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推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

2月4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X-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

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纲要》指出,要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

要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升国土开发质量、规范国土开发秩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纲要》提出了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

到2030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城镇空间控制在11.67万平方千米以内。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国土开发的协调性大幅提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大幅下降,坚守耕地“红线”,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万平方千米以上。

贯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鹿心社

贯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10月23日《纲要》正式公布实施。今天,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走进中国政府网演播室,就“贯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您,鹿部长。[11-13 09:00]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非常感谢网友长期以来对国土资源部的关心支持,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通过政府网与各位网友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严格土地管理问题进行在线交流。[11-13 09:00] [主持人]据了解,现在公布的《纲要》历经了三年的修编,请问,与修编前相比,现在的《纲要》主要做了哪些修改?[11-13 09:00] [鹿心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务院刚刚印发的《纲要》和上次审议《纲要》相比,突出了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和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从变化角度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调高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原来的纲要耕地保有量不足18亿亩,新印发的纲要,2010年、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是18.18亿和18.05亿亩。[11-13 09:01] [鹿心社]第二,压缩了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原来的送审稿中,每年建设占地600万亩,刚刚印发的《纲要》把它压缩到585万亩。原来确定每年建设占用耕地要310万亩,现在压到300万亩以下。[11-13 09:01] [鹿心社]第三,提出了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我们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11-13 09:01] [鹿心社]第四,强化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科技的手段,落实共同责任,加强监管,使规划真正能够得到落实。[11-13 09:01] [主持人]《纲要》提出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05亿亩,这个数字是怎么确定出来的?[11-13 09:02] [鹿心社]第一,18.05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的确定,是从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个大的角度来考虑决定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口在高峰期的时候要达到15亿左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基本满足我们的粮食自给,这就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假如低于18亿亩,那么吃饭问题就要受到影响。[11-13 09:02] [鹿心社]第二,耕地是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依靠耕地,如果耕地过量的减少,就会动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稳定角度来讲,耕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农民有地种、有饭吃,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如果耕地过量减少,农民失去了耕地,又没有稳定的就业途径,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那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稳定。[11-13 09:04] [鹿心社]第三,耕地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用地,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看,也必须保有相当数量的耕地。从这几个角度讲,我们都必须保住18亿亩耕地。当然网友也会问,有这个可能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只要措施到位,完全可以实现保住18亿亩耕地这个目标。[11-13 09:06] [网友Siviasu]根据年初发布的变更调查数据,全国耕地现有18.26亿亩,据此推算,未来10年,耕地减少必须控制在2000万亩以内,以现在的用地速度这样的耕地保护目标能否实现?[11-13 09:10] [鹿心社]应该说网友对我们的规划纲要研究的很细,连我们能够减少的耕地数据都给算出来了,我非常感谢这位网友。确实像网友担心和社会担心的一样,去年年底是18.26亿亩,你要保18.05亿亩,这2000万数据不是个太大的数据,大家担心可能出自于前些年年均耕地的大量减少。[11-13 09:10] [鹿心社]在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耕地减少有四个途径。第一,生态退耕。原来是耕地,现在把它种树。第二,建设占用。城市的扩展,各类建设项目。第三,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原来种的是庄稼,现在种果树或者挖鱼塘。第四,灾害损毁。像汶川大地震,导致很多耕地破坏了。前些年我们做过统计,每年减少耕地几千万亩,但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很大的比重,2001年到2005年耕地减少1.24亿亩,生态退耕就占了71%。[11-13 09:12] [鹿心社]如何从耕地减少的四个途径来保住18亿亩耕地呢?第一,中央决定,调整我们的生态退耕政策,就是将来生态退耕主要是巩固现有成果,不再安排大规模的生态退耕,这样就把这个因素堵住了。[11-13 09:17] [鹿心社]第二,建设占用耕地,大概一年300万亩左右,按照法律规定,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一补一,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你占了一亩耕地,你就在其他地方补充一亩耕地。这样这个因素又可以消除了。第三,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已经跟农业部做了协调,下发了文件,将来要引导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向不减少耕地或者增加耕地的方向发展。[11-13 09:19] [鹿心社]第四,对于灾害毁地因素,我们要加大防灾能力建设,使灾害损毁耕地尽量减少,过去大概每年100万亩,将来要控制在几十万亩。同时通过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补充一部分耕地。这样算大帐没有问题。但是网友也会问,你在屋里算帐没有问题,那你能做的到吗?这也是大家的担心。确实做到不容易,但是我们坚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把严格管理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实现纲要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没有问题。[11-13 09:20] [主持人]近期,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务院出台了十项措施,2010年年底前将新安排投资4万亿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网友说,现在看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拉动内需有着远比我们一般老百姓所预料的更为宏大完整周密的规划。