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世界地理研究17卷理,力图协调PRED问题,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人地关系统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研究的目标是为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由于沿海地区是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因此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还包括人海关系,人海关系研究的目标是协调人口、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发展的问题,使得人海之间和谐共处[5]。综合目前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6-7];(2)人地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潜力估算研究[8];(3)人地相互作用机理、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以及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研究[9];(4)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10-11];(5)特定地域的人地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与未来演变趋势研究[12];(6)人地关系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13-14]。在研究方法上,地理学者采用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综合集成的方法,不仅包括综合因素地域分析法,还包括数理统计、遥感、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使研究向推理逻辑化、体系严密化、理论模式化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协调,无论是宏观的战略思想和对策,还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都涉及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优化调控等根本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等问题日益引起人类的重视,人地关系的调控成为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方向。陈传康、牛文元等[15]提出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概念。毛汉英[16]认为,由于人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要素间存在“反馈机制”,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人地系统的调控点,通过模型技术在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寻求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蔡运龙[17]认为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优化的一条新的思路,人地系统优化的途径是把人类需求控制在自然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使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社会化,以市场机制化解资源的供需矛盾。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地关系优化的目的是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针对不同地域上不同结构与矛盾的人地关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控。

1.2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研究

地理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总是针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18]。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区域性的研究,即在空间单元这种形式上的研究,而区域性在空间单元这一概念的界定下,要么是不同规模级别的区域,要么是同一规模级别的不同区域,要么是区域核心与区域边缘的关系。区域差异性是区域的本质特性,各区域由于发展的禀赋条件与历史基础不同,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内涵也不一样,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也存在差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因此,研究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空间差异与不平衡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地理学正是基于对不同尺度范围的地区内部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以及区际关系的研究,通过区域单元综合分析环境要素和资源匹配,进而探讨更高层次的人地关系问题,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得出必要的论据和结论。在吸收和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地理学也在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规律,构建立足区域层面和区域特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和体系[19-20]。

地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与差异性的研究,是针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通

31期

韩增林等: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过设计符合区域自身特点的评价指标来反映,选择科学的评判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正确合理评价的关键环节。1996年毛汉英[21]在充分考虑了影响区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尤其对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设计了包含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15个二级和90个三级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牛文元等[22]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套包括5个支持系统、16个系统状态、47个变量指数、249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用于描述和衡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报告》后续章节中,采用统计指标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对从指数层以上的各指标体系层次进行了定量化,并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定量结果,为我国在宏观上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指标。陆大道、刘毅等[23]在《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根据1997-1998年中国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与政策、国际环境的条件与基础,设计了一套用于量化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能力4大类、共27项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的4个大类,分别代表了区域发展的中“人”子系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地”子系统(资源环境),具有典型的地理学研究特点。方创琳[24]从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的角度,从1000多个指标构成的原始规划指标体系方案中,经过筛选和系统综合,最后形成了由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共3个二级层次、10个三级层次、100多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在进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测度与定量化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意义。在具体案例研究上,地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体现了区域性与差异性特点。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空间差异的同时,也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即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格局。王茂军[25]以全国为研究对象,省级行政单位为分析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子结构模型,探讨了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2000年王黎明等[26]曾就如何对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做过探讨。结合地域特征,把沿海12个省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区,对各类型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顾朝林[27]、段学军[28]、韦善豪[29]等也对我国沿海不同尺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与探讨。

1.3(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形成能够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30]。但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低层次,这极不利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合理化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与布局问题历来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地理学者在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已经非常重视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角度来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以对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尤为突出。地理学者对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至今为止研究地也较为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整体分析入手,研究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基本演变机制、规律及特点。如曹忠祥[31]从区域视角,在海洋经济的实质及其区域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区域海洋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演进的基本规律;于永海[32]对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合理性内涵、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布

