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付姗姗,吕植勇,陈超,彭琪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

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3)

摘要: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领域,在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众多先进国家中尤其受到重视。车路协同系统(CVIS)作为ITS 的重要子系统,近年来也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关注,是世界交通发达国家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热点。本文介绍了CVIS的概念以及内涵,介绍了美国IntelliDriveSM、欧洲eSafety、日本Smartway以及我国车路协同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车路协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车路协同系统(CVIS);IntelliDrive SM

中图分类号:U492.25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s about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Overseas and Inside

Fu Shanshan,Lv Zhiyong,Chen Chao,Peng Qi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P. R. China)

Abstract: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 is the frontier area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n the United Stat es, Jap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many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attra ct more attention particularly.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C VIS) as a major ITS subsystems, has also been oncerned about domesti

c an

d foreign in recent years,which is th

e hot spot o

f overseas develope

d countries i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VIS, introduc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lliDrive SM, the European Union' eSafety, Japanese Smartway and ou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arriageway. And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VIS in our coubtry. Key word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operative Vehicle nfrast-ructure System; IntelliDrive SM

引言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极力投注资源推动的重点之一,在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众多先进国家尤其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提高道路交通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车路协同系统(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CVIS)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

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1]。

图1 车路协同系统[2]

近年来,电子信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推动了车路协同系统(CVIS)的发展。其作为ITS的重要子系统也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关注,是世界交通发达国家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热点。

1 国内外车路协同

1.1 美国Intellidrive SM

美国车路协同系统(Vehicle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VII)是由美国联邦公路局、AASHTO、各州运输部、汽车工业联盟、ITS American等组成的特殊联合机构,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汽车与道路设施的集成,并以道路设施为基础,计划于2005年推出可以实施的产品。各州将采用统一的实施模式,采用Probe Vehicle(试验车)获取实时交通数据信息,支持动态的路径规划与诱导,提高安全和效率[3,4]。

VII计划主要包括智能车辆先导(IVI)计划、车辆安全通信(VSC)计划、增强型数字地图(EDMap)计划等,并且通过美国通信委员会(FCC)为车路通信还专门分配了5.9GHz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频段[5,6],为驾驶员提供安全辅助控制[7]。

最近美国交通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USDOT)将VII更名为IntelliDrive SM,更加强调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下提到的IntelliDrive SM即是VII的后期,VII向IntelliDrive SM过渡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车路协同发展趋势

IntelliDrive SM项目特点:

安全:应用车-车,车-路,车-X无线通讯技术,感知车辆周围360度范围内的危险。

交通机动性:应用多种信息技术,向出行者和运输管理者提供多种实时交通信息。

环境:通过提供实时交通拥堵和其它信息,辅助出行者选择合适路线,减少环境污染[3,8,9]。

IntelliDrive SM为美国道路交通提供了更好的安全和效率,它通过开发和集成各种车载和路侧设备以及通信技术,使得驾驶者在驾驶中能够做出更好和更安全的决策。当其与自动车辆安全系统结合应用时,如果驾驶员不能或没有及时做出响应,而车辆具有响应和动作的能力,可明显增强预防和减轻碰撞的效果。同时,运输系统管理者、车辆运营商、出行者都能得到所需的信息,以便为机动性、效率、运输成本、安全而做出动态的决策,实现高效的人员和货物移动[10]。

IntelliDrive SM未来研究目标:

目标1:通过汽车和基础设施的连接使交通安全转型

①启用主动和被动安全应用程序(例如:应用程序的设计是为了协助车辆驾驶员躲避紧急冲撞,这需要低延时通信);

②通过提供车辆公告(不要求低延时通信)改善安全状况;

③有必要执行测试以支持管理和咨询活动,对系统性能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开发和验证标准;

④提供技术基础使部分或全部车辆得到控制;

⑤启用以车辆为基础的应用使他们实现计划目标,对司机的焦点没有负面影响;

⑥协调国际标准和建筑物周围的车辆平台。

目标2:在所有的道路和所有的模式下捕获完整的实时的信息以支持执行系统转换

①从连接的车辆、移动设备和基础设施中捕获实时数据;

②在所有的模式下,捕获实时信息系统成本;

③开发一个技术框架,使用交通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所有来源实现实时数据集成。

目标3:通过车辆用和基础设施的连接应用,实现转型的交通管理和执行系统

①使用实时的流动性和运输管理者的成本数据创建应用程序和策略,以确保安全、高效以及人员和货物的安全运动;

