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图

先秦礼仪图

篇一:先秦礼仪

先秦礼仪

先秦指人类产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远古自不必说有记载的便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而我要讲的却是更近一点,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大家都知道这一时期诸候混战,群雄割据,天下动荡不安,可正是这种社会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学术自由,文化交流频繁,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流现象,史称“百家争鸣”,百家并不是一百家,具体来讲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大家,西汉人将小说家去掉,称余下的为九流,便是三教九流中的九流了,题外话不多讲。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影响着世人,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而我要讲的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仪。

礼仪,就是指两方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达尊人律己的过程。在古代“致福曰礼,成义日仪”礼仪是很重要的,大的有国家祭祀之礼,再大有邦国之礼,小的有婚姻之礼,再小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礼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史记?礼书》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六国礼仪,釆择其善”。孔子所著《诗》《书》

《礼》《易》《春秋》中《礼》便讲的是礼仪。人们将礼分为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礼之事为军礼,表葬之事为凶礼。内容极其复杂,但当时人们对礼仪非常看重,其中的一大代表便是儒家之礼,看过秦时明月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所以儒士便是指有礼仪的人的代表。礼仪的两大特点便是重要与繁琐。我现在就要从各个方面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祭祀之礼。祭祀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大到天子小到一个家族都需要祭祀。祷告祖先神灵,祈请庇佑赐福,是先秦时代最普遍,最常见的祭祀仪式。祭祀礼反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候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夭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候。诸候祭名山大川者在其地者”从中可看出由于祭祀者社会地位的不同,祭祀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社会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越多;反之,则越少。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日月星辰无所不照耀,公正无私,至高至圣。而有资格祭祀它们的,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天子。祭天,是在泰山上垒土筑坛,于坛上焚烧积柴而祭之;祭地,是在弯曲的山坳破土埋葬猪羊而祭之。祭寒暑,则是在附近凹陷处设坛而祭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要在巡守之时祭遍天下名山大川。据《史书?封禅书》称,天下的名山主要有: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衡山、华山、襄山、岳山,等等。大山有名的如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而最有名祭祀的地方便是在泰山,叫封禅。泰山封禅是最隆重、神圣的盛典。只有最有德行的圣明君主在国运昌隆时才能举行。秦始皇汉武帝都曾

在泰山封禅。祭社稷,每年于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天子和诸侯都要亲往社坛祭祀,以求土地神的赐福,从而能使五谷丰登。天子和诸候的社礼祭品有所不月,“天子社稷为太牢。诸候社稷为小牢。”大牢又称太牢,指牛、羊、猪,三牲全备。小牢又叫少牢,指羊和猪。与社礼相关的还有“籍礼。”每年春耕时节,天子或诸候都要戴上礼帽,穿上礼服,亲自执掌耒耜在田上三推或者一拨,以示自己亲自耕种籍田,以亲勤的劳动收获来敬献于天地山川鬼神的祭祀,以表示天子或诸候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并含有劝农的意思。作为一个以农为立国之本的民族,祭祀社稷之礼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制,历l一数千年而不废。“社禝”亦成了国家的代名词。祭祀之礼最频繁、最复杂的莫过于祭祖。表现为宗庙祭祀。宗庙祭祀之礼名目每繁多,形式复杂。宗庙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漏。不但要依时而祭,而且还要顾及不同祖先的生活习惯,以使祖先神明乐于接受。在对

祖先的宗庙大合祭中,准备酒等祭品时,特别重视盛着以清水为代用品的酒樽,和陈列在青铜盘上的生鱼,以及不加任向佐料的大块肉骨煮成的高汤。这是因为准备要祭祀远主先王,就应该考虑到上古时代一般的生活状况,适应祖先的口味,以使这些祖先便于接受,同时也表示后世子孙念念不忘饮食的本源。但在对近祖的四时的宗庙祭祀中,虽然也准备以清水为代用品的酒樽以示崇敬之意,然而又可以敬献可以饮用的薄酒。在陈设的祭品中,虽然也是以黍稷为先,但在祭享仪书中,真正进献的还是米饭。

宗庙祭祀中有专职的礼仪人员,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祭祀礼仪的“祝”和代表死者受祭的“尸”,以及佐食者,在祭祀过程中各司其职。在礼仪即将结束时,祝要接受佐食者所献的洒,但又不能真正喝下去,只是举祭一下就放下来。而代表接受祭享的尸,因祭礼即将结束,尽管此时礼器中所盛的祭品仍很多,也不能吃。总之,宗庙祭祀之礼必须庄重严肃,包括所用器物,如天子所乘之车也必须以素净为主,不得加以彩绘。

