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

杨海龙

摘要: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在系统回顾国内外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某某某某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中存在的某某等问题,指出国内必须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理论和方法研究,并展望了未来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领域研究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

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工业经济在源源不断造福人类的同时,自然资源出现或多或少的浪费,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全球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日益紧张,各国逐渐认识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伴随工业化进程逐步升温,受到全球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明确界定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划定产权管理权限、完善产权交易制度、明确产权归属、细化资源经营、优化资源与生态环境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消灭环境破坏。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对资源产权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对资源产权的内涵、性质分析,从资源产权的特殊性出发将资源产权定性为一种特殊的产权类型,但是,如何界定资源产权的性质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对环境产权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排污权进行研究,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碳排放权交易已经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欧盟率先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美国及其他经济实体也群起效法,相继建立起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将资源产权和环境产权融合后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的研究则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术界对资源产权的研究比较普遍。经济学界主要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出发,注重对资源产权的配置、界定、交易和保护等环节进行研究,提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源产权的交易效率,但很少对资源产权的内涵和性质进行研究。法学界对资源产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产权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研究,存在民法学、经济法学、资源环境法学对资源产权争夺和论战。资源学界对资源产权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仅把资源产权作为一种财产进行介绍和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资源环境产权的研究散见于一些零星的著作中,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理论和提出资源环境产权的概念,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环境法学界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主要从政策和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从产权制度的角度进行切入,虽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这些都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至于如何落实,就只有靠政府的执政理性了。然而,产权制度的建立是根本性治本之策,如何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微观运行机制才是我们解决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时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2.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现阶段研究特征

3.

4.国内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基本问题浅析

当前中国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产权界定制度、产权交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三个方面。

4.1产权界定制度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制度主要是对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体系中的诸种权利归属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制度安排,包括资源与生态环境归属的主体、份额以及对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体系的

各种权利的分割或分配。这里包括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体系中的所有权,也包括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如使用权等。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未能界定清晰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主体除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由此带来两个方面的“非对称性”,即资源产权“主体归属”与产权“收益归属”的“非对称性”、生态环境贡献者与生态环境受益者利益的“非对称性”。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是指对产权体系中的诸权利归属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制度安排,包括主体、份额以及对产权体系的各种权利的分割或分配。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主体,主要包括国有、集体和个体。在份额上,我国的资源环境产权主要集中于国有产权方面,形成严重的利益部门化和利益集团化,并形成政策性的垄断。因此,在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方面,主要是建立公开、公平的界定机制,确保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公平合理。

4.2产权交易制度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主要是指资源环境产权所有人通过一定程序的产权运作而获得产权收益。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体系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价格问题;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供求问题;三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市场竞争问题。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交易(或流转)制度的缺陷核心是资源价格制度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价格成本构成不完全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非市场化、价格双轨制及交易中权力部门的“双重垄断”地位。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一般由国家拥有,市场主体取得资源环境产权需要经过出让程序。而出让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是出让制度成败的关键。社会上存在的由于不完全成本而得到的“煤老板暴富”现象,其根源皆为出让制度的不完善和出让过程的权力寻租。

市场化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传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价格,只涉及直接开采成本,不包括资源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只有将外部性成本纳入到资源环境产权价格中间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才能体现资源环境产权价格的真实面貌。

另外,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如果靠私下交易,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很难健康地发展下去。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所,将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结合起来,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才能实现规范、透明、顺畅、公平。

4.3产权保护制度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保护制度是对各类产权取得程序、行使的原则、方法及其保护范围等构成的法律保护体系。

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各种资源环境的产权保护不力,特别是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不力上。农民的土地,从国家角度看是资源,而从农民角度看则是其安身立命的资产。

通过环境政策立法,促进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履行子孙后代环境保护人的责任。建立系统完善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允许全社会成员均享有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行为依法进行诉讼的权利。

4.4浅析综述

完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是由上述三大支柱构成的。正是由于现行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在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现实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收入分配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虽然其作用的着力点、作用深度和涉及的社会群体不尽相同,但客观上都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国经济决策部门如欲规范和调整收入分配,作为战略构思之一,需要着手建立和健全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