②利用实时流动性和成本数据辅助运输用户的动态决策。

目标4:实现“下一代”的电子支付系统以支持执行转换系统

①创建跨模式的电子支付系统(互用性停车、运输、定价、收费等);

②定义技术框架以支持新兴国家和国家政策性的金融运输。

目标5:通过汽车和基础设施的连接实现环境管理

①从车辆移动捕获实时环境数据;

②通过在交通管理和性能改进方面的所有来源的数据使用,来整合实时环境数据;

③使用运输管理人员对环境影响的实时来数据,创建应用程序;

④使用旅客的环境影响信息创建信息的实时数据信息。

目标6:为部署的安全性、流动性建立一个制度基础,环境方面的应用基于车辆和基础设施的连接

①确定和研究解决方案来解决国内和国际上的体制基础、治理、隐私问题、潜在法规和政策,以落实运输技术;

②在所有目标领域解决社会公平,以确保所有的用户在运输解决方案中受益

[11]。

1.2 日本Smartway[12]

Smartway计划由政府与民间23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用于促进土地、基础设施、运输和旅游、先进安全汽车(advanced safety vehicle,ASV)的发展[8]。Smartway发展重点在于整合日本各项ITS的功能及建立车上单元的共同平台,使道路与车辆能藉由ITS咨询的双向传输而成为Smartway与Smartcar,以减少交通事故和缓解交通拥堵,并希望在2010普及全日本。2007年已初步完成在Tokyo Metropolitan Expressway部分公路的试验计划,自2009年起将于日本三大都会区进行试验[13]。

基于统一与协调一致的行为方针Smartway示范系统还向用户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服务:

◆辅助安全驾驶信息服务:通过路侧架设的一系列传感器检测前方道路转弯处或视线死角区域是否发生交通阻塞或存在路面障碍物等,并通过车路通信系统向驾驶者提供实时道路信息。

◆静止图像信息服务:通过闭路电视(C C T V)摄像机采集的道路环境状况信息,将以静止图像的形式提供给驾驶者,例如在隧道入口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出口处的车流情况等。

◆浮动车信息采集服务:基于浮动车技术实现实时交通信息的获取,并通过车路通信系统,连同天气、路面情况以及高危地段等信息迅速提供给临近的车辆。

◆道路汇集援助服务: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天线检测行驶于主干道上的车辆,当车辆接近道路汇集处时,将通过车路通信系统向有关驾驶者发出警示信息。

◆停车场电子付费服务:通过车路通信系统实现停车场电子付费服务。

◆宽带互联网连接服务:通过车路通信系统实现宽带互联网连接服务。构建包括智能车辆、智能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Smartway,实现安全、高效、便利、舒适、低环境负荷的社会14,15]。

1.3 欧盟eSafety[16]

eSafety由ERTICO最先提出,2003年9月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认可并列入欧盟计划。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

cation Technology,ICT),加快安全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为道路交通提供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除自主式的车载安全装置外,还需考虑车—路协调合作方式,即通过车—车以及车—路通信技术获取道路环境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评估潜在危险并优化车载安全系统的功能。欧盟在其第6框架计划(FP6)中,准备启动77项与eSafety相关的研究开发项目,与之相配套,欧盟委员会还推荐了28项行动计划,可归纳为3类,即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及体系架构、电信基础设施等);车辆预防与保护系统 (包括车载智能终端系统、事故前安全辅助驾驶系统、事故中车内人员保护系统、事故后紧急救援系统等);以及事故原因分析、人为因素(Human Factor)研究、成本效益分析等[17]。

eSafety重点研究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体系框架和标准、交通通信标准化、综合运输协同等技术的研究,并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安全技术的实用化。以下介绍eSafety项目的几个重点子项目:

PreVENT项目: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和定位技术,开发自主式和协调式主动安全系统,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减小事故严重性。

I-way项目(Intelligent Cooperative System in Cars for Road):通过提供实时的周围车辆信息和路旁设备信息,来增强驾驶员的感知能力和对危险状况的反应能力。

Car2car项目:推动车—车、车—路通讯技术及其接口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推进车—车通讯技术市场化。

在欧洲,将从2010年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对智能车进行道路测试,计划在欧洲道路上对1000辆以上安装了各种智能化车载设备的各种品牌汽车进行试验,测试8种不同的高新技术,通过大量的采集数据来检验安全、效能和舒适的程度,进而研究智能车辆对安全、能源与效率以及社会的影响[18]。

