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戏曲人物的塑造

浅谈戏曲人物的塑造

浅谈戏曲人物的塑造
浅谈戏曲人物的塑造

浅谈戏曲人物的塑造

作为一个观众,我迷恋过许多优秀演员创造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演员,我又从他们所创造的鲜明艺术形象中汲取了营养,并认真观察、仔细体会他们如何改变自己,化身为剧中人物的方法和创作过程中细微的感觉。好多演员常常是凭着直觉进行角色创造的。什么是演员的直觉呢?

通过近三十年的艺术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演人

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会演时,周总理曾经指出:“健康的戏曲,不是低级、下流的东西,被它歌颂的人物性格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能够战斗,在任何侵略的情况下,敢于反抗,但是表现在艺术上是多样的。”

《周仁回府》是我耗力最多,也是为我赢得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的一出戏。在剧中,我饰演周仁。女性演此角色,前辈艺术家李爱琴创造了成功的范例,我常心神向往并暗暗以此自励。从传统上说,这个角色应由须生演员担任,前辈老艺人任哲中将其改为小生演唱,并在扮相、做功、唱腔方面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李爱琴、卫赞成、李小锋等均以此剧

著名。相比之下,我个头小,又是从演小旦起步,一下子转入小生行当,确实有难度。但我认为先天条件固然重要,而角色要靠人去创造。我特意请人制作了一双底高五寸的靴子,用以弥补身高。

《悔路》是《周》剧中的精华,唱、念、做集于一场,是全剧的重头戏,也是一个独角戏,表现周仁在严年逼他献嫂时敢怒不敢言而又委决不下的矛盾心态。在“倒脱靴”的铜器之后,拉开“喝场”,一句“哎呀!”宛如波涛起伏,一泻千里,抒发人物的一腔怨恨悲伤。“奉承东蛮奴才他报得

一怨”这句唱词,起唱对于渲染全剧气氛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所以唱“奉承东”时,我把怨和恨集中在吐字行腔上,运足气力,满口喷发而出。“帽翅功”和“稍子功”是这场

戏中做功的视点。人物从一上场就处在矛盾之中,献嫂与否是矛盾的焦点。“帽翅功”和“稍子功”正适宜表现此时人

物的特定心态,因此,我十分注重这两个做功的作用,使做功为塑造人物、深化剧情服务。《悔路》一折戏,演员一人

独占舞台,既要力戒为显示个人技巧而脱离剧情,又要做足功夫,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就全靠演员的艺术悟性和功底来掌握分寸。技巧方面,前辈艺术家已经设计、美化了一些规范程式。完全背离和套用,都会妨碍个人风格的发挥,所以,我认为借鉴与创造相结合才是不断开拓表演新境界,塑造好人物的正确途径。

演情

无情即无戏,一切情景无不是写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情人链”是演戏的宗旨。戏是要给观众看的,要把你所扮演的鲜明形象让观众看清,受感染、受教育,还要得到美的享受,使之回味无穷,久久不忘。我在《清风亭》中扮演的贺氏,她没有大幅度的动作,也没有大板唱腔,只有用情去演。尤其是“盼子”一场,从贺氏贫病交加的情境出发,我拄着拐杖雕塑般的造型,活脱脱刻画出与初上场时十

二年前判若两人的贺氏,反应迟钝,视力模糊,已经是风烛残年,盼儿、想儿已到了痴迷着魔的状态。观众一眼就看出贺氏内心所受到的精神刺激。她迈出沉重、艰难的脚步缓缓走向台口,唱慢板“继保儿一去不回转,倒叫老身泪不干,无子无钱无依靠,纵死九泉也?j惶……”,一路唱来,如泣如诉。在这里我特意增加了一段“滚白”,体现贺氏盼儿归来

的迫切心情。原剧本只是上场四句“二六”,我在“二六”

前面加了一段“慢板”和“滚白”来增加角色的分量,同时也体现出贺氏无比愁苦的凄凉心境。在道白上生活化、语言化。当她向老伴索要儿子,气急用头将老伴碰倒后,又心疼地跪至其身前,将老伴抱在怀中喃喃地问:“摔疼了没有?”老伴有气无力地摇摇头,这时,我便用一声长长的叹息,把