5. 国内资源与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展望

1.不同属性的产权适当分离。根据产权的可分解性,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如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设置产权可以使不同资产的不同产权之间的边界确定,使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确定的权利,这样就会使经济交往环境变得比较确定。加

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就要使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既然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那么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就要得到切实体现。任何企业、单位在使用资源时都要考虑到有偿使用问题,是否乱用、滥用问题,有没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带来潜在的能源危机问题,以及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等问题。政府还可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使用实行许可证制度,通过立法、授权、实施配额利用等方式,为资源确立产权。

2.建立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产权明确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产权发挥激励和约束功能。“与传统的激励理论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激励机制不能建立在边际补偿的基础上,它们是建立在有效率合作的收入分享的基础上和威胁的逻辑上。”[5]产权制度建立的同时也明晰了各自的利益边界,当当事人的利益通过明确产权得到肯定和保护时,便能激发其内在的良好动机。因此,

要制订生态环境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对环境整治取得实际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与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产权主体的行为违反了产权界定,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则必须为此承担代价,如受到名誉损失、罚款、没收资产甚至法律制裁。

3.建立产权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产权是对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设置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产权的变动必然也会同时改变资源的配置格局。科斯等产权经济学家认为通过产权谈判和产权界定,产权明晰了,经济活动的成本都将由活动主体自己承担,在权衡收益和成

本的前提下,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如果资源产权不明确,又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那么各个市场行为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将会

互相争夺资源占用和使用权,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为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协调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不均等,设置合理的产权制度并可采用契约等形式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1)进一步明晰所有权

实现部分所有权的私有化。在公有产权内部,清晰界定国家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的界限,防止集体所有权为国家所有权侵蚀。

界定并活化使用权。清晰界定使用权的界限,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持使用权的长期稳定,放松对使用权的过多限制,还使用者以自主的使用权、经营权。引入多元化的使用权主体,打破使用权垄断。拓宽使用权的取得途径。

切实保障收益权,合理界定收益权,提高使用权收益所占的比例。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必须对征用弄明土地给予应有的补偿。

激活转让权。设立相应的转让权安排,扩大转让权所涉及的资源范围。放松对转让权的过多限制,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规范转让程序,加强转让管理。

建立自然资源产权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肖兴国.论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架构[J].法制与管理,2000:7-9.

常修泽.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切入点[J].宏观经济管理,2008(9):47-48.

王万山.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市场建设的制度设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7-72.

胡胜国.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研究[J].中国矿业,2010,19(zk):79-83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就西华县而言浅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西华是女娲的故都,2005年感动中国10大新闻人物洪战辉的故乡。它属于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4°5′—114°43′,北纬 33°36′—33°39′,东西长57公里,南北平均宽2l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农田灌溉率的上升,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表水的污染,西华县水资源可承载最大工业产值是越来越少。按现有用水状况,在保障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几十年以后,工业就有可能出现无水可供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各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中水及雨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尽量减少住房占用耕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近年来,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林粮矛盾的问题上,我县采取了一些措施:村旁植树,形成环状林业;路、沟、河旁植树。形成带状林业;实施农果间作,形成块状林业;利用低洼地、废坑塘造林,形成点状林业。既发展了林业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运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制定系统的政策。要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实施城镇化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城乡规划时,必须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把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项目投入使用后对气候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既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发展特色旅游,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又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形住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绿