国土资源部对于拉动内需有什么具体的部署吗?[11-13 09:22] [鹿心社]中央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国土资源部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如何保障服务拉动内需措施的落实到位,研究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总的是既要为拉动内需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提供优质的用地保障服务,又要按中央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来规范管理我们的用地。[11-13 09:23] [鹿心社]具体来说有这样几方面:第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作出相应的安排。中央决定拉动内需上的这些项目都需要用地保障,我们将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作出用地的统筹安排。第二,在土地利用计划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安排。一方面对今年的用地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保障中央确定的拉动内需的项目的用地指标,同时我们对明年的用地计划将会同发改委进行研究,作出科学合理的用地计划来保障明年用地。第三,在严格程序的同时,我们要简化有关手续,提高效率,加快用地的预审、审批,为这些拉动内需的项目及时提供土地。[11-13 09:24] [鹿心社]另外,我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这些拉动内需的项目用地我们是应该作出保障和支持的,但是各类项目都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严格的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同时要妥善保护好被占地农民的利益,占了农民的地,要让他们有知情权,要给予他们合理的补偿安排,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提高,从长远看,生计要有保障。[11-13 09:28] [网友发展不息]目前,一些地方反映基本农田布局已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的主要因素,希望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中大幅调整基本农田布局。请问:国土资源部在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面是怎样考虑的?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纲要》确定的15.6亿亩基本农田真正落到实处?[11-13 09:30] [鹿心社]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基本农田承担了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任务,基本农田是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田,必须保住。所以在规划修编当中,要确保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布局大体稳定。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数量不能少,产能要提高,布局大体稳定。按照规划,根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安排,需要少量的占有部分基本农田,可以在规划修编当中对布局做局部调整,但是新划入的基本农田必须是耕地,质量不能低于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走向一张图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走向“一张图”2019-05-2807:55来源:光明日报 小到家门口是建绿地还是盖商场,大到城市发展整体的定位走向,对老百姓来说,国土空间规划与自身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将统一融合为一个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5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表示,《若干意见》的发布正是要克服此前我国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规划乱象使发展“受伤” 规划相互打架导致落不了地,规划朝令夕改,或者规划一套另做一套……长期以来,一些规划乱象在我国一些地方存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是,同样一块地,国土规划中是基本农田,林地规划中是林地,而在城建规划中又被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说,如果要调整地块规划需涉及诸多部门,程序十分复杂。 李晓江以此前已进行“多规合一”改革的海南省为例,改革前调研发现,海南全省各种土地、林地、建设、海洋等规划矛盾、重叠的土地斑块达数十万块,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究其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各种规划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事权不同,规划目标不同,规划方法和重点也不同。因此往往容易造成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将此前的这种规划管理体制形容为“九龙治水”,“协调不够,相互不通气,形成的规划自然就容易‘打架’”。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06]114号)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 国土资发〔2006〕114号 目次 、八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引用的标准和文件 3 依据 4 总则 5 供地环节的协议出让 6 原划拨、承租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办理协议出让 7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协议出让 8 出让土地改变用途等土地使用条件的处理 附录A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意向书示范文本格式附录B 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示范文本格式 、八 前言 为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行为,统一程序和标准,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推进土地市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附录A 、附录B 为协议出让活动中所需文本示范格式。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廖永林、冷宏志、岳晓武、雷爱先、高永、谢量雄、吴迪、宋玉波、牟傲风、叶卫东、钟松忆、林立森、申亮、陈梅英、周旭、沈飞、张防。本规范参加起草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世专、马尚、王薇、车长志、邓岳方、叶元蓬、叶东、任钊洪、关文荣、刘显棋、刘祥元、刘瑞平、朱育德、闻洪溪、严政、吴永高、吴海洋、张万中、张英奇、李延荣、李晓娟、李晓斌、束克欣、杨玉芳、杨江正、肖建军、陈永真、陈国庆、林君衡、罗演广、祝军、胡立兵、胡红兵、赵春华、郝吉虎、高志云、徐建设、涂高坤、秦水龙、钱友根、梁红、黄文波、韩建国、韩洪伟、靳薇、潘洪篙、魏成、魏莉华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国土规划工作的请示》(国土资发…2009?202号)上的批示意见,为了切实做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编制工作,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有关部门、单位,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国土规划”要求,在扎实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系统总结国内外国土规划编制实施经验,准确把握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部署,立足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围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国土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改善国土生态环境,统筹提出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制定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政策措施,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原则 (一)统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保护、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合理确定国土资源和地