2 中国车路协同发展

根据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需求,以改善道路安全与提高交通效率为重点,兼顾节能、环保。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车路智能协同系统,实现车路协同控制,改善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通过提高通行效率,提高单位能耗的运输效率,在满足交通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19,20]。

图3 车路智能协同发展需求

图4 车路协同技术集成图

下表是对我国“十二五”计划车路协同部分的发展展望,如表1所示:

表1 车路协同“十二五”发展

第1年第2

第3

第4

第5

车路协同系统安全及商业服务相关的应用示

例标准

车路协同相关信息的数据库结构和接口,通讯

协议标准及数据安全技术

车路协同信息采集技术及软硬件系统√

基于车路协同的交通优化控制,交通系统仿真

技术

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车路技术√

基于车路协同的城市公交运行控制技术√

3 结束

车路协同技术(CVIS)在国内外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其对缓解交通拥堵以及改善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部分发达国家更为其制定长期发展路线。

我国车路协同(CVIS)实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现象相应出现,推行车路协同技术势在必行。我国在引进、开放车路协同学习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需求结合国内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车路协同系统。

参考文献

[1]欧洲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汽车和基础设施的整合.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8d15111208.html,/en/activities/cooperativemobility/cvis_01.htm.

[2]Driving Down Lane-Departure Crash,BWMbroadcasting.

[3]美国交通部,智能交通信息系统intellidrive SM,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8d15111208.html,/intellidrive/index.htm.

[4]National System Requrements,Vehicle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VII),April 2008,Version1.3.1.

[5]柯亮宇.无线行动通讯明日之星-车载无线通讯发烧[J].台湾: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2009.

[6]陈柏全,柯亮宇.智能安全车辆与车载无线通讯国际发展趋势简介.台湾: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2008.

[7]王笑京.智能交通与道路交通安全—发展动态及建设,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2008.

[8]Michael https://www.sodocs.net/doc/8d15111208.html,ing Vehicle Probe Data to Diagnose Road Weather Conditions-Results from the Detroit IntelliDrive SM,TRB 2010 Annual Meeting.

[9]Brain Smith,Ramkumar Venkatanaratana and Hyungjun Park,IntelliDrive SM Traffic Signal Control Algorithms.2010.

[10]Hyungjun Park,Brain L.Smith. Investigating Benefits of IntelliDriveSM in Freeway Operation—Lane Changing Advisory Case Study,at the 2010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9.

[11]Valerie Briggs. USDOT ITS Strategic Planning,ITS Joint Program Office.2009.

[12]欧洲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汽车和基础设施的整合,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8d15111208.html,/en/news/ertico_newsroom/its-safety_2010_public_ demonstrations_held_in_tokyo.htm.

[13]淘治中.智慧型运输系统(ITS)整体发展趋势之比较与评析[J].中华技术.2009.

[14]熊炜,李清泉,李宇光.智能道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C].2008.

[15]李清泉,熊炜,李宇光.智能道路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智能交通系统与信息技术.2008(8).

[16]欧洲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汽车和基础设施的整合.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8d15111208.html,/en/projects/completed_projects/websites/euindia /about_eu-india/esafety/esafety.htm.

[17]严新平,吴超仲.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8]李克强.基于ITS的只能汽车项目[C].深圳ITS会议.2009.

[19]吴忠泽.迎接中国智能交通的新时代[J].科学(上海).2010(1).

[20]王云鹏.车路智能协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智能交通年会车路协同.2009.

车路协同资料讲解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1基本概念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即IVICS(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简称车路协同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最新发展方向。 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 车路协同系统(CVIS),主要是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采用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人、车、路的信息的全面感知和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智能协同和配合,从而达到优化并利用系统资源、提高 道路交通安全和效率、缓解道路交通拥挤的目标,从而推动交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车路协同的实质就是将控制指挥方案与道路交通条件的需求相匹配,从而实现交通的安全、环保、高效。车路协同系统作为ITS的重要子系统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上交通发达国家研究、发展和应用的热点 2技术架构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和车联网的发展,为车路协同技术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发展机遇,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使我们在高精度定位、精细化信息服务和新一代传感网络构建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证。发达国家基 本建立了车路协同系统的体系框架,定义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开展了一些试验和应用,但车路协同系统的某些核心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制约了系统的应用。目前车路协同技术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①车路协同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车路协同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由特例实验走向场景应用和制定通信协议标准。 ②车路通信平台的开放性:将从单一通信模式向多种通信手段的互补与融合方向发展。可用于车路通信的方式包括:DSRCWiFi、DSR GSM/GPRS3G RFID WLAN BlueTooth 等,由于通信技术各有优缺点,单一通信的方式很难满足车路通信需求,需建立一种多方式兼容的通信平台。 ③车载单元的多功能一体化集成:由单项服务向集成服务转变,从单目标控制向多目标控制集成转换。例如,把ETC和北斗导航系统集成到一个系统里,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车载单元,即集成的车载终端装置能够提供路桥收费、信息发布、信息采集等多种服务。