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估算方法探索论文

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估算方法探索论文 1国内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国内生态需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20世纪70 年代末为初步认识阶段。先是探讨河流最小流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河流最小流量确定方法 的研究方面。以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环境用水初步探讨》为代表。(2)20世 纪80年代为探索阶段。针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关于防治 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中指出:在水资源规划中要保证为改善水质所需的环境用水,主 要集中在宏观战略方面的研究,对如何具体实施和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4(3)20世纪 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期为蓬勃发展阶段。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水资 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和1999年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等的 推动下,真正揭开了我国生态用水研究的序幕,有关生态需水研究的迅速开展起来,研究 对象也从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拓展到植被、湖泊、湿地、城市等各种生态系统。如倪晋仁[13]针对黄河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目标,利用19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 河流各类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赵文智[14]在评述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及相关确定方法,并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的角度,确定干 旱区适宜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和格局;崔保山[15]从生态水文学原理出发,对湖泊最小生 态需水量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的3种方法(1.曲线相关法; 2.功能法; 3.最低生态水位法);李九一[16]提出了沼泽湿地生态储水量的概念与内涵, 界定了其与生态需水量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两者的计算依据与方法,并以扎龙湿地为实 例进行了计算;杨志峰[17]从降水量概念和水资源量概念两个角度界定了城市生态环境需 水量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其类型和属性特征,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方法体系。(4)21世纪初期以来的实证研究阶段。主要从水循环角度研究具体河流的河道生态需水,如渭河、黄河、海滦河、塔里木河等,研究重点也转向河道生态需水在实践中如何配置的 问题,另有学者从水量和水质相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态需水[18]。综上分析,我国生态 需水研究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多从河流地貌学、 水文和水资源角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其内涵和外延均较 国外大,涵盖面较广。 2生态需水的分类及估算方法 生态需水估算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生态需水即河道内生态需水;二是陆地生态需水即河道外生态需水。生态需水估算应根据各种生态类型的需水特点,考 虑不同保证率下的生态需水状况。 2.1河流生态需水 已有的常见各类方法的代表模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见表1。以上各大类中都包含许 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关键是能够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一、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 产权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直接表现为相关法律制度的演进。回顾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大体经历了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使用权的有偿取得与可交易阶段。每一阶段都以相应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做出具体的产权安排,由此发挥不同的产权功能,取得不同的制度绩效。 1.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根据这一规定,我国从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国家行使对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即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的一开始,国家所有权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产权的初始界定过度国有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集体所有权是客观存在的,在事实上形成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但这一事实并未在宪法以及其它

法律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2)在使用权上,国有企业作为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垄断了使用权。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并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是充当资源的生产加工车间,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供给资源产品,因而没有实质的经营权、收益权,缺乏权利激励与责任约束。 (3)在转让权上,任何政府行政调配以外的资源交易都是被严厉禁止的,任何集体、个人不得出售、出租转让任何自然资源。转让权的缺失,导致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迟缓,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状态。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对资源的需求较少的情况下,这种低效的产权制度对资源的供给尚能满足这种需求,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尚能维持在资源的承载极限之内。 2.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80年代,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才正式进入创设阶段。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自然资源产权的法律法规:《宪法》第9条、第10条共6款(1982),《民法通则》第80条、第81条、第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崔树彬 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但水土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纳入生态环境需水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定义计算 概念和定义 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主要包括:①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②河道内用水。指用于航运、娱乐、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的用水。③湿地需水。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④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计算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区”。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由此可见,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

工作方案: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方案

××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方案 为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执法体系,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汲取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教训,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整合职能、划分事权、分层监管、联合执法”的思路,全面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到××年,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综合执法体系系统完备,自然资源有序开发,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建立巡查、举报、处置、考核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格局。 三、组织机构 (一)市人民政府成立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与监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工业园、市公安局、市环保局、

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森林公安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安监局、市畜牧水产局、市法制办、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工科局、国网××供电公司、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司法局、市消防大队、市卫计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二)领导小组下设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办公室,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5人日常办公,由市政府督查考评办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每月不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办公地点设市政府七楼。 (三)组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大队。各执法单位必须固定2名以上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其中1人必须是成员单位分管行政执法人员副职(或各专业执法机构负责人),联合执法大队在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与指导下开展工作。 (四)运作方式:1.不增加编制,人员工资等在原单位发放;2.不改变隶属关系;3.不调整法定职权职责;4.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时,根椐案件办理权属以行政执法责任单位为主,组织相关单位参与,统一服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度。 四、部门职责 办公室和联合执法大队:在全市设立举报电话并接受举报举报电话,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保违纪违法案件交办、督办,跟踪问效和案件办理结果评估、报告;协调跨部门跨行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保重要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doc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它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森林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 1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对全人类来说,森林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森林资源是核心。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涵养水源。我国严重缺乏水资源,各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森林好比是蓄水库,可以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防风固沙。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培育森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森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蔓延;三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林业,建防护林可以保护农田,保持土壤肥力,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四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独特的风景,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动物,没有了森林这些动物很难生存。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2.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胥洪军□朱东彪(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简介,从保持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更合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进行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 2002年5月1日,由国家水利部和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在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中,除考虑传统的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市生活需水外,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还必需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生态环境需水需要赋予更高的优先级。因此,在2005年5月水利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中明确提出在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D 2.C【解析】第1题,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第2题,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4.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业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3.A 4.B【解析】第3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

