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细胞工程学: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新的应用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科学.

2.外植体:是指用于离体培养的活的植物组织,器官等材料.

3.细胞同步化:是指同一悬浮培养体系的所有细胞都同时通过细胞周期的某一特定时期.

4.生物反应器:是指由于高等生物细胞批量化培养的装置及其相应的控制系统.

5.微繁:离体无性繁殖是在人工控制无菌条件下,使植物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的技术,是一种微型操作过程,有时称之为微繁.

6.早熟萌发:幼胚接种后,离体胚不继续胚性生长,而是在培养基上萌发成幼苗,通常称之为早熟萌发.

7.对称融合:两个完整的细胞质体融合.

8.非对称融合:利用物理或法学方法使其亲本的核或细胞质失活后再进一步融合.

9:体细胞杂交:指两个离体细胞通过一定的诱导技术使质膜接触而融合在一起随后导致两个细胞核融合在一起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只除细胞壁后的原生质体融合.

10.人工种子:具有良好发育的体细胞胚并能发育成正常完整植株;具有人工胚乳可提供种胚发育的营养;具有能起到保护作用的人工种皮。类型:裸露的或休眠的繁殖体;人工种皮包被的繁殖体;水凝胶包被的繁殖体。人工种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证人工胚乳的各种成分不易流失,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持繁殖体生理活性;具有一定的坚硬度,以加强人工种子的耐储运性和适于机械化操作;无毒无害,能保证繁殖体顺利穿透发芽;配制简单易行,成本低。

11.体细胞无性系:Larkin和Scoworoft(1989)提出把任何形式的细胞培养所形成的植株统称为细胞无性系.

1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所具有的产生完整植株的能力,称之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3:脱分化:离体培养条件下,使一个已经分化的细胞恢复到原始无分化状态的过程就是细胞脱分化.

14:器官发生:植物的离体器官发生是指在培养条件下的组织或细胞团(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的过程.

15:细胞悬浮培养:是指将单个游离的细胞或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16.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后的细胞,是一个被质膜包裹的裸露细胞.

17.干细胞: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机体在发展适应过程中为补充不足,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称之为干细胞.

18.胚性细胞:分化程度不高,具备发育为胚胎或植株的全能性细胞.

19.体细胞胚:离体条件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但经过胚胎发育过程所形成的胚的类似物,统称为体细胞胚.

,4-D:2,4-二氯苯氧乙酸,生长素的一种,启动愈伤组织形成.

:玉米素,分裂素的一种,为天然物.

:异戊烯腺嘌呤,诱导木本植物芽的萌动,诱导离体细胞增殖不定芽.

:6-苄基氨基嘌呤

:水解酪蛋白,成分:水解氨基酸,后期发生体胚诱导.

:水解乳蛋白,(诱导愈伤)

:赤霉素,可促进细胞的伸展和茎叶的伸长,长日照植物提前开花,促进果实发育,诱导单性生殖,并且在禾谷类种子萌发中起作用.

:烟酸或N ick酸,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胚胎发育,高浓度具有抑制,常用量为L.

:对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聚乙二醇,用于诱导体细胞融合.

:二甲基亚枫,冻剂.

:荧光素双醋酸酯盐,活体染色,荧光素在原生质中呈G光.

32非胚性细胞:高度分化或特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和再分化的能力,即使在培养的条件下也不能发育成植株。33遗传稳定性:离体培养的细胞学基础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DNA半保留复制和染色体的均等分裂机制,从理论上保证离体培养物在一定情况下的遗传稳定性。

1.体细胞工程的核酸技术是无菌操作

2.细胞全能性通过细胞周期,细胞脱分化和细胞再分化实现的用于组培中菌体芽的萌动和伸长

4.肌醇用量在维生素最高,一般为100MG/L,对细胞形成和愈伤组织增殖有作用

5.培养基中常用来解除毒害的是活性碳

6.用HCL,KOH调节培养基的碳酸度

7.培养基中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有机菌,方可用与体细胞胚的培养8.细胞工程实验包括准备室,接种室,培养室

9.可利用细胞工程的遗传性可以进行植物的快速繁殖,补充植物种质资源和生产有用化合物,利用其变异性,我们还可进行体细胞杂交

10.根据在培养中所取的外植物体的部位不同,植物胚胎培养包括胚培养,胚乳培养,胚曩培养,子房培养

11.一个成功的悬浮装置,必须满足三大条件,悬浮物分散性很好,细胞团狭小,均一性好,细胞形状和细胞团大小大致相同

12.常用植物反应器有搅拌式,气生式.固定式反应器

13.原生质体分离常用酶

14.同种细胞核,异种细胞质或共质体具有一个亲本的细胞和两个亲本的细胞分离是利用比里原理

15.铬酸洗液是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配制而成.