世界汽车发展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汽车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联合和重组等手段,已形成10大汽车集团,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2.零部件制造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策略。整车企业改变了只局限于采用本集团公司零部件产品的做法,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由单个汽车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而零部件企业也将其产品面向全球销售,不再局限于仅仅供给

国内外汽车发展现状

南昌工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大量搜集资料文献以及对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的研究,一步步阐述了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的特色文化、特色技术研究、特色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国内外汽车公司的特色发展之路与它们所取得重大成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汽车公司的特色发展能促成特色汽车的诞生,特色汽车能造就成功的汽车公司。此结论对研究汽车及汽车公司的人士意义颇大,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了解当今汽车公司及汽车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潜在的特色汽车技术前景。 【关键词】汽车公司特色技术汽车前景

Abstract This paper by my teacher's guidance in guidance of data colle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the famous enterprise research, step by step,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auto company culture, special technolog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idea,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utomobile company demonstrated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conclu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lusion: in thi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society, car company'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an make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car was born the success of car edifies auto enterpri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of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companies who rather large, meaning can help them faster, better understand today's car companies and car on the road i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has great achievements, and potential features car technology prospects. 【key word】domestic literatures prospects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C-V2X与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深度融合

C-V2X与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深度融合 摘要:智慧交通已经发展到车路协同(i-VICS)阶段,车用无线通信(V2X)是i-VICS的重要支撑技术,可以支撑车路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不同交通场景下车路协 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采用的部署方案也有差异。本文中,我们给出了高 速公路、城市街道、自动驾驶园区3种典型场景下C-V2X车路协同方案的部署建议,为车路协同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C-V2X;智能网联汽车 中图分类号:F289文献标识码:A 1.车路协同下一步演进方向及对通信技术的要求 1.1路侧感知时延与V2X通信时延需要同步优化 随着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热点,研究人员开始研发低时延摄像机、77GHz毫米波雷达、雷视一体机、激光雷达等处理时延更低、检测精度更高、分类能力更强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处理时延可以达到几十毫秒量级,检测精 度可以达到分米级。为了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车路间通信技术的时延要求相应升高,保证从目标出现到通知到车内的综合时延在100ms以内,与目前自动驾驶车 辆自身传感器的检测时延相当。目前LTE-V2X的平均时延在几十毫秒,刚刚可以 满足要求。考虑到错过已分配的SPS资源、信道质量较差导致需要重传等极端情况,综合时延可能超过100ms;因此还需要研究可进一步降低V2X通信时延的技术,例如R16的短传输时间间隔(TTI)技术、R17的终端协作技术等。从另一个 维度看,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部署不能采用传统交通摄像头和雷达,否则的 话即使采用5G的极限时延1ms的通信技术也无法满足自动驾驶要求。 1.2目标跟踪范围、路径规划算法、V2X通信技术、算力分布需要联合优化 交叉口俯视感知是公认的车路协同重点应用。城市大型交叉口人流车流密集,需要跟踪的运动目标众多,对V2X承载能力和车侧的路径规划算力带来巨大挑战。一种解决思路是路侧感知从全部跟踪目标中圈定特定车辆周边限定区域内的物体。这就要求路侧边缘计算能够对目标车辆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进而筛选出前进方 向上的感知结果,这一方案还要求路侧单元(RSU)具有R16将引入的单播能力。还有一种解决思路是将交叉口的车辆路径规划全部汇集到路侧边缘计算处理,这 就要求车辆能够将感知到的近场环境数据上传到边缘计算设备;因此要求V2X的 上行传输速率大大提升,而且也要求边缘计算设备具有较高的算力。 1.3交通优化需要车云信息快速交换和云控快速仿真推演作为支撑 交通优化需要交通起止点(OD)调查信息。过去的OD调查往往需要结合 问卷调查、公交线网乘客分布统计、运营商数据、导航软件数据获得,数据获取 周期长,无法体现动态信息和局部微观信息。随着C-V2X的推广,云端获取每台 车辆的动态信息成为可能。有了全局的动态数据,再辅以云控平台的强大计算能力,可以实现交通调度的全局决策,并可以通过仿真推演的方法对决策方案进行 快速验证。 随着导航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司机会遵循导航软件的路径规划建议;但 是导航软件对道路的动态信息掌握的很不充分,而且在做路径规划建议时并没有 充分考虑到大量车辆按建议出行对未来交通状况的影响。这就导致当使用导航软 件的司机数量变多时,交通状况会恶化。采用C-V2X技术后,云端可以统筹进行 全局性的最优策略决策,并直接为每个交通个体分配路径规划,从而避免交通无 政府状态的出现[1]。

