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1)

创新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1)

创新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1)
创新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1)

创新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支撑

[摘要]公共政策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

革新,做好公共政策的优化与组合,否则只能阻碍时代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由此,面对大转型的社会变革时代公共政策必须作

出回应,创新公共政策平衡社会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

的制度支撑。

[关键字]公共政策创新和谐社会制度支撑

全面理解、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深刻剖析。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策合法化程度高;公共政策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体现利益平衡;公共政策保障弱者。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遏制

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势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开始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

步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正在

不断简化,行政行为正在不断规范化;等等。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管理制度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如何创新公共管理政策,协调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音符,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支撑,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一、重新界定公共产品的范围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公共政策,公共产品是关键。对于公共产品的划分和厘定,相关论述已是汗牛充栋。但公共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停调整,尤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产品也需要重新界定,以避免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首先,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今已属于市场调节的范畴,如价格管理、工资管理等,因而应减少或取消公共政策的干预;其次,当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突出的一些领域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如食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等;再次,也有一些领域的公共产品供

给存在"错位"现象,如基础教育、网吧管理等。

二、定公平的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普遍性和非排他

性;人们也往往把政府视为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政策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基本的涵义在于,社会中的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的机制之外。具体而言,它意味着政府要维护和发展一切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政府要尽可能地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创造公平的机会,尽管每一个人掌握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存在差异;政府在其行政行为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核心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提

供的服务上。政府要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面,保护困难群体的权利和利益,使其能够享受到

基本的公共服务,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政策诉求的表达机制

公共管理要从以机关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为要务,倾听公民的呼声,为公民的参与、诉愿和救济提供必要的途径。公共管理者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对政府机关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有什么要求如何做才能满足公民合法的期待和要求我们是否为公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政府的施政是否以公民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为出发点公民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

是否有选择权我们是否为公民权利的

保障提供了救济的途径等等。政策诉求的表达是政策合法化的重要过程,也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民主要求。健全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不仅使所有社会主体有机会向政策主体表述对问题的关切和各自观点,而且能产生诉求表达的互动效应。当前我国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亟需梳理:第一,继续深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虽然关于政策制定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争论甚多,但从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角度看,二者并不矛盾。听政会制度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某些政策领域已被采用。但从总体上说,完全发挥听政会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公共权威能否真正地、快速地和尽早地举办听政会。第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公共政策的传导带来了便利,也给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政府应完善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使社会主体的政策诉求不仅可以快速地表达,而且能与政府在政策诉求上进行互动沟通。第三,坚定从过程上公开政策的取向。政务公开实施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但在过程上公开却始终相对滞后。而公共政策的裁量权设计往往又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走样"或"肠梗阻"现象。因而必须坚

程公开的理念和取向,通过民主旁听等形式使整个政策向社会主体公开。

四、理性应对利益集团的参与

有关利益集团的描述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研究却是这一两年的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特殊社会情况。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之时,利益集团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广泛渗入是我国公共权威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在公共政策领域,利益集团以影响政策取向为宗旨,有社团型、机构型、非正式型等类别。对于利益集团,国外的经验证明,公共权威首先必须正视其存在,其次必须引导其合法的政策参与活动,控制和约束其非法的政策参与活动,再次在接收其政策诉求之时必须提高甄别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五、完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顾名思义是具有社会性的政策,它以增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集中于促进社会生活福利和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的福利,社区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等等。社会政策起源于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政策虽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但有满足社会主体多层次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权利"的本质属性,因而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成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过去只有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少有从社会性角度考虑和制定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方面,实现社会引导以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传统上;其次,要把社会政策从传统行政

公司员工福利管理方式

?集体福利 ?个人福利 ?雇员福利 ?雇员福利基金 ?福利管理方式的创新 ?公司福利制度方案 ?公司福利委员会同仁福利存款借款办法 ?慈善基金设置及管理办法 ?公司员工子女教育补助金支给办法 ?员工补助金给付办法 ?员工储蓄存款办法 ?员工购置住宅奖助办法 ?员工家族生活补助费支给办法 ?员工优利储蓄办法 ?员工优利储蓄存款作业准则 集体福利 集体福利是企业举办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雇员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主要的雇员福利形式,包括: 1、住宅。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政策,由