年,haberlang提出细胞全能性.

17.细胞脱分化的特点是液泡蛋白体出现和质体消失.

18.器官发生所经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第二阶段:生长中心形成,第三阶段:器官原基形成. 19.辐射能较大的射线,诱导材料器官组织,较小的射线诱导细胞.

20.花药培养属器官培养,花粉培养属细胞培养范畴.

21.在培养基中加入秋水仙素,可使单细胞变成二倍体,具体方法有(1)花药离体培养(2)培养植株系用秋水仙素处理,或在花粉细胞形成前的小孢子母细胞,可用秋水仙素处理.

22.胚乳培养的目的是获得三倍体.

23.适合建立悬浮液的愈伤组织应是松散,生长快,其外观一般是色泽鲜艳,乳白色或淡黄色,呈细小颗粒状,疏松易碎.

24.细胞同步化是指悬浮培养的细胞都同时通过某一特定时期,当细胞处于饥饿时通常获得G1,G2期的细胞同步化,当细胞处于N饥饿时,则获得G1期的细胞同步化.

25.成批培养是指在一个培养体积中,接种细胞和添加培养基后,中途不添加培养基也不更换培养基的方法.

1.激素在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共有五种激

素,AUX,CTK,GA,ETH,ABA在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1)AUX:包括IAA,IBA,2,4-D,NAA等,作用:促进离体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或者诱导试管苗生根.IAA/IBA是生根剂的主要成分.(2)CTK:包括KT,BA,ZT,2-ip等,作用:参与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打破芽的休眠,打破顶端优势,推迟叶片老化,增加酶活性,促进物质运输,提高机体通透性,离体培养时诱导离体培养的芽形成丛生芽,诱导离体组织的细胞增殖,并再生不定芽.其中,ZT为天然形成,2-ip为诱导木本植物再生芽.(3)GA:40多种,常用GA3,作用:促进细胞的伸展和茎叶的伸长,长日照植物提前开花,促进果实发育,诱导单性结实,并且在禾谷类种子萌发中起作用.(4)ETH:PH类与Eth竞争前体,作用;加速果实成熟和老化,对组织的生长,胚

胎发生和芽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如何抑制:降低蔗糖浓度或者用葡萄糖代替,加入5-15ml/L的AgNo3可抑制培养物形成乙烯.(5)ABA:在研究桦树芽的休眠和棉花叶的脱落中发现.作用:促进芽和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和促进某些短日照植物开花,可用于抑制胚胎过早萌发,使胚胎形成形态正常的植株.

2.影响体细胞遗传与变异的因素.影响体细胞遗传与变异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A.外植株:1外植株的来源:1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园2人工控制温度下的植物3无菌室内植物园 2外植株取材:取材部位的树龄,一般以繁殖器官作为外植体3外植体的灭菌过程。

B.激素:(1)生长素:促进离体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促进生根(2)分裂素:促进离体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再生不定芽(3)青霉素:促进叶伸长和伸展,促进果实发育单性繁殖(4)乙烯:促进器官老化脱落(5)脱落酸:促进芽和种进入休眠状态,打破胚胎过早萌发.

C.渗透压:渗透压高低也影响体细胞遗传和变异,低渗较高渗都会产生变异.

D.继代次数:一般说来,继代次数越多,则产生的变异的可能性越高

3.体细胞胚的结构和发育特点A .体细胞胚的结构特点.1)与器官发生比较:体细胞胚具独立性,器官发生不具独立性别体细胞胚呈V型维管束,器官发生V型维管束不完整(2)与合子胚比较:一般没有真正的胚柄,只有类似胚柄的结构调整子叶常不规范化体积明显小于合子胚,在一些贮藏物质的含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体细胞胚不能有明显的脱水干燥过程.没有明显的休眠期,一般在心形期以后的各个阶段均可直接发育成小植株(早熟萌发)

B.体细胞胚的发育特点(1)体细胞是离体培养的产物,只限于离体培养范围使用,以区别于无融合繁殖胚(2)体细胞胚起源于非合子细胞,以区别于合子胚(3)体细胞胚经过了胚胎发育过程,以区别于离体培养中器官发生的过程(4)类似于植物合子胚的发育,胚胎细胞发生--早期胚发生--球形胚形成--完整胚结构形成(5)类似于动物胚早期的发育.