局间的矛盾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张耀光[33]对我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机制、特点进行了研究。(2)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水产业、滨海旅游业、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情况,或某一具体沿海区域(大至省小至县)的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情况。如韩增林等[34]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空间差距变动与集聚程度进行了研究。(3)海洋整体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价值、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等方面,如杨荫凯[35]对我国未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1.4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承载力研究已成为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承载力研究逐步扩展到包括土地、水、能源等在内的主要自然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等方面,理论与方法也日臻完善。地理学者在水、土地、森林、海洋资源等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现状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对策等多角度的研究。毛汉英等[36]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将该区土地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朱一中等[37]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惠泱河等[38]探讨了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和环境要素(包括土地、水环境、大气环境、旅游环境等)承载力研究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概念与量化研究方法[39-40],高吉喜对生态承载力理论进行了探讨[41]。地理学者还尝试进行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要素综合体为对象的区域承载力研究,王学军[42]提出了“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牛文元等[22]将区域承载力研究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构建了评价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毛汉英等[43]采用空间状态法对环渤海区域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同时,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相关研究也在逐渐深化[44-46],个别地理学者开始涉及海域承载力问题[47]。

除此之外,地理学者还对资源、

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余春祥[11]认为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经济的持续发展,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资源、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

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控制在资源、

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韩增林等[48]认为沿海地区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必定以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以及排放一定的污染物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必须限定在资源储量(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再生周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获取周期)以及环境容量的限值以内。1.5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其核心是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特征、指标体系、发展规划思路与方向、基本框架、具体目标及步骤等,取得了许多丰富研究成果。地理学者在对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人工地貌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除加强城市可持续世界地理研究17卷4

发展理论的研究外,地理学者多是从人地关系入手,更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空间结构及其系统演化等问题。张俊军等[49]综述了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内涵、资源、环境、社会和形态,以及综合评价,阐述了其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顾朝林[50]在分析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向。许学强等[5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涉及了包含环境可持续指数、经济可持续指数和社会可持续指数3层一级指标、20个半概括化的二级指标、48个基础类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目前地理学者普遍使用集聚与扩散的地理学思想来阐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谢永琴[52]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角度,着重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及演化的各种结果,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技术发展、社会因素、人为干预4种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有规律地演绎的。张新生[53]等从城市系统演变的角度

出发,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复合的反馈、

调控过程,其内涵具有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区域性和反馈与调控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北海城市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贡献2.1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学科,但从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意出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其相互关系就是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吴传均先生曾精辟地指

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虽然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强调得更多

的是发展,人地关系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还有差异。但事实上,只有人地关系协调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全力协助解决经济活动引起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即人地关系的协调。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地理学理论为依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地理学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2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支撑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囊括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不同要素。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探索人地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有效地控制和规划其发展模式。显然,这是一个地理学问题。地理学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优势,在地理学方面被广泛应用的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能够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学科综合、大型区域问题的解决等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持,甚至是提出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涉及丰富的信息、大量的数据和各系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响应,把各种信息数据从定量、动态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必然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地理学者对地理综合韩增林等: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1期5

体、地理过程及不同地域获得多层次、多时相等各种信息数据,精确定量地阐明地理现象和过程,能够监测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方法支撑。2.3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总是针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因为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和阶段应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于发展中地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重点仍是“发展”,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应放在首位,兼顾

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

持续”,强调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故在指标体系中,涉及的资源、环境指标多,权重也大[54]。地理学者正是从人地关系出发,构建了能够分别代表了区域发展的中“人”子系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地”子系统(资源环境),并依据区域差异特点赋予不同权重,具有典型的地理学研究特点,完善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科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能力、扩展了研究领域,而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另一方面,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地理学也在理论与方法支撑上,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普及与全球化大趋势下,知识经济,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信息的流动使人流、物流的方向、结构和效率发生了变化,使人地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为地理学人地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地系统具有新的地域分异特征和空间组织结构(集聚与辐散)特征,经济全球化同样会对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传统的生产地域分工体系将重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向也会改变,使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和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地理学在今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应该在已掌握的人地关系基础上,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加强地理综合集成研究,包括区域中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多空间尺度的综合研究、空间区域上多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的耦合研究、区域内和区际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研究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遥感、遥测技术,物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模拟与实验技术,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研究等,以便科学、深刻地揭示地理规律,提高地理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地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效益。参考文献:

[1]张超.论地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新技术手段[J].地理学报,1995(1):83-88.

[2]陆大道.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1-9.

[4]王铮.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J].人文地理,1995(2):1-4.

[5]李春平.关于人海关系的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5):136-138..

世界地理研究17卷6

[6]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7]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20(3):307-314.

[8]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5(1):81-85.

[9]曹光杰,王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5(7):757-765.

[10]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5):7-12.

[11]余春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130-134.

[12]王建华,顾元勋,孙林岩.人地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128-131.[13]王长征,刘毅.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91-96.