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xx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 汽车产业正在“磁吸”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前有互联网,后有房地产,众多行业都把造车当作新突破口。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业在打败日韩品牌后曾经一度冲击造车,却纷纷铩羽而归。此次再度厉兵秣马,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家电业拥有的强大制造实力和研发水平能否成为其成功突围的利器,值得业界关注。 1、家电业再度冲浪“造车” 2003年前后,中国家电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造车“冲动”,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不过,由于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加上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和家电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家电厂商造车遭遇寒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一度熄灭了的汽车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业大潮下重新涌现。 ——家电业再度“上车” 一起价值7.4亿元的收购,引发了业界对美的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近日,美的发布了《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收购总价为 7.4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拥有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起收购,美的表示,“合康新能的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对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我国汽车目前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目前发展现状 在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从双重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产业逆境飞扬,实现历史性突破,产销双超1300万辆,超越日本、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经过2010年井喷式增长之后,中国车市在2011年是否会再续辉煌,车市又将会呈现怎样的运行态势与市场特征? 从2010年已公布的产销计划看,多数厂家在增产扩家,其中东风日产产销量有2009年的51.7万辆调高到60万辆,华晨汽车有34万辆调整到45万辆,吉利汽车从33万辆调高到40万辆,神龙汽车从27万辆调高到40万辆,长城汽车计划产销30万辆,上海汽车增加产销9万辆,广汽丰田增加产销量7万辆,长安铃木增驾产销两万辆,二比亚迪汽车预计产销翻番,目标达80万辆,江淮汽车更将同比增幅上调至150%,2010年全国再现2009年井喷式的超预期增长,一方面随着政策利好刺激的逐步减弱,加价销售也将难觅其踪影,牺牲部分利润和价格空间降价促销将是厂家最为有效的市场生存手段,单车价格战血拼将重回大众视线 人们对汽车市场需求 1、汽车消费趋势,小排量经济型、紧凑型车销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达到占60%的水平, 私人汽车消费比例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接近70%,中高层消费比例趋于扩大。 2、汽车销售传统的淡旺季的差异越来越模糊,淡季更旺,汽车销售逐月递增,看不 见减弱的迹象。 汽油越涨价,不但小排量汽车销量继续攀升,中高端车也在快速增加,提高消费税和油价,反而促进了大排量豪华车的消费,豪华车卖疯了,其市场增长比率均超过了中低端车,达到增长率120%以上。 3。发达国家国内汽车消费者购车理念,仍然更多的偏重于外观、价格、品牌、配置及广告宣传,而汽车的品质、安全、技术、环保还是没有受到高度重视。 4、费者对车身颜色偏好,在关于车体颜色选择方面,传统的黑色、银色、白色仍然是消费者的首选,但是“汽车代表个性”观念使得消费者选车时更注重时尚感觉,红色、蓝色等鲜艳颜色成为广大年轻消费者的选择颜色。 4、性购车正在以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女性购车正在成为汽车市场的新的主力,而且,女性购车的热情往往高于男性,外观和造型是大多数女性首选的条件,虽然有些车型深深地吸引女性,但在不断细分市场的形势下,真正的坤车少之又少,另人遗憾。 5、V车加速向家庭渗透,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日渐成熟,高端MPV车型出现了向家庭市场渗透的现象。高端MPV相对轿车、SUV等车型,不仅具有内饰豪华、配置齐全、安全性高等特点,其宽大的空间更加适合全家人使用,高端MPV车型向家庭市场的渗透无疑为它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的细分方案 按照地理要素细分: 一二三级城市:沿海城市以及发达城市对高档汽车需求量更大,因其地域面积更为广阔,用汽车代步的人比内地更多,而内地的经济不及沿海地区发达,因此对于汽车这类奢侈品的需求更少。 而从消费区域来看,主流购车人群开始有成都向二三线城市转移,09年二三线城市销量占据了总销量的半壁江山。从全国市场来看,2009年前九个月,一级市场的汽车销量增速为33.6%,而二级市场为41%:二三级市场的增速超过50%,达到51.4%,二三级市场增速远远高于一级市场。于2007年相比,今年前九个月二三级市场的增长贡献度明显提升,二一线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内燃机从发明发展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相关技术不断创新和走向成熟。但内燃机作为汽车动力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是热效率还不够高(特别是汽油机),所依赖的石油资源逐渐减少,废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并难以集中治理等。因此,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将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压共轨;汽油直喷技术(GDI);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均质充量压缩点燃(HCCI) Abstract: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o over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relate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o mature. But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s a motor power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which is still not tall enough thermal efficiency (especially the gasoline engine), dependent on oil resources reduce gradually, emissions atmospheric pollution environment, and difficult to focus on control, etc.Therefore, the advanced engine technology will in car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ys a key of the decisive role. Keywords: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technology (GDI); Variable valve timing technology (VVT); Homogeneous filling quantity compression lighting (HCCI); Electric auxiliary pressurization 当今世界,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并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们不断的探索和改进车用动力的解决方案。 一、车用柴油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车用柴油机的性能特点 1)有能量密度高(大型低速增压柴油机的有效热效率已超过50%),燃油消耗率低,这对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都很重要。 2)好的燃油经济性; 3)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少,其CO2的排放量比汽油机大约低30-35%,但废气中含有害成分(NO,颗粒物等)较多,噪声较大,在环境环保方面已引起重视。4)功率和转速范围很大(功率1—65580KW,转速54—5000r/min),因此应用领域宽 5)结构较复杂,零部件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制造成本较高,与汽油机相比质量较大。主要有三大优点: a.经济。首先, 每单位柴油的能量含量比汽油高;其次,柴油机的压燃特性, 使其热效率比汽油机高。一般柴油机的油耗要比汽油机的低30%~40%。 b.环保。一般来说, 机动车的主要排放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相对而言, 柴油机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极低, 但在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上要比汽油机更难处理。这是柴油机本身的特性造成的, 可通过现代技术处治。 c.柴油机低速大扭矩的特性, 为汽车提供了更好的使用性能。通过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技术和电控技术, 现代柴油机在动力性、加速性、舒适性指标上已经