一个花甲老人的无奈推向“尽在不言中”。和老伴出门之后,在风雪中两人相互帮扶,由于老伴不让她再提“那个无义的奴才”,贺氏便用“三问路”试探儿子的去向。当她听到老伴说:“中间这条路它就是往清风亭而去的”时,我便如炸雷般地从胸腔吼出一声“喔”的长音,在大擂锤的衬托下,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退后几步,静场片刻,又一把拉住老伴扑向台口,急切地问道:“怎么,中间这条路,它、它、它就是往‘清风’而去的吗?”“正是的。”“那咱们的儿子不就是顺着这条路而去的吗?”说这句话时,我将音调压得低低的,不要任何铜器点,痴迷般地盯着前方自言自语地说:“那他怎么还不顺着这条路回来呢?”“是呀!”此时我又将声音一下提高,声嘶力竭地喊道:“张继保,你可知为娘在此等你吗?啊?”害怕听不见似地叫了几声,却没有回音,失望之余又轻轻地说:“唉,你个奴才怎么还不回来呀?”刚要转身,恍惚发现儿子立在路边,我便惊喜地呼出:“儿啊!”随后在大擂锤中,我又悲怆地大声呼叫:“儿……啊!”并踉踉跄跄地扑向台口,欲抱娇儿。定睛一看,才知走花了眼,失望悲凉地低声清唱:“只见这路在,人不在。”当唱到“人不在”时我和老伴同时激昂、悲痛地唱出。每当演到此处,观众总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台上台下泣成一片。这样的处理,不仅达到了很好艺术效果,而且将老人此时此刻“呼儿唤子”的凄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来好多演员认为“盼

子”这场戏是一个过场戏,而通过我细心钻研,认真推敲之后,这场戏成了全剧的高潮,所到之处观众无不拍手称好。这正说明了演戏无情不感人的道理。

唱韵

想当好秦腔演员,就必须把秦腔唱好。唱得好不好,观众的评价是最客观公正的。戏唱得好,观众才爱看。在我的代表剧目中,我最满意的要数《五典坡》中的王宝钏了。她为了追求爱情,舍弃了相府的荣华富贵,在寒窑苦守了十八个春秋,吃尽了苦头,终于等回了心爱的丈夫,与其团圆。这出戏就行当而论,是青衣的重头戏,既要演好,更要唱好。我多次听郭明霞老师的唱片,再根据我自己的嗓音,发挥出自己音域宽厚的特长,紧紧地把握住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如在《赶坡》的唱腔上,我从简洁、本分出发,唱得比较深沉、朴实。因为她虽然身居寒窑,衣衫褴褛,但毕竟是大家闺秀,如果唱得花俏轻浮,那就不符合或者会损坏人物的性格。然而当唱“王宝钏离了寒窑院,奔上相府把寿参”时我便步态轻盈,春风满面,唱腔委婉、含蓄,以示王宝钏那种得意忘形的心情。在“登殿”时,我把“王宝钏在殿角偷眼观看,代战女真生得美若天仙,怪不得奴的夫一去不转,即就是王宝钏(天达达)在那里住

上十七八年(哎哟哟),我也不回还”这段“跺锤”唱腔,我用跳跃式方法,唱得既干脆又委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高低舒展自如,快而不乱,犹如炒豆般地喷了出来,让观众听得舒服,听得清楚。我认为:唱腔要讲究完整性,不要把一段唱腔唱得零零碎碎,也不要唱得平平淡淡,更不能唱得句句都是高潮。俗话说:“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在唱腔的层次上要清楚。当然最主要吐字要清楚,戏是唱给观众听的,观众听不懂,你的演唱便失去了意义。如《铡美案》最后一场戏中我在演秦香莲摔掉包文正赠送的三百两银子,“放声大哭叫苍天”的一段“滚白”时,唱得朴实、真切、感人。秦香莲为了伸冤,不知寻了多少官,写了多少状,到头来,驸马官高势大,无人敢管,只有包文正执法如山。然而,公主挡驾,国太护铡,背后又有皇帝撑腰,使包文正也不得不处于两难之中。面对如此结局,我时而呻吟哭泣,时而嘶叫呐喊,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最后唱“作难了”时,我先深吸了一口气,再加了一个长达六秒钟的“哎”字,如同霹雳炸响,长空撕裂!把一个平民女子的失望、愤慨全部倾泻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嗓子好还不行,得要掌握发音特点,要解决好运气问题。俗话说:“气足音就长。”气要往下沉到丹田,不能只靠胸腔呼吸。会吸气也要会用气,不能光用劲。在共鸣方面,要注意发音时喉头的位置,只有将气、声和共鸣体上下贯通,才能减轻喉头和口腔的负担,使气流畅通,

