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摘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极其繁多。云南酱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形关、香溢、色艳、味醇、咸鲜的特点。云南各少数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风俗不同,酱产品品种也非常丰富。

关键词:酱文化;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省份,山清水秀,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也极其繁多,按照中国食品酿造工艺的基本分类方法,中国酱大致可分为黄酱、豆酱、豆豉、甜酱、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云南现代的酱多是以豆、面、麦麸为主料制成的谷物酱。然而,云南在先秦时期,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料酿造而成的各种肉酱占相当比例,云南西双版纳就盛产蚂蚁酱,大理白族地区出产螺蛳酱。民间风味酱菜品种繁多,经过上千年的锤炼和发展,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独具特色。

1 云南酱菜的特点

云南酱菜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美,腌制成熟后的咸菜开头必须讲究刀功,有花朵形、圆莆、块、丁形、薄片、条、丝瓣形、梭形等,成形后要求美观大方;二是香溢,酱菜经过加工后,散发的特有的香气。具有咸香,酸香、酱香、五香、甜香、辣香、麻香(花椒香气)等;三是色艳,酱汁、酱色、糖色、麦酱色、红色、玛瑙色、玫瑰色等,都是在加工过程中,色泽配合的结果,酱菜给人鲜艳、鲜美诱人的感觉;四是味醇,酱菜入口时,所尝到的脆鲜味、辣鲜味、麻鲜味、甜鲜味等的滋味,各味适当,构成了酱菜的成醇、酸醇、甜醇、辣醇等醇味,鲜美可口;五是成鲜,通过加工,加入香料的作用,配入红糖等佐料,经糖、醋的综合分解产生的谷氨酸,具有咸菜的鲜味。

昆明民间的老话:“姜开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好的咸菜是味药”。姜、蒜含辛辣素和芳香成分,蒜能解毒、抗菌消水、驱肠道寄生虫。不管是红糖腌蒜还是白糖腌蒜,都都甜咸适中,又脆又嫩,南方人喜爱,北方人也欢迎。每到夏天,肠道病流行,昆明人特别喜欢吃上几瓣。

云南俗语中有“老酱渣”、“小清酱”、‘‘酱油宝”等打击人的言语,生动反映

了酱与老百姓的生活。

2 云南少数民族的酱产品

先秦时期的肉酱“醢”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流行。据考证,醢的制作起源至迟始于商代,《史记·殷本纪》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意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这里的醢是将人剁成肉酱的一种酷刑,但也说明商代的制醢技术已十分成熟了。西周时期,中国肉酱的种类已极其繁多,《周礼·天官》载,周天子祭祀或宴宾时用酱“百二十瓮”。在这些酱中,除少数是用蔬菜做成的外,绝大多数是用动物性原料做成的肉酱。而云南的蚂蚁酱名气非常大,据《礼记.内则》记载:“虫氐醢以供天子馈食”。《尔雅》称“蚍蜉大坻垲,其子坻。”坻即蚁卵。坻醢即专为周朝帝王采集的蚂蚁卵制作的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1]至今云南,仍有用蚂蚁制成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的习俗。《本草纲目》中对蚁作了这样的记述:“玄驹,亦作距朐、蚍蜉。蚁有君臣之义,故字从义。亦作螳。大者为蚍蜉,亦日蚂蚁??其卵名虫氐,山人掘之,有至斗石者。古人食之,故内则、周官馈食之豆有纸醢也。今惟南夷食之。

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是典型的糯米文化与古朴的发酵食品带。日本学者认为是“照叶树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盛产芋头、家山药等芋类以及刀耕火种的粟、高粱、早稻等大量杂谷类。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糯米文化在该地区最有特色,各种糯制食品十分普及。更大的一个特色是发酵食品,西双版纳一带至今仍然用盐和各种曲子加工大豆,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腌大豆、酸芭蕉片、臭干鱼、酸肉、酸鱼等;各种发酵茶和饮料如“竹筒茶”和“酸茶”。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也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蚂蚁卵酱虽然已失传,但吃蚂蚁的风俗还保留,尤其在每年二三月吃蚂蚁蛋。他们将采集的大黑蚁或黄掠蚁用开水烫死,洗净加盐和姜末等佐料腌两日,烘烤后作下酒食品。也有将烫死的蚂蚁加少许酒再加凉开水浸泡后当醋用,或将蚁卵、蚁蛹、幼虫晒干研末,蒸饭时放入,使饭增香,味道鲜美。云南傣族人用蚂蚁、醋、新鲜蔬菜制成醋拌凉菜,风味独特。。傣族餐桌上的酱料特别多,而且是一菜一酱。傣族把酱叫喃咪(傣音),西双版纳雨季长,

