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选考总复习 信息技术 必修2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2020选考总复习 信息技术 必修2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2020选考总复习 信息技术 必修2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2020选考总复习 信息技术 必修2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属性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b

必考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a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a

4.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和设计 c

5.脚本编写 c

6.多媒体数据文件 a

7.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b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1.媒体(Medium),在计算机领域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等;二是指用以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

多媒体是指对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平台处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综合技术,它包括各种媒体的处理和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人机界面技术等。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1)集成性一方面是指它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媒体集成的一种应用,另一方面还包括传输、存储和呈现媒体设备的集成。

(2)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功能,在多媒体系统中用户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用户的反应和参与是系统的重要特性。

(3)实时性是指多媒体系统中声音及活动的视频图像是实时的,多媒体系统提供了对这些即时媒体实时处理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包含音频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有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和基于内容的检索、多媒体通信技术。

三、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由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硬件组成。

2.多媒体软件从应用层面可分为多媒体操作系统、多媒体数据采集和编辑软件、多媒体创作和集成软件三大部分。

3.常见的多媒体硬件设备有:

①CD—ROM驱动器,②音频卡又称声卡,③视频卡,④扫描仪,⑤数码相机,⑥数码摄像机。

四、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和设计

多媒体作品设计包括3个环节:①需求分析,②规划设计,③脚本编写。(1)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包括应用需求分析和创作需求分析两个方面。应用需求分析的目的是调查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等方面;创作需求分析是指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发布方式及所需软、硬件的分析。

(2)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结构设计描述了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主要界面(片头、主交互界面、片尾);模块设计描述了作品分为几个模块及各个模块的具体设计。

五、脚本编写

1.脚本编写的一般过程为①制定脚本大纲→②编写文字脚本→③编写制作脚本→④媒体元素分解。

2.文字脚本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多媒体作品的演示顺序,描述每一环节的展示内容及呈现方式。文字脚本的表现形式有剧本型、卡片型、表格型等。其中表格型又分为交互型与顺序型,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3.多媒体作品制作脚本是在文字脚本基础上进一步改编而成,包括作品的屏幕设

计、链接关系的描述等内容。作品的屏幕设计、链接关系的描述等一般通过填写制作脚本表格来完成。

4.媒体元素分解是编写脚本工作的延续,需将脚本内容在进一步细化时所涉及的媒体元素逐一列出,分类登记。所涉及的工作有:①将原始素材列成表格,②确定原始素材的获取方式,③制定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方案,④指明所用到的设备和工具软件。

六、多媒体数据文件

常见多媒体文件类型。

七、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1.数据冗余分为空间冗余、结构冗余、视觉冗余、时间冗余。

(1)空间冗余:在同一幅图像中规则物体和规则背景的表面物理特性具有相关性,这些相关性的光成像结构在数字化图像中表现为空间冗余。

(2)结构冗余:图像从大域上看存在着非常强的纹理结构,称为结构冗余。

(3)视觉冗余:人类视觉系统一般的分辨能力约为26灰度等级,而一般图像量化采用28灰度等级,这类冗余为视觉冗余。

(4)时间冗余:图像序列中的两幅相邻的图像,后一幅图像与前一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表现为时间冗余。

2.数据的压缩技术分为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WinRAR压缩是无损压缩,BMP 格式图像转换成JPG是有损压缩。

3.目前最流行的编码和压缩国际标准有三种:一是JPEG,该标准适合于静止图像;二是MPEG标准,该标准适用于动态影像,数字电视主要采用MPEG-2

标准;三是P*64标准,这是CCITT专家组为可视电话和电视会议制定的标准,是关于双向传输视频和声音标准。

【例1】(2018·6浙江学考)下列有关多媒体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媒体技术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集成性、交互性、独占性

B.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属于解码的过程,解压缩属于编码的过程

C.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映像描述

D.常见的多媒体数据文件类型有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解析多媒体技术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集成性、交互性和即时性,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属于编码的过程,解压缩属于解码的过程。图像是实际存在的映像描述。答案 D

[变式1]导航软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的出行,以下有关该类软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GPS持续定位用户的位置并显示,体现了多媒体的实时性