[14]张雷,刘毅.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地理学报,2004(2):311-319.

[15]吕拉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选择[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14-17.

[16]毛汉英.人地关系与区域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60.

[17]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地域系统实证[J].人文地理,1998,13(2):7-13.

[18]龚胜生.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1-6.

[19]吕鸣伦,刘卫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J].地理研究,1998,17(2):131-137.

[20]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3):237-248.

[21]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4):16-23.

[2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3]陆大道,刘毅,樊杰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5]王茂军,张学霞.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80-85.[26]王黎明,毛汉英.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J].地理研究,2000,19(2):156-163.

[27]顾朝林.江苏省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7(3):281-287.[28]段学军,陈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3):199-204.

[29]韦善豪.广西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3):167-171.

[30]简新华,于波.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30-33.

[31]曹忠祥,任东明,王文瑞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2005(6):29-33.

[32]于永海,苗丰民,张永华等.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2.[33]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经济地理,2003(1):47-50.

[34]韩增林,王茂军.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3):289-296.

[35]杨荫凯.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2(2):35-38.

[36]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3):

248-254.

[37]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80-188.

[38]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2):191-198.[39]彭再德,杨凯,王云.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9.

[40]杨林泉,文正祥.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71-74.

[41]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2-56.[42]王学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J].地理科学,1992,12(4):322-327.

[43]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44]韩俊丽.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4):188-191.[45]李金海.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76-78.

[46]孙睦优,王叶峰.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70-72.

[47]狄乾斌,韩增林.海域承载力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50-53.

韩增林等: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1期7

[48]韩增林,徐丛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构筑[J].生态经济,2003(10):45-49.

[49]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研究,1999(2):41-44.

[50]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4(6):1-10.

[51]许学强,张俊军.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1(1):54-63.

[52]谢永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31-34.

[53]张新生,何建邦.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决策支持[J].地理学报,1997,52(6):508-517.

[54]李新运.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协调对策[J].人文地理,1998(4):65-69.

Stud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astalArea:

AGeographicalPerspectiveandContribution

HANZeng-lin,DIQian-bin,LIUGui-chun

(Researchcenterofmarine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Abstracts: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hasgeneratedtremendousmotiveforceforthedevelopmentofgeographyinmanyaspects.Andgeographyintur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tudie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expressionofwhichisthatgeographyprovidessomefundamentaltheoriesandmethodologiesforthestudie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oastalareasaretypicallyandevidentlycharacterizedbytheinteractionbetweenhumanandsea.Studiesconcerningtheseareas`sustainabledevelopmenthaveattractedwideattention.Basedonthestudie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geographers`studiescoversuchresearchtopicsasman-landrelationshipanditsoptimization,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industrialstructureandlocation,carryingcapability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nd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Keepinginmindthecurrentsituationofstudies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astalareas,thispaper,fromageographicalperspective,focusesonwhatcontributiongeographycanmaketothecoastalarea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whatkindsofgeographicalstudieshavebeencarriedoutinthisfield.Furthermoreitisproposedthatgeographygearitselftotheneedofsustainabilityandstepuptheintegrationapproachandtheemploymentof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

Keywords:coastalareas;sustainabledevelopment;geography;perspectiveandcontribution世界地理研究17卷8