采摘蔬菜困难,傣族创制喃咪可经久保存,老幼皆食,其味酸辣香甜各竟其味。喃咪是总称,按其原料不同,又分为螃蟹喃咪、竹笋喃咪、番茄喃咪等,制法大同小异。以竹笋喃咪为例,用鲜笋春泥兑水拌成浆入罐中发酵,至出酸味熬煮成饼,晒干保存,食时配调料捣烂成糊,具有糯白淡黄、酸香之特点,兼有清热解毒功效。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喃咪布”。

云南大理、丽江和迪庆地区是痕迹突出的半牧食俗存在带,牧作生活在饮食方面的痕迹犹存。名食中有乳饼、乳扇,这是牛、羊乳发酵后的加工保存的别致方法。此外还有弥渡卷蹄、鹤庆圆腿、鹤庆猪肝酢、骨头参、白族吹肝、彝族琵琶猪、纳西族米灌肠、摩梭人的灌猪蹄、宁蒗一带的腌酸鱼、腌螺蛳等。

清代檀萃在其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说:“滇嗜螺蛳已数百年矣?.以姜米、秋油调,争食之立尽,早晚皆然。”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螺蛳处处湖溪有之,江、夏尤多。?.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洱海腌螺蛳是螺蛳酱的现代版,由于螺蛳的减少,食品种类的增加,螺蛳酱失传,酱螺蛳、腌螺蛳兴起。腌螺蛳的食法是:取鲜活螺蛳,去壳,洗净后,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滤水冷却后,拌以酸辣调料后即可食用。此时的脆螺蛳有酸、辣、香等味,别具风味,是一道白族喜欢吃的凉菜。

腌酸鱼是摩梭人、纳西人待客及送友的一种传统佳肴。腌酸鱼虽十里不同风味,但都共同遵循一个古方:用泸沽湖里特产的半斤左右的活裂腹鱼腌制。人们在湖里捕鱼时,凡捞到半斤重的裂腹鱼,便小心地放进一个装有水的木盆里养着。鲜鱼一进家,主妇就立即制作,剖开鱼腹,取出肚杂,用清水洗尽血迹,将全身肌肉和尾巴还在不停扭动的鱼放进一个土坛里,放一层鱼,撒上一层由糌粑、食盐、花椒、烤酒等调和而成的佐料,如此,直待坛满,封好坛口,放在阴凉处。十余天后,便可开坛食用,生吃、熟吃,无不酸鲜可口,大振食欲,一年四季,无不相宜。

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吃法别于内地,

皆为古代氐羌民族的某种遗存。

保山施甸人擅长淹渍之技,其特产雕梅、骨蚱、水豆豉三味,一果、一荤、一素,各以其独特风味令人口角生涎,食而常思。雕梅是采用当地特有之红花大盐梅精制而成,其加工工艺十分考究,精选个大体圆、熟而未透的红花大盐梅,剜去内核,然后在其表面精心雕琢各种花样,然后放入优质蜂蜜之中浸渍成品,故名雕梅。雕梅玲珑可赏,清香扑鼻,既适度保有青果的酸鲜而又除却了涩感,酸甜清脆,滋味悠长,具有开胃健脾、醒神润肺、生津止渴的食效。骨鲜是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千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成熟的骨鲜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