全身松弛,嗓子持续耐久,韵味十足。

总之,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当好一名演员,必须全方位要求自己,放弃自我。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谈得上艺术创造,才能把舞台上的人物塑造得光彩夺目。

戏曲角色简介

角色行当: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

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1、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是戏曲小生(《孟丽君》陈芳饰演) 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小生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

《走进传统戏曲人物》教案

《走进传统戏曲人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我国传统戏剧的种类及戏剧造型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感受戏剧表现的魅力。 2、初步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重点:戏剧人物中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 2.难点:角色脸部图案个性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京剧唱腔片断,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1)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2)展示图片:包拯 提问:为什么包拯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3)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我们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段,以不同的色彩和图形描绘脸部,来塑造忠奸、善恶、美丑等人物形象。 二、赏析(板书课题,欣赏、感受,创设情境。) 1、脸谱欣赏介绍:PPT课件展示:京剧——舞台化妆——脸谱思考:脸谱美不美?美在何处?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造型夸张,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三、新授 1.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有什么特点?和现代人比较有什么区别? 2.根据提问,学生交流。 3.欣赏短片。注意仔细观察短片中戏剧人物服饰、装扮、动态的特点。看从短片中你能学到一些什么。 4.学生总结。

师:看完了短片,大家一定又有新的收获。谁来总结戏剧人物装扮、服饰的特点? 板书: 化妆的特点:强调人物特征,夸张,程式化。 服饰的特点:宽松,修长,色彩艳丽。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最后小结。 5.活动:观看戏剧,模仿表演。 师:自由模仿唱腔、动作,体会戏剧中人物的亮相、身段、眼神。 6.尝试 学生尝试体验。本环节要求学生自主随意地进入体验活动,将经历赏析、观摩所获得的认识从图形中反映出来。具体做法为: ①每组给出两幅未完成的作品,有的缺眼部或嘴部或花脸的描绘,请两三位同学合作,小组补充完整画面。 ②学生相互交流评议,熟悉戏剧人物的脸谱特征。 ③教师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7、学习画法:教师演示并讲解绘画步骤。 (1)构思:确定画什么类型的戏剧人物。 (2)画形:抓住戏剧人物的特征、神态、比例,线条流畅。 (3)涂色:根据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力求色彩鲜明生动。 (4)整体调整:可加入主观想像,适当修改添画完成。 (板书:1.构思2.画形3.涂色4.调整) 8.作品赏析。 (1)欣赏几幅名师戏剧人物作品(绘画、剪纸、剪贴等),感觉怎么样?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现戏曲人物,初步了解戏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PPT展示作业要求:通过回忆或记忆想像,小组合作分两步完成作品,先完成几个与众不同的戏剧脸谱形象,再完成动态不一样的戏剧人物形象,最后把头部与身体部分连接起来。 第一课时完成:运用画脸谱的方法绘制一幅与众不同的戏剧脸谱。 (慎用颜料,减少污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歌剧欣赏之我见 (电信学院xxx xxx) 摘要:本文将结合本学期所选课程《歌剧欣赏》,并以课上所展示过且印象深刻的歌剧为例子,具体阐述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以来,对歌剧的认识,对歌剧欣赏方面的感悟以及歌剧带来的收获。 关键词:歌剧、欣赏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柴可夫斯基曾说:“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莫扎特说:“各种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可见,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一种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新结合体。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璀璨辉煌的歌剧年代,产生了罗西尼、威尔第、韦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众多以新技术与新精神相结合的歌剧作曲家,写出大量充满戏剧之力和音乐之美的歌剧作品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 二、歌剧欣赏 本门课上课形式轻松愉快,以欣赏歌剧为主。在老师的指点以及自我的理解下,我感悟到欣赏歌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剧的前提是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结合。 在第一节课上,赵老师就说过,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起初简直听不下去。因为四个字——不知所云。歌剧采用的大多是意大利语,法语等难懂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听懂很困难。但是,歌剧中的音乐与旋律往往能和故事情节联系到一块,因此,了解故事情节对歌剧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 比如普契尼久负盛名的经典歌剧之一《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当唱到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抒情的曲调唱出了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期待幸福重逢的心情。就知道剧情发展到第二幕中蝴蝶斥责铃木,独自沉醉在美国军舰进港平克尔顿归来的情景。 (二)用自己的情感去与歌剧连接在一起才能欣赏歌剧。 起初,我还不相信歌剧的神奇魅力,不相信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吸引着一代