4.植物脱病毒技术的基本原理.A.茎尖脱毒基本原理:(1)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能量竞争,传导抑制,激素抑制,酶抑制,抑制因子.能量竞争:病毒和植物细胞分裂因DNA

合成均匀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分生组织本身细胞活跃,其DNA合成是自我提供能量自我复制,而病毒核酸的合成需植物提供能量来自我复制,因而得不到足够能量,从而就抑制了病毒核酸合成.传导抑制:病毒在植物体内传播是通过维管束实现的,但在分生组织中,维管束还不完全,从而抑制了病毒向分生组织的传导.激素一直:在分生组织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水平都很高,因而阻滞了病毒的侵入或者抑制病毒的合成.酶缺乏:1969年, Stace-smith提出,可能病毒的合成需要的酶分子在分生组织中缺乏或还没建立,因而病毒无法在分生组织中复制.抑制因子:1976年,Matin-tangcey等提出了抑制因子假说,认为在分生组织中存在某种抑制因子

B.高温和低温脱毒技术原理:分裂和病毒繁殖互相存在竞争,在激烈分裂的细胞中正常核蛋白的合成占优势,而在细胞伸长期间病毒核蛋白合成占优势,加速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够获得无病毒植株

C.微体嫁接离体培养脱毒法:方法原理见<1> 5.什么是玻璃化冻存方法答:A,玻璃化是指液体转变为非晶体的固化过程。B,使溶液玻璃化有两条途径:一是极大地提高冷却速率,二是增加溶液浓度,(当抗冷冻剂,如甘油,KMSO,丙二醇等浓度为40~60%W/V)时易形成玻璃态。C,玻璃化法:是将生物材料经极高的玻璃化液体,快速脱水后直接投入液氨,发生重排,不形成水晶,也不产生结构和体积的变化,因而不会对材料造成伤害,终止保存,复温时要快速化冻,防止去玻璃化发生,材料能安全度过冷却和化冷两个关口,就可以保证冻存的成功D,包埋玻璃化法:是包埋脱水法和玻璃化法的结合,保存材料用藻酸钙处理包埋,然后经蔗糖浓度梯度脱水和玻璃化溶液处理后直接侵入液氮保存,其材料存活率要比用包埋-脱水法要高,可能是用藻酸钙包埋后,减轻了玻璃化溶液瓣毒性。

5.什么是原生质体培养(方法)(1)液体浅层培养(2)固体平板培养(3)液体—固体两层培养(4)琼脂糖培养(5)微滴培养(6)滋养培养

6.植物单细胞培养有哪些方法答:A,细胞平板培养:指一定密度的悬浮细胞接种到薄层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技术。特点:是优良细胞株选择常用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看护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置一块活跃生长的愈伤组织,再在愈伤组织上放一小片滤纸,待滤纸湿润后将细胞接种于滤纸上,当培养基上长出微小细胞团后,将其直接转移至琼脂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特点:简便。C,微室培养:是由Jones于1960年设计的,它可对单细胞活体连续观察,这一方法也可同样用于原生质体培养。D,双层滤纸植板培养:Harch(1980)将平板培养与饲养层培养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双层滤纸植物培养方法。E,悬浮培养,(1)浅层培养:培养植物材料部分裸露于液体培养基表面,采用静止培养的方式,适用于各种器官组织的培养。(2),深层培养:将培养植物材料没入液体培养基,采用振荡培养方式,适用于愈伤组织,单细胞的增殖。特点:提供结构均匀的细胞,即同步分裂细胞。

7.植物离休快繁殖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A:茎尖培养进行快速繁殖:茎尖外植体大小取决于试验的目的,如果为了得到脱病毒植株,必须选择只带1~2个叶原基的生长点,如果原植物不带病毒,可进行幼芽培养,需要加入某些激素,包括浓度较低的生长素和赤霉素,调节温湿度,PH值,无光条件。B:腋芽增殖:培养方法简单,能高度保持遗传稳定性,被长期继代繁殖,这一繁殖方式一般不需要添加外源激素,要一定控制浓度,以防止产生愈伤组织。C:不定芽增殖:从现存的芽以外的任何器官组织,通过器官发生重新构成的芽称为不定芽。特点:繁殖系数高,遗传稳定性较好,但继代次数有限。D:愈伤组织增殖:所有的植物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均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分化可获得小植株,一切通过其他方法不能增殖的,均可用愈伤组织增殖。E:原球茎型:兰属植物特有的器官发生方式。