B.根据用户的偏好设置,呈现不同的路径,体现了多媒体的交互性

C.一旦用户偏离预先规划的路径,会发出语音提示,体现了多媒体的智能性

D.在屏幕上显示电子地图,在导航过程中有语音提示,体现了多媒体的集成性解析多媒体没有智能性这个特征。

答案 C

[变式2]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具有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还有浏览图片、播放电影、播放音乐等功能。这主要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

A.集成性

B.交互性

C.应用性

D.实时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媒体技术特征,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多媒体技术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本题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

答案 A

[变式3]某款GPS导航仪既可以实现语音导航,又可以播放MP3和视频,这主要使用了()

A.网络技术

B.多媒体技术

C.遥控技术

D.视频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答案 B

[变式4]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用户日常生活中的锻炼过程中随时能观察到具体的数据。这主要体现的多媒体技术特征是()

A.传递性

B.集成性

C.交互性

D.实时性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随时能观察”,说明实时性。

答案 D

【例2】(2018·11浙江选考)下列关于多媒体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

B.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中,MPEG是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是动态图像压缩标准

C.某软件能根据文本内容自动朗读,该功能主要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语音识别技术

D.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主要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OCR技术

答案 A

【例3】小黄要拍摄一些学校风景照片,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下列采集工具、加工软件可实现这一功能的是()

A.数码相机、Photoshop

B.扫描仪、GoldWave

C.数码摄像机、GoldWave

D.手机、Access

解析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等都具有拍照功能,图像的加工软件有Photoshop、画图软件、ACDSee等。

答案 A

【例4】下列有关多媒体作品设计的各个环节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实际创作过程可以忽略需要分析这个环节

B.脚本编写最后环节往往是媒体元素分解

C.完成作品的制作,往往要进行调试和修改

D.作品的发布方式决定往往决定了创作作品的类型

答案 A

[变式5]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多媒体作品设计过程中属于()

A.应用需求分析阶段

B.创作需求分析阶段

C.系统结构设计阶段

D.功能模块设计阶段

答案 B

[变式6]小明要创作一个主题为“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多媒体作品。在创作之前对这个作品的使用场所、所需资金及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这属于()

A.结构设计

B.编写脚本

C.应用需求分析

D.创作需求分析

解析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包含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脚本编写。需求分析又包含应用需求分析和创作需求分析,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作品创作需求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内容、发布方式等。

答案 C

[变式7]设计多媒体作品时,下列选项属于规划与设计步骤的是()

A.媒体的采集与制作

B.脚本的设计与编写

C.应用需求分析与创作需求分析

D.系统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和设计过程的理解,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

计包括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

答案 D

[变式8]小明在编写多媒体作品脚本时,将各模块中所需媒体元素的获取及处理方法列表如下:

该过程属于()

A.制订脚本大纲

B.编写文字脚本

C.编写制作脚本

D.媒体元素分解

解析本题考查脚本的编写。脚本编写的一般步骤为制定脚本大纲、编写文字脚本、编写制作脚本、媒体元素分解。媒体元素分解涉及的工作有将原始素材列成表格、确定原始素材的获取方式、制定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方案、指明所用到的设备、工具软件等。

答案 D

[变式9]小黄将一张1024×768像素的图片“A.bmp”依次按下列操作步骤处理:

①使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程序将“A.bmp”另存为“B.jpg”。

②使用WinRAR软件将“B.jpg”压缩为“C.rar”。

③将“C.rar”发送给小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件“

B.jpg”的存储容量比“A.bmp”大

B.从文件“B.jpg”到“

C.rar”的转换为无损压缩

C.小兰能够使用“画图”程序直接打开“C.rar”文件

D.小兰能够将“C.rar”准确恢复到“A.bmp”

解析 A.bmp另存为B.jpg,容量变小,B.jpg到C.rar为无损压缩,C.rar用WinRAR 压缩解压缩工具打开,C.rar可以准确恢复到B.jpg,而不能准确恢复到A.bmp,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变式10]下列软件中,主要用于三维动画制作的是()