河流生态需水

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 倪晋仁1,崔树彬2,李天宏1,金玲1 (1.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研究所) 摘要:回顾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实现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目标的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分类、各类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其间关系。提出了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阈值确定的各项原则,包括功能性需求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分河段考虑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后效最小化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和全河段优化原则。 关键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功能;阈值;原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603) 作者简介:倪晋仁(1962-),男,山西山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河流泥沙,环境科学与工程。 l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需水量,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生态需水量应该是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总称,包括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实质上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所需的用水量。因此,生态需水量

不但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只有在设定的生态环境标准下,生态需水量才具有明确的意义。 什么是环境需水量,对此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美国,环境需水量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它具有美学价值目标的水资源需求[1]。在中国,环境需水量被看作为满足水质改善、生态和谐与环境美化目标的水资源需求[2]。环境需水量实质上就是为满足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功能健康所需的用水。只有在明确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环境需水量才能够被赋予具体的含义[3]。 然而,就像离开环境讨论生态或撇开生态谈论环境一样,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很难隔裂开来探讨。事实上,不管怎样表述,己有关于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多数都基于“水生态”和“水环境”两方面需水的考虑。在不具备分别探讨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的条件时,如果将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结合考虑,则会自然地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广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认为是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的用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用水等[4]。狭义地讲,生态环境需水可以被视作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有所改善所需的水资源总量,包括为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用水、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用水、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区域地下水的水量等方面[2,4]。广义的生态环境需水

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如下发言: 一、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了哪些工作 (一)再造流程促审批提速。 按照“能优则优、能减则减”原则,简化业务流程、优化窗口设置,实现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一是刀刃向内再造审批流程。xx次优化、xx次提速,取消各类申请资料xx项,将原有的xx项服务事项优化合并为xx项,全部进驻窗口办理。落实涉企不动产登记收费减免政策,小微企业一律免收登记费。修订完善《xxx不动产登记窗口一次性告知服务指南》,推行“马上办、一次办”,实现“最多跑一次”。二是州市联动打通审批壁垒。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审批窗口合署办公,市局首席代表兼任州、市窗口首席代表,按照“统进统出”一个标准,全力提速行政审批职能。三是开办网络大厅实现掌上办理。在全市率先开通不动产登记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了预告登记、预抵押登记等一般登记事项在“鄂汇办APP”掌上办理。四是压缩办理时限。不动产登记“1234”目标优化为“221”目标,即将不动产登记5个环节整合

为2个环节(申请受理、交费领证),一般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二手房转移登记和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企业即来即办,对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截至目前,不动产窗口累计办理不动产业务xxxx宗,工作日日均办结xxx件(疫情期除外),办结率100%。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合并办理,承诺审批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一般工程项目规划许可审批时限再压减1个工作日,微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再压减3个工作日。 (二)疏通瓶颈促项目落地。 针对项目跟踪服务不到位、企业拿地不能开工、乡镇反映临时用地手续办理慢等问题,采取“研讨、对质、会商、决定”的工作闭环,先后xx次专题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定出台系列服务细则,构建“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服务”用地保障机制。一是深化改革强化土地供给。深化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新增工业用地“交地即交证,交地即开工”,助推企业加快落地。出台《xxx首宗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实施方案(试行)》,推行土地报批、供应、登记3个环节3套资料一起办,3个现场一起看,3套图纸一起测,所有项目只编1次报告,只提供1次资料,只看1次现场,有效缩短办证周期。今年全市累计供应土地xx宗,面积xxx亩。二是秘书服务构建保障机制。制定《建设项目“秘书”服务制度实施方案》,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

