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赏析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

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

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

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

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

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

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

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小试牛刀】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练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2、“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二)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发表时间:2017-09-12T11:32:04.90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2月作者:周立民代亚玲[导读]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周立民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代亚玲 课标要求及分析: 一、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标1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诵读、理解;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理解水平;学习内容是古代诗词。前提条件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课标2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积累、感悟、运用;学习水平是经历、领悟、运用水平;学习内容是欣赏品味。前提条件是注重。 教材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过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第二首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因此,学生对诗人的人格及诗风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一首古诗,本诗题目为饯别,但内容却不是离别愁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由于本课是课外古诗词积累部分,因此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唐诗,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思维敏锐,课堂活跃,并且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在第六单元学习过李白的另一首古诗词《行路难(其一)》,因此学生对诗人的人格及诗风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劣势:八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虽然学生所处的阶段是比较活泼、外向,但是对古汉语现象发自内心的抵触,更何况古诗常有用典等修辞手法;还有社会背景的不同,都增加了学习难度。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标“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及对教材“通过阅读、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唐诗,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李白的思想、诗风。 通过对课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及学情“教学过程应该重在朗读和揣摩语言”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李白的思想、诗风。学习目标: 一、通过诵读、品析诗句,学生感受、了解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通过品读,教师讲解,学生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流程: 一、预习交流。(2分钟) (一)情境导入:我们追随着李白的神思,梦游了“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那瑰丽神奇的仙境让人心驰神往;我们还追溯着李白的足迹领略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让人心惊胆颤。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热爱祖国河山,忧虑国家命运的李白;看到了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李白。今天,让我们再次紧追诗仙,随君登上谢脁楼,感受他波澜起伏,瞬息万变的情感,再度领略他特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诗风。 (二)学生交流对作者的认识(三)解题:在宣州谢脁楼设宴为官职为‘校书’的叔叔——李云饯行”,学生即可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饯别诗。即李白在谢朓楼这个地方送别李云。 (四)写作背景介绍(课件展示),学生间交流。 【点评: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积累导入课文教学,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学。(8分钟) (一)诵读自探 1、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2、齐声朗读诗歌。 3、先请一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再请一同学朗读,对比出李诗豪迈奔放的特点。【点评:这里设计诵读环节,学生通过诵读对诗歌进一步感知,同时也可以以此导入探究学习的环节。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问题。】(二)课件出示问题 1、诗人为什么烦忧? 2、“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3、“上天揽月”的举动表现出李白怎样的内心追求? 4、用“水”比喻“愁”的妙处。

教案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江汉区惠康里小学李振华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会古诗中生字词,体会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团体合作的品质。 4.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舟夜书所见》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办“赛诗大会”,你们背了不少古诗,有些字词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舟”是什么意思?“夜”呢?“所见”呢?(板书:舟夜所见)“舟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补齐板书:舟夜书所见)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CAI课件配乐动画】 静静的夜晚,景色是醉人的。面对此景,清代诗人查慎行也看得如醉如痴,他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写的吗?【CAI课件动画配乐诗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些同学也想读了,那就放声读吧!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自读 多美的诗呀!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借助图画和工具书学习,用心体会,看看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CAI课件“孤光一点萤”和“散作满河星”两幅画面】【播放古乐】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谈谈你体会到了 什么,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请小伙伴们帮你解决。【播放古乐】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度引导、点拨,运用CAI课件,将字词与图画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a、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感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体验。【CAI课件漆黑的夜里,河面孤灯闪烁的场景与萤火虫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总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字音、识字义、写规范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语文学习过程与能力: (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2)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3)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难点: (1)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时数 一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图解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艺术鉴赏法、串讲法。 五、教学媒体 音乐、图片、多媒体

分案 一、教学教点 全诗 二、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这是谁的诗歌?我们还学 过他的那些诗歌? 提问法 生:李白,《静夜诗》、《早发白帝城》。 师:很好,同学们对李白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学 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是李白的诗 歌,同学们请看图,了解诗作背景: 天宝三年———天宝十年———天宝十四年图解法被赐金放还作此诗安史之乱爆发自从 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就四处漂泊,一 直得不到重用,个人遭遇趋困窘。在宣州写此诗讲授法时已年过半百,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正在酝酿 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国家混乱。所以诗人是 在壮志难酬、四处漂泊、社会动荡的情景下写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理解作者一波三折的思想情感,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诗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烦忧与志存高远的豪迈。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视频朗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