A.3ds Max

B.Premiere

C.Photoshop

D.Flash

解析3ds Max是3D动画制作工具,Premiere是视频处理工具,Photoshop是位图图像加工工具,Flash是二维动画制作工具。

答案 A

[变式11]用JPEG压缩标准对比图像进行了压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不压缩,计算机就无法进行存储

B.对图像进行解压缩的过程是信息编码的过程

C.压缩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冗余,减少存储容量

D.图像压缩过程中,存储容量会变小,但信息不会丢失

答案 C

【例5】(2015·10月浙江选考)人类对图像的分辨能力约为26灰度等级,而图像量化一般采用28灰度等级,超出人类对图像的分辨能力,这种冗余属于() A.结构冗余 B.视觉冗余

C.时间冗余

D.空间冗余

解析本题考查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图像量化超出人类对图像的视力分辨能力,属于视觉冗余。

答案 B

【例6】关于多媒体数据压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缩后的图像质量会提高

B.视频压缩都采用无损压缩

C.压缩比是衡量压缩技术好坏的一个标准

D.声音压缩不允许有失真

解析声音、图像、视频一般都采用有损压缩,允许有少量失真;压缩后的图像质量不会提高;压缩比是衡量压缩技术好坏的一个标准,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变式12]关于多媒体数据压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压缩后的质量会提高

B.视频压缩都采用无损压缩

C.MPEG视频文件压缩成rar格式是有损压缩

D.声音压缩允许丢失部分信息

解析多媒体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首先是因为数据本身存在着冗余,其次是在多数情况下,媒体本身允许有少量的失真(丢失部分信息)。

答案 D

【易错易误】

1.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

(1)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等。

(2)创作需求分析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内容、设施要求、发布方式等。

2.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1)结构设计:描述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主要界面。

(2)模块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设计。

3.脚本编写:

脚本编写的一般过程:制订脚本大纲→编写文字脚本→编写制作脚本→媒体元素分解。

4.常见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一个由乐器数字接口指令序列组

成的计算机乐谱,所占存储空间

较小

.mp3

当前流行的音乐文件格式,音质

可与CD媲美,占用磁盘空间小,

有损压缩

Windows Media Player .wma

WMA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与MP3

格式齐名的一种新音频格式。在

压缩比和音质方面都超过了

MP3,即使在较低的采样频率下也

能产生较好的音质

Windows Media Player 动画

.gif

目前网页中普遍使用的二维动画

文件格式

ACDsee Photoshop .fla 用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源文件Flash

.swf 用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文件格式Flash player

视频

.avi

是一种音频、视频信号交叉存储

的格式,是Windows的标准视频

格式,容量大

Windows Media Player .mpg

是按MPEG标准压缩,与A VI格

式相比容量较小,用于VCD制作

Window Media Player .dat VCD光盘标准格式超级解霸

.wmv

流媒体文件,网上可以边下载边

收看

暴风影音

1.下列关于多媒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存储信息的实体,称为媒质,如磁带、磁盘、光盘等

B.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介,如文字等

C.多媒体不仅指多媒体本身,也包括多媒体技术

D.多媒体只能用计算机来处理

解析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

答案 D

2.在温福铁路上行驶的“和谐号”动车均安装了智能GPS系统,不管动车行驶到哪里,在总调度室媒体的屏幕上总能立即反映出动车的具体位置,这主要体现了多媒体的()

A.集成性

B.交互性

C.实时性

D.便利性

解析主要体现多媒体技术对活动视频实时处理能力。

答案 C

3.一个城市的电子地图不仅有该城市的数字化地图图片,而且还有相应地名、小区等链接,甚至还有语音注解和背景音乐,这主要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 A.实时性 B.复杂性

C.集成性

D.可扩充性

解析城市的电子地图是各种信息的集成。

答案 C

4.现今很多视频网站都提供了在线视频观看的功能,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很多大片。为方便网络传输,这些视频网站往往将高清晰度数字电影格式转换成流媒体格式,这主要利用了多媒体的()

A.音频技术

B.数据压缩技术

C.信息管理技术

D.数据库技术

解析流媒体文件是经过压缩的文件,容量比较小。

答案 B

5.在多媒体作品设计过程中,作品主要界面的设计属于()