国家或企业进行住宅建设,低租金分配给雇员使用。这种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在实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和企业货币化分房制度。例如,在一些外资和合资企业,推行雇员住房计划。基本做法是,公司和雇员共同承担住房公积金,雇员将一定比例的基本工资和综合补贴进入住房基金,存入个人基金账户,企业也支付一定住房基金数额,参加住房计划或为公司服务满一定年限的雇员可使用住房基金购买住房。 2、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包括雇员食堂、托幼设施、卫生设施及医疗保健、文娱体育设施、集体交通工具等,这些设施都对本企业雇员实施集体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提供免费工作餐、班车、年度体检等都具有集体福利的性质。 3、享受休假、旅游待遇。传统的企业集体福利主要是满足雇员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现代企业集体福利已经包括一些高层次的福利项目,例如,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以及假日修养等。带薪休假是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雇员的法定福利项目,一般都在一周以上,并随着雇员为企业服务年限的增加,假期延长,我国一些企业也已开始实施这一制度。 个人福利

公共福利体制创新

目录 1公共福利概念 (1) 2公共福利政策改革 (2) 3公共福利体系创新 (3) 4公共福利法制创新 (3) 5公共福利管理方式创新 (4) 参考文献 (4)

公共福利体制创新 摘要:我国的公共福利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发展的进程中,在接受、改造旧中国官办、民办、教会办的福利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则不断扩充到职业福利体系并增加了物价补贴等内容,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的国家负责、城乡分割、板块结构式的传统福利制度,它几乎涉及到城镇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村的公共福利几乎排除在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摒弃,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公共福利制度的内在缺陷尤其是它的非社会性、非平等性开始显现,这决定了若不对其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便必然会阻碍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和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公共福利改革创新政策 我国20多年的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既是对传统公共福利制度的创造性摧毁,同时又是新型公共福利制度不断生长的过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已有的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难点问题又开始形成。公共福利制度不论是从制度设计、目标选择还是实际形态,都存在着许多变量性的因素。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福利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1公共福利概念 何谓公共福利?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曾有过很多不同的主张与表述。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看作是最高的社团,其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在现实社会的物化形式即是公共福利。功利主义则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为社会是由各个被认为是其成员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成员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幸福不仅是从总额上衡量,也从享受它的人数来衡量。功利主义将公共福利看作共同幸福,突出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但由于强调整体利益优于个体利益,公共利益可能会沦落为取缔个人利益的借口。熊彼特却认为,所谓公共福利或共同的幸福完全是虚构的,“不存在什么全体人民能够同意或通过理性论证的力量能够同意的被出色地决定的共同的幸福那样的东西”,因为“对不同的

(员工福利待遇)第三章:雇员福利

(员工福利待遇)第三章:雇员福利

集体福利 ?个人福利 ?雇员福利 ?雇员福利基金 ?福利管理方式的创新 ?公司福利制度方案 ?公司福利委员会同仁福利存款借款办法 ?慈善基金设置及管理办法 ?公司员工子女教育补助金支给办法 ?员工补助金给付办法 ?员工储蓄存款办法 ?员工购置住宅奖助办法 ?员工家族生活补助费支给办法 ?员工优利储蓄办法 ?员工优利储蓄存款作业准则 集体福利 集体福利是企业举办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雇员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主要的雇员福利形式,包括: 1、住宅。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政策,由国家或企业

进行住宅建设,低租金分配给雇员使用。这种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在实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和企业货币化分房制度。例如,在一些外资和合资企业,推行雇员住房计划。基本做法是,公司和雇员共同承担住房公积金,雇员将一定比例的基本工资和综合补贴进入住房基金,存入个人基金账户,企业也支付一定住房基金数额,参加住房计划或为公司服务满一定年限的雇员可使用住房基金购买住房。 2、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包括雇员食堂、托幼设施、卫生设施及医疗保健、文娱体育设施、集体交通工具等,这些设施都对本企业雇员实施集体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提供免费工作餐、班车、年度体检等都具有集体福利的性质。 3、享受休假、旅游待遇。传统的企业集体福利主要是满足雇员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现代企业集体福利已经包括一些高层次的福利项目,例如,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以及假日修养等。带薪休假是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雇员的法定福利项目,一般都在一周以上,并随着雇员为企业服务年限的增加,假期延长,我国一些企业也已开始实施这一制度。 个人福利 雇员个人福利主要是指由雇员福利基金开支的,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雇员的个人的福利补贴,使雇员福利的非主要形式,主要