六年级美术上册 戏曲人物 1教案 人美版

戏剧人物 (人美版第十一册第3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也是国画系列的一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京剧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京剧艺术的造型特点,师生应共同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更好地掌握学习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教材中编入了叶浅予的中国画作品《白蛇传》,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用国画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戏剧人物。教材中选择的剧照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了解京剧人物独特的服饰、造型和表演特色。教材中还选用了几幅学生表现戏剧人物的作业,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习戏剧人物多样的表现方法。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服饰、造型、表演的相关知识,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 情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探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能力: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能利用这种形式完成一幅表现京剧人物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以及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的造型特点。 学习材料: 京剧相关的图片、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课前收集有关京剧的内容资料 教学意图:为本科学生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二、导入: 提问: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课前的收集,你了解到那些京剧曲目? 教学意图:了解京剧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探究式学习活动:

1.布置观察思考题:看下面这段京剧的录像是什么戏?有哪些角色?给你什么感受? (这段京剧是《白蛇传》,有小青、白淑贞、许仙等。京剧的化妆和服饰都很漂亮,不同的人物化妆各不相同。 2.板书课题 3.组织学生分别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点研究京剧的行当及其各自的特点。 学生结合图片介绍经具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结合行当的特点进行表演。 教学意图:了解不同行当的特点。 4.引导学生欣赏叶浅予的《白蛇传》作品。 提问:这幅画是剧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让我们感到栩栩如生?画家是怎样用笔用墨的?画中的人物是小青,画家抓住了人物的服饰、动态、神态等特征。中锋勾线,侧锋着色,浓淡等多种变化.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用国画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戏剧人物,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了解京剧人物的表现方法。 5.欣赏其他画家和课本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抓住京剧人物中的服饰、面部表情极其动态特征进行表现。 武生要体现出威武、动作豪放以及服饰特点;老生一般要有黑胡子;花旦身穿短衣裳,衣服上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人物性格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习戏剧人物多样的表现方法。 四、接受式学习: 教师示范画法,重点提示画面的经营位置,人物特征的表现、用笔用墨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 五、学生实践: 布置作业:画一幅有京剧人物特点的水墨画作品。 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评价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学生之间介绍、评价自己或小组的作品 教学意图: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评价能力。 七、课后延伸:课堂展示或课堂收集用不同形式表现的京剧人物。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

第2课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2)引出学习主题:(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l)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引言 咏叹调《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主要曲目之一,《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与曲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歌曲和感情表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一抹夕阳》剧情及背景 《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 鲁迅先生唯一写过的爱情作品---《伤逝》,这部作品像一首抒情诗歌,它歌颂了20年代的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是,他们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封建旧势力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境。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就是施光南之所以创作这类小说的原因,施光南先生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小说简单与凝练的笔调在歌剧《伤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季节的变化作为歌剧的场序结构,这场歌剧在人物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在最终结束的时候再现“春”,这种艺术手法带给了人美好的享受。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段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曲子主要描写的是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周

浅谈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论文--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文国靖 学号:20081604B023 指导老师:刘峰

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的音乐。第二阶段。80.90年代的流行音乐。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的个性化音乐。 50.6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的音乐风格是以歌颂红军为主,以抗战题材为主要的创作。歌曲的特点是高昂激情.鼓舞斗志,爱憎分明.唱古颂今。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还有,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些模式的创建。像《敖包相会》这样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模式,像《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最早对儿童歌曲寓教于乐的创作模式,还有《白毛女》这种民族与歌剧结合的创作模式,以及《我的祖国》这样的爱国歌曲写作模式,都对今后二十年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奠基作用。其中的许多模式,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依然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敖包相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从改革开放到奥运赛场,以民族救亡为主题的《义勇军进行曲》,却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以振奋、鼓舞、警醒和自豪等音乐语言,不断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而它在成为《国歌》后,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上普及程度最高的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除了脱胎于民歌的旋律外,作品更通过“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提问,将儿童幸福的生活和英雄先烈的付出得以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音乐审美的功能之外,起到了另一种教育的作用。