保山的另一绝是菜花腌菜拌蜂仔。每当冬春时节,昌宁人都腌制菜花腌菜,因为这时节大块田畴里四处开满了金灿灿的“小油菜花”,年复一年地为茶乡人腌制菜花腌莱提供丰富的原料。菜花腌菜因制作方法不同分为“水腌菜”和“腊腌菜”两种。前者为“短线产品”,腌置三四天即可食用;后者为“长效制品”,经久耐贮,可供不时之需。由于其原料为盛时鲜花,故自有天然芬芳蕴藉于酸甜鲜美之中,风味十分独特。菜花腌菜吃法多样,最为美妙爽口的则首推“菜花腌菜拌蜂仔”。蜂仔,亦为茶乡之“山珍”,无论家蜂(蜜蜂)、野蜂(草蜂、葫芦蜂等),只要其蛹白嫩鲜活即为上品。食用前需用开水烫洗,除去异质,然后加入芫荽、辣椒油、花椒油等作料,拌入菜花腌菜即可享用。蜂仔的肥嫩甘鲜、腌菜的酸甜馨香,着实诱人食欲。如今,这道地地道道的乡间野蔬已成为一方风味名吃,备受四方食客称赏。

云南玉溪一绝是江川腊馍肉,它选用猪身三线肉,萝卜金丝掺里头,炒米香面做辅料,数种佐料来腊肉,六道工序精制作,腌制罐储半春秋,开罐异香口水流,吃后回味赞不够。

3 结束语

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在《发酵食品营养好》一文中说:在我们日常吃的食

品中,就有不少都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其实“发酵”这个词汇意思就是“通过微生物大量繁殖时产生的多种酶类来改变原料的性质,帮助人类获得理想的产品”。馒头、面包、包子、发面饼、酒酿、酱豆腐、豆豉、酱油、醋、各种酒类如果没有有益微生物,我们的饮食生活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除了发酵面制品之外,豆类发酵品、乳类发酵品都是著名的营养食品。现代社会中,人们重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如豆豉具有预防癌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酸奶具有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等。可以说,有益微生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饱含了多种食物的发酵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发酵技术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刘恂.岭表录异[A]∥鲁迅校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2013—2014年上学期)

题目: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姓名:杨婷

学号:1209034228

班级:2012级食品科学系生物工程专业(2)班

授课教师:王瑞

时间:2013年12月2号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f13487110.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各种各样记录其历史的档案,这些文化和档案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档案财富。分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对发掘和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我国新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别简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然后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对于建设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和新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档案文化新文化建设

目录 前言 (3)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影响 (4)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档案 (4)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产生的内在条件 (5)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是一种文化形态 (6)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积累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启示 (7) (一)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新价值 (7)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建设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7)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但是很多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了,只有少部分流传了下来。这些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国档案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广义地说,凡是能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实物和非实物材料,都是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例如各种文字史料、金石文物、木刻、绘画、口传档案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总体而言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己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形式的实录,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档案,真实地反映着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如彝族的档案文献、傣族的历史档案、纳西族的古代档案、白族的档案史料等等。另一部分是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地方官府和个人形成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如一些公文、碑刻、家谱、契约、信件等。 云南少数民族自己产生的档案是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主体,它们是最富有原生态意义和最具价值的档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的大量档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档案资源中独放异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南各少数民族还形成了大量的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这些音像档案使少数民族档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丰富,使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也能真实、直观地记录自己的活动,留下传之后世的档案材料。(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所讲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世居人口在5 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这些文化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节日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云南很早就和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它既保存了自己的土著文化,又接受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这样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既有本身的乡土性、边缘性的特征,又同时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云南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09司法二班 柏永钧 20090140728 云南是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地区,它是人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远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已是一个多民族祖先杂居的区域,至今任居住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民族,有26个世居民族以及百个民族支系。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了各民族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云南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 封闭性对于云南而言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其封闭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是边疆之地,且地形复杂地势险恶。自古就与中原交流欠缺,有些地方解放了还在过着原始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云南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封闭发展的,这就造就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完全的属于原始文化的,如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文