公共福利

公共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项目,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公共福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康乐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都属于公共福利。 苏素和朱家庆认为,公共福利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通常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提供福利设施和相关服务,保证全体社会成员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包含人们的衣、食、住、行、乐、环境、教育、卫生、就业等。 狭义上则是“剩余福利论”,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带有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是对社会保障的补充。 胡务认为,公共福利是社会福利的主干内容,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一个政 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如对教育、房产抵押和收入等的补贴、公共建筑;从狭义上讲,它是指那些为无力支付的穷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政府计划。他还认为,公共福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主要内容是反贫困、教育等。 周沛认为,公共福利事业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服务性和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等,这是一种福利接受对象普遍、福利内容广泛、福利形式多样、福利功能突出的“公共产品”供给 社会福利的内容逐渐增多,社会福利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层次性。比如,早期的社会福利主要是民政部门提供,范围仅限于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它的对象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包括城镇“三无”对象的收养、农村“五保户”的供养,还有城乡的济贫救灾。这是面向特定群体的“事后补救”式的福利,只是“小福利”。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们社会福利观念的演进,中国社会福利的内容也逐渐从小福利演变成大福利。大福利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福利需求,以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福利,它包括教育福利需求、工作福利需求、健康福利需求、养老福利需求和居住福利需求。

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演变与制度创新

中改院: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演变与制度创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摘自于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同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为阶段性突出矛盾。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已成为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本文从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改革开放30年中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实际进程,对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系统地评估,并提出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变迁制度创新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实现了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新时期新阶段,“生存性问题”的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的压力凸显。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挑战。 一、新阶段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现实需求进入发展型社会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相关。因此,变革和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1. 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对国内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这些年来,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图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投资率持续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趋势明显,形成了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我国消费率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导致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不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由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预防性储蓄,减少了即期消费。据测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达到5810.7亿元。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消费率可以从51.9%提高到55.2%[1]。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社会政治是国家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实施进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以此来看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从社会福利的内容上看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都是公共政策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因为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就包括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也都是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说社会福利的事实是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的,公共管理是社会福利实现的桥梁。 二.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制定上看 要想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变成现实,必须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性的福利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并进行实施。而社会福利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此时经过一定的步骤把解决福利问题的办法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财政部门(财政性补贴)、劳动部门、工会的有关部门(管理职业福利)、民政部门(城镇住房公积金)、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以上部门都是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化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津贴等)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这一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doc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 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当今公共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的现实决定的。在多元主体下认清公共管理制度的现状,明确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困境,对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公共管理制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多元主体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落后的公共管理制度会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法则,会不断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楞楞框框,摒弃那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制度,不断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驱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健全民主制度,而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制度创新。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要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证实现依法治国、规范党政关系、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1.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不充分。由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公共权力的配置表现出单极化、单向性的特点。公共权力多为