A.需求分析

B.脚本编写

C.结构设计

D.模块设计

解析结构设计包括作品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主要界面。

答案 C

6.下列4幅图均为800×600像素、24位色的BMP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四张图像的存储空间大小一样

B.若使用ACDSee软件另存为JPG格式图像,则保存后图4的存储空间最小

C.使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程序将4幅图另存为JPG格式图像的转换过程为有损压缩

D.使用WinRAR软件将4幅图压缩为“A.rar”过程为无损压缩,可使用画图程序直接打开A.rar文件

解析BMP格式图像存储容量=分辨率×颜色位数÷8(单位:字节),所以四张图像的大小相同。JPG为压缩格式图像,由于图4空间冗余最大,因此容量最小。WinRAR为压缩软件,产生的rar文件非图像格式文件,无法用画图程序直接打开。

答案 D

7.下列关于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说法正确的是()

A.作品的结构设计主要是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设计

B.需求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作品的规划设计提出可行性方案的基础

C.确定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往往是先收集素材,再进行模块的设计

D.作品的调试是在作品合成之后进行的,不属于作品制作的组成部分

解析作品的结构设计是描述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和主要界面。需求分析是分析用户状况和制作的需要,因此是规划设计的基础。有了模块设计,再有脚本设计,才有素材收集。调试可以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作品制作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8.小兰将一张1024×768像素的图片“杭州亚运会1.bmp”依次按如下操作步骤处理:

①使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程序将“杭州亚运会1.bmp”另存为“杭州亚运会2.jpg”

②使用WinRAR软件将“杭州亚运会2.jpg”压缩为“杭州亚运会3.rar”

③将“杭州亚运会3.rar”发送给丹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件“杭州亚运会2.jpg”的存储容量比“杭州亚运会1.bmp”大

B.从文件“杭州亚运会2.jpg”到“杭州亚运会3.rar”的转换为无损压缩

C.小兰能够使用“画图”程序直拉打开“杭州亚运会3.rar”文件

D.小兰能够将“杭州亚运会3.rar”准确恢复到“杭州亚运会1.bmp”

解析从文件“杭州亚运会2.jpg”到“杭州亚运会3.rar”的转换为无损压缩,是正确的。

答案 B

9.下列关于多媒体技术运用,说法正确的是()

A.JPEG是非常广泛的图像压缩标准,属于无损压缩

B.MPEG压缩标准有效地解决视频容量过大的问题

C.流媒体支持边下载边观看,该视频未经过压缩

D.两幅未经压缩的BMP图像,内容越复杂的图像容量肯定越大

答案 B

10.设计制作一个关于湖州小吃的多媒体作品,说法错误的是()

A.先调查了人们对湖州小吃的欢迎程度,属于多媒体创作需求分析

B.作品分为片头、片尾,各种小吃的介绍等部分,属于结构设计

C.分类整理作品中需要用到的图片、文字材料等属于素材收集

D.合理安排某个模块中媒体出现的顺序及呈现方式属于制作脚本设计

答案 A

1.下列设备不属于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是()

A.数码相机

B.扫描仪

C.视频卡

D.网卡

答案 D

2.地理老师为了给同学们讲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他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用软件制作成动画给同学们展示。这主要体现了多媒体的()

A.交互性

B.集成性

C.可传递性

D.实时性

解析多媒体技术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本题中体现了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性。

答案 B

3.创作多媒体作品时,对主交互界面下的各模块进行设计,下列要求不属于该过程考虑因素的是()

A.交互设计友好

B.作品发布方式恰当

C.屏幕布局合理

D.音乐悦耳和谐

答案 B

4.近几年平板电脑的应用非常普及,平板电脑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阅读电子书,这主要使用了()

A.人工智能技术

B.遥控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信息管理技术

解析平板电脑的使用是多种媒体的综合。

答案 C

5.下列全部属于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是()

A.音频卡、CD—ROM驱动器、数码摄像机

B.操作系统、杀毒软件、数码摄像机

C.视频、视频卡、图像

D.文本、Photoshop、计算器

解析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Photoshop是应用软件、图像、文本只是一个文件。答案 A

