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文章编号:1003—2398(2004)02—0001—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Ξ

顾朝林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

RE LATIONS BETWEEN CHINA πS

URBANIZATION AN D ECON OMIC AN D SOCIAL

DEVE 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 D OPENING UP

GU Chao 2lin

(Depart ment of U 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N anjing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following dual cours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been developing simultaneously.The thre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demands having taken place in China not only helps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nd enables the rapid penetration of urbanized lifestyle in both cities and rural area but also fa 2cilitates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es.The private business ,and the collec 2tive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zones are a model of urbanization led by Chinese government.The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over the 25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then presents two case studies of urbanization in Zhen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respectively.

Current1y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πs industrialization is indeed following dua1course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Urbaniz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building up towns and cities in the rural area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burbization of cities.The increasing job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stimulates the move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ers from a small scale on a bottom 2up basis to a large scale and forms c1usters in large cities.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passed a long period of slow devel 2opment and entered into a rapid advanced stag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hre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demands has on the one hand stimulated economic growth and enab1es the rapid spread of urban lifestyle i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ttracts huge foreign invest 2ment and technologies.The private businesses and specialized market in Zhejiang Province are the paradigm of bottom 2up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 2velopment zones is a model of urbanization led by the government.K ey w ords :urbaniz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lation

 第19卷 第2期2004年4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9,No 12 Apr 12004 Ξ

收稿日期:2003—12—19;修订日期:2004—01—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43)。本文为联合国人居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威海市人民政

府联合举办的“2003威海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国际会议”提交论文

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

),男,江苏靖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

提 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过程,主要反映在: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业为主的过程,城乡社会结构出现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过程,文化景观表现为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的过程。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1 城乡二元工业化推动中国城市化

综观城市化的历史,尽管已经经历了大约6000年的历史时期,,尤其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1]。据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在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共同处于13%左右的时候,城市化水平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水平。同时,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和提供一个总量不断扩大的享有较高收入的城市就业人口等优势,对城市工业持续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由此带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从而又进一步启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的工业品的需求,使城乡地区处在协同发展过程之中。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大体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

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城市工业化过程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就业岗位,而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苏南地区凭借上海退休技术工人和自身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盈余,开始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走农村城镇化的道路。经过1980年代的发展,乡镇企业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企业群落逐渐形成,工业区的雏形开始出现,企业开始赢利并撤资兴办学校、医院、商业服务设施等,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这一工业化过程就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到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已有职工105811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412%;产值1758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213%。到1990年代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一股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巨大力量。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科学家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观点,认为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既可以避免“大城市病”,又可以减轻我国城市人口高福利(和高福利成本)带来的财政压力,引导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对城市规模进行谋划布局的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公共政策,积极发展小城镇也就成为一种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社会转型的一种平滑过渡。然而,尽管乡镇企业模式和小城镇道路承接了现存的城乡关系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看起来改革成本和阻力小,可以避难就易,但从长远看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唯一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中国从1980—98年建制镇增加了1万多个,但是镇平均人口仅增长60%,3万人以上的镇仅800多个。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已经放开,但人口增长仍然缓慢,主要是因为缺少就业机会。1990年代中期的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以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发生改变,加上环境和资源破坏已被从严限制,使乡镇企业的粗放扩张优势走近终点。

另一方面,在改革前的30年中,中国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不仅偏离钱纳里“发展模型”的标准结构,而且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老城市的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造和扩充,新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均拥有量普遍较低。在城市地区,由于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已严重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且老城区改造一时难以满足城市工业化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据此,1980年代结合国家“开放”政策,为推进城市地区工业化进程、以“三通一平”后来发展为“七通一平”的各类开发区和新城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资本短缺和技术水平低下表现突出,引进外资和技术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许多新上项目不得不从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开始。据此,在经济发展较快、投资环境好的地区,政府主要通过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通过外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布局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如果对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投资是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主导的。在产业投资结构中,第三产业投资持续上升①。再从基本建设的