国家垄断,国家与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划分不清晰。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组织逐渐兴起,但不管在运行机制还是组建模式方面,都是政府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政社界限模糊、运行模式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缺乏市场竞争的自主性。政府的行为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抉择,加之法律制度与民主化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竞争环境很不充分,多元利益与公共权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整合,一些社会组织的利益与公共事业的利益很可能发生矛盾,导致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数量庞大的职能性社会团体挤压了公共主体的竞争空间,也造成了主体竞争不充分。 2.政府与民众面临的困境。公共事业的决策者可能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公用事业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决策中没有社会的监督,就有可能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存在行政效率低、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这些情况就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出现新思路、新方法。而民众的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公共事务的管理有赖于民众的参与。但在公共事务的具体管理中,民众的参与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在经济上处于优势或者具有较强政治话语权的人或组织往往拒绝民众参与公共事业。 3.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措施。要实现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者要开拓思路,创新公共管理机制,逐渐形成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管公共事务的新局面,通过彼此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同时,管理者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共管理事务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政治学原理课堂讨论作业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学院文法学院 年级 14级公管 48班 任课教师石敦国 小组成员农云霞殷鑫谭立群 王玲玉徐芳芳 田秀娟李培秀 2014年12月15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不成熟逐渐走向了完善。现行的《公务员法》是中国公务员录用的依据,它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原则、范围、具体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中国公务员待遇的提升及工作稳定性及地位性,使得近年来报考人数不断增多,报考者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考试录用制度得以推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如:考试制度缺乏统一性,考试方法和内容缺乏科学性,考试录用过程中存在许多违反原则的行为等,既不利于社会稳定,浪费优秀人才资源,也将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失衡。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将“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改成了“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又制定下发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涵盖笔试、面试、体检、考核、监督等诸多环节的考录法规体系,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研究方法 我们小组主要采用参考文献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且结合在本课题领域中有较为突出借鉴意义的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创新点进行探究。 三、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报考资格设置不合理 我国大陆关于公务员考试录用方面现行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客观而言,我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科学管理的历史,也缺乏深入持久的法律或法治传统和理念,正是由于法的历史、法的传统、法的意识积淀较少,使详尽的法律建设始终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这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为明显的法律断层。所谓法律断层,正是在社会法治建设尚未成熟的阶段中,公共政策推行与相关立法的反差或不同步,并由于后者的滞后使前者的公共目的难以实现,具体就我国公务员制度而言,便是制度实施与配套立法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大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虽然有((国家公务员法》以及一些条例和法规作为公务员录用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大陆还缺乏相应的详细单项法律法规来保证《公务员法》及相关规定和条例具体实施。正是因为我国大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相关法律不健全,才加剧了报考资格中的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残疾歧视等屡屡发生,使得报考资格设置随意性大,无法保障报考的公平公正性。另一方面,关于公务员录用过程监督的法律法规空白和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公务员录用程序的法制化难以贯彻落实。 (二)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社会福利 职工福利

社会福利职工福利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能够给人们生活提供某种方便或带来某种实 惠的措施、政策或制度。 社会福利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由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如,教育、科学、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社会公共福利事业一般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或低费的服务。在免费提供服务时,这些设施的维持和发展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在以优惠价格提供服务时,则由消费者负担一部分费用,其余部分由国家负担。 第二,以某些人员为对象的特别的、专门性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包括民政部门为残废者、孤儿、生活无依靠的老人等具有特殊需要而又无力自理的人举办的福利院、教养院、敬老院等。以及由于突然性的传染病或其他灾害由政府拨付的救助款项也属于这一事业。 第三,主要由国家为照顾一定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对部分必要生活资料的需要所采取的福利性补贴措施。如对寒冷地区冬季取暖补贴,对住公房的居民给予房租补贴等等。这些福利性补贴措施随着生产的发展、条件的改变,会有所增

加、减少或取消。 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是指由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单位通过建立各种补贴制度和举办集体福利事业,以方便和改善职工生活,解决职工个人难以解决的生活困难,保证职工正常生活,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福利事业。 职工福利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社会福利的一般特点,但又区别于社会福利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职职工;它的任务主要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共同需要或特殊需要;它同直接生产过程有密切联系,但主要在职工的生活领域里发生作用;它主要是通过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上发生的困难,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来保证职工正常和有效地进行劳动。 职工福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①前提条件不同。社会保险的享受是以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为前提条件,职工福利的享受是以劳动为前提条件; ②享受目的不同。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职工福利的目的是在劳动者获得日常劳动报酬的基础上,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测试题》课程考试测验题答案(继续教育)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测试题判断题 1.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3.所有制度都可以归入到社会习惯。(×) 4.制度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5.制度是个体控制集体行动。(×) 6.所有制度都必须由权威机构强制实施。(×) 7.非正式制度依赖于内心的自律。(√ ) 8.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由正式制度来约束。(×) 9.非正式制度变迁可以是突变式也可以是渐进式。(×) 10.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依靠武力或习俗规则声明对土地的权利。(√ ) 11.土地权利的法律保护成本小于个人武力排他成本时,法律上的产权系统将建立。(√ ) 12.在缺乏既定技术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制度选择突破技术的限制。((√ ) 13.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14.制度绩效评价的基本准则是否达成制度设计目标。(√ ) 15.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革创新的源泉。(√ ) 16.制度变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 ) 17.强制性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和盈利性。(×) 18.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 19.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可以是突进方式,如农民起义。(√ ) 20.国家(或政府)需要推进强制性变迁。(√ ) 21.严格来讲,整体性的制度变迁是可能的。(×) 22.制度供给是国家基本功能之一。(√ ) 23.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24.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 ) 25.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留下了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化的后遗症。(√ )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D ) A 家庭; B 企业;C市场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 2、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 A、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3、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

