 0.51972 1.657 0.106 低成就感

否 2.6436 0.30977

注:低成就感分数越高教师倦怠越弱,成就感越强

根据表5所示,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P 值均>0.05)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从表中可以观察出已婚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值都高于未婚教师。因为已婚的教师相对于未婚幼儿教师来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事务,面对更多的家庭压力,如果协调不善,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已婚教师成就感高于未婚教师,未婚教师一般是刚刚走上岗位的的年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在较快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工作成就感低。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调查中我们得出:

1.南阳市卧龙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不是很严重,但部分教师已经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

2.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分析得出:

(1)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性别、是否班主任、已婚未婚均无显著差异。

五、思考与建议

孟子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现在的教师有多少会因为班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而快乐呢?随着教师待遇的一步一步提高,为什么现在的教师反而已经没了职业幸福感?为什么他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愉悦,却产生日渐加重的

职业倦怠呢?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呢?只有找对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

(一)树立健康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即是说,教师个体的自我调适才是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美国学者麦克林泰尔发现,那些控制力源于外界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他们通常相信运气、命运、相信外在的力量会在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负责。这就是我们说的“怨天尤人”型教师,他们总把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利归于运气不好,缺乏自信,这也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10]

树立一个健康的工作态度,用一个平和宽容的心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理性认知,是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教师们要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生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我们的生活。

或许有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倦怠的出现,或许有的已经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将职业倦怠这个问题关注起来,他们甚至不知道职业倦怠的存在。我们首先可以从具体症状上判断它。一般经受着倦怠的教师一般表现四个方面的症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每一方面所描述的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被分离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的。

(1)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2)智力方面的表现

白天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

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

(3)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

(4)精神方面的表现

保持工作、生活的平衡、协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人需要、工作和家庭都平衡起来的时候,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和谐、平静,但是倦怠的教师恰恰就是生活在不平衡之中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挫折和压力以后,工作的乐趣、信心和创造力都消失了。她们退缩到角落里,压抑着自我,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冷漠等精神上的问题。

我们应该识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进行调整,以便恢复平衡?教师应正确认识和了解什么是职业倦怠和职业倦怠的特点,以及应对在自己身上出现的职业倦怠。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知识和策略以便应对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11](p55-58)

另外教师要加强身体锻炼,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增强抵御倦怠的能力;教师要努力自修,对自身和所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知,同时在生活中多参加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疏导,提高自身的承受力。

(二)创建良性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教育环境

许多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性支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

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社会支持的缺乏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12]

1.改变对教师的不合理期待,建立良性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期望过高是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通常教师职业被人们赋予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致使家长对学校、孩子都给予了较高期望,期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站在起跑线最前列”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孩子。这样家长就把孩子成才的全部希望便都投射到小学教师的身上。因为担当如此重要的任务,小学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便油然而生。这些,一方面是工作动力,另一方面却也是压力。因而,这种压力应当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引导社会大众对小学教师合理的期望,减轻其在工作和身心上的压力,为缓解高压带来的职业倦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实,教师是真实的、现实的和普通的人,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是有限的。社会各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应该和小学教师一起共同挑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南阳市乡村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比较明显(见表4)。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是切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农村教师以及农村教师这个职业树立起新的、合理的期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教学、办公条件,应成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应只注重城镇、注重“重点”学校而冷落农村学校,要改变“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合理状况,真正实现教育的区域均衡。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13] (p114)

2.改革滞后的教育体制,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首先,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它使教师长年累月的围着考试这根

“指挥棒”转,不仅让教师抛弃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失去了教育本身的乐趣,而且让教师疲惫不堪、耗尽心神。因此,我认为淡化考试,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从多个方面,如师德、教师专业基础水平、教师技能等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全面考察教师工作成绩。[14]

其次,建立健全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及外出进修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激情,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改善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件,增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15] 各级学校管理人员,尤其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关心和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三)探索教师“减负”之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1.将小学生“减负”运动进行到底

1993年教委颁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措。全国各省各市都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减负运动。但一段时期过后,学生们的书包又重了,作业又多了,周末又补课了,考试又排名了。“减负”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短时行为。

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作业多,教师批改的时间就多。因此学生真正实现减负,那么教师也就随之减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我们必须将“减负”进行到底。

2给班级“消肿”

1996年4月1日国家教委在正式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其中规定小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规定一直没有在全国普遍实施。班额过大直接受害者是学生和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几率缩小,教师上课的投入量加大,课后的投入量也

加大。尤其是班主任,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工作量可想而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以南阳市23小为例,平均每班人数大致在70-80人左右,即使农村小学平均每班也在50-60人左右,班主任们叫苦连连。因此给大班额“消肿”是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的的直接途有效方法。国家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根据需要适时增加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量,严格控制班额。班额处在一个合理的状态下,教师的才不会感到身心压力过大,才能够正常开展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同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存在不同的原因,差异性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们所做的研究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教师职业倦怠中努力寻求一些共同的地方,提供教师们参考比照,帮助教师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此篇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R.L.Schwab.Teatcher Stress and Burnout.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tcher Education [M]. Sikulan Editor,1996.