国内外汽车节能发展现状

国内外汽车节油概况随着能源的日渐紧张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迫切,汽车节油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都把节能作为一项国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汽车用油在石油消费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汽车节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研究降低汽车油耗的技术,美国各大汽车公司均拔出大量研究经费。美国汽车制造厂在减轻汽车重量、改善空气阻力、提高传动效率、减少附件功率损耗,发展小排量汽车、汽车柴油机化,发展电动汽车,开发醇类燃料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还对建设公路和养路进行了大量投资,以期降低油耗。 欧盟国家非常重视汽车节油政策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燃油税收政策,同时比较注重生物燃料的研发。英国政府仅在1980年就提供了600万英镑作为研究节能问题的资金,其中400万英镑用于研制发动机、变速器与微机处理器,200万英镑用于研制电动汽车及蓄电池。法国政府于1974年就成立了国家能源机构。1975年由中央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法国的“能源政策”。1991年,法国政府投资2.3亿法郎给标志-雪铁龙联合公司和雷诺公司共同生产电动轿车。 日本是没有石油的国家,所需石油全部依靠进口,这就迫使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高度重视发展节能型汽车。日本汽车保有量逐年大幅度增目前节能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央政府把节能减排列为国家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一和考核政府领导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推动全社会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随着我国进入“汽车社会”,汽车耗能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并成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传统内燃机节油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国外研究的复合火花点火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增压技术、低压缩高膨胀循环、可变气门相位及升程、可变压缩比、可变排量、减速时部分汽缸休眠、双火花塞顺序点火以及集成的起动发电机等技术在我国均有所发展。清华大学承担国家"973"重点项目“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与石油替代的基础研究”,在发动机新型燃烧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天津大学开展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燃油消耗率可降低15%;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长安大学等一批高校都在开展汽车动力系统优化节油的研究。 第1章 2.汽车轻量化节油 不锈钢与强度较高的碳钢相比,表现出不少优点。一汽轿车、奇瑞汽车公司在轿车车身上进行了高强度钢板的初步应用实验;上海交大、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镁合金的强韧化、耐蚀性、阻燃性和抗高温蠕变性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在轻量化结构设计方面,结构优化和零部件的模块化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如采用前轮驱动、高刚性结构和超轻悬架结构等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计算机辅助集成技术和结构分析等技术也有所发展。湖南大学与上汽通用五菱在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CAD系统CAXA,并已经开展了客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利用有限元法和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以减少车身骨架、发动机和车身蒙皮的重量等替代燃料节油是解决我国目前严峻石油能源形势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的替代能源发展已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实行直接替代(以发展车用替代燃料为主)与间接替代(以节能、替代工业原料与燃料用油为主)一起抓。 针对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国情和现有技术基础,适宜我国目前发展的替代能源主要为:煤基替代燃料、生物质替代燃料、天然气替代燃料和氢能。煤基替代燃料中,M15比例甲醇汽