8.快速冻存中直接快速的两步法:第一步:降温并转移温度,样品在添加冷冻保护剂后,用手控速率的降温设施(程序降温仪),以某个速率(一般在每分钟降0。1—2。5度之间),将样品降温至转移温度(一般为-4度—-7度)。第二步:将处于转移温度下的样品投入液氮中储存

10.干细胞分化模式: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11.茎端分生组织的构成:原套:外面的两层细胞下。T2组成的结构,垂周分裂。T1成为器官的表皮组织,T2成为皮下组织以及花粉粒和胚珠的是生殖细胞.原体:原套下面的分生组织和中央部分。多层细胞组成,多个方向分裂。发育成茎的皮层。和微观系统以及花器官和叶的最里层细胞.分生组织中央区:原套和原体的中央部分,由有丝分裂不旺盛的一团细胞组成.分生组织周围区:分裂速度较快的细胞组成产生器官原茎

14.什么是花药看护培养这一方法是SHARP在1972年在番茄花粉中培养创造的,其具体方法是:取适宜发育时期的蕾消毒,取出花药,接上述介绍的方法分离小孢子,将小孢子的细胞密度调整到含10个细胞的密度,在配好的半固体培养基上放几个(4个)完整花药,再在花药上平放灭菌的滤纸片上,去(10个细胞)花粉悬乎液接种于滤纸片上,将接

种的花粉悬液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可长成绿色细胞团)。

15.如何进行单倍体植株的二倍体单倍体植物只有一套脸色体,减数分裂无法形成正常的配于,无法继代,对单倍体植物脸色体加倍,使其成为可育的二倍体。

继代加倍,创伤性加倍,化学渗透法.小苗浸泡伐:将小苗

从试管中取出,在无菌条件下,用秋水仙素直接浸泡。生长处理:涂抹顶端分生组织和次分生组织,处理顶芽和腋芽诱导分生组织细胞脸色体加倍。培养基加倍:在培养基中加秋水仙素。

16.原生质体培养发育再生.(1)细胞壁的再生:原生质体培养数小时后开始再生新的细胞壁,一至数天可形成完整的细胞

壁.(2)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般的原生质体培养2-7天后开始第一次分裂,但开始第一次分裂的时间随植物种类,分离原生质体材料,原生质体质量,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而异,用幼苗的下胚轴和子叶的幼根,悬浮培养的细胞,未成熟的种子的子叶等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一般比叶肉分离的原生质体容易诱导分裂,第一次分裂出现时间较快.(3)愈伤组织出现,(4)植株再生.法诱导融合.分子量为1500-2000的聚乙二醇为融合剂.(1)诱导融合的特点:优点是融合成本低,勿需特殊设备,融合产生的异样率较高,融合过程不受物种限制,其缺点是融合过程繁

琐,REG对细胞可能有害.(2)PEG作用机理:Kao等认为PEG分子

具有轻微的负极性,可以与有正极性基团的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形成H键,从而在原生质体之间形成分子桥,使原生质体发生粘连而使原生质体融合.(3)融合液: 8-10ml,KH2pO4 PH=, 甘露醇诱导液:融合液+PEG 20-45%,稀释液;A液

(g/100ml)PH B液(g/100ml)PH 葡萄糖甘氨酸

NaOH .(R)+融合液+(P2)(混合静止一分钟)-->RP2(PEG)-->融合(稀释液)-->稀释(加培养基)-->洗涤-->培养-->选择.

18.细胞生活力和存活力的测定.(1)再培养:观察细胞的增生数量,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增长情况,大小和数量的变化,新植株的分化.(2)FDA:观察活的细胞数目%FDA染料(3)TTC法:(氯化三苯四氮唑)显示细胞脱氢酶活性,在酶的作用下,TTC还原成一种

红色物质.