黄河干流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特点, 界定了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组成。对宁蒙(下河沿—头道拐) 、龙三(龙门—三门峡)和下游3个重要河段的河道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耦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黄河干流10个重要水文断面的适宜生态环境水量和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关键词】生态需水量; 环境需水量; 水质目标; 河道湿地; 耦合研究; 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代写论文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 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占全国15%耕地面积引黄灌溉、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近20年来,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日益增加的污染排放量, 致使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也导致了诸如河道频繁断流、河槽萎缩、水质恶化、鱼类产卵场退化、河口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呈恶化趋势。1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内涵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 主要侧重于河道内流量的研究, 这期间有很多定量研究的方法( tennant, 7q10法, 河道湿周法, if-im法, r-cross法等等) 。在我国, 更多的是对流域生态需水和区域生态需水的研究, 特别是对西北内陆河生态需水和黄淮海流域生态需水的研究。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方面研究很多, 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 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 1 - 3 ] 。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 本文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 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 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 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 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 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 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在此状态下, 黄河系统的恢复目标为: 一是黄河水质满足水功能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是黄河主要保护物种鱼类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遭到破坏的鱼类产卵场得到逐步恢复; 三是河道湿地和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能够得到维持, 发挥湿地应有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 若低于该水量, 系统会发生退化。代写毕业论文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来说, 最小生态环境水量也是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并发生功能性裂变, 维持河道水流循环的最小流量。2 理论及方法 2.1 生态需水量根据黄河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黄河缺乏长期的水生生物的调查及其生长习性的观测数据, 缺乏相应典型河段主要保护物种生理需水的基础研究支持, 另一方面考虑黄河水生生物并不丰富的实际, 因此, 现阶段很难做到完全生态学意义上的定量研究。足够流动的水体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水量及其相关因子考虑,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历史流量法和水力学参数法来计算研究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这种保持河流一定流态的流量可认为是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此研究利用历史流量法(tennant法和90%保证率设定法)计算河道基流,在环境水量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河口生态修复需水,结合水力学参数法, 对该流量级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湿周等) 能否满足黄河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判别, 以体现保护鱼类生存繁衍和维持生境的生态水量需求。(1)tennant法: 脱离特定用途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也叫tennant法或montana法, 是非现场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典型方法。该方法以河流水生态健康情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观测值为基准, 将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河流流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推荐的标准值是以河流健康状况下多年平均流量值的百分数为基础。tennant法生态环境水量计算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给出一个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本研究采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试述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一、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 产权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演进,直接表现为相关法律制度的演进。回顾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大体经历了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使用权的有偿取得与可交易阶段。每一阶段都以相应的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做出具体的产权安排,由此发挥不同的产权功能,取得不同的制度绩效。 1.完全的公有产权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根据这一规定,我国从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自然资源的公有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国家行使对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即从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的一开始,国家所有权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产权的初始界定过度国有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集体所有权是客观存在的,在事实上形成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但这一事实并未在宪法以及其它法律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2)在使用权上,国有企业作为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垄断了使用权。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并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是充当资源的生产加工车间,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供给资源产品,因而没有实质的经营权、收益权,缺乏权利激励与责任约束。 (3)在转让权上,任何政府行政调配以外的资源交易都是被严厉禁止的,任何集体、个人不得出售、出租转让任何自然资源。转让权的缺失,导致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迟缓,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状态。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对资源的需求较少的情况下,这种低效的产权制度对资源的供给尚能满足这种需求,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尚能维持在资源的承载极限之内。 2.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与不可交易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80年代,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才正式进入创设阶段。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自然资源产权的法律法规:《宪法》第9条、第10条共6款(1982),《民法通则》第80条、第81条、第83条共7款(1986),还有7个单行法律:《森林法》(1984、1998修订)、《草原法》(1985)、《渔业法》(1986、2000修订)、《矿产资源法》(1986、1996年修订)、《土地管理法》(1986、1988和1998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水法》(1988)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表明在我国已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品种法律为结构体系的法群以及各种资源产权制度。 (1)在所有权上,《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除外。”从而在中国宪法上第一次正面规定了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权,确立了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 (2)在使用权上,实现了所有权、使用权的分离,打破了“公有—公用”,由国有企业独揽使用权的局面,形成了企业、单位、个人等多元化的使用权主体。但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并非劳动产物,因而没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导致自然资源成为了“免费的午餐”。使用权的无偿取得使原本就若隐若现的产权效力进一步弱化,一方面,国家和集体没有得到相应的所有者收益,所有权实际是虚置的,缺乏对使用者的监督激励;另一方面,使用者没有了经济利益上的约束,必然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侵犯国家和集体的所有者权益。 (3)在转让权上,资源的交易仍然是被明令禁止的,如《民法通则》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有的单行自然资源法律甚至还专门规定了惩罚资源交易的条款。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2)