制度性社会福利

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 刘继同 刘继同,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040)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在社会与福利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社会福利体系结构与政策框架主要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组成,中国社会福利体系与制度安排在历史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均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模式的独特性,又说明福利制度建设与政策框架设计任重道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尚有不小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福利状态;福利体系框架;福利结构变迁规律;福利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913.7 1文献标识码2 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6)03-0115-06 一、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与核心理论争议 中国社会福利现实状况四分五裂,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社会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基础性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1949年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发展走过曲折道路,取得辉煌成就。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福利安排处于典型的四分五裂状态“四分”是指社会福利体系基本按照城乡、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四大标准区分。换言之,城乡户籍制度、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成为划分不同福利类型的四大标准。“五裂”是指整个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相互分隔和松散、破碎的五大部分组成。1949年以来,独特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状况导致政府在1958年建立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应运而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社会福利制度。[1]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特征是条条块块相互交织。条条的福利待遇十分优厚,令人羡慕,块块的福利待遇明显落后。条条与块块、行业与系统福利待遇差别巨大。条块差别又集中反映为工作单位间的差别,不同性质、规模、行政级别、权力大小、资源多寡状况决定不同工作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的好坏[2] 。在微观层面上,个人特质和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个人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实际由民政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福利(含工青妇) 、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和住房服务五部分组成[3] 。这些福利分别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互不统属,相互分隔,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的基本成因之一是福利研究严重滞后,四分五裂社会福利状态的负面社会影响巨大,牵涉一系列基础性福利理论与政策议题。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

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 百科名片 社会福利的内容社会福利,包括由私人、企业、团体和国家举办 的各种福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各级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有关社会保险金者才能享有的福利,它的主要项目有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残废保险等。福利补贴。不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得到的补贴。 基本资料 【汉语拼音】fuli guojia zhidu 【中文词条】福利国家制度 【外文词条】welfare state system 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代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维护其统治地位,通过政府所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制度广泛流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称本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 具体资料 分类 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带有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如西欧某些国家实行的公费医疗、对中小学生在校免费供应午餐等;另一种是只给一

部分贫困者(包括部分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失业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救济性质的补贴。公共教育。包括普通义务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业馀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它对于培养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成和发展 社会福利的萌芽形式,即带有临时救济性质的社会福利的个别因素,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早已产生。“福利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19世纪末 期就开始流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在加紧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力图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国家实施某些社会福利来削弱工人运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曾导致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迫使一些国家进一步采取了若干社会福利措施。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各国政府所实施的社会福利,项目不多,范围较狭,并且主要是一些救济性措施,尚未形成一套体系。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 项目增多压力增大 近40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所实施的社会福利项目日 益增多,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范式的流变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范式的流变 ——兼评福利理论范式的变迁 金家厚 2012-12-23 18:27:05 来源:《理论界》(沈阳)2011年9期第41~44页 【内容提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观在适时地调整变化,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制度范式意义的几种不同的社会福利体制、福利政策、福利供给模式及相应的理论范式:“福利国家-政治经济”范式、“福利社会-道德经济”范式、“福利组合-混合经济”范式和“福利网络-社会经济”范式。每一种范式都是社会福利制度历史演进的表征,其制度建构、认同乃至制度危机与创新的过程,体现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变革的轨迹,也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自觉、反思和批判的过程。 【关键词】西方/范式/理论/社会福利制度 【英文标题】Evolution in West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Paradigm: Concurrently Discuss on the Transition in Welfare Theoretical Paradigm 【作者简介】金家厚(1966-),男,安徽六安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三部门与社会福利制度,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 1)09-0041-04 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福利所做的各种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性安排,[1]包括福利体制、福利政策及福利供给模式。因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影响,西方国家人们的社会福利观在适