19.细胞全能性的实现条件.生命周期(A循环):表示以孢子体和配子体的世代交替来实现细胞全能性.细胞周期(B循环):表示细胞所决定的核质周期。由于核质相互作用,DNA复制,转录mRNA并翻译为蛋白质,细胞全能性得以形成和保持。组织培养周期(C循环):表示器官、组织和细胞与供体失去联系。在无菌条件下,依靠完全人工合成培养基,在异养条件下,通过细胞脱分化、分裂、再分化实现全能性。

20.器官发生:培养条件下的组织或细胞团(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等器官的过程。器官发生过程:经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外植体经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生长中心”形成;器官原基及器官形成. 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外植体中已存在器官原基,进一步培养即形成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而是再生植株;外植体某些部位的细胞在重新分裂后直接形成分生细胞团,然后由分生细胞团形成器官原基。

综合

1美洲悬铃木是重要速生树种,试通过两步法,选择合适培养基,通过不定芽增殖方式(器官发生),实现植株再生。(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幼嫩组织。(2),两步法设计不定芽诱导培养基。(3)通过两步法设计生根培养基,降渗,降低分裂素浓度,合理使用生长素。答:(1),取茎尖分生组织,低温预处理,灭菌。(2)一,MS+L,L,L,L,L(梯度加入)+L+蔗糖30mg/L,选出最适BA浓度。二,MS+BA2mg/L,加L,L,L,L,L+蔗糖30g/L,取最适浓度。设浓度的BA与IAA是两步法中最优选择。三,1/2MS+L+L,1mg/L,L,L,L+蔗糖30g/L,取最优浓度。设条件下浓度为生根最适浓度(两步法优选出)

2.任选一培养技术叙述并从图示的方法阐述从外植体到再生植株的完整实验过程:(并注明各阶段培养茎)

答:应用培养并体胚发生技术从外植体发生完整植株.(具体过程见下)。主要激素选择:2,4-D:<1>取外植体(未成熟的胚,种子,下胚轴,子叶,雄花序均行)<2>低温预处理,灭菌,消毒,作无菌处理<3>接种:取未成熟胚,先去种皮<4>诱导愈伤组织:1/2MS+

2~5MG/L+LH500mg/L+蔗糖30G/L ,PH= 黑暗或光照(16h).散射光 25度培养<5>调整:降低分裂速度,增加细胞质量:MS+2,4-D L+蔗糖40-90g/L,光照<6>体胚发生:1.激素:提高CTK用量,或用

2T,2K(ABA,6A):MS+NAAIAA l+l+CH200mg/L+蔗糖40g/L 2.提高渗透压后,基本培养基,蔗糖,肌醇(针叶树),PEG. 3.活性炭 <7>

成熟及萌发:基本培养基:(调整渗透压,调整大量元素)[ABA]:防止早熟萌发,降低蔗糖浓度有利于体细胞胚的进步萌发

现代生物技术特征多学科性、商业性、规模化

细胞工程: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新的有用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细胞工程实验室基本要求

准备室要求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

接种室进行无菌操作,要求封闭性好,干燥清洁,能较长时间保持无菌,防止空气对流。

培养室是对离体材料控制培养,要求能控制光照和温度,防止微生物感染,保持干燥和清洁。

基本设备:天平、冰箱、酸度计、纯水器

灭菌设备:活性成分过滤灭菌、玻璃器皿灭菌、培养基灭菌、接种工具随时消毒

无菌操作设备:净化工作台、接种箱

培养设备培养架、培养箱、摇床、生物反应器

其它设备:空调、显微镜

辅助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清洁明亮,使各种光学仪器不受潮湿和灰尘污染)、摄影室和暗室、生化分析室

培养基组成:

无机盐类: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有机化合物:糖类、维生素、肌醇、腺嘌呤、氨基酸

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水:不同实验要求不同级别的纯化水

其它附加成分:琼脂、活性碳、附加复合成分。

无机盐中大量元素母液按照培养基配方的用量,把各种化合物扩大10倍,用感量为0.01g的扭力天平,分别用50mL烧杯称量,用蒸馏水溶解,可稍微加热,溶解后在1000mL量筒中混合定容于1000mL蒸馏水中。

微量元素母液,按培养基配方用量的100倍,用感量为

0.0001g电光分析天平,分别用50mL烧杯称量,用蒸馏水溶解。溶解后混合定容与100mL容量瓶中保存于冰箱中备用。铁盐并不都需要配制母液。

外植体取材:根据培养需求选择植物部位,多年生植物注意树龄和季节,在不影响培养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自然繁殖器官作外植体。