中图版2020版地理大一轮复习试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4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34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2018吉林榆树一中三模)目前,广东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打造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成效初步显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据此完成第1~2题。 1.推进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的主要意义是() A.扩大城市规模 B.缓解交通压力 C.促进人口流动 D.优化资源配置 2.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大经济圈应() A.齐步并进,推进主导产业同化 B.统一规划,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C.控制人口,建立人口准入制度 D.立足能源,大力发展火电工业 读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 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③服装制造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⑥进出口贸易 A.①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下图为近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三大产业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分别对应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图示时期内() A.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最高 B.第一产业总产值持续下降 C.三大产业表现出衰退下降 D.第二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图,完成第7~8题。 7.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A.广州 B.江苏 C.台湾 D.辽宁 8.该省级行政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①科技发展缓慢②生产成本上升,工业向外转移③服务业快速发展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5年12月15日,广东(国际)机器人论坛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广东省应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下表为20139~10题。 9.广东省机器人产业投资建设最适宜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0.广东省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②市场优势不断丧失③能源供应日趋紧张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招工难度加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8广东揭阳二模)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的地理重心位于 (23°30'N,113°10'E),经济重心则在一定范围内不断迁移变化。下图为1979—2014年广东省经济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广东省1979—1992年经济重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心变化与改革开放政策有关 B.省内经济区域差异增大趋势明显 C.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地理重心的东南部 D.西北部地区经济总量呈下降趋势 12.2000年后广东经济重心的总体移动方向发生变化,其原因可能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B.省内产业转移 C.省内人口流动发生变化 D.粤东地区快速发展 2015年3月24日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新自贸区将复制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模式,成为在货币兑换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放松规制的试验田。据此完成第13~14题。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日期: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论文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张轩凡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则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在人类五大开放系统中,星际系统和社会系统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系统在二者的结合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地位和理论体系,然后介绍了地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未来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地理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6-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张轩凡(1992-),男,海南澄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地理科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数量化,地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社会生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联系。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要按照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科学思想,加大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在地理科学上的科研投资,这对解决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及基本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 在钱学森教授总结的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中,地理科学是十一个研究学科之一。地理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系统又是五大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地理科学的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是为了制定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有很多分类,马蔼乃曾将地理科学体系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基础理论为主的理论地理科学;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原来的地理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部分,之后有关学者对其进行扩充,将人类圈、外层空间圈、地形圈和土圈纳入了其中;在社会系统上分为经济基础圈,上层建筑圈和意识形态圈。为了将各个圈层中的共同和不同区别开来,将基础的突破圈层结构深入到了独立因子层。为了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对独立因子层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相似准则,通过地理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很好地对未来地理现象进行预测。 2.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对基本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模型计算,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模拟地理工程,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在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地位、地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上,一般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3. 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地理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最全版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危机 B. 气候变化 C. 全球合作 D. 知识经济 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 C )种气体。 A. 4 B. 5 C. 6 D. 7 3. 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B )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 D )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5. 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C )。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6. 发达国家中,( D )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一、简答 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101-102页)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是什么? (99-101页 ) 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97-99页) 4.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 (171-173页 ) 5.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187-189页) 6. 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177-179页 ) 7. 简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7-229页) 8.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197-198 ) 9.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哪些? (265页) 10. 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279页) 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330-331页 ) 12.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哪些 (21页 ) 13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哪些内容? (270-274页 ) 14.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28页 ) 15.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156-157页 ) 16. 中国低碳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83-85页) 17.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69-170页) 二、多选 1.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A B C)156-157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 2.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 (A B C)235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高效化 3. 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A B C D)36

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试题(理科)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D.退耕还林还草 2014年5月初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普降暴雨,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此完成 3.下列治理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蓄洪工程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加固河流大堤 4.若对洪水水面面积进行模拟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手工绘图 D.地理信息系统(GIS) 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 5.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保护滩涂 B.保护草地 C.保护林地 D.保护湿地 6.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为美国本土略图。读图完成 7.图中①地为田纳西河流域,其综合治理 的成功经验对治理黄河流域的启示是 A.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B.减缓流域开发程度 C.过量开发煤炭资源 D.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8.图中②地为美国乳畜带,影响其形成的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市场

左图图为德国鲁尔区图,右图为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衰落,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宇航工业 B.电子工业 C.煤炭工业 D.石油工业 世纪90年代以来,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调整了产业结构 B.发展了高耗能工业 C.破坏了森林资源 D.放弃了污染物的回收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 度,图为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据此完成 11.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 .偷猎 B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D .其他原因 12.虽然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但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 到湖区越冬的鸟类种群及数量增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了洞庭湖湿地的价值是 A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B .调蓄洪水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航运 2012年2月25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完成 13.北斗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图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 14.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 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 C .降温减湿 D .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6 鸟类0%10%20%30%40%50% 60%70%栖息地的丧失 其他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偷猎 图例注记 山地 A 阿巴拉契亚山 B 田纳西河