瑞典公共养老基金管理制度创新及其启示

瑞典公共养老基金管理制度创新及其启示 一、引言 瑞典养老金制度由公共养老金制度、职业养老金制度和私人养老金制度所组成。1999年前,公共养老金制度由基本养老金(FP: Folkspension)和补充养老金(ATP: Allm?na Till?gspension)所构成,基本养老金与补充养老金制度均实行确定给付制DB。1999年改革后,公共养老金制度由国家保证养老金(guaranteed pension)和收入关联养老金所构成,收入关联养老金包括名义账户收入型养老金income pension(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NDC)和强制性的个人账户纳费型养老金premium pension(financial defined contribution: FDC)。收入关联养老金为公共养老金的主要来源,其纳费比率为工资收入的18.5%,其中16%以税收形式进入收入养老金的现收现付账户,2.5%的费率划入养老基金的个人账户。名义账户NDC制度再分配功能一般只存在代际间,代际内的再分配功能弱小,以政府税收为资金来源的国家保证养老金为中低收入的退休者提供基本保障。即在收入基数小于1.26时,享受100%的国家保险养老金给付,当收入基数在1.26至3.07间时,可享受一个递减比例的保证养老金给付,当收入基数大于3.07时,则不能享受国家最低保证养老金给付。1[1] 二、瑞典的公共养老基金---名义账户制养老基金投资管理 瑞典名义账户缓冲基金在2001年底有5500亿克朗,占当年GDP的25%,相当于瑞典四年的养老金给付额。从2001年开始,由政府设立的四大国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 AP1—AP4)对名义账户养老基金进行管理,每个养老基金公司从瑞典国债委员会等额分到1340亿克朗(2000年底前这笔临时基金由瑞典国债委员会进行托管)。 1、国民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性质与构架 AF基金是1960年瑞典补充养老保险计划ATP引入的结果,基金设立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储蓄,建立养老保险储备或缓冲基金以应对公共养老金计划发生赤字。AP基金组织的职责在社会保障法中有明确规定,该基金组织是一个政府机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该组织直接对国民社会保险委员会(national social insurance board)负责。AP基金设立董事会(一般为8人),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指定,董事会成员对养老金经营与投资负责。董事会下设投资部、资产战略配置部和经营与风险控制部。 2、国民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 瑞典AP1—AP4基金的投资规则,自2001年1月1日生效。至少30%的基金资产必须投资于低信用风险和低流动性风险的固定收入债券,基金资产准予15%的部分暴露于外币资产,该比率每年可提高5%直至40%,投资于发行者(包括集团发行)的基金资产不超过10%,持有瑞典上市公司股票不超过该股票市场价值的2%,持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超过其普通股的10%。投入非上市证券的基金资产不超过5%,这类投资必须间接地通过风险资本公司或相近渠道进行。至少10%基金资产必须由外部的基金经理进行管理。2001-2003年养老基金 1[1]Thomas Paster : The Politics of Pension Reform in Sweden from 1984 to 2001, Chapter VI : The New Pension System

世界各国社会福利制度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但他们早就做到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连教材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学生读大学,食宿都由政府“垫资”。学生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半后开始在10年内还清政府“垫资”(4年约合8000元人民币),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国家不向学生索要这笔费用。 埃塞俄比亚还对穷人实行免费医疗,拿着“贫民证”就可以在村镇诊所享受免费医疗。 十二、俄罗斯:全民公费医疗,教育全免费 至今,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是历史罪人,他导致了强大苏联的解体,他让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他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失去尊严。。。。。。看了俄罗斯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部分人不知作何感想? 医疗 据2000年卫生部统计,现在我国老百姓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79元,住院需花费2891元。其中药费所占比例超过了50%。而199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是:病人在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接受门诊或急诊服务,平均每人每次花费不到70元,住院费用约为2600元。药价虚高,药品的流通成本太高为广大医患人员诟病。我国的公费医疗仅对公职人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而言,其他人员没有医疗保障。俄罗斯实行的是全民公费医疗,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一律公费医疗。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除了药费不免其他都免。所有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得了病,就给你治。 教育 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5万元至10万元。义务教育收费年年见涨,乱收费屡禁不止,教育行业已跻身“暴利行业”之一了。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教育费是不得不出,却又负担沉重的一笔费用。俄罗斯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由学校无偿提供,所有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 住房 据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1至11月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45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而近几年中国的住房价格相信已经不需要本博在此多费周章了!而俄罗斯以前住房根本不收费,住房改革后,把公有住宅转给私人,政府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部分无偿转让,18平方米以上部分只收很少的钱,自来水、热水(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不收费,连水表都不装,天然气和电的收费也极低,对居民来说根本就不是开支。甚至连物业管理都是免费的,为减少财政开支,俄政府计划对物业实行有偿管理,这项计划几乎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改革创新