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背景: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一遍全诗,整体感知诗文。 (2)听录音朗读,感知诗人情感。理解诗歌意思。 (3)齐读、个人展示读。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两人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发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隐遁江湖。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分层练习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分层练习 ◆基础题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二、按要求填空。 萤:()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泊:()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簇:()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三、默写古诗,然后对照课文自查。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弧光一点萤”选自《》,作者是_________,这句话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五、理解诗意。 1、月黑见渔灯: 2、弧光一点萤: 3、微微风簇浪: 4、散作满河星: ◆能力题 一、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有白云。 蓝蓝的天上有朵朵白云。 草地上开着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 1.按要求写词语。 (1)写四个有关“绿”的词语。 例: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两个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对子。 秋月白,晚霞( )。 ( )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 3.写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词填空。 著名闻名 (1)“人间天堂”苏州素以园林美景( )中外。 (2)李时珍是我国古代( )的医药学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 4、“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7、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8、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愁_______。 9、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10、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11、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1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殷都区水冶镇第一初级中学冯红薇 一、教材分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中,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愁。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想独立有激情,争强好胜,课前分好小组,为竞争做好准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取配乐范读、齐读、分组读、诵读、美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八年级学生一旦激发开学习兴趣,有了竞争意识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中“阅读”中的第9条中建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此建议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3、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李白内心的复杂情感,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配乐范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写愁绪的佳作佳句,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学习方法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留给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展示自我,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独坐静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读写练习题

《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读写练习题姓名: 一.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 二.回答. 1.《宿建德江》描绘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词句中获得这样印象的? 2.《昼夜书所见》中有一句诗故意夸大了事物(即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是哪一句? 3.《独坐敬亭山》有一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哪一句? 三.回顾你掌握的诗歌知识,然后写下来。 四.把你熟悉并喜欢的景物画在下面方框里,再用一段话描写景物,最后依 据画和写的话作一首诗。 学习小结: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词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闲:悠闲。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古诗今译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 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词释义:所见:看到的景物。孤光:孤零零的灯光。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 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 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渔灯的静态,后两句写渔灯的动态,既有水上灯光,又有水下的“星光”,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李白 B15150115 孙可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是诞生于盛唐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奇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创作能力和诗歌以及他本人表现出的风格与气质更是折服了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读者。 我从小到大自然接触了很多李白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我眼中,李白的其他作品同样出色,能让人感受到他瞬息万变的情感。但我认为这首诗是凝聚了李白一生感悟的诗篇,诗人的一生尽系此篇。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安史之乱开始前不久,在这之前,这个天才一般的诗人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怀着远大的理想任职于长安,到被人中伤辞官而去开始自由自在的漫游生活,其中经历的大起大落外人可想而知。这正是诗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对于李白来说,那是一段往事不堪回首的岁月。本以为自己已成为唐玄宗眼中不可缺少的一位谋士,但自己豪迈奔放的性格以及自己不愿去巴结权贵的性格注定他自己无法在官场完成自己的抱负,李白自己也明白幸福的日子终究难以挽留,只得自己递交了辞呈。 这短短几年的为官让李白看清了官场上的黑暗以及朝中的腐败,在失望的同时,他的反抗精神也更加强烈。“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从这句诗中便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从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失望,他的不满,但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并没有因此消极避世,从此走上游山玩水的日子,他依然还对建功立业抱有一丝幻想。所以这首诗的第二句便是“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他心中,想要远离官场的同时,又时刻关心着国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是在不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舟夜书所见》(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 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诗人简介】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

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尤深得力于苏轼、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诗词背景】 诗人在舟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景物。 【赏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尾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古诗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古诗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一、导入 唐朝诗圣杜甫有诗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诗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们诗歌中这个人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二、释题 让我们齐读标题 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送别诗) 二、读诗歌 过渡语: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熟读精思》 1. 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2. 听读诗歌,注意录音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3. 学生齐读。 三、悟“情” 过渡语: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请同学们再1.自由地读诗,然后结合语句,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①生回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内心苦闷忧愁 2.诗人为什么烦忧呢?(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是非常了解李白,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他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法施展。写作背景: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内心十分愤慨,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个别读、再齐读第1句,读出忧愁之情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烦恼暂时消除,心情舒畅,豪情满怀 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无比自信 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个别读、再齐读2-3句,读出高昂的情绪 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无奈 个别读、再齐读结尾句,读出无奈之情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 全诗总结:这首诗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