2018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分工的日益加深,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市场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具体来看,全球汽车工业正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生产的生力军。由于新兴市场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2016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800 万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近年来也同样发展迅速。新兴市场的特点仍然是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因此仍是未来世界汽车业最有潜力的市场。 第二,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老牌汽车强国受经济危机影响产量波动明显,但整体发展平稳。2009 年全球汽车产量出现急剧萎缩,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汽车产量2010 年就已经恢复并超过2007年水平。 同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 年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11.9 万辆和 2,802.8 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76% 和13.7% ,高于上年同期11.5 和9.0 个百分点。 2014年至2016年主要国家汽车产量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我国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整车行业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回归到稳定增长状态。从中长期来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市场消费需求影响相对短暂,并且由于汽车工业对GDP 的增长贡献度较高,其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刺激或抑制汽车行业的政策均较难出台,而地方性限购政策对汽车行业整体销量的影响有限,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汽车工业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收入水平方面,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不会出现急剧的增加或减少。中国仍处于汽车普及期,保有量偏低、刚性需求快速提升的二三线地区为汽车销量增长提供空间。截至2016 年6 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84 亿辆,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46 个一线城市与部分二线城市汽车保有量达6,000 万辆,占比全国汽车保有量三分之一,二三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在改善性、强制性报废及个性化购车需求驱动下, SUV、豪 华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中高端细分市场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汽车消费升级趋势将会越发明显。以SUV 为例,我国SUV 销量由2007 年35.74 万辆增长至2016 年893.53 万辆,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00%(数据来源:广发证券《汽车工业数据》)。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作者:————————————————————————————————日期: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示范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统筹、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如电机驱动技术、能量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对电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国外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4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 61% (电动乘用车指“双80”车,即最高时速80 km/h 以上,同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80 km以上);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 658 辆,占比8. 39%[1]。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全球各主要国家电动汽车2014年保有量及2020年预计保有量如表1 所示[2]。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宝马、奔驰、雪铁龙公司等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呈现出很强的实力。

国内外汽车行业现状

放眼世界,浅析小蓝汽车产业 1、国际汽车行业现状 全球汽车市场增长较为平稳。 2000年到2007年,全球汽车产量从5,837万辆增加到7,327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实现了平稳的增长。2008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汽车产量产生了一定的下滑。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在普遍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逐步走出衰退,受国际投资和贸易需求增长的影响,全球汽车市场出现强劲反弹,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7,770万辆,同比增长25.9%。2011年至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2%、5.1%、3.6%。 2、国内汽车市场现状 增涨速度较快。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仅为207万辆,位列世界第八;此后,中国汽车产量和排名逐年上升,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进入世界前三甲,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万辆和1,364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2%,产销量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及消费国。2009年至2011年,我国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为16.6%,2012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1,900万辆,2013年将近2,200万辆,成为我国增速较快和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2014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143.05万辆和2107.91万辆,同比累计增长

7.2%和6.1%,产销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14和7.43个百分点。 3、国内汽车行业的困境 环境保护与交通运输。 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民用汽车数量达1.54亿,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样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出现第八个城市实行汽车限购政策,以北上广为首的全国八个限购的城市均为国内一线城市,且当地政府限购的理由无非就是城市交通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是近些年来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无论是早期的土地沙漠化还是近期的雾霾天气,环境保护已不容忽视且需积极采取改善措施。然而汽车排放显然逃脱不了对环境破坏的罪名。因此目前国内的交通和环境将是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 4、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低成本化、高端舒适化、主动安全、经济环保。 国内汽车行业发展至今天,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内汽车总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86%,连续第六年蝉联世界第一。这其中乘用车的增长依旧成为汽车产业整体增长的主要力量,具体销量数据为1970.06万辆,同比增长9.89%。乘用车作为汽车市场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乘用车市场近几年不论高端品牌还是自主低端品牌车型,竞争都很激烈。主要体现在:1、价格竞争,不管是高端豪华车还是低端便宜车,不同的品牌都在打价格战,这缘由现在的车主越来越重视性价比。2、技术竞争,在汽车技术发展到今天,事实上已经比较