论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作者:肖国兴点击量:1506 发布日期:2004-3-26 --------------------------------------------------------------------------------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肖国兴) 摘要:历经40年的制度变迁,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安排发展到开发利用产权安排,从开发利用产权无偿委授发展到有偿交易,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然而,只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的制度安排才是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市场经济历史变迁 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步伐的加快,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也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然而,这种变迁却是极为缓慢的,以致于中国自然资源市场尚处在“史前时期”。中国自然资源产业长期滞留在计划经济,成为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的死角。因此,对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40 年的历史变迁进行总结与评价,为产权制度创新提供制度选择是必须的。 笔者以为,作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并不都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制度。然而,无论其作用如何都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当制度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时,制度变迁就成为必然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渐进往往成为制度变迁的常态。⑴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单一公有产权的二元结构─开发利用产权的无偿委授─开发利用产权的有偿交易。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经济内容与制度形态。某一阶段可能并无实质变化,却有其制度变迁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从总体上看,这种制度变迁在向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方向渐进,但制度变迁的成本太高,以致于人们对这种制度变迁的前景并不乐观。但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渐进制度安排的逐步到位,自然资源产权作出市场供给的制度安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初始界定 自然资源及其产权安排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⑵因而一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安排在任何国度中都具有突出的位置。对于本世纪50 年代的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则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在推翻旧法统确立的自然资源私有产权的基础上确立的公有产权,建立产权的初级目标是“实现耕者有其田”,高级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有制。因而与以往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相比,中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有着深刻的制度内涵。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如何安排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已成为制度创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摘要: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本文就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需水量生态系统 1、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1.1 社会经济发展,休闲娱乐时间增多需要生态环境水量支撑(1)人是从水中生物进化而来的,人与水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和亲近关系。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休闲经济的今天,观光旅游和水上娱乐活动愈来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将逐渐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产业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在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供人们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使用;一些州也划定出了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与其功能不一致的水利工程。在法国,卢瓦尔—布列塔尼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正在试图恢复和维护水环境,并计划每年恢复4000到5000km2的水面面积。除了景观环境用水外,水上娱乐活动,如滑水、帆船、划船、冲浪等水上活动愈来愈加受到更多的人们的欢迎。 (2)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试图修复河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以便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淡水生态和河流系统的自然风

光,以及文化娱乐功能。在我国,一些城市的景观环境和水上娱乐用水,逐步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首都北京的水资源规划,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就明确留出了的城市环境景观用水,并且陆续开通了城市河湖乘船观光项目。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象征,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保持黄河不断流,保持黄河具有一定的流态、流量,并维持其具有一定的水环境质量,无论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民族情感的抒发和社区(包括民族)形象的树立,以及区域发展的资源共享、均衡利害等方面考虑,都是必要的。社会经济愈加发展、发达,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就愈来愈多。因而,保留生态环境需水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生态环境水量支撑 (1)水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人类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绿洲。因而,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使其尽可能地免受污染和破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十分关键的工程。尤其是以淡水维系的生命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沼泽等),栖息地环境破坏和污染十分严重,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到了彻底崩溃的边缘。现 (2)从现实的和已知的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