脱分化:失去已分化细胞的典型特征,或消除了细胞分工,使之回复到分生组织状态,或胚性细胞状态,即细胞脱分化。

生长素:NAA萘乙酸,IAA吲哚乙酸(植物体内生长和细胞分裂越旺盛的生长点含量越多),IBA吲哚丁酸,2,4-D:2,4-二氯苯氧乙酸

生长素作用:促进离体细胞分裂,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或者诱导试管苗生根。

IBA作用:诱导试管芽和离体组织生根。

细胞分裂素:KT激动素、BA:6-卞基嘌呤

ZT 玉米素,ZIP:2-异戊烯基腺嘌呤

细胞分裂素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终止种子和芽的休眠,打破顶端优势,推迟叶片的老化,增加酶活性,促进物质运输,提高机体抗逆性,离体培养时诱导离体培养的芽形成丛生芽,诱导离体组织细胞增殖,再生不定芽。

GA赤霉素作用:促进细胞的伸展和茎叶的伸长,长日照植物提前开花,促进果实发育,诱导单性生殖,在禾谷类种子萌发中起作用

ABA脱落酸作用:促使芽和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和促进某些短日照植物开花,

乙烯:加速果实成熟和组织老化,对组织的生长、胚胎发生或芽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

再分化:脱分化之后的分生细胞(愈伤组织)在离体条件培养下,重新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的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完整职务体的过程。

体胚发生:离体培养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但经过了胚胎发育过程,形成胚的类化物的过程。

体胚发生过程:

体细胞胚从外植体上直接发生;

间接发生:经过愈伤组织的体胚形成,经过悬浮细胞的体胚的形成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愈伤组织胚性化→球形胚形成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胚性细胞团→球形胚形成→成熟子叶胚

器官发生:培养条件下的组织或细胞团(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等器官的过程。

器官发生过程:

经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外植体经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生长中心”形成;器官原基及器官形成

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外植体中已存在器官原基,进一步培养即形成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而是再生植株;外植体某些部位的细胞在重新分裂后直接形成分生细胞团,然后由分生细胞团形成器官原基。

遗传稳定性:离体培养的细胞学基础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DNA半保留复制和染色体的均等分裂机制,从理论上保证离体培养物在一定情况下的遗传稳定性。

体细胞变异:本质上来说是细胞对环境压力的应答机制的调整,实现这一机制调整的始发点是放弃自然条件下的细胞学控制程序,重建新的细胞学控制程序。

诱变方法: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移码诱变、转座子插入诱变

物理射线方法:X-ray、Y-ray、快中子、紫外线

化学诱变剂:EO环氧乙烷,EI乙烯甲胺,

EES乙基磺酸乙酯,EMS甲基磺酸乙酯,

DES硫酸二乙酯

胚胎培养包括:胚培养、胚珠培养、胚乳培养、试管受精

胚培养:成熟胚:将受精后的果实和种子,用药剂进行表面灭菌,然后在无菌操作台上,剥出种胚接种于预先配制好的培养基上,使裸露的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物体。

幼胚:将授粉后的子房剥出用药剂进行表面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胚珠进行预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胚从胚珠中剥出,接着培养裸露的胚,使其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物体。

胚乳培养:取有胚乳的果实或种子,进行表面灭菌,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剥离胚乳接种培养。培养时有带胚培养和不带胚培养两种方式。带胚培养胚乳组织容易成功,不带胚成功率低。

胚珠培养和试管培养:将胚珠从子房中剥离出来培养,将花粉授在胚珠的珠孔端,可以实现双受精,获得健康的种子。将带胎座的胚珠进行培养,胚珠更容易成活。

细胞培养:将单个游离细胞或小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无病毒植物鉴定:血清鉴定法;指示植物鉴定法(摩擦接种法、嫁接法);电子显微镜鉴定法

脱病毒方法:茎尖培养、高温低温脱毒法、微体嫁接离体培养脱毒法、珠心组织胚培养脱毒法、化学处理脱毒技术、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圆盘培养脱毒法

单倍体育种:将具有单倍染色体的单倍体植物,经人工染色体加倍,使其成为纯合二倍体。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直接繁育成新品种,或选出具有单一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杂交育种的原始材料,称之为单倍体育种。