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戏曲人物教案2

《戏曲人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也是国画系列中的一部分。六年级是小学高年级的学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水墨常识和表现技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传统京剧中人物造型、服饰特点及其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水墨技法的综合应用,感悟其中丰盛的文化内涵,体验我国民族艺术的美感,激发对民族艺术的心爱之情。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探究、尝试结合讲授、演示,让学生逐步获得学习经验。同时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并把握知识点。 本课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了解、尝试、体验、分析和探究。从而联系新旧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并习得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我国传统京剧相关知识,学习水墨戏曲人物表现方法。 技能:能利用国画媒材和水墨技法表现一幅京剧人物的作品。 情感:培养学生心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 2、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捕捉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运用笔墨变化大胆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京剧相关图文资料、中国画工具等。 教师:课件、实物投影、字卡、作业展示纸、国画演示用具、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赏视频,引出课题 1、欣赏水墨画视频片断 2、小结并出示课题:《戏曲人物》【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欣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戏曲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导入新课。 二、欣赏图片,了解京剧相关知识 1、京剧基础知识 2、认识人物行当(课件图片) 【设计意图】图片音与画的结合,展现京剧艺术的丰盛内涵,让学生在观赏过程中了解京剧行当相关知识,感受京剧艺术的独到魅力,同时积累创作素材,为下一步表现人物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游戏、感受,抓住人物特征(播放课件) 1、快速抢答 2、交流喜爱的形象 小结:戏曲人物生动传神,他们真正体现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 【设计意图】学会从化妆、服饰和动作抓住戏曲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积累形象储备,感受人物形象魅力,激发尝试创作的欲望,为接下来解决教学难点奠定基础。 四、尝试、质疑、发现,探究水墨技法 1、试画

浅谈对戏曲人物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13512729.html, 浅谈对戏曲人物的认识 作者:张秋丽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戏曲人物的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细致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戏曲是一种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高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要想把这种艺术通过演员集中地而又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上,并能深深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 关键词:戏曲演员;人物角色;基功;表演;个性特征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首先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做、念、打”。练好这四项基本功是对戏曲演员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当一名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单就其“基本”二字来看,足见它的重要性。只有打牢基础,功夫扎实,才能在舞台上运用自如,洒脱自然。 二是要研究探讨剧本,当你接受剧本和将要扮演剧中某个角色时,首先要研读剧本,了解剧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脉络,心中构画出人物的粗线形象和在剧中运动的框架,审视你所扮演的解色在剧中的身份,社会及家庭位置,生活的年代和环境,情感的核心在哪里,有哪些个性特征等。只有深刻地理解并熟练掌握剧情,熟悉人物生活、个性、情感特征,你才会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个鲜活透亮的人物形象。 三是要注重日常生活积累,平时要多留意,善观察,有条件的可以去亲身感受体验生活。传统戏要多看,多练多请教,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舞台表演实践的积累,才是你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 上述三個方面归纳为三句话就是:没有基本功的表演是美中不足,不研读剧本,理解剧情的表演是有血无肉,不熟悉生活,揣摩生活的表演是无灵无肉。 首先谈谈我对青衣一行的理解。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行当,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青衣是花旦类中的一个定性行当,其特点均是已婚的中、青年妇女,大多数家庭较为贫寒。形象特点为端庄贤淑,老成凝重,衣着朴素大方,举目谨慎庄重,不拘言笑。个性特征:刚毅坚定,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具有善良的品质,美好的情操。在情感方面:孝敬公婆情真意切。体贴丈夫细致入微,呵护孩子情柔似水,如淮北梆子戏《卖苗郎》中柳迎春、《莲花庵》中的邵氏等等,她们是古代妇女德操礼教最佳的体现。扮演时要注重两点:一是出场时步

歌剧赏析

赏析课程中歌剧的欣赏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这很正常。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并领略其中奥妙的大学生们。我想给予一下几点建议——下面我会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我们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作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欣赏歌剧首先应该在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要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歌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显而易见的要素:独唱演员、合唱队、导演、指挥、乐队、芭蕾。 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