2 人 文 地 理 19卷

①1993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

15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所占比重由218%下降到

212%;第二产业投资385011亿元,增长3711%,所占比重由

5819%下降到5316%;第三产业投资317417亿元,增长

7317%,所占比重由3813%上升为4412%。第三产业投资

增幅之大,比重之高,特别是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

1450135亿元,比上年增加748164亿元,增长10617%,所占

比重由1417%上升到2012%。即使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

时,这些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所受影

响也不大,有的项目则加快了进度。1993年生产铁路机车

922辆,比上年增长1515%;发电设备153413万千瓦,增长

17%;程控交换机981142万台,增长16217%。这几类产品

在199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地高速增长,反映了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中国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结构看,1993年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8135%上升为39128%,更新改造投资则由1816%下降为18153%。其中用于新扩建项目的投资5 285亿元,比上年增长5411%,所占比重由72%上升为7316%;而用于改建投资1313亿元,增长3717%,所占比重由20%下降为1813%。这也就是说,在整个19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将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1990年代的增长轴心已转移到基础设施为主体的投资需求拉动上来,进入一个以城市化推动的经济增长新阶段。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大中型城市的经济潜质则逐渐显现,G DP超过200亿元的城市从1994年的21个增加到1998年的54个。即使在西部地区,1999年西安市的G DP也占陕西全省的42%。

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长期滞后累积效应开始得到关注,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而且这一调整不是依靠行政力量而是在市场化发展的条件下展开的,强调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原先城市化与工业化割裂的经济基础,使其逐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实质上反映着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从而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城市化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而带动其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城市化有可能采取多种途径集资用于城市建设。我们可以从下列数据看出,虽然1980年代城市化发展比以前有较大进步,城市人口比例从1980—1990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幅度416个百分点,但由于改革前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从4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幅度仍比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幅度低5个百分点。而且,在1980年代,中国正处于人均GNP从300美元(1980年)增至约625美元(1990年)区间,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NP从300美元增至645美元(1980年,美元,上同),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应从20%升至33%,而中国相应的城市化水平只从19%升至2614%,增加额仅为这一阶段的一般城市化趋势的一半稍多。

2 人口流动与城乡迁移推进城市化

值得指出的是:在城市地区这一以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工业化过程,仅在广东深圳、东莞等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刺激农村劳动力的异地流动,实际上对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仅仅局限在沿海城市地区,而且其后续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正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城市化正经历工业化水平提高缓慢而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流动形成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①的格局[2]。目前中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的份额已下降为不足1/6,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2/3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压力相当大。虽然乡镇企业发展可以吸收相当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增加,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出现减弱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1984—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年平均增加1400万人,从1988—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别为9600万人、9300万人、9300万人和9600万人,而1992年和1993年都只吸纳了6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这股潮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旧的城乡格局,成为又一种促进城市化的强大力量。深圳市和浙江的龙港市等,在经济实力增加的同时,常住人口增加数十倍。广东一个地级市,仅工业使用外来固定工逾20万人。目前中国进城谋生的农民总数从1990年代中期的800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2000万人左右。

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流动趋势基本上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吻合,但在小地域范围内,流动人口向附近城镇的流动主要从事三次产业,有的甚至长期没有合适的工作,居无定所,表现为第三世界过分城市化的特征。

3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纵观中国1980年代经济发展,可以看到,1979—1988年间,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218%。其中轻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5%,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019%,推动这一时期工业化的主导因素是消费品需求旺盛,尤其是耐用消费品需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历过1980年代初期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热潮,中期的以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消费热潮,下半期的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新兴耐用消费品消费热潮,推进了城市生活方式在中国广大城乡地区的传播。据此,不难看出,消费需求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升级也是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量。

在进入1990年代,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已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992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517%,扣除物价因素,实

3

2期 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①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

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

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

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

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

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

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

“城市病”。

际增长918%;1993年比上年增长23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4%。这都大大低于同期轻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2019%和1919%),表现出消费需求不足。与此形成显著对比的是,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强化。