域空间开发的规模、强度、结构、布局和时序,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二)着力解决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重大问题。全面分析国土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矛盾,立足区域协调发展、能源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社会民生建设等重要方面,明确规划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措施。 (三)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和区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对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的需求,发挥国土规划的综合协调与统筹管控作用。 (四)坚持科学决策、公众参与。构建跨部门多领域合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地方、部门、行业、企业、院所、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协调、咨询和论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战略研究成果。以国土资源大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基础地理测绘、海岸带和海岛调查、全国森林清查、全国荒漠化石漠化及沙化土地监测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相关规划研究编制等重要成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 见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已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为更好发挥《纲要》引领和约束作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把规划蓝图变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效,现就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党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履行政府责任、提升政府效能,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放的全部放给市场,把该管的切实管好。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促进公平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责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

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全国一盘棋”,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建立《纲要》实施横向纵向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对全局性、战略性及跨区域、跨领域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推进《纲要》实施。 (三)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系统设计和辩证思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抓好《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的同时,围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四)强化《纲要》统领和约束作用。《纲要》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维护《纲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推进《纲要》实施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各类规划、计划、政策的制定实施要服从和服务于《纲要》实施。 二、明确实施责任主体 (五)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分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纲要》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六)强化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将《纲要》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党委(党组)和政府会议年度重点事项,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以下简称“三个重大”)的落实工作。 (七)加强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已有国家级重大规划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八)发挥群团组织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群团组织要积极搭建广大人民群众有序

国土空间规划类术语及相关知识

空间规划类术语 “三区三线” “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三区”(三类空间) 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三线”(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包括城镇现状建成区、优化发展区,以及因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 “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 新华社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纲要》指出,要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要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升国土开发质量、规范国土开发秩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纲要》提出了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城镇空间控制在11.67万平方千米以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国土开发的协调性大幅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大幅下降,坚守耕地“红线”,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万平方千米以上。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海洋开发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纲要》部署了全面协调和统筹推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和区域联动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推进建设国土开发集聚区和培育国土开发轴带。二是构建分类分级全域保护格局,依据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类资源环境主题实施分类保护。三是构建综合整治格局,修复与提升主要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及海岸带和海岛地区的国土功能。《纲要》提出,要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设置“生存线”,严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第四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第六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1: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附表2:建设用地指标 附表3:园地指标 附表4:林地指标 附表5:牧草地指标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704.74万公顷(98557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192.24万公顷(4788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208.27万公顷(183124万亩),园地面积为1154.9万公顷(17323万亩),林地面积为23574.11万公顷(35361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6214.38万公顷(39321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3.09万公顷(3829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2601.51万公顷(390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30.85万公顷(34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59.87万公顷(5398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997-200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0.35万公顷(305万亩),与1991-1996年年均占用29.3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005年与199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 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是侧重于空间资源要素配置的“保障型”规划,主要是提高对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规划的综合性和战略性有待加强。 国土规划内容和指标要具有一定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突出规划的“实用主义”。 □郝庆 时隔20年后,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群雄并立”的背景下,国家重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如何处理国土规划与相关空间规划的关系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梳理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2007年5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主体功能区规划侧重宏观划分,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的自然

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落实中央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为各地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国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要作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成果,在区域上规范、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国土整治工程,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般认为区域规划就是区域性的国土规划。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编制国土规划的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留了区域规划的职能。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由一家独揽变成了两家分管。“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积极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十多个区域性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推进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的覆盖面将不断扩大,与区域层级的国土规划在空间上出现重叠。 区域规划与区域性国土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上有高度的重叠性和交叉性。今后,区域性国土规划应侧重区域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综合配置、重视综合性国土整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国土资源和国土环境支撑,并从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资源保障程度、空间环境容量等角度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布局进行指导和约束。同时,区域性国土规划要配合发展改革部门的区域规划,通过实施国土空间准入、重要国土资源配额等措施,与发展改革部门区域规划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一起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规划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城乡建设部门根据自身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分析城市在不同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来指导城市规划,从而出现了城镇体系规划。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赋予城镇体系规划法律地位,并指出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为政府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目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尚未通过国务院审批;部分区域级和省级城镇体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开始实施。 对于城镇体系规划来说,它是由中国学者,在区域性国土规划缺失状况下开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国土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的区域地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估算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我国空间规划中的权宜之计,最终应当被国土规划所取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建设对土地资源需求逐步加大。为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国家于1986年成立国家土