试论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改革创新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管理领域,有效的弥补了政府能力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并从体制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即管理观念的更新、财务制度的改革、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以期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整体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探索公共事业管理改革进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整体目标和改革模式,正如学者成思危教授所言,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 的做法,但连“河”的对岸在哪都还不大清楚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因此,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选择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将是新一轮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作为一种自治体制,它的产生和出现是具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将社会的公共需求完全交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客观地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而政府行为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反应速度慢,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缺乏保证,成本高且效率低,即一方面难以提供人们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过重的政府财政又使社会不堪重负。再加上公务人员追逐权力、地位和利益的主观需求,更使得政府机构的膨胀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疾而在传统社会治理思路指导下的行政改革,总也逃脱不掉政府机构“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要想有效的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和政府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必须跳出公共需求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组织方式。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下,一种崭新的社会自治管理体制,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应运而生。这些公共事业组织的出现,弥补了政府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分担了原来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必然要求或迫使政府更多的放权和授权,使得政府在某些方面从原来的管理和控制转变为服务和协调,由原来居高临下的领导变为双方合作。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加之刚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进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缺少加强民间公共事业的管理

浅谈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和管理体制创新

前言: 在计划经济影响下,我国公共事业长期处于垄断状态,外部缺乏竞争压力,内部缺乏发展动力,企业无法形成市场化经营的竞争态势,适应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公共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进行创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想扫清这些障碍,重新理顺改革思路,不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更要从理论深度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在计划经济影响下,我国公共事业长期处于垄断状态,外部缺乏竞争压力,内部缺乏发展动力,企业无法形成市场化经营的竞争态势,适应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公共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主要内容: 一、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1、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注入了大量资金,使公共事业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公共事业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建设、供水、供气、供热、市政设施、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本文选取部分代表性指标,起发展状况见表1。 从表1可看出:1990-2008年,我国公共事业各项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集中供热面积从1990年2.1亿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34.9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16.9%;年末公共交通运营数由1990年6.2万辆发展到2008年37.2万辆,年均增长率达10.5%;天然气供应量由1990年64.2亿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368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10.2%。此外,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实有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年均增长均达到9%以上。

什么是公共福利

---------------------------------------------------------------范文最新推荐------------------------------------------------------ 什么是公共福利 公共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项目,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基本需要而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公共福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康乐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都属于公共福利。 本文由屋檐人家-文章资源站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     近年来,梨林镇卫生院党支部始终把支部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发挥院内每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提高班子整体素质为立足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努力塑造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团结拼搏,努力奋进,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阵地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近年来,梨林镇卫生院党支部积极响应镇党委号召,按照“三级联创”的要求建设党员活动室,并加大投入力 1 / 6

度,提高建设标准,真正使党员活动室成为全院的“党员之家”。一是在“五有”的基础上,建立高标准、高规格、内容齐全的党建版面,达到了镇党委的“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统一内容、统一规格”的五统一标准。建立完善了各种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党员电教科化工程。先后投资3000多元,对党员活动室的电教设备进行更换,购置了电视机、vcd等电教设备,购买党员电教光盘40余盘,设专人保管、专人播放。采取播放党员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实用技术等形式,极大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实践“xxxx”,开展服务活动     ~年,“非典”疫情肆虐的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搞好“非典”防治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导的责任重于泰山”。面对“非典”疫情,我院党支部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临危授命,发扬了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始终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坚守岗位,从容面对。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卫生局党组及镇党委政府部署和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给辖区各村发放中药、口罩、体温表和消毒剂等防护用品,迅速成立了预防“非典”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每天及时了解每位职工的健康状况,做到了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确保辖区无疫情发生。不仅如此,我院党支部还组织党员深入到离退休老同志的家里,为他们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