6.用扫描仪扫描获取的图片和用数码相机拍摄获取的图片,二者分别是()

A.用数码相机获取的图像可能是矢量图

B.GIF可能是一种矢量图的图片格式

C.放大两倍的,图像没有失真,说明该图是矢量图

D.位图适合表示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图像

答案 D

7.刘震要去海洋公园观看海狮表演,并准备将海狮表演拍摄成视频带回家给妈妈欣赏,他需携带的多媒体设备是()

A.视频卡

B.录音笔

C.数码摄像机

D.mp3播放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媒体硬件作用的理解。音频卡(声卡)用于声音采集处理、视频卡(显卡)用于视频采集处理、扫描仪用于纸质文稿图像采集、数码相机用于图像采集、数码摄像机用于视频采集等。

答案 C

8.如下图所示设备中,其中主要用于输出音频信息的是()

A.①⑤

B.③④

C.②③

D.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的了解情况,与音频相关的硬件有耳机、音箱。平时要多留意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新媒体、新设备。

答案 B

9.小明要创作一个主题为“节约用水”的多媒体作品。在创作之前要确定其主题

思想、结构类型、发布方式等,这属于()

A.应用需求分析

B.创作需求分析

C.编写制作脚本

D.媒体元素分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作需求分析。

答案 B

10.小张同学创作一个名为“绿色环保”的多媒体作品,要确定作品的发布方式,在多媒体作品设计过程中属于()

A.需求分析阶段

B.规划设计阶段

C.调试发布阶段

D.脚本编写阶段

解析确定发布方式属于需求分析阶段中的创作需求分析阶段。

答案 A

11.图像序列中两幅相邻图像,后一幅图像与前一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相关性,主要是图像存在()

A.空间冗余

B.结构冗余

C.视觉冗余

D.时间冗余

答案 D

12.有关图形图像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画图软件绘制的图形属于位图

B.用QQ截图获取的图像属于矢量图

C.将BMP图像压缩成RAR文件属于有损压缩

D.一幅未经压缩的位图图像,内容越复杂,存储容量越大

答案 A

13.有下列多媒体素材文件:

一般属于视频文件的有()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了解。wav为音频格式文件,而txt为文本文件。

答案 B

14.为了减少存储容量,小强想把音频文件二泉映月.wav转换为.mp3,他将二泉映月.wav文件重命名为二泉映月.mp3,该操作使得()

A.文件格式改变,存储容量没变

B.文件格式没变,存储容量改变

C.文件格式没变,存储容量没变

D.文件格式改变,存储容量改变

解析要将.wav格式转换为.mp3格式,要用音频编辑软件GoldWave等,重命名文件格式和存储容量都不变。

答案 C

15.关于多媒体数据压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视频文件压缩遵循JPEG压缩标准

B.MP3是一种音频数据的无损压缩格式

C.压缩比是衡量压缩技术好坏的唯一标准

D.数据压缩和解压缩一般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案 D

16.以下关于多媒体硬件设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视频卡具有视频采集、数据压缩、解压缩、视频输出等功能②音频卡是为多媒体计算机解决声音输入、输出和数字化处理提供支持的部件③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图像通常是矢量图,打印和显示与分辨率无关

④所有的视频卡都采用相同的压缩算法,但所得的压缩倍数视硬件会有所不同

⑤数码摄像机拍摄所得的是数字化视频,可以通过计算机I/O接口直接输入计算机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图像的打印和显示和分辨率有直接关系。

答案 A

17.一个成功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前都会进行应用和创作需求分析,在进行应用需求分析时,一般不需要考虑的是()

A.作品创作的主题是否鲜明

B.作品的经济效益

C.作品要面向哪些用户

D.当前社会对此类作品的需求程度

解析需求分析是多媒体作品设计过程中的第一步,它包括应用需求分析和创作需求分析,其中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作品效益和用户情况,作品的主题属于创作需求分析。

答案 A

18.某动画“片头”场景的脚本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媒体元素分解将进一步细化“媒体素材”中所列出的媒体元素