国土资源的优化与升值:寻找发展与保障的平衡

国土资源的优化与升值:寻找发展与保障的平衡 平衡发展中的土地资源重组 土地是国家最基础性资源。30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空间资源大规模重新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又不阻碍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同时,“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去。在转移过程中的杠杆也是土地。在这个意义上,农村问题就是城市问题。即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解决农村问题,不可能抛开城市的发展谈农村。 主笔◎李伟 18亿亩耕地意味着什么 2011年春节后,中国北方地区的干旱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去年初的西南大旱相比,今年北方旱情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受旱区域集中,且大多发生在主产区。截至2月中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约为1.16亿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536万亩,受旱面积占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42.4%。 抗旱,成为中国政府年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中国旱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如果干旱继续持续,可能会影响今年的小麦价格。世界上传统的两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去年夏天高温肆虐,澳大利亚最近几个月洪水泛滥,已经在国际小麦市场造成震动。根据最新版的《食品价格观察》,2010年10月到今年1月的4个月间,食品价格上涨了15%。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粮食的全年产量达到了1.0928万亿斤,这是自1958年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打破了以往4年一个周期的生产规律。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仅为1.1亿吨,1996年突破了5亿吨大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联合国粮食机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的小麦产量相当于美国或俄罗斯的两倍,是澳大利亚的5倍还多。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确实成为维护国际粮食安全的重要砝码。 按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说法,能够保证粮食万亿斤产量,主要在于“粮食播种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是重要资源保障条件”。5年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证了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性。 如果中国粮食产量能每年维持在5亿吨以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就接近400公斤,对于国内和国际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评价体系,小康水平社会人均占有粮食即为400公斤,中等水平为人均450公斤、富裕水平为人均500公斤。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下线,跨越了温饱阶段。换句话说,每年能产出5亿吨粮食,14亿中国人的口粮就有了保障。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乃立国之根本。尤其是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度,保证粮食产量就是保障了国家的生命线。 以粮食增产1亿吨为一个台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已跨上了4个台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先是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的3.05亿吨,提高到1998年的5.12亿吨。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粮食产量下滑,到2003年降至4.3亿吨,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之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产量又逐年回升,到2007年回到了5亿吨以上。 改革开放之初,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和对农业投

韩国的国土规划介绍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12-21 14:42:28 ●韩国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目标是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全国均衡发展 韩国——合理调整规划内容 韩国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72~1981年)。该规划为配合第三和第四次五年计划,把规划的重点放在扩充交通、通讯和水资源、能源开发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采取了低投入、高产出的据点式开发方案。20世纪80年代,针对过去经济开发中出现的地区差距显著扩大,严重影响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问题,1981年制定了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82~1991年)。该规划将地方人口的稳定和均衡的国土开发作为基本目标。但是从执行结果来看,不平衡的趋势仍在加剧,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在国际经济中的条件好转,为适应国内外条件的变化,1986年韩国制定了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修正案(1987~1991年),努力促进地区经济圈的形成,积极解决首都圈问题。对未包括在地区经济圈的地方再指定为特定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使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国民均能享受开发利益。经过第一和第二两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实施,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基地,扩建新建了一些基础设施,使得国土空间的生产条件更加完善。 为适应韩国经济国际化、开放化的进展,1992年制定了第三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92~2001年)。该规划规定了国土开发的基本方向:在城市与农村实行均衡发展,建立地方分散型国土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潜力,谋求生产效率型和资源节约型国土利用方式;保护国土环境,提高国民的福利。这三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基本目标,都是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全国均衡发展。 综观几个国家的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不难找出许多共性。从规划的目的看,逐步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全国或区域的均衡发展,向以人为本,建立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从规划的地位和用途看,均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是政府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防止和纠正市场偏差,缩小国内区域发展差距,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宏观调控手段;从规划的类型看,以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规划和跨行政区域的广域规划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从制定规划的主体看,政府、民间组织、国民共同参与的格局较为普遍;从规划的实施方式看,均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且有系统的实施保障措施,如完善相应的财政金融体系、人才培养、行政组织协调机制等;从规划的内容看,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在不断进行调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规划的重点逐渐从国土开发向国土综合整理转变;从规划的实施效果看,在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且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

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 国土资源部 2017年8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规划定位 (1) (二)规划任务 (1)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期限 (2) 二、工作组织 (2) 三、技术路线 (2) 四、主要内容 (6) (一)现状分析与形势研判 (6) (二)战略目标与格局 (7) (三)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 (7) (四)联动发展 (12) (五)国土综合整治 (13) (六)重要支撑体系 (14) (七)规划实施保障 (15) (八)平台建设 (16) 五、成果要求 (16) (一)国土规划文本 (17) (二)国土规划图集 (18) (三)国土规划编制说明 (19) (四)国土规划专题研究成果 (20)

附件1:规划指标体系表 (22) 附件2:规划文本参考框架 (24) 附录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26) 附录2:国土空间划分思路 (29) 附录3:国土综合整治主要内容 (31) 附录4:规划成果参考图 (34)

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导省级国土规划编制,统筹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特制定《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点》。 一、总则 (一)规划定位 省级国土规划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对省域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对省级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具有引领和协调作用,是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二)规划任务 省级国土规划以《纲要》为指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守底线思维,按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在全面摸清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判国土开发保护形势,确定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优化生态、农业和城镇等主体功能空间,促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形成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