[2] M 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 nnual Review

Psychology, 2001

[3] 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

[4] 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2006.

[5]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5).

[6] 连榕,孟迎芳,廖美玲.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

特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7] 武晓艳.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沧州师范专

科学校学报,2005(1).

[8] 孙蚌珠.普通高校“两课”青年教师队伍状况分析[J].高校理论战

线,2002(12).

[9] 王丽荣.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试[M].沈阳: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

[10] 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11] 范笑仙.当前教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

会科学学报,2000,(10):55-58.

[12] 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2008.

[1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4] 傅红冬.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及缓解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15] 付崇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所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案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6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research

--WoLongQu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yang as an example

Yang Jing

Abstract:the teacher burnout ignored and has become the urgent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effectively. This paper adopts by C.Maslach specifically for teachers of compilation of nanyang WoLongQu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of 12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yang WoLongQu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burnout overall condition is not very serious, but some teachers who have significant job burnou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ccupational tiredness and gender, class, marital status whether bear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ut exist in rural teachers and urban teachers to personalized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inally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benig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establish healthy working attitu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 measures to alleviate teachers work pressure.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Job burnout;To personalized ;Emotional exhaustion;;Low achievement

附录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参与这项研究,此调查旨在了解老师的一些总体情况,只要是您的真实想法即可。真诚感谢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填写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 班主任: A.是 B.否

3. 婚姻状况: A.已婚 B.未婚

4.工作所在地: A.城镇 B.乡村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本部分中,共有22题,每题都表述一种情况,随后列有四个不同的答案,请您先了解题目论述的内容,再与您最近的实际情况相比较,选择一个与您最近情况最为符合的答案,并在题下的“1,2,3,4,5”,上打“√”。