B.数码摄像机和会声会影用于采集和制作视频素材

C.在“片头”场景单击“进入”按钮将跳转到主交互界面

D.文字脚本可作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直接依据

解析该脚本是文字脚本,只是说明该作品的基本素材,并未说明每个素材的出现顺序和方式。

答案 D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上_教案_广教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熟悉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信息特征的描述和信息的应用。 教学任务 ①信息及其特点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思考与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把握了解信息含义和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阅读、搜集整理、观看录像、探究、讨论等 讲授课时: 总第 2课 教学引入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任务一:信息及其特点 案例呈现:北京申奥成功,P2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 1、什么是信息?P3 阅读几个专家的定义,自己思考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找答案。 2、三个典型例子(阅读并填报)P4 1)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2)看云识天气;3)利用网络传新闻; 3、信息的传播过程 P4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归宿) 从信息发出方看信息-- 从信息接收方看信息-- 任务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通过5个案例探讨信息的特征?P5 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 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 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 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 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 2、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特征的探究思考参考题:P6 提问方式进行; 4、观看录像片段,对信息及其特征增强感性认识; 练习与思考 1、信息的实例 2、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应用及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总结

通用技术必修2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一、机构的涵义 1、结构的概念:A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2、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一般分类:B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既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二、结构的分析 1、对简单结构进行受力分析B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2、分析结构稳定性的因素B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重心的高低、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结构的形状。 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B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结构的形状、②材料、③连接方式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刚连接和铰连接。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4、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简单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A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要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2、设计简单结构,并能呈现设计结果:B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如:设计相框、雨伞架、垃圾桶、鞋柜、衣架、笔桶等) 四、结构的欣赏 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案例A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涵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在生活工作、生产中的意义:B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吴江市盛泽中学信息技术备课组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信息技术必修选择题及复习资料

1、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D )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2、下列叙述中,其中( D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 )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4、( B )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5、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D )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6、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C )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7、武王伐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D )特征。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8、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 B ).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9、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10、我们常说的“IT”是( A )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11、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C ) A.现代和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12、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13、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 C )次信息技术革命 A.3 B.4 C.5 D.6 14、人类经历的五次修订稿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 C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15、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 D )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A.传感器技术B.网络技术C.通信技术D.三维动画技术16、( B )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和语言合成技术。 A.虚拟技术B.语音技术C.汉字识别技术D.桌面系统17、关于语音技术,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A.语音技术中的关键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 B.语音合成是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C.语音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 D.语音识别就是使计算机能识别人说的话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2020年整理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二复习提纲.pdf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结构的五种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弯曲力、扭转力)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 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类型组合而成,称为组合结构,如埃菲尔铁塔等。) 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能力。 、②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积的大小、③。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①、②、③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两类:和。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外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如:门与门框的连接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如:榫接、胶接、焊接 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直接影响事物的功能。 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和要求,因素,公众和使用者 对设计对象的控制要求和一定的等。 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上。 ——与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角度:使用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合理性、工艺精湛程度等。文化角度: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反映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特征,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1、流程的含义:a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包含环节与时序。 2、流程对生活工作、生产的意义:b 对生活工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 (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对生产: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例:自动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农业庄稼的种植流程)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时序与环节:a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例:买票→候车→检票→上车。) ⑵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4、常见的流程表达方式(流程图):a 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5、流程图的识读和分析:c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c 总体上:流程设计应该要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 具体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和资金、环境等。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设备:生产设备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人员和资金: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资金影响生产的过程、质量和周期。 环境:关注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对生产的反作用。 2、流程设计的基本步骤:a——见右图 注: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对于有严格时间 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3、简单流程的表达:c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 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 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 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 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例:小铁锤的锤头加工流程图:下料→划线→锯削→锉削→划螺孔中心线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2、信息犯罪3、信息污染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卜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 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 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 AND、“OR:“ NOT、“ +、?”、“ &”、“人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 音频(.mp3) 2、视频(.avi)