戏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艺术

浅析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物”、“象”、“意”、“形” 的转化 付伟 以郑板桥画竹的例子,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观点。竹子有四种状态——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园中之竹是竹子的自身存在形态和审美主体,是自为存在的,我们称之为物。眼中之竹是审美主体看到的对象物的外在表象,是为象。胸中之竹是审美主体融自己的情感于眼中之竹这个物象后,重新生成的内心意象,称为意。手中之竹是艺术家将内心意象物化表达在纸上的竹子形象,称为形。可见,艺术创作的过程,便是一个“物——象——意——形”的转化过程。 戏曲创作的核心是人物。如果一部戏曲作品能够为观众奉献出精彩的人物形象,观众绝不会吝啬对它的褒奖。那些广受观众和评论界好评的优秀戏曲作品莫不如此。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包括人物角色的基本特征,如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身份地位、神情外貌、言行举止等,又包括人物角色所处的时代与情境。两方面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人物必然处于特定的时代之中,也总是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之中,时代与情境也塑造着人物形象。 人,堪称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以形象塑造为特征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显然不能不把人作为中心。文艺家所写无论是家庭关系、阶级矛盾、历史变革,还是江河湖海、山川树木,都离不开人——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这就需要文艺家在写作是参照现实环境进行观察。例如:张大千画荷花,是在多次观察后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观察为他提供了“物”——“象”的转化基础。以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基石,并不代表束缚和程式化,并不是说“直奔主题”的白描式勾勒人物形象。人的性格孕育于环境,人的内心体验源自生活经历,人的精神代谢植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繁复的社会关系,心灵的波动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戏曲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并不排斥历史映像的重现、现实处境的揭示、外部环境与心理动机之联系的挑明。 我们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感受多变、复杂的人性,经历一次次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是要真正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描摹人性的内涵,还需要融入文艺家

《戏曲人物》教案

《戏曲人物》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心爱之情。 教材分析: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戏剧是一门古老且流传广博的艺术活动,其程式化和虚拟性的审美特征与中国传统绘画“底细相生”、“以形写神”的写意性追求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仅有京剧的表演,更有如越剧、昆剧、豫剧等各种地方戏的表演,通过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在广博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心爱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们编写了这一课。本课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幼稚、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戏曲人物神情、动作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幼稚、天真地加以表现。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师:孩子们看过戏曲吗?你知道中国的哪些剧种? (京剧、越剧、昆剧、……) 出示戏剧录像,说;“我这里也有一段戏剧,你来猜猜是哪个地方的剧种?”这就是…… 今天这节可我们就要把这些舞台上的戏曲人物画下来。 2、揭示课题 《戏曲人物》 3、小练笔,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 刚才我们欣赏了戏曲人物,而我们今天也带了国画工具,你能用水墨的方式画一个戏曲人物吗? 4、初次点评,找第一次练笔不够的地方 师收集几张学生作品,轻声点评是非,并指出不够在哪里,亮点在哪里? 5、再次欣赏,寻找绘画的秘密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舞台的装束与生活中装束的例外 发型:头发很长,有夸张的发髻和华丽的头饰 化妆:眼妆比较夸张,眼睛是重点的描绘对象,大凡都是大眼小嘴,白鼻梁服装:色彩丰盛,装饰物较多,长袖或收口短袖…… 并请生结合第一次练笔的画面对照,看还缺什么。 6、教师示范,留意浓淡墨的表现 教师示范国画水墨人物的表现及中侧锋,浓淡墨的运用。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精品】《戏曲人物》优质教案

10.戏曲人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及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1)谈话导出本课学习任务。 三、(2)尝试用水墨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四、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五、(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六、二、导入新课 七、1.播放一段京剧录像,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八、2.欣赏思考 九、A. 这是什么戏曲? 十、B. 有哪些人物形象? 十一、C. 给你什么感受? 十二、D. 跟着录像模仿一下动作表情。 十三、3. 板书课题《戏曲人物》学生欣赏。十四、三、讲授新课 1.介绍有关京剧的知识 个人备课