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

了3716%,是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1985年的第三个高峰年。1993年进一步上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50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22%左右。由于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带动投资品市场购销两旺。PC 、手机等电子、通讯行业、住房等房地产行业、汽车摩托车等机械工业部门均成为国家和外资的投资热点,住房、汽车正在形成新一轮的消费热点。据测算,近年来,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均在六成左右。

仅从外资分布的分区看,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维持在85—90%的比例之间,尤其又相对集中在津冀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

浙江),闽南地区(福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海南)4个地域(

图1)

[3]

图1 中国沿海四大区域吸收外资结构

Fig 11 Foreign invest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Four major coast areas in China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最近的数据表明:在1985年到1999年间,长江三角洲吸收的外资占沿海地区的比重从15143%上升至

28195%,上升近2倍,而珠江三角洲的比重从51131%下

降到34164%。这表明外资在中国的分布正在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2002年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很高,仅次于广东,上海和浙江其次,从总量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表

1)。

4 浙江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1978年以来,浙江的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改革开放大大加速了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进而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得

益于相关政策的调整。设市建镇标准的放宽,使得撤县建市、撤乡扩镇高潮迭起,城镇数目急剧增加;各类开发区的竞相建设更是带动了原有城市的建设。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表1 外资利用与相关经济指标比较(2002)

Tab 11 Foreign investment and related economic index (2002)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G DP (亿元)江苏

10317(2)1063616(2)上海5013(4)540818(8)浙江3116(8)7670(4)广东

13111(1)

11674(1)

 注:()中的数字表示2002年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78年到1999年,G DP 年均增长1313%,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17%个百分点,在各省市的位次也从第12位跃升到第4位。人均G DP 约1450美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也位居第4位。浙江已由一个农业省,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与此同时,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与全国多数省市相比,浙江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①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推进作用十分明显。工商联动、兴贸建城,工业、商贸和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与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兴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主导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年产值总量达2644亿元;专业市场4600多个,年成交量3200多亿元。宁波的服装、温州的皮鞋、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①、柳市的低压电器、肖山的汽配、永康的小五金等,均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以特色工业和专业市场互动而形成的块状经济,成为浙江许多城镇发展的依托和启动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既对城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又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劳力和人才,提供了高密度的社会联系和经济交换关系。其推进作用,一是表现为对现有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拓展,如义乌的“市场兴市”、黄岩路桥的“兴贸建镇”等;二是直接导致一批新兴城镇的诞生,如温州的农民城龙港镇等。以镇企业为启动点,在农村工业化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或以市场为龙头,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镇化,是浙江城市化进程中两种基本的发展模式。②小城镇发展快、数量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促进了小城镇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20年间,浙江建制镇由1978年167个发展到1997年的998个,增加了近6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的城镇平均间距只有5—6公里,而从温州龙湾区状元镇到瑞安市城关镇不到50公里,分布了近20个小城镇,平均间距只有3—4

4

人 文 地 理 19卷①

浙江嵊县人口70万,有1000多家领带厂,年产2亿多条领带,其中有80条出自嵊县,国外100条中有40条出自这里。

公里,有些镇基本上已连在一起了。1999年底,县城及以下建制镇978个,城镇人口为163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7%左右。与1978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105万人,比重上升了221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5153%,大大快于同期总人口年均0181%的增长速度。浙北平原和温黄、温瑞平原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城镇密集度高达20个/千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沪杭甬铁路、高等级公路城镇连绵区的雏形和温台沿海城镇发展带。此外,浙赣铁路沿线的城镇密度也较高,已成为重要的城镇发展轴。事实证明,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把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体任务,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③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浙江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浙江民企平均资本达100万元,以家族经济模式为主,各地分工明确,基本做到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乡镇企业和农民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并直接参与城镇的建设,其中温州、台州等地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房地产商带资开发,公用事业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旧城改造盘活存量,以项目为载体采用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等,值得推广。

5 江苏省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即从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城市化模式逐步向以资本带动、制造业发展、开发区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化。