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

1、 物质 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 2、 文字(是信息载体形式)和一份报纸(是传播途径)不是信息,报上登载的足球赛的消息才是信息 3、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4、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革命是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5、文字重点:区分信息载体和传播途径面对面 图形(图像)书报刊 声音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传播途径广播 动画电视 视频计算机网络 信息在计算机中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6、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核心)信息的特征:传递性 通信技术共享性 微电子技术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传感技术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天气预报) 7、真伪性(虚假短信) 网络化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8、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确定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来源 9、获取信息 的基本过程 采集信息 保存信息 重点:区分文件格式种类 12、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1.直接访问相关信息网页 2.直接访问在线数据库 3.使用BBS 论坛 目录类搜索引擎 (如:搜狐) 全文(关键字)搜索引擎(如:百度) 13、常用下载工具 迅雷、网际快车(FlashGet )、网络蚂蚁(NetAnts )、WebZip 、影音传送带 14、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 ★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三代基础资源:信息物质与能量 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容。 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容)。 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注意:一画报、一光盘本身不是信息,但它所蕴含的容是信息。各门学科知识、指挥交通红绿灯信号也是信息。)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真伪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传递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

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其中微电子技术也是信息技术的最根本基础。 .集成电路标志性产品是:CPU(中央处理器)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美国生产的ENIAC,主要元件是电子管,现在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1知识点

地质版《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1.技术的产生:技术员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案例:造纸术和印刷术;飞机的诞生。 2.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广义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简言之,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狭义技术:是具体“技术工作“中的技术,是生产技术、工作技术、医疗技术、驾驶技术等,是针对人与自然的技术。课本中的技术指的是狭义的技术。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针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例:立体农业生态生态工程(正面案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负面案例) 社会属性: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例: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4.技术创新的两种表现形式: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技术的创新性) 技术发明举例:四大发明;眼镜;马镫;阿拉伯数字;电子计算机等(从来没有的) 技术革新举例:多功能缝纫机、新型马桶、升降篮球架等(在原来基础上的改进) 5. 技术的性质(总结) 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⑴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⑵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⑶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3)技术的综合性 ⑴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⑵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p14)(含义、成果形式、任务、与生产的关系、验证方式) 技术与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使生产的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科学则是自然界逊在的自然规律,它对生产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原理、技术设计、技术措施,变为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物化为工具、机器、技术装备等,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a含义不同: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和高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 B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C 任务不同: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以增进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 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回答“是什么”和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 1.信息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 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2.信息的一般特征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等。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3.信息技术的简称是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磁盘操作系统(DOS) 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电子宠物等。 语音技术:语音技术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典型的例子是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Office助手”。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冯?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内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内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内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内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会考知识要点 1、信息学奠基人——香农 2、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是: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所有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共享性、价值性(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信息接收者的信息 需求以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应用能力)、时效性。 4、信息技术(IT )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 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5、 6、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 基础,是信息广泛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可能。)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7、电子计算机的特点: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计算精度高,通用性强。 8、信息获取四个过程:信息需求的确定、信息来源的确定、获取信息的方法、 信息价值的判断。 确定信息内容 9、信息需求的确定: 确定信息类型(载体形式) 10、信息来源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11、(1)全文搜索引擎:Google 、百度 (2)目录搜索引擎:雅虎、搜狐、新浪、网易 “and ”、“+”、“ ”左右两个关键词同时满足 12、逻辑命令 “or ”、“|” 左右两边关键词有一个满足即可 “not ”、“-” 排除后面关键词 13、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 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 14、每个工作簙最多能包含255张工作表,每张工作表最多能包含256列、65536 行 15、从因特网上检索信息成了当今世界获取信息的最常用的、最方便的方法。 16、 ① 在文本的信息加工中,使用流程图描述工作进程比仅用文字表达更清晰、简 捷和直观,别人也更容易理解。 核心——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现代信 息技 术 基础——微电子技术 支柱——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 目的——信息技术应用

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2复习纲要

新课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复习纲要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 一、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司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 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F4) 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二、结构与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司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用公式表示应力σ=F/s,其中,F 是内力,S是受力面积,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三、结构的分娄 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绪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 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引司却不充满引司。如窗户、画 框、房子的架构等等 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糊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 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等 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项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固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l、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娄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 二、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l、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固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娄: 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挪等, 如折叠伞伞骨司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 焊接等,如固定铣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