A.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重要戏剧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从各种戏曲形式中演变而成,太仓、昆山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它就是京剧的一种主要借鉴戏种。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舞台艺术。 B.京剧的行当:京剧人物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分别代表男人、女、将领、和滑稽人物。 C.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旦角的行家。 学生知道的要请学生介绍。 2.欣赏京剧人物形象 A.分别出示该行当的人物形象。 B.展示优秀的戏剧人物绘画作品。 C.说说这些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刻画? 3.讲解(演示)绘画方法 A.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京剧人物形象,分析他的动作、表情、服装等方面的特征。 B.勾好大致轮廓,注意各部分比例。 C.自己刻画人物的细节部分。 D.勾线上色。 学生讨论人物的特征:如衣着、动作、头饰、脸谱等。 服饰、面部、动作、道具等。重点欣赏服饰及脸谱。 学生分析。 四、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戏曲人物图片,用色彩画表现一幅戏曲人物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服饰和表情、动作特点。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五、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1)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 )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 个人备课

歌剧认识

歌剧之魅影 ——浅谈的歌剧的认识如果说西欧音乐的夜空中的繁星,美丽而深沉。那么歌剧就是其中最灿烂的明珠。在学完本学期的西欧音乐与文化课程后,我对歌剧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的复杂难懂难听的音乐剧,而是富有内涵与情节,唱法难度极高的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影。 博大精深的歌剧艺术真正的了解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音乐氛围,我只能单纯的作为一个喜爱者来谈一谈认识。 首先,歌剧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人觉得歌剧难懂,不懂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歌剧的起源,歌剧是什么。歌剧其实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与我们所熟知的喜剧有很大相似,都是需要演员,背景,道具服装,来共同演一个故事。但是差别也是有的,歌剧,唱歌,在声音,及音色,音调方面对演员有很高的要求,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是很多样化的。 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初级的了解者来说,抛开历史背景,歌剧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了,尤其是我看过得一些感人至深的歌剧:《茶花女》,《卡门》,《奥赛罗》,《蝴蝶夫人》等等,都是以悲剧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茶花女》和《歌剧魅影》,《茶花女》剧情描述了名妓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奥莱塔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而当众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奥莱塔终于承受不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而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不得不佩服薇奥莱塔的伟大,她虽然是妓女出身,但是却十分坚贞,为了爱情,可以放弃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了爱人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但是阿尔弗莱德却误解了她,薇奥莱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信任,而且被最爱的人当众羞辱,疾病也时时刻刻折磨着她,终于,当阿尔弗雷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的时候,薇奥莱塔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她一直坚持这为爱情勇敢的活着,无私的奉献,所以,在我看来,薇奥莱塔的死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抗争,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而且,爱情不仅仅是占有,更重要的是奉献。最后薇奥莱塔的死与她伟大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感人肺腑。我们无法不赞叹薇奥莱塔的勇敢抗争和对爱情的捍卫。《歌剧魅影》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偏向魅影,他的阴郁,他的愤怒,他的一无所有,他如此敏感而强烈的灵魂都让人觉得应该有一样东西去弥补他的残缺。有人说to love is to put oneself at the mercy of another person或许真是如此,如果那个人也爱你,你的世界就顿时成为天堂,而如果他不爱你,你就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再怎样反抗都无济于事。我一直恍惚觉得爱丽丝汀是爱过魅影的,不然在他们演出《Don Juan Triumphant》的时候,魅影深情地唱着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她的眼神为何那样投入沉醉。而在50年之后,年老的劳尔会亲自把幽灵的音乐盒送至她的墓前,那么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担心过他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如何活下去。她对他的感情只能掩藏于心,化成一种牵挂,萦绕在日久天长的生命岁月里。久难忘的是他们三人在地下迷宫里对抗,魅影胁迫了劳尔,扬言如果得不到爱丽丝汀的爱便要将他杀死。这样的威胁使克里斯汀感到愤恨无望,她告诉幽灵自己不会爱他,却用狠狠地吻回应他的威胁。这个pitiful creature of darkness在生平第一次被人亲吻之后竟长时间痛苦无声地哭泣。所有的仇恨,渴求,孤独,恐惧在亲吻之下化为乌影,心里郁结的黑暗和痛苦在一点点温情的安慰下就泛滥如潮,他控制不了这强烈的情绪,于是只能哭泣,在哭泣中释放生之痛苦,