化是母系氏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当然封闭性也有民族自身原因,因为语言的不同,要使人们普遍去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造成改文化特征的原因为地理位置、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自身意识的封闭性等造成。 云南以前被中原或者其他民族称为南蛮,这个意思是贬义,说明古时外界对云南的认识有一定的色彩,这一定程度上也无形划开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也造成云南人心理的自卑感,不仅如此,云南人自身也有恪于保守的思想,这是边缘性的关键之一。其次就是文化上的边缘性,其表现在主流文化的色彩相对淡薄,同时会混杂进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总之使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辉煌,一方面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它的兼容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外来民族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的兼容性。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亲和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得益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因为各族人民从内心就有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各民族人民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这样就更容易在各少数民族同胞中产生共鸣,形成云南各民族团结齐发展的面貌。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们是2014暑期赴云南调研团队,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提前了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及相关问题,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假期快乐! 1、请问你是少数民族吗? (若选不是,跳转至第5题开始作答) A、是 B、不是 2、若是少数民族,请问你是什么民族? 3、请问你是否参加过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或者节日? A、经常C、有过一两次经历 B、偶尔D、从未 4、请问你是否依旧保留你的民俗习惯? A、完全按照民族风俗生活 B、大部分保留 C、只参与少数重大的民族节日和活动 D、已经完全汉化

5、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你曾经到过云南吗? A、去过C、没有,但比较想去 B、没有,并不感兴趣 6、你知道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 A、不知道C、52 B、36D、56 7、你知道哪些云南少数民族?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白族D、独龙族G、景颇族J、我都不知道 B、傣族E、傈僳族H、哈尼族 C、纳西族F、佤族I、彝族 8、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哪些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 B、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C、“昔日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D、上刀山、下火海——刀杆节 E、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木脑纵歌 F、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G、基诺族的成人礼 H、以上我都不清楚 9、你知道关于云南的哪些影视、音乐、艺术作品,比如(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彩云之南》C、《阿诗玛》E、我并没有听过这些 B、《五朵金花》D、《云南印象》(大型舞台剧) 10、你听过或吃过以下云南特色小吃吗(请在选项下划勾)*[多选题] A、过桥米线D、傣族竹筒饭G、滇池麻鸭 B、大理三道茶E、宣威火腿H、昭通天麻炖鸡 C、乳扇F、丽江粑粑I、这些我都没吃过 11、若您为汉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的态度是 A、少数民族与汉族无明显区别,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B、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不上汉族,需要汉族的帮助 C、少数民族落后于汉族, D、其他* E 12、若您为少数民族,请问你对于少数民族这一身份的态度是 A、有优越感C、没有特别的感觉E

云南少数民族_精选资料完美版

《云南少数民族》 精选阅读(一):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有哪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 我国的56个民族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 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 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构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正因: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一样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 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 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精选阅读(二):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我们旅游界有一句话叫中国的旅游靠三南,河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度假旅游,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众所周知,云南的少数名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除了 汉族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 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在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在这25个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 而居,而丽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除汉族外,全市住着纳西,彝族,傈僳,白族,普米,傣族。苗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名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丽江是纳 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现有人口30万人左右,纳西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氐羌人,之后逐水草而居,向南迁徙至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在南迁到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在汉晋时期被称为牦牛羌和摩挲夷,1954年根据本名族的意愿,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蔡梦月吕唯蓉 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 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苦扎扎节" 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 ~ 5天,

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 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 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 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 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K 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 俺摆"。 规模比较大的件T' 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逬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 族 除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秦头人、家族 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S 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又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 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 会导致误读、误解。 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爰作生开放‘‘的表现。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 自由恋爰.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集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 跳舞。"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看伦理道德 的制约上匕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岀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 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该习俗曾经 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 的"串公房"11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 的一个平台,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 ——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 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 舅舅抚养。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 的历史印"赶摆" "公房",'姑娘房” '‘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转为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科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云南少数名族文化元素转为旅游产 品设计分析 学生姓名:徐畅 所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业:会计电算化 学号:31002120 指导教师:熊盛强 2012 年6月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名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之多,个名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大。云南少数名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服饰绚丽多彩。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名族节目丰富多彩,有的名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是多名族共有的,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多样性民族特色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1、什么是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特点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3.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3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25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