高中地理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命题趋向 1.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2.以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为例,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 (2)据图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 用有何变化 资源问题表现产生的原因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表现为: 集中在资源 总量小,人均 拥有量少 总储量不 足,利用效 率低,人口 数量大 积极开发新能源;采用新技术,提高利 用效率;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延长 其利用期限;控制人口数量 可再生资源 (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不足; 浪费现象严 重;污染严重 自然原因: 时空分布不 均;人为原 因:过度开 采地下水、 浪费、水质 性污染等 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 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节流:农业生产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 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 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在社区、学校、 家庭中倡导节约生活用水 主要 表现 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 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上的悲剧 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垃圾堆 放 污染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 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 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 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 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 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 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 识和学习全书。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 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最新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课标要求】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基础积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3、基本内涵: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提高人类 生活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 ③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证以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①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和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空间上的公平,又称。 ③要求:之间,之间, 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①核心:指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 ②要求:人类必须保持、,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③目标:实现、、和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 ①核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各地区、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试题A(print)

可持续发展试题A(print)

————————————————————————————————作者:————————————————————————————————日期:

2010-2011 1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 卷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孙荃 化工、化学等专业 王晓红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计10分) 1、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 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 的危害。 2、环境保护应包括 的控制, 的改善和保护 , 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3、引起温室效应主要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为: 、 和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人造化合物是 。 4、赤潮是由于海水受到了含有元素 和 的污染物造成的富营养化问题。 5、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 和 三种方法。 6、根据除尘机理的不同,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可分为四大类。分别为: 、 、 和静电除尘器。 7、固体废物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 。控制固体废物可实施对固体废物 化、 化、 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不属于环境友好的企业生产观的内容是____ _。 A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B 、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 C 、在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使用后回收等全部环节建立责任体系 D 、选用对环境破坏小的原材料 2、城市垃圾在不完全燃烧时能产生一种致癌物,这种致癌物是_____ 。 A 、二氧化碳 B 、二噁英 C 、二氧化硫 D 、黄曲霉 3、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在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引入一个“绿色GDP”概念。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发展速度 B 、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比经济建设更重要 C 、全面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D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4、目前全国日排污水已接近1.3亿吨,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使江河湖海普遍受到污染,78%流经城市的河段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的50%受到污染。据调查60%的人体疾病与饮用不清洁的水有关,因此 ①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②人为因素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 课程考试试题 学期 学年 拟题人: 校对人: 拟题学院(系): 适 用 专

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分类汇编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信息“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则可知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 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答案】A 【解析】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 农村地区。 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B 【解析】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河运运输煤炭和利用五大湖运输铁矿石,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 型工业。 (2011年高考江苏卷)28.图17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18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1分) 图18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201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区域发展): 名词解释(每题4分): 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 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 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 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 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 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2006) 一、简述题: 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 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2006) 一、解释 1.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 2.货流图 3.人口金字塔 4.生产性服务业 二、简述(3选2) 1.简述过去50年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特点和作用。 2.归纳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3.列出钢铁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简述某一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 三、论述题(2选1)

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4.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有四个部分组成,①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资源保护与管理,③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④实施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并着重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数量庞大 环境危机 资源 短缺 人口成为发展的障碍 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用较多的财富养活较多的人口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种类多 总量大 类型全 庞大的人口数量 生产技术、工艺落后 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 资源利用率低 人均占有量小 资源需求量大 资源 相对短 缺

①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②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该被闲置。 ③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④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①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②不正确。对可持续发展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③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伐与抚育相结合,才能符合发展的观念。④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权利、环境的观念。小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愿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 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 B、淡水 C、动植物 D、太阳能 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生命物质 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原生环境问题 D、第三环境问题 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 B、生物放大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物量金字塔 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

A、火山爆发 B、臭氧层耗竭 C、城市污染 D、公害 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 B、太阳 C、宠物 D、人工养殖的花卉 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 B、二氧化碳 C、氟氯烃类化合物 D、汽车尾气 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 B、乡村 C、城市绿地 D、古墓葬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 B、名胜古迹 C、风景游览区 D、社会风气 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 B、海洋 C、矿藏 D、自然保护区 E、人文遗迹 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水 E、野生动植物 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 B、马戏团里的大象 C、农民种植的庄稼 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 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食物公害 C、环境污染 D、自然资源的开采 E、交通拥挤 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环境的形成 B、环境的功能 C、环境的性质

2019届 二轮: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卷 (全国通用)+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重要考点练习卷:区域可持续发展 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5.风影沙丘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漏、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8.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 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 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 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 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 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 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选D。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选B。 答案 1.D 2.B (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 (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 类型主要分布省区 GDP平均增速比 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 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 肃、青海 0.56 66.24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docx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

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相关主题