浅谈我对交响乐的认识

浅谈我对交响乐的认识 摘要:交响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它和其他音 乐作品一样,都是反应生活的一种艺术语言。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我们越是善于想像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总之一句话,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发挥你的想像,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交响乐交响曲发展史欣赏 正文:说到交响乐,人们就会想起在那金色的演出大厅里,那庞大的演出乐队在 煽情的演出的情景,令人神醉.本学期我们欣赏了解了很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很多人认为他们所演奏的就是交响乐,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自从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知道那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它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原来指的是一般多声部的管弦乐作品,这种观念大约延续到十八世纪。自从海顿为古典交响乐奠定基础,交响乐就不再是泛指管弦乐的普通名词,而是专指具有特定结构的管弦乐的专门名词。也就是说交响乐一般被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应该是管弦乐合奏;第二,它应该有特定结构,也就是用奏鸣曲式结构或者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所谓奏鸣套曲就是由几个乐章构成的套曲,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尽管事物仍在发展变化之中,不过目前一般来说,人们所习惯用的仍是上述这种相对稳定的交响乐概念--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管弦乐合奏被称为交响曲。由独奏和管弦乐队合奏构成的协奏曲以及用奏鸣曲结构写成的交响组曲,因为也具备管弦乐合奏与奏鸣套曲两个条件,所以也属于交响乐的范围。单乐章的管弦乐合奏如果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则分别情况被称为交响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等。至于为独奏乐器写的奏鸣套曲叫奏鸣曲,而不叫交响乐。 那么交响乐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有关资料,原来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後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後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

六年级美术上册《戏曲人物》教案人美版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 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 水墨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 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 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 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

西方歌剧的了解与认识

西方歌剧,“这是一种歌乐与器乐为主体,再加上舞蹈布景灯光科白而成之综合艺术”(见《音乐辞典》王沛纶编,乐语编363页Opera[意]歌剧条)。它起于十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斯为恢复古希腊文艺的知识阶层,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极受重视。到了十七世纪的1637年,因专门的歌剧院出现,歌剧音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十七世纪后叶,意大利拿波里歌剧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扩大为三段体曲式,加强了朗诵调的伴奏,确立意大利式歌剧的“序曲”形式,完善乐队的组织(古典交响曲乐队),提倡喜歌剧等。拿波里歌剧受到法国重视,促成1669年巴黎皇家剧院的成立,不仅确立了“序曲”形式,而且确立了插入“芭蕾舞”作为歌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到了十八世纪,歌剧于1774年又出现一次巨大的改革:葛路克铲除“美歌主义”积习,内容刍于厚重;莫扎特改革喜歌剧成功。真正确立了西方歌剧的地位和影响。现行的歌剧,共构成部分包含有序曲、间奏曲,合唱,唱重唱,独唱;主要角色的独唱,又分朗诵调,抒情调二种,前者是犹如朗诵,伴奏极为简单,后者倾诉情怀,具有强烈的表现能力。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西方歌剧的表演,以自然生活为依据,除舞台方位由导演设计外,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和设计自己的动作,并以与生活更为接近为其衡量标准,他们只要唱出了人物感情,就算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因此,角色演员对于其他表演的艺术手段需求不多,即使有,运用也较少。至于戏剧中需要的其他表现方法,则交由其他的演员来帮助完成。所以,在东方人的眼中,西方歌剧是“话剧加唱的戏剧”。 在西方世界里,对于表演艺术的规律的研究,已形成了若干成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两大理论派别的研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称自己是现实主义的表演体系。它追求艺术在表现时,虽忠实于自己表现的对象,演员要象角色中的人物那样具有真实的生活感受,演出时,须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戏剧的发生、发展,俗话说,就是演啥子,就是啥子!因此,演员必须体验角色,深入生活,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这就是该体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现实主义的表演理论。它提出了对演员修养的若干问题,对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们的自我修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至今,仍有它的积极作用。但,在这种追求完全真实的理论下,戏剧舞台上就出现了逼真的场景,道具的现象,诸如,坦克车,大吊车之类的重型实物都被搬上舞台,造成舞台的臃肿和观众对剧情注意力的转移等等一些破坏艺术目的和效果的事件发生。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他的“间离效果”理论的阐述上。他主张,演员表演的既是角色,又是本人自己。因此,他主张在表演中要跳出表演的舞台的限制,离间这个场景,站出来,从观众的角度来对待剧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反应。他的理论,开启了艺术舞台的新局面。使艺术表演的舞台,更能与观众交流对话。这理论剌激产生了后来许多派别的出现。但是此一理论的戏剧,往往容易产生噱头之类的副效果,引发“不严肃”、“不稳重”、“荒诞”的批评。不过,此理论确实在启发艺术家们开启智慧,寻求新的方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