从未很少有时经常一直

1.我对自己的任教工作觉得负荷沉重耗尽心神 1 2 3 4 5

2.对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感到压力很大 1 2 3 4 5

3.我认为教育工作很有价值 1 2 3 4 5

4.现在的工作无法使我无法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 2 3 4 5

5.对某些学生产生“孺子不可教”的感慨 1 2 3 4 5

6.我对学生班级管理感很有成效 1 2 3 4 5

7.我对外界的不当的教育指责难以忍受 1 2 3 4 5

8.我对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1 2 3 4 5

9.我的工作能积极的影响到学生或同事生活 1 2 3 4 5

10.我觉得每天上班很疲倦 1 2 3 4 5

11.从事这份工作后我变得冷漠无情 1 2 3 4 5

12.我能有效的处理工作或学生的问题 1 2 3 4 5

13.早上起来想到工作就感到无精打采 1 2 3 4 5

14.我对顽劣的学生不去理会 1 2 3 4 5

15.很容易和同事或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 1 2 3 4 5

16.我现在的工作使自己的脾气变得更暴躁 1 2 3 4 5

从未很少有时经常一直

17.我在和同事或学生工作一整天后感到很快乐 1 2 3 4 5

18.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已完成许多有意义的事 1 2 3 4 5

19.我对现在的工作有挫败感 1 2 3 4 5

20.我能够协助解决同事或学生的问题 1 2 3 4 5

21.我担心教育这份工作使我对人更冷漠 1 2 3 4 5

22.我在工作一整天后感到精疲力竭 1 2 3 4 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或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地位的提高,教师倦怠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的研究从定义、模式、成因、后果几方面做了综述,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进行教师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o a great extent,determined by the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nce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made on the teachers’ job burnou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definition, mode, causes, and so on,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教学质量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job burnout;quality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39-0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 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干预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压力来源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教师不但要传承知识文化和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且还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因而,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期望。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从而导致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中存有着职业倦怠心理是客观事实,但具体到个人或不同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既然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组织、职业与个人等方面,那么,我们也能够从这些方面寻找对策,以协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事本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倦怠于是不可避免。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教师的待遇和经济地位。国家一方面应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注重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持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增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从组织角度上讲,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通常在一所学校中,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 3.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但并不会让人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 4.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水平。缓解职业倦怠,不但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形势的严峻,教师职业成为当前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整体倦怠现象较为明显,职业成就感低。如果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倦怠问题的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因此而受到威胁。就此,根据职业教师倦怠的现状做了倦怠问题的相关分析,结合调查实情、资料查阅、文献研究等方式着重对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做出重点研究,并提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心理压力、不良情绪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的状态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现象。笔者通过相应资料的查询与实际状况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生理疾病多发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是工作上的压力,但产生效果则对工作、生活、身体均有较大影响。职业倦怠能够导致教师发生一定的生理疾病,例如失眠、头痛、内分泌失调等,甚至造成周期性的焦虑、沮丧、恐惧、绝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生理上的病态,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针对抗压能力弱、心理素质低的教师,导致其产生厌倦教学工作、工作停滞不前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 2.工作热情低下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倦怠现象都会影响其工作热情,教师工作在此问题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一旦在工作上产生倦怠,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就会随自己的情绪发生波动,不利于学生听课学习,教师的情绪更加焦躁,以此恶性循环,教师将彻底失去工作热情,再加之成就感的下降,枯燥无味的繁琐感将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 3.消极情绪明显 在入职前,教师的目标及志向在一开始都是比较远大、积极的,然而一旦发生倦怠得不到合理控制的现象,教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再加上工作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使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最初的目标完全失去前进动力,形成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对未来工作失去信心,放弃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甚至产生茫然、抑郁的倾向。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工作上出现倦怠,教师的生活也会受到工作负面情绪的影响。有倦怠感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攻击性言辞较多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同事的关系疏远,家庭的关系紧张,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甚至有可能产生自闭的现象,使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怯懦、自卑、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影响生活中正常的交往圈。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的分析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往往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将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学生教育难度大,家长要求高 当今社会更加开放,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且独生子女数量偏多,学生存在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的现象,在简单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多的思考而导致教学的复杂性,例如在选派班干部、安排座位等简单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就会遭到学生的反对和家长的指责。再加之存在心理问题严重、性格独特等学生的存在,老师的教育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增加到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甚至调节学生在学校的违规、暴力等不良现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2.工作性质单一、枯燥、重复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组织、职业、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关键字、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 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最早把倦怠引入临床心的研究领域,用以描述生理和心理枯竭的助人者,后来有关职业倦怠的涵义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行业。将倦怠定义为一种心理的综合

症状,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 (3)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 (4)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压力,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2009年12月第28卷第1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Dec .2009Vol .28No .12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王天阳(1974-),女,河南南阳人,2007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王天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 进行测试。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MB I 量表;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2-0083-02 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 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 化(或称玩世不恭)[1]。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高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寻求减轻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某高校随机抽取 25个院系,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回收率 为96.1%。其中男性182名,女性222名,教师平均年龄为 38岁。 1.2 工具 本研究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 I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作了修订[2],已有研究表明, MB I 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问卷共22个题 目,分为3个维度:情感衰竭9个项目、成就感8个项目,和去个性化5个项目。问卷为4级计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分数越高,低成就感分数越低,表示职业倦怠感越严重。 1.3 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s p ss16.0作为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工具。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2.00±0.49、1.78±0.54和2.98±0.53,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高校教师总体上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 2.2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  表1 不同性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比较( x ±s )性别情感衰竭t 去个性化 t 成就感t 男 2.06±0.50 2.043 1.84±0.51 1.94 2.91±0.55 2.233女 1.96±0.48 2.033 1.73±0.56 1.96 3.03±0.52 2.223 注:3P <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比较:男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2.3 不同文化程度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比较( x )±s 本科以下 本科 硕士 博士 F 情绪衰竭2.20±0.35 1.98±0.49 2.01±0.48 1.84±0.572.783去个性化1.94±0.65 1.71±0.50 1.84±0.55 1.75±0.503.743成就感 2.91±0.50 3.05±0.57 2.97±0.45 2.90±0.56 2.13 注:3P <0.05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得分高,而在成就感上得分没有其他学历教师得分高,说明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博士学历的 — 3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2009年9月 第11卷第3期 云南电大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RT V University Sept.2009 V ol.11,N o.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Ξ 孙 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摘 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对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14(2009)03-0031-0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比如职称晋升的压力、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应激水平容易产生疲倦,压力导致倦怠,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进行了分类。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1.临床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且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侧重对职业倦怠症状、起因等的描述和解释。 2.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者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3.组织观点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工作持有很多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就容易体验到幻想破灭和倦怠,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失衡,侧重探讨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 4.社会历史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仅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社会历史观点的研究者注重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张丽华、王丹等对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新进展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表现得更差的同事中辨别出来或把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作为竞争对手来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境况更好的同事中辨别出来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集体自尊关注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特征和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教师集体自尊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创造性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 二、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脑力工作者,他们面临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扩招带来的强大压力,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这种职业特点极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在生理、心理、行为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消极职业倦怠现象,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 1 3 — Ξ收稿时间:2009-05-25 作者简介:孙 萍,(196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及管理研究。

