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以学定编”对鲁迅选文的教学适宜性

试论“以学定编”对鲁迅选文的教学适宜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d15851478.html,

试论“以学定编”对鲁迅选文的教学适宜性

作者:姚永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9期

摘要:阅读鲁迅作品,学习鲁迅精神,向来是语文教学乃至思想启蒙、人文建设的重头戏。在“以学定教”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拓新模式——准确定位——推进课改,更好地编制入选教材的鲁迅作品,为培养现代公民服务。

关键词:以学定编;拓新模式;准确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43-02

王荣生教授强调:“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我们且来看看是课程研制出了问题还是教材编制发生偏差。先看前者,也就是鲁迅作品的“选文”情况。从多年教学一线的实践来看,初中教材已经比较妥帖地解决了鲁迅作品的“选文”问题。它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特点和成长过程,在篇目选择和学段安排上恰如其分,如在七、八年级段选取的是文笔生动、情感细腻的诗歌、散文,如《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在九年级段选取的是笔触辛辣、思想深厚的小说、杂文。这种呈现方式,既体现一种梯度的变化,又达到一个面的拓展。从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映来看,这些经典作品和这种安排是受师生双方认可乃至欢迎的。那么,我们再来考量后者,也就是鲁迅作品的选文有没有出现王荣生教授提醒的“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我们发现,正是教材对选文的进一步编制致使教学中同时出现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症结。症状有四:

1.止于浅读。如七年级上册的《风筝》,教材把它放入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在“课文导读”中明确提示学生“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种预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肤浅的“一元解读”的小框架,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或者参考辅导资料的说明,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较全面较深入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他们大概一头扎下去却似木偶探海浮于其上,只从“亲情”角度去读鲁迅的兄弟之情了。很有可能把文中深层的、广阔的应有之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的自省精神,鲁迅对身受“虐杀”却无怨恨不知反抗者的深沉感慨”皆视而不见。可是,要知道鲁迅对时局和自我的剖析向来真实而深入。尽管教参、老师、其他辅导资料或多或少会提供此文的“多元解读”,但这种编排却不自觉地影响甚至妨害了学生本身的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纵深思考。这可能是教材编制的一大缺陷。

2.困于硬读。“硬读”是本文生造出来的,针对的是在学习鲁迅作品时一种灌输式阅读。譬如,强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捆绑“销售”,只把鲁迅脊梁挺直、冷面一张的“战士”形象示众。以八年级下册的《雪》为例,教材很特殊地配置了一篇“附录”——孙玉石《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文中解读道,《雪》“寄寓了鲁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反映了鲁迅的哲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