进入19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步伐逐渐加快,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环境代价和土地租金迫使其制造业纷纷外迁。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凭借其优越的环境政策条件以及极具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外资进入的一个“平滑空间”,江苏的制造业在外资的带动下迅猛发展,从而也成为江苏省城市化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机制。江苏省外资参与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重的比重从1998年的46%增加到2002年的70%。

大量外资的进入促进了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大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大发展。例如,通过外资和技术的引进,苏锡常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IT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其中苏州年产笔记本电脑2500万台,占全世界市场的四分之一;无锡则形成“日资高地”,偏重于通信和PC相关零部件的生产。

江苏省经济持续增长,吸引外资力度较大,主要得益于开发区。从江苏省开发区的类型来看,主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以开发区的级别分有国家级、省级、副(地级)市级、副县级。开发规模有5—15平方公里不等。有的是独立型开发区,与老城在地域上不连绵,如南京(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南通开发区、苏州旅游度假区等;有的依托老城开发新区的,如苏州新区、昆山开发区等

。江苏目前有79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已从投入期转向产出期,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也是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最大基地,成为江苏省城市化的策源地之一(图2)。

图2 江苏省分城市利用外资与城市化水平对照

Fig12 Foreign Investment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6 结论

在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依存,相互促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也表现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地区工业化、郊区化的过程。由于工业化对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刺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这种流动从自下而上、小规模一直发展到大规模、跨地区、向大城市地区的集聚。城市化过程同时也越过了一个缓慢增长时期而跨入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Potter R B,Unwin T.Urban2rural interaction:physical

form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the Third World[J].Cities, 1995,(12):67—73.

[2]World Bank.Chinaπs Urbanization Policy[R],Report1,

Information Recorded from Field Trip.2000.22—28. [3]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

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15.

5

2期 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2018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 20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移民资金;对移民资金定期、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4、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档案。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讨论稿)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课题组 2004年1月

目录 前言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现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 二、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 一、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思路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解释与预设目标 四、对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的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滨海新区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全球化、区域化双流奔涌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快 三、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创新共同驱动 四、滨海新区的区域竞争新格局——经济增长重心北移,北方最大的经济增长极第四部分天津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一、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势 二、海新区资源的劣势 第五部分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 二、我国城市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 三、国际典型复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 四、国内外经验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启示

第六部分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策 一、实行网络化发展,力争在2010年内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先 进的国际化的天津市第二中心城区 二、依据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实现区域资源的战略整合,打造中国北方最强的 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化物流中心 三、加大港口、空港建设力度,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陆空运输交汇中心 四、超常规的加速文教、科技发展,推动研发中心形成,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环 境 五、实行产业移民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形 成最具活力的新产业区与新社区 六、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构建和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建设学 习型政府和社区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2015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 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 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 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 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在这里指挥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领导指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上的子午岭腹地上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遗址。 该县与一省四县八乡镇相毗邻。总土地面积810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2045户12061人,其中农业人口11852人。全镇有党支部23个,党员447名。现有学校17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1所。 在人们印象中陕北应该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山坳坳。但其实不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艰苦实干、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国定贫困县向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的历史巨变。不再像解放时那样挣扎在温饱线上,而是干部人民一条心,为奔赴小康在努力奋斗着。。但其中也是存在这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老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形成规模,发展成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一等系列惠农政策,是群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六型通山建设目标,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契机,坚持项目强镇、产业富民,突出抓投资、抓环境、抓作风,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跨越发展、进位赶超进程,取得了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截止目前,我镇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5.8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800万元,线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二)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力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达到7.1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8.8%,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3%,达到13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13.1%,达到7130元。 (三)经济发展突出亮点与经验: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镇域经济。加大楠竹垦复力度,在源头村、梅田村、下陈村扩建高效楠竹基地4000亩;调整水稻种植品种,在新民村、孟垅村建优质再生稻实验种植基地300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扩建优质稻基地1000亩。二是探索农业新路,寻求发展契机。依托长茂油茶和万山红油茶基地,发展高效油茶基地1.2万亩;依托中雄苗木基地,发展苗木种植基地3210亩;依托新康牧业和拾金畜牧合作社,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户15家;依托涌泉中华鲟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依托柏树村玉米示范种