小学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2020年小学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近24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要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师德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就是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2、精深的业务知识 我们正大力提倡与时俱进,教师的德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借鉴同行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必需 的内在条件,是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教师的必备条件。现代社会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社会对老师的高期望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老师难当,学难教。 作为老师应该适时调节自己过重的心理压力,排解心理障碍,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 4、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于边学,终身学习 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我们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许多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不良现状越来越多,其中,倦怠心理就是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2008年湘西自治州教科院通过非学历远程教育网对2450名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教师职业倦怠人数已呈上升趋势,觉得身心疲惫的教师比例突破80%。这些数据表明,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其成因,建立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 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园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 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 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国家统计局表明,2004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16435元,在19个行业中位于第13位。 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学生和社会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对教师自身的影响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就会对自己的心理、生理、言语、行为、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等与教师自身有关的方方面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在心理上,常常感到压抑、悲观,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 1、研究者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助人行业。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但在制度认定上目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普便存在职业倦怠感。研究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从定义方面 关于“职业倦怠”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来源:《学前教育》2005年01期 综合Freudenberger和Maslach的定义,将职业倦怠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方面: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非人性化的教师表现为:不愿意与幼儿接触,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也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幼儿进行挖苦、漫骂,甚至滥施惩罚。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教师们开始感觉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他们无法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职业,导致幼儿教师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作者:王欢 (二)在成因方面 1. 主观因素 (1)个体的个性 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幼儿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相反,性格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被动、无所适从,从而加重了压力,诱发职业倦怠的发生。 (2)个体期望值

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林杰副教授 2011.03.10. ? 2004年《中国教育报》:教师是接近“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四面出击,八面受敌。“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 ?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8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00名教师) ? 2006-2007北师大民主促进会对北师大(大中小幼)抽样调查结果:78%的教师反映压力过大,50%的教师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校频发的教师安全事故(案件):心理疾病已成为教师的职业病,教师的心理健康缺少关注。 一、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 ? 1961年,美国作家Greene写了一本小说:《一个倦怠的案例》(A Burnout Case) (通俗心理学) ?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上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 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多为第三产业)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 1978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教师为JB多发人群) ?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职业倦怠随后成为一个流行不衰的专 业名词。 ?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北京),有好几个学术论坛都与职业倦怠有关。 二、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临床心理学观点:弗莱登伯格为代表,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 堪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观点:马勒诗为代表三个维度 ?组织观点: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 ?社会历史观点: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社会服务行业期待高自主性低 三、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马勒诗): ?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涉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端疲 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涉及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非 人格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 (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玩世不恭) ?缺乏个人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 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一、引言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帮助教师学会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释放工作压力。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目前,中小学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这种“超负荷”主要是由于教师管理中的问题以及教师时间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避免出现作业多、检查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等现象,增加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因此,学校要帮助教师尽量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释放累积的压力。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关键在校长,校长既是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又是酿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关键因素,一名校长可以利用校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激发教师群体的认同感,以典型带动的方式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实践证明,校园心理环境不仅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教师情感、教学行为以及发展产生影响。 (三)工作倦怠内部干预。这一策略主要是从个体自身的影响因素出发,旨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所以,从教师自身内部干预入手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采用加强业务学习,如开展教师读书沙龙,观点漂流瓶等活动鼓励教师博览群书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文化品位和知识结构,使教师具有广博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通过读书,改善教师文化层次和水平的问题,从而改造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我们创造性的通过创建教师文化社团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活动,使教师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教师兴趣爱好。我们创建的教师文化社团包括茶道、瑜伽、诗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在教室中形成了一个个的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学习型组织,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文化需求,使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而且对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通过阳光文化的打造,创设和谐、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进而为教师良好心态的形成奠定基础。我们通过学校阳光文化的创建,开展了阳光教师的系列评选活动,从教师心态、仪表着装、社交礼仪等等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引导,有效促进教师阳光心态的形成,另外,通过阳光课堂、阳光校园环境的打造,在学校里形成了阳光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对教师的心理有极大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及时开展各种活动,对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的教师教龄节点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改善或延缓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4.加强对不同学科教师的目标管理,特别是科任学科教师的目标管理,解决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问题。因为科任学科教师职业特点、目前教育评估体系不健全以及学校管理的原因,科任学科教师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