人伦之礼。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是先秦时代一切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人伦之礼的诸多内容都可以视为对孝道的扩展和延伸。所谓“孝”,指对父母、祖先尽孝道。最主要的是善于侍奉父母。孝亲的伦理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说起于人的一种自然天性。而最早的孝义楷模就是舜的故事了。舜的父亲,和他的继母曾多次多要杀舜,但都被舜逃脱了,舜却没有仇恨他们而是依旧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当华夏民族进入宗法制度社会之后,以孝为中心的人伦道德被上层统治者加工,改造成了强化尊卑、上下、君臣、父子、夫妇等等级与名分的宗法人伦制度。另一个极重要的人伦之礼是悌。悌指顺从兄长。孝悌是人伦之礼理的基本道德规范,宗法伦理社会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人伦之礼除孝之外,总的概括便是所谓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尊者,长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幼者也有特定的义务。

即后世总结的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如果尊者,长者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能表率服人,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只有两方面的良好配合,才能构成宗法制社会特殊的充满了人伦情感的和谐秩序。

婚姻之礼。先秦时代的婚姻之礼极其繁杂。夫妇关系的确立,始于纳徵,即送礼。请期:男家纳徵后,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请求女方同意。一般必须三请于女方,女方三辞,而后告之,以示不敢独断专行,女方三辞,也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亲迎:即亲自到女家迎娶。新郎的父亲为儿子举行过简单的仪式后命他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的父亲则设筵席于家庙,在门外迎候新郎的到来。新郎来后执雁入内,揖让一番登上厅堂,再拜之后献上雁作进见礼。新郎退出,新娘紧随其后。迎亲的车辆停在门外,新郎将上车的拉手绳亲自交给新娘。新娘上车后,新郎驾车使车轮向前滚动三周。然后即由伴郎代替新郎驾车返回,新郎提前赶回,等候在家宅的大门外。新娘到来,新郎搀抶新娘一起入内,行过礼仪之后遂共盆而食。第二天天明,新婿要领着新妇去拜见公公婆婆。天明之后,公婆一起安排酒菜招待新妇。新妇要向二老敬酒一杯,以示酬答之意。其后,公婆由厅堂西边的台阶先下,新妇由东也的台阶下,表示接替婆母行主妇之职责。新妇嫁入三月后要祭祀路神。婚姻礼仪在先秦礼仪中占有有极重要的地位。《礼记?昏义》中所述“昏礼者,人之本也”婚姻之礼是其他礼仪的基础。中国自古

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先秦礼仪作为中华礼仪的领跑者。影响了其后两千年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虽然现在它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将会印在每个华夏子民的心中。

篇二: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

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

先秦礼乐文明是一整套非常复杂的文化体系,涉及到生活方式、伦理规范范与社会制度。这一传统涵盖了从典章制度到精神信仰的各个层面,其内涵十分宽泛。具体地讲,礼乐文明包括“礼”和“乐”两个维度,其中,礼代表了仪式的政治性规定,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主要用来规范个体的行为方式,它具体地涉及了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的具体规范,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政务、宗教祭祀等诸因素皆被纳入到其规范体系中;“乐”则主要指音乐,同时包括诵诗歌舞等,它代表了一种仪式性的心理状态,是践行礼的必要条件与重要辅助。礼乐并重,相辅相成,是礼乐文明的主要特色。

先秦礼乐文明大致经历了二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起始于原始巫祭时代到西周初期的原始礼乐文明,此时的礼乐文明尚处于“自发状态”,即与原始宗教天然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阶段为自西周中期始至春秋末年止的周礼时期,此时的礼乐文明在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后实现了对原始礼乐文化的首次突破而进入理性礼乐文明阶段。

中国的礼乐文明由来已久,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它的生发也必然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士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可见礼最初生发自原始状态的饮食、祭祀等日常行为中。原始之“乐”则与原始巫术天然浑成,古之民以乐舞娱神而求神灵赐福,期间则依稀可见礼之雏形。及至夏、商、周初,礼乐文明虽有发展却未能从根本上获得突破。总体上礼乐巫文化仍为一体,尚未突破原始宗教文化之窠臼。因夏商巫风巫术兴盛,其礼乐文化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自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神秘主义礼乐文化,比如丧祭之礼乐,乡饮酒之礼乐等。

先秦礼乐文明的成型与兴盛是在西周时期。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原始礼乐文明逐渐被取代,到西周中期终获突破达至成熟的理性礼乐文化体系。周代礼乐文明是在对殷商礼乐因袭基础上建立的,是周公在批判继承虞夏商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周代礼乐文明实现了从殷代宗教到人文理性的突破与转变,是一种人道意义上的理性道德文明而非原始宗教文化。原始宗教文化以娱神为主要功能,周代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礼记?表记》中明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至此,先秦礼乐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与伦理规范,并最终成为先秦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

周代礼乐制度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的礼;二是伴随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