植基地,沿肖星线发展玉米种植1800亩,建起高效玉米种植长廊。在高槎坪村建起铁皮石斛实验种植基地目前已经栽植成功,计划扩大规模200亩,并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在高槎坪村今年新种植蓝莓200亩,并开始筹划建起蓝莓种植研究所,实现产业化发展。在泉塘村建起吊瓜实验种植基地500亩,先已经上市销售。在新民村、毛杨村、晨光村和烽火村建立起小龙虾高效养殖基地,目前已经完成300亩养虾池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养殖大户。烽火村和中通村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蘑菇种植业,今年已完成种植基地40亩,计划每年扩大100亩。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黄沙铺镇农村人口占比重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发展不平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处于低水平。三是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力、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楠竹加工、种养殖业的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财政收入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一)有利条件:一是竹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1.8万亩,其中楠竹面积 6.5万亩,蓄积量800万支左右。二是矿产资源藏量丰富。主要有锑矿、钒矿、大理石矿等。锑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北的徐家山等地,储量(为纯金属量)2.2万吨,品位28%;钒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南的万家,储量为500万吨,属中型矿床;大理石矿村村皆有,品种为墨玉、木纹红、大红、虎皮黄、荷花绿、墨底白等。三、旅游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x”时期,是x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x精神和“x”战略布局,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x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推进x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赶超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x乡“x”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x”发展现状 x期间,x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融入新城区,建设美集镇,发展大物贸,打造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以瑞阳新区建设和昌栗高速及货运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x新集镇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集镇大变样、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乡域经济有新增长。x 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24万元;全乡共有工业企业26家,其中国员实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固定投资达到1.5亿元,其中X食品2000多万扩建部分已经竣工,“e 家阳光”商标被评为x著名商标,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大力扶持汽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全乡共有汽运公司24家,其中玲波汽运公司被交通运输部授予“4A级物流”称号,汽运公司全年累计上缴

税收22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79元,城乡居民x年末储蓄余额16323万元。农业产业有新提升。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扎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扶持白茶生态农业园、官田无公害蔬菜、丹台苑农业开发园、白沙农庄等绿色休闲产业,初步形成了官田无公害蔬菜、况家有机白茶、米岭优质贡米、团山大族油茶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集镇建设有新突破。启动老集镇优化工程,规划东外环路,实施x粮管所“退镇进郊”工程,在其原址打造休闲文化广场、X公园;增铺人行道彩地砖,组建城管队加强集镇管理。大力推进x新集镇建设,投资1.7亿元的X新城第一期7幢商住楼和投资1.6亿元的红墅湾50套高端住宅已经建设完成;X 新城商贸区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对X公路x段进行绿化、亮化,有效提升x形象和品位。人居环境有新变化。在认真做好x市区饮用水源——X水库保护的同时,全力抓好生猪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秀美x建设。社会事业有新成效。完成全乡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积极开展夏季清淤和水利冬修,新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公租房,水利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二、“x”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x”时期,x的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工业基础弱,招商引资缺乏动力,无法引进大型工业企业,造成我乡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发展后劲和强劲动力。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范文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 告范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绿色发展、后发崛起”总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着力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顾一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3.64亿元,增长7.8%。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8%。加快建设农业“两区”,新增粮食功能区4500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生

产程度达60%以上,被命名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7.5%。扎实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和“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创新机制破解企业融资难,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见,设立企业应急周转金,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扎实开展“四破专项整治”,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4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7亩。建筑业发展成绩喜人。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新增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85亿元、税收1.57亿元,分别增长26.5 %、42.7%,建筑业成为我县经济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0.3%。消费稳健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5亿元,同比增长13.2%。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游客数5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41亿元,分别增长31.8%和46.7%。编制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影视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8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5.68亿元,增长21.5%,增速均位居金华市第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年全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XX年的14.8:50.3:34.9调整为14.4:50.1:35.5,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下面是给你带来的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概况 由于各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不足,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亩,山林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XX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XX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