车路协同

.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1 基本概念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即IVICS(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简称车路协同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最新发展方向。 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 车路协同系统(CVIS),主要是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采用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人、车、路的信息的全面感知和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智能协同和配合,从而达到优化并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效率、缓解道路交通拥挤的目标,从而推动交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车路协同的实质就是将控制指挥方案与道路交通条件的需求相匹配,从而实现交通的安全、环保、高效。车路协同系统作为 ITS 的重要子系统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上交通发达国家研究、发展和应用的热点 2 技术架构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和车联网的发展,为车路协同技术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发展机遇,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使我们在高精度定位、精细化信息服务和新一代传感网络构建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证。发达国家基本建立了车路协同系统的体系框架,定义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开展了一些试验和应用,但车路协同系统的某些核心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制约了系统的应用。目前车路协同技术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①车路协同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车路协同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由特例实验走向场景应用和制定通信协议标准。 ②车路通信平台的开放性:将从单一通信模式向多种通信手段的互补与融合方向发展。可用于车路通信的方式包括:DSRC、WiFi、DSR、GSM/GPRS、3G、RFID、WLAN、BlueTooth 等,由于通信技术各有优缺点,单一通信的方式很难满足车路通信需求,需建立一种多方式兼容的通信平台。 ③车载单元的多功能一体化集成:由单项服务向集成服务转变,从单目标控制向多目标控制集成转换。例如,把 ETC 和北斗导航系统集成到一个系统里,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 付姗姗,吕植勇,陈超,彭琪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 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3) 摘要: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领域,在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众多先进国家中尤其受到重视。车路协同系统(CVIS)作为ITS 的重要子系统,近年来也备受国内外科研人员关注,是世界交通发达国家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热点。本文介绍了CVIS的概念以及内涵,介绍了美国IntelliDriveSM、欧洲eSafety、日本Smartway以及我国车路协同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车路协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车路协同系统(CVIS);IntelliDrive SM 中图分类号:U492.25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s about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Overseas and Inside Fu Shanshan,Lv Zhiyong,Chen Chao,Peng Qi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P. R. China) Abstract: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 is the frontier area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n the United Stat es, Jap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many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attra ct more attention particularly.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C VIS) as a major ITS subsystems, has also been oncerned about domesti c an d foreign in recent years,which is th e hot spot o f overseas develope d countries i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VIS, introduc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lliDrive SM, the European Union' eSafety, Japanese Smartway and ou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arriageway. And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VIS in our coubtry. Key word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operative Vehicle nfrast-ructure System; IntelliDrive SM 引言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极力投注资源推动的重点之一,在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众多先进国家尤其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提高道路交通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车路协同系统(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CVIS)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

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的逐步深入,中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将大幅度减少,市场越来越开放,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何去何从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自主品牌也成了众矢之的,备受各界的关注。目前中国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这种“量”上的第一如无意外将长期保持下去。已经成为了数量上的全球第一和中国重要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毫无疑问应该是汽车强国,这已经基本成为了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关键词:自主品牌发展创新汽车 一.中国汽车的发展简史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开始生产解放和红旗汽车,中国的汽车工业拉开了序幕。1969年在湖北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东风卡车。1980年开始二汽生产的东风汽车开始出口,随即二汽组建了跨部门、跨省区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从而打破了我国汽车“品种单一”、“各自为战”和“小而全”的格局,发展了“东风”系列产品。从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一汽和二汽主要生产卡车以满足工业建设的需要,轿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遥不可及。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北京吉普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资,中国的汽车合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合资的热潮,于是出现了南北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合资公司,合资似乎把中国的汽车工业带入了春天,以至于一汽的自己的红旗与合资品牌捷达受到不同的待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似乎更愿意购买合资车型,认为合资生产的车型比自主品牌质量更好,性能更卓越。但是合资企业依然只能做代工,只是按照国外企业的设计图纸进行组装,中国的汽车行业根本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一批民族企业开始了另一条探索之路——自主品牌。 九十年代开始,民族企业开始涌现,开创自主品牌。名噪一时的中华汽车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