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

愈伤组织诱导:要求松散性好,增值快,再生能力强,其外观一般是色泽鲜艳的乳白或淡黄色。

适宜的外植体:幼胚、胚轴、子叶

适宜的培养基:较高浓度激素浓度,必要的附加物质(水解酪蛋白、水解乳蛋白、天冬酰胺)

悬浮系的建立与培养:callus(10mL medium 1g)→150-250 flask(120rpm culture transfer 1 time/3d)→centrifuge

isdation(80rpm)→subculture

增加培养细胞与培养液的接触面,改善营养供应;在震荡条件下,可避免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在局部积累而对细胞产生毒害;振荡培养可以适当改善气体的交换。

与固体培养优点:悬浮培养物分散性好,细胞团较小,实际中很少有完全由单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培养系;均一性好,细胞形状和细胞团大小大致相同,悬浮系外观为大小均一的小颗粒,培养基清澈透亮,细胞色泽呈鲜艳的乳白或淡黄色;细胞生长迅速,悬浮细胞的生长量一般2-3天,甚至更短时间便可增加一倍。

悬浮细胞的生长动态: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数变化,或细胞重量变化,即可构成该培养体系的基本参数。

影响悬浮细胞生长的因素:起始悬浮细胞生长的因素,接种细胞密度,培养条件,继代周期。

悬浮细胞同步化:是指同一悬浮培养体系的所有细胞都同时通过细胞周期的某一特定时刻。

植物细胞在悬浮培养中的游离性较差。有饥饿法,抑制剂法,分选法,低温处理,筛选法

悬浮培养法: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按照一定的细胞浓度,悬浮在液体中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分为浅层培养和深层培养。

悬浮培养特点:能大量提供均匀的植物细胞,也就是同步分裂的细胞;细胞增殖速度快,适应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特殊的设备,如大型摇床、转床、连续培养装置、倒置式显微镜等,成本较高。

离体受精:从花粉萌发到受精形成种子,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形成的整个过程,均在试管内完成,称离体受精。

平板培养法:将制备好的蛋细胞悬浮液,按照一定的细胞密度,接种在1mm厚的薄层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特点:是优良单细胞株选择常用的方法,使突变体筛选中不可少的培养方法;在显微镜下可对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团的增殖进行跟踪观察。

看护培养法:有些植物细胞单离出来,不仅不能分裂、增殖,还可能死亡,用一块愈伤组织来哺育单细胞从而使其正常分裂、增殖的方法。特点:方法简便,但不能在显微镜下跟踪观察。

微室培养:人工制造一个小室,将单细胞培养在小室中的少量培养基上,使其分裂增殖形成细胞团的方法。

特点:能在显微镜下追踪观察单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细胞团的全过程;培养基少,营养和水分难以保持,pH值变动范围大,培养细胞仅能短期分裂。

生物反应器:由于高等生物细胞批量化培养的装置及其相应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宜的氧传递,良好的流动性,较低的剪切力。种类: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根据植物细胞特性在微生物发酵罐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需要改进的地方:、搅拌装置改叶轮式为螺旋式,增加加液装置,通气装置,取样口。转动的中轴往往是使培养物污染的地方。

气动式反应器:搅拌不均匀

固定化反应器:可以较容易的控制培养系统的理化环境,从而可以研究特定的代谢途径,便于调节,有利于次生产物的生成。

原生质体分离方法:机械分离法:先将细胞放在高渗糖溶液中预处理,待细胞发生轻微质壁分离,原生质体收缩成球形后,再用机械法磨碎组织,从伤口处可以释放出完整的原生质体。可避免酶制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作用,但获得完整的原生质体的数量较少。

酶解分离法:用细胞壁降解酶,脱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方法。可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但会影响所获原生质体的活力。

渗透压稳定剂:用酶法降解细胞壁前,为防止原生质体的破坏,一般需先用高渗液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有利于完整原生质体的释放。

种类:甘露醇、山梨醇、蔗糖、葡萄糖、盐类(KCl、MgSO4·7H2O)。

细胞壁降解酶种类: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R-10、蜗牛酶、胼胝体酶、EA3-867

原生质体纯化:媒介后的原生质体溶液中,有完整的原生质体、破碎的原生质体、未去壁的细胞、细胞器及其他碎片。在原生质体培养中会引起干扰作用,必须进行纯化。

沉降法:纯化原生质体比较简单,但由于原生质体沉积在试管底部,造成相互间的挤压,常引起原生质体的破碎。

漂浮法:可以得到较为纯净、完整的原生质体。但由于高渗溶液对原生质体常有破坏,因而完好的原生质体数量较少。界面法:可以收到数量较大的纯净原生质体,避免收集过程中原生质体因相互挤压而破碎。

原生质体活力测定:目测法,FDA法。

FDA识别: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法染色,FDA本身无荧光、无极性,它能穿过完整的原生质膜进入原生质体,并受到细胞内酯酶的分解,产生具有荧光的极性物质,即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具有荧光的原生质体既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培养基:常用的基本培养基:MS、B5、NT、KM。特点:硝酸盐和铵盐的比例高;与原生质膜稳定有利的物质用量较高。

渗透压特点:一般含高浓度的甘露醇();也有以葡萄糖、蔗糖代替,优点: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胞壁再生形成细胞后,接着细胞气动分裂形成细胞团。可保持分裂细胞适宜的渗透压,还可不断地提供碳源和能源。

体细胞杂交:两个离体细胞通过一定诱导技术使质膜接触而融合在一起随后导致两个细胞核物质融合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指去除细胞壁后的原生质体融合。

方法:盐类融合法:硝酸盐,氯化物;高钙和高pH值融合;

PEG法:高国楠用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PEG的分子量为,保温40-50min,再用培养液缓慢稀释PEG最后洗去PEG,得到10%的异核体; PEG和高钙、高pH相结合的融合法。

电融合法优点不存在细胞毒害问题,融合效率高,操作简单,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膜的融合;细胞质的融合(膜融合后几小时);核融合(可能发生在细胞间期,也可能在第一次同步分裂过程中);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直接快速冷冻:将材料从0。C或者其他预处理温度直接投入液氮,降温速度在1000。C/min。高度脱水的植物材料以及抗寒性较强的木本植物经过冬季的低温锻炼,采用此法。也可先降温至转移温度,样品在添加冰冻保护剂后,用控速的降温设备以定速降温至转移温度,再将样品投入液氮。

逐级冰冻法:将经保护剂处理的材料在0。C预处理后,依次通过不同温度的冰浴,逐级停留,然后投入液氮。

玻璃化冻存:玻璃化是指液体变为非晶体的古话过程。使溶液玻璃化有两条途径,一是极大地提高冷却速率,二是提高溶液浓度,当抗冻液浓度为40-60%时较容易形成玻璃态。玻璃化法:将生物材料经济高浓度的玻璃化溶液快速脱水后,直接投入液氮,使生物材料连同玻璃化溶液发生玻璃化转变,进入玻璃态,此间水分子没有发生重排,不形成冰晶,也不产生结构和体积的改变,不会对材料造成伤害,保存终止复温时要快速化冻,防止去玻璃化的发生,材料能安全度过冷却和化冻两个关口,就能保证冻存成功。

包埋玻璃化法:包埋脱水法和玻璃化法的结合。保存材料先用藻酸钙包埋,然后经蔗糖浓度梯度脱水和玻璃化溶液处理后直接浸入液氮保存,材料的存活率比用包埋脱水法要高,可能是藻酸钙包埋后轻了玻璃化溶液的毒性。

解冻方法:液泡小、含水量少的细胞可采用快速化冻方法;液泡大,含水量高的细胞一般采用慢速化冻法。生长季节中的材料,一般在37-40。C温水浴中快速化冻比在室温下慢速化冻要好,木本植物的冬芽在超低温保存后,必须在0。C低温下进行慢速化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冷冻防护剂能强烈地结合水分子,是溶液的黏度增加,降低培养基冰点、细胞冰点,提高了培养基渗透压,导致细胞的轻微质壁分离,相对提高了细胞的耐寒力。使用时应根据不同植物材料进行组合和浓度的选择。使用浓度为5%-10%。种类有:甘油、甘露醇、脯氨酸、二甲基亚枫。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液体浅层培养,固体平板培养,液—固双层培养,琼脂糖培养,微滴培养,滋养培养。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 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 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非 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 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 、BCR) 半抗原-载体效应:B 细胞识别半抗原又提呈给CD4+T细胞,载体称为T-B细胞之间的连接桥,使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耐受原(tolerogen):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变应原(allergen):有些抗原还可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 immunity 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ce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 MALT/MIS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 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 1、抗原 Ag 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 antigenicity : 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4、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epitope/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 antigen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adjuvan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7、超抗原 SAg 指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 8、构象表位 conformational epitope :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